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仙七夕
『壹』 碧蓝航线七夕特别活动什么时候结束
碧蓝航线七夕特别活动什么时候结束
近日,碧蓝航线更新了七夕特别活动回,活动期间上答限了一些新舰娘和新地图,但是不少玩家还不知道碧蓝航线七夕特别活动什么时候结束呢?下面铁骨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碧蓝航线七夕特别活动什么时候结束?
活动时间:8月28日维护后~9月4日09:00(也就是说下周一活动就结束了哦。)
作战说明:
七夕与传说的巧克力
活动期间,新增活动事件,达成条件后即可获得七夕限定家具。
通关SP-3,即可获得家具「半仙戏」;
全三星通关活动副本,即可获得家具「鹊桥仙」。
『贰』 2012csol9月12更新什么 这七夕弄的这俩萌枪 着实没想到, 想请各位半仙们掐指算算9月12能更新什么
可能有一个导弹发射器,和一个华丽的AK
『叁』 隋唐建立的节假日岁时文化
唐代长安,几乎每个月都有与一定的节日、时令相关的活动。这些活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民间习俗,也表明了古代人民浓烈的生活情趣和道德观念。唐代诗人运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在许多诗章中对此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1、灯节
相传这个节日最早是在开春为了求得蚕丝丰收而于此日祭祀“地神”的。后来因汉代人迷信“太乙天神”,从正月十五日黄昏开始,通夜在灯火中祭祀,因而逐渐形成了这天夜里张灯的习俗。古代把正月十五日的灯节称为“上元节”(与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相对应),又称为“元宵节”。近代风俗要在这天夜里吃汤圆,故汤圆又称“元宵”。
唐代长安实行宵禁,夜禁鼓一响,便禁止出行,“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到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这三天大街小巷灯火通宵达旦,全城竞相奔走,热闹非常。“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李商隐《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欢》)。当时有一种制作“灯轮”或“灯树”的风尚,如唐睿宗时期的一个元宵节,就曾在长安宫城外架起一座高二十丈的灯轮,上缠彩色丝绸,点饰金玉,悬挂五万盏灯。一些皇亲贵戚也趁此时竞相夸富斗奇,制作大型“灯树”。苏味道诗中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描述的就是“灯树”。在展览花灯的同时还有歌舞表演,在皇宫内,则是由宫女们表演大型歌舞“千门开锁万户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着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2、寒食和清明
寒食节在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或第一百零六天,届时全国禁止举火,只能冷食事先做好的饭菜,故名寒食。寒食禁火的风俗周代即有,民间盛传此禁专为介之推而设。介之推不受晋文公之赏而隐于绵山,文公寻不着,便放火烧山以图逼其出,不料介之推竟抱树不出而被焚。以后于介之推死之日便禁火寒食,逐渐成为全国风气。
唐代寒食日有严格的禁火令,违者受罚,这一天“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寒食过后,宫内小儿便在殿前钻榆柳木取火,先得火者赏绢三匹、碗一口,然后派人将新火传送给各大臣,以示皇恩。韩的《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写的即是此景。寒食日的传统食品有麦芽糖(饧)伴大麦粥、杏仁酪、枣面饼(之推蒸饼)、鸡蛋。“鸡球饧粥屡开宴”。讲究的人家还在鸡蛋上刻绘图画。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与寒食为同一天或后一天,后人由纪念介之推而推及他人,遂成为全国性的扫墓祭祖节日。
寒食、清明期间,唐长安盛行打秋千、打球和拔河等体育活动。打秋千据说是为了预防寒食日冷餐伤身。这是春日最受妇女们欢迎的活动。秋千本名“千秋”,原取“千秋万岁”,祝人长寿的意思,明代陈卧子诗曰:“禁苑起山名万岁,复宫新戏号千秋”。王建有《秋千词》,细致地刻划了打秋千的动人情景:
长长丝带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
少年儿女重秋千,盘巾织带分两边。
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
下来立地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
傍人送上哪足贵,终赌明斗自起。
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堕地。
眼前争胜难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
这些姑娘们不顾一切往高处荡,人都与百尺高的树梢平了;抖落了头钗,仍不在意。只是下来以后,往上一看,才觉害怕。
相传宫内在寒食日宫女也玩秋千,玄宗称其为“半仙之戏”,大约宫女们荡上荡下,彩带飘风,婉如仙女。
