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五花艺
❶ 什么是缠足
缠足风俗是历经千百年的社会风习演变所造成的,缠成一双小脚须要忍受痛苦、费时多年,缠成后造成妇女生活上很大的影响及改变,然而为什么有人愿意忍受这些痛苦毅然地裹上脚呢?
一、男女有别
缠足是一种两性分离式的装饰,几乎多数的装饰都在强调男女分野,让男性女性天生的不同,产生更大的歧异,凸显女性柔弱的一面,凸显男性在外活动、女性在家活动的特性——变成男主外、女主内,男性粗犷强悍、女性细腻柔弱。
最原始的缠足雏形,不管是来自荒淫的宫廷世家里面,或是教坊乐妓,原始的目的,不外是藉着缠上双脚,穿上尖窄弓屈的鞋子跳舞,可以表现出特殊的肢体技巧,这有点类似芭蕾舞的效果,凌空回旋,如仙如幻,也表现出一种纤细、拘谨的步态。流风所及愈传愈广,配合上当时社会文化对妇女的要求,遂成为沛然巨流。这一股社会潮流,主要是现实中对于女性的规范,要求妇女得谨守贞节,男女内外各处,男女异群,妇女须深处闺中,谨守规范,以柔顺为正则,在这样的社会潮流之下,缠足很快地被发现到是推行女教很好的手段。儒学大师朱熹,曾很热心地推行缠足制度于福建南部,作为传播汉族文化的工具,而教以男女有别之道。女性裹脚以后行动不便,处处受到限制,因此成为谨守规范的保证,在男权高涨的时代环境下,成为一夫多妻制最有力的保障措施。
二、社会规范
千年来中国是一个以道德为指标的社会,守节、守纪,成为较宗教更高的标准,所以不须完善的律法也可成就一个稳固的社会。
当缠足的风气渐渐传开以后,刚开始只有富贵家庭不须从事劳动的妇女率先接受这种风俗,很快的缠足反而变成了财富、权势、荣耀的表征,为了表示是出自上阶层的富贵人家、为使女儿能嫁入豪门,家家户户争相为女儿缠脚,清代台湾有“大脚是婢、小脚是娘”的说法。李笠翁《闲情偶寄》说:“宜兴周相国以千金购一丽人,名为‘抱小姐’,因其脚小之至寸步难移,每行必须人抱,是以得名。”脚小至此,真是可悲可怜,但却是富贵人家争得的对象。缠足也是宫宦世家、淑女必备的美容术,为中下阶层少女走入高阶层家庭的晋身阶,在那个时代娶妻托媒人探听女方的重点,除了在对方的家庭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在一双脚的大小,只要拥有一双傲人的小脚,必然成为争相说媒的对象,在新婚过门的时候,众亲友聚集争睹的焦点,也是在新娘的一双小脚,下轿的刹那,要是伸出一对尖生细小的金莲,立刻换来众人的赞叹,要是一双大黄鱼脚,恐怕难免遭人讪笑。
三、家庭制度
中国人将身体的改变、心性的改变、人际关系的改变都认为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教育方式与修行方式,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在身体适当的改变下,能彻底地改变一个人未来的命运。中国传统的婚姻制度基本上是容许一夫多妻制,也有人更清楚地定义为一夫一妻多妾制,传统的婚姻制度一直是默许成功的男人可以拥有数位妻妾,众多妻妾之间难免会争宠,为了专房、得宠,只有痛下功夫修饰,缠足提供了一个好的修饰方向,同时缠足后行动不便,也颇有利于丈夫控制众妻妾,减少与他人偷情或逃逸的可能。
四、审美观
女人的美丽就是财富,许多女人可以牺牲健康、牺牲行动的不便来换取被人称赞的美。缠足风俗逐渐形成之后,弱不禁风、楚楚可怜的少女成为男人爱恋的偶像,颤颤巍巍、扶墙摸壁的姿态,在情人眼里是—种飘然若仙的感觉,—种隐秘魅力,引人遐思,在这种环境下,审美的标准要求的是纤细柔弱、如弱柳扶风般的体态。唐代以前中国人对女性审美的角度是健硕丰盈的美,是健康活泼的美,在那个时代,许多动人的舞剧,由女性舞者表演,但是时事迁移,到了清代,除了卖解女郎以外,几乎见不到女性舞者,卖解女郎也多以走索、踢坛等表现一双纤瘦小脚却拥有超凡能力的技巧来引人惊叹。女性无法在运动、舞蹈上表现美感,只有终日从事女红,巧心设计、美化一双纤足,我们可以看到为小脚妇女设计的各种足饰,真是极其奢豪,琳琅满目,当年提倡解放小脚时,竟然发现脚放了以后,没有适当的足饰可供大脚的上层女性穿着,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有谁能突破层层规范而解放缠足?
