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七夕
⑴ 关于成长的古诗句
1、《勤学》宋代:汪洙
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释义:
学问是需要勤奋才能得来的,就像前人囊萤取光,勤奋夜读,读很多书。
苦学几年,“三冬文史足用”,学问也就有了,那时候谁还会笑话你胸无点墨,没有学问呢?
2、《小松》唐代: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释义: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
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
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3、《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释义: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4、《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释义: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5、《劝学》唐代: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释义:
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
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
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
⑵ 我女朋友把我拉电话黑名单了嫌我烦着她,天天打电话给她,我想听见她的声音,我也很想念她
仔细观察世间万象,便能发现,一切皆无常。
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生命是无常,身体会生老病死,爱情也会生老病死。
再好的女子,
也不过是腥红色的血肉、苍白的骨头堆积起来的,
里面装满臭气熏天的大便、小便,
骷髅外面包上一层皮,
而且这皮正在快速衰老,没过几年就会变粗变皱,斑点增多,
最后变得非常暗沉粗糙、满布皱纹,毫无美感可言。
这种臭皮囊,就是现实的真相,有什么可以纠结痛苦的呢?
你没有认识对方之前活得好好的,
现在如果对方离去,只不过恢复原状罢了,为何痛苦?
既然痛苦那么深重,就能体察到感情不是什么值得留恋的好东西,
火把上的火快要烧到手了,我们果断放开就能避开危险,
情感也是如此,痛到烧心了,只要轻轻放开,马上就不痛苦了!
生命中,很多痛苦不是上天给的,而是我们自己制造的。
执著是苦,放下即得大自在。
有一句经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无论外境和我们内心呈现出何种面貌,
只要我们不去执著,不被“相”牵着走,
就不会有痛苦和烦恼,生命将是轻松、安心的。
因为一切都在变化,没有永恒的实体,就好比海市蜃楼一般,
既然不实在,何必为其痛苦?
哪怕这个肉身,现在叫张某某,几十年后,还是不是呢?
早就分解了,成为空中的浮灰而已。
没有不变的事物,所以不必为暂时的影像而烦恼。
生命的历程,就像荧幕上播放电影,
无论上面出现什么情节和画面,无论多么快乐或悲伤,
那个被投影的白色幕布始终没动过,
我们只是被那些虚妄的影像骗来骗去而已,多可惜!
所以,万事努力去做,结果随缘,心无增减,
此是世间第一自在人。
看清真相,就能走出迷局,获得清凉的大快乐。
推荐你看看南怀瑾先生的《金刚经说什么》、圣严师傅的《完全证悟》,
我就是通过这些断除了很多烦恼,也透彻了生命的真意,
人生因此焕然一新。
⑶ 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有那些详细点!
从大体上来分,可分为儒家文化、佛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简称儒释道。细分则如楼上所说。其中儒道两家是中国本土文化,佛家本为外来(印度)文化,但自从汉代传入中国后,不断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渐渐被中国人民广为接受、传承和传播,特别是自唐朝出了“中国的佛祖”六祖慧能之后,更是在中国真正生根开花结果,逐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文化。而儒道两家也从佛家文化中汲取了精华,也都得到了提升和发展。所以说,谈到传统文化必须三家共论,否则,割裂了任何其他两家而独谈一家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中华传统文化。但似乎可以这样说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儒家为主干,道佛为两翼的完整统一的文化体系。
刚去逝不久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就是一位儒释道贯通的传统文化大家。他曾经有一个形象而生动的比方,好像是说:儒家是粮食店、道家是药店、佛家则是百货店。
就其各家所阐释的不同角度来讲,儒家着重于人与人的关系,道家则着重于人和天地自然的关系,而佛家则重在阐释人与人心的关系。在很多方面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⑷ 中华古文化中比较出名的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地理山川
��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4.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 (大都--北京 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 京口--镇江 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诚--南京 临安、钱塘--杭州 姑苏、吴郡--苏州 淮上、江都、维扬--扬州 会稽--绍兴 长安--西安 奉天--沈阳 直沽--天津)
��6.五岳(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中岳嵩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地 名
��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茺为荒远之地。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4)山东:指崤山以东。
��(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6)江左:即长江以东。
��(7)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10)南京又名建业、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1)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
��官 名
��古代职官情况异常复杂,而且各朝都有变化,可以中央、地方两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
��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
��纪 年
��纪年有:
��(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2)干支纪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3)年号纪年法(如:德右二年二月十九日),
��(4)年号干支兼用(如: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季节,一季三个月顺次称孟、仲,季,如盆春(一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每月的特殊日子有特定称呼,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一昼夜分十二时辰,用十二地支称呼,每时辰两小时。每夜分五更9鼓)每更两小时。此外,鸡鸣指早上三、四点,日出时叫旦、晨、朝,黄昏,人定即亥时相当晚上9-11时。夕、暮、黄错,人定即亥时相当晚上9-11时。
��古代节日及有关习俗
��元旦
��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上元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清明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端午
��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七夕
��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中秋
��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重阳
��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腊日
��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礼仪习俗
��1.年龄称谓
��襁褓: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
��总角: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13岁女子。
��及笄:15岁女子。
��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岁。
��花甲、平头甲子:60岁。 耆:60岁。
��古稀:70岁。
��耋:70~80岁。
��耄:80~90岁。
��期颐:100岁。
��2.避讳
��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用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 如"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即"民风"。
��3.谦辞和敬辞
��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科举职官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去:去职,被调离。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擢:提拔、选拔。
��授:封给官职。
��人名称谓
��(1)人名 古人有名、字、号,当大官的死后有谥号。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文忠。名和字间一般有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义的,如韩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
��(2)一般称谓。直称姓名,用于自称,称轻视的人或客观介绍。称字、号、斋名、谥号表示礼貌发尊敬。还有称官爵名,称籍贯(如康有为称康南海)。有几项边称的,一般是先烈是先官名,次籍贯,后姓名,如"余在史馆,闻翰林(官名)天台(籍贯)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马副使(官名)鸣录(名)。"
��(3)谦称。王侯自称孤、寡人,大臣自称臣,一般人自称仆、不地、不佞、愚等,女子自称妾。晚辈自称小子。
��古代年龄称谓
��孩提:幼儿时期。
��童龄:换牙时期(七八岁)。
��弱冠:二十岁左右。
��而立:三十。
��不惑四十岁。
��知(天)命: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文化典籍
��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风骚--《诗经》和《楚辞》的并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五经"指《易》、《尚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的经典。
��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吕氏春秋》--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又名《吕览》,系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
��《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系西汉刘向编订。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世说新语》--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岁时历法
��1.干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如:辛未三月。
��2.年号纪年 (从汉武帝开始,皇帝即位要设立年号) 如崇祯十四年。
��3.纪月常用序数 (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 阴历每月初一称"朔",十五称"望",十六叫"既望",月末一天称"晦"。
��4.干支纪日 如:元丰六月丁丑。
��5.用十二地支纪时
��十二时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die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时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现代时段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具体一点来说,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光禄勋掌管宫廷的守卫和护从;卫尉负责宫门警卫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等;大鸿胪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大司农又名治粟内史或大农令,掌管谷货、租税、赋役、财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帝。到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卿,历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废止。
��三公之说也起始很早,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古诗文集命名例谈
��中学语文课本中涉及到很多古代诗文集,这些诗文集的命名除了姓子式(如《孟子》、《孙子》、《列子》)、姓名式(如《岑参集》、《陆游集》)、表字式(如《李太白全集》)、别号式(如《白香山诗集》、《东坡全集》)外,还有其他一些命名方式,如:
��①封号式。古时君王常给臣子封号,封号也能作为集名。如明代刘基,字伯温,封诚意伯,其作品集为《诚意伯文集》。北宋王安石,封荆国公,其作品集有《王荆公诗笺注》。
��②谥号式。古代帝王高官死后,朝廷根据死者生前事迹给予一种褒贬善恶的称号,叫"谥号"。"谥号"也可以命名诗文集,如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死后加谥"文正公",他的作品集命名为《范文正公集》;欧阳修谥号"文忠",其作品集为《欧阳文忠公文集》。
��③官爵式。西汉司马迁曾任太史令,世称太史公,其《史记》又称《太史公书》;唐代诗人杜甫,曾官检校工部员外郎,也称杜工部,其作品亦名《杜工部集》;明初文学家宋濂,曾官翰林学士承旨,其作品集有《宋学士文集》。
��④籍贯式。古代以籍贯称人表尊敬或表自谦雅趣,并常以此作为集名。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河东解县人,也称柳河东,其作品集名为《柳河东集》;宋代散文家王安石,抚州临川人,其作品集名为《临川先生文集》。
��⑤地名式。即以任职地或隐居地地名为诗文集命名,如唐文学家杜牧别墅在樊川,故有《樊川文集》;北宋文学家沈括晚年隐居润州"梦溪园",故有《梦溪笔谈》。
��⑥书斋式。古人常自取或由他人贺取书斋名,斋名也可以作为诗文集的命名。如清代散文家姚鼐,室名"惜抱轩",其诗文集名为《惜抱轩诗文集》;近代梁启超,书斋名"饮冰室",其作品集为《饮冰室合集》。
��⑦年号式。以皇帝的年号作为诗文集的命名。如唐代白居易有《白氏长庆集》,因在唐穆宗长庆年间编纂而得名;苏洵有《嘉佑集》,嘉佑是宋仁宗的年号。
��⑧显志式。以书名显示撰文编书的目的。如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其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行失",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
我们分析我国的文化根源最终不管是老子、孔子、还是诸子百家还是国教道教等等纯正的中国文化的成分,都来源于一根《周易》。
不可否认,中国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大,儒家真的是影响中国落后的因素吗?
