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淮花艺
❶ 小学苏教版19和18课中心思想 要全解上的
缠足风俗是历经千百年的社会风习演变所造成的,缠成一双小脚须要忍受痛苦、费时多年,缠成后造成妇女生活上很大的影响及改变,然而为什么有人愿意忍受这些痛苦毅然地裹上脚呢?
一、男女有别
缠足是一种两性分离式的装饰,几乎多数的装饰都在强调男女分野,让男性女性天生的不同,产生更大的歧异,凸显女性柔弱的一面,凸显男性在外活动、女性在家活动的特性——变成男主外、女主内,男性粗犷强悍、女性细腻柔弱。
最原始的缠足雏形,不管是来自荒淫的宫廷世家里面,或是教坊乐妓,原始的目的,不外是藉着缠上双脚,穿上尖窄弓屈的鞋子跳舞,可以表现出特殊的肢体技巧,这有点类似芭蕾舞的效果,凌空回旋,如仙如幻,也表现出一种纤细、拘谨的步态。流风所及愈传愈广,配合上当时社会文化对妇女的要求,遂成为沛然巨流。这一股社会潮流,主要是现实中对于女性的规范,要求妇女得谨守贞节,男女内外各处,男女异群,妇女须深处闺中,谨守规范,以柔顺为正则,在这样的社会潮流之下,缠足很快地被发现到是推行女教很好的手段。儒学大师朱熹,曾很热心地推行缠足制度于福建南部,作为传播汉族文化的工具,而教以男女有别之道。女性裹脚以后行动不便,处处受到限制,因此成为谨守规范的保证,在男权高涨的时代环境下,成为一夫多妻制最有力的保障措施。
二、社会规范
千年来中国是一个以道德为指标的社会,守节、守纪,成为较宗教更高的标准,所以不须完善的律法也可成就一个稳固的社会。
当缠足的风气渐渐传开以后,刚开始只有富贵家庭不须从事劳动的妇女率先接受这种风俗,很快的缠足反而变成了财富、权势、荣耀的表征,为了表示是出自上阶层的富贵人家、为使女儿能嫁入豪门,家家户户争相为女儿缠脚,清代台湾有“大脚是婢、小脚是娘”的说法。李笠翁《闲情偶寄》说:“宜兴周相国以千金购一丽人,名为‘抱小姐’,因其脚小之至寸步难移,每行必须人抱,是以得名。”脚小至此,真是可悲可怜,但却是富贵人家争得的对象。缠足也是宫宦世家、淑女必备的美容术,为中下阶层少女走入高阶层家庭的晋身阶,在那个时代娶妻托媒人探听女方的重点,除了在对方的家庭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在一双脚的大小,只要拥有一双傲人的小脚,必然成为争相说媒的对象,在新婚过门的时候,众亲友聚集争睹的焦点,也是在新娘的一双小脚,下轿的刹那,要是伸出一对尖生细小的金莲,立刻换来众人的赞叹,要是一双大黄鱼脚,恐怕难免遭人讪笑。
三、家庭制度
中国人将身体的改变、心性的改变、人际关系的改变都认为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教育方式与修行方式,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在身体适当的改变下,能彻底地改变一个人未来的命运。中国传统的婚姻制度基本上是容许一夫多妻制,也有人更清楚地定义为一夫一妻多妾制,传统的婚姻制度一直是默许成功的男人可以拥有数位妻妾,众多妻妾之间难免会争宠,为了专房、得宠,只有痛下功夫修饰,缠足提供了一个好的修饰方向,同时缠足后行动不便,也颇有利于丈夫控制众妻妾,减少与他人偷情或逃逸的可能。
四、审美观
女人的美丽就是财富,许多女人可以牺牲健康、牺牲行动的不便来换取被人称赞的美。缠足风俗逐渐形成之后,弱不禁风、楚楚可怜的少女成为男人爱恋的偶像,颤颤巍巍、扶墙摸壁的姿态,在情人眼里是—种飘然若仙的感觉,—种隐秘魅力,引人遐思,在这种环境下,审美的标准要求的是纤细柔弱、如弱柳扶风般的体态。唐代以前中国人对女性审美的角度是健硕丰盈的美,是健康活泼的美,在那个时代,许多动人的舞剧,由女性舞者表演,但是时事迁移,到了清代,除了卖解女郎以外,几乎见不到女性舞者,卖解女郎也多以走索、踢坛等表现一双纤瘦小脚却拥有超凡能力的技巧来引人惊叹。女性无法在运动、舞蹈上表现美感,只有终日从事女红,巧心设计、美化一双纤足,我们可以看到为小脚妇女设计的各种足饰,真是极其奢豪,琳琅满目,当年提倡解放小脚时,竟然发现脚放了以后,没有适当的足饰可供大脚的上层女性穿着,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有谁能突破层层规范而解放缠足?
