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比
西风玉露一相逢—七夕与情人节
有人说警惕西方文化冲击中国文化,举了情人节和七夕的例子。冲击不假,但就事论事地说,这个例子欠妥。
七夕由来已久,有文献可考至南北朝。其中虽然含著个爱情故事,但纵观荆楚岁时记,东京梦华录,帝京景物记,燕京岁时记等风俗志记载,七夕活动中并无情侣表达爱意这一项。两千多年的儒教熏陶早就淹没了诗经中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的风情。历朝历代虽然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基本活动一致:妇女礼拜双星以乞巧,以水底针影蜘蛛成网等种种征兆验巧。如今,针织缝纫早不再是衡量女子才能的主要标准之一,这些活动自然少为人知。何况,情人节八九十年代才进入中国,而七夕早在六七十年代已无人问津了。
节日是各民族特定文化传统的集中表现,其盛衰总有内外今古多种社会原因。以我的管见,中国传统节日的式微内因为主,外因为助。正如探春说的,一大家子从外面一时是杀不尽的,必得自己从里面先乱起来。
中国传统节日活动中至少半数以上带有祭祀祈祷求福辟邪色彩。腊月送灶,正月迎喜神,祭祖,走三桥消百病,二月百花生日,观音诞,三月清明扫墓,四月浴佛,立夏享先,五月端午采百药饮雄黄酒除病消灾,六月谢灶曝经,七夕乞巧,中元祭鬼,八月初三灶君生日,中秋妇女拜月,重阳佩茱萸登高辟邪,十月祭祖烧化寒衣,十一月冬至大如年,祭祖迎喜神。
建国后大部分中国人成了无神论者,统斥之为封建迷信活动加以摈弃,更不用说破四旧的风刀霜剑。文革结束后大家一方面忙经济建设,没时间重拾众多传统节日的风致;另一方面,年纪大些的人对运动心有余悸,最好不乱说乱动,生长于六七十年代的人对其无从知晓,也无从过起。如果我不曾有机会在华盛顿大学中文图书馆亲近许多故纸堆,对这些也无从得知。相信我的同龄人也不比我幸运多少。而现如今自信忙碌的二十一世纪新人类当然更难接受欣赏继承这些他们眼中可笑的糟粕。於是传统节日和节日传统在大众文化中渐行渐远,只剩得些个稀微的背影。
中国文化断层即成现实,八九十年代后渐渐涌入的西方文化乘机填补便不可避免。这一填之后要回头重拾失落的文化断片则难上加难。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面对的挑战。
洋节本身没有什么是非,是非始于国人如何接受。圣诞节原本是宗教节日,但时至今日,其宗教意义已经淡到几乎看不见,成了一个世俗的热闹日子。我觉得中国人过圣诞节没什么可怕的。举个相反的例子,在美国,尤其是种族繁多的大都会,许多美国人都知道中国的春节,有空的话也会到唐人街热闹一番,看看舞狮子耍龙灯,吃两根春卷来一碗元宵,觉得新鲜好玩。如此而已。中国人过圣诞节也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何况圣诞老人的传说还能教孩子听话,很有些积极意义,何乐不为?
洋节很多。在美国重要的节日一月有马丁路德金诞辰,二月有Ash Wendesday, 情人节,华盛顿诞辰,三月 St. Patrick’s Day, 逾越节,四月份愚人节,复活节,五月母亲节,Memorial Day, 六月父亲节,七月四日独立日,九月劳动节,十月哥伦比亚日,万圣节,十一月感恩节,十二月圣诞节。中国人并没有全部照搬。没听说国内庆祝华盛顿诞辰或在七月四日放鞭炮。中国人过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因为人皆有情,人皆有父母,乐得借用一个统一的日子表情达意。过圣诞是因为它热闹有趣,能给柴米油盐的生活添些新奇色彩,也没什么不好。说到洋节,其实元旦就是个洋节,不过它已在中国深入人心多年,大家甚至已经忘记了它的本来面目。当年中国采用罗马公历时有人担懮春节会被元旦取代,但时至今日,说起过年,大家还是想著春节。
回到情人节和七夕的问题上来,我看情人节非但没有冲击七夕,反倒助了七夕一臂之力,使之以中国情人节的身份复活。於是情侣们在这一天也送玫瑰,也在柳梢头细辨牛郎织女。这样的东西结合我看没什么不好。在如今的时代,要小姐女士们以巧果堆盘,陈香蜡于庭,跪拜双星似乎不太可能,要她们以杯盛鸳鸯水,以小针投之,视影所似而验智鲁似乎也不现实。那就送玫瑰吧,能以别样的形式点起我们文化后花园中一盏古老的铜灯总胜过忘却,更远胜过把它当成封建大毒草割除。
国门已开,对于西方文化采取强硬的抗拒态度既不可能,也无益处,不如用大禹治水的方法采取疏导政策,改造利用,比如在圣诞老人的礼物领取条件中加上尊敬老人这样很有中国特色的说法。另一方面,改造传统节日以适时需也不错,比如定九月初九为敬老节。当然,这是上面的事,我们做老百姓的不好插嘴。作为一介平民,我对本民族的往昔很有些留恋,却也没什么力挽狂澜的宏愿。只老老实实看些书,写几个字,和朋友分享些古老的掌故,如此而已。
七 夕 与 情 人 节
中国人节庆多,相恋的人更不嫌节日多,除了七夕,还有西洋情人节,一年终可过两个情人节呢!
