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星云大师禅是一朵花

星云大师禅是一朵花

发布时间: 2022-06-25 07:16:19

『壹』 请查星云大师简介和语录好吗

释星云(1927年8月19日-),俗名李国深,法号悟彻,其信徒常称之为星云大师。江苏扬州(江都)人,十二岁于南京栖霞寺礼志开上人出家。为临济宗第48代传人。1945年入栖霞律学院修学佛法。1949年春,组织僧侣救护队来台湾。1967年创建佛光山,并出任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
先后在世界各地创建200余所道场,并创办美术馆、图书馆、出版社、书局、中华学校、佛教丛林学院及大、中、小学等数十所。曾主编《人生》、《今日佛教》、《觉世》月刊等佛教刊物。
曾任中国国民党党务顾问、中央常务委员。现任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会长,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等职。
中文名
释星云
别 名
星云大师,星云法师,俗名李国深,法号今觉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江苏扬州江都区
出生日期
1927年(丁卯年)8月19日。
职 业
佛教大师
毕业院校
栖霞律学院
信 仰
佛教
主要成就
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会长
佛光山开山宗长
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年泰国佛教最佳贡献奖
十大杰出教育事业家奖展开

代表作品
《释迦牟尼传》、《星云禅话》、《迷悟之间丛书》等
宗 派
禅宗临济宗
师 承
志开上人
好 友
杨钧淇
俗名李国深、法号悟彻的释星云,常被信徒称为星云大师。星云大师是佛学界大师,影响力渗透到政治、学术甚至娱乐圈等各个方面,头条率比一般二三线明星还高,星云大师注重的是佛教本身的教义的现代化阐释和对人的身心、对社会和谐发展的教化,因此他在公众心目中既是一个大宗师,又是一个和平大使、慈善大使、心灵救护大使。

『贰』 星云大师是哪儿人

星云大师(释星云1927年-),俗名李国深,农历七月二十二日出生,原籍中国江苏江都,其信徒常称之为星云大师,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自中国大陆来台后加入中国国民党,曾任国民党党务顾问、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佛光山开山宗长,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2006年西来大学正式成为美国大学西区联盟(WASC)会员,为美国首座由中国人创办并获得该项荣誉之大学。2010年1月13日获得“中华文化人物”终身荣誉奖

『叁』 星云大师,谁啊

星云大师,江苏江都人,1927年生,为禅门临济宗第48代传人。12岁于南京栖霞山寺出家,1967年创建佛光山,先后创办美术馆、图书馆、出版社、慈悲基金会等各种机构,致力推动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业发展。

『肆』 星云大师是哪个寺庙的

星云大师: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中国江苏江都人,1927年生,12岁在南京栖霞山礼志开上人出家。尝学于栖霞律学院、焦山佛学院,后授记为临济宗第48代传人。曾任白塔国民学校校长、《怒涛月刊》主编、南京华藏寺住持。1949年春到台湾,主编《人生杂志》、《觉世旬刊》、《今日佛教》等刊物。1952年至台湾宜兰雷音寺成立念佛会、弘法团等组织,奠定了弘法事业的基础。1967年创建佛光山,以“人间佛教”为宗风,树立“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四大宗旨,致力推动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业。先后在世界各地创建近二百所道场,如西来寺、南天寺、南华寺等,分别为北美、澳洲、非洲第一大佛寺;并创办多所美术馆、图书馆、出版社、书局、云水医院、佛教学院,暨创办智光中学、普门中学,及在美创办西来大学和台湾的佛光大学、南华大学。1991年创办中华佛光协会,1992年于洛杉矶成立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担任总会长,至今于世界五大洲成立近200个(总)协会,会员人数逾百万,成为联合国非政府组织(NGO)会员。
星云大师宣扬人间佛教,著作等身,已出版的《释迦牟尼佛传》、《星云禅话》、《星云大师讲演集》、《佛光教科书》、《佛光祈愿文》等,在宗教界和民间流传甚。
星云大师平生以追踪往哲、振兴佛教为已任。他将太虚大师倡导的人生佛教思想奉为圭臬,数十年来身体力行,他所开创的佛光山事业为振兴佛教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

