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尼族七夕
① 七夕节的来历
一、七夕节来历: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1)爱尼族七夕扩展阅读:
七夕节,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双七、香日、星期、兰夜、女儿节或七姐等。“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古人就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
“七夕节”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人为主角的节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② 七夕最早是那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③ 七夕节牛郎织女的源头在哪里
“牛郎织女”的故事传遍天下,家喻户晓。牛郎织女果真是由天上的两颗星星演变而来吗?中国历史上到底有没有牛郎这个人吗?带着这些疑问,我查遍了各类有关牛郎织女的书籍,并对誉为牛郎织女传说故事发源地的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进行了实地考察。经过综合考证,发现关于“牛郎织女”有众多的神奇之处。据此,现作以下十大猜想,以请广大网友共鉴。
1、 牛郎织女可能确有其人其事。据考证,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拥有一处传说与实地实景相对应并存有古建筑遗址的珍稀景观—建于唐代的织女洞和牛郎庙。二者隔沂河东西相对,一河两岸的山水格局,与天上“牵牛星-银河-织女星”遥相呼应,有着惊人的相似,地下“沂河”更是与天上“银河”绝妙谐音,可为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独特景观。在古老文献中,最早在西周的诗经小雅•大东篇就有:“跂(qi)彼织女”、“睆(huan)彼牵牛”的记载,据考察大东的位置是泰山以东,临淄、曲阜一带,而大东的核心位置正是沂源。由此来见,牛郎织女可能确有其人其事,只是在历代相传中不断神化,以至形成今天的神仙传说版本。
2、牛郎织女可能是文学大师的爱情诗作。“织女”、“牵牛”二词见诸文字,最早出现于《诗经》中的《大东》篇。诗中的织女、牵牛只是天上两个星座的名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到了东汉时期,无名氏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牵牛星》,从中可以看出,牵牛、织女已是一对相互倾慕的恋人,不过诗中还没有认定他们是夫妻。在文字记载中,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应是南北朝时期梁代的肖统编纂的《文选》,其中有一篇《洛神赋》的注释中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的情节,已经初具规模了,由天上的两颗星宿,发展成为夫妻。这些文学大师们因为“织女”、“牵牛”而写的浪漫诗作,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而然的就变成了今天这个“牛郎织女”的故事。
3、牛郎织女可能是封建社会上层贵族编撰的故事。爱情,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多少有一些贵族小姐爱下贫穷但却纯朴善良农民的几率。上层贵族们为了警告自己的女儿们,不要爱上像牛郎一样的穷苦农民,于是编出这样凄惨的爱情故事,提醒贵族小姐们,如果爱上像牛郎一样的穷苦农民,就会承受一年才能见一面的悲惨境况。
4、牛郎织女可能是穷书生的文学意淫。对于穷书生来说,因为无钱无势,几乎不可能娶到漂亮的贵族小姐,只能通过写书编故事来意淫,把自己当成牛郎,以意淫的形式来娶漂亮的仙女姐姐。穷书生意淫之际,不忘文学艺术一把,把故事写得曲折动人,让每一位读者深受感动和冲击,从而口口相传,越传越广。
5、牛郎织女可能是牛郎们的梦想好事。相对于穷书生来说,牛郎们虽然不会写书,但却可以在牛背上作白日梦。每天在牛背上看天空,自然而然就作出了娶天仙MM的美梦。当然,牛郎们也有自知之明,知道不会轻意娶到,于是编撰了天帝制止但允许一年一次相会,总也算是一个陶醉一生的黄粱美梦。
