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梅花糕
『壹』 品尝梅花糕的一段话!!!急啊~~~~~~~~~~~~~~~~~~~~~~~~~~~~~~~~~
我认为可以把梅花糕当作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来欣赏!精白面粉上五彩缤纷,就像花粉一样绚丽,其实那是红绿瓜丝;那上面一个个“球形花朵”其实是白色的小元宵、鲜艳的红枣和白果。烤熟了的梅花糕呈油亮亮的金黄色。这是一朵多么硕大美丽的“梅花”呀!真让人垂涎三尺!
梅花糕的做法是非常讲究的。光它“肚内“就有好多玩意儿。先将精白面粉与水拌成面浆,注入烤热的容器里,再分别放入豆沙、鲜肉、猪板油丁和玫瑰等馅心。不仅如此,梅花糕的”表面功夫“也不少呢!!!要分别放上小元宵、白糖、红绿瓜丝、红枣和白果。烤热就完成了。
梅花糕那么小的躯体内竟藏有那么多东西,品尝起来一定是件美事。
刚一咬下去,是软软的小元宵,它们被白糖粘在一起,所以吃起来润滑爽口,还甜丝丝的。在把“花朵”吃完后,剩下一“个豆沙卷”。脆脆的焦皮裹着香甜可口的豆沙,一咬下去,脆皮和豆沙一起咽入肚内,有一番“美滋滋”的甜蜜感觉。
记得有一次,我把刚烤熟的梅花糕迫不及待地往嘴里送,结果被滚烫的梅花糕烫着了。瞧我这个急性子!!!
http://hi..com/gafeirldroom/blog/item/11aed1fdc9282f46d6887deb.html
『贰』 这家美食本地人从小吃到大吗
北有天津驴打滚,南有杭州荷花酥,我们南京自有梅花糕,梅花糕是江苏南京、苏州、无锡江南地区的一种著名的风味特色小吃。造型宛如一朵梅花,色泽诱人,入口香甜不腻、口感软硬适中、吃后唇齿留香,流传至今。今儿,我们就来聊聊这南京的特色——梅花糕。
这里的招牌当属「水果梅花糕」,内有豆沙、水果两种原料,糯米的质地加上水果的清香,味道一下子清新不少,表面上撒上坚果,热气扑来,坚果的浓郁和水果的芬芳一下子让我着迷。
每一炉水果味的梅花糕数量是有限的,剩余一锅基本都是「豆沙梅花糕」,不管是哪种梅花糕,其实顶部的口味都是差不多的,只有一些零星的点缀用作区分口味,这种豆沙梅花糕就是豆沙馅儿,吃起来很幸福,吃到三分之一处的时候,才会发现这豆沙梅花糕也是别有洞天,一股豆沙如泉涌一般侵袭着你的口腔,那浓浓的赤豆味儿,如同爆浆一样,在口中迸发。有一点特别要注意,这梅花糕里的馅儿,可别烫着。
『叁』 古代的时候各国帝王都吃什么点心 零食 小吃一类的比如梅花糕什么的…… 请详细说明!品种越多越好!
