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研究
『壹』 最早记载七夕的文献是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版女常以七月七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追溯由牛郎织女传说形成七夕节的过程,时间当在战国,地点则在楚国。查经问典,《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葙”的诗句,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的《周南·汉广》中所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贰』 针对七夕的发展趋势探究原因
对七夕节发展现状的研究
研究目的:
由于对中国历史知识和中国
“节”
文化的学术方面的知识我们了解得还很少,
还没有能
力从学术角度来研究七夕节的发展现状。
因此,
我们把研究定在民众对七夕节的看法的调查
上。这样,我们就可以综合社会多数人对七夕节的不同意见,通过总结、整理,向研究七夕
节节文化的工作者提供。
同时,
我们也可就针对这些百姓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宣传,
以达到弘
扬中国传统节文化的目的。
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子项目的确定:
我们将这个项目分成二个子项目进行阶段研究。
(
1
)
资料研究阶段:
对各种书籍所记录
的有关七夕节的资料和其他同类型研究的小组在网上发布的数据进行汇总和整理,
总结出七
夕节在古今的重要性。
(
2
)社会人群研究阶段:对社会中的人进行调查和采访,主要研究现
代青年对七夕节的看法。
二、各子项目的研究实施状况
1.
资料调查阶段
我们选择了以在互联网上的资料为主要资料来源,图书馆资料为辅的资料收集方法。
为了更好的对七夕节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得出更直观的分析结果,
我们选择了西方的情人
节来作为辅助的参照系。
我们分别找来了七夕节起源的资料和情人节起源的资料。
由于七夕节的起源时间远早于
情人节,
所以在历史的舞台上,
七夕节获得了更多发展的时间,
也发展成为了一项有着深厚
文化内涵的节日。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七夕节起源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各民族由于文化相差异的不同,
在故事的细节上有少许不同。
总体来看,
七夕节在古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
尤其是对未
婚女子而言。
古代的七夕节并没有直接与爱情接轨
(我们认为这是古代封建社会不允许恋爱
自由和婚姻自由所导致的)
,但是其所强调的女子应有的纺织、刺绣技巧却从很大程度上影
响了女子婚姻对象的选择和婚后质量。
所以,
其细节在古代尤其是古代女子心中有着不可磨
灭的地位。
作为后来者居上的情人节虽没有较长的发展历程,
但其开放自由的中心使其在近现代和
现代的青年中迅速传播并获得认可,这正是情人节所缺少的东西。
现如今,
七夕节在青年人中的认知度越来越低,
过七夕节的人群也越来越小。
相对于情
人节时商场餐厅等营业场所得海量广告和海量收益而言,
七夕节几乎没有什么经济规模可以
言。情人节,人们会送玫瑰花和巧克力给自己心爱的人。
然而七夕节到来之际,却并没有多
少人送礼给心爱的人。
即使送,
送的也并非是七夕传统的礼品,
而更多的是情人节该送的玫
瑰花和巧克力。
总的来说,
七夕节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商业体系,
七夕节的潜在商业价值还
有待开发,
人们对七夕这个中国传统的节日的重视程度不够,
政府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时也
没有给七夕节一个合理的位置。
2
社会人群调查阶段
活动一:调查问卷
2012浪漫七夕,与爱相约
七夕由来节俗大观七夕诗词七夕祝福七夕活动策划
调查问卷内容:
调查问卷
性别:
男
女
您好:
我们是北京市育英中学的学生。
我们在做一个关于情人节与七夕节的研究性学习,
希望您能
积极配合。谢谢!
1
、你过七夕节吗?
A
、每次都过
B
、经常过
C
、偶尔过
D
、从不过
2
、你过情人节吗?
