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古代上元节情人节

古代上元节情人节

发布时间: 2022-07-26 14:22:58

⑴ 元宵节,为何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为何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元宵节之所以被称为中国情人节是因为在古代没有结婚的女子是不能随便到处去的,只有元宵节这一天可以出来玩,赏花灯。元宵节又叫上元节,上元不禁夜,无论男女僧俗贫富贵贱都可上街夜游通宵达旦,于是男子就借着这个元宵节来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姻缘。

十四的晚上去逛街,发现有的商场在做元宵节的活动,在商场内开辟字谜游乐区,顾客无论是否购物都可以参与猜灯谜游戏,猜中灯谜的顾客可以领取一份小礼品,也可以进行现场互动小游戏,猜灯谜大比拼等。非常有趣,喜欢热闹的可以去看看。

⑵ 元宵节是“中国情人节”吗

元宵节,虽然说,这是一个以月圆为标志的佳节,然而,此时真正的热闹都是属于人间的,并不属于月亮。月儿一轮,只不过是高高悬于夜空,成为了“火树银花不夜天”的人间背景点缀。

你会发现,在元宵节,人们赞颂的是灯会、追逐的是灯谜、品尝的是元宵、期待的是元夕的浪漫约会,目之所及的重点,全都是地面光亮;而并不像八月十五中秋节那样,把大量的注意力都投注给了仰望皓月、赏月赞月的月主题活动。因此,我们就可以给元宵节三个定位——

第一,元宵节,是一个民俗的灯节。

在这一天,人们赏花灯、逛灯市,猜灯谜、放天灯,这实际上是在比圆月还亮堂的人间光亮里,点燃希望、祈福新年、放飞明天。

对于大街小巷上这种张灯结彩的景象,唐代诗人苏味道的诗《正月十五夜》诗里说:“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第二,元宵节还是属于青年的情人节。

这得益于在很多戏曲小说、民间故事的描述里,男女主人公都是在难得可以自由走上街头赏灯的上元夜,邂逅了彼此、相遇了缘分。

可以说,上元夜借喧闹灯市的机缘,给了古代青年男女一个难得的、可以释放自我的空间,让他们去悄然地约会彼此,让他们能难得地点燃青春。就像欧阳修的宋词里讲:“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第三,元宵节是春节奉献给社会的最后一次全民狂欢节。

元宵节的晚上,火树银花,车水马龙,热烈至极,所以过元宵节也俗称“闹元宵”。

闹元宵,这似乎是要在走上新一年工作起点之前,以丰盛收尾;吃元宵,又似乎是在农历新年即将结束之前,再次用美食的形状寓意来强调团圆。

所以辛弃疾的词描写元宵盛况说:“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在这一晚,人们欢歌狂舞,人们赏灯游街。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的一次热闹收尾,吃了元宵,过了十五,这年,才算是过完了。

图片

第四,元宵节,就是元宵节。

在今天,我们还要通过古今节日以及中西节日的对比,给出元宵节一个属于它的坐标——或者说,通过很多的争论声音,来给它一个尽可能相符的文化坐标。

近年来,很多商家和媒体都会宣传,说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但是,和七夕节相比,元宵节才更有情人节的意味。因为七夕节,那只是闺阁女儿在自家院子里过的一个乞巧节,纵然有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来作为这个节日的背景加持,但也并不能真正演化出七夕节有什么约会属性来——因

⑶ 中国古代情人节是指哪个

中国情人节,是指中国本土关于爱情的节日。对于中国情人节,目前大致有专三种说法属:一个是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二是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三是七夕节(七姐诞,农历七月初七)。元宵节、上巳节、七夕节是古代靓女最感兴趣的节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和上巳节,才可以出来,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七夕更倾向于是一个女子的专属节日,其内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在古代七夕与爱情关系不大,于近代才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希望能帮助到你

⑷ 元宵节在古代是情人节吗

元宵节更像中国古典的情人节。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时,亳人谬忌奏请祭祀“泰一”神。“泰一”神又称“泰乙”、“太一”或“太乙”。为何要祀泰一呢?谬忌认为“泰一”是天神中最尊贵者,其地位在五帝之上。汉武帝又是极为相信神仙的皇帝,面对当时人们心目中如此尊贵的太一神,岂能不大大祭祀一番。尤其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用盛大的灯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划过祠坛之上,从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习俗。
元宵节却肩负着类似于情人节的功能:元宵节自汉代以来,一直有着市民夜游灯会的传统,不设宵禁。在过去,未出嫁的女子尤其是大户人家的女孩,都是不能出闺门的,只有在元宵节之夜,可以出门去逛元宵灯会。于是,很多年轻女子就把这一晚作为私会情人的日子。对于没有情人的青年男女来说,它当然也是邂逅的绝佳夜晚。

⑸ 元宵节是古代的情人节吗那七夕又是什么


“七夕”又是咋回事呢,这些年被大家成为中国的情人节。其实,“七夕”真的不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

