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四川插花贫困

四川插花贫困

发布时间: 2025-10-18 12:49:07

❶ 沈复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全文带译文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一)原文:

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罪过耳。”余曰:“试言之。”

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

译文:

我闲居在家,桌上的瓶花总是不断地更换新鲜的。芸对我说:“你的插花中能够体现大自然的气息与特征,可算是十分精妙传神。在画画的技巧中有画草虫的方法,你在插花时为什么不仿效呢?”我说:“虫在插花上是会跑来跑去不听话的,怎么能仿效呢?”

芸说:“我有个办法,就是怕那样的做法有罪过。”我说:“你不妨说说看。”她说:“虫子死后颜色不变,你可以捉来螳螂和知了、蝴蝶之类的昆虫,用针把它们刺死,用细丝系住虫的颈部绑在花草当中,整理它们腿的姿态。

有的抱住根茎,有的站在叶上,就像活的一样,不也很好吗?”我很高兴,按照她的办法去做,看到的人没有不称赞绝妙的。如今在闺中寻找,恐怕未必有能够如此懂得我心思的人了。

(二)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见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景观(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我常在高低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我常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把丛聚的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当做山丘,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

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搬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掉了。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1)四川插花贫困扩展阅读:

《闲情记趣》是《浮生六记》的第二卷。 作者以朴实的文笔,记叙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与愁苦两相照应,真切动人。书中描述了他和妻子志趣相投,伉俪情深,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

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书作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

与妻子的故事:

陈芸是沈复的表姐,长沈复十月,二人幼即无猜,芸生而聪慧,刺绣之余渐通吟咏,沈复眷其才思隽秀,缔姻。及长,花烛之夕,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自此耳鬓厮磨,亲如形影,常寓雅谑于谈文论诗间。二人琴瑟和鸣二十三年,年愈久情愈密。

家庭之内,同行同坐,初犹避人,久则不以为意。沈复曾于七夕镌“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沈复执朱文,陈芸执白文,以作往来书信之用。二人又曾请人绘月下老人图,常常焚香拜祷,以求来生仍结姻缘。陈芸于珠宝不甚爱惜,于破书残画反极珍视。

芸尝着沈复衣冠与夫一同出游,知音相得。后芸失欢于公婆,夫妻几度受逐于家庭,二人痴情一往,略无怨尤,患难之间感情益深,然芸终因血疾频发不止,魂归一旦。因贫困,芸至死不肯就医,弥留时惟心心念念缘结来生。芸虽亡,而沈复对她的深情却无止境。

沈复与陈芸的事迹在沈复的自传《浮生六记》中有详细的记述。沈复夫妇为家庭所不容,固然还有家族内部财产争夺以及小人拨弄是非、蓄意陷害等因素,但最本质的原因还是他们夫妇二人率真任情的个性作风与封建礼法相冲突。以家长和传统的眼光来看。

沈复就是一个“不思习上”的败家子,而陈芸则是助纣为虐的坏媳妇。尽管因此遭遇种种变故,但沈复始终不曾因自己的品行而忏悔,他自信与陈芸相亲相爱是夫妻应有之义,自信个人才性无可指责,所以他敢于敞开胸怀,坦然相陈。他或许算不上伟男子,却绝对是一位奇男子。

作者介绍:

沈复 (1763年—1832年),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杰出的文学家。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十九岁入幕,此后四十余年流转于全国各地。

后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著有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六卷(后佚两卷),影响甚大,1936年林语堂曾将这部作品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

