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北京七夕文化节
『壹』 关于七夕节你还知道哪些信息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但是你知道吗?2006年5月20日,七夕就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于七夕的习俗,你又了解几个呢?
●节日来历
七夕节的来历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的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过那时候的七夕,是祭祀牵牛星、织女星,并无后面的故事。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
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七夕传统习俗知多少
在古代,人们对七夕的重视程度远胜于今天。无论皇宫还是民间,乞巧活动都非常隆重,不同地区也各有趣味,有些民俗流传至今。
>>穿针乞巧
七夕之夜,民间女子当庭布筵,虔诚跪拜织女星,乞求保佑自己心灵手巧。
>>漂针试巧
少女以盂盛水,放在太阳下曝晒,然后放针在水里,看形成的图案如何,预示着是否心灵手巧。
>>种生求子
在七夕节到来的前几天,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将长出的芽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
>>染指甲
染指甲是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俗。
>>洗发
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七夕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让女性年轻美丽,而且还可让未婚的女子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接露水
浙江农村,在七夕时流行着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拜织女
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围坐在桌前向织女星默祷,默念自己的心事。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古时候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贰』 七夕这个节日何时出现的
七夕的来历
农历七月七日旧称七夕,也叫乞巧节。相传是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日子,关于乞巧指的是向织女乞取智巧。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从鹊桥渡天河相会的日子。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因为七夕节与女事关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妇女节。 七夕节有吃巧食的风俗。巧食的内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样的面点,各地风俗不一。各种巧食做成后,都要陈列到庭院中的几案上,好象要请天上的织女来品评。然后大家一面观赏着遥远的夜空,一面吃着各种巧食,认为这样会使人变得灵巧。
汉代时,民间便开始向织女乞巧了。不但祈求心灵手巧,还祈求得到财富、早日有美满甜蜜的婚姻和得子。
关于牵牛织女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岐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睕彼牵牛,不以报箱。
《大东》篇原是一首表现西周时代东方诸侯国臣民怨刺周王室的诗。这一节大意是说:银河两岸的织女星、牵牛星,尽管有其名,却不会织布,不能拉车;当今的统治者也是如此,虽身居高位,却无恤民之行,不过徒有其名而已。这里,对织女、牵牛二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并无任何故事情节。这时人们对二星的认识,虽然很可能与当时农耕信仰中的谷物神(牵牛)和帝女之桑女神(织女)有关,但还仅只是有关日月星辰简单的神话形象;同对爱情的认识和想象尚处在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之中,自然它还不能成为传说的前身或胚胎。然而它又不是同传说绝无关系。因为无论如何,此时的牵牛、织女,已不再是纯粹自然现象的星座而并无其他涵义的称谓。此时,它们已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开始进入文学这个大系统之中。正是这种“因子”,为这个传说的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文化条件。
