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七夕节爱国

七夕节爱国

发布时间: 2022-06-28 20:03:29

Ⅰ 7月7日是什么节日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
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
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Ⅱ 描写我国传统节日和爱国的诗句

我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八个,历史上描写我国传统节日的诗句很多,下面按照时间次序,每个节日选择流传较广比较有名气的其中一首,供楼主参阅:

1. 描写除夕的——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描写春节的——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描写元宵节的——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3. 描写清明节的——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描写端午节的——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描写七夕节的——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 描写中秋节的——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8. 描写重阳节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Ⅲ 七月七日是什么节日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双七、香日、星期、兰夜、女儿节或七姐诞等。因七夕赋予了人格化的牛郎织女美丽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在古代,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关系密切,它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这一日女子会访闺中密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七夕节”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传统习俗,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它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人为主角的节日。

七夕节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七夕节的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与女红等诸多习俗影响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Ⅳ 七夕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和除夕的来历,时间,风俗,有关诗句

1、七夕节

来历:七夕节来自于民间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相传,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上的织女与牛郎会在鹊桥相会。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风俗: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

诗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2、端午节

来历:初源于古代百越地区对龙图腾的崇拜与信仰。后源于诗人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抱石跳汨罗江自尽。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风俗:赛龙舟、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食粽、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

诗句: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3、中秋节

来历:一说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风俗: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

诗句: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4、重阳节

来历: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季秋有丰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动。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风俗:登山秋游、摆敬老宴、赏菊、辞青等。

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5、腊八节

来历:源自上古时代在腊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习俗。

时间:农历腊月初八。

风俗:熬腊八粥、吃腊八蒜、晒腊八豆腐、煮腊八面、吃腊八冰等。

诗句: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杜甫《腊日》)

6、除夕

来历:除夕作为年尾的节日,源自上古时代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风俗。

时间:农历腊月二十九或腊月三十。

风俗:吃年夜饭、贴年红、燃爆竹、守岁、祭祖、挂灯笼、压岁钱等。

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Ⅳ 端午节 七夕 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七月初七日为七夕节,庆贺天上牛郎与织女的一年一会,亦称“乞巧节”、“少女节”、“情人节”。

牛郎织女的故事最早起源于星辰崇拜,是人们将牵牛星和织女星神化和人格化的产物。牛郎织女故事雏形最早见于《诗经》,后经历代流传和加工,最终形成了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

牛郎是人间孤儿,父母双亡之后,常受兄嫂虐待。兄嫂和牛郎分家,只给牛朗一头老牛。织女是天上一位聪明美丽、擅于织布的七仙女。有一次她与其他仙女一道到银河洗澡。牛郎在老牛示意下,来到银河边将织女的天衣偷走。织女不能重返天宫,遂于牛郎结成夫妻,生有一儿一女,自耕自织过着幸福美满生活。天帝知道后大为震怒,派了天兵天将到人间将织女抓回天宫。牛郎十分悲痛,抱着一双儿女哭作一团。老牛临死前,嘱咐牛郎在它死后穿上它的皮即可携儿女上天宫去寻找织女。牛郎照老牛的吩咐做了,挑着儿女来到天上,眼看就要追上织女时,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金簪,在空中一划,二人之间顿时出现一条波浪滚滚的天河,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泣。织女和牛郎及他们儿女的哭声感动了天帝,天帝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相聚一次。每逢七月七日,便有无数的喜鹊在天河两岸搭起鹊桥,让牛郎织女在此相会。每到七夕,大家就会出门去看牵牛、织女星渡河相会。

Ⅵ 七夕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和除夕的来历

夕七月七,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从鹊桥渡天河相会的日子。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因为七夕节与女事关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妇女节。 七夕节有吃巧食的风俗。巧食的内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样的面点,各地风俗不一。各种巧食做成后,都要陈列到庭院中的几案上,好象要请天上的织女来品评。然后大家一面观赏着遥远的夜空,一面吃着各种巧食,认为这样会使人变得灵巧。
汉代时,民间便开始向织女乞巧了。不但祈求心灵手巧,还祈求得到财富、早日有美满甜蜜的婚姻和得子。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或“老人节”。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除夕的由来】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以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Ⅶ 七夕节起源于哪个朝代

七夕节始于中国汉来朝。

七夕节的源乞巧习俗,始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七夕节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七夕节的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与女红等诸多习俗影响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7)七夕节爱国扩展阅读:

七夕是一个以女性参与为主的节日,主要强调“乞巧”,女子希望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这与以织女为主人公的牛女传说有关。织女智慧与善良兼备,又心灵手巧,是中国古代女性尊崇的偶像。七夕节自然成为妇女寄托情思和美好愿望的载体。