中国历代宫廷都把吃饭搞得大张旗鼓,有众多复杂的讲究。在推崇“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帝王们当然不能不讲究饮食。 在中国,清代帝、后的饮食可称得上“中国宫廷之最”。清代宫廷的膳食在食物的色、香、味及数量上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清代内务府的档案里,保存了很多皇帝的膳食清单,这些清单的内容非常详细,皇帝今天在哪里用膳,吃了哪些菜品,每道菜品用什么器皿盛放,做了多少量,都记载得非常清楚。 通常,皇帝每餐要有20多道菜肴,4种主食,两种粥(或汤)。菜肴以鸡、鸭、鱼、鹅、猪肉和时令蔬菜为主,以山珍海鲜、奇瓜异果等为辅。皇帝吃的米是专门培育的黄、白、紫三色米,以及各地进贡的上等“贡米”。同时,各地方的行政首脑每年还要按规定的数量上交鹿、狍、鹿尾、鹿舌、鹿筋、熊、野猪、野鸭、虎骨、鹅、腊猪、咸鱼、鲟鳇鱼、鲈鱼、栾色鱼、乳酒、乳油、燕窝、鱼翅、海参等,蒙古王公还要进献黄羊。山珍海味应有尽有。 在清代宫廷饮食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慈禧太后的饮食。根据记载,慈禧太后的一餐通常有一百多道菜品,用来盛放食物的食器和餐具也非常考究。饭前,先进食瓜果、茶。在菜品中,猪肉类约有10种,鸡肉、鸭肉、羊肉各有数种,烤、蒸、炒等烹调方法俱全,御厨们还要绞尽脑汁,将菜品摆放成龙、凤、蝴蝶、花卉等各种吉祥的图案,或拼成“福”、“寿”、“万年”、“如意”等字样。慈禧的御厨中不乏“名厨、大腕”,比如王玉山,擅长“抓炒”,被称为“四大抓”--抓炒里脊、抓炒鱼片、抓炒腰花、抓炒虾。 本文来源:中国早餐网 早餐吃什么好中国皇帝“吃不饱” 从北齐开始,光禄寺成为专门负责宫廷饮食的机构,这种设置延至清代。隋唐还开辟了第二个御膳机构--殿中省尚食局。光禄寺主要负责祭祀用的食品、宫廷宴会的食品和在京官员的膳食,拥有职员数千人。殿中省尚食局则负责皇帝的日常膳食,其首脑为奉御,确保供应的食物符合皇帝的饮食禁忌。 皇帝用餐有一整套必须遵循的程序。以南宋为例。在皇帝将要进膳的时辰,在殿中省和皇帝用餐的嘉明殿之间,禁卫森严,不许闲人过往。殿中省有一人先高喊:“拨食!”随即出现10余位身穿紫衣的“院子家”,右手托着用黄色的绣龙布罩着的食盒,左手拿一条红罗绣的手巾,将食盒摆放在嘉明殿的膳桌上。皇帝的菜品端上来后,先要用银制品测试饭菜是否有毒,然后还要由专人“尝膳”,确定没有问题后,皇帝才能吃。 清代的皇帝是一日两餐,早餐约在现在的6至8时,晚餐在下午的2至4时。每日,皇帝在用餐前,先要查阅膳食清单,上面写明哪样菜是谁做的,以备皇帝核查和点菜。皇帝所点的菜品,如果没有特殊说明要撤换,御膳厨房每次都要预备。在皇帝的膳桌旁还要另设一个几案,以备赏赐。皇帝用膳后,剩下的食品可以分赐给他人。 按理说,享用这么丰盛的膳食是种享受,可皇帝吃得并不尽兴。比如,清代的宫廷里有这样一条规矩,用餐的人不能表现出自己“喜欢吃什么”;即使对于非常喜欢的菜,也要严格遵守“吃菜不过三匙”的家法。 根据《周礼》的规定,帝王在进膳时要有音乐陪伴。后世虽然没有把音乐与皇帝的日常进食密切联系,却增添了显示皇帝尊贵的各种规矩。比如,皇帝要单独进食,如果他高兴,可以恩赐别人(比如:皇后、妃嫔、皇子女或宠臣)和他一同进餐。 