6、牛郎织女可能是牛郎官村祖先的爱情故事。在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沂河岸边有一个村叫牛郎官庄,村里的人全部都姓“孙”,与牛郎(孙守义)刚好同姓,这个村子明朝年间就有记载,村里人以牛郎后代自居,并历代传承牛郎织女故事,至今沿袭着养蚕、织布、取双七水等习俗。由此推断,也许牛郎织女是牛郎官村祖先的爱情故事,一个牛郎爱上贵族小姐或者织纱家族之女,因为女方父母认为门不当户不对坚决不同意,但“织女”爱意已定,在不得己情况下,为了爱情投了沂河自尽。为了纪念自己的爱人,牛郎在沂河对岸为织女修了一个织女洞。从此,历代将故事相传,且不断神化,以至形成今天的神仙传说版本。
7、牛郎织女可能是织女洞主人的爱情故事。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上有一个很深的洞叫“织女洞”,并修了馆祠,据考证,修于唐代。洞的附近有很多石碑,所刻内容均与牛郎织女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或以诗描述:“仿佛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间”,或用碑文记载:“志云唐人过谷,闻洞内札札机声,以故织女名”、“对岸并起牛宫,于是乎在天成象者,于地成形矣……”,从另一个角度猜想,也许“牛郎织女”是织女洞主人的爱情故事,是“织女”爱上“牛郎”后,父母不同意,织女为表忠贞爱情,毅然出家,在“织女洞”修行。之前可能不叫“织女洞”,因为织女家是纺织大户,而且织得一手好布,于是“织女洞”修行后人在织女归寂之后,为纪念织女而重新命名,并以织女得道升天而将织女的爱情故事神化。至于,对岸的牛郎官庄村,也许是牛郎为怀念织女,而主动搬到对面而住。
8、牛郎织女可能是牛郎官庄村祖先与织女洞主人的爱情故事。也许牛郎官庄村真有一个牛郎,而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织女洞有一个擅长织布的修道之人叫“织女”,牛郎织女是发生在二人身上的凄美爱情故事。因为“织女”是出家修道之人,不能结婚,于是二个只能默默相爱。两人分别住在沂河两岸,每天只能从远处相望,只有每年一次的七月初七烧香大会才能面见一次。虽然每年只能一次相见,但爱情在两人心中一生永驻。牛郎一生未娶,织女一直相爱。为了纪念这段忠贞的爱情故事,于是后人将故事神化,将沂河变天河,将织女变天女。
9、牛郎织女可能是星相学家为了传播牛郎星和织女星而编撰的故事。在古代,对于天上的星星,基本上都是很遥远的事情,所以对于早期的星相学家,向大家传播星相文化非常困难。为了让大家容易记住牛郎星和织女星,于是星相学家根据牛郎星和织女星的特点,编撰出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并间接记录下七月初七的特殊星相特点。试想,如果天上的星星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信星相学一定在社会中得以广泛普及,“牛郎织女”故事对当今的航天普及存有极有效的借鉴价值。
10、牛郎可能为地球人,织女可能为外星人。牛郎织女景区不只有神奇的织女泉和织女台(天孙台),还有一棵极罕见的叶籽银杏和角度不整合面等自然、地质奇观。叶籽银杏,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在全世界也是非常罕见的,它所结的果实是长在叶片上的。更奇怪的是并不是这棵树上的所有果实都是长在叶片上的,只有这个枝干上结的果实是叶籽银杏,就是织女洞附近无生殿上方弯的很漂亮的一枝,这些果实约占这棵树的20%,而这枝正好是冲着织女洞的方向。角度不整合面是指当下伏地层形成以后,由于受到地壳运动而产生褶皱、断裂、弯曲作用、岩浆侵入等造成地壳上升,遭受风华剥蚀。当地壳再次下沉接受沉积后,形成上覆的新时代地层。上覆新地层和下伏老地层产状完全不同,其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和风化剥蚀现象。这些自然、地质奇观,很多都是常人难以解释的。从更远点的角度来猜想,古代人心目的神仙,现在来说就是外星人,也许织女是当年光临地球的外星人,并与地球上的牛郎相恋。但由于这破坏了外星人的规则,而被带回原来的星球,并允许只能一年见一次,直至牛郎生命结束。因为当时织女乘坐的飞船,是由丝线保护,或者有丝线的感觉,所以对于牛郎等地球人来说,就把其形象的唤作“织女”。牛郎后人,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于是在沂河对岸修了一个织女洞,而牛郎后人就世代永远住在河边的牛郎官庄村。
沂源大贤山海拔532米,森林覆盖率96%,悬崖如削,巨石嵯峨,松柏森列,生态环境优良。大贤山下沂河如带,“地上银河”水景长3公里,形成了50多万平方米的水面。如此美丽胜境,可谓神仙难舍之地,不知是否真是“牛郎织女”的爱情发源地?相信没有牛郎织女,一定还会产生更动人的爱情故事。如果猜想有一条正中,倒真是希望“织女”是那来自织女星的外星仙女姐姐,也不枉“牛郎织女”故事在地球上为其传承了几千年。