A
、每次都过
B
、经常过
C
、偶尔过
D
、从不过
3
、如果今天是七夕节,你会买:
A
、玫瑰花
B
、巧克力
C
、电子产品
D
、什么都不买
E
、其他
4
、如果今天是情人节,你会买:
A
、玫瑰花
B
、巧克力
C
、电子产品
D
、什么都不买
E
、其他
5
、你在七夕节时的平均消费为:
A
、大于
1000
元
B
、
1000
元
~500
元
C
、
500
元
~100
元
D
小于
100
元
6
、你在情人节时的平均消费为:
A
、大于
1000
元
B
、
1000
元
~500
元
C
、
500
元
~100
元
D
小于
100
元
7
、你认为二者的关系是:
A
、一样,都是一个节日
B
、一样,都是关于爱情的
C
、不一样,日期不同
D
、不一样,蕴含的文化不同
8
、你对于二者的态度是
A
、都很重要,一定要过
B
、情人节重要,七夕节无所谓
C
、七夕节重要,情人节无所谓
D
、都不重要,过不过无所谓
9
、您对于情人节和七夕节未来的观点是:
A
、都很好,会有好的发展前景
B
、情人节的前景较好
C
、七夕节的前景较好
D
、都不会太好
E
、变数太大,不确定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
1
、
了解目前现代青年对七夕节的看法。
2
、向现代青年宣传我国历
史悠久的七夕文化,为弘扬民族文化作贡献。
我们下午
2
︰
00~~4
︰
30
在北京西单文化广场调查了
50
个青年,大多数是在校或刚毕
业的大学生。
调查结果如下:有效问卷
38
份
/
共发放
50
份
题号
\
选项
A
B
C
D
E
1
5
人
/13.15%
2
人
/5.26%
11
人
/30.51%
20
人
/52.61%
2
6
人
/15.79%
2
人
/5.26%
8
人
/21.05%
22
人
/57.89%
3
4
人
/10.53%
16
人
/42.11%
4
人
/10.53%
14
人
/36.84%
4
6
人
/15.79%
14
人
/36.84%
3
人
/7.89%
15
人
/39.48%
5
6
人
/15.79%
0
人
/0%
2
人
/5.26%
30
人
/78.94%
6
4
人
/10.53%
1
人
/2.63%
5
人
/13.16%
28
人
/73.68%
7
4
人
/10.53%
9
人
/23.68%
2
人
/5.26%
23
人
/60.53%
8
10
人
/26.32%
5
人
/13.15%
5
人
/13.15%
18
人
/47.36%
9
10
人
/26.32%
12
人
/31.57%
4
人
/10.53%
3
人
/7.68%
9
人
/23.68%
我们的调查者中,
有一些表示由于身边的人都不过七夕节,
且没有一个过七夕节的好计
划,所以放弃了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有人表示,现在过节早已没有了“节味儿”
,尤其
是传统节日,所以索性不过了。
研究结论
1
、七夕节自身的发展
第一:
内涵上的缺憾。七夕节,
是在一个封建的社会中发展开来的,由于涉及爱情和婚
姻等受封建思想约束的事物,
使得其在男女间自由表达感情方面没有发展。
这不符合当下
“恋
爱自由,婚姻自由”和思想理念,使得其在节日内涵上不受重视。
第二:
环境上的缺憾。受外国文化的冲击,七夕节对中国人的影响力在日益降低。
在当
代在各种迎接新思想、反封建的潮流中,七夕节作为一个非主流节日(主流节日:如春节、
端午节)在人们的脑海中已被冲淡。
2
、对七夕节前景的预测
七夕节在我国古代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节日,
但在近现代的发展中,
七夕节已失去了原有
的地位。
这是一个文化全球化的时代,
但我们并没有让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走向世界,
而是
有些崇洋媚外地大力宣传发展西方的节日。
这其中有商家为了利益的炒作,
有部分人为了追
新潮求另类的跟风而至,
也有政府对此的宣传力度不够。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
提高,
娱乐类的信息越来越多地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但有些媒体为了吸引更多的眼球,
一味
的追求更大的利益,
不负责任地将传统娱乐化,
这也直接或间接导致了部分人对传统节日的
无所谓的态度。
我认为,七夕节的前景还是很乐观的。首先,随着胡锦涛主席的“发展民族传统,弘扬
