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木版画
1. 花卉怎么画
首先,我们先画一个轮廓草图,勾勒出玫瑰花蕾的大致形态。
1、画一个简单的轮廓,用中硬铅笔(HB)。该图形必须是椭圆形,像一个竖立的鸡蛋。线条可以画轻点,很快它们将不得不抹去。
2. 所有画的详细分类
绘画按工具材料和技法的不同,分为中国画 、油画、 版画、 水彩画、 水粉画等主要画种。中国画又按技法的工细与粗放,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版画又根据版材的不同,分为木版画、 铜版画、 纸版画、 石版画、 丝网版画等;版画还依制版方法和印色技法分类,常见的有腐蚀版画 、油印木刻 、水印木刻 、黑白版画 、套色版画等。
以上画种,又依描绘对象的不同,分为人物画 、风景画 、静物画等。人物画又依据描绘题材内容的不同,分为肖像画 、历史画 、宗教画、 风俗画、 军事画 、人体画。 中国绘画的分类 古代国画分科之说法
画分十门。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六门,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等。北宋《宣和画谱》分十门,即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鸟兽、花木、墨竹、果蔬等。南宋邓椿《画继》分八类(门),即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等。元代有“画家十三科”,但内容相当庞杂,作为分类标准不适宜。
当代国画分类之说法
当代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按其题材和表现对象大致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按表现方法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按表现形式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潢之。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
【西洋画】指区别于中国传统绘画体系的西方绘画,简称西画。包括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版画、素描画、速写等许多画种。
3. 从历史的发展角度谈谈对版画的认识
我国园艺业和园艺学的发展,比欧美诸国早600~800年。古时的印度、埃及、巴比伦王国以及地中海沿岸,包括古罗马帝国,农业和园艺发展较早,但总体水平当时也在中国之下。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园艺植物和技艺的交流,最早当数汉武帝时(公元前141~公元前87年),张骞出使西域,经著名的丝绸之路,给欧洲带去了中国的桃、梅、杏、茶、芥菜、萝卜、甜瓜、白菜和百合等,大大丰富了欧洲的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给中国带回了葡萄、无花果、苹果、石榴、黄瓜、西瓜和芹菜等,丰富了我国的园艺植物种质资源。以后的交流不限于陆地,海路打开了更宽的通道。
中国是享誉世界的“园艺大国”、“园林之母”。20世纪初极负盛名的植物学家亨利·威尔逊(E. H. Wilson),曾于1899~1918年5次来华,广为收集各种野生观赏植物1000多钟,包括当今闻名全球的珙桐和王百合等就是他由中国引到国外的;他于1929年在美国出版的专著《中国,园林之母》(China , Mother of Gardens)中写到:“中国的确是园林的母亲,因为所有其他国家的花园都深深受惠于她。从早春开花的连翘和玉兰,到夏季的牡丹、芍药、蔷薇与月季,直到秋季的菊花,都是中国贡献给这些花园的花卉珍宝,假若中国原产的花卉全都撤离而去的话,我们的花园必将为之黯然失色。”他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中国园林植物对世界的贡献。我国原产的果树、蔬菜、花卉和观赏树木,早已引向世界各地,在各国的园艺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享有世界声誉的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现有中国园林植物达1527种及变种,该园以拥有这么丰富的中国园林植物而骄傲。中国是世界植物起源的几个中心之一,资源之多永远是我们的巨大财富。
中国现代园艺事业的发展主要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20世纪50年代,国家工业的迅猛发展,城市的兴起,使农业中的园艺业也随之兴盛起来,园艺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也有长足的进步。但是20世纪50~70年代,农业的发展总方针是“以粮为纲”,园艺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这种情况一直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此后,农业上种植结构的改革,农民真正自主地根据市场变化决定种植什么,园艺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从1979~1998年的20年间,蔬菜、果树的总面积和总产量的增长,在农业各行业(包括养殖业)中都是排在最前头的。
我国观赏园艺花卉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很快,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到1998年底花卉栽培面积已达9.1万hm2,年产鲜切花20多亿支,盆花11亿盆,花卉的消费需求以年增长20%的速度上升,增长速度十分惊人。
1999年5月1日~10月1日的“昆明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充分展现了我国和世界园艺生产与科研的最新成就,我国作为园艺大国的形象又一次矗立在世人面前。
我国的园艺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在一些地区,园艺业已成了改变落后和贫困的产业。
4. 中国有哪些艺术画
国画:
我国传统绘画。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
界画
人物画
山水画
花卉画
禽鸟走兽虫鱼画
油画:
油画是西洋画的主要画种之一,明代万历年间由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传入中国。凭借颜料的遮盖力和透明性能较充分地表现描绘对象,色彩丰富,立体质感强。
人物画
肖像画
历史画
宗教画
风景画
静物画
具象画
抽象画
版画:
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广义的版画可以包括在印刷工业化以前所印制的图形普遍具有版画性质。
木版画
石版画
铜版画
锌版画
瓷版画
纸版画
纸版画
丝网版画
石膏版画
水粉画:
水粉画是使用水调合粉质颜料绘制而成的一种画;它的色彩可以在画面上产生艳丽、柔润、明亮、浑厚等艺术效果。
水彩画:
水彩画是用水调和透明颜料作画的一种绘画方法,简称水彩。
漫画:
漫画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
卡通画
碳画:
素描画:
简笔画:
通过目识、心记、手写等活动,提取客观形象最典型、最突出的主要特点,以平面化、程式化的形式和简洁大方的笔法,表现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识性和示意性的绘画。
刺绣画:
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
速写画:
速写是中国原创词汇,属于素描的一种。速写同素描一样,不但是造型艺术的基础,也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帛画:
中国古代画种。因画在帛上而得名。帛是一种质地为白色的丝织品,在其上用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走兽、飞鸟及神灵、异兽等形象的图画,约兴起于战国时期,至西汉发展到高峰。
动画:
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门类,是工业社会人类寻求精神解脱的产物,它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
壁画:
壁画,墙壁上的艺术,即人们直接画在墙面上的画。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它的装饰和美化功能使它成为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壁画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
年画:
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连环画:
连环画是绘画的一种,指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应称“连续画”。
宣传画:
宣传画又名招贴画,是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绘画。宣传画是中国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美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 民间美学,年画的常用图案,象征意义以及张贴时的讲究.