到西汉时期,织女、牵牛已被传为两位神人,而且有塑像,面面相对。班固《西都赋》有句:“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李善注引《汉宫阙疏》云:“昆明池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都明确指出在昆明湖畔的左右两侧分别塑有牵牛、织女像。他们已从天上来到人间被远远地隔离在湖的两边。台湾学者王孝廉也认为,《西都赋》中牵牛已有人格化的迹象(他认为牵牛的人格化是这个传说形成的“重要关键”,也是在中国传统思想追求“合理化”情形下的“必然要求”)并据此推断其形成当在西汉武帝至东汉明帝之间。这一观点正与笔者所见略同。当然。此时牵牛织女他们之间是不是恩爱夫妻,或是眷恋的情人,因无充分的材料,尚不好说。但如果认为,在表现二人的关系上,比《大东》篇中又进了一步,并且已经打开了人们把他们想象为夫妻、恋人的大门,可能是并不大谬的。这时,如果爱情的灵感有缘踏入这座“大门”,那么一定可以孕育幻化出优美的诗篇、动人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爱情因素同牵牛、织女传说的结合日见明显。《古诗十九首》首先透露了这一信息。其中的《迢迢牵牛星》吟道: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灌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问,脉脉不得语。
这里的牵牛、织女二星已具人物形象——弄机织布,思念流泪;并且开始被编织为一幕恩爱夫妻受着隔绝之苦的爱情悲剧。诗中虽然没有直言牵牛、织女是夫妻,但织女终日思念牵牛,渴望相见,而又“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情节则是十分清楚的。
进一步说明问题的,是东汉人应邵编撰的《风俗通义》,其中有一段记载: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见《岁华纪丽》)
这表明,在当时,不仅牵牛、织女为夫妻之说已被普遍认可,而且他们每年以喜鹊为桥,七夕相会的情节,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融入风俗之中了。发展到这一步显然是要经过相当长期并且是十分积极活跃的演进过程的。
这一点,还可以从汉代的一些画像中见出。据吴曾德著《汉代画像石》一书载:山东省历城县孝里铺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中有一幅石刻天象图。图中有牵牛星、织女星遥遥相对,在织女星下有一女子正坐在织机上操作,旁边还有一只飞鸟,很可能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以鹊为桥,七夕相会的反映。此外,在河南省南阳汉画馆中也有一幅表现牛郎织女的画像。这幅画像右上角有一牵牛星,星下画一牛,牛前有一人作扬鞭牵牛状;左下角有一织女星,里面跪坐着一位头挽高髻的女子。这显然也是对牛郎织女传说的一种艺术反映。
稍后的三国时期,更有不少诗文反映了这一内容。如唐代李善为《文选》魏文帝《燕歌行》作注时引了曹植《九咏注》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得一会同矣。”可见牵牛、织女已经成为诗人们表现爱恋和思念之苦的一种突出和常用的意象。
到这里,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第一,决定《牛郎织女》传说生命特质的基本情节或者说传说的原型已经形成。这就是:①牛郎、织女爱情关系的确定;②天河相隔;③七夕相会。三者之中,①是关键,而促成这一关键情节产生的,是爱情主题(即群体主体的一种感情积蓄)的注入。有了爱情的注入,本来不相干的两颗星座,两位传说中的神,具有了人性,成为体现人间感情的夫妻,并由此生成一个独立的艺术生命系统。这个生命一经生成,便以其自身潜在的结构功能,规定和影响着未来的发展。受其制约,原来作为天体中一种自然现象的银河,一进入这一系统,便蜕去原质,形成新质,成为阻碍牵牛、织女团圆幸福的象征物。由爱情受阻,进而出现七夕相会,也便是自然合理的了。从《牛郎织女》传说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前述三个基本情节,构成了它的生命系统的核心要素。如果把后来充分发展了的《牛郎织女》传说比做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的话,那么这三个情节就是它的树身和主要文干。以后的发展,比如它同“两兄弟型”故事,同“毛衣女型”故事,以及同“难婿型”故事相结合,进而增生出许多丰富多姿的情节网络,就都是由此而生发开去的。
第二,《牛郎织女》作为传说生成的大体时间,当在东汉之初,也可能在西汉时期。因为,上述可资引证的资料,尽管出在东汉,甚至稍后的三国时期,但它们都是经过文人加工、改造过的一种书面记载,而这样的记载,必须以传说在民间比较广泛的流传为前提。我们知道,一种传说要达到比较广泛的流传,即使在信息传媒发达的今天,也非易事,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古代,就更不可能短时间内实现。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推断,它的实际形成要比记载的时期更早一些。
『叁』 七夕北京天安门有什么节目
只不过是个普通的节日 能有什么节目
跟党没关系的日子 都不庆祝
『肆』 七夕文化节什么时候开始
第二届中国郧西七夕文化节 开始时间2011年8月5日
结束 8月6日 大型晚会将于5日晚在县全民健身中心举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明星助阵~!(蔡依林 任静付笛生 腾格尔 杨坤 等等)
请问是否满意??