民族精神”
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
国家对于民族传统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
属于传统节日中
的一员的七夕节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目前情人节的市场已经很大,
但七夕节的这块
蛋糕却几乎无人涉足。因此,商家为了开拓市场,
获得更大利益,
应该会对七夕节的产业投
资开发,
随着市场的完善,
想过节却买不到传统礼物的现象将会得到解决。
由于西方传统节
日在中国的盛行,
力图标新立异的人们已将目光渐渐转向传统节日,
这意味着时尚潮流中传
统元素的增加,
也会带来包括七夕节在内的传统节日的兴起。
国家目前正在不断规范娱乐产
业,
不负责任的媒体将会得到惩罚。
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
随着民众维护传统文化的意识的
不断提高七夕节势必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叁』 牛郎织女 有关研究课题
新牛郎织女故事续望着她消失在雨中的背影,
他有种莫名的冲动,想去追她。
可生性害羞的他,只能呆呆的站在哪里。
故事进行到这里,大家都看的眼熟嘛
故事的发展有点太普通。
我也这么认为的,所以下面就由大家来说以后的故事。
等你来分享这个故事。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是我国最有名的一个民间传说,是我国人民最的关于星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谁最先说出来的,什么时候开始在民间流传——这两个问题不晓得已经有人考证出来没有。南北朝时代写成的《荆楚岁时记》里有这么一段:“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关于织女,古书里还有几处提到她。《后汉书·天文志》:“织女,天子真女。”《史记》:“三星,在天纪东端,天女也。”《焦林大斗记》:“天河之东,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谓之织女。”天河就是我们在夜里看到的那条横贯天空的光带;我国古人也把它叫做“银汉”、“星河”、“天杭”、“银潢”、“明河”、“高寒”等等。现在天文学家叫它“银河”。织女星在银河的东边,它的西名是Vega。从前我国人把天空分作二十八宿和三桓,现在全世界的天文学家公定把天空分作88个“星座”。织女星是天琴星座里最亮的恒星。附近银河里有五个几乎一样亮的恒星排成十字架的形状,那五个星属天鹅座。银河的西边稍为南一点有三个星排得很近,中间那个比较亮一些的星就是牛郎星,也叫牵牛星,我国古称“河鼓”、“何鼓”、“黄姑”,西名叫Altair。牛郎是天鹰座里最亮的恒星。它和两旁那两个亮度小一点的星,有时候被人们合起来称为“扁担星”。神话里说旁边那两个星是牛郎和所生的孩子。天鹅在银河里漂游,河畔有一位姑娘在织布,对岸有一个牧人带着两个小孩子在放牛。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幅图画。
宋代词人秦观也被牛郎织女这个悲里带欢、欢里带悲的故事激动了文思;他把这可歌可泣的故事的意境用长短句很巧妙地表达出来。“鹊桥仙”是词里很美丽的一首。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从前我国许多人相信牛郎和织女真的在七夕渡河相会一次。那一夜,妇女们都穿针乞巧民,又以瓜果祀织女星。这个故事也常被用作戏剧的资料,京剧、话剧和各地的地方戏里多半有“牛郎织女”这出戏。
在戏剧里,牛郎是一个农村里放牛的孩子。他不肯帮哥哥种田,不肯帮嫂嫂车水,不肯帮妈妈做家务事。牛郎只是贪玩,只爱作奇怪的幻想。他的最好的朋友就是他所看守的老牛。有一晚,他在梦幻中看到天上的仙境。他便牵着老牛动身到天上去。同时,在天上有一位织女却想要下凡来享受人间的温暖。王母娘娘可怜织女的孤寂,便差遣金童玉女和喜鹊把织女带到天涯海角去和牛郎相会。“金风玉露一相逢”,真是“胜却人间无数”。一对爱侣被送上九霄云外度蜜月去了。