五、社会地位表征
综观千年的缠足历史,缠足的风尚主要是在豪门巨富、大家闺秀、及风尘妓户中广为流传,一般山村农妇、劳动婢女,裹足的比例较少,如有裹足,也常为粗缠略缚,一般家庭要有相当的条件,才能让少女把脚裹得很小。首先得有人能事事代劳,甚至在缠裹的几年中,还常须有人扶持,这在一般小康家庭,是不容易做到的,能缠得—双令人称羡的小足,代表她的家庭生活优裕。在一个悠闲富裕的家庭里,同辈聚处,互竞足小,成了小脚女人最重要的一种竞争,亲朋好友对少女一双脚的褒贬,使得缠足习俗更根深蒂固地落实在一般家庭里,如果更近一层了解当时小脚在床戏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裹脚以后对女性身材的变化,恐怕就更能体会到在长达千年的时间,在一个最强盛的文明古国,会有超过二十亿的妇女,把他们的一生与这种绮丽的风俗紧紧地缠绕。
缠足源于中国,是一种沿袭古制、尊法古人的体制。很多古制、古法,在缠足中被保留
下来,成为文化的活化石。这个延绵一千年、约有二十亿妇女缠足的风俗,是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肢体装饰。缠足源自于汉民族男主外、女主内、勤苦内敛、父母教育女子的方式,它深远地影响到千余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两性关系、家庭生活,甚至影响到整个民族的发展。
缠足的风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历史上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应非一时、一地、一人所发起,而为社会环境慢慢衍变而成。早期可能是以布帛代替袜子、包裹足部以方便着鞋。《古今事物考》说是从商代的妲己开始,《杂事秘辛》中记载有一段形容汉代女子的脚部之美。这两本书都是后人所作,证据力较薄。六朝时有一首乐府诗《双行缠》说:“新罗绣行缠,足趺如春妍,他人不言好,独我知可怜。”“新罗绣行缠”表示脚上包布还绣上文彩,推论只是用布把脚包起来而已。《南史》记载:“凿金为莲花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华也。”这一段叙述的是潘妃在金莲花上行走,不是指潘妃的脚像金莲,应该不能作为六朝时代有人缠足的证据,倒是有人认为这是把小脚称做“金莲”的开始。
缠足风的流行应该是在一个富庶繁华、歌舞升平的时代,是先由贵族、乐户、艺人开始,逐渐得到全民接受。唐代时,对于缠足的传说及诗文比较丰富,有很多人举杨贵妃为例,作为明证。唐玄宗逃难归来,曾作《杨妃所遗罗袜铭》:“罗袜罗袜,尘生香不绝,圆圆细细,地下得琼钩,窄窄弓弓,手中弄初月。”群谈采余也写了一首《杨妃罗袜诗》:“仙子凌波去不远,独留尖袜马嵬山。可怜一掬无三寸,踏尽中原万里翻。”由这些叙述中可以看见,连美人足上的饰品也一并欣赏,也许当时的脚形可能有些不同。
从唐代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探知当时缠足的情形。唐杜牧有诗:“钿尺裁量减四分,纤纤玉笋裹轻云。武陵少年欺他醉,笑把花前出画裙。”钿尺减四分约为十七厘米,纤纤玉笋,形容脚的尖、瘦,裹轻云似乎就有缠足的意思了!夏侯审《咏被中绣鞋诗》中曾提到,把脚裹成一钩像新月,在被中穿睡鞋,供玉郎摩挲、媚夜。白居易的诗中也提到:“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细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意思是在天宝末年流行穿尖头鞋,鞋头尖小,足形必尚尖瘦。温庭筠在其《锦鞋赋》中,明白指出女子缠足,说:“耀粲织女之束足。”
唐代的文物中有许多人俑,男性乐人是尖小弓足,女俑即穿小头鞋履窄衣裳。这些俑都出现在陕西省。这种活泼的舞蹈方式源于西域的民族;早期弓鞋中的象鼻头,倒像是游牧民族或者说快上马的鞋式。由此看来,唐代男女都已有包缠足部的习俗,目的是仿如草原民族便于骑马与跳舞。
最早对缠足起源作考证的是宋代的张邦基,其《墨庄漫录》说:“妇人缠足始于近世,前世书传皆无所自,惟《道山新闻》叙南唐李后主做金莲状六尺高台,命宫嫔娘以帛裹足,着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回旋有凌云之态。”唐镐云:“莲中花更好,云里月常新,因娘作也,由是人皆效之,以纤纤为妙。”这个说法最为一般人所接受,且大多认为这是最有根据的说法——缠足风气起于南方的南唐国都南京。但仔细追究起来,这样的说法值得怀疑。南船北马,长江流域,恐怕不容易产生缠足风俗;五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缠足恐不利避祸;李煜是庶民文化、新文化的肯定者,他可能只是把当年流行于秦淮河的声色之举在宫中宣扬,娘的缠足是年长后缠足所产生的新月状小脚,并非缠弓的弓足。而北方气候干冷,较适合缠足。盘坐炕上是北方妇女常态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礼仪,用脚走路时。倒形成了社交的姿态,在盘坐姿势下,随时可以见到脚、摸到脚,这样的生活可能是缠足的温床。