是,但请注意,现在我们接受到的儒家思想真的是那是的子提出来的吗,那么多年
真的没改样吗?我表示极大的怀疑,可以看出现在研究那些古典都是戴着有色眼镜
去看的,儒家思想沦落到现在真的让人很痛心。是的,儒家思想是变了,其中有不
少无耻之徒的窜改和涂鸦,历朝历代都有,不能只愿共产党和老毛。像那个朱熙就
是个祸害,任意的窜改易经和其他家思想,搞得狗屁不是,主要是占了那个朱姓皇帝的光。这个论点不是我提出来的,前段时间中央教育台有个节目就是讲的这个问
题,确实是被扭曲了。还有公认的国学大师南怀瑾的书,大家可以去看看,真是经
典。他也认为古典思想是同时期哪个国家都没有的,思想特别缜密,简直是绝伦。
他认为这些巨著值得每个中华儿女去读,不过不要读后人的批注,后来被政治的需
要污染的不得了,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脑袋去学,不要去用别人的,容易有病毒侵入。
还有他的著作都是白话文的,很好懂,大家可以看看,注意先从易经部分看起,你就能对后期的老子、孔子、诸子的书理解的更透彻,都是由那来得。
那么为什么会衰败了那?还是牵扯到周易,易的思想比较开放。他是一种民生思
想,主张天人合一,天和人都是平等影响的,人和周围的环境应该和谐相处。人不是中心,自然也是生命,
人的生存和自然是息息相关的,不是像美国人那样霸气十足,视自己为上帝,想干吗就干吗,主张民生第一。后来到了那个朝代,有个吊人为了拍皇帝的马屁,整
出来一个天子的概念,吵作了一把,变天人合一的民生为天为大,民为草,从那开始,民惨了,政治,官僚政府都出来了,直到现在。
我们不能作践自己,我们国民缺少的就是民族自信心,暂时的穷就觉得文化也不如别人,错了,客观的讲,中国的古文化是绝对的优秀,我没有发现哪个国家有那么
系统的哲学思想,不出名只是他们不了解。我们要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上代人留下的东西我们要,剔杂取精,但前提是要客观的看待这些,然后要去学习,要求研究,自己没看懂就说是糟粕那是政治家们的行为,切记。
我就不相信中国的文化不是最伟大的。
拿个最实用的例子,用周易的思想集中的讲我会很容易的理解对象技术并予以引申,鬼子给我们的是鱼而不是渔。计算机上有用的简单的说是变和不变,聚和散
这些思想能让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和怎样。
⑸ 为什么有学者说只有把阴历历法变过来中国才能强盛
鲁迅先生是中国的脊梁,相信这不会有人反对。鲁迅弃医从文,想要用自己的文字来唤醒国人的良知,他的作品辛辣无比,让人读完久久不能平静。
除了鲁迅,在中国近代时期还有很多文人提出了自己对社会的想法,他们也曾经提出过自己的理论,想要改革人们的社会生活,从而在精神上使人摆脱封建束缚。
现在很多人都在网上说,中国要想强大,必须在文化上强盛起来。可是文化如何强盛呢,是有好的文化作品吗?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可是中国的文化并不强盛。要想复兴中华文化,就得从一些丝毫不起眼的地方入手,比如说将阴历的地位抬高,如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够得到人们的发掘与尊重。
