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兔子灯
A. 七夕为什么要点河灯
秋季的节日主要有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处女节)、中元节(也称盂兰盆节)、中秋节和重阳节。
有关七夕节的传说,流传最广的莫过于牛郎织女的传说。这个传说不仅在汉族中广泛流传,在少数民族中也有流传。故事情节几乎是家喻户晓,这里就不再赘述。这个传说含有两个主题,一是性格的禁忌,这个主题是通过织女的父母对女儿女婿的爱情摧残上体现出来的;二是对性的对抗,主要是通过牛郎、织女的反抗行为体现出来的,故事的结局--七夕相会,是反抗行为的结果,意味着性的暂时解除,男女双方得以恢复爱情的交往。
七夕的节日活动以"乞巧"为主。在七夕之夜,若干个姑娘(大多是七个)聚集在一起,用一种占卜的方式向天空中的织女星乞巧,以乞富、乞寿、乞子为内容。我们知道,乞求财富的增长(即家道兴旺)、寿命的续延和子孙的繁衍,是生殖崇拜的主要功能。这种原始功能的痕迹在民间仍有保留。比如,山东鄄城、曹县、平原等地,七夕这天,七个要好的姑娘聚在一起集粮集菜包饺子,把铜线、针、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据说,吃到针的手巧,吃到钱的有福,吃到枣的早婚得子。
七夕之际,待字闺中的姑娘为何要向天上的织女乞巧呢?这是因为织女与向她乞求人间的女子一样,只是生殖的母体,她的生殖力还有待于性的交合祈求,其根本原因在于这天是织女和牛郎相会的日子,在于他们的结合,这是实现爱情、实现生殖愿望的前奏。
中秋节,是秋季最重要的节日。节日主要活动是拜月。一般是家庭主妇副食全家拜月,这就是中秋为"团圆节"的由来。古时称月为阴,是女性崇拜象征物。中秋月亮走到"正西"方位,格外明朗,据说可以看到月亮上的玉兔、蟾蜍。母兔怀孕28天产小兔,也是妇女月经周期的天数。将兔子安置在月亮上并给予崇拜,无疑是古人女阴崇拜的反映。蟾蜍生殖力强,是生殖母体的象征。所以,古人崇拜月亮,无形中把月亮看作一个母性聚合形态。一个家庭在主妇带领下全家拜月,象征着祈求家族繁衍、子孙满堂的价值观。如今,这种节俗已转变成为赏月、吃月饼,以往严肃的祭祀便成了轻松的欢娱。
火,是秋季节日的一个重要象征物。点河放河灯是一项极为普遍的习俗。中元节、中秋节之日,或去河中放灯,或将灯送给求子家庭,送灯就意味着送子("灯"谐音"丁",丁即男丁)。河灯常常做成西瓜、莲花、葫芦等形状,这些都是生殖崇拜的常用形式。
瓜果,几乎是所有秋季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道具。七夕节乞巧时,要对织女供瓜果。中元节祭祖时,要把瓜果与新禾一起供奉。中秋拜月时更和不了瓜果。放河灯时,也常用西瓜、番瓜、南瓜等物,做成西瓜灯、番瓜灯、南瓜灯。不少地方在中秋有一种"摸秋"的风俗,即求子的妇女在节日的夜晚到地里去偷瓜,特别要偷南瓜,"南"谐音"男",取回后藏在床下,认为这样可以生男孩子。有的民族如土家族,甚至八月十五没有其他活动,只有偷瓜送瓜。小儿或大人摸到地里偷瓜,然后送到新婚人家或无子人家,放入锦被之中,往往把一床锦被弄得连泥带水,一塌糊涂,但接瓜的人家还要宴请送瓜人和宾客。
B. 重阳节 七夕节 中秋节 元宵节 除夕 端午节 清明节的时间顺序
按时间先后顺序依次是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天官节)﹑中元节(地官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C. 中秋节的诗句有兔子
走却玉兔来人间。
古时,月亮的叫法很多,有“婵娟”(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内里共婵娟”)、“容玉轮”(李贺的“老兔寒蟾泣天色,玉轮轧露湿团光”)等等。而其中用“兔”命名,指代月亮的为数最多。
南朝辞赋家谢庄以月为题,作有《月赋》一首,此赋言语工丽,铺陈华美,为人们描绘出一个晶莹剔透、空明澄虚的月中世界,作者还开启了我国文学史上长篇咏月的先河,历来为人称道。赋中以“玄兔”代月,“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
唐李周翰作注解释:“玄兔,月也。月中有兔像,故以名焉。”唐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也称月为“玄兔”,“桂影西南,尽迷玄兔”;北周文学家庾信在《七夕赋》里称月为“兔月”,“兔月先上,羊灯次安。”
D. 元宵节和七夕节在几月初几
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
七夕节在农历七月初七。
