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掉江里
A. 现在的北京后海到了七夕还可以去放河灯吗就是河里放莲花灯的这种。
去年是有的。
B. 七夕送的玫瑰花该怎么养呀,一支的。可以放在水里养吗。
如何延长水插玫瑰花寿命?
【一】水插玫瑰保鲜注意事项
1‧ 以锐利刀剪斜切,削去茎末端约2公分,使切口平滑增加吸水面积。
2‧ 木本可削去末端表皮或剪成十字切口,太粗的可将末端敲碎增加吸水面积。
3‧ 使用清洁的水和花瓶。
4‧ 开始处理时用温水。
5‧ 添加保鲜剂。
6‧ 液面下之枝叶去除。
7‧ 花若有萎凋现象,可以用湿报纸包裹2-3小时。
8‧ 花朵放置处忌高温乾燥,尤其是日光直射处应避免。
9‧ 鲜花避免和苹果、凤梨、香蕉等水果摆在一起。
【二】水处理法:
1‧ 浸泡法:
玫瑰易因高温而萎软,可将其连茎叶浸在水中,增加吸水面积。
2‧ 注水法:
玫瑰 花梗中空易失水,可以水枪或针筒将水分灌入梗中,再以棉花塞住,可延长花期。
3‧ 逆水法:
将花材倒拿,用喷壶逆向浇灌,水分逆向流入花茎并流过梗及叶片,增大吸水面积。
【三】化学处理法:
1‧ 在切口涂抹物品(如食盐、酒精、明矾、薄荷、油等)可抑制细菌滋生,延长花材寿命。
2‧ 在水中添加醋酸、柠檬酸或漂白水,可抑制细菌生长,唯浓度不宜过高。
【四】热处理法:
1‧ 热水法:
将花朵以报纸包妥,仅露出茎末浸於热水中约30秒,可杀死部分细菌,延长花期。
2‧ 烧灼法:
有些花材会分泌黏液液阻塞切口,造成吸水不良,可以火烧其切口处,直到切口变黑不会
分泌黏液。
用很干净的很干燥的细沙,找一个打印纸做个能装下花的纸盒.将花用细沙倒埋进纸盒.放在干燥的地方.两周后即可. 我们平日摆放的鲜花许多都可以制成干花,尤其对我们有特殊意义的花束,制成干花后能保存更长时间。我们还可以买来鲜花花瓣,干燥后制成香袋,非常便宜。最简单、最自然的方法是把鲜花扎成束放在温暖干燥的地方让其变干。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风干。但有些花用这种风干方式会变形,甚至会变质。如果你想要花干得更长些地话,不妨用微波炉来帮忙。 风干 风干是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制作干花的方法,选一间温暖、干燥,且通风条件良好的房间,室内温度不应低于摄氏10度。通风好的柜子,有加热设施的房间,或是顶楼、阁楼之类的地方都很好。花在干燥过程中有装饰价值,你不妨考虑把卧室和餐厅作为风干的场所。 常年生野花、绣球花、飞燕草、含羞草、艾菊等花,需用细麻线把他们扎成小把倒挂在衣钩或细绳上面,但一定要远离墙面。纸莎草、熏衣草、蒲苇花,插在敞口很大的容器里风干,使它们能成扇形摊开。有的花只需平摊着放到架子上即可。 风干的时间随着花的类别、空气湿度和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在温暖、干燥的房间里,飞燕草只需两三天就变干了,但在温度稍低的棚子或杂用间里,就得要八至十天的时间。必须记住每隔两三天就要去看一看,闻一闻,如果你的花感觉纸那样脆了,便大功告成了。 微波炉烘干 用微波炉烘干是新出现的一种方法,特点是时间短,不需别的媒体。这种烘干方式适用于那些能风干花类,如百草、雏菊、玫瑰、金盏花等,还有一些草类如蒲苇、大蓟、纸莎草等。 用微波炉烘干的时间依炉型、花的数量而定,有些浆果类在微波炉中容易破裂,所以首先将它们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风干至少一星期。
C. 七夕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和除夕的来历
夕七月七,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从鹊桥渡天河相会的日子。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因为七夕节与女事关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妇女节。 七夕节有吃巧食的风俗。巧食的内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样的面点,各地风俗不一。各种巧食做成后,都要陈列到庭院中的几案上,好象要请天上的织女来品评。然后大家一面观赏着遥远的夜空,一面吃着各种巧食,认为这样会使人变得灵巧。
汉代时,民间便开始向织女乞巧了。不但祈求心灵手巧,还祈求得到财富、早日有美满甜蜜的婚姻和得子。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或“老人节”。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除夕的由来】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以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D. 马上七夕情人节啦 一颗小石头在7月7日7时7分7秒时被扔进河里,会发生什么反
七夕需要情人节礼物