『伍』 禅净双修是好是坏

当然是好,可以一起看看看上星下云法师所做开示:
禅净中道是人间的佛教
佛学很多的内容浩瀚无涯,宗派也林立繁多,禅净、中观的空、中道,这是人间的佛教。说到禅,历代的祖师们,参禅都不求成佛,只求开悟。在人间悟道以后,当下的生活能够解脱,能够安住身心,获得现在身心的自在,所谓的明心见性,就满足了。所以禅者是最有人间性了。
净土也是一样。净土行人希望求往生净土,也是要现世念佛,念佛功夫不够,也是无法往生的,所以把现实的世界,做为立足点,老实念佛、修持,别无捷径。尤其净土对现在家庭,对忙乱的社会人生,净土是安定我们身心的良方。假如你禅净双修,更能契合人间的佛教思想。
中道的思想,就是空有融合的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世间实相。有了中道的般若智慧,就能在现世生活中幸福快乐。有时候,有些人太重视物质的生活,流于世俗热烘烘的追逐,容易忘失了自己。有时候,远离人间,到深山里面去,一个人独处,如枯木死灰,冷冰冰的,对世间生死疾苦,不知关怀。人生太过热烘烘,太过冷冰冰都不好,缺乏中道的圆融。
所谓中道,是中观的般若智慧,有了这种智慧,遇到了事情,就懂得事待理成,懂得把握其中的原则。遇到一切果,就知道果从因生,种什么因就会结什么果,不会随便怨天尤人,会去追查原因。“有”的现象,是由于“空”理。“不空”就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了空间,我们怎么能在这里聚会?没有虚空,宇宙万有如何建设?“空”中才能生妙“有”,所以,人间佛教是过著一种有物质,也有精神的生活,物质、精神的生活是同等的重要。有向心外追求的,也有心内的世界;有前面的世界,也有回头的世界。不是盲从,一味往前冲,冲得头破血流,也要懂得回头是岸。人间佛教有拥有的,也有空无的;有群居的,也有独处的。把世间所有的一切都调和起来,使人间成为最美好的生活。
我所提倡的人间佛教,正如我为佛光山所订定的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我觉得肯给人的,肯服务的,肯助人一臂之力的,肯跟人结缘,肯给人欢喜的,那就是佛的教示,佛在人间所给我们的教导。本山提倡人间佛教,坦白说,就是要让佛教落实在人间,让佛教落实在我们生活中,让佛教落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上。佛在哪里?在我的心里。净土在哪里?在我的心里。眼睛一闭,宇宙三千大千世界,都在我这里。天下的人都舍我而去了,但我的佛祖在我心中,没有离开我。
如何过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今天的社会、人间,我们每个人的负担沉重,对于家庭、事业、亲人的种种责任,紧紧地压迫著我们。假如我们现在拥有了人间佛教,就拥有了整个宇宙大地,处处都能幸福安乐,就能如无门禅师说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能够拥有了心内的世界,不一定要求心外的世界如何大,如何扩大我心内的世界,人间所有一切众生,所有一切世界,大概都离开不了我们的心。如何建立我们内心广大无比的世界,唯有不断的修行实践,这才是人间佛教的真正精神所在。
星云大师对禅修法门的开示
有人问我:什么是禅?禅是什么?禅原来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啊,禅是我们的生活,是一种大自然, 禅是我们生活的艺术,是一种幽默,禅是我们自己的真心、真如自性啊!禅是什么?就等于我们在家庭桌子上摆一盆花,有了花,我们客厅里的气氛就不一样了;禅好像是一幅画,如果我们的客厅里挂一幅画,客厅里就更加美丽呀!禅好像你很美丽,再有一点花粉化妆一下,会更美丽;禅好像我们吃的味素,吃的盐,你放到菜里面,菜就会更好吃了。所以禅原来跟我们这么密切,就像我们家里的一盆花,一幅画,会把我们的人生带到更高层的境界,更超越、更解脱了。禅不是佛祖的,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自己所有的财富、自己所有的宝贝,只是我们不知道,我今天想把禅告诉大家,告诉各位,尤其在香港这样忙乱的生活里面,有了禅,会给我们定力;在这种是非、迷失的社会里面,有了禅,很容易让我们找到自己;在现在的生活里面,经常的感受到苦恼、烦闷,有了禅会给我们智慧、给我们安宁!