七夕节不等同于西方的情人节。西方的节日往往主题单一。而中国的节日主题多样而深刻,如寒食节纪念介子推、清明节祭祀祖先,端午节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等,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七夕节习俗,既是对白头偕老、生死不渝的爱情的尊崇,也是女性祈祷心灵手巧和贤惠聪颖的重要节日。

Ⅷ 七夕是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的衍生、嫁接与新创
——从七夕能否称作“中国的情人节”说起 七夕原本是一个关乎星辰的时点。自从捏合出牛郎和织女,七夕节就增添了丰富的感情色彩,承载了厚实的天伦之致,成为中国节日系列里最具情感性的“这一个”了。传统节日文化的衍生和新创,就像一棵大树的分叉和长枝叶一样,是自然的、必然的事情,当然也不会拒绝若干“嫁接”——只是嫁接得对纹路、通脉络 明天又逢农历七夕。报纸上又有关于它的说辞,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如同“贺岁片”一样,今年七夕节据说也有“情人节原创电影”上演,并将以此为“序幕”,展开“中国首届情人节嘉年华”系列活动:“月光宝盒现场活动”、“爱情手势墙行为艺术”、“‘爱我就……’博客表白大赛”,等等。也许会不错。但其实,把七夕叫做“中国的情人节”,实在有点牵强附会。把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七夕节摊开、收拢、分析、概括、演绎、归纳,没有什么文化元素是指向“情人节”的。名之为“爱情节”、“家庭节”什么的还差强人意。试想:人们哪有拖儿带女谈恋爱的?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情人节”是三月三。 传统节日自其发端就一边衍生着、一边新创着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反对传统节日的现代化演进。两千年来,中国传统节日自其发端之后,就是一边衍生着、一边新创着走过来的,从来都不是、也不可能一成不变。 端午原是个防病防灾的日子,却因大诗人屈原增添了纪念层面的意义,增添了爱国情怀和报国无门的悲情、齐心协力救助生命的悲壮;因了陶渊明酷爱重阳,因了他酷爱的菊的勾连,重阳节衍生了“颂陶”的文化意蕴,歌颂他“人淡如菊”的精神境界,“重阳无酒”也成了知识分子安贫乐道的形象写真。近年来,重阳节又衍生为“敬老节”,因为“重阳”在字面上有“再度阳光”的意思,又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民俗节日,“敬老节”在尊老爱老、倡导孝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七夕原本是一个关乎星辰的时点。自汉代开始流传的牛郎织女故事,正是从星宿名称衍变而来。自从捏合出牛郎和织女,七夕节就增添了丰富的感情色彩,承载了厚实的天伦之致,成为中国节日系列里最具情感性的“这一个”了。 岁岁七夕,今又七夕。今天的七夕节又是怎样一种境况呢?2006年,七夕节与其他5个节日一同,被列为中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2007年决定、2008年实施的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里,七夕节却并不放假。于是,七夕节就有些尴尬,也不太被人们所重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放假了,放假后这些节日怎么过?这是一个问题;七夕、重阳没有放假,不放假的传统节日又怎么过?是又一个问题。 各地可以有自己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七夕节 日本是一个很会衍生和创新节日文化的国度。他们抓住七夕传说故事里牛郎织女有一双儿女的情节,在家庭亲情、亲子关系上头大做文章,老故事早已被改编为新的童话,七夕节的衍生产品有漫画书、动漫影视等,语出强调仙女下凡和上天,以及她与两个孩子的关系。近年,日本的迪斯尼乐园又在七夕节那天推出由米老鼠“米奇”和“米妮”扮演牛郎织女的表演,吸引了许多小朋友。其实,如此突出少儿的七夕,我国两宋时期就已然。南宋笔记《梦粱录》卷四“七夕”条,说这一日“倾城儿童女子,无论贫富,皆着新衣”,而且“手执新荷叶,效摩合罗之状”。摩合罗,是当时孩子们的七夕玩具,一种泥塑的偶人。只是,中国后来渐渐丢失了这么好的一个节日意蕴,除了浙江有个沿海小岛、台湾一些地方还把七夕过成“小人节”外,绝大部分地区、绝大多数人恐怕都不知道有这回事了。 诸节皆热闹起来了,七夕怎么办? 传统节日文化的衍生和新创,就像一棵大树的分叉和长枝叶一样,是自然的、必然的事情。 当然,我们可以学习日本七夕的一些做法,亦即传续宋代的一些七夕活动,或谓推广浙江石塘的“小人节”经验,也把少儿的主题凸显出来。除此以外,我觉得各地可以有自己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七夕节。上海嘉定有一座牛郎庙,对河的江苏太仓有一座织女庙,两地可以联手搞活动,把那些健康朴素的节庆仪式、节日精神恢复起来,围绕着节日的民间艺术更需要保护和传承。 在上海,还可以把对黄道婆的纪念,与七夕节捏合起来。黄道婆及其乌泥泾棉纺织技术,现在已经是上海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了。黄道婆是江南乃至中国千千万万个“织女”的代表。可惜的是,不但她的事迹不详,而且姓名不详、生卒年不详。所以,要想为她安排一些常规性的纪念活动,必须寻找一个能够周而复始的时间节点。七夕节是最好的时点。“织女”是可以大力运用的文化元素。七夕,乞巧,学习和发扬黄道婆的创新精神,为我们的时代所用,保持中华民族“巧手民族”的优点不使失传。 传统节日就像参天大树,不会拒绝若干“嫁接” 最近数十年节日的状况是:一方面,传统节日正慢慢被人淡忘,另一方面,又凭空“生”出颇多的“节日”来,一个地方有什么土特产,就可以为它度身定做一个“节日”,比如“风筝节”、“豆腐节”等等;待到市场经济一介入,更加泛滥,甚至到了不严肃的地步。整治这些多如牛毛的所谓“节日”,可以有两个做法:如是纯商业性的、毫无意义的,取消便是了;如是有一定意义和影响的,则可以归并到传统节日里来。如“风筝节”、“桃花节”之类,可以根据日期的接近归并到清明节里;而最近正在热议的“知青文化节”,我看可以放在七夕节。 机缘巧合,两年前佳木斯市“知青文化广场”奠基那天,正好是农历七月初七。所以我建议:我们终于有了纪念知青这一群体的空间上的保证,但还要有时间上的保证才行,这时间保证,就是今天的七夕节。当年,我们是“牛郎”,我们是“织女”,像牛郎一样苦干,像织女一样巧干,苦干加巧干,正是我们当年的口号;今天,当我们重返第二故乡,则像极了走“鹊桥”,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在今天和明天之间,牵线搭桥,做着沟通和联络的工作。知青们,不老的知青们,把这七夕的文化元素,体现得题无剩义。知青文化节放在七夕节过,也是对传统节日的一种参与。 传统节日就像参天大树,分叉长叶、枝繁叶茂的同时,当然也不会拒绝若干“嫁接”——只是嫁接得对纹路、通脉络。