牛郎游遍了天上的胜境,日子一久,也便觉得平淡无奇了。织女得继续纺织云锦天衣,不能老陪着他。牛郎越来越感觉无聊,又从金童得知家里的人日夕在盼望他回去,便把回家的意念告诉织女。织女决心和他同到地上去享受那可爱的春天。可惜事机不密,给西王母晓得了。她赶来用玉簪划成银河一道,把牛郎和织女隔开,只答应每年七夕遣喜鹊结成天桥,使他们渡河相会一次。牛郎回到人间,很高兴地再看到母亲、哥哥、嫂嫂。从此,他不再偷懒,不再作无谓的幻想,天天努力劳动。他觉悟到在现实生活里也可以创造出美丽来。他闻到泥土的香味了,他洞悉生活的意义了。他唯一的惋惜,就是所爱的织女不能也到地上来和他一起劳动,一起享受人间的温暖。不过每年七夕还可以相会一次,那已经比永别好多了。
有个话剧里有几首歌曲,其中一首是俞鹏所作的《鹊相会》:
谁知道天长地久何时了?
谁知道离恨年年有多少?
度尽了长岁,好难得这七夕良宵;
却又是无限悲愁相逢在鹊桥。
梦长夜短总是多情恼。
见东山晨星已现,天将晓。
可奈何,喜鹊频噪,催人分道。
只好待明年的七夕快快的来到。
一直到今天,我国还有好些人真的相信牛郎织女两星每年七夕渡河相会一次,许多妇女还在那一夜向织女乞巧。很可惜,科学告诉我们: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并不是真的,它只是一个富有诗意的神话而已。近年来,天文学的进步,使我们对这个恒星,对其他的恒星和银河中,都认识得比从前清楚得多。银河并不是一条河,银河里并没有一滴水,也没有桥。它是很多恒星和星云的集合,用大望远镜就可以看出来。牛郎织女两星虽然不是绝对的“恒”,但每逢七夕并不能看出它们向对方移动丝毫,当然更谈不到“渡河”。每年七夕,还是一在河之东,一在河之西,彼此都在望河兴叹。科学的进步竟打碎了他们的美梦,这使作者想起曹雪芹替太虚幻境的牌坊所作的对联: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
痴男怨女,可怜风云债难酬。
恒星的“恒”字,只是和行星的“行”字相对而言。实际上天上没有一个星是绝对地“恒”;每个星都在动,动多动少而已。牛郎星每年在天球上移动0.658角秒;此外,每秒钟还以26千米(每小时93600千米)的速度离开我们往外跑。所以,牛郎星在空间的速度比地上最快的客机还快几十倍。织女动得慢一点,不过在女子百米比赛里还是可以得冠军。她每年在天球上移动0.345角秒,每秒钟以14千米的速度离开我们行为往外跑。
牛郎和织女都比太阳大得多、亮得多。为什么我们看起来只是两小点的光呢?那是因为这两个恒星比太阳远得多。牛郎的光度为太阳的10.5倍,直径大7成,质量差不多大7成。织女的光度等于太阳的60倍,直径等于太阳的2.76倍,质量差不多等于太阳的3倍。所以,织女比牛郎大,比牛郎亮,比牛郎重,算来还是牛郎的大姐姐。牛郎离我们的距离为154万亿千米,比太阳远100万倍;织女离我们的距离为250万亿千米,比太阳远170万倍。织女不仅比牛郎大好些、亮好些,而且又远好些,所以我们看起来两个星差不多一样亮。光从牛郎星来到我们的眼里,需要16年4个月;光从织女星来,需要26年5个月。牛郎织女两星不是在同一方向,两星之间的距离是16.4光年。无线电波的速度和光一样,假使牛郎想打一个无线电话给织女,得等32年才有收到回电的可能。
恒星在大小、光度、温度、颜色方面相差都很大,质量却差得不很多。20世纪以来,天文学家把许多恒星分门别类,好像生物学家把动植物分门别类那样。
科学家已经证明日光和星光都是从原子能来的。因此,牛郎和织女这两个星也可以说是两个非常大的原子弹。它们把肚子里的原子能变成光线发射出来。人类在欣赏它们的灿烂的光辉的时候,竟幻想出一个哀艳动人的故事来。
童话和神仙故事并不会因物质文明的进步而被消灭。它们可以提高少年人的幻想能力,可以作成年人的业余的消遣,又可以作为各种艺术的原料。中国的牛郎织女可以和希腊的奥德赛、金羊毛,法国的尼贝伦指环等故事并列。每年七夕,大家不妨继续提出牛郎织女这个故事来谈:一方面欣赏这富有诗意的神话,一方面也可借机会提倡科学,使一般人注意到科学家替我们所发现的许多关于星星的新知识。
『肆』 中国传统的爱情节日七夕节是如何从衰落被重新发现的
七夕节在古中国又被称为乞巧节,最早出现在汉朝,是在七月七日这天妇女向织女星祈求智巧的节目。它的起源最根本的原因是对大自然的尊崇,后来随着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乞巧节也被覆上一层浪漫的色彩。后来随着人们将七夕节定义为中国情人节的,这个传统节日又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后来什么将牛郎跟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中,姑娘们也都信以为真,于是每到七夕的时候姑娘们就抬头仰望星空,暗自期待自己的意中人什么时候才回来。后来因为国际文化交流密切,西方情人节传入中国,于是与它对应的七夕节就成为中国的情人节。
