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曲七夕银河会
❶ 区君祥的《双星恨》 歌词
(南音) 双星恨
(演唱) 区君祥
凉风阵阵,七月初秋,
荏苒迢光又一个年头,
爽霎秋风凉透袖,
牛郎此际步过山丘,
免令织女贤妻在河边等候,
手执绳索牵紧只耕牛,
宝贵光阴言非谬,
心如煎急快把身抽,
无心观花和看柳,
一年一度今晚会温柔,
呢只耕牛好似将计扭,
牵极佢都唔走确令人嬲,
我叫句牛哥你咪将气斗,
我地长期相处共你有乜冤仇,
此际只耕牛果然飞快走,
好似知人意思把眼来瞅,
牛郎个阵欢喜透,
只见银河在望不禁喜上心头
催人更鼓二更初,
可恨身无羽翼飞渡银河,
今晚七夕良宵愁难过,
个织女亦系恨怨多,
愁对布机眉双锁,眉双锁,
只为玉皇大帝有把我折磨,
切齿咬牙满胸怒火,
可恨玉皇无理把暴理苛,
皇母强横施夏楚,
用花针来划呢一道银河,
大好家庭畀佢搅祸,
那堪回首记当初,
个阵我地女织男耕本来好妥,
丰衣足食乐融和,
愈想愈思愁苦楚,
良宵七夕更惹愁多,
樵鼓三更经打过,
牛郎晓首望过对河,
只见织女已经桥坢坐,
隔河隐约叫一句哥,
玉帝专权如枷锁,难打破,
愁城一座恨隔银河
牛郎此际,唤句娇妻,
妻你为郎憔悴瘦减腰围,
可恨罪魁祸首系玉皇大帝,
逼人咄咄滥用权威,
致令月老无由把红丝系,
我地银河相隔终日泪悲啼,
织女个时心苦翳,
满怀痛苦珠泪横挥,
顿足捶胸骂句玉皇大帝,
心如蛇蝎把人噬,
辣手横挥多惨厉,
破坏我家庭幸福立心亏,
只许七夕相逢真专制,
忍令男情女爱恨海长迷,
此际牛郎将妻安慰,
妻呀你心头大石可以暂抛低,
我地今宵相莫把来宵计,
你睇下凡间烟火好似大雾迷迷,
你睇凡间七夕多华丽,
万家灯火夺目光辉,
深闺少女齐下跪,
诚心祝愿把我地恭维,
佢地亦戥我两人真唔抵,
畀银河相隔真系太悲凄,
七夕佳期今晚系,
所以人间纪念千载未忘遗,
织女闻言心快慰,
的确系人间温暖非是无稽,
我地致励留传人间世,
使我万分感铭记在心黎,
此际佢两人除尽了心头翳,
隔河谈笑重手不停挥,
忽见喜鹊成群飞来将桥砌,
张开双翼排得整整齐齐,
只见银河波涛汹涌势,
但系鹊桥高架似云梯,
牛郎立即过桥无阻滞,
同倾腑肺,
牛郎织女个阵玉手相携
http://music..com/song/25180419
❷ 七夕和元宵那个是中国情人节
元宵节和七夕节都是中国的情人节。大部分人认为牛郎织女相会的“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也有少部分人说,其实元宵灯会是古代情人相会的日子。
★元宵节:提灯笼、猜灯谜、吃元宵,本是中国传统民俗中非常重要的元宵佳节,现在却有了一个新提法———“中国的情人节”。
◎农历正月十五。古代灯会约见意中人的习俗。
◎特色:逛灯会、吃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节,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此称谓古来已久。元宵节,是古代妇女最感兴趣的节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才可以出来夜游观灯,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所以元宵节在民间是象征着爱情的节日。宋代欧阳修有一首《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元宵夜情侣们相会的词句成为千古绝唱,生动地表现出了古代情侣元宵约会的情景。乌金西坠,华灯初上,一对对情侣相约佳节,至于是手执一枝玫瑰赴约,还是互赠诗帕定情,就不得而知了。
元宵节始于汉朝,兴于唐代。翻开一千多年来中国文人墨客们诗词歌赋,不乏描写元宵之夜情人幽会的情境。如辛弃疾的“众里寻它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至今广为传诵。
元宵节又称灯节。有了灯会,就缺少不了灯联。既然是灯节,又是情人节,那么情与灯就自然要有一番故事了。不消说,灯联必然要成为情的媒介。在众多的元宵灯联故事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恐怕要数下面这一则了。传说王安石20岁那年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巧遇一个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则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读后,一时未能对出,便默默记在心中。到了京城,你说巧不巧,考题正好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对出,并被取为进士。返乡途中,当王安石再次路过那户人家时,听说那招亲联仍无人对出,他便又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结果被招为乘龙快婿。一次巧合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王安石真可谓是不费吹灰之力便捡了两个天大的便宜。我想,此后王安石应该是每年都该与夫人好好地过上一回情人节了吧。
在台湾省,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 农历七月七日,牛郎织女可以相会。元宵节,女孩子藉着看花灯之接口,有认识男孩子的机会,给古代的少女们带来了更多的欢乐。
★七夕节: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俗称“七夕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此节源于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故事,因为关乎爱情,故“七夕节”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特色:乞巧、拜七姐、香桥会。