Ⅸ 七夕、端午等节日的由来

【端午节的传说】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 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汪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七夕情人节的由来】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七夕七月七,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从鹊桥渡天河相会的日子。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因为七夕节与女事关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妇女节。 七夕节有吃巧食的风俗。巧食的内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样的面点,各地风俗不一。各种巧食做成后,都要陈列到庭院中的几案上,好象要请天上的织女来品评。然后大家一面观赏着遥远的夜空,一面吃着各种巧食,认为这样会使人变得灵巧。 汉代时,民间便开始向织女乞巧了。不但祈求心灵手巧,还祈求得到财富、早日有美满甜蜜的婚姻和得子。 在一个浪漫的七夕夜,放着感人的音乐,一个男孩向她心爱的女孩表白了,他轻轻的捧起女孩的脸,给了一个无限深情的吻,女孩没有说话,没有拒绝,就这样,他们相依相畏在一起,度过了这个浪漫的七夕…… 男孩错误的认为女孩接受了他,殊不知,女孩是因为在情人节的夜晚极度思念自己的男友,在心情极度失落的时候,被动人的音乐所陶醉,变得思想模糊、头脑不清,也许当时她错误的涯泻⒌背闪怂 哪杏选 ? 当女孩清醒过来的时候,知道自己已经走错,可能因为她的失落会伤害到这个男孩,所以她在极力的挽回自己与男孩之间纯洁的友谊,但她不知,男孩这个时候已经深深的爱上了她…… 当男孩知道这一切后,除了心灵上的痛苦和折磨永远无法抹去之外,他还能做什么…… 把相恋时的狂喜化成披着丧衣的白蝶 让它在记忆里翩飞远去 永不复返 净化心湖 与绝情无关 惟有淡忘 才能在大悲大喜之后炼成牵动人心的平和 惟有遗忘 才能在绚烂已极之后炼出处变不惊的恬然
农历的“九月九”是中国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

热点内容
吃人的绿植 发布:2025-08-14 14:24:17 浏览:790
重瓣木槿花一朵开几天 发布:2025-08-14 14:19:10 浏览:396
台湾梅花烧 发布:2025-08-14 14:08:52 浏览:664
野生兰花蒿 发布:2025-08-14 14:07:08 浏览:848
梅花的美称 发布:2025-08-14 13:56:22 浏览:933
巨花茶花 发布:2025-08-14 13:51:38 浏览:970
五月婷丁香文 发布:2025-08-14 13:50:08 浏览:404
浪花一朵朵喝的是什么 发布:2025-08-14 13:46:58 浏览:643
院里栽丁香 发布:2025-08-14 13:17:34 浏览:516
环球兰花图片 发布:2025-08-14 13:16:20 浏览: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