打球有两种,一是步打,即蹴鞠;另一是马球,又名波罗球。王建诗中有“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寒食内人常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韦庄的诗说:“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都写的是宫女们于寒食、清明日赐球并得赏钱的情况。
马球曾经为唐代最盛行的运动项目之一。寒食节皇帝往往专门赐给臣子们贴彩之球,以供戏乐。张籍诗云:“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唐代有好几个皇帝是马球好手。据《封氏闻见记》中,中宗时,以李隆基为首的皇家马球队曾大败吐蕃队。关于马球运动,张祜在《观泗洲李常侍打球》诗中作了精彩的描述:
日出树烟红,开场画鼓雄。
骤骑案上日,轻拨蹬前风。
斗转时乘势,旁捎乍迸空。
等来低背手,争得旋分鬃。
远射门斜入,深排马迥通。
遥知三殿下,长恨出征东。
除打球,长安人也经常在这一时期举行拔河比赛。相传唐中宗曾于清明日让大臣们在梨园球场拔河。张说曾在《奉和圣制观拔河俗戏应制》诗中,记录了唐代长安盛行这一运动的情况:
今岁好拖钩,横街敞御楼。
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
斗力频催鼓,争都更上筹。
春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
唐代寒食、清明时节,长安还盛行斗鸡,杜淹在《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中细致地描述了斗鸡场面:
寒食东郊道,扬鞲竞出笼。
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
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
长翘频扫阵,利爪屡通中。
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
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
这种风俗在唐代相续不断。武则天时韦承庆在《寒食应制》中也有“莺啼正隐叶,鸡斗始开笼”之句。斗鸡风在玄宗时最盛。
3、三月三
我国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节”后定在三月三日。人们都于此日到水边去洗涤污浊,举行“消灾除邪”仪式,同时相聚游乐。人们还往往于此日邀朋集友会于环曲水流旁,置杯于上游,任其飘下,停于谁前,谁就取饮,称为“流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写于永和九年三月三日,记上巳节流觞吟咏之景。
唐代的三月三,主要是一个以春游为中心内容,持续时间较长的节令。当时人们最喜欢去的地方,首先是曲江池及其附近的杏园一带。
三月三日,皇帝往往在曲江池宴会群臣,贵妇们则斗富夸奇,杜甫的《丽人行》淋漓尽致地描述了这种盛况。普通士女则有斗花的风气,以致“好花皆折尽,明日恐无春”。
上巳前后踏青也别有情趣,杜牧《长安杂题长句》诗曰:“祥云辉映汉宫紫,春光绣画秦川明。草妒佳人钿朵色,风回公子玉衔声。”有时下雨,也挡不住郊游的人。唐彦廉《上巳日寄韩公》云:“上巳接寒食,莺花寥落晨。微微泼火雨,草草踏青人。”
唐代还曾特许宫女们于上巳日在兴庆宫内大同殿前与家人相会。这天有成千上万的人来探亲,有的宫女家人没来探望,她从早到晚在人群中寻找,呼唤,直到“放风”结束,只得伤心地“涕泣而入”。
上巳后不久,就是牡丹盛开的季节,春游活动也形成新的高潮,“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
在这期间,新考中的进士也有许多活动,如去杏园举行“探花宴”,去雁塔题名,去曲江游乐等等,他们的活动,使长安春日游玩的气氛更加浓厚。
4、端午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五日,本名“端五节”,又有“端阳”、“重五”、“重午”等不同名称。这是全国性的节日。逢节当天,人们最普遍的食品是“粽子”。《风土记》中记载,古代的棕子除粘米外,还要粟、枣等配料。唐代长安人则常吃一种“百索粽子”,皇宫中还往往于此日赶制许多粉团粽子,让人们用小角弓去射,射中就吃。
相传曲原投江后,曾有许多船只前往打捞,因而南方于端午节有竞龙舟的风气。
唐代长安人于此日身佩五色织带,称为“长命缕”,“五色缕”,“续命缕”。权德舆曾于此日得到皇家赏赐的彩带,有诗云:“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
端午日人们还饮菖蒲酒,悬挂艾草,意在驱虫去邪。饮菖蒲酒还有保平安的含意,殷尧藩有诗曰:“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唐代制镜工匠有一个独特习俗,是五月五日午时在扬州的长江中心的船上铸造铜镜,专门进贡皇上,称“天子镜”。白居易在《百炼镜》中说:
江心波上舟中铸,五月五日日午时。
琼粉金膏磨莹已,化为一片秋潭水。
镜成将献蓬莱宫,扬州长史手自封。
人间臣妾不合照,背有九五飞天龙。
5、七夕
七夕原为传说中牛郎织女的相会日,“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渡来。”以后七夕也逐渐成为民间的重要节日,人们于此日“家人竞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霄。”(权德舆《七夕》)织女是神话中的织纺能手,因而唐代七夕节,妇女在当院设置穿针台,摆上果品,向织女“乞巧”。夜里若有蜘蛛(被称为“喜子”)张网于穿针台上,则认为大吉。“碧空露重新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刘言史《七夕歌》)皇宫中也有此风俗,“每年宫里穿针夜,敕赐诸亲乞巧楼。”(五建《宫词》)