★各地区习俗:
◎浙江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
有七夕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
◎胶东地区
多于七夕拜七姐神。年轻妇女穿上新装,欢聚一堂,于庭中盟结七姐妹,口唱歌谣:“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针,不图你线,光学你七十二样好手段。”不少地方还制作“巧花”,少女们用面粉制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品(或称巧果),还有巧菜,即于酒盅中培育麦芽(此即宋代的“种生”),用巧果、巧菜来祭祀织女。
◎陕西
七夕夜女孩子们则要用稻草扎成个一米多高的“巧姑”之形(又叫巧娘娘,即织女),并让她穿上女孩子的绿袄红裙,坐在庭院里;女孩子们供上瓜果,并端出事先种好的豆芽、葱芽(即“种生”,妇女们称巧芽芽),剪下一截,入扩一碗清水中,浮在水面上,看月下的芽影,以占卜巧拙;并穿针引线,竞争快慢;举行剪窗花比赛,以争智巧。
◎福建
妇女、女孩子们摆设香炉和各式祭品:茶、酒,花瓶中插花,还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和织女用的脂粉。祭拜双星后,即把献给织女的脂粉分成两半,一半投向屋顶给织女,一半自己梳妆美容。相传与织女共用脂粉,可使自己的美丽容貌保持不衰。而五子的摆设,寓有求生育之意。妇女们并吃茶食瓜果,玩乞巧游戏。
◎广东
◆“七娘会”
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间多称“拜七姐”。据参加过民国年间的“拜七姐”活动的老人回忆,广州西关一带,尤为盛行“拜七姐”。活动一般是在少女少妇中进行(男子与老年妇女只能在一旁观看,并行礼祭拜而已),预先由要好的十数名姐妹组织起来准备“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将一些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让它们发芽。
◆手工制品
临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凑起一些钱,请家里人帮忙,用竹篾纸扎糊起一座鹊桥并且制作各种各样的精美手工艺品。到七夕之夜,便在厅堂中摆设八仙桌,系上刺绣台围(桌裙),摆上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及女红巧物,大显女儿们的巧艺。有用剪纸红花带围着的谷秧、豆芽盘,盘中点着油灯,灯光透出彩画薄纸灯罩,艳彩夺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兰、茉莉、素馨及其他鲜花插在铜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真假难辨;还有把苹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叠成各种鸟兽等形状的果盘;寸许长的绣花衣裙鞋袜及花木屐;用金银彩线织绣的小罗帐、被单、帘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种豆粟苗配细木砌的亭台楼阁,总之是越细致越显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灯草芯、彩纸制成各种形式的塔楼、桌椅、瓶炉、花果、文房四宝及各种花纹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还挂一盏盏的玻璃或彩纸的花灯、宫灯及柚皮、蛋壳灯(上雕山水花鸟图案),动物形灯。最惹人爱的,是女儿们用彩绸扎制的精美的雏偶,即布娃娃。雏偶有牛郎、织女及一对小儿女的形象,一般放于上层,下边是吹萧弹琴舞蹈的小儿形象,庆贺双星相会之意。另外,当然也少不了陈列化妆用品,如小胭脂盒、镜、彩梳、绒花、脂粉等,既供织女使用,也供女儿们自用。还有蜡制瓜果、小动物等。此外就是甜咸点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烛台、香炉、插上香烛,并用最好的檀香点燃。
◆女儿们在七夕夜要尽情梳妆打扮
用天河水沐浴、洗头发,然后换上锦绸裙袄、旗袍,头上梳发髻,戴上白兰、素馨等花饰;再画眉、抹脂粉、点绛唇、额上印花;用凤仙花汁染指甲。经过这番打扮,女儿们一个个如同仙子下凡,围坐于八仙桌旁,鹊桥边上,进行各种游戏:或自娱自乐,吟诗作对,行令猜谜,并穿针祭拜乞巧;并指点天上北斗七星(相传织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员)及双星,讲述牛女故事、诗文典故;或请来歌姬,演唱粤曲,奏八音乐等,女儿们也自奏琴萧等乐器。这时人们可往各处人家参观乞巧桌陈设,到的人虽多,主人也仍高兴招待。欢庆至半夜十二点钟,为织女下凡之吉时,此时所有的灯彩、香烛都点燃,五光十色,一片辉煌;姑娘们兴高采烈,穿针引线,喜迎七姐,到处欢声鼎沸。最后欢宴一番,这才散去。诚如清诗人汪仑(传说中的鱼名)《羊城七夕竹枝词》听说:“绣闼瑶扉取次开,花为屏障玉为台。青溪小女蓝桥妹,有约会宵乞巧来。”
◎其他各地区
七夕之风也大略与上述相近。如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七夕前数日,种麦于小瓦器,为牵牛星之神。谓之‘五生盆’。……街市卖巧果,人家设宴,儿女对银河拜,咸为乞巧。”另外北京还要摆设切成莲花形的西瓜、香瓜等,并于瓜果麦秧上扎彩线,十分美观。北京竹枝词,即有“五生盆结彩层层”句,又丢巧针求巧。在清代皇宫中亦有祭祀双星,宫女丢巧针之俗。在颐和园昆明池上要打浮桥,隐喻天上鹊桥,供帝后观玩。还有饮宴、演戏等。
★七夕的别称