到了宋代,有关缠足的证据渐多。时人徐积有诗云:“手自植松柏,身亦委尘泥,何暇裹双足,但知勤四肢。”在当时没有裹脚似乎有点跟不上流行。话本《碾玉观音篇》说璩秀秀“莲步半折小弓弓”,《宿香亭张浩遇莺莺篇》叙一垂发女子“莲步一折,着弓弓扣绣鞋儿”,这时小说家已开始用金莲弓弯来描写一双缠过的小脚。
宋神宗以前缠足尚未盛行,但元丰以后就盛行起来了,如八大家中的苏辙,曾做咏足词
云:“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凤,都无行处踪,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闲,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秦观亦有“脚上鞋儿四寸罗”之句。大约在宣和以后,妇女都穿花鞋弓底的了。车若水《脚气集》曰:“妇人缠足不知始于何时?小儿未四五几,无罪无辜,而使之受无限之痛苦,缠得小来,不知何用?”这是最早反对缠足的记录。
宋室南渡后,缠足风气更盛。百岁老人著《枫窗小牍》中曾提到,当时有一种让缠足妇女的脚可以缠得小、缠得好的药方——“瘦金莲方”传入南方。而攻占汴京的金人,也都模仿宣和时期汉人的足饰。《宋史·五行志》:“理宗朝宫人束脚纤直,名快上马。”南宋搜山图和杂剧人物图中的妇女,双足不但尽得纤小,鞋头还带有明显的弯势。近年来宋代古墓迭有出土者,在福建福州出土的黄升墓,墓主为朝廷的官员,妻死年17岁,出土时脚上还缠有脚布长210厘米,宽9厘米,墓中有6双鞋子,长13.3—14厘米,宽4.5—5厘米,以提花罗做面,粗麻布做底,鞋头尖锐、上翘,并用细绳挽成蝴蝶结。在浙江衢州的儒家学者史绳祖与其继室杨氏合葬的墓中,出现了一双史氏前妻罗双双的银制弓鞋,出土的银鞋整双都是由银片焊接而成,鞋长14厘米,宽4.5厘米,高6.7厘米,斜头尖锐、高翘,鞋底还刻“罗双双”三字,以原配夫人的银鞋作为陪葬,反映出当时男子对小脚的依恋。
元代,北方游牧民族是否缠足不太清楚,但汉民族地区的缠足气习似盛于前朝。在文学作品中,对金莲的吟诵也罅砍鱿帧?/p>
明代缠足可在仕女画、春宫画、小说及考古文物中见到。明之宫人都是缠足穿弓鞋,上面刺绣些小金花。胡应麟曾云:“双足弓小,五尺童子都知艳羡。”可知当时制度竟以缠足与否做为贵贱阶级之分野。因此明代妇女的缠足程度,似又比元代更进一步。
清代,汉人妇女衣服一仍旧习,所谓男降女不降,而妇女缠足比以前更甚,竟然到了娶妻以脚大为耻、以脚小为荣的地步,可见缠足风气又更盛于前朝历代。所以,一般妇女无不卯劲缠裹双足,以做为“美人”应有的条件。
第二性征
缠足是当年妇女性别角色认同的教育。缠足后身体妆饰成为女性的特权,尤其是鞋子的妆饰,成为女性特别夸张的表征,连带的使走路身躯扭动、凸显臀围,也成为女性的特色。
男女从幼小予以分别加深男女差异、后天性特征,强化男女性别的不同,增加第二性征。穿着、打扮、行为、举止、声誉、爱欲,男女本就不同,缠足后凭借不稳定、拘泥的鞋子,穿出、走出、行动出与男人完全不同的风格,这种差异,变成非常重要的性别差异特征,形成男女标志。
妇女间互动关系
身为女人,一旦缠足以后完全改变生活方式。因为缠足,女性从此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群聚学习女红、勤于妆饰,谨守本分,待字闺中,不外出争强,顾家持家,不易红杏出墙,悠雅闲适,离开外部世界,进入感觉世界与近距离世界。缠足文化有助于妇女在狭窄的空间中,追寻个人的内心平静,母亲负担教育幼女的责任,缠足使母女之间有最长的接触时间、共同生活的时间,婆婆负责教育媳妇,母为女缠足、主为婢缠足,这些都是女性在教化女性、管理女性、督促女性的角度下进行。女性群聚生活的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很明显男女两性分开。
缠足文化代表固定的农业生活——男耕女织的分工式生活。女性手工业鼎盛,是一种男女分隔、男女分离、女性互相关怀、照顾女性和儿童生活在一起的结果。缠足让妇女远距离交流活动接触减少,使得各生态区域(流行区域)的分割愈来愈小。
家庭
千百年来中国政治政权不断更迭,但家族制没有改变。中国人的婚姻比较像是两个家庭的联系结合,而不是两个当事人的爱情结合。中国人似乎是将婚姻跳脱了两人之间的爱或不爱,而进入一个更稳固的家庭形式中,也就是婚姻以家庭、家族的结合为主。