在七夕夜的月光下,用彩丝线穿七孔针,成了妇女们大显身手的机会,林杰《乞巧》诗云: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唐宫中特制一种“七孔金钿针”,供宫女们乞巧使用。
6、重阳节
“九”谐音“久”,古人重视“久”,故于重九日有庆祝风气,“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重阳节的具体风俗习惯,源于东汉。据《续齐谐记》载,后汉时汝南人桓景听方士费长房说,九月九日将有大灾降于其家,宜率家人佩茱萸,外出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以后遂成风气。
九月秋高气爽,宜登高望远,范灯有诗云:“忆长安,九月时,登高望见昆池,上苑初开露菊,芳林正献霜梨。”
茱萸香气浓烈,能驱虫,除湿,逐风邪,治寒热,利五脏,消积食,故被认为能“去邪气”。插戴茱萸是普遍的风气,王维有一首名作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外菊花酒是节日不可缺少的饮料。
7、除夕和元旦
除夕之前,人们尽量往家赶,以求与亲人团聚。除夕夜全家团聚欢宴,喝驱寒去湿的花椒酒,即把花椒放于盘中,饮酒时撮一点放入杯中。宴后全家人围坐火盆到天明,称为“守岁”。杜甫有诗云:“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董思恭诗云:“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储光羲诗曰:“阖门守初夜,燎火到清晨。”写的就是欢宴和守岁的情景。
除夕还有一种驱除瘟疫的迷信仪式,称为“傩”(nuó,音若挪)或“大傩”。这是从远古传下来的活动。《论语》中有“乡人傩”的记载。唐人于此日选男童,戴可怖的面具,着红黑衣裤,击鼓舞蹈以驱鬼。领舞者称“方相氏”,伴舞者称“子”,另有执事十二人。唐诗中的“傩声方去疫”(姚合),“更为乡傩羡小儿”(徐铉),即说的是这类活动。唐皇家此日则要举行规模盛大的“大傩”仪式,人数达五百多人。沈期有诗云:“殿上灯人争烈火,宫中子乱驱妖”。王建更有详细的描写:“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裤朱衣四队行。院院烧灯如白日,沉香火底坐吹笙。”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第二天一早,便是新年了。首先高兴的是儿童,“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刘禹锡)。爆竹也是不可少的,“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来鹄)。
唐代还没有贴春联的习俗,而往往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个名字,挂于门首,称为“仙木”或“桃符”。传说神荼、郁垒乃兄弟,“性能执鬼”,居桃树下。五代时,后蜀孟昶于桃符上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是第一副春联。以后“桃符”成为春联的别名。
唐人春节要吃“五辛盘”又叫“春盘”,乃是由五种有辛辣气味的蔬菜拼成,以发散五脏中的陈气。此外还有胶牙饧,柏叶酒,屠苏酒也是传统的食品和饮料。白居易诗云:“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唐代风俗,长者后饮,最后饮者称“蓝尾”。
元日过后,唐长安人开始走访亲友,互相邀宴,称为“传座”。“锵锵华驷客,门馆贺新正”(李郢),一派热闹气氛。
元旦之后不久就是“立春”,此日吃春盘,也举行拔河比赛,相传可促成秋季的丰收。李隆基诗云:“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观拔河俗》)。
立春日唐人还有佩戴彩绸剪成的燕子和在门上贴短语的习俗,称为“宜春字”。诗人则写诗贴门楣。韦庄有诗记此事“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贴绣楣”(《立春》)。
『肆』 我用半仙动漫表情表白,女孩回答呃,这是神棍吗 这是在拒绝吗
1.答非所问, 2.你表白的不正式,别人不知道怎么回答
『伍』 七夕感人的求婚词
七夕感人的求婚词??作为半仙的我,最适合回答这个问题,哈哈!那天具体怎么说,还真没有固定答案,我觉得真实一点比较好,太虚的反而让女生觉得不可靠,就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就可以了,不过最好先提前打打草稿之类的,顺着你的心意说。把你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就好!其实大部分女生的心理都是一样的,女生天生缺乏安全感,如果想要让她答应你的求婚,一定一定要表现出你百分之两百的诚意,你要让她相信你真的很爱很爱她,而且这一生永远只爱她,只要你做到这一点,可以说求婚肯定会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在很多女孩子心里最想要的求婚钻戒当然是乐维斯了,主要看你愿不愿意送了,乐维斯每个男都有实名制才能定制的,寓意“一生一世不离不弃”,是对爱的最高承诺!