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值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民间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较大的一个艺术门类,它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民间年画历史源远流长,有着较多的产地,流行也十分广泛,通俗普及,而且拥有大量的读者,曾经有过颇为兴盛的发展。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不仅对民间美术的其他门类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与其他绘画形成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和四川绵竹,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木刻年画产地。 四川绵竹年画、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的木版年画在历史上久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苏州桃花坞年画始于明代,鼎盛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桃花坞年画,主要有门画、中画和屏条等形式,其中门画可谓集历代门神之大全。桃花坞年画,系用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方法印刷出来,工艺精美,一幅画要套印四五次至十几次,有的还要经过“描金”、“扫银”、“敷粉”等工序。在色彩上,有桃红、大红、蓝、紫、绿、淡墨、柠檬黄等诸色。在艺术风格上,桃花坞年画构图丰富,色调艳丽,装饰性强,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人物塑造、刀法及设色上,具有朴实、稚拙、简练、丰富的民间美术特色,故数百年来一直畅销于海内外,欧洲许多国家的博物馆及艺术馆都有收藏。>>
天津杨柳青年画始于明代崇祯年间,风行于清代雍正、乾隆、光绪年间。年画内容多取材于传统戏曲、美女及胖娃娃等。在艺术风格上,杨柳青年画构图丰满,线条工整,色彩鲜艳,在人物的头部、脸部等重要部位,多以金色晕染,自成一格。>>
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盛于清代,流行于黄河下游地区。其风格重用原色,想象丰富,线条粗犷而对比有力。>>
四川绵竹年画以雕版艺术精湛、艺术情调高昂著称。其形式多样,有门画、斗方、画条等种类。造型质朴简练,填色鲜艳悦目。>>
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堪称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北宋年间,每逢过年过节,特别是过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尚,以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镇邪除妖。后来北宋没落、灭亡,开卦几经战乱,木版年画便衰落下来。到了明代,开封年画虽然又获复兴,但已逐渐转移到朱仙镇。明朝末年洪水泛滥,开封被淹没,百业俱废,朱仙镇便成了木版年画的中心。明、清时期,朱仙镇就有300多家木版年画作坊,其作品畅销各地,于是开封地区的年画被统称为“朱仙镇木版年画”,影响深远。 朱仙镇在河南省开封市城南10公里,虽然是个小镇,在古代却名列中国四大古镇之一。特别是北宋末年岳飞曾率军在这里大破兀术的金兵,朱仙镇更为国人所知。为纪念岳家军的功绩,在朱仙镇建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岳王座,而今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就设在这座古庙之中。
朱仙镇木版年画有五大特点:一是线条粗犷,粗细相间;二是形象夸张,头大身小;三是构图饱满,左右对称;四是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五是门神神码多,严肃端庄。朱仙镇年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神祗画,如灶君神、天地神等,另一类是门神类,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最多的就是门神,门神中以秦琼、尉迟敬德两位武将为主。 那些大大小小的门神画中,两位武将或衣着不同,或形态各异:步下鞭、马上鞭、回头马鞭、抱鞭、竖刀、披袍等,不下20种样式。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文武门神。文门神有五子、九莲灯、福禄寿等;武门神常是戏曲中的忠臣义士和各类英雄好汉。不同人的房门常贴不同内容的门神:已婚子女辈房门贴“天仙送子”、“连生贵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门贴“加官进禄”、“步步莲生”;老年人房门贴“松鹤延年”和“寿星”之类;少年儿童居室房门贴“五子夺魁”、“刘海戏金蟾”等。
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而且极具观赏价值,许多名人都曾收藏过朱仙镇的木版年画,鲁迅先生给予其很高的评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雕琢。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这是对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特色的很好概括。现在上海鲁迅纪念馆还珍藏着26幅鲁迅收藏的朱仙镇年画作品。
陕西凤翔南肖村村民邰增科家门前贴的胶印年画。原来一直从事木板年画制作的邰增科现已放弃这门手艺。凤翔木板年画多年深受西北民众喜爱,但木板年画近年受胶印年画的冲击,市场极不景气。如今凤翔县从事版画制作的只剩邰立平、王慧芳夫妇,且至今没有传人,版画工艺面临失传。
