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吃豆
⑴ 七夕节有什么习俗
七夕节的习俗有拜织女、兰夜斗巧、七姐诞、种生求子、妇女洗发等。
1、拜织女。“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
(1)七夕节吃豆扩展阅读: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⑵ 七夕为什么要吃蚕豆福州的习俗
七月初七,相传为牛郎织女相会之期,福州民间风俗和全国各地一样,青年妇女内要拜织女星,乞求能有容灵巧的双手,祈望能织出美丽的锦缎,能做出漂亮的女工来,能有神仙眷侣般的爱情。
特别的是,福州“七夕”有“分豆结缘”的风俗。根据牛郎织女的传说,蚕是织女从天上带下凡的,“蚕”是“天”上的“虫”。织女下凡嫁给牛郎后,为了帮助邻里乡亲一起过上好日子,她把蚕种分给乡亲,让大家都养蚕、收丝、织布,勤劳致富。
为了感谢和纪念织女的善良和无私,在七月初七,人们就选择跟“蚕”有关的“蚕豆”,煮熟了分送给左邻右舍。家家户户煮蚕豆互相馈赠,可以消除隔阂,增进感情,密切邻里关系。
煮蚕豆、送蚕豆、吃蚕豆,有来有往,过去有矛盾和过节的,“相逢一笑泯恩仇”。平时磕磕碰碰,伤了和气的,或者有了误会的,消除误会,重生和气。“蚕豆”成了促使家人和顺、亲友情深、邻里和睦的“睦邻大使”。
在福州民间,对邻里关系非常看重,有“金厝边,银乡里”,“千金买邻,八百买舍”之说。除了“七夕”互相馈赠煮蚕豆,在立夏,还有煮“锅边糊”分给邻里乡亲吃的习俗。“做半段”也是福州农村联谊乡亲朋友的一种“聚餐”形式。
⑶ 七夕为什么要吃蚕豆
问度娘算了...
“七夕节”与“分豆结缘”
《中吴纪闻》载:苏州地区称七夕为“小儿节”、“回乞巧会”。届时,人们用答溲面簇花及剪蚕豆入油煎之,曰“巧”。
各家各户都分要食蚕豆,谓之“咬鬼头”,驱邪的意思。
《三山志》记载古时福州七夕乞巧,早在清时便已为“分豆结缘”所全面取代。当时“分豆结缘”,是福州“七夕”的特有风俗。此俗缘出郊区,后传入城中。节日里,福州人相互赠送蚕豆,并在七夕夜月光下分啃蚕豆谈天说地,以作结缘纪念。七夕成为促进家人和睦、朋友缘深、邻里友好相处的“结缘节”。平日,小孩、邻里之间难免会磕磕碰碰,蚕豆一分,积怨便烟消云散了。
参考资料:《半斗书斋》民俗篇
⑷ 七夕节吃什么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其中多饺子、面条、油果子、馄饨等为此节日的食物。
1、饺子
鄄城、曹县、平原等地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2、巧果
浙江各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
3、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选没有虫蛀的绿豆一小碗,洗净,平铺到一个盘子里,用湿纱布盖好遮住阳光,放到炕头上,每天喷几次水使之保持湿润。七天后,待豆芽长至两三厘米长,便可做手擀面,下锅煮熟,过凉水拔透;然后热锅坐油,加肉丁炒熟,葱、姜爆锅,酱油、醋炝锅,放绿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盐、味精,做成豆芽汤;把面条抓到碗里,浇上豆芽汤即可食之。
4、云面
胶东人七夕吃巧果子,临沂人七夕则吃云面。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获得巧意。
5、江米条
老南京人过七夕还有个独特的风俗:吃江米条。江米条是一道汉族小吃,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后在焖锅里蒸出来,放在石臼里用棒子捶,再秆成圆形,晒干用油煎出来,最后蘸梅花﹑松花﹑芝麻等豆沙制作而成的一种食品。
6、巧酥
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7、瓜果
在七夕这个特殊的节日,瓜果当然必不可少!七夕时吃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有些人喜欢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等绘成“花瓜”。
8、鸡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9、五子
七夕“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礼拜默默祷告后,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们宵夜的食物。
10、绿豆芽
在广州,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11、面条
另外这一天有吃面的习俗,这一天往往跟中国的24节气以外的三个杂节气,一个杂节气就是三伏,还有一个是暑九,还有一个南方的雷雨。大家都知道头伏饺子,二伏面。而且吃面意味着挑寿,面挑得越高,人就越长寿。还有为织女摆贡。
面条可以做,抻面最好,它象征着巧,而且象征你以后的性格能屈能伸,特别是能男孩子抻面或者给丈夫抻面,而且具有韧性,说明你出去做人也要有韧性,你的事业才能够成功。丈夫的夫本来就是天字出头叫夫,丈夫为天,妻子为地,面抻出头上,天就为夫,就可以闯出一番事业。另外闯荡出来,还要祝福婆婆公公健康长寿。
12、蚕豆
很多人不知道,七夕节还与分豆结缘。每年七月初七,各家各户都要分食蚕豆,谓之“咬鬼头”,取驱邪的意思。“分豆结缘”是福州七夕节特有的风俗。此俗缘出郊区,后传入城中。节日里福州人相互赠送蚕豆,并在七夕夜月光下分啃蚕豆谈天说地,以作结缘纪念。七夕成为促进家人和睦、朋友缘深、邻里友好相处的“结缘节”。平日,小孩、邻里之间难免会磕磕碰碰,蚕豆一分,积怨便烟消云散了。
七夕的时候放桃,将来到了中秋,我们供月供娘娘都放。另外这个时候,端午节刚过之后,还有一些剩的樱桃,一般都喜欢采来。大家为什么要用樱桃,五月是热月,过去了,七月是分离的月,又进入酷暑,疾病开始蔓延,蚊蝇很多,樱桃像小灯笼一样,代表日子红红火火,第二,民间还这样认为,英雄一来,妖魔鬼怪统统逃跑了。还有桑葚,吃了白桑葚,象征着我从现在一直到天冷,吃菜或者水果的时候吃不了虫子,黑桑葚如果在这天吃就吃不到苍蝇屎。
七夕即将到来,我们应该及早准备准备这些祭拜的过节的佳品哦!这十样东西一定要准备哦,这可是寓意着全家十全十美的哦!