朝鲜皇帝:饭与药一起吃 朝鲜皇帝用餐也有颇多讲究。 根据规定,只有君主的御膳每餐可以达到或超过12道菜品,贵族每餐只能享用7至9道菜品,而老百姓的餐桌上只能有3至5道菜。 朝鲜王朝的宫廷料理是韩国传统饮食的精华,代表了传统饮食的最高水平,因为各地都把最优质的食材献给君主,再由最优秀的厨师将这些食材精制成菜品。 朝鲜的宫廷料理首先体现了“诚意”。厨师们会把食品的原材料切成细丝,粗细长宽一致,整齐地摆放,可见其用心。 如果说,中国皇帝的膳食讲究的是山珍海味、色香味俱全、奢华气派,朝鲜的宫廷料理追求的则是食品原料本身的滋味,注重保健、营养均衡。宫廷料理中有一道菜叫五色炙肉串,食料有牛肉、干香菇、桔梗等,饭与药一起吃,也是朝鲜宫廷料理的一大特色。 朝鲜皇帝用餐前也有专人“尝膳”。皇帝吃饭前,有个“气味尚宫”用银筷子把每道菜都尝一下。这个“气味尚宫”便是负责检验食物是否有毒的官职。 在战乱的年代,朝鲜宫廷饮食的精华逐渐流失,幸好有一个名叫黄慧性的女性,努力寻找当年的宫廷厨师,并写出《朝鲜王朝宫中饮食》一书,才为现代人保留下朝鲜宫廷料理的精彩
中国古代君主的膳食及其烹饪从来就是一件不可苟且的事。在历史上也只有中国宫廷把吃饭搞得那样大张旗鼓,有众多苛繁的讲究。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古代,如果全国的百姓都有饭吃就是太平盛世了。最基础的事务也就是最重要的事务,所以帝王们不能不讲究饮食。“王者食所以有乐何?食天下之太平富积之饶也。”如果天下饥荒,饿殍满路,帝王就应当有撤馔之举,以显示与天下同心、体谅民情。
从北齐开始,负责宫廷饮食的机构为光禄寺,沿至清代。隋唐又开辟了第二个御膳机构——殿中省尚食局。从此各代的膳食机构为两个,其一的光禄寺主要负责祭祀食品、宫廷朝会宴享和京官的膳食。唐代光禄寺下设太官署、珍羞署、良酝署、掌醢暑(这种设置延至清代)。太官署除令、丞、府、史等负责人员外,供膳2400人,主膳15人。负责皇帝日常膳食的殿中省尚食局,长官为奉御,督办御膳,保障遵守春肝、夏心、秋肺、冬肾的食禁。呈给皇帝的食物,由奉御先尝。此制延及宋辽。
帝王们每日进膳颇有讲究。《周礼》中规定,王在进膳的同时要有音乐陪伴,以乐侑食,助食兴。后世虽然没有把音乐与日常进食联系那么紧,但增添了显示皇帝尊贵的各种规矩。皇帝单独进食,如果他高兴,可以恩赐别人一同进餐,包括皇后,妃嫔、皇子女甚至宠臣。
办理皇帝进膳的程序以南宋为例:在皇帝即将进膳的时辰,殿中省的御厨与皇帝进膳之所嘉明殿之间,禁卫成列,设栏杆不许闲人过往。殿中省门上有一人呼唱:“拨食!”随即出现身穿紫衣头裹幞头的“院子家”十余人,右手托一盒,用黄色的绣龙布罩着,左手携一条红罗绣手巾,将食盒摆放在嘉明殿膳桌上,然后又托金瓜盒进来摆放,这样皇帝的膳桌上就有二十几盒食物。然后皇帝开始进膳。
清代皇帝一日两餐,早餐在六至八点,晚餐在下午二至四点。每餐品种一般在十五至二十五种之间。每日在传膳前,先要进膳食,膳单上写明某人调某样,某人烹某样,以备查核。膳单的另一张上写着每膳菜目,以备点菜。根据皇帝所点的食样传膳,如果皇帝下次未说明撤换某样,则每次都要预备。在皇帝的膳桌旁还要另设一几案,以备赏赐。皇帝用完膳后,剩下的分赐给宫眷或其他人。
皇宫内御膳食品和宫廷珍味是不厌其精不厌其美。
大概从西汉开始,人们将麦磨成面,加水和成团,压扁,烤或蒸熟,叫做饼。馒头是由蒸饼发展过来的。面和米成为主食中的两类。而在宫廷,主食应算是肉而非谷物。