❷ 彝族的吃穿住行特点是什么

彝族十八月历就是将一个月分为二十天,一年分为十八个月,另加上五天的“祭祀日”。一个月的各日,一年的各月有其名称。一年十八个月的专名为:1月风吹月;2月鸟鸣月;3月萌芽月;4月开花月;5月结果月;6月天乾月;7月虫出月;8月雨水月;9月生草月;10月鸟窝月;11月河涨月;12月虫鸣月;13月天晴月;14月无虫月;15月草枯月;16月叶落月;17月霜临月;18月过节月(过节终了加五天,一年正好365日)。一个月二十天的名称为:1、开天日;2、辟地日;3、男子开天日;4、女子辟地日;5、天黑日;6、天红日7、天紫日;8、火烧天日;9、水冷日;10、洪水日;11、葫芦日;12、伏羲皇帝日;13、伏羲姐妹日;14、寻觅人日;15、野蜂日;16、蜜蜂日;17;出人日;18、天窄日;19、天宽日;20、地缩日。由于彝族十八月历形成历史久远,距今有上万年历史,关于十八月太阳历的形成推理较多,多为人们接受的是人类借助自身脚和手的数量计数的推理。即人类最开始使用的计数器正是人类自身的器官脚和手、总数正好是二十个。世界历法分为太阳历、太阴历和阴阳历三种。昙华乡彝族的十八月历是一种自然历,其实质也是太阳历,不过是将对太阳的直接观察转变为对太阳影响的万物的观察,原始人通过对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候的观察,日积月累,终于发现了自然界中物候的周期性变化,并将其进行排列组合,根据这个排列组合序列进行自己生活生产安排,从而形成了古老的十八月历。历法是人类文明及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十八月历因其古老性为人类对自身科技发展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彝族文化十分丰富,反映在吃穿住行及婚丧嫁娶的方方面面,其中节日文化的“插花节”、居住文化的“垛木房、麻秸房、闪片房”、婚俗文化的“取名酒”都十分著名
(一)、饮食文化
独特的彝族风俗和独特的地域环境,形成了昙华独具特色的风味饮食,其中最具民族色的食品主要有全羊汤锅、苦荞粑粑。全羊汤锅主要选用肥壮的黑山羊,宰杀后汤褪去毛,开膛洗净内脏,用火燎去羊头、羊脚皮毛,在炭火上烤黄后用锤击碎内骨,最后连羊血、肚杂、全都切块一锅煮。香味溢出,移至小火上慢煮,待肉煮熟时,即可边煮边食。煮时除放盐外不放其他佐料,食用时再佐以花椒、辣椒面、薄荷等。这种吃法的好处是无膻味、汤白、味浓、肉香,营养丰富。在昙华彝家山寨,每逢节日集会或是赶山街,都会有大量的全羊汤锅上市。赶街的、跳脚的,走累了、唱累了,就在食摊旁的松毛地上一坐,吃上一碗汤,品上一、二两酒,再吃上一块荞粑粑,是很惬意的事情。彝族对荞有特殊的感情,他们认为荞是五谷之王。传说在洪水时代没有庄稼,一只斑鸠飞来昙华山死去,胃里面有两颗苦荞子,人们把它种在地里,三月种下,七月长大,结了籽再撒,种出了最早的庄稼。过去,苦荞曾经是昙华彝族的主食,由于产量低,种植面积越来越小,现在已成了彝家过年过节和招待客人才拿出来的风味食品。苦荞面营养丰富,清凉,利肠胃。其制作方法是把荞面掺水调稀后,倒入热锅中微火自然成饼,然后再放入火塘边烤熟或在火灰中焐热,用蜂蜜蘸食。其特点是清香甘甜,细腻而有回味,便于携带、食用。
(二)、服饰文化
