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的七夕
① 回族、侗族、白族、壮族、蒙古族、纳西族 分别过什么传统节日
1、回族
每年主要过三个重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节日均以伊斯兰教历计算。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2、侗族
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3、白族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4、壮族
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四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
5、蒙古族
节日主要有:蒙古族新年(春节)、成吉思汗纪念节、那达慕大会、敖包节。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6、纳西族
节日主要有:祭天、新年、棒棒会、三朵节、火把节等。火把节在农历6月24至26日,是纳西族传统的火把节。最初起源于借助火抵制各种天灾。纳西语称此节为“川美生恩”。纳西族还有诸多节庆习俗,诸如香格里拉三坝乡的“白水台会”;永宁纳人(摩梭)的祭干木女神山等。
② 纳西族的传统节日
纳西来族传统的节日为“腊八节源”。
那天会有棒棒会。
农历正月十五,是丽江纳西族的“棒棒会”。届时,丽江城内人流如潮,街道上摆满了交易的竹、木农具和果树、花卉等。棒棒会标志着春节活动的结束和春耕生产的开始。该会由“弥老会”演变而来,原是在寺院举行的庙会,清初改土归流后,赶会地点移到丽江古城内,并逐步发展成为准备春耕的竹木农具交易会,近年又增加了果树苗术、花卉盆景交易内容,赶会地点也从古城内移到新城区。除了正月十五县城的棒棒会外,还有正月二十的白沙农具交流会,纳西语叫白沙当美空普,意为白沙大宝积宫开门。
这是明代以来延续下来的白沙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等庙堂年一度开门,让人们烧香拜佛,后来演变为以农具交易为主的传统节日。交流会上,不仅农具种类齐全,而且小孩玩具及日用杂货应有尽有,所以俗话称“除了鸡鲁头之外,什么都能买到”。
③ 不同民族都过七夕节吗
有些少数民族也过。 七夕节亦称“乞巧节”、“少女节”、“女节”等名称。七夕节是汉族传统的节日,时间在农历七月初七晚,源于古代神话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最早记载见于《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跛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院彼牵牛,不可服箱”。
这天,汉族地区的妇女们,或在月下陈设瓜果敬拜牛郎织女,并穿针引线,向织女乞求智巧;或解下孩子脖颈上的“五色彩丝”,甩于屋顶,谓之“送健绳”;或在夜深人静时,躲到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的相思细语。
七夕节自古至今,从汉族地区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我国本来就是个大杂居小聚居的多民族国度。少数民族地区的七夕节庆与汉族的时间一样,但活动形式有所改变。如湘西吉首、矮塞坡、古丈一带苗族传统节日“七月七鼓会”,这天,苗民们穿着一新,欢聚鼓场,击节打鼓,翩翩起舞,并从击鼓比赛中产生出鼓王。
四川的一些地区,把七月初七日叫做“七月香节”,当日备好酒肉茶盐米粒各二碗、箸二双,祀供先祖,当地的瑶族最为敬重,在外地做事的要回家过节。还有纳西族的“七月会”、土家族的“纳顿节”等,活动都与七夕有关,只是活动形式不同而已。
在广西等地一带,七夕则称为“储水”,也叫“双七水”,据说用此水洗澡,可避邪祛病。在广西百色一带则叫“七夕泡水”,时间在七月初七凌晨零点左右,百色市民都到澄碧河去泡水,或者把水带回来储存。传说七月初七凌晨这天仙女在水的源头洗澡,仙气使水清澈圣洁,所以此日凌晨人人争着把水放在坛罐里,一年放一点,水不变质也不臭。人们可以喝此水,或者用来做饭、酿酒,清香可口。