经常出现在御食中的汤饼,是煮熟的面食。饼又是面食的通称。汉代汤官负责供应御膳中的饼类。魏明帝曹睿曾怀疑何晏面色是涂粉之故,为验证此事,明帝召何晏来,赐食汤饼,何晏脸上冒出汗,明帝用朱衣拭其面,何晏面仍皎白。唐代御膳中有“银饼馅”,用乳酪和面、膏腴作馅,皇帝有时将此饼赐给大臣食用,品尝到这种饼的大臣觉得美味无比。
五代时后唐明宗命人按他的意思做饼,用碎肉与面揉在一起,做成臂状,用刀截成每只二寸厚,蒸熟食用,称为“同阿饼”。北周宫中有种莲花饼,内有十五层,每层夹一朵莲花,共十五色,宫中将此饼称为“蕊押班”。北宋宫中御膳的饼类有鹭鸶饼、天喜饼、密云饼,外面还进贡龙团凤饼。饣炎也是一种饼,宋御食中有驰蹄饣 炎、春分饣炎、珑璁饣炎。可知唐以后御膳用的饼越来越精细、考察、别出心裁,普通的饼在御膳中失去了地位,只是在刻意锻炼节俭风尚和国顿无奈时才食用。
馄饨估计是由汤饼发展来的,宋御食中有五色馄饨。而饺子与馄饨做法相似,唐代已有水饺饵,又称为汤中牢丸或粉角。
以贪吃肥胖著称的宋明帝,尤其好食逐夷,即用石首鱼、鲨鱼、鲻鱼的肠肚制成的酱,明帝将此物用银钵盛蜜浸渍,每餐吃上数钵。由于贪吃,五脏难以负荷,胸闷腹胀,以至透不气来,复又大量饮酒以助消化,最终困于饱食而死。
隋唐以后皇宫的膳食越上了新的台阶,尚食局集中了全国一流的厨师,其手艺在朝廷外很难找到对手。皇帝便可享受天下至美的食品,南北朝的困境不再复现。
唐代的御食用装饰华贵的牙盘盛装,日常膳食每餐用九个牙盘装食味。
唐代尚食局的手艺被人们传为佳话。中书省的冯给事曾帮过新提升的尚食令的一点忙,尚食令提出要去冯家献点薄艺。这位尚食令是造饣追子(薄饼)能手,他在冯家厨房操作,冯氏一家人在帘后观看。只见他极为利落地团面,旋即一张薄饼置入铛(三爪锅)中,将熟,又漉出入水中,良久,忽又投油铛中,取出抛在台盘上,饼仍旋转不止。冯给事一家人品尝,其味脆美,不可名状。这不过是略施小技。制做珍味御膳要比这复杂得多,如“浑羊殃忽”的做法是:取鹅,去毛及五脏,内中置肉及糯米饭,五味调和。取羊一只,去毛及肠胃,置鹅于羊中,将口缝好,放在火上烧制。羊肉熟时,取出肚中之鹅食之。皇帝经常将这种美味赐给翰林学士。
唐玄宗曾设计了一种食样,用刚猎获的幼鹿,取盘、剖肠,用鹿血加热煎鹿肠,趁热食之,叫做“热洛河”。玄宗还将此味赐给安禄山和哥舒翰。
唐御膳中有很多食样,世人从未见过尝过。御厨的绝艺也秘不外传。人们只能从皇帝恩赐中管窥其豹。
明清两代尤其是清代,宫廷膳食品种繁多、制作精细,并在全国几大菜系(鲁、苏、京等)基础上形成了宫廷菜肴的风味和气派,这是此前千余年帝王梦寐以求而不能企及的。
『肆』 一朵梅花和一个蛋糕取一个雅致的名字
取个“美糕梅”怎么样,呵呵
『伍』 梅花糕作文,急6点半前
梅花糕起源于明朝,发展到清朝时成为江南着名小吃。
梅花糕还有个故事呢!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见梅花糕其形如梅花,色泽诱人,故作品尝,入口甜而不腻,软脆适中,回味无穷,胜过宫廷御点,大加称赞,因其形如梅花,变赐名为梅花糕,故流传至今。
听了上面的故事,我仿佛看见了那让人垂涎欲滴的梅花糕,热气腾腾的,散发着淡淡的,犹如梅花一般似有似无的香。小巧的梅花糕,表面如同一朵盛放的梅花,梅花上面点缀着几颗玉白如珠的珍珠圆子,零点洒着几根色彩鲜亮的青红丝,就像夜晚路边上的那几盏霓虹灯,格外的诱人。
