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中国传统插花图片

中国传统插花图片

发布时间: 2025-09-16 22:51:00

㈠ 84岁的老人蔡仲娟,一生只做一件事,把插花做到极致

这段时间火遍外网的阿木爷爷,向世界人民展示了手上中国功夫—传统木艺,创下了1178万次的点击量,让无数外国人叹为观止。

持一事,终一生,阿木爷爷用他的坚持,把木艺做到了极致。

如今社会,无数年轻人把工作辞了又找,找了又换。他们到底为什么如此浮躁,坚持真有如此困难吗?是时代改变了他们,还是他们无法适应当下的时代?

来看另一个老人的故事,和阿木爷爷一样,她坚持把一件事做到了极致。

她是蔡仲娟,中国插花花艺终身成就大师,被人们尊称为蔡先生,她用她60年的坚持,带动中国花艺走向美丽新世界。

意境美、自然美、线条美,灵动自然,不拘一格就是中国插花艺术的特点。

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璀璨的中国文化之一。

当我们回溯历史,我们会发现,在中国文明刚刚发芽的时候,花就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汉魏南北朝时,中国插花步入了初级阶段。

隋唐五代时期,佛前供花广为流行,当时,日本使者来中国考察佛教时,对中国插花印象极深,从此传入日本。

由于唐宋朝时期,朝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文人雅士众多,插花在此时,广为推崇,成为了一种生活艺术。


清朝随着朝代的的衰退,中国插花也一步步走向没落。在改革开放初期,几近断流。

在世界舞台上来说,中国插花源于中国,却兴于日本,中国传统插花艺术3000多年历史,却在经历多年曲折后,在今天的影响力不如550多年一脉相承的日本花道。

难道,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自己却做不到发扬光大吗?

1983年,她和同事参加了南斯拉夫的国际花展,简单的几枝黑松、白菊、红枫,完成一幅名为《松菊图》的作品,赢得了特别奖。

问道为什么会请中国时,主办方回复道:因为上一届的日本花艺师在表演时说,日本插花是从中国传入的,所以我们自然邀请你们中国花艺师来献艺。


在回家的飞机上,蔡先生认识到,这是我们中国的艺术,我们炎黄子孙,有责任要继承发展,于是,这份爱好和工作,从此变成了一份使命和事业。

当蔡先生下定决心投入到这份事业中的时候,没有教材,她就自己从史料中,从花鸟画中一步步去查找,去摸索,去总结,去创新。

1987年她创办了上海插花花艺协会,聚集大家共同研究和实践,初期的研究会只有10人,工作艰辛。

1)设坛授艺

当时还没有什么师资力量,为了把中国插花传承下去,在1988年,她举办了师资培训班,把自己的技能和知识传授出去,让老师们带回各地去发展。

除上海之外,蔡先生也经常受邀请在各地培训教学,例如山东、兰州、浙江等。从2006年在乃夫插花学校设坛授艺以来,仅山东一处就培养了500多名学员。

她的学生,有的成为了花艺大师,有的成为花艺教授,有的成为花店业领军人物。


2)展出美丽

为了把插花艺术推广到生活中,从1996年开始就已和国际友好基金会合作,主办《上海国际插花艺术展“花之韵”》,至今已举办了6届,成为国际上知名的花艺展览。

她和她的学生,多年来,在台湾、扬州、上海、武汉、广东、兰州、深圳等地均举办过中国传统插花花艺展览,参观的民众络绎不绝,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和了解这一项我们自己的民族艺术。

3)比赛竞技

不仅是培训和展览,花艺比赛能总结经验,快速成长

她想把这种中国文化变成学校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

于是中小学生插花比赛、海派市民插花大赛、专业比赛开始一场一场举行,更多人感受了花艺的乐趣。

国内很多专业人士开始进入国际赛事,进入国际舞台。


4)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the art of chinese flower arrengemant》中国插花艺术英文版,是蔡先生2017年发布于美国及全球的一本书。