昙华乡彝族村民日常的着装仍然多为传统的彝族服饰。男子穿青布料的对襟短衣,衣服短至腹部,袖子细窄,衣襟上钉着两排布疙瘩纽扣。为了使其富于变化,多用白线缝成双线,并在右胸和下面的两个口袋上绣两朵色泽艳丽的花或在衣襟边上打一道花边。裤子则用黑色布料,做成筒裤,肥大而短,有的只达小腿部。脚上多穿一双用花边缝制并缀有红绿绒球的布凉鞋。上头缠一顶青布包头,再披上一件黑羊皮褂子,挎包是称之为“皮里格底”的羊皮挎包。“皮里格底”的制作很讲究,用上好的羊皮去毛,经鸡蛋黄反复揉搓光亮后缝制,有的还装饰皮穗带,缀上珠子。在彝家男子眼里,拥有一件全无杂毛,黝黑发亮的羊皮褂,再有一个做工考究的“皮里格底”,就等于有了一套名牌服装。女子服饰比较注重保暖,头上一般都打着青黑布包头,别无其他饰物。上身的右衽大襟衣,在领边、袖口和衣襟边缘都镶有宽窄不一的多层布和刺绣花边。围腰除了用色布刺绣镶边外,中间还有非常精美的刺绣,并用银链挎系在脖子上,腰后的飘带用绣有精美图案的白布或色布制成,看上去十分清新秀丽。背布包,布包多用青布,亦有以火草绒布做挎包的,布包上绣各自喜欢的图案,样式美观,坚实耐用。穿青布裤,不镶花边。着绣花鞋,披毛朝外的羊皮褂。看起来,整个色调艳丽,凝重。用以银器为主的项链、手镯、戒指、耳环、银铃、银牌、银泡做装饰,也有玉器饰物,多作手镯和耳环片。彝族妇女绣花的方式分为排花、穿花、按花、堆花、扣花、切针花、贴布花等。镶边有嵌镶、流边、锁边等。图案一般先制作在小块布或缎子上,再缝在衣物上,包括花草、鸟兽、楼阁、人物等。
(三)、居住文化
昙华彝族村落,大多依山而建,坐落在向阳背风、有树有水、环境优美的山坡上,取其用柴用水之便,利于安排生活。一般二三十户到五六十户为一村。村中的住房,大都依地势分布,高低错落,韵味古朴,并无固定格局。彝族传统民居垛木房、闪片房、麻秸房至今在昙华都保留得比较完整。建筑方法是四面墙壁用一根根原木经过修整、打榫垛积而成,称为垛木房;房顶用成片树皮或木板铺成的称闪片房;房顶用麻秸铺盖的称麻秸房。者些房子的保暖性能好。现在,因为不砍树已成为村民的共识,新盖的民居已经不再用木头、树皮和麻秸做材料,而是采用泥土瓦片。但人们盖房时仍然用垛木建房方法,把泥土一截一截舂打着往上垛积,保留了彝族民居特有的垛的特色。住房多为院落式,正房住人,两厢多作堂屋,磨房和畜厩。正房一般分左、中、右三间,右间住人,左间作厨房,中间作堂屋,堂屋一般都有一个火塘,塘内火种长年不息。彝族人民有火崇拜的习俗,视火塘为圣洁。所以在彝家做客,一般不能从火塘上跨过,不能向火塘吐口痰或投放秽物。火塘上置铁三脚可以支锅,或放下吊锅,即可煮菜做饭。堂屋是家庭餐饮、会客、举行祭祀的地方。堂屋上方一侧,多安置男性家长寝榻,堂屋正上方的壁前,设有供桌作祭祀祖先之用。供桌上方壁上挖一洞,内置祖灵。祖灵一般人不得看视。正屋前端,接一厦子,作家务杂事之用。
(四)、出行文化
昙华乡属于高寒山区乡镇,彝族人民大多居住在山上,交通工具以骡马为主,每户人家都养有一至二匹骡马,用以运送生产生活物资。男女老少都会骑骡马,在坡地也稳如平地。
(五)、彝族十八月太阳历
彝族十八月太阳历是昙华乡丫古埂村毕摩李家材(男,1935年生)口述。其间由云南省彝族文化研究所所长刘尧汉教授、彝文古籍室主任朱琚元副研究员经过1990年4月12日,7月13日和1991年3月23日三次访问整理而成。
彝族十八月太阳历是将一个月分为二十天,一年分为十八个月,另加上五天的“祭祀日”。一个月的各日,一年的各月有其名称。一年十八个月的专名为:1月风吹月;2月鸟鸣月;3月萌芽月;4月开花月;5月结果月;6月天乾月;7月虫出月;8月雨水月;9月生草月;10月鸟窝月;11月河涨月;12月虫鸣月;13月天晴月;14月无虫月;15月草枯月;16月叶落月;17月霜临月;18月过节月(过节终了加五天,一年正好365日)。一个月二十天的名称为:1、开天日;2、辟地日;3、男子开天日;4、女子辟地日;5、天黑日;6、天红日7、天紫日;8、火烧天日;9、水冷日;10、洪水日;11、葫芦日;12、伏羲皇帝日;13、伏羲姐妹日;14、寻觅人日;15、野蜂日;16、蜜蜂日;17;出人日;18、天窄日;19、天宽日;20、地缩日。
(六)、节日文化
