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花意境
Ⅰ 诗歌:开在心中的一朵花
近几年我愿意写点诗词,让思想升华,超越生活上和工作上的烦恼和困惑,尽量简单快乐。
我写诗一派天然,远离书斋,全不用典,更拒生僻字样、浮华辞藻,句句皆从实况天性中来。我虽写不出高深妙语,但不框于格律,而是在严格韵律的要求下,有感而发,追求高远境界。
下面展示我写的几首诗:
第一首:秋寒若霜梦旧游,
雨洒庭院瓣花流。
雾深似海菊非雪,
西窗明烛夜添愁。
这首诗是四幅画转化而成。
第一幅:秋天的白霜撒落在枯草上,被寒霜打过的一堆玉米秸竖立其间,有种废弛乔木的颓废之美。这幅画使我脑海里浮现出多年前田野里的一个秋景,恍若旧地重游状。
第二幅:开满一树樱花的庭院,被风雨洗刷着,风雨斜过,花随水走,水载花流。曾经看到过樱花小桥庭院正被风雨斜刷,这幅画恰与我遇到的风雨洒庭院神似。
第三幅:漆黑背景,黑夜笼罩,夜深犹似隔雾,雾似残烟,菊花如雪。这幅画有诗词的韵味,有种诗意之美。
第四幅:刚用过喝完茶的四个茶杯还放在茶几上,客人已走,欢乐热闹过后,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贵妇,卧躺在床上,烛光布满屋内角落,透过西窗,她在夜里用惆怅想象着这孤独之夜,更添上一缕愁绪。
这是我在东京高岛屋参观画展时看到的四幅画,然后按照画的意境作成一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一体,情境交融。
第二首:物是人非事事休,
黄粱梦醒逐波流。
蓬莱故人若相问,
月在青天人在舟。
一位朋友对我说:“月在青天人在舟---意境忒好了!但是上哪儿去找那么清澈的水呢?这个世界,没有那么纯洁”。我想一首诗如果真正出色,读者就不能从书写过程的踪迹上转移视线,迫不及待地奔向它的所指。因为能指与所指在这里忻合无间,它就是写作本身。寻找这首诗所指的理念,只是一件次要的事,而且常常名实不符,诗的魅力或魔力却表里如一。
第三首:君意不恋千金裘,
此心独醉文字悠。
挺身绝尘五花马,
遐思浩荡胜封侯。
这首诗是给一位网友写的。
网友说:“写的真好”。诗词可以引起共鸣,让人交换彼此心灵的感动。2013年一位网友在微博上说:“灵感忽至,激情四射!对一个剧本进行了外科手术,两日不眠,真是乐死人!”这首诗是对此人此事的回应。
第四首:春寒料峭到海城,
马不停蹄奔山东。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汉颠簸入梦中。
这首诗是对我家某人的雨中牵挂。
诗中虽不言“牵挂”,但内心的牵挂之情溢于言表,让人感到对夫君的忧心,真情全部蕴涵其中。这些风雨的意象,转化成自己的语言,用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外界事象与人的内心能够发生神秘的感应与契合。
Ⅱ 艺术插花常见的意境表达方式有哪些
一、阶梯式
好似一阶一阶的楼梯,每一朵花之间有距离,但不一定等距离,只要有一阶一阶的感觉即可,以点状的花材较适合。
二、重叠式
只要形状表面是平面的叶或花,都可以用此技巧表现。
三、堆积式
堆积的特色是花材多或颜色多;有规则的起伏形状好似一波波的海浪;花梗短,花与花之间没有空隙;使用花材则以点状、块状为佳。
四、焦点式
焦点是作品里最明显突出的点,从正面或侧面看都极醒目。单面花形才有焦点,以形状特殊、色彩、花朵较大者为佳;如果花朵小则量须多,才能形成焦点。
五、组群式
此种技巧适用于各种花形,只要将同种类同色系的花材,分组(2枝以上)、分区(一个区可有两种以上不同的组群表现),但每一组之间需有距离。
(2)一朵花意境扩展阅读:
中国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雏形。传统插花的意境美起源于中国悠久的古文化,在传统文化中,中国哲学思想实质上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综合体。儒家重人伦、轻功利。道家的“依乎天地,因其自然“”自然无为”、追求虚静,逃避现实。佛教追求“清净无为”“,虚心去欲”的境界。这在花文化中也起主导作用。
传统插花讲究花的形色香德,以花的生长习性或特点寓意人的品性。既重自然之美又兼人文之善。最终这种蕴含文化底蕴的插花形式以其无限深远的内涵,结合轻描淡抹清雅脱俗的线条造型,逐步确立了它在中国插花艺术中的主导地位,并逐渐成为东方插花艺术的代表。
插花到唐朝时已盛行起来,并在宫廷中流行,在寺庙中则作为祭坛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时期插花艺术已在民间得到普及,并且受到文人的喜爱,各朝关于插花欣赏的诗词很多。
至明朝,我国插花艺术不仅广泛普及,并有插花专著问世,如张谦德著有《瓶花谱》,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到明朝,已达鼎盛时期,在技艺上、理论上都相当成熟和完善;在风格上,强调自然的抒情,优美朴实的表现,淡雅明秀的色彩,简洁的造型。
清朝插花艺术在民间却得不到重视、发展和普及。中国的近代由于战乱等诸多因素,插花艺术在民间基本上消失。一直到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鲜花才逐步回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