『伍』 传统节日七夕的简介
七夕节,又名七巧节、乞巧节、双七、七姐诞等,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牛郎织女星象对应地理分野的记载见于《汉书·地理志》:“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
经历史发展,牛郎织女天文星象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美丽传说,以及民间女性向织女星乞巧智慧、祈祷姻缘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七夕赋予了与爱情有关的内涵,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祈祷姻缘、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七夕习俗。古时候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会在七夕夜晚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第八届北京七夕文化节扩展阅读
七夕习俗
【穿针乞巧】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趁着月光,身着新衣的妙龄女子围坐在一起,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穿针引线。
据说,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这是我国最早关于乞巧的记载。
女子乞巧,求一颗七窍玲珑的慧心。
【喜蛛应巧】
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对于少女来说,乞巧节亦是一个嬉戏玩耍的节日。
七月七日,女子们在小盒内放入小蜘蛛,次日再看,谁的蛛网结的最密、最圆满,就是“得巧”。
【种生求子】
七夕前几日,在小木板上负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待到数日,便可生出绿芽。
摆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
将绿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
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陆』 2008年第六届北京奥林匹克文化节的活动有哪些
6月28日到7月14日将举办第四届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是作为第六届北京2008奥林匹克文化节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届体育电影周包括四个单元,第一是开幕晚会,第二是电影展映,第三是电视展映,第四是国际体育电影论坛。历年国际体育电影周由国家广电总局,国家体育总局,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联合主办,由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北京市委宣传部和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文化活动部共同承办。这届的体育电影周和往年比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影片方面,今年影片包含来自15个国家的45部优秀体育电影影片,这些影片国内的影片有23部,这23部影片全部是2007年9月份上届体育电影周之后全部新拍摄制作完成的新的体育影片。另外22部是国外影片,这22部国外影片来自14个国家,这14个国家的影片其中有多部是2008年、2007年新片,这是影片的情况。今年的影片在展映方面,是分布在10家影院,历史上有的时候是在四家五家,最多达到六家影院展映,今年在三条院线十家影院一共放影190多次场片。
今年的开幕晚会通过电影的独特艺术媒介宣传奥运,充分营造参与奥运、感受奥运和祝福奥运的活动气氛,全面打造奥运体验,人文情怀的传播平台。今年抗震救灾工作,整个体育电影周当中专门设置影系灾区,电影照亮黑暗,点燃生命之光的电影人以各种方式与灾区人民共筑精神堡垒活动。在体育电影周当中有电视展映活动,让更多观众看到优秀的体育影片,在今年6月29日到7月5日七天内,国家广电总局电影频道每天展映一部电影。今年体育电影周当中和往年不太一样的地方,今年举办了国际体育电影周国际体育电影论坛,在今年的国际体育电影论坛中,将邀请美国林肯艺术中心电影学院项目主管韩国方面方唐剧组的制片人、导演,还有爱尔兰导演、德国的摄影师等等一些国外的影视专家,包括中国的顶尖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电影发展的问题。配合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主题,在今年的电影论坛中有一个组成部分展望数字科技在电影创作和农村电影放映当中的应用和前景。除国际电影周主体之外,今年整个国家广电总局在体育电影的工作当中是三项活动,也是这三项活动共同组成了人文奥运电影献礼主题活动,这三项活动,体育电影周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是火炬城市随影,从5月9日开始了,在凡是火炬经过的城市的万达电影院进行展映。之后在全国9000个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点,在7月5日,全国将近共一万个农村放映点共同放映《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和《买买提2008》这两部影片,形成全国农村观众一起热烈迎接奥运的氛围。
http://www.jspra.gov.cn/hycfo.asp?uid=1543
『柒』 北京七夕有什么活动么
七夕活动很多啊抄。你问的是哪种啊?最近好多商家都在趁七夕做活动,有的活动还是专门针对情侣的,比如瑞尔
齿科,七夕情侣洗牙、冷光美白2人同行一人免单,即情侣一起洗牙、美白,只付一个人的钱就成。觉得很划算唉!