昙华彝族传统的节日很多,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个节日活动。除了彝族人民共有的彝族年和火把节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农历二月初八在昙华乡昙华山举办的插花节了。关于插花节的来历,在彝族民间有许多的传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两个,其中一个是:传说古代昙华山有位美丽的彝族姑娘名叫米依噜,她与青年猎人朝列若相爱。昙华山有个残暴的土官,图谋霸占米依噜。米依噜设计用有剧毒的白马樱花酒毒死土官,自己也献出年轻的生命。朝列若为爱人的死感到悲痛万分,流干眼泪,滴出了鲜血,鲜血染红了满山遍野的马樱花。为纪念这位献身除暴的彝家姑娘,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八,当地彝族采来朝列若鲜血染红的马樱花戴在头上,插在门上,表示抗暴除魔,吉祥幸福。另外一个传说是:相传,“插花节”源于远古洪荒时代,那时因为洪水淹没了一切,只留下兄妹二人。金龟老人为了繁衍后代,令其成亲。成亲后妹妹生下一团大血肉,金龟老人用剑劈开大血肉,血肉里面包着五十个童男、五十个童女。金龟老人把血肉摔在树枝上,到了二月初八这一天,摔在树枝上的血肉变成了一朵朵红艳艳的马樱花,于是五十个童男童女就在马樱花树下成亲,从此逐渐繁衍了人类。以后,昙华山人民就把二月初八定为纪念始祖的节日,到时候聚会在马樱花树下,打跳娱乐,然后把马樱花采回家插在祖宗牌位上。
每年的“插花节”在乡政府旁昙华寺遗址的千柏林举行中午一点,在会场举行一个简朴、热烈的开幕仪式。主席台上,临时栽一棵开满鲜花的马樱花树,由毕摩主持祭奠马樱花并选出当年的马樱花女,随后是民族歌舞、体育运动表演,祭祀念咒语。参加插花节的彝族无论男女老幼,大多着民族服装。
(七)、婚俗文化
彝族男女青年在恋爱中有一个奇特而重要的地方———草楼。“草楼”在大姚县的其他乡也叫“姑娘房”。由于贫困原因,建在畜圈楼上的就叫“草楼”。“姑娘房”或“草楼”一般都是独立成间的房屋,每一间随意放置床铺数量,姑娘们可即兴搬迁,也可依各自喜好摆放家私用具。当彝家女孩达成年后,便可以只身住到“姑娘房”或“草楼”里,与“外人”交往,享受属于自己的自由自在的恋爱生活。此后,房中有何动静,父母都不管不问,来往的小伙子、小姑娘越多,说明姑娘越有本事和魅力。这种有趣的恋爱方式有一个浪漫的名字“爬草楼”或“串姑娘房”。彝族人民有属于自己的一套“串姑娘房”的伦理道德观来约束恋爱者,绝不是无知者想象的“性放纵”或“一夜情”。彝家人与大多数民族一样,公开婚恋家人认同后生育儿女为荣,鄙视唾弃还住“姑娘房”就怀孕的女孩。所以男女双方心里都有数,单间“姑娘房”是不可久住的。当男女青年们自己认为条件成熟时,男青年便会以爱情为后盾选个明媚清新的早晨鼓起勇气赶早和爱人一块回女方家,最常见的表现方法是很快把家里的水缸挑满,然后同爱人出工做活去。这样过不了几天,两人就搬回女方家里住,彻底告别“姑娘房”生活。不几天,也得回男方家去小住。就这样往来生活,兼顾两家,一般怀上小孩才确定要生活在哪里。昙华乡彝族人民在居家生活中,结婚不闹热,甚至不举行结婚仪式,认为婚恋纯属个人私事,但特别看中生儿育女,当新生儿满月时后都要大张旗鼓邀请所有远亲近邻进行宴请庆贺。这时候也是男女宣告成家立业的最佳标准。
(八)、《梅葛》
《梅葛》是彝族五大创世史诗之一,其他四部是《查姆》、《阿细的先基》(流传在云南);《俄勒特依》(流传于四川);《天下祖先歌》(流传于贵州)。
《梅葛》主要流传于云南楚雄的大姚、姚安、永仁一带的彝族人民中。特别是大姚县的昙华地区和姚安县的马游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梅葛”一词,是彝语的音译。彝语“梅”,意为“嘴、唱、说”;“葛”,意为“过去、历史”。“梅葛”就是“说唱过去”。在大姚、姚安一带的彝族中,把运用来唱述过去历史的一种民歌曲调,称为“梅葛调”,“唱梅葛”就成为当地彝族一种说唱性质的曲艺形式,慢慢也就演变成了民族曲种。作为一种曲调名称,“梅葛”的唱腔颇多。昙华乡的“梅葛”总的分为两大类,即“赤梅葛”和“辅梅葛”,“赤梅葛”为“悲调”,俗称“哀调”,也叫“古腔调”,多用于丧葬和祭祀;“辅梅葛”是喜调,多用于婚嫁、播种和丰收等喜庆节日。昙华乡是《梅葛》的主要传唱地。笔者曾利用昙华乡赶集天在街上进行观察,发现凡卖音像制品的地方都卖得有“梅葛调”的vcd,笔者驻足观看多时,发现购买的人还比较多,但购买者从年龄上来看多为中老年人。笔者也花了十元钱买了两碟,发现带子是本地人自己录制的。