武强年画因其产地在河北武强而得名。它是在原始的耕作方式、佛教思想、传统观念和古老的民族习惯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民间乡土艺术。武强年画起源于元代以前,明代初期形成规模,到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公元1662年至1820年),进入鼎盛时期。直到清末民初,在武强县南关有字号可考的画店仍有144家,其周围68个村庄里共有1587个民间作坊从事画业生产与销售,从业者达数千人,在外地开设的批发庄有180余处,最高年销量达1亿对开张,行销当时大半个中国。武强年画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立了武强年画社; 1985年,经河北省文物部门批准,这个久负盛名的“中国木版年画之乡”建立了我国第一家年画专题博物馆——武强年画博物馆。1992年和1994年举办了两届“中国武强年画艺术节”。1993年12月,文化部正式命名武强为全国的“民间木版年画之乡”。
武强年画色彩鲜艳,构图饱满,线条粗犷,形象夸张。有门画、窗画、灯画、斗方、贡笺、中堂画、炕围画、顶棚画、囤画、对联、条屏等,甚至牛棚马厩也有专门张贴的年画。
天津东丰台木版年画艺术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一度与津西杨柳青年画一样享有很高知名度。但是,由于缺乏重视,画版、成品等实物消失殆尽,如今已经不易见到。天津丰台镇位于宁河、宝坻、丰润、玉田交界处,交通便利,曾商贾云集,有“京东第一镇”之誉。为与北京丰台相区别,人称东丰台。东丰台年画历史久远,成气候时,可上溯至清中期,曾有过“家家点染、户户丹青”的红火场面。清末民初时,该镇有10多个有名的画铺,13个有规模的染纸作坊,是冀东年画最大的集散地之一。东丰台年画虽传承杨柳青年画的特点,但亦受东北、冀东民俗的影响,自成一格。比较起来,在颜色的使用上更为鲜艳,画面更为粗犷和夸张。另外,版式亦较独特,有的对吉祥字大胆使用,不惜占据画面主体;有的为窗格式画面,将10余块画版拼接套印,浑然一体;还有的再现戏剧情节,可将画面裱制成16幅条屏等。2004年新春之际,天津民间文史工作者在天津市宁河丰台镇一个当年老作坊的后人家中偶然发现一批近百年前的东丰台木版年画。这些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的老年画画面内容宽泛,有天官赐福、门神、九凤朝阳、美人图、送财童子等。
佛山年画 以门画为主,线条刚劲,粗放,用色多为大红、橘红、黄、绿、富于南方风情。
四川绵竹年画
2004年初,绵竹年画老艺人
陈兴财之孙陈强展示他近期创作的创新年画"挤金门神"
绵竹年画以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县而得名。绵竹年画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北宋,到明末清初进入繁盛时期。乾隆、嘉庆年间,绵竹全县有大小年画作坊300多家,年画专业人员达1000余人,年产年画1200万多份,产品除运销两湖、陕、甘、青及四川各地外,还远销印度、日本、越南、缅甸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绵竹年画构图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线条讲求洗炼、流畅,刚柔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而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的造型,更具诙谐活泼的效果。
绵竹年画的内容极其广泛,有孔明、张飞等历史英雄人物,有小说、戏曲的精彩画面,有武士神像、动物花果等等。其中最有趣的是《耗子嫁女》、《三猴烫猪》、《狗咬财神》、《看官盗壶》等民间传说。
绵竹年画分红货、黑货两大类。红货指彩绘年画,包括门画、斗方、画条。其中门画制作手法多样:细活有“明展明挂”、“印金”、“钩金”、“花金”;粗活有“常行”、“水墨”、“填水脚”。画条,分中堂、条屏、横推、单条等,供厅堂、居室、走廊及牲畜圈等张贴之用。门画有大毛、二毛、三毛等大小之分,贴大门、厅门、房门、灶门之用。黑货,是指以烟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为山水、花鸟、神像及名人字画,此类以中堂、条屏居多。
桃花坞木板年画是中国江南主要的民间木板年画。桃花坞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以北。(桃花坞位于江苏苏州阊门内北城下)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每年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上。太平天国末年,清兵围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以后一直萎靡不振。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苏州市文联组织艺人恢复生产,后又成立“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社”,在整旧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桃花坞年画的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基本全用套色制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民间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民间传统审美内容。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
有着600年历史的杨柳青(位于天津市西20公里)的民间木版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当时有一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杨柳青年画从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最为风行。杨柳青年画的画样(粉本)有几千种。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时期,杨柳青镇的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达2000件,每件500张,共达百万幅。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杨柳青年画走向衰落。1926年,霍派五世传人霍玉棠创建了杨柳青镇最大的“玉成号”画庄,杨柳青年画渐渐走向复苏。解放后,周恩来总理还曾亲临视察并给画庄寄来急需的藤黄原料。“文革”期间,杨柳青年画改为胶版印刷,传统工艺濒临绝迹。
杨柳青年画霍派第六代
传人霍庆有