④ 不同民族都过七夕节吗
有些少数民族也过。 七夕节亦称“乞巧节”、“少女节”、“女节”等名称。七夕节是汉族传统的节日,时间在农历七月初七晚,源于古代神话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最早记载见于《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跛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院彼牵牛,不可服箱”。
这天,汉族地区的妇女们,或在月下陈设瓜果敬拜牛郎织女,并穿针引线,向织女乞求智巧;或解下孩子脖颈上的“五色彩丝”,甩于屋顶,谓之“送健绳”;或在夜深人静时,躲到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的相思细语。
七夕节自古至今,从汉族地区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我国本来就是个大杂居小聚居的多民族国度。少数民族地区的七夕节庆与汉族的时间一样,但活动形式有所改变。如湘西吉首、矮塞坡、古丈一带苗族传统节日“七月七鼓会”,这天,苗民们穿着一新,欢聚鼓场,击节打鼓,翩翩起舞,并从击鼓比赛中产生出鼓王。
四川的一些地区,把七月初七日叫做“七月香节”,当日备好酒肉茶盐米粒各二碗、箸二双,祀供先祖,当地的瑶族最为敬重,在外地做事的要回家过节。还有纳西族的“七月会”、土家族的“纳顿节”等,活动都与七夕有关,只是活动形式不同而已。
在广西等地一带,七夕则称为“储水”,也叫“双七水”,据说用此水洗澡,可避邪祛病。在广西百色一带则叫“七夕泡水”,时间在七月初七凌晨零点左右,百色市民都到澄碧河去泡水,或者把水带回来储存。传说七月初七凌晨这天仙女在水的源头洗澡,仙气使水清澈圣洁,所以此日凌晨人人争着把水放在坛罐里,一年放一点,水不变质也不臭。人们可以喝此水,或者用来做饭、酿酒,清香可口。
广西百色的澄碧湖水面宽阔,水质良好,湖水清澈,大小岛屿星罗棋布,泛舟其上,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被誉为桂西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中的桃花岛四周绿水环抱,风景优美,是人们理想的度假旅游村。澄碧湖大坝下面是一条碧波荡漾的澄碧河,两岸绿树成荫,河水平缓地流入右江河,是游泳的好地方,每年夏天,人们都喜欢来这里游泳。
当地壮族群众的七夕泡“圣水”就常在这里举行,此活动是在农历七月初六晚9点左右开始的。此时,人们陆陆续续往河边涌去,一直到12点之前把整个通往澄碧河的公路挤个水泄不通,到12点最为高潮,不论是路上的,还是水上的,人潮涌动,整个场面蔚为壮观。人们不分男女老少,带上救生圈,纷纷下河畅游起来,不会游泳的则坐在岸边,把脚伸到水里浸泡,人们尽情地戏水,欢笑声一浪接一浪地荡漾在河面上。有些人则用各种塑料瓶把水带回家。到了1点半左右,人们才渐渐退去,在河的下游,有几家小吃店,人们一边欣赏夜景,一边聊天小饮,百色城的夜色充满了喜庆,欢声笑语,气氛欢快。
⑤ 回族过七夕吗
回族不过普通既然,比如八月十五,大年三十,他们有自己的节日,那就是古尔邦节,不过年轻人估计应该不按套路出牌
⑥ 少数民族哈尼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欣欣向荣的发展之中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他们团结友爱,热情好客,是中华民族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拥有着渊源历史的哈尼族,便在民族画卷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从事山居农耕,过着逍遥自在的牧民生活,他们的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有着很多令人羡慕的风俗习惯。
因库扎扎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六日举行,因此库扎扎也叫六月年。在六月年的时候,哈尼族人会以村为单位,杀猪宰羊以庆祝狩猎生活的美满。届时,人们还会荡秋千唱山歌,节日里洋溢着满满的欢乐。
每个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面对不同的民族习俗,我们要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有力的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