『陆』 求!唐代所有节日习俗
以人日为例,《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羮,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 而这些习俗活动在唐代基本上都有传承,有唐诗为证。裴延有《咏剪彩花》诗云,“花寒未聚蝶,艳色已惊人。悬知陌上柳,应妒手中春”,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剪彩花的逼真,而徐延寿的《人日剪彩》更是描摩了一个已婚女子人日剪彩的情状:“闺妇持刀坐,自怜剪裁新。叶催情缀色,花寄手成春。帖燕留妆户,粘鸡欲饷人。擎来问夫婿,何处不如真。”关于人胜,崔日用、李峤、韦元旦、李适、苏颋、李乂、马怀素、沈佺期、赵彦昭、郑愔等人都作过《奉和人日宴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或类似题目的诗, 其中唐德宗的诗中有“宝帐金屏人已帖,图花学鸟胜初裁”句,明示出唐代宫禁中亦有人胜之制。关于人日登高之俗,宋之问的《军中人日登高赠房明府》、乔侃的《人日登高》和韩愈的《人日城南登高》均有明载 。其中韩愈的诗写道,“初正候才兆,涉七气已弄。霭霭野浮阳,晖晖水披冻。 圣朝身不废,佳节古所用。亲交既许来,子妷亦可从。 盘蔬冬春杂,尊酒清浊共。令征前事为,觞咏新诗送。扶杖凌圯址,刺船犯枯葑。恋池群鸭回,释峤孤云纵。人生本坦荡,谁使妄倥偬。直指桃李阑,幽寻宁止重”,对于自己一次登高的经历和情怀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常被后世的学人们用以证明唐代人日登高习俗的存在。
再如五月五日,《荆楚岁时记》对这个节日的记载是:
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蹋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按《大戴礼》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楚辞》曰“浴兰汤兮沐芳华”,今谓之浴兰节,又谓之端午。蹋百草,即今人有斗百草之戱也。宗则字文度,常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灸,有验。师旷占曰:岁多病则病草先生。艾是也,今人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是日竞渡,采杂药。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檝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车,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而观之,盖越人以舟为车,以楫为马也。……是日竞采杂药。《夏小正》云: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取鸲鹆教之语。按《孝经援神契》曰,仲夏蠒始出,妇人染练,咸有作务日月星辰鸟兽之状,文绣金缕,贡献所尊,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丝,一名朱(一作百)索,名拟甚多,赤、青、白、黒以为四方,黄居中央,名曰襞方,缀于胸前,以示妇人蚕功也。诗云“绕臂双条逹”是也。或问辟五兵之道,《抱朴子》曰: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着心前,今钗头符是也。此月鸲鹆子羽毛新成,俗好登巢取养之,必先剪去舌尖,以教其语。
由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在南朝的荆楚一带,五月五日又叫浴兰节、端午,其主要活动有斗百草,采艾为人以禳毒气,用菖蒲泛酒,竞渡,采药,以五彩丝(又称为长命缕、续命缕、辟兵缯、五色丝、朱索、百索等)系于臂上,互赠织物,取鸲鹆教之语等,对竞渡活动来源的民间解释是它与屈原的自沉汨罗江有关。