广西百色的澄碧湖水面宽阔,水质良好,湖水清澈,大小岛屿星罗棋布,泛舟其上,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被誉为桂西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中的桃花岛四周绿水环抱,风景优美,是人们理想的度假旅游村。澄碧湖大坝下面是一条碧波荡漾的澄碧河,两岸绿树成荫,河水平缓地流入右江河,是游泳的好地方,每年夏天,人们都喜欢来这里游泳。
当地壮族群众的七夕泡“圣水”就常在这里举行,此活动是在农历七月初六晚9点左右开始的。此时,人们陆陆续续往河边涌去,一直到12点之前把整个通往澄碧河的公路挤个水泄不通,到12点最为高潮,不论是路上的,还是水上的,人潮涌动,整个场面蔚为壮观。人们不分男女老少,带上救生圈,纷纷下河畅游起来,不会游泳的则坐在岸边,把脚伸到水里浸泡,人们尽情地戏水,欢笑声一浪接一浪地荡漾在河面上。有些人则用各种塑料瓶把水带回家。到了1点半左右,人们才渐渐退去,在河的下游,有几家小吃店,人们一边欣赏夜景,一边聊天小饮,百色城的夜色充满了喜庆,欢声笑语,气氛欢快。
④ 纳西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一、祭天和祭祖
三坝纳西族每年要祭天一次,祭祖三次。正月祭天,腊月十四就要酿酒,做饭请客,请老人吟唱,三十晚上要“车寻”,初一祭灶神要磕头,初二要洗头、洗脚、洗衣裳,到河边饮水。三日晚上把天神请到家里来祭祀。四日就要杀鸡,到祭天堂烧香,磕头吟呷,搞完后回来作射箭等活动,搞完活动后在主祭家里吃饭。五日天一亮抬出一口大猪煮成三锅,煮熟后念“天好矢”、“乌鸦好友”。长者吃酒吃肉,然后众人吃。吃完依次回家。六日各家各户自己祭。八日又抬一口猪去祭天堂。九日又用一口小猪去祭天堂。整个祭天活动到此完毕。
祭祖:正月六、七日或二月十二日一次,六月初一次,十一月初二一次。一般祭时用黄栗树三株,各家各户自己祭。
二、丧葬
在丧葬习俗方面,丽江一带纳西人在“改土设流”前一直都实行火葬。人死后用竹筐或无盖的木棺抬至山上或村寨外的火葬场火化,过一段时间后再去收拾骸骨举行葬仪。清初“改土设流”后,中央王朝派任的流官曾屡次明令改火葬为土葬,皆因“土人尚惑刀巴祸福之说”而未能奏效。直至乾隆年间,流官们千方百计动员了一位纳西族小头目将其母土葬,人们未见到灾祸降临便渐改火葬为土葬。但在一些偏远山乡,迄今仍保留着火葬的习俗。
当人处于弥留之际时,家族中一位长老手持一包有少许碎银、茶叶末和大米的纸包守候在旁,在落气之际须将此纸包放入死者口中。这样做意图使死者十分珍贵“气”能够接续下去,以促成家族繁衍、子孙兴旺。此外,报丧、吊丧、停灵等活动都要在一位德高望重的家族长老指挥下进行,并要请东巴经师来主持其中一些祭仪。人死后一般停灵三日即可出殡;葬仪举行后的三天内家中亲属仍需每天献祭。接下来还要举办“做七”、“百日”以及“年斋”等一系列祭吊亡灵的活动,得迎请东巴或喇嘛来家中诵经,直至人死满三周年时做完“三年斋”,整个拜祭活动方可算告一段落。妇女在产期死亡、孩童夭折与其他
⑤ 纳西族节日的介绍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最具特色的要数棒棒会。
⑥ 纳西族的婚俗有哪些特点
居住在美丽的丽江江畔上的纳西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同家族的人结亲。男女一般在20岁左右结婚,早婚的现象比较少。
参加婚礼的纳西族的女子都要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和披上她们最喜爱的服饰,即七星披肩。这种披肩五彩缤纷,十分美丽。它是用整块的黑羊皮做成的,上部缝着6厘米的黑呢子边,两肩处有用丝线绣成的日月图案和依次排列的"七星"。
人们称这种披肩为"披星戴月"。它象征着纳西族妇女披星戴月地辛勤劳动。披肩既有装饰的作用,又非常实用。
在纳西族地区,不可以因为一句随口而出的邀请便贸然参加或者进入别人家的婚宴,同时,也不能因为主人的"谢绝"而错过去主人家吊丧的机会。因为对纳西族的人们来说,灾难和悲哀时刻得到的帮助将是友情最可靠的基础,甚至可以消除平时的积怨。反之,如果你只知在喜庆时道喜,不知在悲痛时慰问,将被看作是虚假的或一般的朋友。