内容有中国插花艺术简史,风格特点,构图原理,造型法则,色彩配置,立意命题,在材取及加工,器皿和工具,插花类别,基本形态,制作技巧等。

非常全面、系统、详实介绍了中国插花,同时把中国文化推向了世界。

在这之前,蔡先生已在国内发布了多本插花专注,例如:《艺术插花指南》《中外艺术插花作品选》《中国插花荟萃》等,让很多人获得了知识,也受到了启发。

没有一条路是好走的,从决定的那一刻,就开始了终身的道路,一步一步的坚持,终会迎接黎明的曙光。

这月21日,上海植物园举办了“璀璨非遗 匠心传承”蔡仲娟师生插花艺术作品展,以及 “德艺双馨 传道授艺”蔡仲娟插花艺术60周年研讨会。

在2017年在阿联酋阿布扎比拉,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 ,在国家花艺教练组组长项一鸣的指导下,中国的花艺项目获得金牌,中国最年轻的18岁选手潘沈涵站上了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的最高领奖台。


走一段艰辛之路,完成一个青年匠人攀登技能巅峰的梦想。

在今年的俄罗斯喀山,中国再次在世赛花艺项目取得金牌,值得骄傲。要知道,就在一年前,陆亦炜还是一名花粉过敏者。这个今年才18岁的少年,靠着他的坚韧与热忱,顶着过敏红疹、荨麻疹,靠着不断吃药、涂药膏,慢慢调整,逐步适应、坚守所爱,最终站上了世界花艺技能的巅峰!

中国已不再是那个受人欺压的中国。


结语:

蔡先生今年84岁,仍然活跃在花艺行业的各个重要场合。

在各种花艺赛事上,她是评委。在各地花艺课堂里,她是老师。在各种花艺展览中,她是大师。

她腿脚不便 ,却常常在讲课时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一次,中国花卉报记者去学校采访,蔡老师一下课就立刻转战备课教室继续忙碌。工作人员都知道,这个时候绝对不能打扰她。记者采访都“碰了钉子”,听到说“课程结束后再采访”,她高兴地说:太好了,你太理解我了!

找到一份自己喜爱并愿意付诸一生的事业实属不易,但阿木爷爷做到了,蔡仲娟做到了,希望你也能做到。

只要努力,时光不会辜负你。


㈡ 一枝谈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闲说中式传统文人插花



一枝谈贮书窗下,

人与花心各自香

——闲说中式传统文人插花

插花是借以消忧的好办法,和自然之物在一起,会被生命的能量感动。现代城市生活,很少机会接触山水自然,可是哪怕在室内插作一瓶代表情绪心象的瓶花、一盘描摹自然景色的写景花,便能使你即刻忘记当下烦恼事,获得一瞬间归返自然的轻松喜悦。花朵是有力量的。它们本身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它们身上藏着宇宙人生的奥义。读懂一朵花,便能读懂一个世界。科学技术从中解码自然知识,而文学艺术,从中解码人的故事。

纵观中国古代文人插花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历代文人们在其身处的时代,是如何运用插花这一「生活艺术」作为他们表达的载体,讲述着自我与自然、自我与时代、自我与世界的反观。

宋代无名氏《南歌子》:「阁儿虽不大,都无半点俗。窗儿根底数根竹。画展江南山景、两三幅。彝鼎烧异香,胆瓶插嫩菊。翛然无事净心目,共那人人、相对弈棋局。」歌词中可以看出宋代人生活状态的风雅趣味,窗下竹、瓶中菊,都是插花艺术在生活中的影子。

历代诗词歌赋中,亦充满了花的身影,或专为咏花、或是在言志遣情的词曲里借花的符号,表达着自己的隐喻。

插花陈设历来并非仅只女子雅尚,其真正况味乃在于文人之审美意趣、士子之心胸呈现。花之身影姿态也是文德修养的状态,文人雅士对花的吟咏,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刻意唯美而为之,而是发自内心的咏叹。

