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愿望季
『壹』 七夕愿:一夕千念,情长相伴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只要你愿意,我愿意一生都陪着你,和你一起幸福下去。
『贰』 七夕是什么节日
七夕抄是中国的情人节。
七夕是咱们中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很多丰富的节日活动,但这些传统的节俗,今天已经很难见到了。我们今天所谓“过七夕”,或者叫“中国情人节”,其实大多数的节日符号都是从西方情人节复制过来的,诸如巧克力啊、烛光晚餐啊等等。虽然也挺热闹,但总归少了些“中国范儿”。
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民间最早的节俗实际上也是跟男女相会有关。但后来传到宫廷之中,皇宫里自然不能再庆祝男女相会。宫廷之中彩女(即宫女)众多,于是就逐渐地变成以穿针为代表的乞巧、斗巧活动。这些活动也随着官方的推动逐渐地扩散到民间,七月七日也就有了“乞巧节”的名字。而由于这些活动主要都是女性尤其是未婚女性参与的,所以在很多地方,这一天也被叫做“女儿节”。
『叁』 日本七夕节的愿望
日本七夕节源于中国,经过多年的演变,如今已经成为日本夏季传统的节日之一。七夕在日本原是朝廷贵族的祭祀活动,又称乞巧奠。从江户时代起,才成为一种民间庆祝活动。本来跟中国一样,是旧历的7月7日,后来在明治6年(1873年)改历以后,只有很少地区沿用旧历,大部分地区把七夕节变为新历的7月7日;另外东日本和北海道,仙台等地是推迟一月,把8月7日(一说8月6日到8日三天)作为七夕节,这样跟旧历七夕大致相同。
今天世界各国都使用公历,每年的节日日期计算不便。日本对此采取了非常现实的“一刀切”处理,干脆改成了公历七月七日(有些地方设为八月七日)。
与大多数人的想法不同,七夕本身并无科学道理,无论哪一天,牛郎星、织女星的亮度以及距离地球的远近都是基本无变化的,所以在日本的七夕观星和在中国的七夕观星并没有优劣之分。日本对七夕日期的修改并无任何影响。
然而,日本的七夕的确热闹,这里的七夕,并不是给情人们的,而是孩子的节日。这个时候,大商店往往摆开两棵象征性的柳树,并给孩子们免费提供彩色的纸条。孩子们将自己的愿望在纸条上写好,再折成鸟雀的形状穿在柳枝上。穿的纸条多了,一串串远远望去,就真有点儿喜鹊搭桥的味道。
之所以有这样的习俗,原因在于最初孩子们是利用这个节日向织女祈求一双巧手。传说中的织女心灵手巧,七夕的时候她夫妻相会,心情自然很好,这时候向她祈求,自然被允准的可能性很大。中国古代也有同样的习俗,因此七夕又称为七巧节或者乞巧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的织女责任越来越大,已经不但要赐给孩子们巧手,而且要负责满足他们的各种愿望。
根据调查,小孩子写在纸条上的愿望五花八门。比如有个电视记者采访的时候,就看到有个孩子的请求是“希望天王寺动物园的大象到我家来”。感动于孩子有一颗保护动物的美好心灵,记者采访了这个小家伙。结果问道为什么有这个请求,孩子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大象的屁股很大,如果坐在我的门口,爸爸就不能进我的房间来检查学习进度了。”吃惊的记者接着问:“那要是你爸爸赖着不走等大象不小心的时候偷偷进来呢?”“那我就加上一句,让大象看到我爸爸就放一个大屁……”
日本的七夕还有一个习惯,就是人们会到商店购买粘米做的小点心来吃。吃这个小点心是有讲究的,一来是喜鹊搭的桥怕不结实,为了保障牛郎织女的交通安全,要弄些粘的东西来把桥沾得结实点儿;二来牛郎织女好久不见,难免有些情不自禁的情节,喜鹊们看在眼里,不免乱说,为了避免影响安定团结,也要弄些粘的东西把厮鸟们的嘴巴粘起来。
由此可见,日本的七夕和中国一样,都是来自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日本古书《古今要览稿》,《古事类苑》等中,对这一点都有记述,按照这些资料记载,七夕在日本盛于奈良时代,最初是宫廷节日,叫做“七日盆”,用于祈求婚姻美满,仪式相当复杂,充分显示了日本人惯于制造麻烦的特点,要求一天吃七顿饭,洗七次澡……
好在,传到民间以后,七夕变成了孩子们的节日,也就没有了这样多的繁琐。
『肆』 07:今年七夕情人节是几月几号
节日时间: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晚上举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许愿、祈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别称:七姐节、七巧节、七姐诞、乞巧节、双七。
日本人也有过七夕节的传统,他们称“七夕祭”。日本的“七夕节”源自中国,据称在奈良时代传入。奈良时代中期开始,日本宫廷和上流社会模仿唐宫,七夕祭、穿针乞巧和七夕诗会蔚然成风。延续了“乞巧”的风俗与习惯,但是与爱情无关。
七夕节原本是阴历七月初七,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废除了农历,所以日本的七夕节,是每年阳历7月7日。
日本七夕节主要不是用来祈祷得到爱情,而是祈求姑娘们能拥有一身好手艺。每年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都会聚在一起,在五颜六色的长条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连同用纸做的装饰品一起挂在自家院内的小竹子上。
这个习俗是从江户时代开始的。在快接近七夕的日子里,很多地方都会有七夕竹子树,在商店卖夏季服饰的地方、超市结款的地方,都会设立七夕许愿树。