五、社会地位表征
综观千年的缠足历史,缠足的风尚主要是在豪门巨富、大家闺秀、及风尘妓户中广为流传,一般山村农妇、劳动婢女,裹足的比例较少,如有裹足,也常为粗缠略缚,一般家庭要有相当的条件,才能让少女把脚裹得很小。首先得有人能事事代劳,甚至在缠裹的几年中,还常须有人扶持,这在一般小康家庭,是不容易做到的,能缠得—双令人称羡的小足,代表她的家庭生活优裕。在一个悠闲富裕的家庭里,同辈聚处,互竞足小,成了小脚女人最重要的一种竞争,亲朋好友对少女一双脚的褒贬,使得缠足习俗更根深蒂固地落实在一般家庭里,如果更近一层了解当时小脚在床戏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裹脚以后对女性身材的变化,恐怕就更能体会到在长达千年的时间,在一个最强盛的文明古国,会有超过二十亿的妇女,把他们的一生与这种绮丽的风俗紧紧地缠绕。
缠足源于中国,是一种沿袭古制、尊法古人的体制。很多古制、古法,在缠足中被保留
下来,成为文化的活化石。这个延绵一千年、约有二十亿妇女缠足的风俗,是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肢体装饰。缠足源自于汉民族男主外、女主内、勤苦内敛、父母教育女子的方式,它深远地影响到千余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两性关系、家庭生活,甚至影响到整个民族的发展。
缠足的风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历史上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应非一时、一地、一人所发起,而为社会环境慢慢衍变而成。早期可能是以布帛代替袜子、包裹足部以方便着鞋。《古今事物考》说是从商代的妲己开始,《杂事秘辛》中记载有一段形容汉代女子的脚部之美。这两本书都是后人所作,证据力较薄。六朝时有一首乐府诗《双行缠》说:“新罗绣行缠,足趺如春妍,他人不言好,独我知可怜。”“新罗绣行缠”表示脚上包布还绣上文彩,推论只是用布把脚包起来而已。《南史》记载:“凿金为莲花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华也。”这一段叙述的是潘妃在金莲花上行走,不是指潘妃的脚像金莲,应该不能作为六朝时代有人缠足的证据,倒是有人认为这是把小脚称做“金莲”的开始。
缠足风的流行应该是在一个富庶繁华、歌舞升平的时代,是先由贵族、乐户、艺人开始,逐渐得到全民接受。唐代时,对于缠足的传说及诗文比较丰富,有很多人举杨贵妃为例,作为明证。唐玄宗逃难归来,曾作《杨妃所遗罗袜铭》:“罗袜罗袜,尘生香不绝,圆圆细细,地下得琼钩,窄窄弓弓,手中弄初月。”群谈采余也写了一首《杨妃罗袜诗》:“仙子凌波去不远,独留尖袜马嵬山。可怜一掬无三寸,踏尽中原万里翻。”由这些叙述中可以看见,连美人足上的饰品也一并欣赏,也许当时的脚形可能有些不同。
从唐代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探知当时缠足的情形。唐杜牧有诗:“钿尺裁量减四分,纤纤玉笋裹轻云。武陵少年欺他醉,笑把花前出画裙。”钿尺减四分约为十七厘米,纤纤玉笋,形容脚的尖、瘦,裹轻云似乎就有缠足的意思了!夏侯审《咏被中绣鞋诗》中曾提到,把脚裹成一钩像新月,在被中穿睡鞋,供玉郎摩挲、媚夜。白居易的诗中也提到:“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细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意思是在天宝末年流行穿尖头鞋,鞋头尖小,足形必尚尖瘦。温庭筠在其《锦鞋赋》中,明白指出女子缠足,说:“耀粲织女之束足。”
唐代的文物中有许多人俑,男性乐人是尖小弓足,女俑即穿小头鞋履窄衣裳。这些俑都出现在陕西省。这种活泼的舞蹈方式源于西域的民族;早期弓鞋中的象鼻头,倒像是游牧民族或者说快上马的鞋式。由此看来,唐代男女都已有包缠足部的习俗,目的是仿如草原民族便于骑马与跳舞。
最早对缠足起源作考证的是宋代的张邦基,其《墨庄漫录》说:“妇人缠足始于近世,前世书传皆无所自,惟《道山新闻》叙南唐李后主做金莲状六尺高台,命宫嫔娘以帛裹足,着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回旋有凌云之态。”唐镐云:“莲中花更好,云里月常新,因娘作也,由是人皆效之,以纤纤为妙。”这个说法最为一般人所接受,且大多认为这是最有根据的说法——缠足风气起于南方的南唐国都南京。但仔细追究起来,这样的说法值得怀疑。南船北马,长江流域,恐怕不容易产生缠足风俗;五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缠足恐不利避祸;李煜是庶民文化、新文化的肯定者,他可能只是把当年流行于秦淮河的声色之举在宫中宣扬,娘的缠足是年长后缠足所产生的新月状小脚,并非缠弓的弓足。而北方气候干冷,较适合缠足。盘坐炕上是北方妇女常态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礼仪,用脚走路时。倒形成了社交的姿态,在盘坐姿势下,随时可以见到脚、摸到脚,这样的生活可能是缠足的温床。
到了宋代,有关缠足的证据渐多。时人徐积有诗云:“手自植松柏,身亦委尘泥,何暇裹双足,但知勤四肢。”在当时没有裹脚似乎有点跟不上流行。话本《碾玉观音篇》说璩秀秀“莲步半折小弓弓”,《宿香亭张浩遇莺莺篇》叙一垂发女子“莲步一折,着弓弓扣绣鞋儿”,这时小说家已开始用金莲弓弯来描写一双缠过的小脚。
宋神宗以前缠足尚未盛行,但元丰以后就盛行起来了,如八大家中的苏辙,曾做咏足词
云:“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凤,都无行处踪,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闲,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秦观亦有“脚上鞋儿四寸罗”之句。大约在宣和以后,妇女都穿花鞋弓底的了。车若水《脚气集》曰:“妇人缠足不知始于何时?小儿未四五几,无罪无辜,而使之受无限之痛苦,缠得小来,不知何用?”这是最早反对缠足的记录。
宋室南渡后,缠足风气更盛。百岁老人著《枫窗小牍》中曾提到,当时有一种让缠足妇女的脚可以缠得小、缠得好的药方——“瘦金莲方”传入南方。而攻占汴京的金人,也都模仿宣和时期汉人的足饰。《宋史·五行志》:“理宗朝宫人束脚纤直,名快上马。”南宋搜山图和杂剧人物图中的妇女,双足不但尽得纤小,鞋头还带有明显的弯势。近年来宋代古墓迭有出土者,在福建福州出土的黄升墓,墓主为朝廷的官员,妻死年17岁,出土时脚上还缠有脚布长210厘米,宽9厘米,墓中有6双鞋子,长13.3—14厘米,宽4.5—5厘米,以提花罗做面,粗麻布做底,鞋头尖锐、上翘,并用细绳挽成蝴蝶结。在浙江衢州的儒家学者史绳祖与其继室杨氏合葬的墓中,出现了一双史氏前妻罗双双的银制弓鞋,出土的银鞋整双都是由银片焊接而成,鞋长14厘米,宽4.5厘米,高6.7厘米,斜头尖锐、高翘,鞋底还刻“罗双双”三字,以原配夫人的银鞋作为陪葬,反映出当时男子对小脚的依恋。
元代,北方游牧民族是否缠足不太清楚,但汉民族地区的缠足气习似盛于前朝。在文学作品中,对金莲的吟诵也罅砍鱿帧?/p>
