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七夕情人节相会

七夕情人节相会

发布时间: 2021-02-24 00:58:00

『壹』 七夕情人节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了

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是中国的情人节。比起外国的情人节更是专指向「爱情」。因为外国的情人节,原旨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爱,或亲情、或友情、或爱情,并非只限于男女之情。但是中国的七夕情人节,则是描述一对情侣的故事。 传说,天上玉皇大帝有七个女儿,其中最小的女儿织女,最聪明可爱、手艺又巧。天上皇宫中的重要织锦都由她负责设计与制作。另外,玉皇大帝有一群牛,由一个叫做牛郎的年轻人负责管理。两人情投意合、互相爱慕,至荒废了原本工作。于是玉皇大帝下旨,叫喜鹊告诉这两个热恋的情侣要节制,七日见一次面即可。没想到喜鹊传错话,他们以为每天均可相见,更是高兴无比,工作完全抛在脑后。 玉皇大帝这回就龙颜大怒,降旨他们每年只能见一次面,就是农历七月七日的晚上。那一天喜鹊这群肇事者就负责搭桥,让他们两人踩在他们的肩膀上相会。因为一年仅能见一次面,当然有说不完的衷曲、道不尽的悲情,于是那天几乎都会下着毛毛雨,象征两人的泪水。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见传统中国人对于「负责的工作态度」十分看重。不过因为爱情的浪漫却使得这个七夕情人节传说走样,大家通常将焦点集中在「情侣被迫分隔两地」。强调情人好不容易见面,那种凄美绝伦的场景。于是很多因为工作、因为当兵、因为父母反对、因为求学、、各种原因分隔两地的情侣,都会希望在农历七月七日见到面。然后两人就心理投射自比为牛郎、织女,一起浸淫在这种浪漫感人「被迫害妄想」的情怀!

『贰』 七夕情人节的来历和典故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对天文星象有认识,并将天空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追求秩序的古人们不仅将天空规划得井井有条,还将星宿与地面区域一一做了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说,称作“分星”,就地面说,称作“分野”。

简单来说,古人们就是将天上每个星座都与地上的实体地理区域一一对应。关于牛郎织女的天文星空区域对应地上地域分野,文字记载见于汉代文献,《汉书·地理志》:“粤(越)地,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今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

从历史文献上看,在距今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星象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在东汉时,牛郎织女星象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在古代,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关系密切,它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因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使七夕成为爱情象征,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更被现代人誉为“中国情人节”。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2)七夕情人节相会扩展阅读:

“七月初七”作为节日源于古人对数字和时间的崇拜。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列为吉庆日。“重日”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

在这些“重日”中,不难看出古人对数字的崇拜,如九与五是重要的数字,九五至尊是地位的象征。而“一”是万物起始之意,是成就、地位和尊荣的象征。“七”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

“七夕”月逢七、日逢七。在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在民间表现为时间的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结。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七”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叁』 七夕情人节的来历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情人节,那天,传说中的牛郎和织女会鹊桥相会,听说专那天会看不到喜属鹊,因为喜鹊全飞到天上为他们拾鹊桥去了。到了晚上,一般会下些小雨,那是他们相会时流的泪,如果晚上在葡萄架下仔细听,还能听到他们的悄悄话呢。

『肆』 什么时候七夕情人节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这一对有情人一年才相会一次,就是中国的情人节,因在七月初七又叫七夕情人节。

『伍』 七夕情人节主要习俗有哪些

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 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七姐诞
广州旧时过七巧节是非常热闹的。人们在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各种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模型等物。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连指甲也涂上了红色,然后把早已准备好的各式物品,如古董珍玩、鲜花、时果以及脂粉等摆放在厅堂的八仙台上,还要有一盏油灯放置在“仙禾”或“仙菜”中间。一切都安排停当以后,姑娘们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此时,除了邀请亲戚朋友前来作客以外,还要请邻里中相识与不相识的姑娘们一起拜神,观尝巧艺与玩具,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如巧艺与玩具受到越多人的称赞,主家姑娘就越高兴,越感到荣耀。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妇女洗发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结扎巧姑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拜“七娘妈”
闽南和台湾的七夕节又是“七娘妈”的诞辰日。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据闽南籍台湾学者林再复的《闽南人》一书考证,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所以,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变成对保护孩子的“七娘妈”神的祈祷。

『陆』 写给七夕情人节无法相会的诗词

每逢七夕佳节到,牛郎织女会鹊桥,
如今相恋近千里,思念上网视频聊。

『柒』 七夕情人节,牛郎织女真的可以千里相会吗

七夕不是情人节,更不是中国的情人节

改革开放的头几年,西夷的一个节日,随着一阵海风吹遍了我国的街头巷尾,也吹进了年轻人的心里。小情人们在2月14日这一天,互相赠送鲜花、巧克力等礼物,以表达爱意,歌颂爱情;缅怀一位叫Valentine的修士,这一天就是Valentine's day,中文叫做“情人节”。

