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晒水
㈠ 为什么古人又将七夕称为“乞巧节”有什么寓意
七夕是天上的织女与地上的牛郎相会的日子,织女是很能干的,心地善良、心灵手巧的仙女,这一天很多年轻姑娘和妇女都会拜她,向她乞求,希望自己也拥有一双心灵手巧的手。
㈡ 七夕为什么叫乞巧节什么意思呀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专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属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到汉代末年《古诗十九首》中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现在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㈢ 七夕节为什么叫乞巧节
七夕节最早是在西汉的宫廷里执行的,后来流散到民间。在西汉时期宫廷中,宫女们不被提倡任意恋爱,所以七夕节最早的内涵主要是乞巧,表彰女子巧慧,女人们在这一天展示刺绣、针线等手艺绝活。
七夕节流入民间以后,被加入了诸如爱情、家庭美满等愿望,甚至还加上了提倡读书、写文章的内涵,尽管七夕节各地风俗不同,从古至今一直没有变的就是以“乞求女子巧慧”为主。
乞巧节的习俗
1、丢针卜巧
七夕中午,在院里晒一盆水,因微尘飘落,盆水的表面形成了一层薄薄的膜。将绣花针涂油以后,轻轻放置水面,能够漂浮者则被认为是乞得了巧。
2、编桥穿针
用当年产的新麦秸编成一座桥,配以牛郎、织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鹊等编织物,置放案头。或是用彩色纸,剪成上述景物,贴在墙上。祈祷后,拿七根绣花针,用彩色线来穿针孔,能够一次顺利穿过七个针孔者就被认为乞得了巧。
3、月下盟结,穿针引线
胶东地区有祭拜七姐神的习俗,年轻女子常喜欢在七夕节着新装,聚一堂,月下盟结七姐妹。有的还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还竞赛穿针引线,争得巧手之名。
㈣ 七夕节的时候,女孩用碗盛水在太阳下晒,然后轻轻把针放入水中,若针未沉下,则说明女孩的手很灵巧,反之
Tanabata Festival, when girl with a bowl filled with water in the sun, and then gently put the needle into the water, if the needle does not sink in, then very clever girl's hand, and vice versa ......
㈤ 农历七夕节有什么风俗
一、 七夕节的风俗:为牛庆生
在牛郎和织女分开之后,牛郎所饲养的老牛为了可以让牛郎和织女得以相见,便牺牲自己的生命,奉献出自己的牛皮,让牛郎乘着去和织女相会。于是在每年的七夕节当天,孩童们会去田间采集野花,悬挂于牛角之上,以此来纪念老牛的奉献精神,便出现了为牛庆生这一风俗。
二、 七夕节的风俗:拜魁星
这是一项针对于读书人的七夕节风俗。传说七月初七是魁星的生日,有着掌握考生仕途的能力,因而在这一天,想要考取功名的考生都会选择祭拜魁星爷,便有了七夕节拜魁星的风俗。
三、 七夕节的风俗:穿针乞巧
在七夕节当天,根据中国历年传统,女子需要在当夜跪拜织女星,希望在织女星的庇佑下,让自己拥有睿智的头脑和精湛的女红手艺。
四、 七夕节的风俗:喜蛛应巧
喜蛛应巧也是七夕节的另一风俗。在七月初七当天,大人们会准备一些水果等吃食,等待一种绿豆般大小的蜘蛛,也就是“喜蛛”的到来,谁首先发现,谁就会在这一年变得吉星高照。
五、 七夕节的风俗:投针验巧
在七月初七前一天,少女们要在脸盆里注入夜间水和日间水,之后放置一晚。经过七夕节的阳光照晒,脸盆中的水会形成薄膜,之后便可以用这层薄膜来“验巧”,具体方式是用绣花针放置在薄膜上,投身到水底的影子,如果是一条直线,那便“乞巧”失败,相反,如果不是一条直线,是其它的样子,那便是“乞巧”成功。
六、 七夕节的风俗:晒书晒衣
根据司马懿的记载而来,在七夕节当天,人们会把家中的书本或是衣物拿出去进行曝晒。
七、 七夕节的风俗:供奉“磨喝乐”
在七夕节当天,孩童们会供奉“磨喝乐”,也就是所谓的小泥偶。
八、 七夕节的风俗:拜织女
这是一项关于少女、少妇们的七夕风俗。在七月初七到来之际,参加活动的少女们会提前斋戒一天,在当天相约在一起,在烧香叩拜之后,围坐在摆满吃食的桌子旁,吃着食物,向着织女星祈求,保佑自己的愿望成真。
九、 七夕节的风俗:吃巧果
吃巧果是七月初七另一项风俗。在七夕节当天,家家户户都会去市场买巧果,或者是自己动手制作,巧果多以面粉下油锅炸制而成。
㈥ 七夕节在我国民间又叫乞巧节,“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古人乞巧最普遍的方法是
古人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从针穿过,就叫做巧。这习俗唐宋专最盛况。七夕节最普属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
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㈦ 七夕节,中国人有什么习俗
农历七月初七,传统的七夕节又要到了。商家也好,媒体也罢,包括热恋中的男男女女们,又开始热闹了起来。单身狗说:我不care!Ok,祝你缘封不动,高兴就好。
不管怎么说,七夕是咱们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很多丰富的节日活动,但这些传统的节俗,今天已经很难见到了。我们今天所谓“过七夕”,或者叫“中国情人节”,其实大多数的节日符号都是从西方情人节复制过来的,诸如巧克力啊、烛光晚餐啊等等。虽然也挺热闹,但总归少了些“中国范儿”。那么,传统的中国人是怎么过七夕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一、“必也正名”,七夕节的传统名称咱中国人讲究“名正言顺”,所以在介绍七夕的节俗之前,先跟大家聊聊这个节日的名称问题。
七月初七,这最早当然是农历中的一个日子,据民间传说,在这一天牛郎和织女会在天上相会。将天空中的星象附会成神话故事,这是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的一种叙事方式,咱们中国也不例外。据考证呢,牛郎织女的传说大约产生于西周时期。七月七是牛女相会的日子,这便是这个日期最早的含义。
《长生殿》
当然,文学作品是男性构建的文本,可能也有些高高在上。那么主要由女性俚语构成的《西和乞巧歌》(清代到民国甘肃西和女性乞巧节的歌本),则将女性的真实诉求表达的明明白白,如抱怨婚姻不幸的:“一样的戥子一样的银,女子不如儿子疼。
十二三上卖给人,心不情愿不敢嗯”;有抱怨抓壮丁的:“半夜里打门心上惊,保长领人进了村”;等等。
对爱情、对美好婚姻、甚至对男女平等,这些都是埋藏在女性心底深处的乞求,又岂是一个“巧”能涵盖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