『伍』 七夕到底是怎么来的
七夕七七都可以,因为七夕在农历七月七
农历七月七日旧称七夕,也叫乞巧节。相传是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日子,关于乞巧指的是向织女乞取智巧。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已是家喻户晓,由来已久。《诗·小雅·大东》说:“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胶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是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雏型,这时,织女、牵牛还只是天河二星,并无神的色彩,虽然诗中提到了织女“报章”、牵牛“服箱”,但这也只是就这两颗星的名称生发的联想。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联想正是后来牛郎织女传说的催发剂。到了汉代,牵牛、织女便由星变成了神,有了鹊桥相会的说法。唐韩鄂《岁华纪丽》引《风俗通》说:“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淮南子》说:“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再看汉末的《古诗十九铁:“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文。纤纤摸索手,札札弄机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诗中不仅说出了牛郎与织女相思相恋的夫妻关系,而且织女的神的形象已隐现其中。大概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在汉代就已经基本定型了。南朝梁殷芸的〈小说说:“‘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抒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后遂废织经。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这个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梗概,虽然在文献的记载中出于南北朝时代,但人们有理由认为它是对汉代牛郎织女传说的追述,不然,七夕相会之说就无从说起。后来,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民间又被不断地丰富情节、注人民情,于是,这一传说更为故事化了。在民间传说中,织女为天帝之孙、王母娘娘之外孙,织布之暇,常浴于银河。牛郎则为人间一孤儿,备受兄嫂虐待,分家时仅分予一老牛。时天地相去不远,银河与凡间通连。牛郎遵老牛之嘱,去银河窃得织女天衣,织女不能去,遂结为夫妻。经数年,得一儿一女,男耕女织,幸福和美。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怒遣天神捉逮,王母恐天神疏虞,亦亲往。织女被捉,号哭与夫及子女痛别。时老牛垂死,嘱牛郎剖其皮,衣之登天。牛郎如其言,担子女追去,且及,王母拔簪划空,顿成滚滚天河。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只有悲泣。后终感动天帝,许其每年七夕鹊桥相会。七夕这一民间节日就源起于这个神话传说,七夕的节日风俗也与这一神话传说有着渊源关系。
『陆』 七夕的意义是什么
七夕的意义:
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勇于回创造,不断追求更加幸福答美好生活的精神。
文化精神就是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文化精神既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大多数人民所接受领会,又是一个民族的生命之所在。一个失去精神支撑的人如同一具僵尸,一个失去文化精神的民族就等于该民族的消失。