在古代,七夕这一天是民间女子比拼女红手艺的日子,大家都在效仿织女。“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来人们为什么会把七夕和爱情联系起来呢?据说源自白居易的《长恨歌》。其中的“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是名人,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经过白居易的宣传,这首诗也就成为了爱情诗。

◆ 秦观在《鹊桥仙》写到:金风玉露一相逢,变胜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首诗彻底的把七月初七这个日子和爱情联系在一起。

对于七夕,人们更多的是对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感叹,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虽然七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但是,爱情是美好的,不管是七夕还是上元节,愿你心有所属觅得良伴,一生如愿。

⑹ 元宵节是古代中国的情人节吗

是的吧。。。
因为我看过这样文章:元宵节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重要华夏民族传统节日。元宵节自汉代“燃灯礼佛”,而到了唐代则“燃灯成俗”,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可以让人们“纵情”的节日。

有些民族在元宵节有男女青年可以互表爱意的做法。民俗中有“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之说,在白天还举行耍狮子、跑旱船、扭秧歌、踩高跷,晚上则有猜灯谜、舞龙灯,未出嫁的少女可以特许在这一天晚上外出游玩。在过去“灯”和“谜”是分不开的,“灯谜”俗称“打灯虎”。谜条贴在花灯上,猜中者有奖。有的店铺张灯挂谜,“如有猜中者,奖苹果三千”,当猜中者领奖时才发现奖品不过是一只苹果上插着三根牙签。

许多东南亚华人保留着过传统节日的习俗,马来西亚华人对元宵节和春节非常重视。他们从冬至到正月十五都算做过年,除了保持吃元宵、点灯笼的习俗之外,还有一项有趣的活动,那就是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未婚男女相互抛水果,男孩向女孩抛苹果,女孩则向男孩抛柑子,其中的含义是希望自己未来找到一个如意的伴侣。

这种习俗其实在我国内地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保留,如南方地区的白族、壮族和苗族等,都有在春节到元宵节男女青年互相“抛绣球”的习俗。凡是接不住绣球的男女,都要赠纪念品给对方。而太多次失球又无法赎回纪念品的人,就表示接受对方的爱情了。由此也有人称元宵节为“中国情人节”。

⑺ 中国古代情人节是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每到元宵节的时候,人们会举办隆重的灯会和猜灯谜的活动。这一天待字闺中的女性也可以趁观灯的时候与男性接触甚至定情,因此元宵节也被称为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元宵节这个传统节日的形成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据说是从我国古代民间开灯祈福的习俗演变而来。根据历史资料和民俗传说的说法,正月十五在西汉时期就是一个受到人们重视的节日,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月十五元宵节已经正式成为了一个民俗节日。

七夕别称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⑻ “上元节”与“七夕节”谁更接近情人节一些

上元节是我国古代时期很重要节日,就是元宵节另一种称呼,又被称为元夕,灯节。

上元节是在我国农历正月十五日,因为过节时正巧是一个月里中间,还会称呼这天是正月半。在唐朝时候受了道教影响,在唐朝时期都会称呼这天是上元日。

在那之后,没有一些手艺女孩子都很少去参加七夕节活动,一些武艺高强女孩子们之间就会比较武艺。

很多富贵人家选择未来儿媳妇就会暗中去观察参加活动女孩子,一些有心思男郎也会偷偷去约自己喜欢女孩子,到晚上游湖或者赏灯。

如果说在日期里哪一个更贴近情人节,可能是上元节,情人节是公历二月十四,,而上元节是正月十五。

如果从节日内容,节日意义里来看,就是七夕节离情人节更近,两个都是关于爱情节日。

⑼ 古代情人节到底是七夕节还是元宵节

古代情来人节是七夕节。

“七夕”源,即农历七月初七,民间相传是牛郎织女从鹊桥渡过天河相会的日子,七夕节也称“乞巧节”,七月初七当晚,女子,特别是未出阁的女子要向织女“乞巧”,以求也能拥有一颗聪慧的心,拥有一双灵巧的手。因此,七夕这一天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被赋予了“爱情美满”和“心灵手巧”的两种内涵。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热点内容
山茶花油怎么吃 发布:2025-07-20 21:59:09 浏览:523
小荷花编导 发布:2025-07-20 21:54:09 浏览:900
腾本花卉 发布:2025-07-20 21:54:09 浏览:109
淮安时代花卉 发布:2025-07-20 21:34:47 浏览:419
介绍盆栽金桔 发布:2025-07-20 21:19:04 浏览:49
凉拌新兰花怎么做好吃 发布:2025-07-20 21:17:25 浏览:851
儿童诗如果我是一朵雪花 发布:2025-07-20 20:52:24 浏览:756
兰花腿姿势 发布:2025-07-20 20:50:34 浏览:996
樱花之灵2 发布:2025-07-20 20:46:08 浏览:98
情人节没问 发布:2025-07-20 20:45:02 浏览: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