⑸ 为什么七夕要吃蚕豆哇
“七夕节”与“分豆结缘”
《中吴纪闻》载:苏州地区称七夕为“小儿节”、“乞专巧会”。届时,属人们用溲面簇花及剪蚕豆入油煎之,曰“巧”。
各家各户都分要食蚕豆,谓之“咬鬼头”,驱邪的意思。
《三山志》记载古时福州七夕乞巧,早在清时便已为“分豆结缘”所全面取代。当时“分豆结缘”,是福州“七夕”的特有风俗。此俗缘出郊区,后传入城中。节日里,福州人相互赠送蚕豆,并在七夕夜月光下分啃蚕豆谈天说地,以作结缘纪念。七夕成为促进家人和睦、朋友缘深、邻里友好相处的“结缘节”。平日,小孩、邻里之间难免会磕磕碰碰,蚕豆一分,积怨便烟消云散了。
参考资料:《半斗书斋》民俗篇
⑹ 七夕节的传统活动和饮食习俗
一、七夕节的传统活动:
1、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版又叫“ 贺牛权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就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2、七夕节的习俗八: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
二、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 巧果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⑺ 七夕节要吃红豆吗
七夕节要吃红豆,因为红豆代表相思与情意,吃红豆象征爱情永存。
相思子,别称红豆,藤本,茎细弱,多分枝。羽状复叶;小叶8-13对,膜质,对生,近长圆形。总状花序腋生,长3-8厘米;花序轴粗短;花小,密集成头状;花萼钟状,萼齿4浅裂,被白色糙毛;花冠紫色,旗瓣柄三角形,翼瓣与龙骨瓣较窄狭。
产地生境
生于山地疏林中。广布于热带地区。非洲亚种原产于热带非洲,包括即苏丹、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尼日尔、多哥和纳米比亚。也分布于南非,夸祖鲁-纳塔尔省、豪登省和林波波省的部分地区,马达加斯加和印度洋西部的一些岛屿(即毛里求斯和塞舌尔)。
指名亚种原产于印尼,已经遍布世界各地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甚至在美国的阿拉巴马州、阿肯色州、佛罗里达州、佐治亚州和夏威夷都可以发现它的踪影。产中国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⑻ 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是什么
巧果。
七夕最出名的传统饮食是“巧果”,又叫“乞巧果子”,这种面食各个地区做法有所不同,也演变成多种花色糕点。 在浙江绍兴,巧果和北方的排叉有些类似。 而在浙江杭州、宁波一带,则是用面粉制作的各种小型物品油炸。
豆芽。
在南方一些地区,人们在七夕前夕会专门泡豆芽,也称“泡巧”,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 在七夕这天,女孩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 有些地区还会用长出的豆芽做巧芽面庆祝七夕。
巧巧饭。
在山东一些地区,七夕要吃巧巧饭,其实就是饺子。 具体风俗为七个要好的姑娘一起揉面、做馅儿、包饺子。 包饺子时,将一枚铜钱、一根针、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然后聚在一起吃水饺,据说吃到铜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江米条。
⑼ 七夕节中国人通常的习惯是吃什么食品
七夕节吃巧果
传说是因为过去女孩子在未嫁之前都想自己能心灵手巧,所以用这样的方式来祈求织女来送巧,希望织女也能赐自己一双巧手,于是巧果也就诞生了。北宋时期的巧果品种极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是将发面团放入具有剪刀、梨、茄、瓜、石榴、苹果、小鸡、小猪、小狮子、金鱼、蛙、蟹、虾等各种花形图案的木模(也叫榼子)中,将成形后的小饼油炸或烙食。有些巧果还被点染为七色,有的以红色点染,用长线穿成串,尾端系沙果或花布,挂于壁间,以为装饰和零食,也有串成一环挂在小儿项间取乐的。相传七夕节晚上,妇女儿童将巧果抛掷屋背,喜鹊衔去搭桥,让牛郎织女夜渡银河。
七夕吃饺子(巧巧饭)