⑹ 我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1;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儒家学说
古典儒学 两汉经学 儒道释的交会与融通
义理之学 考据之学
·道家道教
老子哲学 庄子哲学 早期道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道教的鼎盛 金元时期新道教
道教的衰落
·中国佛教
教义教规 历史源流 教下诸宗 教外别传 礼仪制度 藏传佛教
·诗歌词曲
先秦诗 两汉魏晋 南北朝诗 唐诗 宋诗 元明清诗
·文章骈赋
散文 骈文 辞赋
·章回小说
形成与演变 流派与名著 民族风格
·书法篆刻
先秦书法 秦汉书法 魏晋南北朝书法 隋唐书法 五代两宋书法
元明书法 清代书法 书论与欣赏
篆刻
·中国绘画
教化人伦——人物画 山境水情——山水画 花鸟精神——花鸟画
玄妙之门——绘画理论
·雕塑造像
明器雕塑 陵墓表饰雕塑 宗庙造像 石窟造像 寺庙造像 建筑雕塑
工艺雕塑
·传统音乐
民歌 乐器和器乐 舞蹈音乐 曲艺音乐 戏曲音乐 乐论、
乐志和乐律学
·古代舞蹈
原始舞蹈 周代乐舞 秦代百戏 隋唐乐舞 宋代队舞 元、明、清舞蹈
·古典戏曲
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宋元南戏 元杂剧 明清传奇 清代地方戏 京剧 传统戏曲理论
·史官史学
史官史家 史书体裁 历史思想 史学理论
·汉字的形质
汉字的基本类型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语方言 汉语语音 汉语词汇 汉语语法
·书简典籍
古籍形态 古籍整理 古典书目
·教育科举
教育制度 教育思想 科举制度
·中华武术
拳术 武术器械 对练 集体项目 攻防技术
·中华气功
渊源探踪 历史发展 门类划分 研究方法 理论基础 要领简述
应用价值 外气研究
·棋艺博戏 围棋 象棋
·兵家韬略
韬略的形成与发展 韬略的理论原则 国防韬略 治军韬略
用兵韬略
·政治谋略
政治谋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作用 政治谋略的类型
·刑名律令 渊源与发展
理论基础 形式特征 主要罪名及处罚 刑罚体系主要适用原则
·中医中药 基础理论 临床基本原理 针灸学 中药学 养生学 名医名案
·建筑园林 构造与材料 色彩与布局 传统居住建筑 城市和城市公共建筑
宫殿建筑 礼制与祠祀建筑 陵墓建筑 佛教建筑传统园林建筑
·古玩器皿
陶器 玉器 铜器 瓷器 漆器 金银器 文房四宝
·衣冠服饰
起源与初步发展 周礼缙绅与汉官威仪 从魏晋的日月改易到唐代博采兼收
宋代的守古尚简与明代的恢复汉俗 满汉并存的清代服侍
·美食名饮
斗茶品茗 琼浆美酒 玉盘珍馔
·中国民俗
鬼神 丧葬 婚姻 宗法 节日 禁忌 相术 风水
自己选吧!