农历七月七日,俗称“七夕”,相传是牛郎织女想会的日子,天上的情人一年一度银河会,地上的情人也甜蜜蜜去约会。这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不但具有缠绵悱恻的情调,而且充满罗曼蒂克的韵味。因这个缘故,七夕有称儿女节、乞巧节、情人节。中国人个性较含蓄,心中情意是婉婉流出,借着节日,互诉衷情。
二月十四日是西洋情人节,这个源起于公元三世纪的罗马基督徒殉教者圣.华伦泰的故事,是个没有结局的爱情,后人为了纪念华伦泰与他情人的恋情,而有了罗曼蒂克得节日。这一天情人们彼此借着写信及送卡片、糖、花或其他各种礼物,互传爱意,然爱意长长久久。
西洋情人节另有更宽广的意义,那就是只要是你所爱的人--父亲、母亲、亲戚、同事、朋友,在这一天都可以送礼物给他们,以表达心中的情意。
当然,情人节的高潮还是归属于两情相悦的男女。当两人独处,点上蜡烛,品尝“干贝色拉”,喝着“酥饼浓汤”,挑起“串肉意大利面”,吃块“双色蛋糕”,更能增加情人节的气氛,日久天长多了一层回忆。
⑵ 古代的元宵节,比七夕更近似于情人节,为何这样说
古代的元宵节,比七夕更近似于情人节,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元宵节这一天女子是可以出门游玩的,而男子则可以物色自己心仪的女子,并且在元宵节这天可以猜灯谜、赏花灯、游灯河,到处都是灯火通明的样子,特别的浪漫,所以才说元宵节比七夕更似于情人节,现在提起情人节,我们想到的应该都是七夕,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所以把这天称之为七夕节是因为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他们的故事非常的感人,以至于被后世一直所传颂。
和七夕这天相比,元宵节确实更像是情人节,在古代七夕可是没有这些活动的,这也可能是因为七夕在古代人心里远没有元宵节重要。
⑶ 七夕节和情人节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通俗的说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情人节是西方国家的节日。
七夕节是世界版上最早的爱情节日,七夕夜权晚坐看牵牛织女星、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祈祷姻缘、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七夕习俗。
古时候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会在七夕夜晚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七夕节发源于中国。
情人节又叫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基督教。
这是一个关于爱、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贺卡的节日 男女在这一天互送礼物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
情人节的晚餐约会通常代表了情侣关系的发展关键。现已成为欧美各国青年人喜爱的节日,其他国家也已开始流行。
⑷ 七夕节和哪个节气相近
七夕2020年8月25号(农历七月七)距离处暑2020年8月22号(农历七月初四)较近
⑸ 情人节与七夕的对比
情人节与七夕主来要有,来源和文源化的区别、人物参与不同、心理差异的区别,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文化体现。
1、来源和文化的区别。七夕是讲述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体现崇尚自然的文化。西方情人节体现了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
2、人物参与不同。七夕是主要是未婚女子的节日,而西方的情人节是情侣的节日,男性向女性赠送鲜花、巧克力等。
3、心理差异的区别。西方情人节的瓦伦丁殉难传说被称为有情人终成眷属,而七夕是一个天各一方的爱情故事。
除了以上七夕和西方情人节的区别对比之外,西方情人节主要表现的是坦率、热情,直白,而中国的七夕节讲究礼节,含蓄,温和。
⑹ 为什么七夕节比情人节火
在中国,七夕才是正宗的情人节
⑺ 七夕节是什么意思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成书于宋代《梦粱录》里专门有一条介绍“七夕”的内容▼
“七月七日,谓之"七夕节"。其日晚晡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富贵之家,于高楼危榭,安排筵会,以赏节序,又于广庭中设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于女、牛。或取小蜘蛛,以金银小盒儿盛之,次早观其网丝圆正,名曰"得巧"。内庭与贵宅皆塑卖"磨喝乐",又名"摩罗",孩儿悉以土木雕,更以造彩装座,用碧纱罩笼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绿销金桌衣围护,或以金玉珠翠装饰尤佳。又于数日前,以红鸡、果食、时新果品互相馈送。禁中意思蜜煎局亦以"鹊桥仙"故事,先以水蜜木瓜进入。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罗"之状。此东都流传,至今不改,不知出何文记也。
从中可以看出七夕节的主角是儿童与女子。儿童自不必说,很难有什么节日他们不出来闹腾的。而女性则是望月、乞巧。所以七夕节又名“乞巧节”。
可见宋代七夕节颇为盛大,“不论贫富,皆着新衣”显示了对这一节庆的重视程度。并且会售卖“磨喝乐”,这种东西大约可以想成公仔玩偶之类,颇有点今天日本女儿那种人偶的意思。
⑻ 中国七夕和外国情人节有什么区别
中国七夕和外国情人节区别
1、时间不同:西方情人节2月14日,中国七夕是农历版7月初七。
2、表达方式不同:西方权的“情人节”坦率、热情、赤裸裸,有情人的节日,真真切切“Iloveyou”;中国“七夕节”,七月初七,表示两情相悦,内涵不露骨,使用了古人惯用的隐喻表达方式。
3、馈赠物品不同:西方情人节注重赠送情物,每到“情人节”,玫瑰花、巧克力、蛋糕、衣物、贵重首饰等,成为情人们相互赠与的“情物”。注意,这里的“情物”是指有价之物,表明情是有价的。中国的“七夕节”,传统的情人赠送礼物是表达情意的信物,是一丝一帕、一扇一画,讲究的自己亲手缝制、绣描、撰写、制作。
4、寓意不同。西方情人节突出了“情人”二字,表现的是火热的情欲,自然的流露,是自然情感和欲望的流露和表达。中国“七夕节”,反映的是别离后相聚和初开情窦人的相思、想念、相惜、相怜,属于属精神层面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