天津杨柳青年画霍派第六代传人霍庆有(霍玉棠之子)从20世纪80年代起,继承父志,利用近三十年的时间苦心钻研勾线、刻板、刷画裱等传统技艺,掌握了全套杨柳青年画工艺,成为天津一带唯一的勾、刻、刷、画、裱“五项全能”的杨柳青年画艺人,使得曾几近绝迹的木版手工绘制的杨柳青年画得以复苏。如今,“玉成号”画庄已建成为家庭博物馆,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人文景点。
杨柳青年画继承宋、元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因此,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杨柳青年画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杨柳青年画通过寓意、写实等多种手法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尤以直接反映各个时期的时事风俗及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点。如年画《连年有余》,画面上的娃娃“童颜佛身,戏姿武架”,怀抱鲤鱼,手拿莲花,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为年画中的经典,广为流传。杨柳青年画取材内容极为广泛,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以及带有时事新闻性质的题材等,不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以这些优秀作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形成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主流,一直延续发展至今。杨柳青年画的艺术特点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艺术特点的条件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显明突出的则是表现在制作上。杨柳青年画的制作程序大致是:创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绘、装裱。前期工序与其他木版年画大致相同。都是依据画稿刻版套印;而杨柳青年画的后期制作,却是花费较多的工序于手工彩绘,把版画的刀法版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两种艺术相得益彰。而且还由于彩绘艺人的表现手法不同,同样一幅杨柳青年画坯子(未经彩绘处理的墨线或套版的半成品)。可以分别画成精描细绘的“细活”,和豪放粗犷的“粗活”,艺术风格迥然不同,各俱独自的艺术价值。 霍庆有的忙碌新年
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兴起于明代,全以手工操作并用传统方式制作,发展初期受到杨柳青年画的影响,清代达到鼎盛期,杨家埠曾一度出现“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盛景,产品流布全国各地。其中最大的东大顺画店拥有画版300多套,年制画百万余张。杨家埠年画体裁广泛,想象丰富,重用原色,线条粗犷,风格纯朴。
杨家埠木版年画同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中国民间3大木版年画,始于明代,兴于清朝,重喜庆、浓彩、实用,多反映理想、风俗和日常生活,构图完整匀称,造型粗壮朴实,线条简练流畅。根据农民点缀生活环境的实际需要,主要有大门画、房门画、福字灯、美人条、站童、爬童、月光等,具有浓厚的民间风味、乡土气息和节日氛围。
杨家埠木版年画题材广泛,表现内容丰富多彩,有神像类、门神类、美人条、金童子、山水花鸟、戏剧人物、神话传说等,同时也有反映民间生活、针砭时弊之作,但喜庆吉祥是杨家埠年画的主题。诸如吉祥如意、欢乐新年、恭喜发财、富贵荣华、年年有余、安乐升平等,像亲人的祝福、似好友的问候,构成了农民新春祥和欢乐,祈盼富贵平安的特点。“巧画士农工商,描绘财神菩萨,尽收天下大事,兼图里巷所闻,不分南北风情,也画古今轶事”。杨家埠年画主要内容包括6大类,即过新年、结婚、农忙等风俗类,年年发财、金鱼满堂等大吉大利类,门神、财神、寿星、灶王等招福辟邪类,包公上任、三顾茅庐、八仙过海等传说典故类,打拳卖艺、升官图等娱乐讽刺类,三阳开泰、开市大鸡、四季花鸟等瑞兽祥禽花卉风景类。
杨家埠年画的制作工艺也别具特色。艺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条、香灰作画,名为“朽稿”,在朽稿基础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线稿,反贴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再经过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画印出来后,还要再手工补点上各种颜色进行简单描绘,以使年画显得自然生动。
杨家埠年画生产分绘画、雕刻、印刷、装裱等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极为精细准确。做法是先将画稿勾出黑线稿,贴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线版。待印出主线稿后,再分别不同颜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后修版装裱而成。
兴盛时,刚进入秋季,各路画商就云集杨家埠。晚上,大街两旁张灯结彩,年画挂满街头。每年前来选购画作的商人达5000多人。当时,卖画兴唱小段,最流行的唱词有:“一进门来苏东坡,坐下韩信问肖何。不是本号不赊账,如今要账太罗嗦。赊账如同三结义,要账就像请诸葛。”
土生土长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一步步走上了高雅的艺术殿堂。1983年春节,中国美术馆展出了杨家埠年画。同年,杨家埠年画赴美洲、欧洲、非洲的9个国家巡回展览。1987年,民间艺人杨福元应邀到新加坡作木版年画的画、刻、印表演。到20世纪90年代,一批杨家埠年画艺人前后前往巴西、日本等国家作现场表演,深受好评。2002年,具有200年历史的“同顺德”画店的正宗传人、76岁的年画民间艺人杨洛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杨洛书18岁即开始木版画创作,其《水浒传》、《帝王图》、《西游记》等无不构图奇妙,雕刻精细,栩栩如生,且乡土气息浓郁,深受人们喜爱。如今,一个只有310户、1150口人的小村庄杨家埠,年制作的木版年画却达2000余万幅,远销全国各地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山东潍坊千里民俗旅游线上,杨家埠成了重要一站。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100多套年画佳品,可目睹自明代以来的各种各样的年画制作工具、原版,还可现场观看充满神秘色彩的年画制作工艺。