梅花糕不仅好吃而且制作过程简单。制作时所需的特制模具,内有19个梅花状孔。带炉火烧得通红,先用刷子将铜模子孔刷上油,然后老爷爷将稀面浆注进模孔里,一半深就够了,放入豆沙,果仁,枣泥,果酱,小圆宵,松子仁等各种馅心,再在上面注上面浆,撒上些红绿丝,瓜子仁在上面,盖上铁盖烘烤。等上些时间,一个个新鲜,可爱的梅花糕出炉了。
趁热咬上一口,软软糯糯的,珍珠圆子顺舌尖滑过,在口中来回的流动,有趣的很,一口咬的大了些,就流出了糕中琥珀色的红豆沙馅,赶忙用舌尖去舔,爽滑而甜腻额,带着桂花的芳香,飘然至心,心情在这妙不可言的甜香里瞬间明朗起来。
形似梅花,香似梅花,但味只有你亲自来品尝一下才会吃到了。
希望能帮到你
如果您认可我的答案,请点击下面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谢谢!欢迎追问(*^__^*)
『陆』 张家港哪里有梅花糕卖的
苏州小巷里有许多充满生活气息的小摊子,最常见的就是臭豆腐干和萝卜丝饼、三角包等苏州小吃。这平民的美味,是小女孩童年幸福的一部分。
吃在苏州,住在观前街附近很方便,这一带是苏州不折不扣的美食街区,各种餐厅、老字号鳞次栉比。这些老字号中虽有些名声在外却令人失望的,但也有些小吃却是不容错过的。
我差点儿就错过了采芝斋的酒酿饼。
住在观前街附近,每天晚上都会习惯性地在观前街逛一逛,甚至在采芝斋里转几圈,但都没发现传说中现做现卖的酒酿饼的影子。直到有一天,因为突然下雨转回的早,经过采芝斋时意外地发现门口有很多撑着伞排队的人。赶紧跑到店里一看,三只大大的电烤锅里,师傅来回翻面儿的正是我遍寻不着的酒酿饼。而前几天因为来得晚,酒酿饼早就收摊了。
酒酿饼是春季的时令点心,外观与小月饼相似,面是用清酒酿来发的,因为气候的原因只能卖这一季。采芝斋是清明节前后一个月有卖,有玫瑰和豆沙两种口味。纯天然之外,现发酵也是酒酿饼的一大特色,因此在大量制作上有相当难度,几乎只能采取前店后坊的形式,一边生产一边出售,排队就在所难免了。后来我发现,排队购买是苏州某些小吃的典型特征,要排队的还有陆稿荐的酱汁肉、哑巴生煎等等,排队多和制作工艺有关,并非因节假日或者蜂拥的游客所致。
兴致勃勃地看了一会儿师傅烤饼,我也到外面去排队。不知道排队是不是能给添上一抹好滋味,反正这新鲜出炉的酒酿饼的确很好吃,尤其是玫瑰馅的,白皮红瓤,一层层似要渗到皮上来。咬一口,热腾腾的玫瑰酱直往外流,颇有真正的老字号货真价实之风。酒酿饼好吃,不过要趁热吃才好,此物一旦冷却,活泼的韵律全失。于是在苏州剩下的几天,我每天都来到采芝斋的门前,排队买两只酒酿饼。
季节性强是很多苏州小吃的典型特征。比如青团子,这种用艾草汁液染成的糕团也是在清明节前后艾草青青时才有;中秋前后,苏式月饼将会代替酒酿饼在采芝斋的电烤炉受“煎熬”;糕团老店黄天源,更是每个月都有不同的时令产品推出。现代化的高科技已经抹煞了很多食品的季节性,苏州小吃能够让人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期待,也未必不是一件浪漫的事。
