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肇庆七夕节

肇庆七夕节

发布时间: 2022-01-13 12:11:55

七夕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过的哪

在文字资料上关于来七源夕的风俗记载最早见于东晋时期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便是七姐诞的乞巧风俗的记载。

南朝梁时期,代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玉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乞巧。有蟢子网瓜上,则以为符应”。

可见南北朝时,南方七夕乞巧仪式已颇为复杂,不仅要祭拜牵牛织女二星、月下穿针,还要在庭中摆放瓜果,而根据蜘蛛所结网判定是否“得巧”的习俗也已经形成。

(1)肇庆七夕节扩展阅读: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巧夕、牛公牛婆日、双七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活动在七月七日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因被赋予了与爱情有关的内涵,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网络——七夕节

⑵ 七夕是什么节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⑶ 七夕节为什么又称为乞巧节

七夕节的来源,最广泛的就是牛郎织女七夕相会这个传说:织女是一个美丽专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属,女孩们会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摆上时令花果,对着天空的皓月繁星,默默乞求织女能赋予自己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夕节也被称为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女儿节”,相传这一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古代民间妇女就会仰望星空,为他们祈愿,由于织女是一位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女子便在祈愿的同时,也为自己祈求智慧和巧艺。

乞巧之俗,历代因时因地而有不同,有穿针乞巧、投针验巧、插花供奉、为牛庆生、晒书晒衣、拜织女、吃巧果等,七夕插花所用的花材通常以竹、柳、桂、菊、千日红、鸡冠花等为主

⑷ 七夕节是什么节啊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乞巧七夕的习俗】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吃巧食】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其中多饺子、面条、油果子、馄饨等为此节日的食物。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获得巧意。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⑸ 七夕节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七夕,指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相传是织女星与牵牛星相会的日子。七夕节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夫妻团聚、情人相会,乞巧,炎黄两族通婚的故事。

民间故事称,天上的织女来到人间洗浴,牛郎听从神牛的话,偷走织女的衣服,织女遂与牛郎成婚。

但是,织女与牛郎的婚姻,受到织女母亲或父亲的反对,牛郎织女小夫妻被分隔在天河两侧,每年只有在七夕这一夜,织女与牛郎才能相会,届时有喜鹊聚集在天河上架成鹊桥。

如果让七夕节得到更好的传承,必须对节日内涵进行挖掘和创新,使之既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又区别于西方的玫瑰、巧克力,真正具有中国传统特色。

其实,七夕不必在乎形式,情感上的交流更重要,如今,七夕节在我国越来越得到广大青年的认同,尽管形式已发生变化,我们更应注重它所传达的精神意义和传统文化。

⑹ 两广地区的七夕节有哪些节俗

在广东,最重视七夕节的是清代,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俗习惯。

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间多称“拜七姐”。这个习惯在广州西关一带尤为盛行。活动一般是在少女、少妇中进行,男子与老年妇女只能在一旁观看,并行礼祭拜。

在祭拜之前,要预先由要好的数十名姐妹组织起来,准备拜七姐。在农历六月份便要将一些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让它们发芽。

临近七夕就更加忙碌了,要凑起一些钱,请家里人帮忙,用竹篾纸糊起一座鹊桥,并且制作各种各样的精美手工艺品。

到了七夕之夜,便在厅堂中摆设八仙桌,系上桌裙,摆上各种精致的花果制品及女红巧物,大显女儿们的巧艺。有用剪纸红花带围着的谷秧、豆芽盘,盘中点着油灯,灯光透出彩画薄纸灯罩,艳彩夺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兰、茉莉、素馨及其他鲜花,插在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真假难辨。

此外,还有把苹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叠成各种鸟兽形状的果盘,以及寸许长的绣花衣裙、鞋袜及花木屐。用金银彩线织绣的小罗帐、被单、帘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铺土种豆粟苗配细木砌的亭台楼阁,总之是越细致越显得巧。

用米粒、芝麻、灯草芯、彩纸制成各种形式的塔楼、桌椅、瓶炉、花果、文房四宝,以及各种花纹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还挂一盏盏玻璃或彩纸的花灯、宫灯、动物形灯以及柚皮、蛋壳灯,上雕山水花鸟图案,很是精致漂亮。

最惹人爱的是女儿们用彩绸扎制的精美的雏偶,即布娃娃。雏偶有牛郎、织女及一对小儿女的形象,一般放于上层,下边是吹箫、弹琴、舞蹈的小儿形象,庆贺双星相会之意。还有西厢记、红楼梦、杨门女将等成套的戏剧人物形象与瓷塑雏偶,是家长买给儿女作为节日的礼物。

