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七夕前慕仙

七夕前慕仙

发布时间: 2022-02-10 08:44:01

七夕节的民俗活动是什么

民间节日七夕时间在农历七月七日,也叫“女儿节”。相传每年这一天牛郎与织女在天上银河鹊桥相会。后来便有少女、妇女穿针乞巧,祈祷心灵手巧、福禄寿及姻缘美好的活动,并成为民间习俗。其中最流行的是拜七夕,即在初六晚上,妇女们以水果等供品置于庭院或阳台中拜祭,鹤山人称为“慕神仙”。未婚女子多聚于“女屋”,举行“慕仙会”,陈列一些自已刺绣的手工艺品,互相观摩,以及唱木鱼、民歌等,十分热闹。除此,各地还有许多民俗活动,充满浪漫的生活情趣
月下盟结,穿针引线
胶东地区,有祭拜七姐神的习俗,年轻女子常喜欢在七夕节着新装,聚一堂,月下盟结七姐妹。有的还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还竞赛穿针引线,争得巧手之名。 漂针试巧
七月七日,为“女节”。少女咸以盂盛水向日,中漂针,照水中之影,以试巧,复陈瓜果,争相“乞巧”。
种巧菜作巧花
山东荣城有两种活动,一种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麦芽,一种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面粉塑制各种带花的食品。
结扎巧姑 种豆苗青葱 占卜巧拙 穿针走线 剪窗花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净水视影定验巧拙
江苏一带的乞巧活动是取净水一碗于阳光下曝晒,并露天过夜。即捡细草棒浮于水中,视其影来定验巧拙。也有许多年青女子采用小针看水底针影来应验智愚的。其他地区的汉族也多采用这种方式来应验巧拙智愚。
用蜘蛛乞巧浙江、安徽等地用蜘蛛乞巧的方式:在小盆或小盒中放入蜘蛛,次日晨看其结网的疏密来定巧拙。如果蜘蛛还在瓜果上结网,也意味着智巧的到来。及以小蜘蛛贮盒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少。
接露水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种生求子种生求子是七夕节中旧时的习俗,实际上是生育信仰之一种。在节日前利用若干种植物,如小麦、绿豆、小豆、碗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数寸后,于七夕即日用红蓝彩线束扎起来,作为一种得子得福的象征。还用蜡塑各种形象,放在水上浮游。
树液洗头发 花草染指甲
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七夕储水 红头绳七个结
广西某些地区有七夕储水的习俗,认为双七水洗浴能消灾除病,体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吃巧食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其中多饺子、面条、油果子、馄饨等为此节日的食物。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获得巧意。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⑵ 古诗乞巧和嫦娥的解释

《乞巧》是说林杰那首吗?
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其文大意是: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仰望天空,似乎有牛郎和织女在喜鹊桥向会。家家户户在秋月下乞巧,不知道穿尽了几千几万条红丝线啊。
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线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

《嫦娥》是李商隐那首吧?
这首诗题为“嫦娥”,实际上抒写的是处境孤寂的主人公对于环境的感受和心灵独白。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现在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现在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⑶ 七夕节的民俗活动怎么回事啊

sdd fscahuxsbxfuwefyikSc b bhgeuin fnufewsbhf @@@@@@@@@@@@@@@@@@@@@@@@@@@@@@@@@@@@@@@@@@@@@@@@@@@@@@@@@@@@@@@@@@@@@@@@@@@@@@@@@@@@@@@@@@@@@@@@@@@@@@@@@@@@@@@@@@@@@@@@@@@@@@@@@@@@@@@@@@@ 要是觉得我的回答满意,请采纳!

⑷ 文学:若得雨盖能相护 只慕鸳鸯不慕仙 前面两句是什么

十里平湖绿满天,玉簪暗暗惜华年。若得雨盖能相护,只慕鸳鸯不慕仙。

补充:
此诗原无出处,大意是参考《白衣卿相诗集-别思》一诗。如果硬要说作者,则应该是《倩女幽魂》一片的编剧阮继志或监制徐克,因这首诗首出徐克导演的《倩女幽魂》中的一幅画上,原文应该是:“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对月形单望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不过在此之前,1959年李翰祥导的《倩女幽魂》,则有:“十里平湖绿满天,玉簪暗暗惜华年。若得雨盖能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可见徐版又改自李版。