而时至今日,人们普遍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插花」只是一门倡导生活情趣的「技术」,和艺术不沾边,顶多算一项「艺能」,不过是女性(通常都是女性)在伤春悲秋的赋闲生活中一项趣味活动;抑或婚庆、会议、典礼时才会使用到的一种「职业技能」。早就不再将它和「道」相提并论。甚至已不能区分出「中式传统花道」、「日式花道」以及「西洋插花」之间有何异同。

台湾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创始人黄永川先生曾在《中国插花史》一书中写道:「插花乃生活艺术,与政经发展之枯荣同其消长。故而虽经六朝隋唐之孕育,历经宋明之繁荣,但降至清代以后却一蹶不振,直到近代风气虽盛,但时下所见者皆日本流派,怎不令人唏嘘!」(《中国插花史》)

大众不知,作为一种文人生活方式的存在,插花自六朝起,便和文人士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始有南北朝庚信、魏晋竹林七贤;至唐代,王维、卢鸿、陆羽,都是插花、赏花、咏花之极高造诣者。在唐代,整个时代都有爱花的风气,诗词吟咏中尽是花木之美,更有璀璨花学著作,如李赞《花木记》、贾耽《百花谱》、罗虬《花九锡》(隋唐时期插花学的代表作)名篇繁多,不可悉数尽陈。

中唐名士欧阳詹曾作《春盘赋》云:「多事佳人,假盘盂而作地,疏绮绣以为珍。丛林具秀,百卉争新。」说明在当时,盘花的插作,已有成型的哲学观念和审美特点,对于插花的形式、色彩、花器、花材、线条、构思及维持花命的方法与技术都有了足够的考量。若用一句唐诗窥其盛况,大概便是杨巨源那句:「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唐人爱花的时尚可见一斑。

到五代十国之时,由于社会的分裂与长期战乱,文人情志由盛世解衣磅礴、自由咏叹之大气象,颓转为寄情山水、借物言志的委婉表白。与文人相随的插花形式,也因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生活形态而转向野花闲草、就地取材,不拘形式,信手拈来。时人倡言返璞归真,如陶渊明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幸而当时已有盛唐之铺垫,人们对于花之情状、花之性格,以及花种、花品、花命的体会和研究,都有了较成体系的认识,于是历史上最有名的花品著作因此诞生——蜀汉·张翊《花经》,根据花材的颜色、香气、性状、气质等等,模拟人类社会的官阶,分出九品九命。这也是文人以花自喻,将花代语,并以此寄托自己理想人格的典型象征。譬如《花经》中评为一品九命之花材有:兰花、蜡梅、牡丹、酴醾、紫风流(瑞香)。皆是花中最为清雅、高格、富贵、大器者。插作什么样的花,便是什么样的人,心中对花的品评和认识,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再说到当时的南唐后主李煜,更是传统中式花道走向艺术巅峰的缔造者,他不但是后世「六大花器」中「筒花」的发明人,他创办的「锦洞天」更是历史上最早、也最为盛大的插花艺术「展览会」。

到了宋代,宋太祖励精图治,宇内升平,各地插花风气回暖提升,「插花、挂画、焚香、点茶」被奉为生活四艺,成为人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修养,甚至连仆役也不例外。当时最有名的「万花会」,是宋人在「花朝节」(农历二月十五日)举办的盛大赏花宴会。元佑七年(1086)时,洛阳太守为花朝节的举办,「一次用花千万朵」,被斥为:「劳民伤财,达于极点」。宋代传于后世的插花著作更是丰富,有赵希鹄《洞天清録》、林洪《山水清供》、苏东坡《格物麤论》、周密《癸辛杂识》等等。而当时最著名的文章,更要提到周敦颐的《爱莲说》、曾端伯《花十友》、黄峪《花十客》、张敏叔《花十二客》……这些经典文论和文章观点,皆成为后世文人插花赏花的审美准绳。