女儿们在七夕夜要尽情梳妆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头发,然后换上锦绸裙袄、旗袍,头上梳发髻,戴上白兰、素馨等花饰,然后再画眉、抹脂粉、点绛唇、额上印花,用凤仙花汁染指甲。

经过这番打扮,女儿们一个个如同仙子下凡。大家纷纷围坐在八仙桌旁、鹊桥边上,进行各种游戏。或自娱自乐,或吟诗作对,或行令猜谜,并穿针祭拜乞巧,指点天上北斗七星及双星,讲述牛郎和织女故事、诗文典故,或请来歌姬,演唱粤曲,奏八音乐等,女儿们也自奏琴箫等乐器。

这时,人们可往各处人家参观乞巧桌陈设,即使到的人多,主人仍会高兴招待,乐不可支。

半夜零时,为织女下凡之吉时,此时所有的灯彩、香烛都点燃,五光十色,一片辉煌。姑娘们兴高采烈,穿针引线,喜迎七姐,到处欢声鼎沸。最后欢宴一番,这才散去。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在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的各种奇巧的小玩意儿,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6厘米左右时,采下来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个晚上,姑娘们都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以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从三更至五更,要连拜7次。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7个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7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

在七夕节,储水、泡仙水则成为了广西地区人们过节时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

在广西西部,传说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的早晨,仙女们都要下凡洗澡,喝了她们的澡水可以起到辟邪、治病、延寿的作用。据民间传说,七夕日仙女下凡人间,洗澡于江河湖泊,认为当天的水有“仙气”,特别清澈甘醇,并有防害治病的功效。

南宁的男女老少们多对此深信不疑。于是,在七夕的夜晚,人们不约而同地在三更时分,纷纷到河边汲水,或桶挑,或瓶装,或罐盛,起码都象征性地取一些水回家密封存放,以求吉祥。

民间认为,“七水”有奇效,用来染布,布发亮并永不褪色。用来制醋,醋清酸爽,民间称之为“七月香醋”,所以过去南宁人将酸醋称为“七醋”。

届时,邕江沿岸的洋关,渡船口、大坑口、水闸门、平西、亭子等处,都拥挤着汲水者,行动安静而神秘,据说是为了不惊动牛郎和织女的幽会。当然,七夕之水有神效,只是个美好的寄托而已。

⑺ 七夕节安排

都过了,O(∩_∩)O哈哈~

⑻ 传统节日七夕的简介

七夕节,又名七巧节、乞巧节、双七、七姐诞等,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牛郎织女星象对应地理分野的记载见于《汉书·地理志》:“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

经历史发展,牛郎织女天文星象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美丽传说,以及民间女性向织女星乞巧智慧、祈祷姻缘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七夕赋予了与爱情有关的内涵,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祈祷姻缘、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七夕习俗。古时候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会在七夕夜晚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肇庆七夕节扩展阅读

七夕习俗

【穿针乞巧】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趁着月光,身着新衣的妙龄女子围坐在一起,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穿针引线。

据说,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这是我国最早关于乞巧的记载。

女子乞巧,求一颗七窍玲珑的慧心。

【喜蛛应巧】

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对于少女来说,乞巧节亦是一个嬉戏玩耍的节日。

七月七日,女子们在小盒内放入小蜘蛛,次日再看,谁的蛛网结的最密、最圆满,就是“得巧”。

【种生求子】

七夕前几日,在小木板上负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待到数日,便可生出绿芽。

摆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

将绿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

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热点内容
另一朵玫瑰那样独特的小说 发布:2025-07-05 17:07:16 浏览:408
取名为海棠 发布:2025-07-05 15:17:53 浏览:642
白兰花雕刻 发布:2025-07-05 14:39:49 浏览:125
在心中盛开一朵 发布:2025-07-05 14:34:06 浏览:418
六指兰花 发布:2025-07-05 14:15:48 浏览:805
插花福州 发布:2025-07-05 14:14:32 浏览:726
矮乔木盆景 发布:2025-07-05 14:08:35 浏览:706
牡丹花艺作品 发布:2025-07-05 14:07:11 浏览:14
花艺WFC 发布:2025-07-05 14:07:05 浏览:143
干玫瑰花面膜 发布:2025-07-05 13:47:48 浏览: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