⑸ 七夕的内涵

盛夏的夜晚,仰望天空,成千上万的繁星组成巨大的光带,我国古代将其看成是天河,它就是天文学上所说的“银河系”。在天河东边有发橙色光芒的星叫牵牛星,旁边有两颗小星,象征着牛郎担着的两个孩子;天河西边有发青光的明星就是织女星,旁边四颗星形成菱形,象征织布的梭子。早在三四千年前,人们就将这些星星赋予了人的品格。西周民歌《诗经·小雅·大东》曰:“跛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脘彼牵牛,不以服厢。”是说织女每天纺织七个时辰(约今日的14小时),却织不成锦缎;而牵牛星也拉不了车(厢)。汉代《古诗十九首诗》中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是说织女整天纺织,隔着小河,牛郎与她却不能相会倾诉,表现织女、牛郎二人的相思之苦。据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间,牛郎和织女通过喜鹊搭的天桥来相会,这就是由来已久的“七夕节”。而近年来,人们将“七夕节”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我以为,这很不准确,也不妥当。

首先,我们先要清楚,情人与夫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夫妻也叫夫妇,指结婚或婚娶形成的正式婚姻关系,其中两人分别是丈夫与妻子;而情人是指情夫或情妇,指男女双方中一方或两方已有配偶,但他们之间仍保持着性爱关系,男方是女方的情夫,女方是男方的情妇。情人也可指相爱中的男女一方,但他们结婚后,就不能再称情人,而叫夫妻。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是七月七日夜间牛郎和织女相会,他们二人的关系是夫妻关系,而并非是情人。

据古代传说,牛郎的父母早逝,与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对他并不好,经常虐待他,后来竟然让牛郎与老牛一起生活。老牛实际上是金牛星变的。一天,仙女们来到银河,脱下锦绣衣裳,在清澈的河水中洗澡嬉戏。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偷偷拿走了织女的衣裳。于是,二人由此相识、相恋、成婚,男耕女织,还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小孩。老牛临死前,让牛郎将它的皮留下,以备急用。闻听织女与牛郎结婚,玉帝和王母娘娘大怒,命令天神下人间抓回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老牛皮,挑上两个孩子去追赶。牛皮使他像风一样快,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一霎时,银河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日久天长,玉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于是,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都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的相会搭鹊桥。自古以来,表现牛郎织女故事的各种文学艺术作品数不胜数。很明显,牛郎织女是夫妻关系,还生有一儿一女,并不是情人关系。他们在七月七日相会是夫妻相会,而并非情人相会。所以,将“七夕节”称为情人节,从概念上讲是错误的。

其次,情人节,确切地说是西方情人节,其格调、特点是自由的、浪漫的,其追求的是美好的爱情境界,自由的爱情空间。然而,“七夕节”牛郎与织女的相会却是不自由的,受到极大限制的。牛郎与织女的婚姻爱情,受到玉帝和王母娘娘的横加干涉,强制拆散而使劳燕分飞。这其实象征着几千年来,中国封建势力对男女青年自由的婚姻爱情的破坏和干预。三百六十五天才让牛郎织女相会一次,这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这些统治者的一点施舍、一点恩惠,是很不自由、很受限制的相会,充满悲情、充满压抑,自然也就谈不上浪漫情调。从这个意义上说,将“七夕节”叫做情人节不妥当。

再者,中国的““七夕节””和西方的情人节在文化内涵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七夕节”也叫“乞巧节”,乞巧就是乞求灵巧的手艺。据说人间的巧手女子都是向七仙女乞来巧手的。这种风俗起源很早,据《西京杂记》中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俗也。”后来还结扎彩楼,用以乞巧;皇宫中的乞巧活动也非常盛行。在七夕的夜晚,嫔妃宫女乞求美妙的手艺。唐朝诗人祖咏的《七夕》诗曰:“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生动地描绘了七夕乞巧的情景。据载,唐玄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宫中夜宴,宫女们各人将小蜘蛛放在盒中,第二天看是否结网,网形是否圆满、美观,是否得“巧”;古代妇女在七夕之夜还要“观星慕仙”,举行聚会。结彩楼,穿七孔针,并在庭院陈列瓜果供品,乞求灵巧。在南方一些地区,“七夕节”这天,姑娘们要把自己亲手编的五彩线、五彩绳扔到屋顶上,让喜鹊衔到天上去,为牛郎织女搭桥。自古以来,全国各地有各种各样的“乞巧”习俗,表现了女子希望学到好手艺,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在陕西西安,“七夕节”有着更深远的历史意义。西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在长安西南开凿了方圆四十里的昆明池,象征天上银河,在昆明池的东西两旁,雕刻了牛郎、织女的石像,遗留至今。牛郎像人称石爷,织女像人称石婆(石爷庙、石婆庙今天尚在)。据说,这对石像是西汉朝廷设立的,属于中央政府的官方行为,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学界也有这样的观点,认为牛郎织女故事从此发源。因此,“七夕节”与陕西西安有着密切关系。