俗话说得好,“别问过节吃什么,问就吃饺子!”开个玩笑。吃饺子是鄄城、曹县、平原等地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七夕吃豆芽
在南方一些地区,人们在七夕前夕会专门泡豆芽,也称“泡巧”,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在七夕这天,女孩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有些地区还会用长出的豆芽做巧芽面庆祝七夕。
七夕吃公鸡
浙江金华一带流行七夕杀鸡吃鸡,在农历的七夕这一天,牛郎织女开启他们浪漫的七夕鹊桥约会。但是这个约会时间可是有限制的,只能在天亮之前结束。咱们古代没有钟表,判断天亮的标准就是以公鸡打鸣为准。大家都感觉这样太残忍了,一年才见一面,时间还这么短,所以大家就会选择在这一天吃鸡,尤其是公鸡,希望把鸡吃了之后,就没有了鸡鸣,那么牛郎织女就可以在一块,不用分开了。看看咱们的人民多么善良,所以这样的传统也一直流传了下来。如此再无鸡鸣报晓,牛郎织女相会便能永远不分开,这也寄托了人们对牛郎织女故事的美好愿望。
七夕吃五子
在福建一些地区,七夕女孩要品尝瓜果祈求来年瓜果丰收。当地还流行人们吃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寓意多子多福。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有乞盼儿子、乞盼长寿、乞盼美丽和乞盼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占卜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者称“输巧”,“输巧”者要将自己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七夕配中药
常用松柏等药的处方,主张食用松实、柏子的衣服、荷叶等,称为不老不死的仙药。 中医认为吃松子的健身心,滋润皮肤,长寿的“玉楸药解”被称为“润肺止咳、滑肠通便、开关麻痹、泽肤荣毛”,“海药本草”被称为“久服轻身、延年不老”的清宫以松子为御膳食品。 柏子香味浓郁,能安心、止汗润肠的《本草备注》记载:“补脾药干,柏子仁润药香气好,是干脾药中最好的”。 荷叶可以降热消暑,升清阳,用冷血止血。
七夕吃巧人
在百岛洞头操闽南语的居民中,至今仍有吃“巧人儿饼”的习俗。巧人儿饼是把按比例的糯米、粳米混合磨成粉,加入糖和食用红色颜料糅合做成饼,再用木刻的印模印出各式人物和动物形状后蒸熟。
关于这一习俗的来历,民间有一段传说。 很早以前,王母娘娘化装成乞丐下凡体察百姓善恶,看到大工地上有人把糯米掺入蛎灰油泥中,用石臼捣合,便上前乞讨。管家骂道:“快滚!这是我家老爷建造坟墓专用的!”挥起长鞭把她赶开。王母娘娘大怒:凡间人如此糟蹋五谷,回到天庭禀报,玉皇大帝当即下旨:天降大灾,让这一带五谷不生,出现“人吃人”的惨相。七仙女得知后大惊,也扮乞丐下凡探虚实。她向一摆渡老伯讨吃,老伯拿出自己舍不得吃的粗糠野菜饼给她。七仙女问:“你们用糯米捣油灰砌坟墓,怎么却用这种东西当吃食?”老伯告诉她:“用糯米建墓的是黑心的财主,这糠菜饼是我这样的穷苦人的救命粮呀!”七仙女拿着糠菜饼返回天庭,王母娘娘这才知道自己错了:凡间人有恶也有善,不能惩罚恶人伤及无辜!可玉皇大帝已发出的旨令又不能更改,七仙女聪明,说是愿下凡行令。她用米粉制成许多人形的果饼施舍给百姓。这样,人们吃了米粉做的“人”,度过了灾荒,人们感念七仙女的灵巧和善举,把这种果饼取名“巧人儿”饼,年年七月七都要制作,供祭拜和品尝。
⑽ 七夕节中国传统吃什么
七夕节中国传统吃饺子、巧果、巧芽面、云面、江米条、巧酥、鸡、桂圆、榛子、花生、红枣、瓜子、酥糖、七宝羹、花瓜、蚕豆、菱角、麻糍等食物。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的人们在七夕节这天吃的传统食物有所区别。
七夕节中国传统吃什么
七夕节,古时称为七巧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夕祭、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这天,人们会进行祈福许愿、乞求巧艺、祈祷姻缘以及坐看牵牛织女星等活动。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中,以巧果最为有名,巧果又被称为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是用油、面、糖、蜜等食材制作成的糕点,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