唐代妇女可以改嫁,宋以后对妇女的限制完全不同,女性终身谨守的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男性虽然必要时可以休妻,但不能离婚;休妻也是社会大事,对寡妇的贞节限制,翁婆有绝对权威。媳妇与娘家不能有太密切的关系,这些对妇女的种种限制,明显是发源于对宗族、对家族的利益保护。也就是说唐和宋以后的婚姻方式有显著的不同,缠足当然有助于保障这种婚姻形式存在。千百年来,汉民族追寻的不是个人生活,以生命为最高价值,而是有更高的追寻目标,如家族、家庭伦理、道统、和谐、三纲、五常等。守节、守寡,这些概念强调的是团体的荣誉、家族的荣誉,较个人的生命重要,缠足的社会背景是一个个人身体并不太受到重视的环境,牺牲个人换取家庭家族和谐。
产业手工
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使男主外、女主内的状况加剧。男性在社会上交往能力、活动范围比女性为广,更加促成缠足的盛行与商业繁荣。街头是男人消费的环境,女性的消费在家中,如《清明上河图》所显现的,大街上是男人的世界,深宅大院高墙内成为女人的世界。为了满足缠足妇女的生活需求,提供各行各业不同的制作与供销方式,制作各种精美的小巧玩艺,登门入户地推销或送货上门,还有沿街叫卖;这些与缠足文化有一定的关系。妇女的手工制造,形成农副产品、手工艺品家庭加工业,成为城市兴起的基础,也定下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基本分工模式。
缠足是一种民族融合性很强的风俗,不同的民族生活中有不同的社交沟通方式,如原住民的唱歌应和式的生活方式,妇女群聚河边洗衣的聊谈方式,妇女共聚纺纱织布的工作交流方式等。缠足妇女在缠足过程中有更多的体会与经验交换,成为更深层的身体感觉交换,她们注意些什么?创造出什么样的文化来?服饰、饮食的文化,互相馈赠、欣赏、爱慕的文化,互相嘘寒问暖、互相照顾的文化。花艺、编织、剪裁、刺绣,诸多农产品加工等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发展的。家族邻里互通有无,互助合作。女性不须靠劳力粗重工作,即可生存,从而进入一个一级生产有余,二级生产可使生活更为优裕繁荣的时代。
建筑
春秋时代就有的儒学,到了宋代被用于对宗族的规约。宋代家族力量兴起,形成极为重要的社会基本组织,缠足也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从五代以后中国进入庄园氏族时代,这是全世界最大规模的氏族时代,这一个氏族社会就等同于缠足时代,缠足对于维持家族的力量远未曾仔细地评估,小脚放了,家族制也濒临崩溃了。
女性缠足之后绝少出门,且多居于室内。宋代开始房间有了实质的间隔,取代了以前的屏风。室内布置形成房间分隔、内外分开、妇女有闺阁、男女分居,这样房子有了真实的房间区隔,增加了女性的隐秘性,因为女性缠足是要避开男人、避开众人私秘性的行为。石阶路直通屋内,地面砌上石板,人们进屋时不再脱鞋,是为了解除缠足女性的困扰。不再席地而坐,而是开始使用椅子和高的桌子,也是为了缠足妇女方便。在建筑中可见摸乳巷、栏杆、窄小的楼梯、窄廊的设计。包围式的花园、假山假水,让妇女在家中也能欣赏山水,房屋重重包围,甚至整个国家、城市、庄园,都围绕在长城、城墙中,保护妇女,成为中国人最基本的建筑设计概念之一。
中国历来是“家族体制”而非“个人体制”,在这个体制下,发展出许多有利于家族繁衍的法则,缠足为其中之一,虽不利于个人,但有利于族群生存。
缠足代表了怎么样的社会?是一个长久稳定,生活富庶安闲的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男女分工、家族分工的社会。缠足风俗广泛出现在旱田的耕作区而不是出现在水田的耕作区,出现于城市的大量兴起、集市而居的商业发达地区。
缠足以后改变了仪态、姿态,生活方式,家族中的群体关系,个人命运,甚至整个族群、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都因此改变了。在金莲文化追求的是身材“美丽”、道德“崇高”、家世“良好”。当然,在小脚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与社交礼仪的标准以后,缠足所推波助澜的多妾制度,也造成官宦世家的儿孙逐渐繁衍,贫苦简单家庭愈趋没落凋零。
中国传统社会两性关系是一个男系社会,借由缠足把妇女稳定地留在家中,子女也因而留在家中,在保护中成长,这样结果自然家族繁衍,女性角色获得家族、家庭、社会的充分保障,让在外奔波的男性有一个有根的家,可以落叶归根、寻根、返乡。女性长者成为家族不动的因子,成为籍贯的来源与意义。千百年来借用缠足来巩固家族的地位于不散,使家族永存,重视家庭伦理的组建与夫妻关系的建立。
如果说缠足是男尊女卑,以妇女为奴役的社会形态下发生的,不如说是在一个社会上有广泛奴仆系统供驱使的环境下所产生的。妇女希望在身体适当的改变下,能彻底地改变个人的未来的命运,缠足被付予极重要的任务。缠足确是对人类生活最大影响的身体改造,因为缠足之后所有一切都改变了!