除上述所说,在关中地区,农历七月初七更具特殊意义。在关中,尤其是西安地区,以夏粮为主,因此,夏收对广大群众来说极其重要。小麦丰收,人们非常高兴,加之夏忙后,相对清闲一些,于是,人们就举办“忙罢过会”。过会在七月较为集中,七月初七前后过会的村子最多。过会时,所有的亲戚朋友团聚一起,话谈丰收喜悦,交流生产经验。过年时走亲戚比较分散,而过会时,所有亲戚聚在一起,时间相对集中。关中地区的“七夕节”和“忙罢过会”连在一起,更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总之,我国的“七夕节”内容蕴含非常丰富,这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国古老传统的“七夕节”与西方的情人节有着很大的差异。将“七夕节”叫做情人节,用西方文化来简单地取代或者诠释中国传统文化,显然不准确不妥当。(车宝仁)

⑹ 仙女下凡到人间,巧遇董永私相会

你说的这个的话,正常情况下它的意思就是说仙女下到了凡间与董永相会,这也是一个。因为美丽的神话

⑺ 什么叫“七夕”水

七月七这天的水是神仙水,久放不腐,还有些奇怪的用途。比如,用七月七的水浸的酸笋特别的好,一些中药用七月七的水来和,其治病效果奇妙的好。

农历七月初七是一个颇不寻常的日子,到了这一天中午的12点,家家户户都到河里盛一缸水,把水存起来,这缸水常年保持原样,不会变味不会变颜色,到了下一年的七月初七,再把缸里的旧水倒掉,盛上新的,这样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问到为什么这一天的水这么神奇?老人说七月初七的晚上天上的仙女会下凡间到河里去洗澡,所以这一天的水是神仙水,不会变味的。喝这种水清洌甘甜,用来煮药可以增加药效,常常见着小孩大人发了热症,多是用了七月七水来喝及调药.

相传是日有仙人浴于河中,是早汲水,藏之经年不生孑孓,水甚清凉, 能医热症,故好事每多储而藏之。诚之,亦颇见效。以上记载都说的是仙女、织女七夕沐浴的传说,是人们七夕汲水贮存沐浴的由来。

俗信七夕之水为圣水,具有仙气灵气和种种神奇功能,全在于水经过了仙女的沐浴。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云:广州人每以七月夕鸡鸣初,汲江水或井水贮之。是夕水重于他夕数斤,经年味不变,益甘,以疗热病,谓之“圣水”,亦称“天孙水”。若鸡二唱,则水不然矣。

清道光十年《西宁县志》记述七夕之水云:五更汲井华水或河水贮之,以备酒清道光年间《苍梧县志》云:(七夕)取河水、井水贮瓮,经久不变味,谓之“银河水民国二十四年《贵县志》云: (七夕)汲河水贮藏瓮中,名曰“七月七水”,中热毒者每以之调药。民国年间《阳江县志》则云:(七夕)正午时,取新汲井水贮之,以备和药,经岁不腐,谓之“神仙水”。民国二十年《罗定志》亦记七夕水云:是日汲水,谓之“天孙圣水”,以备醯酱、药饵之用。七夕水有着圣水、天孙水、天孙圣水、银河水、神仙水、七月七水、双月水等等美名。七夕水不仅仅名字异于常水,而且其水质也不同寻常。如此好水又有神奇的功效:具有长寿、能医热症的保健治病之效,人们汲七夕水为药饵,用来和药,还用来酿酒,制醋造酱,真乃有功于人。这么美妙的七夕水,须要尽早汲取,误了时辰,鸡鸣二遍,“则水不然”,再不是“天孙水”了。在江浙一带,七夕沐浴天孙圣水的习俗演变为洗头等习俗,如杭州的习俗称七夕为 “洗头节”,这一天,女子要起早到井边或河边汲水,采摘槿柳叶搓碎调在水中用来洗头。浙江还有用盆置屋顶承露水的习俗,七夕之夜接露水,名为“接牛女泪”,清晨,女子用此露水擦洗眼睛,信能心明眼亮,美若天孙,赛似织女。

⑻ 慕仙至鹤翻译

明天就是七夕情人节!