明代缠足可在仕女画、春宫画、小说及考古文物中见到。明之宫人都是缠足穿弓鞋,上面刺绣些小金花。胡应麟曾云:“双足弓小,五尺童子都知艳羡。”可知当时制度竟以缠足与否做为贵贱阶级之分野。因此明代妇女的缠足程度,似又比元代更进一步。
清代,汉人妇女衣服一仍旧习,所谓男降女不降,而妇女缠足比以前更甚,竟然到了娶妻以脚大为耻、以脚小为荣的地步,可见缠足风气又更盛于前朝历代。所以,一般妇女无不卯劲缠裹双足,以做为“美人”应有的条件。
第二性征
缠足是当年妇女性别角色认同的教育。缠足后身体妆饰成为女性的特权,尤其是鞋子的妆饰,成为女性特别夸张的表征,连带的使走路身躯扭动、凸显臀围,也成为女性的特色。
男女从幼小予以分别加深男女差异、后天性特征,强化男女性别的不同,增加第二性征。穿着、打扮、行为、举止、声誉、爱欲,男女本就不同,缠足后凭借不稳定、拘泥的鞋子,穿出、走出、行动出与男人完全不同的风格,这种差异,变成非常重要的性别差异特征,形成男女标志。
妇女间互动关系
身为女人,一旦缠足以后完全改变生活方式。因为缠足,女性从此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群聚学习女红、勤于妆饰,谨守本分,待字闺中,不外出争强,顾家持家,不易红杏出墙,悠雅闲适,离开外部世界,进入感觉世界与近距离世界。缠足文化有助于妇女在狭窄的空间中,追寻个人的内心平静,母亲负担教育幼女的责任,缠足使母女之间有最长的接触时间、共同生活的时间,婆婆负责教育媳妇,母为女缠足、主为婢缠足,这些都是女性在教化女性、管理女性、督促女性的角度下进行。女性群聚生活的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很明显男女两性分开。
缠足文化代表固定的农业生活——男耕女织的分工式生活。女性手工业鼎盛,是一种男女分隔、男女分离、女性互相关怀、照顾女性和儿童生活在一起的结果。缠足让妇女远距离交流活动接触减少,使得各生态区域(流行区域)的分割愈来愈小。
家庭
千百年来中国政治政权不断更迭,但家族制没有改变。中国人的婚姻比较像是两个家庭的联系结合,而不是两个当事人的爱情结合。中国人似乎是将婚姻跳脱了两人之间的爱或不爱,而进入一个更稳固的家庭形式中,也就是婚姻以家庭、家族的结合为主。
唐代妇女可以改嫁,宋以后对妇女的限制完全不同,女性终身谨守的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男性虽然必要时可以休妻,但不能离婚;休妻也是社会大事,对寡妇的贞节限制,翁婆有绝对权威。媳妇与娘家不能有太密切的关系,这些对妇女的种种限制,明显是发源于对宗族、对家族的利益保护。也就是说唐和宋以后的婚姻方式有显著的不同,缠足当然有助于保障这种婚姻形式存在。千百年来,汉民族追寻的不是个人生活,以生命为最高价值,而是有更高的追寻目标,如家族、家庭伦理、道统、和谐、三纲、五常等。守节、守寡,这些概念强调的是团体的荣誉、家族的荣誉,较个人的生命重要,缠足的社会背景是一个个人身体并不太受到重视的环境,牺牲个人换取家庭家族和谐。
产业手工
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使男主外、女主内的状况加剧。男性在社会上交往能力、活动范围比女性为广,更加促成缠足的盛行与商业繁荣。街头是男人消费的环境,女性的消费在家中,如《清明上河图》所显现的,大街上是男人的世界,深宅大院高墙内成为女人的世界。为了满足缠足妇女的生活需求,提供各行各业不同的制作与供销方式,制作各种精美的小巧玩艺,登门入户地推销或送货上门,还有沿街叫卖;这些与缠足文化有一定的关系。妇女的手工制造,形成农副产品、手工艺品家庭加工业,成为城市兴起的基础,也定下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基本分工模式。
缠足是一种民族融合性很强的风俗,不同的民族生活中有不同的社交沟通方式,如原住民的唱歌应和式的生活方式,妇女群聚河边洗衣的聊谈方式,妇女共聚纺纱织布的工作交流方式等。缠足妇女在缠足过程中有更多的体会与经验交换,成为更深层的身体感觉交换,她们注意些什么?创造出什么样的文化来?服饰、饮食的文化,互相馈赠、欣赏、爱慕的文化,互相嘘寒问暖、互相照顾的文化。花艺、编织、剪裁、刺绣,诸多农产品加工等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发展的。家族邻里互通有无,互助合作。女性不须靠劳力粗重工作,即可生存,从而进入一个一级生产有余,二级生产可使生活更为优裕繁荣的时代。
建筑
春秋时代就有的儒学,到了宋代被用于对宗族的规约。宋代家族力量兴起,形成极为重要的社会基本组织,缠足也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从五代以后中国进入庄园氏族时代,这是全世界最大规模的氏族时代,这一个氏族社会就等同于缠足时代,缠足对于维持家族的力量远未曾仔细地评估,小脚放了,家族制也濒临崩溃了。
女性缠足之后绝少出门,且多居于室内。宋代开始房间有了实质的间隔,取代了以前的屏风。室内布置形成房间分隔、内外分开、妇女有闺阁、男女分居,这样房子有了真实的房间区隔,增加了女性的隐秘性,因为女性缠足是要避开男人、避开众人私秘性的行为。石阶路直通屋内,地面砌上石板,人们进屋时不再脱鞋,是为了解除缠足女性的困扰。不再席地而坐,而是开始使用椅子和高的桌子,也是为了缠足妇女方便。在建筑中可见摸乳巷、栏杆、窄小的楼梯、窄廊的设计。包围式的花园、假山假水,让妇女在家中也能欣赏山水,房屋重重包围,甚至整个国家、城市、庄园,都围绕在长城、城墙中,保护妇女,成为中国人最基本的建筑设计概念之一。
中国历来是“家族体制”而非“个人体制”,在这个体制下,发展出许多有利于家族繁衍的法则,缠足为其中之一,虽不利于个人,但有利于族群生存。
缠足代表了怎么样的社会?是一个长久稳定,生活富庶安闲的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男女分工、家族分工的社会。缠足风俗广泛出现在旱田的耕作区而不是出现在水田的耕作区,出现于城市的大量兴起、集市而居的商业发达地区。
缠足以后改变了仪态、姿态,生活方式,家族中的群体关系,个人命运,甚至整个族群、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都因此改变了。在金莲文化追求的是身材“美丽”、道德“崇高”、家世“良好”。当然,在小脚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与社交礼仪的标准以后,缠足所推波助澜的多妾制度,也造成官宦世家的儿孙逐渐繁衍,贫苦简单家庭愈趋没落凋零。
中国传统社会两性关系是一个男系社会,借由缠足把妇女稳定地留在家中,子女也因而留在家中,在保护中成长,这样结果自然家族繁衍,女性角色获得家族、家庭、社会的充分保障,让在外奔波的男性有一个有根的家,可以落叶归根、寻根、返乡。女性长者成为家族不动的因子,成为籍贯的来源与意义。千百年来借用缠足来巩固家族的地位于不散,使家族永存,重视家庭伦理的组建与夫妻关系的建立。
如果说缠足是男尊女卑,以妇女为奴役的社会形态下发生的,不如说是在一个社会上有广泛奴仆系统供驱使的环境下所产生的。妇女希望在身体适当的改变下,能彻底地改变个人的未来的命运,缠足被付予极重要的任务。缠足确是对人类生活最大影响的身体改造,因为缠足之后所有一切都改变了!