(九)、宗教文化
昙华乡的宗教文化主要以原始宗教为主。现在乡政府旁还有昙华寺遗址,但经过调查,没有发现信佛教的人。昙华乡的原始宗教信仰中包括了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等。
昙华乡的彝族,敬奉天神、山神、火神、土地神、水神、谷神、树神、大王和火塘龙。
昙华乡的彝族逢年过节都要例行祭天,他们在村寨附近的山林中建造祭天棚,内供天神。天神偶像是一节尺许长的竹筒,上端削尖,筒里填入羊毛、草根、米粒。意思是祈求天神天鬼不忘人间人、畜、草、木,施以阳光和甘露,使人、畜、草、木生计盎然;昙华彝族建有专门祭祀土地神的土主庙,内供土主偶像。村民每逢春播或秋收季节,都到土主庙烧香供献土主神,祈求地母神保佑谷物丰产;昙华乡彝族认为高山是神灵的住所,是通往天神的途径和撑天的柱子。在彝族的原始宗教观念中,山是山神的化身,山神有撑天之力,在自然诸神中,山神的力量最大,它能制服一切鬼邪。把山神作为地方保护神而进行祭山活动,建有简陋的山神庙,以石头和树枝作为山神的象征供于庙内,逢农历四月一日杀鸡祭祀,祈求山神保佑村寨人畜兴旺。在动植物崇拜中,昙华乡的彝族也崇拜黑虎,在举行祭祖仪式时门楣上悬挂虎头画像。彝族习惯戴虎头帽,穿虎头鞋,认为能辟邪,把虎奉为保护神。在植物崇拜中,最突出的是树木崇拜。有一套崇拜神林神树的仪式。其仪式一般都以猪、鸡、牛、羊作为牺牲,甚至对祭物的性别、颜色都有严格规定。在图腾崇拜中,有的以虎、鹰为图腾,有的以松树、水牛、绵羊、岩羊、白鸡、绿斑鸠、獐、蛤蟆等作为自己祖先的名号。彝族最崇拜祖神,昙华乡彝族的祖先崇拜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祖宗灵牌,灵牌一般要供祭五代,五代子孙死时放在棺材上带到坟地烧化。二是土主,所谓土主,是本乡本寨的较有威望者,为村民办过好事的人死后被供为土主神。昙华乡丫古埂村土主庙,是骑着一条白水牛,同巍山县白牛土主庙的土主类似。昙华乡还流行生殖崇拜,在昙华山一条深箐的崖壁上有两件奇特的东西,壁上伸出一根约1.2米的粗壮石柱,形似男性的生殖器,对面岩石上突出一具肥臀中间深凹形似女性的生殖器。他们是古人顶礼膜拜的祭物。多少年来,新婚的彝族夫妇,不怕山高路远,吃尽千辛万苦,带上香纸,背着祭品到昙华山的拉扎么村旁生殖崖下参拜祭祀,以保佑母子安康,早生贵子。已婚不会生育的妇女,要背开众人,偷偷到生殖崖下祈拜,求神灵保佑早日生子。
(十)、彝剧
中国彝剧的发源地正是大姚县的昙华乡。杨森是彝剧创世人,他创办了第一个彝剧团——昙华麻秸房俱乐部。1957年,昙华乡麻秸房高级社全是彝族农民,当时全村220人中,只有两三个人初识文字。18个学员建立了文艺祖。以彝剧创始人杨森为首的宣传组,编写了短剧《半夜羊叫》,用彝族的曲调演唱,把偷羊吃的真情揭发出来,在社员中产生了较大的教育和影响。俱乐部又编了《牧羊在森林中》。另外,群众自己用“梅葛”来宣传当时的政策。俱乐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四面开花。1958年12月,文化部在大理召开了“西南地区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彝剧《半夜羊叫》和《青年们的心》在会上演出后,受到与会同志的肯定,以《半夜羊叫》为代表的彝族戏剧被正式定名为彝剧。