·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 小儿节:因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
· 穿针节:因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❸ 七夕的习俗你知道多少
在中国传统节日的安排当中,颇有一些习俗活动是以女性为主角的,比如正月十五的卜紫姑、正月十六日的走百病、清明节的荡秋千,等等。不过,若从更广泛的范围而言,最当得起女儿节之称的还是要数七夕节。七夕节在传统社会主要是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民俗节日。早在南北朝时期,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已明确记载:“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菜于庭中以乞巧。”后世相关文献中,鲜有不提到“女”这个字眼的,还有许多地方就将七夕节称为“女儿节”或“女节”。
最惹人爱的是女儿们用彩绸扎制的精美的雏偶,即布娃娃。雏偶有牛郎、织女及一对小儿女的形象,一般放于上层,下边是吹萧弹琴舞蹈的小儿形象,庆贺双星相会之意;还有“西厢”“红楼”“杨门女将”等成套的戏剧人物形象。化妆用品也是必不可少的供品,如小胭脂盒、镜、彩梳、绒花、脂粉等,既供织女使用,也供女儿们自用。此外就是甜咸点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还要在烛台、香炉上插上香烛,并用最好的檀香点燃。
女儿们在七夕夜要尽情梳妆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头发,然后换上锦绸裙袄或旗袍;头上梳发髻,戴上白兰、素馨等花饰;再画眉、抹脂粉、点绛唇、额上印花;用凤仙花汁染指甲。经过这番打扮,女儿们一个个如同仙子下凡,围坐于八仙桌旁和鹊桥边上,进行各种游戏。或自娱自乐,吟诗作对,行令猜谜;或指点天上北斗七星(相传织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员)及双星,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及诗文典故;或请来歌姬演唱粤曲、演奏音乐;兴致浓时,女儿们也会自奏琴萧等乐器。半夜12点为织女下凡之吉时,此时所有的灯彩、香烛都点燃,五光十色,一片辉煌。姑娘们兴高采烈地穿针引线,喜迎“七姐”,到处欢声鼎沸。诚如清代《羊城七夕竹枝词》所说:“绣闼瑶扉取次开,花为屏障玉为台。青溪小女蓝桥妹,有约会宵乞巧来。”
(作者:张连城)
❹ 粤曲十二金牌何华栈卓欧静美是什么时候的曲目
2019年。粤曲《十二金牌》是2019年何华栈和卓欧静美在七夕银河会演唱的,该歌曲属于戏曲语种,此曲描述岳飞接到十二金牌后,与夫人意见不合,回忆往事,说服夫人的情景,岳飞,是一位南宋抗金名将,以忠君爱国、治军严明而闻名于世,却又以“精忠报国”了却余生。出自《十二金牌》。
❺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起源是什么,背后有哪些隐喻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的“七夕节”,这个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此节源于我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是中国本土的“情人节”。我们今天老话重弹,来详细了解下牛郎织女爱情故事。本文从牵牛、织女星名字起源,牛郎织女故事起源及分化影响,如何与七夕节衔接,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隐喻。
其次是出于对耕作的需要,根据四季的变化,来确定百姓做事的次序,而星宿的位置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可以根据星宿排列和方向来确定节气的准确时间,在古代农业生产需要敬天时,通过知晓日月星辰的规律,才能顺利安排农事,另外,漫天星空的点点繁星不仅昭示着岁月的流逝和四季轮回,对于看天吃饭的古代农业来说,也标志着节令的转换和农时的到来。
古人出于辨认恒星,观察记录天象需要,将相近或相邻的恒星看成一个整体来命名,成为星官,但对于星座和星官的命名依据,却来自于人间的社会生活经验。
❻ 七夕节会有什么活动
广东——七娘会
在广东,最重视七夕节的是清代、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间多称“拜七姐”。据参加过民国年间的“拜七姐”活动的老人回忆,广州西关一带,尤为盛行“拜七姐”。活动一般是在少女少妇中进行(男子与老年妇女只能在一旁观看,并行礼祭拜而已),预先由要好的十数名姐妹组织起来准备“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将一些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让它们发芽。临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凑起一些钱,请家里人帮忙,用竹篾纸扎糊起一座鹊桥并且制作各种各样的精美手工艺品。到七夕之夜,便在厅堂中摆设八仙桌,系上刺绣台围(桌裙),摆上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及女红巧物,大显女儿们的巧艺。