高罗佩在《中国艳情》一书中说:“小脚是女性性感的中心,在中国人的性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清代李汝珍在《镜花缘》中说:“缠足与造淫具何异?”千百年来缠足风俗与中国人性生活的关系,一直披着神秘的面纱若隐若现。
小脚在一些人心目中是极为幽邃神秘的器官。林语堂说:“缠足自始至终都代表性意识的自然存在。”
一双“可爱”的小脚,最让男人想入非非的莫过于想像一握在手的销魂。除了握在手里仔细鉴赏外,前人发现了种种玩莲的技巧,有爱莲者大献殷勤,帮女人洗脚、剪趾甲、磨厚肉、擦干、敷粉,借机搔弄趾间,抚握小脚,“趣味”尽在其中。
自古以来文人吟咏小脚的诗文不可胜数,怎么样的一双小脚才是人人“称羡”的,各有不同的看法。流传最广的金莲七字诀“瘦、小、尖、弯、香、软、正”,是一般人品评小脚的标准;李笠翁提出香莲三贵“肥秀软”;方绚在《香莲品藻》中列出金莲三十六格“平正圆直,曲窄纤锐,稳称轻薄,安闲妍媚,韵艳弱瘦,腴润隽整,柔劲文武,爽雅超逸,洁静朴巧”,将品莲的学问发挥至极。民国初年陶报癖《采莲新语》用“小瘦弯软称短窄薄锐平直”十一个字来品评,另有燕贤《小足谈》提到小足廿美“瘦小香软尖,轻巧正贴弯,刚折削平温,稳玉敛匀干”。这么多的品莲标准,让我们知道脚不是只要裹小就好了,还有种种的标准和要求。有人甚至根据小脚的形态、质地、姿势、“神韵”列出四十种要求。时至今日,当年缠足妇女的走路姿势和“神韵”,都没有用电视、电影等动态画面留存下来,偶尔有村妇老妪,一步三拐的片断画面已经十分难得,对于缠足妇女的纤纤细步“姗姗动人”只能意会,无从品评。
前人玩莲之时,归纳出种种的握莲姿势,有:正握、反握、顺握、逆握、倒握、侧握,斜握、竖握、横握、前握、后握等十一种握法。这么多握法,无非是把一双小脚握在掌校�邢柑寤岢鲂∏啥�恕⑾耸菘砂�牡胤剑��匾�氖牵��枳拍笈��茨Γ�寤嵝〗诺娜崛怼?/p>
妇女双脚自幼束缚,未经霜露,裹布层层保护,每日细心浸润、熏洗,皮肤细薄如婴儿,一旦解开重重裹布,组织松散,轻软如絮,这是男人最朝思暮想而一握销魂的。《飞燕外传》中有一段“汉成帝得疾,阴绥弱不能壮发,每持昭义足,不胜至欲,辄暴起”的描述。这虽是后人所作,把汉代的赵飞燕写成小足,说小足具有振阳起衰的功能,但想必是从生活中体验出来的。
脚上的神经特别丰富,是对痛觉、搔痒、按摩、温冷极敏感的性感带。缠脚以后女性一双脚上骨骼畸形退化,肌肉萎缩,循环衰竭,但是痛觉触及神经,却在反复受伤刺激疼痛下变得更为敏感。双脚平日以裹布厚厚保护着,一旦解开来,柔嫩纤细的肌肤接受揉弄抚摸的时候,刺激较常人倍增,春情荡漾,这种感觉除了小脚的女人,一般人很难想像。
自幼裹足的妇女,小腿肌肉萎缩,走路时使力在臀部和大腿上,臀部、大腿肌肉发达。小脚女人除了高耸摇曳的臀部具有性的魅力外,一般认为裹小脚也能增强妇女阴部肌肉的收缩力,让男人在性行为中有如与处女行房的感觉,也让妇女增强性行为的刺激性,这自然使两性乐于接受。
《掩耳奇谈》中说:临睡前数小时以长约七八尺之足帛,紧绕女子双足,每间四、五分钟,更解而加紧缠绕,如此三四度至紧无可再,乃强纳尖窄之履,再经半小时许,痛不可耐。斯时百脉沸涨,自足缘股,筋皆吊痛,而生殖之道则血管饱涨,约束筋收敛至小,一经接触格格难容,蹙额支撑力达双足,足痛更甚而约束筋牵敛益紧。以此反应能力,数倍常时,情兴暴炽,不久之间能连续四五次,为女性平时所未有。
这是一种性虐的形式,借由缠足的过程,进行身体虐待,产生性兴奋,达到更强烈的高潮。缠足披礼教及社会习俗的外衣,为性虐游戏提供了合理掩护,缠足本将妇女置于全身肌肉紧缩、精神恐惧、楚楚可怜的状态,等于预置了高潮准备期,再经催化或增快感。
缠足不同于中国其他的性风俗,并没有一套繁复的学理,反而处处以道学的姿态出现,呈现出非性非淫的面貌,暗地里却是性虐待、恋物淫最强烈而具体的形式。这是中国几千年性封闭制度下的逆反,对性行为、性知识强力禁绝的结果,反而另辟蹊径,在人类性生活史上创造出一片“新天地”。
❷ 什么是兰花
基本信息
[编辑本段]浙江省省花,贵阳市绍兴市市花
名字
拉丁语学名:Cymbidium
英文名字: boat orchids
别名: 兰草 (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别名)
兰花的花语:淡泊、高雅
兰花的品种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4万多个兰花的品种,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春兰、蕙兰、蝴蝶兰等。其实,它们各自有各自的花语,兰花总的花语就是淡泊、高雅。
生物学分类
界: 植物界 Plantae
门: 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纲: 单子叶植物纲 Liliopsida
目: 天门冬目 Asparagales/ 兰目 Orchidales
科: 兰科 Orchidaceae
属: 兰属 Cymbidium
[编辑本段]原产地
简述
由于地生兰大部分品种原产中国,因此地生兰又称中国兰,并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中国兰花主要为春兰、蕙兰、建兰、寒兰、墨兰五大类,有上千种园艺品种。 蕙兰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兰科共750属35 000余种,而兰属70余种。我国常见栽培种有:
四季名花春兰(C.goeringii):
又称草兰、山兰、朵朵香。一茎1朵~2朵花,芳香。花期2月~3月。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西南地区。传统名贵品种有宋梅、龙字等。变种有线叶春兰(C.georingii var.serratum),叶较细,花深绿色,无香气或淡香。