E. 哪里有七夕水的科学解释
夕是中国传统节日。初七早晨头遍鸡啼后,各家即到井边或河边吸水储藏,称之为"七夕内水容"。据说七夕水经久不腐,能去疮毒。又取新鲜冬瓜洗净切成小块,装入瓦埕中填满压实,加盖后用黄坭密封埕口,放在阴凉处,三年后才开埕饮用。据说七夕冬瓜水可清热解暑,去热清毒,是中国民间传统自制的良药,具有浓厚的中国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
F. 澳门往事之猛虎过江中唱的那首粤语歌名
七夕
作词:许嵩
作曲:许嵩
演唱:许嵩
江畔暮雨纷纷
夕阳西沉
津渡烛影深深
是我在等
你歌声犹绕耳
清风在侧
恍然发觉 琴案已蒙尘
当日罗带轻分缘定今生
时光一去如梭似你穿针
魁星未拜禅门苔上屐痕
到访三五痴心人
夜幕垂 鹊桥会
七夕的念想
皎月归 我轻随
烟火对影赏
小城老街上
有情人执手同徜徉
夜幕垂 鹊桥会
七夕的念想
你没归 我独醉
情话无人讲
也就不用讲
且把浓情化作诗两行
江畔暮雨纷纷
夕阳西沉
津渡烛影深深
是我在等
你歌声犹绕耳
清风在侧
琴案已蒙尘
当日罗带轻分缘定今生
时光一去如梭似你穿针
魁星未拜禅门苔上屐痕
到访三五痴心人
夜幕垂 鹊桥会
七夕的念想
皎月归 我轻随
烟火对影赏
小城老街上
有情人执手同徜徉
夜幕垂 鹊桥会
七夕的念想
你没归 我独醉
情话无人讲
也就不用讲
且把浓情化作诗两行
夜幕垂 鹊桥会
七夕的念想
皎月归 我轻随
烟火对影赏
小城老街上
有情人执手同徜徉
夜幕垂 鹊桥会
七夕的念想
你没归 我独醉
情话无人讲
也就不用讲
且把浓情化作诗两行
G. 反映节日习俗的诗歌
【除夕】
时间:农历一年最后一天,即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当年十二月是小月则在廿九,逢大月则在三十。各大传统节日标志
由来: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击鼓的方式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习俗:守岁、放烟花、吃粽子。
诗句:《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春节】
即夏历(农历)新年
时间: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由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夏历(农历)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习俗:守岁放鞭炮 贴春联 拜年 吃饺子
诗句:拜年-(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由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因此又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习俗: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
诗句: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立 春】
由来: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
习俗:吃春饼、春卷,
诗句:
“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
【寒食节】
时间:清明节前一天
来历: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逃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规定全国禁动烟火,以寒食表示纪念。
习俗:不生火、吃寒食、扫墓
诗句:《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节】
时间:农历三月初八
来历:又叫踏青节,又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习俗:烧纸、上坟、踏青
诗句:《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端午节】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来历: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人们拿出准备的食物,丢进江里,以免伤害屈大夫的身体,后发展成粽子。
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诗句:
《和端午》(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七夕节】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来历: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