禅原来是自己的本来面目,但我们不能认识我有这个宝贝,那我现在就用各种方法,让大家来认识自己所拥有的禅心。原来这个禅,他是有彩色的,好像这个花,有红色的、绿色的、白色的,有了彩色,就会美丽。在佛经里面说: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你懂得,一花、一草、一木,无限的生机,无限的内容,无限的因缘。那个一朵花,一片叶子,都是宇宙世界所有的力量集中合和而成的。你看,一朵花,是由阳光、水分、空气、肥料,结合了宇宙万有,才结合成一朵花。所以,这朵花的彩色,你要懂得,原来宇宙不是我心外的呀!是我心内的,宇宙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宇宙。从颜色上,可以看得出来。不但禅是由彩色,禅也有声音的,我们可以用静下来的心,听到禅的声音。什么是禅的声音?经典里面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小河的流水,溪溪有声;你家里的自来水,叮叮嘀嘀的声音,如果你能懂得,那就是诸佛如来在跟我们说法呀!汽车的声音,飞机的声音,工厂的声音,妈妈打小孩子的声音,甚至人和人相骂的声音,杀猪、杀鸡叫的声音,你懂得,那个里面都有无限的禅味呀、无限的警觉。王阳明先生是一个佛教徒,他是学禅的,有一天带领学生到外面去教学,在街头,看到两个妇女在吵架,一个妇人骂对方:“你呀不讲天理呀”;另外一个说:“你呀,不讲良心那”。王阳明先生听了后,就和学生们说,你们来听,他们是在讲道啊!在讲禅呀!学生们说:老师,还是呀,他们在相骂呀?老师就说了:“讲天理、讲良心,不是讲道,在讲什么呢?”学生们听老师说,这也对呀!但是老师补充说:“讲天理、讲良心,要求自己的,就是讲道;要求别人的,就是相骂呀!”我们要来认识禅,禅里面没有别的、没有东西。禅就是自己,顶天立地,直下承当。我们平常要从静的当中,从定的当中慢慢来听到禅的声音,禅的呼唤!禅不但有色彩,有声音,还有香气的。比方说:心香一柱,遍暖十方,心香一半,供养大家。所谓禅,就是心。心香一柱静中禅,静的当中,可以参出自己是什么;禅也有味道,经里面讲:“禅悦为食”。你如果在禅里面感觉到忘我的欢喜,在禅里面如果超越了对待的解脱。“禅悦为食”呀,禅可以当饱的。过去虚云老和尚在广东,他一坐,多少天,多少月。在禅里面他也能饱餐。禅不是一定要我们老僧入定,眼睛闭起来,不动、不作、不说。禅也有动作的,所谓担柴、运水无非是禅,行、住、坐、卧,都可以参禅那,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一切都可以有禅的呀!你懂得禅,所谓:参禅何需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也凉!参禅不一定要在山水安静的地方,只要你心能够安然、安静,就是在大火里面焚烧,火都是很清凉的。
有一个寺院,在长河边上,面对滚滚江水,信徒就来问老禅师:怎么样能让江水、船,在我的眼前、心中消失?老禅师朝右面的侍者看一看,你回答他的问题呀。右面的侍者把窗户关起来,这不是没有船了吗?老禅师又看看左面的侍者,左面的侍者窗户都不用关,把眼睛一闭,不就是没有船了吗?老禅师更彻底,眼睛一闭,不动,不动心,世界又能耐我何呢?所以纷扰的世间,种种变化的社会,我们生存的环境里面,总是给人牵着鼻子走。假如有了禅,能够不动心,外面的荣辱毁誉、是非烦恼又能怎么样动摇我呢?
有一个人,用了一个瓶子,养了一只小鹅在里面,小鹅慢慢长大,没有办法出来了,就拿来问南全禅师:“不要把瓶子打坏,怎么能让小鹅出来呢?”问话的是培休宰相。南全禅师听了以后,就大叫一声:“培休”。培休听了以后,就答应了一声:“哎!我在这里”。南全禅师就哈哈一笑,说:“你不是出来了吗?”就是说:“为什么把你很解脱的心,跑到瓶子里面,关闭起来呢?”想到我们在世间上,被很多的金钱、爱情、人我是非,束缚的紧紧的,动弹不得;每天在这些东西里面感觉很烦恼,你为什么不把你的心出来,当下就解脱呢....。。