6. 版画的特点有哪些
版画是造型艺术中主要画种之一,其特点是作者运用刀和笔或其他手段,在不同材料的版面上进行刻绘或通过一定的化学处理进行制作,并可直接印出多份原作。
版画与印刷是不可分离的,所谓的“版画语言”就是绘画利用某种印刷手段产生出来的艺术品种,而不是某种印刷手段去复制绘画。传统木刻只是版画中的一种,据考我国为木刻版画的故乡。历史上木刻多用于重制图画,绘、刻、印分工,称为复制版画,后来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由作者自画、自刻。
版画以它的种类之多样、形式之丰富、面貌之多彩及其独有的艺术特色为其他画种所不能比拟,同时本身也有局限性,现代工艺、科技为版画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天地。
(1)丝网版画
版画的一种,也称丝漏版画、绢印版画,属孔版画类。利用丝网孔将油墨颜料直接漏印在纸上,原理同“油印机”印法,是现代工艺用于艺术创作的版画品种,为20世纪的新型版画,国际上早已流行,近几年已开始在我国普及。
丝网版画的特点是印刷原理和制版方法简便易行,版面可大可小,同版能反复使用,水色、油色均可印刷,色彩丰富响亮,能随意重叠变化,技法多样,能表现各种肌理及色彩匀齐的渲染渐变效果,特别是版面上形象与印刷出的画面形象一致,没有正反差别,较容易掌握,操作。
(2)纸版画
版画的新品种之一,以纸为版,利用纸张的多层拼贴重叠、光滑粗糙之分,吸油吸水性能的不同来表现各种肌理、纸味以及内容,并通过手工或机器印刷,产生出其他版种无法替代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画面。
纸版画的主要特点是材料简单、制作简便、易于推广普及;制作方法随意多样,表现力丰富、多变;既能水印,也可油印,也可两者相互套印。纸版画以凹凸版为主,印刷原理基本同铜版画,也可集凹、凸、平、孔版于一身结合印刷,具有“刀味纸感”的特色。
(3)铜版画
版画的一种。因所用的金属材料以铜版为主,故名;现流行的锌版画、铅版画也属此类。15世纪、16世纪时铜版画开始在欧洲流行,1715年由意大利人郎世宁来北京传教而传入我国,铜版画艺术在我国才有所发展。
制作方法主要有干刻法、腐蚀法、飞尘法等,故又有腐蚀版画、镂蚀版、雕刻铜版等名称,现统称为铜版画。其中以腐蚀法较为普遍,先在金属版面上涂一层防腐剂,用刀或针刻画,再用酸性腐蚀液,刻去部分经腐蚀即成为凹线,故称凹版,印刷时将油墨填处凹线中,并擦拭去版面上多余的油墨,通过铜版机滚筒的压力,使四线中的油墨印到纸上去,形成凸起的线条,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4)石版画
版画的一种。由旧世纪末逊纳菲尔德发明的石印术基础上发展而来,最初传入中国在1876年,20世纪50年代石版画艺术曾在我国得到充分的发展。
石版画主要根据油与水不相容的原理构成印刷版面,先用含有油质的药墨在石版或特制的铅皮上作画,然后在版面上涂一层酸性阿拉伯树胶;因为版面上画有药墨部分只接受油墨而拒水,没有画过的部分相反只接受水而拒油墨,经调墨上版可复印多张,能完全保持原作的精神。石版画受其材料,印刷机限制,在民间很难推广普及。
(5)麻胶版画
版画的一种。在黄麻布的底子上涂上以树脂干燥油和软木屑混合物压制而成。原是作为铺地板和墙壁用的建筑材料。因版面没有纵横纹理,刻作版画方便,其制作过程、方法与效果都和木版画相似。
我国现有的塑料版画也属于此类,工业、建筑上用的薄型板材均可用于刻画,且质轻平薄,不用作底,易于任意截取,保管,其不足之处是幅面较小,易老化,较伤刀。
(6)独门版画
版画都应是复数的,唯独幅版画只有一张原作,主要是这张原作通过拓印工序,同时画面具有版画味,故名。
制作方法是用油墨或油画颜色直接在平滑的底版上面作画,在颜料未干时放上印刷纸用手工磨版或在印刷机上印刷,经过压力,使底版上的画印到纸上去即成。独幅版画有很大的随意性,能利用各种版材、颜料、场合,包括作者的情绪,即兴发挥、创作,常有意外的特殊效果。利用水油分离印出的肌理画面也属此类。因水油流动使任何肌理不能重复相同的画面。
(7)版画藏书票
藏书票是一种带有藏书者名的小型美术作品,因多采用版画形式制作,也称版画藏书票。藏书票与我国盖在书上的藏书印章异曲同工,是书籍收藏者的一种艺术标记。
藏书票15世纪源于德国,20世纪30年代初传入我国,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再度兴起,有了很大发展,于1984年成立了中国藏书票研究会。藏书票表现的内容极其广泛,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山川河泉,古玩文物,人像属相,历史神话等均可入画、写意。写实、具象、抽象、变形夸张、精雕细描各种艺术手法可各显其巧。
藏书票的制作、印刷同各种版画技法一样,具体尺寸一般在0.080.1米左右,形式多样,小型精美,被誉为版画珍珠、纸上宝石。藏书票活动离不开书和书主,以及与之相关的读书、爱书、藏书、求知、求美的联系,所以说藏书票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7. 著名版画家张国琳创作的全面资料
张国琳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国家一级美术师
1951年生,祖籍宁波。1974年在北京装甲兵创作组曾受教于画家周思聪,1978年在宁夏自治区创作组曾受教于画家蔡亮、梁玉龙、郭全忠等, 1984年至1986年就学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研修班。
作品曾获由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美展金奖、银奖、铜奖、优秀奖和安徽省美协大奖。1999年获中国版协颁发的中国优秀版画家“鲁迅版画奖”,2000年获“安徽版画功劳杯奖”。 其艺术成就编入《安徽网络全书》。 1985年版画作品《高原秋爽》由中国美术馆收藏。至今已有三十多幅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著名画廊收藏。近年以来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天马图书分别出版了《大千世界》、《张国琳美术作品选》(六册)、《张国琳美术作品集》、《张国琳版画作品集》。
2000年先后应德国汉诺威市政府,丹麦奥尔堡市政府邀请两次赴欧洲举办画展和考察。2006年先后赴韩国原州、香港、伊朗德黑兰举办画展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007年应芬兰美术家协会邀请赴赫尔辛基举办画展和考察。