那么唐人生活中的五月五日又是什么样的呢?通过对唐代若干文献的解读,可以发现,唐代人也多认为端午节与屈原相关,如文秀有诗《端午》写道:“节分端午是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至于系五色丝、竞渡更是当时非常普遍的习俗活动,唐玄宗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中就有“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的描写 ,张建封的《竞渡歌》更写了五月五日竞渡的盛况和激烈场面:“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 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 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 竿头彩挂虹蜺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只将输赢分罚赏, 两岸十舟五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 用艾的做法也在唐代继续保持,如张(族下鸟)判文说:“紫艾禳灾,大启中州之俗”, 又菖蒲酒也为时人饮用,如殷尧藩《端午日》中就有“不效艾符趋习俗, 但祈蒲酒话升平”的诗句,由此可见一斑。
在唐代继续传承的传统节日中,人日、端午当然并非个例,实际上,其它节日对唐代以前节日之习俗活动的承继同样显而易见。但这只是唐代节日与前代节日关系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唐代多有发明,这些发明的存在突显了节日及节日生活发展到有唐一代的特色。
唐代在节日方面的发明,一方面表现在此时期出现了中和节、道诞日、皇帝诞节、清明节、八月十五等新兴节日,另一方面表现在某些既有传统节日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习俗活动。
以新兴节日的出现而言,皇帝诞节乃是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创设,《旧唐书�6�1玄宗纪》载当年八月癸亥,“百僚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王公已下献镜及承露囊,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假三日,仍编为令,从之。” 关于道诞日,先是开元二十五年十月敕云:“诸州元元皇帝庙自今以后,每年二月降生日……一例设斋”, 后来,即天宝五年(746)二月,太清宫使门下侍郎陈希烈又上奏,将其定为假日:“谨案高上本纪,太圣祖玄元皇帝以二月十五日降生,既是吉辰,即大斋之日,请同四月八日佛生日,准令休假一日。” 结果,这一建议得到皇帝的首肯,道诞日由此成为唐人的法定假日。中和节乃是德宗贞元五年(789)新置,《唐大诏令集》载有当年正月颁布的《二月一日为中和节敕》,谓:“四序嘉辰,历代増置,汉崇上巳,晋纪重阳,咸说禳除。虽因旧俗,与众共乐,诚洽当时。朕以春方发生,候及仲月,勾萌毕达,天地和同,俾其昭苏,宜助畅茂。自今宜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以代正月晦日,备三令节之数,内外官司休假一日。” 清明节和中秋节亦诞生于唐代。关于这几个新兴节日的详细情况,第二章中将有专论,此处不赘。
就传统节日中出现新习俗而言,这在唐代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如元日悬幡,这种习俗在唐代以前不见记载,在唐代却十分普遍。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日本僧人圆仁在都城长安度过了年节,他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这样写道:“会昌二年岁次壬戌正月一日,家家立竹一块饮酒。封十八姨“性轻佻”,用酒弄脏了一名叫醋醋的女子(为石榴花精)的衣服,宴会不欢而散。第二天,诸女子要去看十八姨,醋醋非常生气,说“诸女伴皆住苑中,每岁多被恶风所挠,居止不安,常求十八姨相庇。昨醋醋不能低回,应难取力”,遂请崔玄微帮忙:“‘但处士每岁岁日与作一朱幡,上图日月五星之文,于苑东立之,则免难矣。今岁已过,但请至此月二十一日平旦,微有东风则立之,庶夫免于患也。’……依其言,至此日立幡。是日,东风刮地,自洛南折树飞沙,而苑中繁花不动。玄微乃悟诸女曰杨、李、陶,乃衣服颜色之异,则众花之精也;绯衣名醋醋,即石榴也;封十八姨,乃风神也。” 其实不仅一般人家,寺庙中更是高悬幡旗,“晓催庭火暗,风带寺幡新。” 司空图的《丙午岁旦》中就描写了这一景致。