在士、农、工、商当中,有一种人,很烦恼,每天有钱,有洋房,有汽车,有事业,就是有烦恼。就去找一个老禅师问:怎么办呢?老禅师用四张纸写了几个字,把纸卷起来,告诉他:“你现在不要看,明天早上起来,打开第一张,中午下班回家打开第二张,到了下午上班打开第三张,下班回家后,打开第四张”。这个人第二天早上起来,打开第一张一看,写了两个字:“上山”。于是,他就起来上山,看到山里面那种宁静,树木、鸟叫、花香,他就大叫,原来大自然这么美丽,我都不知道呀!好快乐啊。中午回到家里,打开第二张,上面写了两个字:“微笑”。吃中午饭时,看到家里人好多,吵呀,闹呀,他只好装着跟大家微笑,烦恼也减少了一些。吃过饭以后,就去上班了,在办公室里面,打开第三张,上面写着:“爱语”,就是讲好话。他只好跟同事说:你很好啊,很能干呀,大家都很欢喜。大家欢喜,他也得到一些安慰。下班以后,打开第四张,上面写着:“到海滩,在海滩上写两个字--烦恼”,到了海滩,写了两个字“烦恼”,这时海滩正在涨潮,写完的“烦恼”两个字,海水一冲,“烦恼”没有了,他就悟到:“原来一切放下就会快乐!”老禅师讲的就是:人要和大自然接触,人生不能失去欢喜,要微笑。人生要散布欢喜给人间,不是金钱能解决的。要讲好话,要微笑,下班以后,到海边,纵然有烦恼,让海水给埋葬。你放下,就自在。有了禅,就很逍遥、自在!
参禅要有五种心来参:
第一种,要带着大心,广大的心来参禅。所谓的大心,就是你住在家,家是我的;香港,香港是我的;我在这个世界上,世界也是我的,这个心就大起来了。
第二种,就是老婆心,我这几天住在这里,大家都打电话关心我,爱护我,这不就是老婆心吗?
第三要有喜心,人生没有什么难过,一定要参禅,先把自己欢喜起来。有了禅,什么时候都很快乐,士、农、工、商,所求如意;就是生病了,假如平常有一点禅味的话,病中都很安然、快乐!
第四要有爱心,有爱心才能参禅。
第五要有喜舍心,这次大陆水灾,香港人捐助了好多钱,香港人有爱心,香港人最有资格参禅。
参禅怎么个参法,我把禅的修法--毗卢七支修法传授给你们。学密宗,要富贵的人;参禅什么人都可以修,没有钱不要紧,也不需要非得在寺庙里参禅,甚至也不需要有什么固定的场所。参禅第一要两个脚要盘起来,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这个叫作单盘,两个腿在上叫双盘,也不一定要双盘,单盘就行。但是如果两个脚都在下面交叉,这个不行;腿盘起来才精神集中,意志统一,念头才不往外跑,才能回归,慢慢这个心就容易找到。
第二,脊背要直,不必依靠到椅子上,也不必弯曲。下巴要收起来,上下垂直就好。
第三,两肩要平,不要有高低。
第四,舌头要顶在上鄂,嘴唇要把它暋起来。
第五,头要正,眼睛要垂下。
第六,两个手要结三昧印在胸前,当然,把两个手放在膝盖上,也是可以的;在寒带的地方,把两个手绣起来,也很好。
第七,坐下来后,让心息慢慢收起来,不让它往外跑;呼吸时,吸气要到丹田,慢慢的再呼出来,最好要慢慢的,越慢越吸,越能减少烦恼。
心好像猿猴一样,跳呀,跳呀,你要用禅定,用一个正见的问题,把心扣在上面,就等于把猴子扣到,但是它还是要跳呀、蹦呀,不过跳跳、蹦蹦,逐渐就会温顺了,甚至最后,把绳子解开,它也不跑了;这时心就能听话了。你在早晨起来,不要下床,坐五分钟;晚上睡觉,不要立即躺下来,在床上一般坐五分钟。有一个小垫子,垫在下面。夏天不要贪凉,不要坐在窗口,不要有冷风吹。牛仔裤、西装、短裤、短裙,都不适合参禅,凡是有束缚身体的东西都应该把它解开,要宽松的衣服,坐禅比较好。你如果每天坐五分钟,甚至吃过饭,也没有时间休息,你在那里坐五分钟,比你睡两小时还受用。有时间,十分钟、二十分钟更好了。这样子坐,你说我不会用心呀,不会参禅,不会用功,只少这叫健康禅,身体会健康。你只少会体会到宁静里面的旷大,宁静里面的安乐,进而会做到明心见性,真正的坐禅也不是很难那;你观光明,让光明不要在头脑里解散,观佛像,让佛像样子不要变化,想一个问题:念佛是谁?父母没有生我之前,我是什么。当然你不懂,但你一直参,一直问,问、问、问....。。会有一个豁然大悟时刻的来临。
会打坐,一坐下来,世界都是我的,宇宙都是我的,都在我的当下。坐的妙味,如一位禅师说:“老僧一柱香,能消万斤粮”。有一个卖豆腐的人,一直想往参禅是什么味道?到禅堂里面坐了一支香,开始参禅了,大家不讲话,都是坐在那里,他就东看西看,这是干什么呀?但是看了一会儿,没什么好看的,自己的心也就静下来了,一支香就是一个小时。过后,他就告诉人:“参禅好啊!好啊!好的不得了”!有人问他:“有什么好呀?”他说:“我想起来了,三十年前,有个老王,买了我十块豆腐,钱还没有给我,我忽然记起来了。”当然,参禅不是豆腐禅,不过从豆腐禅里面,也可以想到:连三十年前的豆腐都能记起来,再参下去,人在父母没有生我之前,什么是我?还不能找到吗?所以,我们用疑可以探禅,用思想去参禅,用问去学禅,用心来悟禅