梅花糕和海棠糕大概是苏州城里长相最漂亮的两种小吃,事先没见过它们的 “芳容”,反而让我对这两种花样名字的小吃充满期待。最正宗的梅花糕在山塘街。踏着凸凹不平的石板路,弯弯的石拱桥静静地横跨在小河上,就像走进江南小桥流水的风景画。梅花糕的小摊子在通贵桥旁边,这个小摊简单而古朴,一张桌子,两个炉子,摊子前“姑苏名产陈老大梅花糕、海棠糕”的字样十分醒目。不用说,戴白帽子穿白围裙在炉子前忙碌的师傅就是陈老大了。碰巧一个模子的海棠糕熟了,只见陈老大熟练地将盖着铁板的模具翻了180度。模子一撤,热腾腾的海棠糕全都落到了铁板上。一炉七个 ,就像是一朵七个花瓣的海棠花。很想看梅花糕的制作过程,陈老大告诉我要等现有的这炉卖完才能做一炉新的。于是趁着人少的间隙 ,一边跟陈老大聊天,一边在有人来的时候帮忙“吆喝”两声。“陈老大”就是大师傅陈巧文,在家排行老大。陈家的梅花糕和海棠糕手艺已经传了八代,陈老大指着各种工具告诉我, “这些模具全是紫铜的,祖传下来的。”
不一会儿,梅花糕卖完,开始制作新的一炉。只见他先用刷子将模孔刷上油,然后用紫铜水壶把调好的稀面浆浇进模孔里大约一半深,然后放上豆沙馅,再往上浇上一点面浆把豆沙裹好,最后是往面上撒些青丝玫瑰、黑芝麻、瓜子仁、核桃、红枣等物,金橘则是每个梅花糕放一个,弄完之后盖上铁盖开始烘烤。
等待的过程对我来说有点煎熬,因为前面已经忍了那么久。八分钟后,陈老大把铁盖子打开,一股沁人心脾的甜香热热地扑面而来,洁白的糕上点缀着红黄粉绿的物件,朵朵似梅花绽放,十分好看。陈老大娴熟地用竹签把一个梅花糕从模孔中挑出,放在一张小纸上递给我,还不忘叮嘱一句:“慢慢咬,别烫着。” 轻轻咬一口到嘴里,哇,松软香甜!
不知道什么时候游客已经围了一圈,一个中年游客问:“苏州的小吃,怎么这么多甜的?”陈老大说:“我们苏州的水都是甜的!”苏州当然有不甜的小吃,但陈老大自豪的回答却让我觉着贴切到骨子里。临走的时候,陈老大依旧在摊前忙碌着,满足的神情全写在脸上。来买梅花糕、海棠糕的吃客不乏年长的老苏州,或许他们更多地是在品味那一份旧时的情怀。
旧时苏州茶馆,吃早茶的人最喜欢的茶点有两种,一种是蟹壳黄,另一种就是生煎馒头。位于苏安新村居民区里的这家生煎馒头店,是苏州最受好评的生煎之一。而之所以起了个“哑巴生煎”,只因为煎馒头的大师傅是哑巴。 苏安新村里虽没有哑巴生煎的指示牌,但就算是不问路,找到这家店也不难。一路上不时碰到拎着塑袋的人,塑料袋里装的是打包的刚出锅的哑巴生煎。小店前停满了各式自行车,里面照例在排队。虽以熟客居多,还是可以看出队伍前面刚取到生煎的顾客脸上发自内心的满足,而排在队伍后面的顾客脸上也绝无半丝不耐烦。
见到传说中的哑巴,虽然年纪大了,可还看得出年轻时候的眉清目秀。哑巴名叫俞二媛,因9岁时生的一场病丧失了说话能力,13岁时他就被送到一个小吃店,在一位著名的生煎师傅那里当学徒,3年之后回到父亲店里帮忙。也许是因为又聋又哑,俞二媛不受周围环境影响,煎生煎的时候十分专注,火候拿捏得十分到位,煎出来的生煎特别好吃,“哑巴生煎”的名号也就渐渐打响了。
现在,这门手艺已经传到了他的女婿和儿子的手中,但他还是忍不住亲自上阵。只见他手拿两张白帕,转锅开盖、撒葱花、点芝麻、喷凉水、淋油……一刻不停,火候到位后马上起锅装盘,一铲四只,动作干净利落。类似生煎这种需要火候和感觉的东西,它们的味道是麦当劳和肯德基这样的洋快餐永远无法取代的。夹起一只生煎,轻轻咬上一口,鲜香的汤汁就从薄薄的皮子里流了出来,吃在嘴里还有一股芝麻和葱的香味,鲜之外也有一点甜丝丝。要做出好的生煎,除了最重要的火候拿捏之外,每个环节的用料也很讲究。比如说用来擀面皮的面粉用的是“特一粉”,做馅儿的肉用的是夹心肉,放在馅儿里的皮冻要用胸脯肉熬,生煎包好后蘸一下芝麻再放到锅里,这样煎出来,每个生煎都有芝麻的香味。