『捌』 北京地区的七夕节有哪些节俗
对于北京地区的七夕节,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有过这样的描述:
七夕前数日,种麦于小瓦器,为牵牛星之神。谓之“五生盆”街市卖巧果,人家设宴,儿女对银河拜,咸为乞巧。
另外,北京还要摆设切成莲花形的西瓜、香瓜等,并于瓜果秧上扎彩线,十分美观,北京的竹枝词,即有“五生盆结彩层层”句。又有投针求巧的习俗。
在清代皇宫中亦有祭祀双星、宫女投巧针的习俗,并且在颐和园的昆明池上打浮桥,隐喻天上鹊桥,供帝后观玩。此外,还有饮宴、演戏等。
每到农历的七月初一,各种七夕应节商品就开始上市了,主要有牛郎和织女年画、乞巧楼、乞巧针、乞巧果和祭星用的蜡烛、香,以及各种妇女用的粉、胭脂等化妆品。
应节物品中还有小孩的玩具“七巧板”,以七块不同的小木板为一套,出售时放盒中呈正方形。可是一拆开,可以拼成鸟、兽和人物的形状,颠倒反复,变化无穷,趣味盎然。
随盒还有拼合的示范图案,如果自己不会变化,照图拼装就可以了。心灵手巧者,可以比示范图案拼的多很多。七夕乞巧、拼七巧图都是有特色的项目,不光女孩玩,男孩也乐此不疲。
此外,北京地区的各大道观从七月初一起,立坛祭祀北斗七星,名称“七星斗坛”。最热闹的要数西四的斗姥宫,道士要做七天七夜的法事。
戏剧界也要演出应节戏,如昆曲《长生殿》以及各种梆子戏。梆子戏主要演《天河配》《鹊桥会》《牛郎和织女》等曲目。
据说有一年,天桥戏院演《天河配》,海报上写着“真牛上台”,成为一时的新闻。因为一般扮演老牛的,均是由演员披着牛皮道具当牛。正值七月份,天气太热,披着牛皮道具演员会很辛苦。
这一次真牛上台,人们觉得很新鲜,没想到这头牛在台上不尽如人意,弄得人们哄堂大笑,从此以后就没见真牛上台了。
有的寺庙还在七夕这天晒经书,这天如果下雨,就叫“相思雨”或“相思泪”。
传说古代庙会上的乞巧果子,可以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款式很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北京人把油条叫果子,就与七夕吃巧果有关,只不过花样少了许多。
七夕夜烧香,祭拜星星,是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人家祭拜星星十分简单,只不过摆个案子当香案,香炉里插上三炷香而已。
如果是有钱人家,还要摆些水果,钱少的人家顶多加上两根蜡烛。比较讲究的人家把供案设在庭院或花园,如果家中有葡萄架,最好是设在葡萄架旁。
供案上陈设有用西瓜雕刻的花瓜、蜜桃、闻香果等时令鲜品。在花瓶里插上鲜花,有的还将胭脂、粉摆上去,意为献给织女。
七夕正值夏秋之际,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银河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老人们把它们叫“双星”。
七夕祭双星,此时是大人教小孩识别天上星星的好时机。七夕祭双星要向星星磕头,未成年的男孩在母亲的引导下也要磕头,不是向双星,而是向北斗星,因为古代把七月七日又叫魁星节、祭星节。
祭拜双星者主要是女人,她们把织女当作自己的保护神,老年妇女是为了乞寿,一些青年妇女则是为了乞子和夫爱、婆疼,更多的少女则是为了乞巧、乞美、乞求美好婚姻,每人都念念有词或在心中默念,十分虔诚。
祭完神后,姑娘们还要成群到葡萄架下或井边去“听天语”,据说在这个时候能听到牛郎和织女说悄悄话呢,还有的人甚至说在井边听到了织女的哭声。当然,这只是轶闻而已,不足为信。
有的人说,在七夕这天的白天是很少能够见到喜鹊的,是因为喜鹊都飞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也有的人说,在七月初八的时候看喜鹊,如果细心的话,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个时候的喜鹊头上都是秃的,这是因为它们在搭桥时被牛郎和织女踩的。
还有的农村在这一天要杀公鸡,因为善良的人们害怕公鸡叫得早,从而影响了牛郎和织女的约会时间。这些显然寄托了善良人们的美好心愿。
其实,烧香跪拜星宿之举可以不必,但是七夕之夜教孩子识别星星是很有意义的。
当孩子用肉眼凝神观察星宿时,心灵与宇宙沟通,从而对大自然产生崇拜之感,这与通过其他方式观察天空的感觉是绝对不一样的。
『玖』 2010七夕北京有什么活动
2010年北京七夕情人节活动-“浪漫七夕鹊桥会----大型百人单身派对”主题派对盛大版推出~权~
活动安排:
1、
七夕活动之真心话大冒险
2、
七夕活动之情歌连唱
3、
七夕活动之爱情阵线联盟
4、
七夕活动之开锁情缘
5、
七夕活动之情缘一线牵
6、
七夕活动之七日婚姻
除此之外,还为大家准备了丰富的小点心,饮品,酒水,大家还可以:K歌,杀人,打牌,聊天,打台球,乒乓球,蓝球。。很多娱乐项目,还会组织八分钟交友!
费用:100元/每人,吃喝玩3包
时间:下午5:00-21:30,
『拾』 求“七夕”节的来历及相应的传说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节日概述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象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
牵牛星和织女星
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工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节日起源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
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
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节日故事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教他怎样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不知道可不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