高罗佩在《中国艳情》一书中说:“小脚是女性性感的中心,在中国人的性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清代李汝珍在《镜花缘》中说:“缠足与造淫具何异?”千百年来缠足风俗与中国人性生活的关系,一直披着神秘的面纱若隐若现。
小脚在一些人心目中是极为幽邃神秘的器官。林语堂说:“缠足自始至终都代表性意识的自然存在。”
一双“可爱”的小脚,最让男人想入非非的莫过于想像一握在手的销魂。除了握在手里仔细鉴赏外,前人发现了种种玩莲的技巧,有爱莲者大献殷勤,帮女人洗脚、剪趾甲、磨厚肉、擦干、敷粉,借机搔弄趾间,抚握小脚,“趣味”尽在其中。
自古以来文人吟咏小脚的诗文不可胜数,怎么样的一双小脚才是人人“称羡”的,各有不同的看法。流传最广的金莲七字诀“瘦、小、尖、弯、香、软、正”,是一般人品评小脚的标准;李笠翁提出香莲三贵“肥秀软”;方绚在《香莲品藻》中列出金莲三十六格“平正圆直,曲窄纤锐,稳称轻薄,安闲妍媚,韵艳弱瘦,腴润隽整,柔劲文武,爽雅超逸,洁静朴巧”,将品莲的学问发挥至极。民国初年陶报癖《采莲新语》用“小瘦弯软称短窄薄锐平直”十一个字来品评,另有燕贤《小足谈》提到小足廿美“瘦小香软尖,轻巧正贴弯,刚折削平温,稳玉敛匀干”。这么多的品莲标准,让我们知道脚不是只要裹小就好了,还有种种的标准和要求。有人甚至根据小脚的形态、质地、姿势、“神韵”列出四十种要求。时至今日,当年缠足妇女的走路姿势和“神韵”,都没有用电视、电影等动态画面留存下来,偶尔有村妇老妪,一步三拐的片断画面已经十分难得,对于缠足妇女的纤纤细步“姗姗动人”只能意会,无从品评。
前人玩莲之时,归纳出种种的握莲姿势,有:正握、反握、顺握、逆握、倒握、侧握,斜握、竖握、横握、前握、后握等十一种握法。这么多握法,无非是把一双小脚握在掌校
❷ 2019广州春节活动时间+地点+花市信息汇总
春节期间,广州会举办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活动,如果你在春节的时候有时间就可以去看看这里的相关活动信息,还有就是其他方面的信息,比如每年都有的花市信息。
2019年广州各区花市
广州有着1700多年“千年花城”的美誉,一年四季繁花似锦,每年一度的传统迎春花市,更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民俗文化景观。
1.越秀花市
地址:西湖路、教育路
时间:2月2日8:30-2月5日2:00
2.海珠花市
地址:滨江西路(人民桥至解放桥路段)、宝岗大道(滨江路至南华路段)
时间:2月2日8:30-2月5日2:00
3.荔湾花市
地址:荔湾路
时间:2月2日、3日8:30-24:00,2月4日8:30-5日2:00
4.天河花市
地址:天河体育中心
时间:2月2日、3日8:30-12:00,2月4日8:30-5日2:00
5.白云花市
地址:云城东路万达广场
时间:2月2日8:30-2月5日2:00
6.黄埔花市
地址:黄埔体育中心
时间:2月2日8:30-2月4日24:00
7.花都花市
时间:2019年1月29日上午8:30至2月5日凌晨2时
地址:芙蓉大道中广州花卉之都内
8.番禺花市
时间:2019年1月30日上午9时至2月4日晚12时,为期6天搜裤。
地址:市桥街基盛万科中央公园广场及其南面的区广播电视大楼东侧规划道路等地点
9.南沙花市
时间:枣尘2019年1月30日至2月3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九日,为期5天,每天早上9时到晚上22时)。
地址:市南大道(环市大道至金沙路段)
10.增城花市
时间:2019年1月29日至2月4日
地址:增城广场北面市民广场
11.从化花市
时间:2019年1月30日至2月4日
地址:风云岭坪地公园
其他活动
1.AI花市登场
广州AI花市目前共有9个,分别是:
海心沙的“旗舰店”、广州塔的“最高店”、永庆坊的“西关店”、以及“花园店”和“建行店”,同时在越秀、海珠、荔湾、天河传统迎春花市都将开设“分店”。
同时,19位来自“花艺界奥林匹克”——世界花卉协会凳漏禅的国内外花艺大师,将用广州的春节时令花材设计创作19款精美的年花作品。
2.“夜游花市”灯光秀
2月1日起(腊月廿七)至2月19日(元宵节),一场全新打造的海心沙新年灯光音乐秀等着你,横跨整个春节不落幕!