又过了几年,另外一个情人节悄悄走到人们中间,那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这是一个比较冷门的传统节日,冷到人们甚至都不知道那是怎么延续至今的。

我们知道,每一个节日都有特定的风俗:比如西方人的圣诞节亲友团聚,装饰圣诞树、扮圣诞老人。中国人春节也要亲友团聚,放炮仗、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八月十五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那么七夕吃什么?不知道~~ 七夕有什么传统活动?还是不知道~~ 根据我从网上搜索,七夕有零星的庙会,但是我所认识的人中,没有一个人参加过。这些零星的庙会,既不排斥情人,也和情人没有多大关系。

如果说七夕是一个传统节日,那么使它延续至今的,应该是牛郎织女的传说。每个节日背后,都有一个传说或典故,西洋的情人节也不例外。传说公元三世纪的罗马,有个国王,他为了保证兵源,竟然禁止国民结婚。西方的婚礼是由修士主持的,就在罗马的国都里,有位德高望重的修士,他不顾国王的禁令,偷偷的为一对对小情侣举行结婚典礼。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在罗马迅速传开,不幸的是,也传到了国王的耳朵里。国王把修士打入天牢,最终折磨致死。修士遇害的那一天是公元270年的2月14日。

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位国王早已下了地狱,“人们再也记不得他的权杖与宝剑”,但人们将永远缅怀那位敢于对抗强权的修士,他的名字叫Valentine(瓦沦丁),2月14日是Valentine's Day,这一天渐渐成为今日的情人节。

让我们来看看“中国情人节”的故事,我们的瓦沦丁在哪里?翻开我们的史书,谁是中国的瓦沦丁?有谁曾经为了爱情,对抗强权,甚至不惜性命?我想还是有的,只是人们并没有象罗马人那样同情他,而是把他忘了。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瓦沦丁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古代,以我们的传统思想,谁去赞颂他?谁为他树碑立传?得到他帮助的人们,还不是纷纷向国王下跪磕头?他更可能被人们当作叛逆,一个人寂寞的死去,任凭坟上长满杂草,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谁会记得他?我们只会记得那位英明神武的国王,叱咤风云万人敬仰世代称颂。当然我们也不可能有自己的情人节。

南朝梁文人沈约(公元441-513年)曾作过《织女赠牵牛》诗。同样是一千多年的时间,哪一朝哪一代把七夕当作情人节了?中国人哪一朝哪一代把追求爱情,追求个人幸福当作天经地义的事了?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七夕节没有情人之间互赠礼物的习俗,没有表达爱情的传统,即使那些零星的庙会,也是和西方情人节的习俗大相径庭,那庙会也不是婚友联谊会,可以说和情人没多大关系。七夕就是七夕,有牛郎织女的传说,但无情人节之实。Valentine's Day 为什么不叫“瓦沦丁之日”,而翻译成“情人节”?很简单,因为那就是情人过的节~

既然七夕自古不是情人节,也没有情人把它当作自己的节日,那么为什么近几年要把西方情人节的习俗生搬硬套到七夕节上呢?我不知道是什么人把七夕改造成了所谓的情人节,也不想无端猜测人家都是别有用心。罗马出了一位流芳百世的修士,而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文明古国,却没有酝酿出一个中国自己的情人节。西方情人节承载了歌颂爱情,不畏强权追求幸福的精神。反映了罗马民间坚定的、正义的道德观,一千多年过去了,伟大国王的生日没有人记得,瓦沦丁修士的故事却世代传颂,成为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的人们的节日。为什么中国没有?

我们是否该想一想,我们的祖先,我们的传统尊重过爱情了吗?真的追求过幸福吗?中国的瓦沦丁,他真的存在吗?他可能做过什么呢?他的下场又怎么样?得到他帮助的人,感激过他吗?他真的一片纸,一块坟都没留下吗?

我们除了东施效颦,把本来不是情人节的七夕改造成瓦沦丁节,还会干什么?

附:七夕的传说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苦命的放牛郎叫灵儿,有一天受“灰牛大仙”教唆,跑到茶豆架底下去偷窥仙女洗澡。其中有个叫织女的特漂亮,绝对的天使的脸盘魔鬼身材。灵儿是个刚刚发育好的小伙子,那年头又没有贴图网站,也没有受过“坐怀不乱”等等先进事迹的教育,他能不动心吗?只看了一眼就死心塌地地爱上织女了。织女是个情窦初开的大姑娘,对灵儿这小帅哥也是一见钟情,没嫌弃他是个一穷二白肉身凡胎的放牛郎,俩人一来二去就好上了。