2;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特征是突出的地域性。中国国土辽阔、地大物博,自周秦以来除个别分裂割据时期外,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持着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一政治机构。因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体系之中,既有源自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作为主体,也有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补充,相得益彰。中华传统市场早在数千年前就与异国文化开始了交流。汉唐时代,中国文化是相当开放的。在许多方面,中华民族的祖先曾非常勇敢地、毫不犹豫地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并加以改造,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从意识形态方面看,中国接受了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这是世界主要文明体系之间的最大规模的交流之一。从艺术方面看,中国大量吸收了沿丝绸之路传来的异国音乐、舞蹈,并使之中国化。“胡琴”是中国民族乐器中的重要代表,但如同其名称所示,它原来是外来品。从饮食、服饰、民俗等方面看,中国所吸收的异国文化内容也十分惊人。与此同时,中国也将自己的文化向外输出,如造纸等四大发明、丝绸与瓷器等工艺制作等,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传统文花的许多精华,如中医、气功、武术等,至今仍受到全世界的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比较,是文化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需要加以专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若干文化的交流必将进一步扩大,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文化,必将以崭新的资态迈进未来的世界文化体系之中。
⑺ 汉族的传统文化是什么
汉族的传统文化:
1、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拥有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2、宗教对许多民族有重大影响,在汉族中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完全意义上的宗教。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3、在服饰上,汉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即汉服。各个朝代,对服饰的颜色,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取法周、汉、唐、宋,定为赤色为宜。
4、汉族的语言为汉语,使用汉字书写。汉语属汉藏语系,按学术界较常见的划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七大方言。
5、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是经过几千年的积淀,逐渐形成的。
6、自从汉朝开始独尊儒术后,中国开始了2000多年的儒学教育。隋朝时隋炀帝确立科举制度,宋朝时开始兴建书院。清朝末年科举制度取消。
7、古代军事理论方面,早在春秋末就有军事名著《孙子兵法》问世。
(7)南怀瑾七夕扩展阅读: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人口为12亿多,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1%。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公元前21世纪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夏、商、西周几个王朝。
他们虽都自认黄帝为其祖先,实际却来自不同的部落集团,经过漫长历史年代的接近、交往、斗争和融合,形成了共同族体。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以区别于蛮、夷、戎、狄等;至战国时,秦、楚、齐、燕、韩、赵、魏同称诸夏。
后经兼并、争战,形成诸夏统一趋势,进至中原的戎、狄、夷、蛮也与华夏融合,华夏成为稳定的族体,分布区域已达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吴越等广大地区。前221年秦兼并六国,统一诸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汉族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秦汉时期形成统一民族。
汉族的先民:
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的阶段;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并已进入部落联盟阶段。
传说在黄帝之后相继以禅让方式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虽都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然而历史传说又表明,汉族远古先民,实包括来自羌、夷、苗、黎等氏族部落集团的人。
因而,又有虞舜出自东夷,夏禹出自羌、戎的记述;还有一些传说中的人物,按不同记述,可解释成亦羌、亦夷、亦苗黎。这种历史传说的矛盾现象,反映了不同来源的氏族部落集团逐步融合为同一个族体,创造共同祖先的历史过程。
⑻ 烦烦烦失恋了,
仔细观察世间万象,便能发现,一切皆无常。
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生命是无常,身体会生老病死,爱情也会生老病死。
再好的异性,
也不过是腥红色的血肉、苍白的骨头堆积起来的,
里面装满臭气熏天的大便、小便,
骷髅外面包上一层皮,
而且这皮正在快速衰老,没过几年就会变粗变皱,斑点增多,
最后变得非常暗沉粗糙、满布皱纹,毫无美感可言。
这种臭皮囊,就是现实的真相,有什么可以纠结痛苦的呢?
你没有认识对方之前活得好好的,
现在如果对方离去,只不过恢复原状罢了,为何痛苦?
既然痛苦那么深重,就能体察到感情不是什么值得留恋的好东西,
火把上的火快要烧到手了,我们果断放开就能避开危险,
情感也是如此,痛到烧心了,只要轻轻放开,马上就不痛苦了!
生命中,很多痛苦不是上天给的,而是我们自己制造的。
执著是苦,放下即得大自在。
有一句经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无论外境和我们内心呈现出何种面貌,
只要我们不去执著,不被“相”牵着走,
就不会有痛苦和烦恼,生命将是轻松、安心的。
因为一切都在变化,没有永恒的实体,就好比海市蜃楼一般,
既然不实在,何必为其痛苦?
哪怕这个肉身,现在叫张某某,几十年后,还是不是呢?
早就分解了,成为空中的浮灰而已。
没有不变的事物,所以不必为暂时的影像而烦恼。
生命的历程,就像荧幕上播放电影,
无论上面出现什么情节和画面,无论多么快乐或悲伤,
那个被投影的白色幕布始终没动过,
我们只是被那些虚妄的影像骗来骗去而已,多可惜!