习俗:妇女比赛针线活
诗句:《七夕》五代(杨璞)
未会牵牛意如何,须邀织女弄金棱。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中秋节】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来历:元朝末年,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习俗:中秋夜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到庭院赏月。
相关诗句:
[宋]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重阳节】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
习俗:登高、吃重阳糕、赏菊并饮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喝重阳酒
诗句: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冬至】
时间: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
来历:
《汉书》中说:
“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诗句:《邯郸至冬至》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到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腊八节】
时间:农历腊月初八
来历: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习俗:喝腊八粥,祭祖敬神,腌制腊八蒜。
诗句:《腊八》清夏仁虎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已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H. 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是现在七夕节的由来你还知道哪些与民间故事有关的传统节日呢
除夕与初一:是正义的年打败了作恶多端的夕,除了夕,迎来初一的年。
I. 哪里有七夕水的科学解释
初七早晨头遍鸡啼后,各家即到井边或河边吸水储藏,称之为“七夕水”。
七夕即农历七月初七夜,是民间的乞巧节,源于民间流传的牛郎织女七月初七鹊桥相会的故事。 过去佛山民间的七夕,对于姑娘们来说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大事。其主要活动是“摆七夕”,又叫“摆慕仙”,是未婚女子尽显心灵手巧才干之时,因此乞巧节又称之为女儿节,为将“摆七夕”活动搞得隆重热闹,在新年就联络姐妹们集资入会,称为“七姐会”,头年埋会,次年以七姐会名义“摆七夕”。 从农历五六月起,姑娘们就开始制作工艺品,有用绢布精心绣成“牛郎织女”、“三英战吕布”等故事人物;有用芝麻、灯草、米粒、通纸等砌成花瓶、台椅、器皿、瓜果、花鸟等小巧玲珑的工艺品。节前,各家还准备数钵慕仙秧(用清水浸谷发秧,其中央留一圆孔)。 七月初六晚,选大庭院,开井或宽阔的街前,摆放三四张甚至十多张八仙桌,用台围装饰好,摆上姐妹们的精心制作的工艺品。每张桌上摆两钵“慕仙秧”,用红纸剪成各种图案,环套在秧的四周,钵中央圆孔处点燃小油壶灯,罩上玻璃罩;用棋子饼特制的红白两色的白糖小饼和用豆沙作馅的黄糖小饼,饼如棋子大,在圆盆上砌成七层或九层塔形的“五洞棋”;用青榄、油柑子、菱角、鸡心柿、香蕉等砌成各种形状的生果盘;摆上时花,花的品种中必有“千日红”(佛山人称之为千日娇),另外还摆上斋菜一碟。 七月初七晚12时,姐妹们穿戴整齐,向天跑拜,请“南呢佬”(道人)开坛诵经,还请“大戏”(粤剧)班或女伶班唱曲助兴。七夕的小玩艺有:姐妹们以穿针斗巧,看谁穿得又快又准;又用清水一碗,各人取线头一截或慕仙秧一截,放入盛水的碗中,线头或慕仙秧如不下沉而水底的影子呈现在果鸟形成或针形即为“巧”;如水底影子出现锤形即为“拙”。她们一般玩至通宵达旦。 另外,当晚如有去年埋会的姐妹已婚嫁,则需备雪梨(离别之意)向天跪拜,称之为行辞仙礼,表示以后不再参加“摆慕仙”活动。有未婚姑娘又没有埋会的,都会在家中摆设慕仙秧、棋子饼、果盆、时花菜,焚香拜仙,称之为拜七姐。从初六至初八一连三天,所摆设的工艺品及唱曲等活动,欢迎本地及四乡群众观赏。初八晚散集,晚饭后,姐妹们跪拜完毕,将陈列品收起,果饼分派给入会姐妹。 佛山及邻近四乡还有储七夕水和储冬瓜水的习俗。初七早晨头遍鸡啼后,各家即到井边或河边吸水储藏,称之为“七夕水”。据说七夕水经久不腐,能去疮毒。又取新鲜冬瓜洗净切成小块,装入瓦埕中填满压实,加盖后用黄坭密封埕口,放在阴凉处,三年后才开埕饮用。据说七夕冬瓜水可清热解暑,去热清毒,是民间传统自制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