以千年花城广州的城市新中轴线为背景,依托园博会的特有景观植被和灯光音乐秀,花城广场将上演以“千年花城
花开盛世”为主题的多元互动大型城市灯光表演视觉盛宴,届时将联动8块LED帆屏和珠江24栋建筑的LED屏开启盛大视频秀,花城广场已设计好唯美城市景观,开创花市夜游新模式。
3.越秀花灯
1月25日(周五)“第八届越秀花灯”将正式亮灯,白天赏花,晚上观灯!
灯饰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等,也有岭南本地特色的风韵,粤绣、舞狮、西关风情等。目前花灯正在紧张地制作筹备中,期待吧~
4.园博会水上花园
2月2日至19日,第25届广州园林博览会将在海心沙“闪亮”登场。本次园博会的亮点当属,“水上花园”利用场地原有水池打造12条水上花台展示花艺作品和绿植,“迎春之路”位于中轴线星光大道,长约200米,通过鲤鱼圆盘状的影壁、桔子组景等元素打造寓意“年年有余”“步步高”的吉祥迎春之路。
5.云台花园郁金香花展
2月1日至3月12日,以“春华云山,遇见清新”为主题的郁金香花展将在云台花园展出,本次花展分4个主题展区,从花姿、花影、花香、花韵等不同角度展出荷兰进口的30多万种郁金香。
6.超fashion南越王展
网红打卡点预定!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在乐峰广场举行《南越王潮》文化展。
活动以南越国历史为主线,原创一系列充满趣味本土气息的陈列及话题活动,用创意爆表的方式重现南越国各个经典场景,分为“潮音区”、“插画区”、“场景还原区”、“馆藏珍宝区”等部分。
时间:截至2月19日
地点:乐峰广场
票价:免费
7.宝墨园水上醒狮表演
宝墨园举办的新春岭南醒狮民俗文化节将以群狮齐贺岁、双狮上高杆、雄狮水上攀登梅花桩等展现岭南醒狮民俗。
时间:2月5日大年初一至2月10日大年初六,11:00-11:45,14:30-15:15,每天都有两场精彩绝伦的醒狮表演。
地点:宝墨园荔景湖水上舞台
门票:54元
8.岭南印象园庙会巡游
岭南印象园庙会巡游,将有脚踩五彩祥云高跷的福禄寿、财神爷现身街头,广派利是金币分发财运。还有古法烧鸡、沙湾姜撞奶等美食等你开吃!!
活动时间:2月5日大年初一至2月11日大年初七
活动地点:岭南印象园
票价:春节单人票45元
9.中国首届郁金香花博秀
“首届中国郁金香花博秀”在广州百万葵园开show。郁金香全部从荷兰引进,有30多个不同品种,红、黄、紫、粉、白的郁金香铺满展馆,远远望去色彩斑斓,仿佛打翻了调色盘一般。
活动时间:截至3月31日
活动地点:广州百万葵园
票价:成人票150元
10.南沙蕉门公园特色花展
南沙蕉门公园万达段正举行特色花展活动!朱唇、毛冠草、山桃草、金鸡菊这些罕见的花卉都能看到!!