纳西族的青年男女由于恋爱自由,因此,婚前大多数有了自己的意中人和心上人。定亲在纳西语中为"日蚌",意为送酒,男孩长到5岁左右时,父母便托媒人带一壶酒到适合的女方家为儿子说亲,双方父母同意后,待女孩长到10岁左右便择吉日订婚。
择定吉日后,男方家要向女家行"小酒"、"大酒"等礼,每年端午、中秋、冬至等节都要到女方家送礼。
接亲队伍到达之后,女家闭门,隔门唱盘问喜歌,答唱对头方开门迎入,接亲者即撤"开门钱"。新娘边祭祖先、告别父母亲友,边哭泣表示舍不得离开娘家。新娘进夫家大门时,必须跨过门槛正中的马鞍,以此表示成为男家的成员了。
结婚前一天,新郎家也是一片忙碌,按照纳西族传统的"不能见天"的习俗,要在天井里搭起凉棚,棚顶上盖红布或红绸子,棚下铺松毛。还要专门扎制迎亲牌坊和准备结婚用品。这些事都要请族中能干的男性长者主持。
婚礼举行时,屋内屋外张灯结彩,洞房门上悬挂一个用红纸核糊的筛子,上写"麒麟在此",并插三枝用柳枝或桃枝做的箭,以防白虎进门,这也是一种禁忌。新床由媒人和新郎佼母安置,并请一祖父母、父母健在的小男孩当晚陪新郎睡在新床上压床。
第二天,新郎由媒人、亲友等陪同,前去女方家接亲,并备一空轿或马匹,在归来时让新娘乘、骑,同时带去酒席两桌和其他部分礼品。到达女方有门口时,接亲的队伍高奏喜乐,连奏三次后,女方的大门敞开,接亲者才得以进入,随后受到热情的接待。
一般在午时前后,男方接亲的女伴把新娘抱入轿中。这时,新娘使劲挣扎,一副不愿去的样子。经安慰和劝说,才告别父母和亲友,由舅舅、叔叔、妹妹等陪同乘轿或骑马上路。
新娘来到男方家门口,可男方家的门是关闭的。这时,送亲的人们在门口唱纳西调子,让男方家开门。女方家的人在门外唱道:"金驼子来不来?银驼子来不来?"这时,队伍中有人唱答:"金驼子来了,银驼子来了,快快开门。"
一番对唱后,大门开了,新娘新郎要双双从红纸糊的马鞍上跨过去,才能进入大门。这时,东巴要念经,同时在新娘的脑门上点几滴酥油或泼点清水,表示新娘已是男方家的人了。
新娘进屋后,要送公婆各一双鞋。这时,送亲者故意把新娘送给新郎的鞋丢到新床底下的深处,让新郎弯腰将芏捡出穿上,这种习俗称为换脚鞋。
接着举行拜堂仪式。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祖先和公婆,再拜见家族中的长辈,接着夫妻互拜。拜堂时,新娘手握盐巴,新郎手持一个茶水罐。拜毕,新娘要象征性地看一下陪嫁的红柜,锁上后把钥匙随便在红柜一丢,孩子们顿时争抢起来,因为夜班抢到匙随,谁就可以向新娘赎喜糖。
傍晚时分,在新房里摆上由女方家带来的酒席,新娘新郎由几个孩子陪同共进晚餐,其余宾客则由男方家盛情宴请。晚上,青年男女可以去闹房,可以欢聚在一起,跳纳西东巴舞,纳西东巴们则一刻不停地唱结婚调,充满了热烈、欢腾的气氛。这一天,女方家也同时宴请亲友,请东巴唱嫁女调。
第二天,婆婆要亲自端来并喂新媳妇一碗莲子粥,一碗面条,以示对新娘的关心。这一天,还要举行认亲仪式,即把男主家族中的人全部请来,按长幼顺序,让新娘一拜见。长辈们也向新娘致以祝福,并送新娘见面礼物。
第三天为回门。新郎新娘要带礼物回到女方家一一拜见女方的父母、舅舅、叔叔、伯伯等长辈,并同他们共同进餐。按习俗,不管路途多远,新婚夫妇要当天返回男方家。
第四天,新娘由小姑等陪同,上街买鱼、葱和松明等东西,分别表示鱼水之情、照亮前程和孩子聪明等含义。婚礼结束后,还要举行送喜神的仪式。喜神是指迎亲时的吹鼓手们。
婚礼仪式结束后,拆去凉棚,吹鼓手们讨了工钱,要回家了。临行时,新郎用猪督头、木柴棍做出追打的姿态,谓之"送喜神"。至此,纳西族的婚礼宣告结束。
⑦ 什么族有什么节
1,泼水节,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泰语民族
泼水节当日,中国西双版纳、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地,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龙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
2,火把节,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
火把节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3,农具节,壮族