又如寒食节的扫墓习俗,亦始流行于唐代,对此,玄宗为规范寒食扫墓之礼而于开元二十年(732)颁布的敕文中明确提到:“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 而从时人的诗文描写中,我们也确实可以看到民间寒食扫墓在唐代已经蔚然成风,如徐凝《嘉兴寒食》写“嘉兴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扫回”,王建《寒食行》写“ 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垄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三日无火烧纸钱, 纸钱那得到黄泉。但看垄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 都状写出寒食扫墓这一习俗活动的普遍。
二、唐代节日具有浓厚的娱乐性色彩。
节日在隋唐时期向娱乐性方向转变,这一点可以说是许多学者的共识。韩养民、郭兴文著的《中国古代节日风俗》,万建中、周耀明、陈顺宣著的《汉族风俗史(隋唐�6�1五代宋元汉族风俗)》均持此说,李惠芳也在阐述我国传统节日民俗特点时指出了这一点:“隋唐以后,特别是经过由贞观到开元近百年的休养生息、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空间发展,技术知识也有相当进步。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节日风俗也以极快的速度向娱乐方向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学者是在认为此前的节俗充满了“禁忌、迷信、祓禊、禳解等观念及活动”的基础上提出来这一观点的,很显然,他们将信仰与娱乐看作了一对对应的概念。与之不同的是,齐涛先生在其《中国民俗史论》一书中将我国节日民俗的历史走向概括为“社会化向家庭化的发展,娱乐化向伦理化的发展”,指出在早期节俗中,就不乏娱乐性,“每逢节庆,乡邻们群聚同庆,辟邪除疫,载歌载舞,三月三男女青年的谈情说爱,春社秋社乡邻里党的开怀畅饮,除夕之夜为之空巷的驱傩活动,寒食清明的踏青、郊游,使我们看到我们民族开放、爽朗的昨天。但为时不久,这此习俗逐渐转向、湮没……”。 显然,这里,“娱乐”与“伦理”被当作一对对应的概念。笔者认为,由于对“娱乐”这一概念配以不同的对应概念,导致了对我国传统节日历史走向的看法出现了不同,前者将娱乐化视为我国传统节日的去向,后者则将娱乐视为我国传统节日的来自。有趣的是,无论哪一种观点,都将唐代看作转向的关键点。或者换句话说,都将唐代视为节日充满娱乐性的时期。而这与笔者对于唐代节日具有浓厚的娱乐性色彩的基本判定是一致的。
依笔者的浅见,从总体上讲,我国的传统节日历来都不乏娱乐的功能,21世纪的现在如此,明清时期如此,唐宋时期如此,汉魏时期如此,甚至先秦时期节日处于萌芽阶段时已然如此。但是节日具有娱乐的功能与人们在节日里积极参与节俗活动尤其是专门的娱乐性活动、主动追求身心的快乐是两回事情。在这里,我们所谓唐代节日“娱乐性色彩浓厚”,其主要着眼点不在于节日具备的娱乐功能,而是主要就时人对娱乐的主观追求来说的。
『柒』 剑网3七夕活动的至尊宝在哪
主城活动区,扬州在余半仙附近,成都在节日商人附近,可以把海鳗列表调出来,在友好NPC里找
『捌』 剑网三七夕场景怎么进
剑网三的通过主城NPC余半仙进入七夕场景“星海幻景”。进入条件:1 拥有道具“渡情香”可以进入;2 购买了七夕的时装“秋池春水”。
『玖』 碧蓝航线七夕活动怎么玩 碧蓝航线七夕活动攻略汇总
◆七夕与传说的巧克力◆
活动期间,新增活动事件,达成条件后即可获得七夕限定家具。
通关SP-3,即可获得家具「半仙戏」;
全三星通关活动副本,即可获得家具「鹊桥仙」。
七夕限定家具可以在家具-收藏处找到。
『拾』 七月七真的能在葡萄树下听到牛郎织女说情话么
传说,每年的七月七日,若是人们在葡萄架下葡萄藤中静静地听,可以隐隐听到仙乐奏鸣,织女和牛郎在深情地交谈。直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他们日日在盼望着第二年七月七日的重逢。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和美丽的爱情,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就是令所有中国人都向往的七夕佳节了,大家可以去葡萄树下听听,说 明天不定你真的能听见牛郎织女的谈话呢。在此,提前祝大家中国情人节快乐,有情人甜甜蜜蜜一辈子,永远不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