时间:持续至2月20日(正月十六)
地点:南沙蕉门公园万达段园内大广场
票价:免费
11.2019彩色夜跑
2019广东科学中心荧光夜跑即将开始,参与者利用荧光装备随性装扮,与其他参与者盛装出席,进行无排名之分,无速度之争的运动,沿途欣赏赛区特制的荧光装置,艺术终点享受音乐派对的快乐氛围,是一场结合荧光元素的夜跑。
时间:2019年1月26日
地址:番禺区科普路168号(广东科学中心东广场)
门票:39.9元/套
抢购日期:2019年1月22日-2019年1月26日
购买后即可收到含电子码短消息(1个电子码)1月26日凭码直接到景区核销换票使用免预约
套票包含:1、含一张成人夜跑门票2、装备:T恤+背包+荧光棒+荧光头饰+荧光手指灯
兑换票地点:17:30后凭验证码至展馆内兑票处换取纸质门票入场
❸ 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兰亭书法节
1984年1月,绍兴市人大常委会决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办中国兰亭书法节。届时,海内外书坛名家雅集兰亭,研讨书学,泼墨挥毫,流觞赋诗,盛况非凡。 书法节主要活动包括:晋圣、修禊、曲水流觞、书法展览等
安昌腊月风情节
绍兴县安昌镇东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南靠柯桥,北部机而高速公路,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典型江南 水乡古镇。境内现存白洋新石器时代越族先民遗址。
相传大禹曾在镇东涂山娶妻成家。今元896年,钱缪奉唐王朝之命屯兵该地平董昌之乱,目命其乡为安昌。
现存老街始建于明成化、弘治年间, 数百年来棉、布、米集散旺盛,蔚为越北大市重镇。抗战前夕尚有商号965家,是城区外市集之最。安昌明清老街依河而建,全长174.7米,至今保存完好。粼粼河水,石板街路,错落有致的翻轩骑楼,传统特色的店铺作坊,姿态各异的拱桥石梁,古老凝重的台门,幽深僻静的弄堂,风貌古朴典雅,极具水乡特色,素有“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之美誉。绍兴都千百年来的民俗风情在古镇大得到保存延续,隆冬腊月,漫步安昌老街,更能体味到一幅幅喜庆祥和、古老淳朴的水乡地方风情。
象山海鲜节
象山县位于浙江东部沿海,港口城市宁波的南翼,三面环海,一路穿陆。境内陆多秀峰,海多岛礁,气候适宜,风光旖旎,素有“海山仙子国,万象画图里”之美誉。每年“五一”黄金周举办的象山海鲜节通常在松兰山海滨举行。以“品尝象山海鲜,领略海洋风情”为特色的海鲜节,内容有沙滩民间民俗活动、渔家服饰展示、帆板表演、捕鱼捉蟹等活动
西湖桂花节
桂花是杭州市的市花。目前,杭州与咸宁、苏州、桂林、合肥已成为我国五大桂花产区。杭州人在每年的金秋赏桂时节都要举办西湖桂花节。
"满陇桂雨"是桂花节的主要场景。这里沿途栽种着7000多株桂花,郁郁葱葱。桂花节期间,这里200余项五颜六色的遮阳棚整整齐齐排列在道路两侧,游人在棚内树旁赏桂品茶,打牌下棋,自娱自乐,雅俗共赏。
西湖桂花节将"桂文化"和"茶文化"结合在一起,开幕式以大型综合文艺表演和龙井茶礼表演拉开序幕,同时举办郁达夫《迟桂花》研讨会、"缅怀周恩来总理"纪念会等。为增强游客的参与性,满党陇每天安排了全国六大茶系的茶道、花艺表演,有"杭州人、杭州事"桂花书场,桥牌、围棋、象棋擂台等,"迷你"高尔夫球活动、儿童快乐吹气房娱乐活动等。
西湖桂花节的举办时间为期1个月
五泄观瀑节
五泄是浙江省省级风景区,景区内主要景点有:五泄、五泄禅寺、七十二峰、三十六坪等。 五泄,即为上下相连的五道瀑布。五道瀑布或水流平缓、或水流飞溅、或排山倒海,各不相同,各有精彩
每年四、五月份,由于江南雨水充沛,五泄瀑布犹为壮观
此间举行的观瀑节,让游客能强烈感受到五泄的美
东钱湖龙舟节
龙王是神话传说在水里统领水族的王,东钱湖这一片好水,龙自然要在此显耀。东钱湖一年一度的龙舟节,让您一睹钱湖龙独特的风采
东钱湖的龙舟节起始于钱湖庙会,旧时每逢农历九月十一、十六是钱湖两个热闹的庙会。先是画船殿“菩萨出巡”,接着上塔山庙神祗鲍盖“诞庆”。届时,庙脚下所属各村都要参加行会。行会那天,有铜铳队、礼炮队、抬阁、高跷、沙船等作前导,“出巡”的菩萨后面有“起解犯人”的化妆队伍。行会活动热闹有趣,而最精彩的内容要数赛龙舟
据说,在某年的农历九月十一,陶公山船队在赛龙舟中一举夺魁,得胜者抢回来一尊菩萨,于是就在曹家山头造了座画船殿,并规定每年的农历九月一这一天为画船节。钱湖的忻家村老大房、大沙房、永泉会各族房都购置了龙船,确定专人保管。每逢画船节,邀请外地的龙舟表演队到钱湖竞赛。龙舟竞渡这一节日就世代传承下来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十,各路龙舟便在钱湖聚会。次日早晨,观众便从四面八方云集到钱湖赛场周围,湖上,从曹家山头到蚌壳山留出了800米的竞舟水道,当行会队伍一到陶公钓矶,龙舟竞渡便开始了。锣鼓一响,水手们奋力划桨,这时水上龙舟如离弦之箭,争先恐后,大发龙威……当龙舟在蚌壳山绕回来时,秒龙舟便拉开了距离,分出了高低,这时赛场进入高潮。最先靠岸的水手便跃身上岸,端起一坛作为奖品的绍兴老酒,这一龙舟的水手们就成了龙舟竞渡得胜英雄
东钱湖的龙舟节与中国龙文化有着渊源关系,其植根于美丽的东钱湖,故又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与东钱湖山水相融合。今后的龙舟节,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体现时代精神,赋予新的内涵
放风筝
正月、二月为放风筝季节,谚语:“正月鹞、二月鹞,三月放只断线鹞。”建国后,放风筝成为群众娱乐活动。1990年3月20日,郊区首届风筝赛在嘉兴体育场举行,最大一只“百脚鹞”有110节、55米长
观湖节