在这有情(nue)人(gou)的日子里

仿佛连空气都

充满了甜蜜。

而今天七月初六

在台山,有个重要的传统习俗

“慕仙”,台山的传统习俗

每年七夕,是中国传统神话中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这一天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而在中国华侨之乡——台山,人们却流行在七夕的前一晚(农历七月初六,夜深零时即是初七)祭拜七姐(七仙女),称之为“慕仙”。

“慕仙”,原来是这么来的

以前,姑娘们还拿来针线向织女“乞巧”手艺,现在,这一环节已经取消了——毕竟时代进步了,姑娘们不用做针线活了,但“慕仙”这活动仍然兴旺不衰。

据《台山网络全书》介绍,台山“慕仙”习俗由来已久,农历七月初六之夜(夜深零时是初七),家家户户拜神,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及姻缘美好。据《新宁县志》记载:“诸女子于广厅设鹊桥,陈瓜果,焚檀香,蒸巨烛。向空叩礼,曰迎仙。自三更至五更,凡礼拜七次。因仙女凡七也,曰拜仙。女子穿针结彩称乞巧,又叫慕仙。”

在台山,每年农历七月初六家家户户会在自家阳台或门口等空旷处用四方桌摆供品来拜七姐。“慕仙”的供品有所讲究。台山人在选择七夕供品的水果时,可在哈密瓜、葡萄、水蜜桃、黄桃、油桃、苹果、李子(布霖、火龙蛋)、奇异果(猕猴桃)、番石榴、西梅、车厘子、龙眼、粉蕉、香蕉、释迦果、冬枣等品种当中挑选七种,在甜品上也多了芝麻糊、凉粉、茯苓膏可选择。一般每次祭拜会从中选择一到两种甜品,装上七碗或直接整盘放上。

除了水果、甜品和菱角,备七杯茶(慕仙不备酒)、七炷香、七份纸宝进行祭拜,也有些地方各备八份,听说多加那一份是顺带祭拜牛郎的。而个别为子女认了七姐为“契娘”(干娘)的,还会另多准备一盘“三牲”(鸡、肉、鱼)和一碗糍(发糕、油糍仔等)来祭拜。

“慕仙”

台山人除了会准备些煲熟的菱角,作为必有供品之一的甜品,凉粉、芝麻糊、薯酸粥、酸梅粥等台山地道的传统美食,做法也较为简单,很多台山的妈妈们都能烹煮出家人熟悉而又喜欢的味道。

⑼ 古代的七夕节叫什么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因为有传说为证。大体的故事是版牛郎权出生很苦且忠厚老实,生活中又受到排挤,而织女因为偶然下凡沐浴,通过老黄牛的撮合两人逆天意相爱而生活在了一起。此事被王母知道,勃然大怒遂把二人拆散,从此以银河为阻,两两相隔。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阴历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所以有了七夕之说,并在近年七夕被称为了中国的情人节。

热点内容
西兰花放屁臭 发布:2025-09-12 13:47:50 浏览:641
针垫花语 发布:2025-09-12 13:38:37 浏览:777
描荷花的样 发布:2025-09-12 13:32:36 浏览:396
鲜血樱花游戏 发布:2025-09-12 13:31:50 浏览:27
猜成语鸡狗各踩一朵云 发布:2025-09-12 13:29:58 浏览:126
百合是什么植物 发布:2025-09-12 13:13:05 浏览:848
lol白色情人节吧 发布:2025-09-12 13:07:18 浏览:832
牡丹江房屋中介电话 发布:2025-09-12 13:01:33 浏览:685
反驳金星情人节 发布:2025-09-12 12:48:39 浏览:400
一朵花唯美意境图片 发布:2025-09-12 12:28:13 浏览: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