后至元代,又是社会离乱,战火不熄的时代,文人阶层保受异族压迫而求安心切,于是偏重感性,表现空灵之心境的风格,成为了文人阶层插花的主流。自由肆意的心象呈现,任性率真的自我表达,使得插花再次成为了文人的另一个张嘴唇,讲述着他们不能开口明言的心志。

直至明朝,文风鼎盛,文人插花完全脱离政治排场,形成一个专门性学术的世术类型,并有完整体系的花道著作问世,整个时代所追捧的审美格调已是清一色的「文人花」。

最值得一提的是明人袁宏道《瓶史》,这部著作堪称插花史上最具学术性、最成体系的经典之作,后人争相传译,奉为准则。对后世和海外插花艺术的传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其他文人编撰的经典花道著作,还有张谦德《瓶花谱》、陈洪绶的《瓶花画作》、王世懋的《花疏》、陈继儒的《严栖幽事》、何仙郎的《花案》、高濂的《瓶花三说》《草花谱》、文震亨的《清斋位置》、屠本畯的《瓶史月表》、程羽文的《花历》、《花小名》等等。那是一个文人审美成为社会主流审美的时代,也是民间处处争相效仿、追求文人插花之境界的黄金时代。

而到了清代,国势渐衰,学术走向考据之路,文人与花道日俱衰颓,民间对自然之美也较少关心,或审美日渐庸俗化。成体系的中国传统花道和大清国运一同式微,直至缓慢的消亡。

当然,文人与花的历史关系,不只是这样粗浅概述足以囊括,二者盘根错节的连结,值得用许多篇幅去书写。

明代袁宏道在其著作《瓶花谱》中说,花是「天地慧黠之气」所形成。「慧黠」二字,含有一种拟人的灵秀感,好似花朵也是动物,有感知、有感情、有灵性。花朵,的确是所有植物的最外放的生命表达。集结植物的「精气」。而白居易又曾这样写:「天地间有粹灵气焉,万类皆得之,而人居多,就人中,文人得之又居多。」人类世界的精英,将自然界「精气」凝结的花卉用以自喻,间中姿态亦值得玩味。

时常思索,中式传统花道的现实意义应该是什么?毕竟这不是一门与衣食相关的技艺,更不是人们生活中「刚需」的艺术。过去它的存在,除出对生活审美的高层次的需要之外,更高意义便是「成教化,助人伦」,如今,它还具有这样的作用吗?

资中筠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不经意提到:「追求真、善、美而厌恶假、恶、丑,应该是普通的人性,不过在阅历太多,入世太深之后,可能审美神经就会麻木……」我想,所谓「生活美学」的意义,恰恰就在此处。美的作用,何其润物细无声,但凡目之能及的美,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内在教育。所以资先生还说:「对美有了足够的感知力,对那些见怪不怪,不以为意,一叹了之,一笑了之的丑陋便难以忍受,如鲠在喉。」

而这种难能可贵的「如鲠在喉」,我想,不单是对「美」而言,更是「真」与「善」的底线吧。

热点内容
风水适合室内养殖的绿植 发布:2025-09-17 00:34:43 浏览:391
情人节云送礼 发布:2025-09-17 00:23:34 浏览:225
全黄素兰花 发布:2025-09-17 00:22:33 浏览:678
婚礼水牌花艺 发布:2025-09-17 00:22:32 浏览:43
三月海棠果 发布:2025-09-17 00:21:26 浏览:879
描写野玫瑰 发布:2025-09-17 00:19:08 浏览:865
原型浪花一朵朵 发布:2025-09-17 00:06:15 浏览:349
丁香肉桂敷贴肚脐 发布:2025-09-16 23:47:33 浏览:499
吊线兰花 发布:2025-09-16 23:35:38 浏览:750
一朵花一根烟 发布:2025-09-16 23:34:08 浏览: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