所以,万事努力去做,结果随缘,心无增减,
此是世间第一自在人。
看清真相,就能走出迷局,获得清凉的大快乐。
推荐你看看南怀瑾先生的《金刚经说什么》、圣严师傅的《完全证悟》,
我就是通过这些断除了很多烦恼,也透彻了生命的真意,
人生因此焕然一新。
⑼ 你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
1.儒家(孔子、《论语》《易﹝十翼〕》、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2.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南华经》《道德经》
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4.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9.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
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自此书。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琴棋书画 明代 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传统文学主要是指诗词曲赋。《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传统节日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中华诗词
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无题诗、自度曲(词)、传统诗词等。(可归类于传统文学)
中国戏剧
京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二人转、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脸谱。中华传统文化之昆曲中华传统文化之昆曲中国建筑折叠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故宫
汉字汉语
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打油诗等……传统中医折叠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
宗教哲学
佛、道、儒、阴阳、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宝、禅宗、佛教、观音,太上老君;烧香、拜佛、蜡烛。
民间工艺
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中华武术折叠太极拳、咏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点苍、华山、青城、嵩山。
地域文化
中土文化、潮汕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黑土地、青藏高原、天府之国、大西北、桂林山水、天涯海角、中原文化、巴陵文化…
民风民俗
礼节、婚嫁(红娘、月老)、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汤圆、饺子。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衣冠服饰折叠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各朝代形制不同的古装、到现代的汉服、受其他民族影响的中山装、唐装、旗袍,各少数民族服饰、各类传统及现代的佩饰、鞋、帽等。汉民族服汉民族服
四大雅戏
花鸟鱼虫,梅兰竹菊牡丹、梅花、桂花、莲花、茶花、兰花、杜鹃、菊花、月季、月季,鸟笼、鹦鹉、八哥,金鱼,蛐蛐。
动物植物
龙、凤、狼、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柏。
古玩器物
玉(玉佩、玉雕……)金银器、瓷器、红木家俱、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器、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十八般兵器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裹脚布。
饮食厨艺
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道;酒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饺子、汤圆、团圆饭、年夜饭、年糕、中秋月饼、筷子;鱼翅、熊掌、海参、鲍鱼……
传说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七仙女与董永、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神妖鬼怪折叠神仙、妖怪、鬼怪、玉帝、阎罗王、黑白无常、孟婆、奈何桥···
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传统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相反,学堂乐歌、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乐形态特征借鉴了西方音乐,故不是传统音乐。传统音乐的划分最早见于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但大多院校在教学中把歌舞音乐并入民歌,于是就变成四大类: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唱”)音乐、戏曲音乐。实际上,“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又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和新音乐;而“民间音乐”只是传统音乐的一个类别。且中国的民族音乐是非常丰富的,除了民间音乐,还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杜亚雄先生则将中国传统音乐分类如下: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其中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诗词吟诵调、文人自度曲;宗教音乐包括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基督教音乐、伊斯兰教音乐、萨满教及其它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喜迎及巡礼乐、宴乐。“
戏曲“四大声腔”
四声腔,展辉煌,对戏曲,有影响;
昆山腔,经改良,艺术上,有开创。
弋阳腔,节奏强,加滚白,调高亢;
梆子腔,声响亮,花苦音,巧用上。
皮黄腔,二合一,称二黄,和西皮;
西皮刚,二黄抑,后发展,成京剧。
声腔中以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为典型。
中国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禅宗文化、少林武术、饮食文化、孝贤文化、慈善文化[2]、中医文化[3]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名山大川折叠中国五岳:华山、恒山、衡山、嵩山、泰山。[4]道教四大名山:青城山、龙虎山、武当山、齐云山。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松花江、辽河、海河……
文化传承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种类繁多;与一般的宗教相比较,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所以,它与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虔诚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什么时候,哪一个封建王朝都没有真正彻底的贯彻中华传统文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没有象《圣经》文化和《古兰经》文化那样,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命运。现在最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彻底贯彻,而这种贯彻是民主的、自由的,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的,不愿接受马上就可以反对。用现代语言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使人们真正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这并不是我有什么能耐,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本来就包涵的本质。再者,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的产物,因为大家都有文化了,语言也表述能力也加强了;第三、科学已经很发达了,我可以借助科学上的发现和科学语言,对其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细致地表述,这样就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以上各点,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所在。中华传统文化,还有语言和文字上的优势。
⑽ 飞花令竹的诗句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郑燮《新竹》
2、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
3、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杨万里《夏夜追凉》
4、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5、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王庭筠《绝句·竹影和诗瘦》
6、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骈《对雪》
7、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8、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9、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王维《山居即事》
10、掩柴扉,谢他梅竹伴我冷书斋。
——沈自晋《玉芙蓉·雨窗小咏》
11、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12、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13、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14、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15、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16、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
——曹组《卜算子·兰》
17、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18、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9、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郑谷《鹧鸪》
20、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21、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史达祖《留春令·咏梅花》
22、团扇不摇风自举,盈盈翠竹,纤纤白苎,不受些儿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