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就是这种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乞巧活动的开展就是激励人们追求聪明才智,不断创新,自强不息,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年年创新,代代传承,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人是社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故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乞巧活动恰恰就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而开展的。如果让乞巧活动进一步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将会产生更大的积极作用。乞巧看重的是人们素质的提高,而祈福更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祈福从根本上讲就是祈求平安、幸福、和谐、和平,它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的精神实质。
『柒』 七夕的研究成果有哪些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桥节”、“女儿节”或“七夕情人节”,被外国人称做:“中国情人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七月初七日为七夕节,亦称“乞巧节”、“少女节”、“情人节”。 七夕节,主要是庆贺天上牛郎与织女的一年一会。来源于神话故事,民间习惯称为天河配。 依照七夕节天上牛郎、织女相会的情节,山西民间有扎像庆贺之俗,就是在街头巷口用树枝等物扎成一对青年男女像,代表牛郎、织女相会。在像前敬献瓜果桃李以示祝贺。星汉灿烂之际范文搜版权所有,如果看到天河中有奕奕正白气,闪耀着五色的光芒,就被认为是牛郎织女相见的征兆。旧时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织女恩赐。据说牛郎织女是勤劳的化身,所以跪拜者求农求织求婚均可。求金求银求暴利则要适得其反。一人只能乞求一事,求多则不灵。在吉祥征兆面前,连续三年诚心诚意乞求一事,则必然应验。山西气候,七夕前后多降雨,能够连续三年乞求一事当属不易。民间传说,七夕节如果天上降雨,就是牛郎织女哭诉衷肠,预兆着夫妻和睦,家庭兴旺。 七夕节里,姑娘媳妇还有许多向织女讨教手艺的活动,称为乞巧。 晋南地区习惯用当年产的新麦秸编成一座桥,配以牛郎、织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鹊等编织物,置放案头。或是用彩色纸,剪成上述景物,贴在墙上。祈祷后,拿七根绣花针,用彩色线来穿针孔,能够一次顺利穿过七个针孔者就被认为乞得了巧。 曲沃县盛行男、女孩童以星星草、香节投水乞巧。 晋北地区习惯白天在院里晒一盆水,因微尘飘落,盆水的表面形成了一层薄薄的膜。将绣花针涂油以后,轻轻放置水面,能够飘浮者则被认为是乞得了巧。 晋西北地区是在盆水中放置豆芽,将节前生好的豆芽,放置水面。在阳光照耀下,经过盆水的折射,水底倒影会显示出各种动态,或蜈蚣、或水蛇、或水狗、小鸡。倒影显得越复杂越逼真,意喻艺巧越多。 晋东南地区女孩子,七夕节要逮一只吐丝的蜘蛛,圈在匣子里。第二天观察蜘蛛的结网疏密状况,越密乞巧越多。 与少女一样,少男在七夕节也要向牛郎讨教耕耘本领。 晋南地区,习惯在木板或石板上覆土,土上制作茅屋小景,屋旁作成田园。田地中种粟生苗,称之为“谷板”。 晋北地区习惯将小麦及各种豆类用水浸泡,促范文搜版权所有其生芽。七夕节,用彩线缠芽,称之为“种生”。 晋西北牧童要为耕牛编戴花环,称为“老牛过生日”。 晋东南流传有夜深人静,躺在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的说法。 七夕节,民间喜用白面或糕面加油、糖、蜜做成各种糖果,称为巧食。山西境内,家家要吃西瓜,喜欢在西瓜上刻画花纹图案,称为“花瓜”。
『捌』 七夕的历史(起源和发展)
七夕”是我国有悠久传统的民族节日,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少女节、七娘会、双七节、香桥会、巧节会。农历的七月七日这一天还有魁星节、晒书节、神仙节、七夕水、盘古王节(七月节)以及耕牛生日等节日名称。名称不同,其过节的民俗内容也不同。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名称,这么多的不同过节方式,就是因为这个日子积淀了太多的感情因素和人们对生活诠释,所以难以放弃。纵观“七夕”在我国的发展史,凡是动乱时期它是最容易被人们淡化的,凡是安定时期又是最让人挂牵的。现在又到了一个重新挂牵“七夕”的时期 了。