旧俗八月十八为潮神诞辰,人们多去盐官观海潮,现代更加兴盛。辛亥革命前,地方官于是日备三牲香烛,在镇海塔旁之大观亭内祭潮神,朝廷有时亦派大员在海神庙致祭。
轧蚕花
轧蚕花(轧,方言音“嘎”)浙江湖州市含山、善琏、德清县及新市等地,在每年清明庙会祭拜蚕种的习俗,其中多有民间艺术表演,规模盛大。每年从清明节(俗称“头清节”)开始至清明第三天(俗称“三清明”)结束
头清明最热闹。除本省蚕民外,更有从江苏吴江等地,及苏州和杭州的游人,纷纷涌向含山,大多是蚕乡农民,多达七、八万人。传说蚕花娘娘在清明节时化作村姑踏遍含山土地,留下蚕花喜气,得“蚕花廿四分”,因此,蚕民把含山作为“蚕花圣地”。蚕姑们踏蚕花前都要先到山顶蚕神庙进香,争购彩纸蚕花戴在簪头上,有的在甘蔗上插几枝蚕花,意为“甘蔗(甜)节节高,蚕花养得好”;年长者身背红布包的种蚕,称“蚕种包”,上山绕一围,可让蚕种染上喜气。清明一早在上山途中,类似出会的祀神仪典就已开始,其形式有二种:一为拜香会。包括“吊臂香”、“扎内蜻蜓”、“拜香童子”及吹打乐等;二为抬菩萨出游(抬有“总管菩萨”、“土地菩萨”、“宗将军”等地方神祗)。并夹“抬阁”(“盗仙草”、“赵云救母”、“三戏白牡丹”、“打渔杀家”、“西游记”等)。山下河港里大船小船摩舷撞艄,做各种民间技艺表演。有“打拳船”(也称“擂台船”、“哨船”,在船上表演拳术、舞狮等)、“踏拔船”(也叫“浆船”、“快船”,以赛速度为主),“标杆船”,在船上竖起的竹竿上表演杂技(女性较多)“龙船”等。游含山时,男女青年并故意挤挤挨挨,方言称“轧(音嘎)发扎发”,期盼蚕花茂盛,俗称“轧蚕花”。如今其间陋俗已禁绝,祀神仪典也大多停止。但具有三百余年历史的“轧蚕花”,及踏含山的传统民间艺术表演习俗仍不减当年。
❹ 中国汉族共有多少个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表】
以下节日未特定说明皆按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来算:
1、正月初一 春节,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初五 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 上元节(元宵节)
4、二月初二 春龙节 又叫龙抬头 青龙节
5、二月十五 花朝节
6、清明节的前一天 寒食节
7、三月初三 上巳节 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8、春分后十五日 清明节(现定阳历四月五日)
9、四月初八日 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 端午节
11、夏至节
12、六月六 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
13、七月七日, 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
14、七月十五日 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
15、七月三十 地藏节
16、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
17、九月九日 重阳节
18、十月初一 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19、十月十五日 下元节
20、十一月二十二日 冬至
21、十二月八日 腊八节
22、腊月二十三日 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23、腊月的最后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还有几位圣贤的诞辰日:
关帝诞:六月廿四
至圣先师孔子诞:八月二十七
苍颉至圣先师诞 :三月廿八
鲁班公诞:六月十三日(五月初七)
伏羲诞辰:五月十三日(传说中龙的生日)
炎帝神农诞:四月二十六日
黄帝诞辰:二月初二
诸葛孔明诞辰:七月二十三日
孟子诞辰:四月初二
岳飞诞辰:二月十五
老子诞辰:二月十五日
释迦佛陀诞辰:四月初八
屈原诞辰:正月二十一
六祖慧能诞辰:二月初八
附1: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 祭灶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腊月二十九 小除夕
正月初二 祭财神
正月初三 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正月初七 人日/摊煎饼/吃七宝羹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
正月初八 谷日/顺星 众星下界之日 也称“祭星”、“接星”
正月初十 石头生日 “石不动”“十不动” 老鼠嫁女
附2:其它节日:
“半年节” 有六月十五日的、六月十四的、六月六的、六月五日的、也有六月初一日之说!
观音诞: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十一月十九,观音菩萨的信仰已经超出了佛教的范围,他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愿望!
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日为妈祖的诞辰日!
七月初一日,俗称开息门
填仓节:中国汉族民间传统祭祀节日,在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又叫添仓节、天仓节,是祭祀仓神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