国宝蕙兰(C.faberi):
又称九子兰、夏兰。一茎多花,常6朵~12朵,芳香。花期3月~5月。分布地区与春兰相似。传统名种有上海梅、解佩梅、金岙素等。
生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肉质肥大,无根毛,有共生菌。具有假鳞茎,俗称芦头,外包有叶鞘,常多个假鳞茎连在一起,成排同时存在。叶线形或剑形,革质,直立或下垂,花单生或成总状花序,花梗上着生多数苞片。花两性,具芳香。花冠由3枚萼片与3枚花瓣及蕊柱组成。萼片中间1枚称主瓣。下2枚为副瓣,副瓣伸展情况称户。上2枚花瓣直立,肉质较厚,先端向内卷曲,俗称捧。下面1枚为唇瓣,较大,俗称兰荪。成熟后为褐色,种子细小呈粉末状。
春兰、蕙兰按其主瓣、副瓣、捧及唇的形状、质地等的不同变化分为梅瓣、水仙瓣、荷瓣、蝴蝶瓣、奇种与素心等。梅瓣为萼片短圆,肉质较厚,稍向内曲,基部狭窄,捧瓣肉质肥厚先端内曲成兜,唇瓣短而硬,花初开时微向上,名种有宋梅、西神梅等品种。水仙瓣为萼片稍长于梅瓣,先端渐尖,捧瓣质地厚,先端也成兜,唇瓣微垂或反卷,名种有汪字、翠一品等。茶瓣为萼片宽大,质厚,基部窄,先端宽而突尖,捧瓣不成兜,唇瓣较润,微反卷,名种有大富贵、翠盖花等。蝴蝶瓣为向下的两枚萼片的内侧,质地变厚,成波状绉,并有红色块斑,有时整个萼片或花瓣数量突然增多(如绿云,花冠常在8枚左右),或花朵形状有特殊变化。素心为花被、花茎、苞片同一颜色,纯绿、黄绿等,没有杂色的斑绿、黄绿等,没有杂色的斑纹,名贵品种有张荷素、老文团素等。
兰性喜阴,忌阳光直射,喜湿润,忌干燥,喜肥沃、富含大量腐殖质、排水良好、微酸性的沙质壤土,宜空气流通的环境。
[编辑本段]种类介绍
兰花是珍贵的观赏植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七百多个属、二万多个种,每年还发现和培养出不少新品种。
兰草:由于地生兰大部分品种原产中国,因此地生兰又称中国兰,并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花之首。
中国兰花主要为春兰、蕙兰、建兰、寒兰、墨兰五大类。中国文化先师孔子曾说:“芷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他还将夫兰(夫兰:蕙兰和白芷称为一对,合名:蕙芷 )称之为“王者之香”这句话流传至今,足以证明中国兰和伞形科白芷在历史文化上所占的地位。
春兰:
春兰又名草兰、山兰。春兰分布较广,资源丰富。花期为一年的2~3月,时间可持续1个月左右。花朵香味浓郁纯正。名贵品种有各种颜色的荷、梅、水仙、蝶等瓣型。从瓣型上来讲,以江浙名品最具典型。
蕙兰:
蕙兰根粗而长,,叶狭带形,质较粗糙、坚硬,苍绿色,叶缘锯齿明显,中脉显著。花朵浓香远溢而持久,花色有黄。白、绿、淡红及复色,多为彩花,也有素花及蝶花。
建兰:
也叫四季兰,包括夏季开花的夏兰、秋兰等。四季兰健壮挺拔,叶绿花繁,香浓花美,不畏暑,不畏寒,生命力强,易栽培。不同品种花期各异,5~12月均可见花。
寒兰:
寒兰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广东以及西南的云、贵、川等地。寒兰的叶片较四季兰细长,尤以叶基更细,叶姿幽雅潇洒,碧绿清秀,有大、中、细叶和镶边等品种。花色丰富,有黄、绿、紫红、深紫等色,一般有杂色脉纹与斑点,也有洁净无瑕的素花。萼片与捧瓣都较狭细,别具风格,清秀可爱,香气袭人。
墨兰:
墨兰,又称报岁兰、拜岁兰、丰岁兰等,原产于我国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台湾、海南等。我国南方各地特别是广东、云南的养兰人最喜栽培与观赏。
春剑:
春剑常称为正宗川兰,虽云、贵、川均有名品,但以川兰名品最名贵。花色有红、黄、白、绿、紫、黑及复色,艳丽耀目,容貌窈窕,风韵高雅,香浓味纯,常为养兰人推崇首选。
品种鉴别:
品种鉴别是对兰花综合素质的鉴定,是最能展示艺兰功力的一门学问。因此,历代艺兰大家都对此格外慎重,从不妄下结论,始终奉行“三看”原则。一看叶形“观花一时,赏叶终年”。
在无花季节,人们对名品兰花鉴别的主要依据是看叶形,包括叶芽、株形等。兰芽出土时的色泽对兰花品种的鉴赏有一定参考作用,芽期需仔细观察。一般而言.凡新芽为白色、白绿色、绿色的,春兰一般为素心品种,蕙兰大多为素心或绿蕙;芽尖有白色米粒状“白峰”的,有可能出细花。兰花传统名品大都相对稳定,其叶形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兰艺家经长期实践,对叶形特征明显的品种一般能凭眼看就能鉴别出是何品种,如直立叶的汪字、泰素、老极品,环垂叶的宋梅、大一品,肥环叶的大富贵、扭曲叶的绿云等。但兰花由于种养环境不同,并非年年岁岁叶相同,于是兰艺家们在观叶的同时往往还要结合看花苞来鉴定品种。二看花苞兰花传统名品不但叶形有其特性,花苞也富有特色。因此,人们在鉴别时既要看叶形,又要看花苞。关于花苞的鉴定,前人总结出了兰蕙头形的“九形八式”和蕙花小排铃的“五门八式”。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我们鉴别品种大有裨益,值得我们很好的消化吸收。
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人们在兰艺实践中发现,即使同一盆兰花,有时其花苞的颜色在不同年份,甚至同一年份也不相同。对此我有体会。经多年观察,我栽培的大富贵、元字等名品兰蕙其花苞在不同的年份有时会有差异,有的年份花苞色泽深些、有的年份色泽浅些。据无锡陈耀明先生讲,他种养的集圆有时抽出的花葶为“深赤红色”,有时抽出的花葶为“绿中见紫”,有一年他的一大盆集圆拔出五个花葶,有三个是红的,两个绿中见紫。