『陆』 星云大师是什么佛

阿弥陀佛
星云大师(1927年-)简介:
俗名李果深,农历七月二十二日出生,原籍中国江苏江都,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
佛光山开山宗长,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
大师一生以“人间佛教”为宗风,树立“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宗旨,致力推动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业。撰有《释迦牟尼佛传》、《星云禅话》、《迷悟之间丛书》等几十种著作。
佛:是觉者,自觉觉他,自行圆满者。我们一般称谓的佛就是释迦摩尼佛
大师是僧宝,不适合以佛相称的。
阿弥陀佛

『柒』 哪位给我介绍下星云大师其人

星云大师(释星云1927年-),俗名李国深,农历七月二十二日出生,原籍中国江苏江都,其信徒常称之为星云大师,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自中国大陆来台后加入中国国民党,曾任国民党党务顾问、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佛光山开山宗长,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2006年西来大学正式成为美国大学西区联盟(WASC)会员,为美国首座由中国人创办并获得该项荣誉之大学。2010年1月13日获得“中华文化人物”终身荣誉奖。 星云大师,江苏扬州(江都)人,1927年生,十二岁于南京礼志开上人出家。为临济宗第48代传人。1945年入栖霞律学院修学佛法。1949年春,组织僧侣救护队来台湾。曾主编《人生》、《今日佛教》、《觉世》月刊等佛教刊物。 早年主要在宜兰弘道,1967年依托信徒支持在高雄县大树乡购买土地,从此创建佛光山,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风,树立“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宗旨,致力推动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业。并融古汇今,手拟规章制度,将佛教带往现代化的里程碑。 先后在世界各地创建200余所道场,并创办美术馆、图书馆、出版社、书局、中华学校、佛教丛林学院及大、中、小学等数十所。 星云撰有《释迦牟尼传》、《星云禅话》、《迷悟之间丛书》等几十种著作,并翻译成英、日、德、法、西、韩、泰、葡等十余种语言。 大师有来自世界各地之出家弟子千余人,全球信众则有数百万之众。1991年成立国际佛光会,被推为世界总会会长。于五大洲成立170余个国家地区协会,成为全球华人最大的社团。