在一些大型的庆祝典礼上,还会举行竹饰(由挂许愿短签演变而来)大赛,由当地的幼儿园、小学等学校组织或者公司,创作各自的竹饰,进行评比,选出最有特色的几个进行展示。
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还会举办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们身穿传统服装,载歌载舞,太鼓阵阵,“短册”飘飘的街头巷尾挤满观看和游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还有每年夏季的烟花大会。
『伍』 七夕的意义是什么
七夕的意义:
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勇于回创造,不断追求更加幸福答美好生活的精神。
文化精神就是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文化精神既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大多数人民所接受领会,又是一个民族的生命之所在。一个失去精神支撑的人如同一具僵尸,一个失去文化精神的民族就等于该民族的消失。
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就是这种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乞巧活动的开展就是激励人们追求聪明才智,不断创新,自强不息,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年年创新,代代传承,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人是社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故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乞巧活动恰恰就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而开展的。如果让乞巧活动进一步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将会产生更大的积极作用。乞巧看重的是人们素质的提高,而祈福更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祈福从根本上讲就是祈求平安、幸福、和谐、和平,它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的精神实质。
『陆』 七夕节的节日影响
主词条:日本七夕节
日本的“七夕节”源自中国,延续了“乞巧”的风俗与习惯,但是与爱情无关。现已成为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原本是阴历七月初七,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废除了农历,所以日本的七夕节,是每年阳历7月7日。
日本七夕节主要不是用来祈祷得到爱情,而是祈求姑娘们能拥有一身好手艺。每年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都会聚在一起,在五颜六色的长条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连同用纸做的装饰品一起挂在自家院内的小竹子上。这个习俗是从江户时代开始的。在快接近七夕的日子里,很多地方都会有七夕竹子树,在商店卖夏季服饰的地方、超市结款的地方,都会设立七夕许愿树。在一些大型的庆祝典礼上,还会举行竹饰(由挂许愿短签演变而来)大赛,由当地的幼儿园、小学等学校组织或者公司,创作各自的竹饰,进行评比,选出最有特色的几个进行展示。
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还会举办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们身穿传统服装,载歌载舞,太鼓阵阵,“短册”飘飘的街头巷尾挤满观看和游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还有每年夏季的烟花大会。 韩国文学家崔南善在《朝鲜常识》中记载,七夕原来是中国的习俗,后传到了韩国,恭愍王(高丽第31代王)跟蒙古王后一起祭拜牵牛(牛郎)和织女星,并在那天把俸禄给百官们。
韩国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风俗就是祈求织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织女一样有着灵巧的手、织布织得更好。当天早晨妇女们把香瓜、黄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让女人们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好。韩国七夕的另一个重要事宜就是祭祀,祭祀可分为家庭祭祀和集体祭祀两种。韩国女性要在祭台放上干净的井水,牛郎织女不再成为祭祀对象,她们主要是为了祈求亲朋好友的平安。有些地方则举行祈求丰收的田祭。
韩国的七夕饮食也有讲究,传统食品有面条、麦煎饼,还有蒸糕。 胡志明市华人拜祭七夕所用的贡品以中国南方地区习俗为主,主要有:菱角、棋子饼、金钱饼、花生等,还有“禾秧”和一个“七姐盘”这两种与“牛郎织女”传说息息相关的贡品。参与活动的年轻人还把自己对爱情的期望写在一张字条上,拜祭时许愿,希望自己将来有个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