有用剪纸红花带围着的谷秧、豆芽盘,盘中点着油灯,灯光透出彩画薄纸灯罩,艳彩夺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兰、茉莉、素馨及其他鲜花插在铜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真假难辩;还有把苹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叠成各种鸟兽等形状的果盘;寸许长的绣花衣裙鞋袜及花木屐;用金银彩线织绣的小罗帐、被单、帘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种豆粟苗配细木砌的亭台楼阁,总之是越细致越显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灯草芯、彩纸制成各种形式的塔楼、桌椅、瓶炉、花果、文房四宝及各种花纹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还挂一盏盏的玻璃或彩纸的花灯、宫灯及柚皮、蛋壳灯(上雕山水花鸟图案),动物形灯。最惹人爱的,是女儿们用彩绸扎制的精美的雏偶,即布娃娃。雏偶有牛郎、织女及一对小儿女的形象,一般放于上层,下边是吹萧弹琴舞蹈的小儿形象,庆贺双星相会之意。还有“西厢”、“红楼”、“杨门女将”等成套的戏剧人物形象(也与瓷塑雏偶,是家长买给小儿女作节日礼物的)。另外,当然也少不了陈列化妆用品,如小胭脂盒、镜、彩梳、绒花、脂粉等,既供织 女使用,也供女儿们自用。还有蜡制瓜果、小动物等。此外就是甜咸点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烛台、香炉、插上香烛,并用最好的檀香点燃。
女儿们在七夕夜要尽情梳妆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头发,然后换上锦绸裙袄、旗袍,头上梳发髻,戴上白兰、素馨等花饰;再画眉、抹脂粉、点绛唇、额上印花;用凤仙花汁染指甲。经过这番打扮,女儿们一个个如同仙子下凡,围坐于八仙桌旁,鹊桥边上,进行各 种游戏:或自娱自乐,吟诗作对,行令猜谜,并穿针祭拜乞巧;并指点天上北斗七星(相传织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员)及双星,讲述牛女故事、诗文典故;或请来歌姬,演唱粤曲,奏八音乐等,女儿们也自奏琴萧等乐器。这时人们可往各处人家参观乞巧桌陈设,到的人虽多,主人也仍高兴招待。欢庆至半夜十二点钟,为织女下凡之吉时,此时所有的灯彩、香烛都点燃,五光十色,一片辉煌;姑娘们兴高采烈,穿针引线,喜迎七姐,到处欢声鼎 沸。最后欢宴一番,这才散去。诚如清诗人汪仑(传说中的鱼名)《羊城七夕竹枝词》听说:“绣闼瑶扉取次开,花为屏障玉为台。青溪小女蓝桥妹,有约会宵乞巧来。”
台湾——拜“床母”
台湾七夕拜七娘妈之外,往往也另备小碗油饭到房中拜“床母”,二者应有类似含意。生产、育儿,这都是女性无可替代的职责,因此这类神只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与女性信徒之间,遂构成密切的联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担母职时的焦虑与恐惧。“床母”,是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儿童的家庭,在当天傍晚时,在儿童睡的床边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饭、鸡酒(或麻油鸡),焚烧“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时不宜太长,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约供品摆好,香点了以后,就可以准备烧“四方金”和“床母衣”,烧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长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会宠孩子赖床等。
江苏——七夕香桥会
在江苏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七夕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 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 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
湖南、浙江——妇女洗发、接露水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胶东——拜七姐神
在胶东地区,多于七夕拜七姐神。年轻妇女穿上新装,欢聚一堂,于庭中盟结七姐妹,口 唱歌谣:“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针,不图你线,光学你七十二样好 手段。”不少地方还制作“巧花”,少女们用面粉制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 品(或称巧果),还有巧菜,即于酒盅中培育麦芽(此即宋代的“种生”),用巧果、巧菜来 祭祀织女。
中国西南——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广州——迎仙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陕西——结扎巧姑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广西——七夕储水
广西某些地区有七夕储水的习俗,认为双七水洗浴能消灾除病,体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山东——种巧菜作巧花
山东荣城有两种活动,一种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麦芽,一种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面粉塑制各种带花的食品。
绍兴——南瓜棚下听悄悄话
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