『捌』 星云大师:初入佛门该怎样修行

星云大师:初入佛门该怎样修行
阿弥陀佛!初入佛门者,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能打坐、念佛、诵经、持咒的功课,每天坚持做,这样就是修行了。不知道这只是修行的助缘,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为,特别是心理行为,把自己不善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善良;把自己心胸狭獈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心胸宽广,有容人之量;把自己自私贪小便宜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大方,乐于助人;把自己易发脾气的一面改过来,变得内心柔软;把自己残忍杀生的习惯改过来,变得慈悯生命;把自己好色好淫的习惯改过来,变得正行无染;把自己好酒的习惯改过来,变得精神清明;把自己贪爱的习惯改过来,变得乐善好施……,这样去做,才是正修行,是真正的修行。
以前愚昧,逆境现前会怨天尤人,现在能深明因果,了知是宿业感现,能随缘消业,不起怨恨;以前处处为自己着想,现在深明无我,远离贪着,于世间财富名利,不生追求想;面对自己往时的恶业心行,能生起忏悔心;面对世间的苦空无我,能生起出离心;面对世间的苦难,能生起慈悯心;面对解脱,能生起精进心;面对愚痴心行,能生起求智慧心;面对诸佛菩萨功德,能生起随喜赞叹心;面对众生的痛苦,能生起济度心,……能如此去做,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就是真正的修行。能如此去做,才会自然的得到诸佛欢喜,龙天护持。
一、首先要弄明白佛教中的三个基本理念:众生平等、因缘果报和神识不灭。
1、在佛门中,众生平等是讲:不但人类之间大家互相平等,六道、十法界之间大家也是互相平等的。六道是指天人、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也叫六凡道。十法界包含六凡道,四圣道。四圣道即:声闻、缘觉、菩萨和佛。
声闻,也就是罗汉,是指在释迦牟尼佛教法的那个时代,跟着释迦牟尼佛修行的人,他们因听见佛讲法的声音而开悟,所以叫声闻,平常也叫罗汉。缘觉就是没有听到佛的教法和教化,自己修行证果的,这为缘觉。他们修行的最高果位是辟支佛,辟支佛实际上是在菩萨位,达不到佛位。菩萨也属于四圣道,菩萨分十地,有初地菩萨,也叫初发心菩萨,一直到十地等觉菩萨。菩萨以上就是佛道了,这为四圣道。六凡道、四圣道合起来为十法界。
这十法界的众生,大家都是平等的。也就是说我们人类与佛是平等的,与菩萨是平等的,与声闻缘觉也是平等的,区别只在于觉悟和不觉悟。佛是觉悟了的人,人是没觉悟的佛,凡夫。大家都平等,我们不只和四圣道平等,和六凡道中的众生也是平等的,和畜道里的驴马牛羊苍蝇蚊子是平等的,和饿鬼与地狱鬼,也是平等的。这是佛教主张的众生平等。之所以平等,是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2、第二个基本理念就是因缘果报,也叫因果报应。佛教认为一切事务都有因缘果报,种什么样的因,就会得什么样的果。平常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非常浅显的因果报应的说法,讲的就是因果报应。比如说谁杀了人,那抓到以后,就要被判刑,就要偿命。所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也是因果报应,也即因缘果报。为什么有人富有,有人贫穷?为什么有人很幸福,有人有很多灾难?这都是种了不同的因,得到了不同果报的结果。果报有的是善报,有的是恶报。作恶多的就要受恶报;行善多的就得善报。另外,佛教讲三世因果: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这是三世因果,不是一生一世的。有的是现世受报,有的是来世受报,但是绝大多数都是来世受报。为什么有的人生下来几个月就得不治之症,一两岁或者是十几岁就得了绝症,这都是因为前世杀业太重。《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讲地藏王菩萨“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他们得不治之症,几岁、十几岁就死亡,或是得重病,都是因为前世杀业太重,才得了宿殃短命报,这是千真万确的。
实际上,不单是佛教相信因果报应,其他宗教,比如道教,也是相信因果报应的。像道教的典籍《太上感应篇》,它的第一句话就是“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善恶报应,如影随形。”这也是讲因果报应,因缘果报。
因缘果报,是客观存在的。佛门中讲“菩萨畏因,凡人畏果”。因为菩萨懂得因果报应的道理,不敢种下恶因,怕受到恶报。但是凡夫呢,因为不懂因果报应,就不断的做坏事、作恶,还以为没有因果报应。实际上不管你信与不信,它都是客观存在的。因为有了造作,就随业流转,到恶报来了,才害怕,这就是凡夫畏果,果报来了才害怕,但是已经晚了。那么我们呢,现在知道了因果报应的道理,就不要再做坏事。佛门中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这个道理。
3、第三个基本理念就是神识不灭。无始劫以来,每个人都在六道中轮回,随业受报,随业流转,行善多的就往上走,可以享受人天福报;那么作恶多的呢,就要下地狱,做饿鬼,或者做驴马牛羊,偿还人家的债务。在六道中轮回,只是生命形式的改变,神识是不灭的。按佛教唯识宗的讲法,神识也叫第八识,也叫藏识。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意”是第六意识,还有第七意识。执着于这个“我”的,叫第七识。第七意识也叫末那识,也叫独头意识。第八识也叫藏识,我们无始劫以来所做的善的恶的所有的种子,都在这个第八识里头储存着,也叫八识田。它是个仓库,随着因缘际会,该受报时,或是善报,或是恶报,它就要受了,业报就会现前。这个报分为正报和依报,正报就是生命形式的改变。比如现在,我们是人,如果经常做好事,非常善良,那么命终之后,这个身体,这个肉体,四大分散了,神识就会上天上去,做天人,或者是再转生为人,受人天福报。如果是做恶多,比如说欠债不还,那么这一期生命结束之后,来世这个神识就会去转成驴马牛羊,或是做猪,或是做羊,或是做驴做马去还人家的债。
佛教基于这三个基本理念,所以要求大家要修行,要做好事,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同时还要自己净化自己的思想意识,这叫自净其意。佛教的定义,就是 16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佛教的定义,佛经里面说得非常明白,一点封建迷信的色彩都没有。
二、关于修行