然而,生煎的好味道还不是哑巴生煎最让我难忘的。等待生煎的时候,我想拍一些照片,哑巴师傅虽然不会说话,却明白了我的意思。他用非常简捷的手势“告诉”我,等这一盘煎好端到窗口的时候拍照比较好。从那一刻起,我更深刻体会到,只要用心,语言并不是沟通的障碍。
“老虎脚爪”这个小吃的名字虽让人印象深刻,但在我的嘴里吞吐几次之后就演变成“老虎爪子”并继续朝“虎爪”方向演变。从观前街往皮市街方向走,据说那里的花鸟市场附近每天下午有卖这种小吃的摊子。
走了一会儿还没看到,就跟经过的一个邮局门口的职工打听。邮局的人员似乎很惊奇我和同伴两个外地人竟然知道老虎爪子,还很疑惑地问我们是不是要找吃的。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热心地给我们指明方向。忽然有些明白他的疑惑,从我嘴里说出的老虎爪子也许和熊掌关系更近些。
花鸟市场附近的街道上有来来往往的 自行车、熙熙攘攘的行人和三三两两的小商贩,不似平江路老城区那般雅致,却充满俗世亲切的生活气息。
“老虎脚爪”其实是一种甜烘饼,因其形状类似老虎脚爪而得名。做法是将和好的面团,揉搓成圆状压扁,在上面切出等分的三刀,成为六角形,行话叫“开花”,面团瞬间就绽放成“虎爪”的模样。然后稍稍掰开,刷上饴糖水,在小缸炉里烘得焦黄地泛着油光,就喷香出炉了。正宗的老虎脚爪外面脆而不硬,稍显坚实是它的特色,味道甜但不重。喜欢口感老一些的就选焦黄色深的,喜欢嫩的,就选颜色浅的。
我们只敢买了老、嫩“虎爪”各一,因为肚子里的空间着实有限,何况在老虎脚爪的附近,我们意外地发现另外两种小吃:桂花糖粥和豆腐花。
糖粥是颇有名气的一种苏州小吃,不仅观前街玄妙观广场上有卖糖粥的雕塑, “笃笃笃,卖糖粥”的市声也早已演化成旧时儿童的歌谣。这里的糖粥好吃,卖得也特别快,赤豆和糯米混合的糖粥有扑鼻的桂花香。等我们慢悠悠吃完准备再来一碗时,一大锅粥竟然已经见了底。老板忙里偷闲教我们苏州话,这桂花糖粥用苏州话说起来,真有糖粥般的软糯气息。
和老虎脚爪、糖粥成三足鼎立的是一个用老式红木桶装的豆腐脑挑,豆腐脑也不出意外的水嫩嫩。这个下午的收获令人心满意足,离开苏州之前还想再去一次皮市街,却没找到机会。
『柒』 作文梅花糕的结尾应该怎么写
梅花糕起源于明朝,发展到清朝时成为江南着名小吃。
梅花糕还有个故事呢!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见梅花糕其形如梅花,色泽诱人,故作品尝,入口甜而不腻,软脆适中,回味无穷,胜过宫廷御点,大加称赞,因其形如梅花,变赐名为梅花糕,故流传至今。
听了上面的故事,我仿佛看见了那让人垂涎欲滴的梅花糕,热气腾腾的,散发着淡淡的,犹如梅花一般似有似无的香。小巧的梅花糕,表面如同一朵盛放的梅花,梅花上面点缀着几颗玉白如珠的珍珠圆子,零点洒着几根色彩鲜亮的青红丝,就像夜晚路边上的那几盏霓虹灯,格外的诱人。
梅花糕不仅好吃而且制作过程简单。制作时所需的特制模具,内有19个梅花状孔。带炉火烧得通红,先用刷子将铜模子孔刷上油,然后老爷爷将稀面浆注进模孔里,一半深就够了,放入豆沙、果仁、枣泥、果酱、小圆宵、松子仁等各种馅心,再在上面注上面浆,撒上些红绿丝,瓜子仁在上面,盖上铁盖烘烤。等上些时间,一个个新鲜,可爱的梅花糕出炉了。