农具节为桂西南地区壮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举行。是日,各家各户把自家加工制作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
4,龙船节,苗族
龙船节,为流行于黔东南的台江、凯里一带的节日。苗族的端午节有龙舟竞渡的习俗。居住黔东南的台江、凯里、剑河、施秉、镇远等县的苗族也有在农历五月过龙船节竞渡龙舟的风俗。
5,特懋克节,基诺族
在基诺语中,特懋克的意思是“盛大的打铁节”,是基诺族为纪念铁器的创制使用而举行的节庆。早年的特懋克节就是打铁节,一般是在农历腊月举行特懋克节。节日活动包括:剽牛仪式,祭大鼓(神鼓)、打秋千、陀螺、丢包、踩高跷等活动。
⑧ 纳西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纳西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最具特色的要数棒棒会。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最具特色的要数棒棒会。
1、棒棒会, 农历正月十五,是纳西族传统节日,民间称之为“棒棒会”。“棒棒会”标志着春节节庆的结束,春耕生产的开始。
2、三朵节,“三朵”是纳西全民族信仰的民族保护神,又称为“阿普三朵”,意为“祖先(或爷爷)三朵”。相传他属羊,是个战神。每年农历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四乡民众到三朵阁来烧香拜神;纳西人凡出远门都要到三朵阁祭拜,求三朵神保佑。
3、火把节,农历6月24至26日,是纳西族传统的火把节。最初起源于借助火抵制各种天灾。纳西语称此节为“川美生恩”。
(8)纳西族的七夕扩展阅读:
纳西族传统节日的形成:
纳西族岁时节日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本土与外来民族文化二者的共同作用、影响下共融共生。就本民族而言,最突出的是东巴教的影响。宗教与民俗的融合在岁时节日上表现得更为充分。
其次是外来民族,尤其是藏族、汉族、白族对纳西族岁时节日的形成与发展也不容忽视。也就是说,这两个因素构成了纳西族岁时节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所在。
1、本土宗教的影响
宗教与民俗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宗教一味高高在上,远离了人间烟火,则只会与民众产生隔阂而萎缩;民俗没有宗教内涵的丰富则显得空虚。宗教利用民俗扩大自己的影响,民俗则把世俗的希望寄托给宗教。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民俗是退化了的宗教。这些都是有道理的。从纳西族原生的岁时民俗看,与本民族的东巴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外来文化
据史籍记载,汉族传统节日除夕、元旦、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七夕、重阳、春秋社日、冬祭腊日等传统节日,大多在汉代形成定制,此后一直沿续两千余年以至今日。纳西族地区的除夕、元旦、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阳、中原节令(烧包)七月半等节日显系汉族传统节日的输入传承。
⑨ 纳西族的三朵节是哪天
三多节为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纳西语叫“三多颂”,源于白沙玉龙村北岳庙会,是纳西族法定民族节日、纳西族传统节日、纳西族祭祀本民族的最大保护神的盛大节日。
开展三多节活动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纳西族及滇西北区域各民族共同参与,别具风格、极其隆重、极具影响力的大型民族文化盛会,是纳西族的标志性节日。
“三多”是纳西族的本主神灵和最高保护神,传说是骑白马、穿白甲、戴白盔、执白矛的战神,常常显圣,保护着纳西人的安全,唐代建祠祭祀,深受纳西人信奉。人们也认为"三多"就是玉龙雪山的化身。三多,是纳西族信奉崇拜的战神,也是纳西族的护佑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