张国琳现在合肥市文联文研所负责美术中心创作组织工作,先后策划统筹了《2006合肥国际藏书票提名展》、《2006安徽.合肥工笔重彩画晋京展》。2003年起发起并组织“合肥工笔重彩画创作群体”和“合肥版画创作群体”
创作的美术作品有:
1977年 油画“永葆革命青春”入选《“双庆”全国美展》,并选入天津人美出版的《工农兵形象选》之五
1978年 版画“戈壁笛声”入选《西北五省版画联展》
1982年 版画“金驼姑娘”获《陕西省美展》优秀作品奖
1983年 版画“集市”入选《第八届全国版画展》
1984年 版画“西北红军在回区”组画两幅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
1985年 版画“高原秋爽”入选《首届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
1985年 版画“展”入选《首届中国髓育美术作品展》
1987年 版画“浩气长存”入选《全军美展》
1988年 在兰州首次举办个人画展,并出版个人画集《大千世界》
1991年 转业到合肥市群艺馆从事美术工作,代表作:黑白版画组画“山海经变”,油画“世纪之光”
1992年 版画“花卉”入选《全国第十一届版画作品展》
1992-1994年 任合肥-久留米友好美术馆常务副馆长,协助师松龄先生策划并参于筹办 “中国首届山水画大展”。此期间创作追求淡雅自如的东方绘画风格,多以静物为创作内容。两年内创作五十余幅绝版套色木版画《花卉系列》
1994年 版画“花卉系列一荷”获《第十二届全国版画作品展》铜奖
1995年 版画“花卉系列”五幅入选中国美协第十届《新人新作展》
1995年 中国画 “戏曲人物”、“飞天”在法国巴黎、里昂,比利时安特卫普等城市展出
1996年 版画“红椅”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
1998年 版画 “夏加尔的花”、“献给马帝斯的花”被神州版画博物馆收藏
1999年 版画“花系卉列”四幅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
1999年 获中国版画家协会颁发的中国优秀版画家“鲁迅版画奖”
2000年 获中国版协、安徵省美术家协会颁发的“安徵省版画功劳杯奖”
2000年 版画“飞禽”入选《中国百年版画作品展览》
2002年 版画“光明颂”(合作)入选《第十六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并获银奖
2003年 版画“生态”入选《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2003年 中国画“林散之像”入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览》
2003年 负责组织并创作了中国画“安徽历代文化名人图”(
2004年 中国画“安徽历代文化名人图”(合作)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壁画展》
2005年 中国画“安徽历代文化名人图”(合作)获《第十六届国际美术大会·美术特展》金奖,
2005年 中国画“江山万年图”获《第十六届国际美术大会·美术特展》优秀奖。
2005年 中国画作品“中国象棋”入选《第六届全国体育美展》
2006年 中国画作品“淮河花鼓灯”入选《第六届全国工笔画展》
2007年 版画作品“瞬间的光芒”入选《心系汶川.全国美术作品特展》
2007年 获“合肥拔尖人才”称号
2008年 推荐为北京奥运会合肥段奥运火炬手
2008年 获“2008美术报年度人物.提名奖”
2006年至2009年 负责组织并创作了由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入围作品中国画“生死印--1978.安徽凤阳”
2009年 版画作品“生死印”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版画展》
2009年 获“2009美术报年度人物.提名奖”
2010年1月在宁波美术馆举办“张国琳版画作品展”
8. 木版年画种类
年画四大家
河南开封的朱仙镇、山东潍坊的杨家埠、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在历史上久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其中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最为悠久,可谓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和发祥地。
朱仙镇木版年画
[年画图片(3)]
年画图片(3)
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堪称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北宋年间,每逢过年过节,特别是过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尚,以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镇邪除妖。后来北宋没落、灭亡,开卦几经战乱,木版年画便衰落下来。到了明代,开封年画虽然又获复兴,但已逐渐转移到朱仙镇。明朝末年洪水泛滥,开封被淹没,百业俱废,朱仙镇便成了木版年画的中心。明、清时期,朱仙镇就有300多家木版年画作坊,至清末有七十多家,其中以"万通"、"天兴德"、"德胜昌"、"天义德"较为有名。其作品畅销各地,于是开封地区的年画被统称为“朱仙镇木版年画”,影响深远。朱仙镇在河南省开封市城南10公里,虽然是个小镇,在古代却名列中国四大古镇之一。特别是北宋末年岳飞曾率军在这里大破兀术的金兵,朱仙镇更为国人所知。为纪念岳家军的功绩,在朱仙镇建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岳王座,而今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就设在这座古庙之中。
朱仙镇木版年画主要分为阴刻、阳刻两种,有黑白画和套色画两种形式,采用的是手工水印。形式有文武门神、神像图、戏出和挂笺等二千余种。朱仙镇木版年画有五大特点:一是线条粗犷,粗细相间;二是形象夸张,头大身小;三是构图饱满,左右对称;四是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五是门神神码多,严肃端庄。朱仙镇年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神祗画,如灶君神、天地神等,另一类是门神类,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最多的就是门神,门神中以秦琼、尉迟敬德两位武将为主。 那些大大小小的门神画中,两位武将或衣着不同,或形态各异:步下鞭、马上鞭、回头马鞭、抱鞭、竖刀、披袍等,不下20种样式。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文武门神。文门神有五子、九莲灯、福禄寿等;武门神常是戏曲中的忠臣义士和各类英雄好汉。不同人的房门常贴不同内容的门神:已婚子女辈房门贴“天仙送子”、“连生贵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门贴“加官进禄”、“步步莲生”;老年人房门贴“松鹤延年”和“寿星”之类;少年儿童居室房门贴“五子夺魁”、“刘海戏金蟾”等。