可见,单纯从花苞的色泽、形状来鉴别品种有其局限性,还必须看其开品。三看开品对兰蕙品种的鉴别最直接、最有效的就是看其开品,这也是引种品种要见花引种的主要原因。一般而言,只要开品到位,见花就能鉴别出是何品种。但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同一品种的兰蕙往往因种法不同开出的花品有时也各不相同,如宋梅能开出四五种花形,绿云、西神亦能开出几种不同的花形,但我们不能因其开品有异就断定它们是不同的品种。故一代兰艺大家吴恩元言:“因种法有好歹,致开品有高下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品种鉴别真学问。对兰花品种的鉴别应辩证的看、综合的看,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妄下结论。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看叶形、看花苞、看开品。
[编辑本段]世界国兰家族
兰花是世界名花,国兰家族中有一万五千多个品种,亚洲中国兰是蕙兰,大洋洲、非洲多为凤兰,新加坡万带兰,芬兰铃兰,南斯拉夫铃兰, 塞舌尔--凤尾兰,津巴布韦--嘉兰,南美洲国家的定为国兰:巴西卡特兰,哥斯达黎加卡特兰。厄瓜多尔、危地马拉都是丽卡特兰,哥伦比亚卡特兰,厄瓜多尔白兰花。
中国兰蕙兰通常是指兰属Cymbidium植物中的一部分地生种。假鳞茎较小,叶线形,根肉质;花茎直立,有花1至10余蕙兰朵,花小而芳香,通常淡绿色有紫红色斑点。种类不同叶和花形态及花期变化较大。产秦岭以南及西南地区。栽培历史悠久,最少在千年以上,为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自古以来人们把兰花视为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屈的象征。形成有浓郁中华民族特色的兰文化。用分株、播种或组织培养繁殖。腐殖土盆栽,要求透气排水好;喜半阴和湿润的环境,墨兰建兰和寒兰越冬温度10℃左右,另外几种5℃左右。
当今所称的中国兰,古代称之为“蕙”。正如北宋黄庭坚(1045~1105年)在《幽芳亭》中对兰花所作的描述:“一干一华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华而香不足者蕙”。
[编辑本段]中国人观赏与培植兰花
我们中国人观赏与培植兰花,比之西方栽培的洋兰要早得多。早在春秋时代的二千四百年前,中国文化先师孔子曾说:“芷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兰,香草也。――《说文》
衡兰芷若。――《汉书•司马相如传》
兰槐之根是为芷。――《荀子•劝学》
中国兰的根是为白芷,白芷象征人民百姓。蕙芷是自古以来仁义与民政的传统美德精华,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蕙兰根系人民。
[编辑本段]中国兰和兰艺的历史
中国兰
孔子《孔子家语·在厄》芷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宋代是中国艺兰史的鼎盛时期,有关兰艺的书籍及描述众多。如宋代罗愿的《尔雅翼》有“兰之叶如莎,首春则发。花甚芳香,大抵生于森林之中,微风过之,其香蔼然达于外,故曰芷兰。江南兰只在春劳,荆楚及闽中者秋夏再芳”之说。南宋的赵时庚于1233年写成的《金漳兰谱》可以说是我国保留至今最早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兰花专著。全书分三卷五部分,对紫兰(主要是墨兰)和白兰(即素心建兰)的30多个品种的形态特征作了简述,并论及了兰花的品位。继《金漳兰谱》之后,王贵学又于1247年写成了《王氏兰谱》一书,书中对30余个兰花品种作了详细的描述。此外,宋代还有《兰谱奥法》一书,该书以栽培法描述为主,分为分种法、栽花法、安顿浇灌法、浇水法、种花肥泥法、去除蚁虱法和杂法等七个部分。至于吴攒所著的《种艺必用》一书,也对兰花的栽培作了介绍。1256年,陈景沂所著的《全芳备祖》对兰花的记述较为详细,此书全刻本被收藏于日本皇宫厅库,1979年日本将影印本送还我国。在宋代,以兰花为题材进入国画的有如赵孟坚所绘之《春兰图》,已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兰花名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
明、清两代,兰艺又进入了昌盛时期。随着兰花品种的不断增加,栽培经验的日益丰富,兰花栽培已成为大众观赏之物。此时有关描写兰花的书籍、画册、诗句及印于瓷器及某些工艺品的兰花图案数目较多,如明代张应民之《罗篱斋兰谱》,高濂的《遵生八笺》一书中有关兰的记述。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也对兰花的释名、品类及其用途都有比较完整的论述。清代也涌现了不少艺兰专著,如1805年的《兰蕙同心录》,由浙江嘉兴人许氏所写,他嗜兰成癖,又善画兰,具有丰富的艺兰经验。该书分二卷,卷一讲述栽兰知识,卷二描述了兰花品种的识别和分类方法。全书记载品种57个,并附上由他画的白描图。其它如袁世俊的《兰言述略》,杜文澜的《艺兰四说》,冒襄的《兰言》,朱克柔的《第一香笔记》,屠用宁的《兰蕙镜》,张光照的《兴兰谱略》,岳梁的《养兰说》,汪灏的《广群芳谱》,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晚清欧金策的《岭海兰言》等,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兰艺
