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与日料
㈠ 七夕和葡萄架有什么关系
传说躲在葡萄架下面,可以听到牛郎织女互诉相思之情。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版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权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陈列各式精美小巧。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老人们说,七夕的晚上在葡萄架下可以听见牛郎织女说情话,可是要偷偷的听,而且不能往天上看啊!不然让织女发现了你在偷窥他们夫妻约会,会惩罚你的,眼睛会瞎耳朵会聋。当然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㈡ 七夕去日本旅游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在七夕去日本旅游社非常棒的体验,因为在日本的富士山下,有很多的樱花,所以,当情侣之间在浪漫的樱花树下,会觉得非常的温馨,也符合七夕的这个节日。
㈢ 日本的七夕节和中国七夕节的区别在哪里
1、七夕由来的不同
中国的七夕:
七夕节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是我们目前所知有关七夕的最早文献资料。
传统七夕是女性节日,它主要强调“乞巧”,女子希望自己能够心灵手巧。古代妇女七夕乞巧也屡屡在唐诗宋词中被提到,唐朝王建有诗云:“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七夕还通过牛郎织女的故事来强调两性的爱情忠贞。《汉武故事》里记载,汉武帝跟仙后西王母相爱,西王母让青鸟作为信使和他传信。据说西王母要来的时候,由青鸟先来报告,西王母跟汉武帝相会五次,都是在七夕。汉朝在宫廷里就过七月七,用红丝绳把手缠起来,叫连爱,把爱连起来。所以七月七从汉朝开始就突出爱情主题。
也有学者认为,七夕是父权社会出现之前的神话母题,是请神下凡又送神上天的仪式,乞巧的最初意思为向天神乞桥,“乞求沟通的桥梁”。
此外,七夕还与科举考试有关,据说七夕是魁星的生日,而魁星是主管科举考试的神仙。
日本的七夕:
诞生于中国的七夕节在奈良时代传入日本,与日本本土的祖灵信仰和棚机津女信仰融合,包含了更多与日本佛教有密切联系的“秽祓”(去除污秽)思想,颇具日本特色。
日本七夕节吸收了中国七夕节的浪漫元素,又融入了日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如今已成为日本夏季传统的节日之一。
七夕在日本原是朝廷贵族的祭祀活动,又称乞巧奠。从江户时代起,才成为一种民间庆祝活动。本来跟中国一样,是旧历的7月7日,后来在明治6年(1873年)改历以后,只有很少地区沿用旧历,大部分地区把七夕节变为新历的7月7日;另外东日本和北海道,仙台等地是推迟一月,把8月7日(一说8月6日到8日三天)作为七夕节,这样跟旧历七夕大致相同。
2、七夕习俗不同
中国的七夕习俗:
中国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浙江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七夕这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若无公鸡报晓,牛郎织女便能永不分开。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
而后,大家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香港仍然有不少家庭保留过往的传统习俗,于七姐诞当日到纸扎店购买“七姐衣”,于当晚用来“拜七姐”。
而过往日子的妇女,亦有在拜祭之时利用小蜘蛛、豌豆或绿豆等物品,祈求七姐暗示能否传得手艺。在坪洲及西贡,分别有两间七姐庙,坪洲的七姐庙名为仙姊庙,每年七月初六仍有不少善信前往拜七姐。
日本的七夕习俗
日本的七夕节和人日(1月7日)、上巳(3月3日)、端午(5月5日)、重阳(9月9日)一并列入日本的五节供,是国家的固定节日。每年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大大小小的七夕节庆祝活动,最具代表性的是被称为“日本三大七夕”的安城七夕、仙台七夕和平冢七夕。
与中国的七夕习俗有所不同,在日本,七夕到来之前和当天,人们会举办一些活动以示庆祝和纪念,如选美比赛、马拉松、七夕舞会等。
同时,七夕也被认为是诉说心愿的日子。
这一习俗从江户时代一直流传至今。人们把自己的心愿写在五色彩纸上,日语里面叫做“短册(たんざく)”,绑上丝线然后挂在竹林或放入江河中,以此来祈求自己愿望的实现。每年七夕到来之前,大学里的图书馆、家附近的超市、车站的大型商场就开始准备,到处都可以看到供人们写愿望的纸条和挂愿望的柳枝。
也正是由于这一习俗,日本的七夕更被人们当做是小孩子的节日而不是情人节。
㈣ 日本七夕节与中国的七夕节有什么不同
日本的七夕也是起源于中国,跟中国七夕的意义也完全一样。
只不过在时间上略有不同。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便把农历七月初七改为公历七月七日庆祝。
阴历的七月七日被称为「旧七夕」。
㈤ 为什么说七夕源于对自然和时间的崇拜
“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很强的时间感。
据《太平御览》记载:“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麋为珍”“七月七日为良日”,所以把它作为庆贺秋收的吉庆日子,人们也习惯上把农历正月初一、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初二和初三的倍数六月初六这“七重”列为吉庆的日子。