这小两口成家以后恩恩爱爱,日子过的村里人都羡慕,还生了一对双胞胎。“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可怜第三年的七月七,祸从天降!天上有个恶霸的压寨夫人叫王母,这一天王母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突然下凡绑架了织女,往天上逃逸。灵儿就急眼了,带了俩孩子一路追了上来。王母遂使妖术划了一道银河,挡住了灵儿父子三人。从此好好的一家四口,就被王母无端给拆散了。恶霸玉皇知道了他老婆干了这么缺德冒烟的事,怕遭世人戳脊梁骨唾骂,决定每年七月七,招喜鹊搭桥,让牛郎织女一家人团聚一天。
七夕故事和风俗的时间性,表明它原本只是一个秋天的节日,七夕故事所蕴含的意义,也不过是时令转换、秋天开始的消息,尽管有缠绵悱恻、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但七夕却初与爱情无关。七夕,作为秋天的第一个节日,拉开了秋天的序幕,而秋天的戏剧永远是令人伤感的悲剧,秋风起兮,繁华落尽,万物萧条,令人黯然神伤,因此,七夕与其是情人的节日,不如说是一个伤情的日子,与其说是一个令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日子,不如说是一个自古多情伤离别的日子。七夕非爱情的季节,因此,在古人的观念中,七夕对于婚嫁,并非一个吉利的日子,牛郎织女的爱情,也并没有花好月圆的意味。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占卜简书《日书甲种》就有以牛郎织女为占的条目,一条说:“丁丑、己丑取妻,不吉。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另一条说:“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可见,在古人心目中,七夕故事,对于爱情和婚嫁而言,原本是凶多吉少的“下下签”,是抽不得的。;

时下国人炒作七夕情人节概念,原因之一是为了和西方的情人节抗衡,用心可谓良苦,然而,把七夕当成情人节,可谓数典忘祖。本土意识为了回应外来冲击而“复兴”传统,却不得不参照外来文化而对传统进行重新阐释,因此反倒使“传统”成了外来文化的拙劣模仿。其实,中国原本是有自己的情人节的,它和西方的圣瓦伦丁节一样,不在秋天,而在春天。在古代,包括春分、花朝、春社、清明、上巳等等在内的春天节日,除了其特有的与农事、祭祀有关的仪式内容之外,无一不是风情摇曳的爱情节日,且不说自古以来那些在春天节日上吟唱的诗篇中流露出来的无边风月,翻翻宋明话本、元人戏文,那些多情的才子佳人们几乎无一不是在清明上巳、踏青游春的游戏场上一见钟情、私定终身的。说到底,万物盛开、摇荡性灵的春天才是滋生爱情的季节。

『捌』 七夕情人节是几号

中国的情人节一般指的就是七夕,每年的日期是不固定的,在每年的七夕阳历日期中是不同的,例如2018年中国情人节是8月17号星期五,2019年中国情人节,就是8月7号星期三那一天,也就是七月初七。
之所以七夕节又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这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有关系的,后人是为了纪念他们这一对相爱却不能相守的恋人,就将每年的七月初七这一天,他们相会的日子定为七夕节。如今的七夕节又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这个节日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青睐。
中国的元宵节也就是正月十五的那一天也称为中国情人节,但是大多数人喜欢七夕情人节这一天。

『玖』 七夕情人节的民俗活动有什么

情人复节有很多习俗活动,可制以简单的给你介绍一下。
其中比较流传的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兰夜斗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染指甲,七姐诞等。
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
兰夜斗巧起源於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以上仅为常见的民俗活动介绍 。

『拾』 七夕情人节就要到了,牛郎织女都要相会了,送什么给女友最合适啊我也想浪漫一下。

热恋中的情人最看中爱情的表示,对情人送的所有礼物都欣然接受。能够进一步增进两人感版情的礼物是最合权适的,时尚款式的情侣对表、两人玩的原创玩具。如果你想暗示对方可以考虑婚嫁了,那么一枚象征性的钻戒也是情人节最好的礼物。
廊坊钻石宝贝为您提供最优质的服务,钻石宝贝有上千款戒托供您选择,有各种级别各种大小的裸钻供您挑选,并且可以帮您提供个性化的定制,相信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来临前,廊坊钻石宝贝能帮您达成心愿。

热点内容
白玉兰花团 发布:2025-05-19 15:55:42 浏览:93
艺海盆景 发布:2025-05-19 15:54:55 浏览:79
哈市某花卉 发布:2025-05-19 15:54:40 浏览:390
初中作文樱花 发布:2025-05-19 15:47:04 浏览:606
插花护肤 发布:2025-05-19 15:45:33 浏览:183
蕙兰凤羽兰花 发布:2025-05-19 15:43:47 浏览:22
鹿门归丁香 发布:2025-05-19 15:38:51 浏览:507
冰玫瑰攻略 发布:2025-05-19 15:09:48 浏览:960
玩盆景艺术 发布:2025-05-19 15:02:49 浏览:192
用ps怎么画一朵花 发布:2025-05-19 15:02:47 浏览: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