兰艺发展至近代,有1923年出版的《兰蕙小史》,为浙江杭县人吴恩元所写。他以《兰蕙同心录》为蓝本,分三卷对当时的兰花品种和栽培方法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全书共记述浙江兰蕙名品161种,并配有照片和插图多幅,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此外,1930年由夏治彬所著的《种兰法》;1950年杭州姚毓谬、诸友仁合编的《兰花》一书;1963年由成都园林局编写的《四川的兰蕙》;1964年由福建严楚江编著的《厦门兰谱》;1980年由吴应样所著的《兰花》和1991年所著的《中国兰花》两本书,以及香港、台湾所出版介绍中国兰的书籍和杂志等等,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兰艺研究的一大成就。
兰艺发源于中国,外传至日本及朝鲜。现今日本对中国兰花的兴趣甚浓,其历史渊源也是由中国开始。现今日本栽兰已自成体系,发展为号称“东洋兰”的基地。至于朝鲜方面,兰艺也必不可少地成为朝鲜人民崇尚之物,并使兰花成为当今朝鲜人民作为高雅的花卉,陈设于居室、寓所、大堂之中。更为令人称颂的是,他们将兰花 作为一种高级的礼品来馈赠。
人为万物之灵.兰为百花之英,愿兰蕙自然进入人们心灵的世界,共同将兰艺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的国粹发扬光大,以兰会友,共同进步。
栽培和病虫害栽培技术
1。试管栽培:
随着兰花组织培养技术和无菌播种技术的不断发展,兰花在试管内开花的现象正日益受到重视。这一现象之所以能吸引育种学家的目光,主要原因是原来需要常规栽培许多年才能开花的人工杂交新品种,现在在试管里,通过1~2个培养周期就能人为地促使其开花,这样就可以根据开花的情况有目的地选育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淘汰相对较差的个体,从而使整个育种的周期缩短,并大大减轻大量栽培未见花品种的工作量,使育种工作更富有针对性。
由于我们长期从事的是兰属植物中几种常规栽培的地生兰种的开发和研究,因此下面提及的兰花,均是指这几个兰种而言,包括春兰、建兰、春剑、莲瓣、蕙兰、寒兰等。
兰花在试管内开花的方式,根据目前的观察结果,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由兰苗的腋芽发育成花芽,这种方式跟常规栽培中兰花的开花方式是一样的,只不过常规栽培是一丛苗起花,试管内是单苗起花而已,这种情况在建兰中比较普遍,春兰春剑等品种中比较少见。第二类是兰苗的顶芽发育成花芽,类似通常所说的草中箭( 草心箭),花由兰苗最中心长出,这种情况在各个兰种中都有出现,尤其是在春兰中常见。第三类是由原球茎的顶端直接分化出花芽,这类方式完全由培养基内的激素水平控制,起花快而整齐,分化频率高,是目前主要的诱导起花方式。
兰花在试管内开出的花朵,基本的品种特征是不会改变的,例如素心品种开素花,绝不会开彩花。凡是有香味的品种,试管内的花也是有香味的,并且香味浓郁,不亚于盆栽兰花的香味,这一点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由于试管内的温度等环境条件的原因,花期通常只有几天时间,不如盆栽兰花开花持久,在低温条件下,花期则可以大大延长。兰花在试管内开出畸形花的比例是比较高的,有些品种可以达到10~20%。一般来讲,这些畸形花通常都是生理性的原因和外部培养条件的原因造成的,例如激素水平、无机盐等理化因素,而不是遗传上的相应改变,因此这些畸形花的出现,在遗传和育种上毫无意义。我们曾追踪观察过很多的奇花品系,希望能从中选出新的优良品种,结果绝大多数以后又开出了正常花,真正能稳定的是极少的。
一个对兰花培育者十分有用的现象是,试管内开出的花,多数情况下,合蕊柱都能正常发育,具有正常的授粉能力和结实能力,我们曾镜检过小孢子的发育过程,发现其减数分裂过程和花粉粒的形成过程基本是正常的。尤其是以腋芽的方式开出的花,授粉后结出的果实很容易正常发育至种子成熟,并且这些在试管内结出的种子,有一定的发芽能力,尽管发芽率比盆栽兰花的种子的发芽率低,但对育种者来说,已经足够了。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控制兰花在试管内开花的能力越来越强,这无疑会对兰花的杂交育种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由于兰花的主要欣赏点在花艺上,一个未知的品种,在开花前也基本无法从叶片上判断其优劣,所以育种工作者不仅要选择合适的优良亲本做杂交并且培育出小苗,还不得不把这些小苗,不论好坏,一古脑地种进温室,苦等数年至开花,才能从中筛选优秀单株。这一过程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即使获得了优秀的单株,很不幸的是每一个单株的数量也是非常少的,通常只有几苗,根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还必须以这一优秀单株为外植体,再从头做一次组培。从开始作杂交工作,到最后有商品苗供应市场,这一过程要经历两次组培周期,两次从瓶苗到开花的栽培周期,一般要十多年的时间。而试管内开花技术的完善,使我们不必经过栽培过程,就可以在试管内筛选优良株系,并且一旦选出,可以直接进行快繁,不必再经过原球茎的诱导过程,使整个育种周期缩短将近一倍的时间。
兰花在试管内开花带来的另一便利之处是使兰花的瓶内杂交成为可能,这是一个全新的应用研究领域。有些育种工作,需要进行反复的杂交,回交和自交,才能实现育种目的,选育出优良的新品种。例如素心品种和梅瓣品种的杂交,子一代通常是梅瓣但肯定不是素心,这就需要子一代和素心亲本回交一次,或者子一代自交一次,再从子二代中选择素心梅瓣。采用常规办法,这一过程肯定要用十几年时间,现在有了促使兰花试管内开花的方法,我们就可以在试管内让子一代开花,并且在试管内进行自交授粉或子一代植株之间相互授粉,并培养出种子。这些种子无需消毒直接播种于培养基上,获得子二代,再诱导出花,即可从子二代中间选择想要的品种了。这一过程比常规方法,至少可以节省两个从瓶苗到开花的栽培周期。