我国古代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在民间,七数表现在时间上的阶段性,即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
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以做满“七七”为完满,因此,在七夕风俗里,有乞巧乞福乞情等风俗,都是源于七月初七是良日,以此祈求丰收美满之意。
王勃的《七夕赋》说“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就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一年四季中与亲情、爱情相关的最美好、最动人的两个夜晚。
因此,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做“星期”。
在我国的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为“喜寿”。
此外,因“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在算盘上,“七”又是每列的珠数。“七”,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而“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七夕源于人们对自然、星辰、时间、数字等的崇拜,而在后世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关于男女爱情的内容也逐渐融到了其中,体现出人们追求幸福和美好情感的愿望。当然,七夕节能够成为我国千古流传的节日,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自秦汉以来,我国长期处于以农业为主导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中。在这种经济状况下,纺织成为广大妇女的必修课,她们渴望在经济生产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就为“乞巧”习俗的萌生和盛行,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
传说中的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孙女,她心灵手巧,尤其善织,能用一双灵巧的手织出五彩缤纷的云朵。想获得灵巧的姑娘们,自然而然就把织女当成自己崇敬的榜样,向她乞巧。
此外,人们津津乐道的牛郎和织女的传说所表现出的真挚爱情,特别是男耕女织、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充分反映了广大民众,特别是妇女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追求。这也是作为一种心理因素,促成了节日与传说的完美结合,世代传承,并获得不断丰富和完善。
㈥ 居酒屋和日料店区别
居酒屋和日料店从定义、餐饮、经营方针来区别。
1、定义的区别
日料店(日本料理店内):是所有容提供“日本料理”的餐饮店的总称。
居酒屋:指日本传统的小酒馆,是提供酒类和饭菜的料理店。有时居酒屋亦译作Bar。
2、餐饮的区别
居酒屋:餐品少、酒品多。
日料店:餐品多、酒品少。
3、经营方针的区别
居酒屋:主要面对下班后的工薪族或是朋友小聚,走“薄利多销”的经营模式,价格也都偏便宜。
日料店:装潢是现代与和风相结合,是个正式用餐的场所。
(6)七夕与日料扩展阅读:
在日本,很多人都是先去日料店就餐,再找一家居酒屋喝几杯酒。
在餐前,居酒屋通常都会上一些餐前小菜,这些菜都是必点的,并且会收取一定的费用,也可以理解成“服务费”。
不仅如此,在日本的一些居酒屋,还会有定时特价饮料的活动。时间通常为1.5到2个小时,酒类或是无酒精饮料喝到饱的价格在2000日元-3000日元不等(人民币约127-191元),让顾客能够和朋友们畅饮而归。
㈦ 有没有人和我们一样8.13七夕晚在上海的九久日料吃完饭,隔天上吐下泻,医院检查后发现我是食物中毒,
唉 这个你以后还是自己当心吧
㈧ 七夕节的传统活动和饮食习俗
一、七夕节的传统活动:
1、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版又叫“ 贺牛权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就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2、七夕节的习俗八: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
二、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 巧果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㈨ 日本七夕节与中国七夕节有什么区别
首先日本的七夕节文化是由中国传入的,可是文化在传递的过程中,总是会回产生本土化,就像中国特答色一样。
因此日本也产生了属于自己的七夕特色。
这个特色非常有意思,盒子把它称呼为“七字强迫症。”
因为古代日本在七夕节里对于七这个数字有很大的执着。
具体表现为——
在七夕节那一天,要做跟七有关的活动。
比如要向神佛献上七种贡品、七种游戏活动、七百首汉诗、七百首和歌、七百个球、七瓶酒、七种音调的管弦,还有要在七色舟里面上供等等。
这种跟七有关的活动,在日本又被称呼为“七游”。
当时还有一句话——
“七夕采七草,七日上供。”
人类对于某些数字总是认为其中蕴含着神秘的力量,例如西方的十三,中国的八,而日本人则是非常喜欢各种统一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