1、修行修什么呢?就是修我们的思想、言论、行为这三个方面。无论出家在家,都要做的,都要修行。所谓修行,就是修改和改正我们每个人错误的、不正确的思想、言论和行为。这三方面,也叫身、口、意三个方面,都要修行,都要改正错误,从而提高和完善我们的人格。在这个基础上,先做一个好人,在做好人的基础上,才能谈到修行,谈到出离六道轮回了脱生死。否则,修行只是一句空话。
2、那么怎样修行呢?
首先, 对佛教,对佛菩萨要有信心。
《华严经》中讲“信是道源功德母”,信是前提,是基础。如果不信佛,就谈不上修行。因为不管是释迦牟尼佛,还是大菩萨们,他们都是真人修成的,不是编出来的,不是杜撰出来的。佛教是可修可证,能修能证的。佛教中讲“信、解、行、证”,第一个字就是要信;解就是要理解佛经;行就是修行,通过修行来改变我们自己,修正我们不正确乃至错误的思想、言论和行为,然后才能证果,最后证得佛果。
其次,要明白佛教的道理。我们人类最缺少的,最缺乏的就是智慧。释迦牟尼佛是大彻大悟,是觉者,彻底觉悟了的人。我们人呢是还没有觉悟的佛,是未来佛。我们人和佛的区别在于觉悟与不觉悟,在于有智慧和没智慧。人类是愚痴的人,佛是彻底觉悟的人,他有智慧,而且是大智慧。
怎么才能有智慧呢?到佛经里面去找智慧,所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因为佛经是释迦牟尼佛讲的,里面充满了智慧。鲁迅先生曾经讲过:释迦牟尼佛真是大哲!大哲学家啊,大哲,我们生活中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他早就给我们解答了。释迦牟尼佛真是大哲。鲁迅先生这么赞叹释迦牟尼佛,说释迦牟尼佛是大哲学家。那么我们想有智慧,就要到佛经里头去找。要诵经,明白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道理,一切真相。同时呢,释迦牟尼佛也在经中指出了修行的方法和道路。经者,径也—— 路径,门路。佛经的这个经字,它是路径的意思。释迦牟尼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寻求解脱众生烦恼的方法和道路。最后他找到了,他在佛经里讲了八万四千法门。这八万四千法门,也就是八万四千条修行解脱之路。这八万四千法门,可以对治我们众生八万四千种烦恼,也可以对治我们众生八万四千种疾病,所以大家都说释迦牟尼佛是大医王。
第三,佛门中修行讲戒、定、慧三学。在“信解行证”中的“行”方面,首先就是要持戒。
戒律是修行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不遵守戒律,那么就谈不上修行,不会了道的。居士在家修行有五戒、十善、六度,有八关斋戒,有在家居士的菩萨戒,这都是居士的戒律。那么出家人呢,有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还有出家人的菩萨戒。出家人的菩萨戒和在家人的菩萨戒是不相同的。在家菩萨戒是六重戒二十八轻戒,出家菩萨戒是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不同之处。居士五戒是居士戒律中最基本的,在家居士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在家居士不邪淫,一夫一妻制就可以了。无论出家在家,学佛的人都要遵守戒律。
在释迦牟尼佛即将涅槃之际,阿难尊者请问佛:佛在世时,我们以佛为师,那么佛灭度以后,我们以谁为师呢?佛说:以戒为师。所以我们无论出家在家,要想修行,一定要遵守戒律。在守戒律的前提下来修定、修慧。有戒才有师,无戒即无师,也即没有佛教传承。
其次要习定。定,就是禅定。印度话叫禅那(nou),翻译成中文,就是静虑、静思维的意思。我们打坐,静思惟,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有思想思维活动的。修禅定也有一套完整的修行方法,马虎不得的。
第三就是开智慧。慧,就是智慧。佛门讲,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开发智慧。这是戒定慧三学。
第四,要福慧双修。
“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光修慧,不修福,罗汉也乞不来供养。如何修慧已经讲过了,那么怎样修福呢?做布施。
修福首先要修布施。布施分三种,一种是财布施,一种是法布施,一种是无畏布施。
财布施,就是我们拿出钱财、衣服等,去给需要的人,有困难的人。比如说救济地震、海啸、洪水等灾区,或者是饥荒中的人们。我们去救济他们,给他们捐钱捐物,这都属于财布施。另外,救助失学儿童,建希望小学等,也属于财布施。
法布施呢,仁炟在这里给大家讲佛法,就属于法布施。财布施里边,也有的既是财布施,又是法布施。比如说建寺院和印经书。大家把钱捐到寺院里头建寺院,寺院建成了,佛像塑好了,就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到寺里来拜佛,祈福,他们就会因此种下成佛的金刚种子,很多人就会被教化。一个寺院会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的存在着,期间它就会教化无数众生,这就是法布施了。印经书也是,经书印出来后,会有更多的人看,也就会利益更多的人,这也是法布施了。也就是说建寺院、塑佛像、印经书既是财布施,又是法布施。弘法利生,这功德是非常大的。释迦牟尼佛曾经讲过:一切布施中,法布施为最。法布施最殊胜,功德也是最大的。
无畏布施,就是用我们的体力,用我们的劳动去帮助别人。比如年纪大的街坊邻居,或者是鳏寡孤独者,提水提不动,你帮他提;买菜拿不动,你帮他拿,这都属于无畏布施。到寺院做义工,也属于无畏布施。俗话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出力,就属于无畏布施,功德也很大的。
博山正觉寺原来是一片荒山,山沟占了很大一部分。如果把山沟填平了,寺院的规模就会更大一些,但工程量相应地也会更大一些。从2002年下半年正觉寺动工,至2003年夏秋之际,做了20多万立方土石方工程,但是山沟仍旧没有完全填平,满院子都是石头。当时博山有一位女居士,医生给她作B超检验后发现她长了一个有5.5CM×4.5CM大的子宫瘤,也就是比鸭蛋大点,有鹅蛋那么大。医生要求她做手术,但是她因为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就不愿意做手术。她就发心到正觉寺来做义工,满院子捡石头。捡了半个月石头后,快过八月节了,她回家去过八月节,顺便又到医院去检查,奇迹发生了:医院的检验结果表明:她原来5.5 厘米的肿瘤,变成2.5厘米了,像个杏核那么大一点了,而且不需要做手术了。医生感到非常奇怪和惊讶。过完八月节以后,那位居士又到正觉寺做义工,住了十来天,再到医院里去检查,结果是她的肿瘤完全消失了,一点也没有了。这就是在寺院里做义工培福报,积功德,得到佛力加持,大难化小,小难化了的例子。
还有一位居士,也是长了一个子宫肌瘤,大概有3、4厘米那么大。07年春天的时候到正觉寺,做了一个月的斋堂义工,再到医院里去检查,结果肿瘤也消失了。这都是到寺院里做义工,做无畏布施得到的福报和加持。
所以大家不但要诵经修慧,也要努力修福,多做好事,福慧双修皆具足才能成佛,叫做“两足尊”。