趁热咬上一口,软软糯糯的,珍珠圆子顺舌尖滑过,在口中来回的流动,有趣的很,一口咬的大了些,就流出了糕中琥珀色的红豆沙馅,赶忙用舌尖去舔,爽滑而甜腻额,带着桂花的芳香,飘然至心,心情在这妙不可言的甜香里瞬间明朗起来。
形似梅花,香似梅花,但味只有你亲自来品尝一下才会吃到了。
『捌』 梅花糕作文的开头怎么写
梅花糕起源于明朝,发展到清朝时成为江南着名小吃。
梅花糕还有个故事呢!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见梅花糕其形如梅花,色泽诱人,故作品尝,入口甜而不腻,软脆适中,回味无穷,胜过宫廷御点,大加称赞,因其形如梅花,变赐名为梅花糕,故流传至今。
听了上面的故事,我仿佛看见了那让人垂涎欲滴的梅花糕,热气腾腾的,散发着淡淡的,犹如梅花一般似有似无的香。小巧的梅花糕,表面如同一朵盛放的梅花,梅花上面点缀着几颗玉白如珠的珍珠圆子,零点洒着几根色彩鲜亮的青红丝,就像夜晚路边上的那几盏霓虹灯,格外的诱人。
梅花糕不仅好吃而且制作过程简单。制作时所需的特制模具,内有19个梅花状孔。带炉火烧得通红,先用刷子将铜模子孔刷上油,然后老爷爷将稀面浆注进模孔里,一半深就够了,放入豆沙,果仁,枣泥,果酱,小圆宵,松子仁等各种馅心,再在上面注上面浆,撒上些红绿丝,瓜子仁在上面,盖上铁盖烘烤。等上些时间,一个个新鲜,可爱的梅花糕出炉了。
趁热咬上一口,软软糯糯的,珍珠圆子顺舌尖滑过,在口中来回的流动,有趣的很,一口咬的大了些,就流出了糕中琥珀色的红豆沙馅,赶忙用舌尖去舔,爽滑而甜腻额,带着桂花的芳香,飘然至心,心情在这妙不可言的甜香里瞬间明朗起来。
形似梅花,香似梅花,但味只有你亲自来品尝一下才会吃到了。
希望能帮到你
如果您认可我的答案,请点击下面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谢谢!欢迎追问(*^__^*)
『玖』 梅花糕作文400到600字
梅花糕起源于明朝,发展到清朝时成为江南着名小吃。
00梅花糕还有个故事呢!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见梅花糕其形如梅花,色泽诱人,故作品尝,入口甜而不腻,软脆适中,回味无穷,胜过宫廷御点,大加称赞,因其形如梅花,变赐名为梅花糕,故流传至今。
00听了上面的故事,我仿佛看见了那让人垂涎欲滴的梅花糕,热气腾腾的,散发着淡淡的,犹如梅花一般似有似无的香。小巧的梅花糕,表面如同一朵盛放的梅花,梅花上面点缀着几颗玉白如珠的珍珠圆子,零点洒着几根色彩鲜亮的青红丝,就像夜晚路边上的那几盏霓虹灯,格外的诱人。
00梅花糕不仅好吃而且制作过程简单。制作时所需的特制模具,内有19个梅花状孔。带炉火烧得通红,先用刷子将铜模子孔刷上油,然后老爷爷将稀面浆注进模孔里,一半深就够了,放入豆沙,果仁,枣泥,果酱,小圆宵,松子仁等各种馅心,再在上面注上面浆,撒上些红绿丝,瓜子仁在上面,盖上铁盖烘烤。等上些时间,一个个新鲜,可爱的梅花糕出炉了。
00趁热咬上一口,软软糯糯的,珍珠圆子顺舌尖滑过,在口中来回的流动,有趣的很,一口咬的大了些,就流出了糕中琥珀色的红豆沙馅,赶忙用舌尖去舔,爽滑而甜腻额,带着桂花的芳香,飘然至心,心情在这妙不可言的甜香里瞬间明朗起来。
00形似梅花,香似梅花,但味只有你亲自来品尝一下才会吃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