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而且极具观赏价值,许多名人都曾收藏过朱仙镇的木版年画,鲁迅先生给予其很高的评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雕琢。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这是对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特色的很好概括。现在上海鲁迅纪念馆还珍藏着26幅鲁迅收藏的朱仙镇年画作品。
桃花坞木版年画
桃花坞木板年画是中国江南主要的民间木板年画。桃花坞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以北。(桃花坞位于江苏苏州阊门内北城下)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每年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上。太平天国末年,清兵围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以后一直萎靡不振。直到 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苏州市文联组织艺人恢复生产,后又成立“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社”,在整旧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桃花坞年画,主要有门画、中画和屏条等形式,其中门画可谓集历代门神之大全。桃花坞年画,系用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方法印刷出来,工艺精美,一幅画要套印四五次至十几次,有的还要经过“描金”、“扫银”、“敷粉”等工序。在色彩上,有桃红、大红、蓝、紫、绿、淡墨、柠檬黄等诸色。在艺术风格上,桃花坞年画构图丰富,色调艳丽,装饰性强,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人物塑造、刀法及设色上,具有朴实、稚拙、简练、丰富的民间美术特色,故数百年来一直畅销于海内外,欧洲许多国家的博物馆及艺术馆都有收藏。
桃花坞年画的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基本全用套色制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民间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民间传统审美内容。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
天津杨柳青年画
有着600年历史的杨柳青(位于天津市西20公里)的民间木版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当时有一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到了明永乐年间,
[年画图片(4)]
年画图片(4)
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杨柳青年画从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最为风行。杨柳青年画的画样(粉本)有几千种。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时期,杨柳青镇的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达2000件,每件500张,共达百万幅。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杨柳青年画走向衰落。1926年,霍派五世传人霍玉棠创建了杨柳青镇最大的 “玉成号”画庄,杨柳青年画渐渐走向复苏。解放后,周恩来总理还曾亲临视察并给画庄寄来急需的藤黄原料。“文革”期间,杨柳青年画改为胶版印刷,传统工艺濒临绝迹。
天津杨柳青年画霍派第六代传人霍庆有(霍玉棠之子)从20世纪80年代起,继承父志,利用近三十年的时间苦心钻研勾线、刻板、刷画裱等传统技艺,掌握了全套杨柳青年画工艺,成为天津一带唯一的勾、刻、刷、画、裱“五项全能”的杨柳青年画艺人,使得曾几近绝迹的木版手工绘制的杨柳青年画得以复苏。如今,“玉成号”画庄已建成为家庭博物馆,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人文景点。
杨柳青年画继承宋、元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因此,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杨柳青年画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杨柳青年画通过寓意、写实等多种手法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尤以直接反映各个时期的时事风俗及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点。如年画《连年有余》,画面上的娃娃“童颜佛身,戏姿武架”,怀抱鲤鱼,手拿莲花,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为年画中的经典,广为流传。杨柳青年画取材内容极为广泛,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以及带有时事新闻性质的题材等,不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以这些优秀作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形成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主流,一直延续发展至今。杨柳青年画的艺术特点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艺术特点的条件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显明突出的则是表现在制作上。杨柳青年画的制作程序大致是:创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绘、装裱。前期工序与其他木版年画大致相同。都是依据画稿刻版套印;而杨柳青年画的后期制作,却是花费较多的工序于手工彩绘,把版画的刀法版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两种艺术相得益彰。而且还由于彩绘艺人的表现手法不同,同样一幅杨柳青年画坯子(未经彩绘处理的墨线或套版的半成品)。可以分别画成精描细绘的“细活”,和豪放粗犷的“粗活”,艺术风格迥然不同,各俱独自的艺术价值。