另外,由于试管内开花不受季节限制,可以随时诱导,这就为不同季节开花的兰花品种或者是花期不遇的兰花品种之间的杂交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换句话来说,试管里开花的兰花,为杂交育种工作提供了稳定的花粉源。依据这一思路,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开花季节的限制和种源数量的限制(有些数量很少的品种,要见一次花可能要等很多年的时间,并且开花时不一定有非常合适的其它亲本材料同时开花),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不同季节开花的兰花品种之间的杂交。
目前而言,兰花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尚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并不是每个品种都能诱导出花,也不是每个品种都能达到需要的成花率,更没有一个现成的程序能让所有的品种开出花来,每一个品种都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和摸索。但这些基本都是技术性的问题,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随着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中来,这些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2。繁殖方法:
兰花常用分株、播种及组织培养繁殖。
a.分株:在春秋两季均可进行,一般每隔三年分株一次。凡植株生长健壮,假球茎密集的都可分株,分株后每丛至少要保存5个连结在一起的假球茎。分株前要减少灌水,使盆土较于。分株后上盆时,先以碎瓦片覆在盆底孔上,再铺上粗石子,占盆深度1/5至1/4,再放粗粒土及少量细土,然后用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栽植。栽植深度以将假球茎刚刚埋入土中力度,盆边缘留2厘米沿口,上铺翠云草或细石子,最后浇透水,置阴处10~15天,保持土壤潮湿,逐渐减少浇水,进行正常养护。
b.播种繁殖:兰花种子极细,种子内仅有一个发育不完全的胚,发芽力很低,加之种皮不易吸收水分,用常规方法播种不能萌发,故需要用兰菌或人工培养基来供给养分,才能萌发。播种最好选用尚未开裂的果实,表面用75%的酒精灭菌后,取出种子,用10%次氯酸钠浸泡5~10分钟,取出再用无菌水冲洗3次即可播于盛有培养基的培养瓶内,然后置暗培养室中,温度保持25C左右,萌动后再移至光下即能形成原球茎。从播种到移植,需时半年到一年。组织培养已获成功,有条件的地方可用此法繁殖。
3。繁殖技术
a. 场地选择: 要求四周空旷,通风良好,并靠近水面,空气湿润,无煤烟污染。场地的西南面,可种常绿阔叶树,郁闭度应在0.7左右,这样可减少午后阳光照射,调节湿度与温度。
b.浇水: 以雨水或泉水为宜,不宜用含盐碱的水,如用自来水,应将水搁置数天后使用。浇水要看气温情况而定,春季浇水量直少,夏季宜多;梅雨季节正值兰花抽生叶芽,盆土宜稍干;秋后天气转凉,浇水量酌减,保持湿润即可。冬季在室内宜干,减少浇水次数,且宜于中午时浇。兰花可淋小雨,但连续下雨或暴雨则易烂心、烂叶,故须注意防雨。
蕙兰c.施肥: 栽兰宜用饼肥,以草木灰4份、豆饼10份、骨粉10份混合拌匀,放于缸内,分几次加水,使豆饼浸涨为止,后加盖密封,经一年腐熟,再制成干粒。使用时放于盆面即可。如用全粪,也应经一年腐熟,掺水冲淡滤渣使用。一般从5月开始施肥,至立秋停肥,掌握薄肥多施。施肥应在傍晚进行,第二天清晨再浇1次清水。
d.遮阳及防寒: 除早春及冬季外,都要放在露天棚下。荫棚要求通风良好,兰花在3~4月间刚出房时,可以多晒太阳,以后蔽荫时间渐增。冬季兰花须搬入室内防寒,室温保持1C~2C即可。另外,兰花在春季出房后,秋季进房前,也要注意防霜。
4.病虫害防治
a. 通常使用的方法:
兰花的主要病虫害有:
(1)白绢病:多发生于梅雨季节。应注意通风透光,盆土排水良好予以预防,发病后可去掉带菌盆土,撒上五氯硝基苯粉剂或石灰即可。
(2)炭疽病:终年都有,高温多雨季节更为猖极。防治方法除改善环境条件外,发病期可先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500倍液喷治,7~10天互次,然后再辅以l%等量式波尔多液,每半月1次。
(3)蚧壳虫:在高温多湿、空气流动不畅的情况下,繁殖最快。用常规法防治。
综上所述,要养好兰花,必须掌握其自然生长环境条件,采取合理措施,加强养护管理。据《养兰诀》载:“春不出,夏不日,秋不于,冬不湿”,这便是我国养兰经验之概括。
b. 无公害防治病虫害方法:
兰花的病虫害,近代多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农药使用过量,兰花易遭药害。长期单一使用化学农药或使用次数频繁,会使害虫病菌产生抗药性而起不到防治效果。喷洒农药时还会污染环境,严重者会使人畜中毒。无公害防治兰花病虫害自古有之,近代也屡见不鲜。兰花病虫害无公害防治具有行之有效、成本低廉、取材容易、方法简便、不会污染、无副作用等诸多优点,值得提倡。下面介绍一些民间流传的无公害防治兰花病虫害的小验方。“小”验方,往往也许能够解换“大”问题,兰友们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