1、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七夕节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极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节日产生了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习俗,并远传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因受外来文化影响,洋节逐渐流行中国,媒体炒作,七夕节在当代又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E. 中国传统节日七夕应该和女友怎么过
吃吃饭,逛逛街,看看电影,送礼物呗。
这样要看她的性格了,每个人喜欢的东西都回不一样啊。不过现在的人都答喜欢那种实用,然后又有创意的。平时用的时候,给别人炫耀一把,很受用。我简单给你推荐一下。可惜没有那些东东的图片了,你自己找咯。
1 七夕月光兔子DIY种草兔子小夜灯(这个太帅了,那个草可以自己种的)
2 颠倒文字杯叠叠乐杯 (我见过最有创意的杯子,一个杯子有三四种创意结合的。炫一辈子)
3 穿性感蕾丝装的陶瓷水杯(sexy)
4 时尚DIY深海漫步可捏节能水母小夜灯
5 纠结兔魔法变色杯
6 随时随地出现彩虹投影仪灯(主要是用来营造浪费的气氛的)
7 瓢虫安睡夜投影灯星座毛绒玩具灯
8 七夕情人节DIY复古双反照相机(这个是复古的,要用胶卷的,不贵就60块钱)
9 浪漫情侣遥控月亮壁灯十二种月光创意礼物
10. 触摸式亮度可调节防近视LED护眼台灯(愤怒的小鸟)
太多太多了,暂时不推荐了,如果你都不满意,再留言给我吧,和女朋友一起五年了,就没有送过重样的礼物,(*^__^*) 嘻嘻……
F. 元宵节为什么要拉兔子灯
元宵节拉兔子灯,是因为兔子灯里的兔子,代表着月亮里的玉兔,正月十五既版是佳节又是月圆之
时,兔子灯权表达了人们对于团圆的美好期盼。
扩展内容:
兔子灯的起源:兔子灯据说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大布村。每年正月初十至十五的晚上,是大布村
人“过灯”的日子。首先,在锣鼓唢呐声中,每家派一个人擎着兔子灯加入近千人组成的游灯队
伍,走街串巷的巡游后聚集在祠堂。之后,再一起去事先商议好的年前有喜事的人家里庆贺,而主
人家则要备好茶点酒席来迎接招待这些贺喜的乡亲,因为,“兔子灯”队伍的到来,象征着乡亲们
给家里送来了吉祥如意的好运气。因兔子灯的制作更简单,村里人家家户户都会扎,故得以广泛流
行。人们把兔子视为吉祥之物,兔子灯所到之处就意味着把吉祥和好运送到了那儿。
G. 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吗
不是啦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全家团圆的节日 又叫小年 中国情人节为7月7日 名七夕(阴历) 是传说中分隔在银河两边的牛郎织女见面的日子 银河无桥无法度过这一天所有的鸟雀不见踪影为传说中一年只能见一次的恋人搭长长的桥供他们踩踏
H. 无锡有哪些古老的风俗
有在新年挂钟馗象复,以避一年鬼祟。制传说钟馗善于捉鬼。这个风俗大概始于唐代。无锡民间很多人家还有在门楣上张挂吉庆语句的红单联和剪纸门笺挂络的习俗。无锡地区在元旦早晨盛行吃糕丝圆子,取团圆高升的意思。另还要吃面,取长寿、长春之意。无锡风俗新年中小孩来到,主人就得拿茶点糖果招待馈赠。亲友中有孩子前来拜年都要赏给压岁钱。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选在年初三。初三称为小年朝,也不能扫地、乞火、汲水。无锡还有一个风俗与别处略异,即凡有六十、七十、八十祝寿,都在春节举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贺。元旦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不能扫地的风俗,无锡也是这样。认为一扫地要把财气扫掉。年初二即使扫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门,而是堆在屋角边,一直要到正月半,称为"聚财"。岁朝风俗忌向人家乞火、汲水,也不动刀剪,又禁止倾倒污水、粪便。元旦临睡时,又要放二声或三声关门爆仗。无锡这一天晚上睡得都较早,如有孩童贪玩不肯睡时,父母常哄孩子说:"早些睡,今晚听老虫做亲"。无锡旧俗对元旦这一天的气候十分重视,常以这天的天气占卜今后一年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