❸ 浮生六记主要内容

内容概要

《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赢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

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此外,本书还收录了清代名士冒襄悼念秦淮名妓董小宛的佳作《影梅庵忆语》。

作品简介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

“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3)四川插花贫困扩展阅读

作品评价

《浮生六记》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该书的特点在于真纯率真,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富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其题材和描写对象上。

在书中,作者以深情直率的笔调叙了夫妻闺房之乐,写出了夫妻间至诚至爱的真情。在中国文学史上,描写情爱的诗文很多,但大多或写宫廷艳史,或写权势礼法淫威下的爱情悲剧,或写风尘知己及少男少女之间的缠绵,很少涉及夫妻之情。

别具慧眼的陈寅恪指出:“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此后来沈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

热点内容
牡丹香业 发布:2025-10-18 14:48:44 浏览:813
沁海棠 发布:2025-10-18 14:40:58 浏览:907
花艺桌艺 发布:2025-10-18 14:33:09 浏览:300
荷花有水珠 发布:2025-10-18 14:12:15 浏览:524
百合花各部分 发布:2025-10-18 14:12:11 浏览:811
蝴蝶兰花台 发布:2025-10-18 13:54:22 浏览:136
百合天地酒店 发布:2025-10-18 13:41:50 浏览:61
丁香狠狠 发布:2025-10-18 13:23:15 浏览:965
插花数量 发布:2025-10-18 13:22:23 浏览:656
兰花国际酒店 发布:2025-10-18 13:21:05 浏览: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