Ⅲ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何意
原文应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里用菩提代指了如来。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一朵花就是一个宇宙。一个人身也是一个宇宙。万物渺小或者宏大,微观世界或者宏观世界,都是一个世界。对于生长在花里的细菌来说,哪就是他们的地球。对于生长的地球之外的比我们更宏大的生物来说,我们的地球只是一个皮球。
当你心中有了佛性,就不必纠缠于佛的外表,不会以声色行为等见佛。万物都有自身天生的佛性,只是自己没有发现,平凡人不具备那个能力看见罢了。所以说一树也是一个菩提。
当你有了微观和宏观随时转换的眼界时,你就想开了许多事情,不计较许多事情。你会发现自己不过是大宏观世界的花朵上的一只蚂蚁。当你有了万物都是平等和具有佛性的想法,当你意识到万物和自己的欢乐与痛苦时,你就会宽容与满足,不会计较哪小小的利益得失了。
这是禅宗的境界,佛学说的是:“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这么一说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佛学上的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讲的:佛在灵山,众人问法。佛不说话,只随手拿起一朵金婆罗花,示之。众弟子不解,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只有他悟出道来了。
宇宙间的奥秘,不过在一朵寻常的花中。 "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寻常事物中。庄子还说,道在屎溺。大小便中都可以有道。还有哪里不可以有道呢?无处不有道。世界在哪里,就在那一枝一叶上。
(3)一朵花意境扩展阅读
佛教认为一粒沙可见三千大世界,现在科学叫做宇宙全息论;佛教认为人可以修出百千万化身,科技现在可以有初级的所谓“克窿人”;最有趣的是科学对物的最基本组成物质的认识,曾经认为它是原子,后来又认为是粒子,再后来又认为是质子等等,事实上等于是说现在最前端的认识也是不彻底的。
而佛教早在两千多年前,乃至更早的无量光年前就认为“万物无自性、无本质”。一个字“空”,说明了一切的根本。佛教和科学殊路而同向,揭示事物的本相。
Ⅳ “一叶一相思,一草一枯荣。”是什么意思
叶的意思就是植物的器官。浅层意思分析,一叶一相思,意思便是一片叶子就是一片相思。这句词与佛说中的一花一世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花一世界,意思是一朵花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融于这一朵花中。如果说是作者看见一片叶子巧然而作的话,那么可能是作者看见叶子触景生情,一片叶子就蕴含了作者对心上之人(也可能是家人朋友)的整个思念之情。总的来说,一叶一相思与佛说一样,写的是意境。我觉得用再多笔墨也说不出那种感觉的。最后,一草一枯荣。意思是草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黄了又青,枯了又荣,生生不息。(有种不死不休的感觉)。作者先写叶代表的思念之情,再写草的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叶是死的,草会枯的,而这相思之情却不会枯败。最后说到这,就自己领悟吧。答案不满意可以提出哟。
Ⅳ 有哪些诗词读到最后,心里像开出了一朵花
我觉得这种有很多吧~每个人对诗词的感受都不一样。我个人觉得读到版那些言辞意境都很美,权感情温柔可爱的诗词的时候心里就像开出了一朵花。
比如,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苏轼的《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贺铸的《青玉案 横塘路》等。
写风花雪月,写爱怨离别,大概是最容易让人觉得心间一朵花悄然绽放的诗词了。
除此之外,若能真正体悟到作者那一片赤子之心,那无论什么诗词都会在你心中埋下一颗种子,开出永不凋零的鲜花。不过有的是梅花,有的是牡丹,有的是菊花,有的是雏菊。
希望诗词能给你带来的是一片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田,而非一枝独秀落寞孤独的花。
Ⅵ 一朵花枝艳更芳,清香馥郁透兰房;时风吹送终成笑,好向筵前进几觞。
窗外的花儿开得娇艳芬芳
阵阵清香穿透了房间
微风吹来像是对着人在微笑
像是在劝版宴席上的人们多权喝几杯酒 答案补充 这是字面意思,原文好像是求签的签文,具体我也不知道怎么解,上网络看看吧 答案补充 一朵花枝艳更芳,清香馥郁透兰房,时风吹送终成笑,好句筵前进几觞。
解签:得此签者如为女性,必美且慧,远近赞美,如为男性则以品德高贵而受颂扬。
网络上找到的
Ⅶ 手掌心开出一朵花最后一段有什么含义
拿掌心开出一朵花 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几个人就是拿手心疼着你 你就是一朵花 就是说 你就是他心中的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