『玖』 星云大师写的一个禅字是什么样子

笔记本现在大部分都是双显卡:集成显卡和独立显卡。对与一般应用就用集成显卡,省电。

『拾』 与佛论禅

说到禅,中国的禅宗文化,说得最多,讲得最多。那禅是什么呢?不可言说,言语道断都是错。但我们要如何理解禅的概念呢?当代高僧星云老和尚在北京大学演讲禅文化与人生说到禅。

说到禅的历史,追溯最早的应当从古印度的佛教开始。佛陀在灵山会上拿着一朵花,拈花一笑。而这一笑,就成为禅宗以心传心,与弟子迦叶尊者心心相印。佛陀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付嘱于汝。”由此,禅宗的法脉,从迦叶尊者开始,代代相传,直至中国初祖达摩祖师来到中国,传至六祖慧能大师。

虽然禅文化从古印度开始到中国,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但是,每个人对禅的概念都有不同,它似如中国道家文化讲的“道,”不可言说,不予言语道断。但在中国禅宗史上,关于禅宗悟道与“禅”的故事却甚多。以至于禅的法门,更加深入人心。

星云老和尚在北京禅文化与人生开示时就说:“佛教中有一个字叫‘禅,’禅是什么?禅是安心,安顿住心。禅是开放的,不属于佛教,是我们大家的,当你的心有了禅,心就不一样了,生活也不一样了。”

星云老和尚说:“不立文字,不假思维,直指人心,这个法门即是禅,不在讲,在印心。”他还举例生活中的点滴来方便人们思索,又说:“它可大可小,可有可无,可进可退,其表现巧妙不同,如灵巧禅。”

在禅宗史上,有一则这样故事,也常被我们生活中所言方便。唐朝行思禅师说:“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参禅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热点内容
盆景源 发布:2025-08-18 04:25:45 浏览:759
湖北的樱花多 发布:2025-08-18 04:16:35 浏览:848
王子和玫瑰 发布:2025-08-18 04:11:31 浏览:920
孔令侃妻子白兰花生平 发布:2025-08-18 04:04:22 浏览:180
哪里有秋海棠 发布:2025-08-18 04:01:32 浏览:667
分享七夕礼物 发布:2025-08-18 03:57:14 浏览:651
乙客玫瑰饼 发布:2025-08-18 03:57:11 浏览:831
草药类花卉 发布:2025-08-18 03:43:41 浏览:499
柚子怎么种成绿植 发布:2025-08-18 03:38:34 浏览:600
如果我是一朵云我会 发布:2025-08-18 03:38:33 浏览: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