一、“七夕”的由来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七夕”即阴历七月初七夜,如今被称作“中国情人节”的传统节日,为什么定在七月七日夜呢?说起来,与湖南郴州还有些关系,郴州在汉初设为桂阳郡,在汉、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一些阶段就叫桂阳。桂阳是个出仙人与神话的地方,西汉即有《桂阳列仙传》,其中有个叫“成武丁”的成仙,很出名。《神仙传》、《列仙传》、《太平广记》、《中国神话人物辞典》都有其传,牛郎织女的相会日期,就是他透露出来的。南朝志怪小说集《续齐偕记》中记:“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当问:‘织女何事渡河?兄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去后三十年当还耳。’明旦,成武丁所在。世人至今犹云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茅盾先生在《中国神话研究》一书中,就引用了这个故事。
公元前208年。战国时项梁拥楚怀王芈槐之孙牧羊人熊心为怀王。公元前206年,项羽佯尊熊心为义帝,从彭城(今江苏徐州)迁都郴县。同年秋,楚怀王熊心在郴县过了异乡的第一个七夕节不久,就被项羽暗地派九江王英布追到郴州,将义帝杀害。现在郴州仍存义帝陵. 据《中华长江文化大系》 第二章 所载:现代学者研究,由牛郎织女神话形成的民俗节日,时间当在战国,地点则在楚国,湖南桂东隶属于楚国,.楚怀王就曾置七夕,后来才流传为全国性的节日。““七夕节”又叫“七巧节”,如今被称作“中国情人节”的传统节日。是我国的一种民族文化精品,据说湖南郴州桂东仙缘桥是牛郎织女在凡间相会的地方 “七夕节”的习俗和“牛郎织女”在桂东仙缘桥上相会的故事,在当地流传的十分历史悠久。
二、“七夕”的发展
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不管它的产生有多少个理由,如果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就会被无情地淘汰。“七夕”能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存在并发展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七夕正式定为国家节日是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朝廷宣布在全国实行夏历,并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并明确: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重阳及春秋社日、冬祭腊日等为节日,形成定制。七夕在汉代是个重要的庆祝日,因为汉武帝的生日是乙酉年(公元前156年)七月七日诞生与漪兰殿。又传说元封五年(公元前110年)时,王母娘娘曾到皇宫会见过汉武帝,更给七夕加上一层神圣的光环。(2)神话故事的嵌入。牛郎织女故事起源何时,口头传说时期的事目前不好确定,就是古代所指的牛郎星、织女星究竟是哪颗星星,争议也是比较多的。从现在据有的文献资料看,把牛郎和织女说成相互爱恋、结婚、生子、被银河分离、七夕相会形成完整故事是在南北朝时期。当时社会震荡,传统的儒学受到冲击,学术思想比较自由,民间文学非常发达。国家分成南北,战争使人民妻离子散,人们渴望统一安定的生活,于是牛郎织女一对恩爱夫妻被人为分割大河两岸的悲剧引起同情,越传越广,越传内容越丰富,以至进入许多文人的作品中,使七夕从汉代以宫廷为主的欢庆节日,演变成以民间为主的情感节日。
七月七日的民俗活动更加生动具体,传说也越来越贴近平民百姓,如织女可以使妇女手巧,黄牛可以使人致富,神仙可以下凡接人上天离开人间苦难……为了延长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时间,有的地方甚至出现这样的习俗:七月七日白天杀公鸡,以免打鸣惊醒正在相会的牛郎织女。有人说西方节日以宗教为主,中国节日以亲情为主,是有道理的。