山东潍坊杨家埠
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兴起于明代,全以手工操作并用传统方式制作,发展初期受到
[年画图片(5)]
年画图片(5)
杨柳青年画的影响,清代达到鼎盛期,杨家埠曾一度出现“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盛景,产品流布全国各地。其中最大的东大顺画店拥有画版300多套,年制画百万余张。杨家埠年画体裁广泛,想象丰富,重用原色,线条粗犷,风格纯朴。
杨家埠木版年画同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中国民间3大木版年画,始于明代,兴于清朝,重喜庆、浓彩、实用,多反映理想、风俗和日常生活,构图完整匀称,造型粗壮朴实,线条简练流畅。根据农民点缀生活环境的实际需要,主要有大门画、房门画、福字灯、美人条、站童、爬童、月光等,具有浓厚的民间风味、乡土气息和节日氛围。
杨家埠木版年画题材广泛,表现内容丰富多彩,有神像类、门神类、美人条、金童子、山水花鸟、戏剧人物、神话传说等,同时也有反映民间生活、针砭时弊之作,但喜庆吉祥是杨家埠年画的主题。诸如吉祥如意、欢乐新年、恭喜发财、富贵荣华、年年有余、安乐升平等,像亲人的祝福、似好友的问候,构成了农民新春祥和欢乐,祈盼富贵平安的特点。“巧画士农工商,描绘财神菩萨,尽收天下大事,兼图里巷所闻,不分南北风情,也画古今轶事”。杨家埠年画主要内容包括6大类,即过新年、结婚、农忙等风俗类,年年发财、金鱼满堂等大吉大利类,门神、财神、寿星、灶王等招福辟邪类,包公上任、三顾茅庐、八仙过海等传说典故类,打拳卖艺、升官图等娱乐讽刺类,三阳开泰、开市大鸡、四季花鸟等瑞兽祥禽花卉风景类。
杨家埠年画的制作工艺也别具特色。艺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条、香灰作画,名为“朽稿”,在朽稿基础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线稿,反贴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再经过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画印出来后,还要再手工补点上各种颜色进行简单描绘,以使年画显得自然生动。
杨家埠年画生产分绘画、雕刻、印刷、装裱等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极为精细准确。做法是先将画稿勾出黑线稿,贴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线版。待印出主线稿后,再分别不同颜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后修版装裱而成。
兴盛时,刚进入秋季,各路画商就云集杨家埠。晚上,大街两旁张灯结彩,年画挂满街头。每年前来选购画作的商人达5000多人。当时,卖画兴唱小段,最流行的唱词有:“一进门来苏东坡,坐下韩信问肖何。不是本号不赊账,如今要账太啰嗦。赊账如同三结义,要账就像请诸葛。”
土生土长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一步步走上了高雅的艺术殿堂。1983年春节,中国美术馆展出了杨家埠年画。同年,杨家埠年画赴美洲、欧洲、非洲的9个国家巡回展览。1987年,民间艺人杨福元应邀到新加坡作木版年画的画、刻、印表演。到20世纪90年代,一批杨家埠年画艺人前后前往巴西、日本等国家作现场表演,深受好评。2002年,具有200年历史的“同顺德”画店的正宗传人、76岁的年
[年画图片(6)]
年画图片(6)
画民间艺人杨洛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杨洛书18岁即开始木版画创作,其《水浒传》、《帝王图》、《西游记》等无不构图奇妙,雕刻精细,栩栩如生,且乡土气息浓郁,深受人们喜爱。如今,一个只有310户、1150口人的小村庄杨家埠,年制作的木版年画却达2000余万幅,远销全国各地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山东潍坊千里民俗旅游线上,杨家埠成了重要一站。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100多套年画佳品,可目睹自明代以来的各种各样的年画制作工具、原版,还可现场观看充满神秘
9. 用木头的木组词
“木”组词:木讷、花木、树木、枕木、木然等等。
基本释义:
1.树木:伐~。果~。独~不成林。
2.木头:枣~。榆~。檀香~。
3.棺材:棺~。行将就~。
4.质朴:~讷。
5.反应迟钝:~然。~头~脑。他反应有点~。
6.麻木:两脚冻~了。舌头~了,什么味道也尝不出来。
7.姓。
(9)花卉木版画扩展阅读
一、木讷
造句:父母对他们昂贵的教育费用不知所措,然而完全适应了大学生活的23岁的孩子却会在他们陈旧的卧室里兴奋地哭泣,由于无法做出决定而显呆滞木讷。
解释:<书>朴实迟钝,不善于说话:~寡言。
二、花木
造句:我一点也不知道,同一时间,萨提亚在另一个角落里,在一小时内,使他自己创造出来的神秘花木,生出根、发出芽来。
解释:供观赏的花和树木。
三、树木
造句:科学家对植物和树木储存的能量非常感兴趣,首先是因为它们的总量比汽车、卡车、火车和飞机消耗的还多,其次是因为能源来自空气中的碳。
解释:树(总称)。
四、枕木
造句:1869年,在“金色道钉”(GoldenSpike)被钉入枕木、从而宣告第一条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完工的当天,人们举行了盛大庆典。
解释:横铺在铁路路基的道砟上、用来垫平和固定铁轨的方柱形木头。也叫道木。
五、木然
造句:就社交恐惧症的情况而言,这可能是一张木然的脸和一张令人厌恶的脸,在提供了这样一个选择之后,一个焦虑的人本能地会注视那张令人厌恶的面容。
解释:一时痴呆不知所措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