(3)祭祀和宗教内容的渗入推动节日民俗发展。南北朝以后,唐朝统一了全国,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在唐宋时期,牛郎和织女进一步神化,由被人同情的拆散夫妻而变成能主宰天下耕作和织绣的神仙,成为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百姓共同祭祀的神灵。唐朝皇宫内白天用阳起石染轻彩,作连理花千余朵,当午散于庭中,随风而上为“渡河吉庆花”;晚上以锦彩结成楼阁,列花果酒炙,设坐以祀二星。宋代时又把牛郎、织女这一对神仙和佛经天龙八部中的‘摩 罗’联系起来,每到七夕把牛郎、织女制成土偶泥人形象,摆在桌上供奉。供奉摩 罗代表牛郎、织女到明代仍很盛行,不过除了泥制的还有木雕,甚或还有金银制品。到了清代,七夕的民俗活动更加成熟,丰富,除了沿袭历代流传下来的供“五子”、贺双星、求灵巧、水浮针、看巧云、拜魁星……以外,还增加上演《天河配》、《长生殿》节令戏,使七夕成为娱乐性很强的传统节日。
三、“七夕”的文化特征
节庆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研究节庆文化应从这个节庆的文化精神、节庆用具、节庆用语、节庆饮食、节庆禁忌、节庆日期等方面内容入手。每个节庆均有自己的文化特征,我觉得七夕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情”字,表达了中国人对夫妻情的态度和理想。老百姓说:“久别赛新婚”,宋朝秦观在《鹊桥仙》中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反映了家庭与社会关系,道出了“千秋不仗片时争”的处世哲学。牛郎织女相会,满天的喜鹊都向天河扑去,互相咬着尾巴为他们搭桥,这是一幅壮丽的天人和谐的图画,善良和博爱的凯歌。中国人追求的是爱情的永久,而不是一时的欢娱;是情感的相互交流夫妻恩爱,而不是一时的男女相互吸引。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追求永恒,是七夕节庆文化的特征,我相信七夕这个传统节日也确实有它的永恒性,这是因为:(1)只要能看到银河,人们就会联想到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七夕正值夏末秋初之时,白天巧云布天,夜晚星光灿烂,是人们在户外观天的好季节。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加速,街区照明亮度大,影响了观天的效果,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终究要追求“回归自然”。七夕到户外观天,会成为节日“时尚”的,七夕由于和天象联系在一起,使其具有长期的生命力。(2)七夕歌颂的是夫妻恩爱,和谐稳定。只要有家庭存在,夫妻白头到老就是人生幸福的一大追求。社会竞争越激烈,夫妻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越重要,现在讲银婚、金婚、钻石婚……都是对夫妻生活的赞美。七夕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联系如此紧密,人们需要有一个展示夫妻情感和周边为其进行祝福的机会。所以七夕在当代更具时尚性。(3)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有效载体,中华的振兴必然要表现在文化的繁荣。七夕这个节日的综合性和独特性,是中华节庆文化的重要代表又是每年节庆周期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有了它才使得节庆文化丰富多彩,失去它就失去了节庆文化的完整性,所以它不会被人们忘记。 七夕这个节日从先秦到现代,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的原因这个节日有兴有衰,历经风雨洗礼,不断变化发展,形成了能够满足民众生理和心理需求的传统节日,调节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万物间的种种关系,是不可替代的宝贵精神财富。现在我们应该是一要尊重,二要研究,三要发展,使传统节日在凝聚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应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