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艺术插花
Ⅰ 中日式插花有什么区别
中式插画起源早,发展慢,主要表现出来大气,意境,寓意,日式花道与日本人的性格相似,主要表现精致,意境,细腻。尚且不论文化源流, 中国插花和日本插花在很多特点上都是重合的,区别没有那么明显。由于历史原因,不断的战乱,使得中国插花艺术在后来的发展中并未一帆风顺。而日本,倒是兴兴旺旺,使插花艺术在全日本成为了一种全民普及性的技艺,与茶道同为日本妇女的必学之道。社会经济复苏后,随着人民物质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才使得中国式插花再次焕发生机。
Ⅱ 牡丹花在佛事插花艺术中的应用
牡丹花在佛事插花艺术中的应用
佛事供花源于给佛供养的花卉,是随着印度佛教一同传入我国的。起初,佛事插花多用莲花,但随着佛教的中国化与世俗化,自唐代始,牡丹也逐渐应用于佛事插花中,且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牡丹花在佛事插花艺术中的应用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种是用于佛教仪式与佛前供奉(几案中间设香炉、香炉两旁各对称放置香花与烛台,称为五供)的花。
为了体现佛教的庄严与光明,所用之花多选用大朵艳丽之花,花器亦较华美、醒目,花枝多严谨对称。这在历代佛教绘画中均可看到。
如唐代《陀罗尼经咒绢画》中绘菩萨像及礼拜之人以及成对摆放的宝瓶,瓶上系丝带,瓶中插满盛开的花。故宫博物馆内保存的元代山西稷山县兴化寺内一壁画《七佛说法图》中,绘庄严说法情景:七位佛前,便设皿花,皿中盛大朵牡丹,下承莲座,佛边有珊瑚枝、灵芝等宝物。四川省博物馆藏有宋代《柳枝观音图》,绘美丽的观音闲坐,手执柳枝,旁边有一只大花盆,盆中插放大朵牡丹,山茶和萱草相衬于一旁。明代法海寺壁画中天女捧皿花,皿中插牡丹,一旁天女手捧寿石,象征富足、长寿。
此类插花主要是表现佛教净土极乐世界之境界,具有色彩华丽、花朵硕大、花姿端庄、花型严谨对称的特点,花器华美,配以佛画、法器(金钢杵、如意、八宝)等。
另一种形式则是禅室插花。
为佛家禅僧日常起居处陈设之花,表达空寂、绝尘、无我、纯净、慈悲的境界。用花量极少,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如唐代卢楞迦绘《六尊者图》中,绘一罗汉旁,置一竹制花几,上有花缸插大小两朵牡丹,花色纯白清洁,于寂然中体悟禅意。再如《芥子园画谱》之《人物》集中,绘释迦牟尼佛、马鸣尊者两幅,均以小瓶中插牡丹,配以香炉,放于几上,花仅一朵,却衬托出空寂、超然的禅心。
禅室插花以空、寂、清、净为特点,选用色彩淡雅之花材,花器以肃静、古朴的竹、木、陶、瓷、古铜等为佳,配以佛珠、拂尘等。
;Ⅲ 古代文人四大雅,你有几雅
古代文人四大雅:焚香、品茗、插花、挂画。
调查一下:您有几雅呢?
焚香重在“香”之美;
品茗重在“味”之美;
插花重在“色”之美;
挂画重在“境”之美。
但这四雅之美,如今却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
此雅,除了少数佛道宗门及写经墨客,多数人都不会。会者,也是多数不精。
香有香道。古人焚香净手,方可读书写字,以为恭敬。焚香净气、焚香抚琴、吟诗作画和焚香静坐健身更是美好的习俗。
好香不仅芬芳,使人心生欢喜,而且能助人达到沉静、灵动的境界,于心旷神怡之中达于镇定。
清香微熏,沁人心脾,贵在一个清字,清则静,清则逸,清则雅,清则脱俗。反之则乱,则燥,则浊,则俗。
喝茶人如今还算不少,但是称得上品茗的不多,能追求禅茶一味境界的绝少,以茶代酒求健康者居多,牛饮者居多。
浮生若梦,茶亦醉人何必酒。茶能通禅,品茗实为四雅中之大雅。
茶有茶道,“禅茶一味”,“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讲究的是心境相通,禅茶不二。
茶有三次生命,生根,发芽,抽枝,长叶,沐浴山水。
然后,采摘、揉捻、炒……,终成正品。
最后,投身甘泉,绽放、灿烂,涅槃重生。
对这得天独厚的味道,抱一颗感恩的心。闻香、啜饮,再三咂味,直至喉底回甘、神清气爽。偷得浮生半日闲,体会这样的生活,一生能有几回?
品茶之苦性,悟佛家“苦谛”,人生有八苦,苦海无边。修心养性,则苦后回甘。品茗可以产生与禅内在真谛相通的联想,帮助修习佛法,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茶性“静”,“和静怡真”,洁净身心,涤除尘凡。茶性“凡”,透过平凡,感识真奥,小中见大,透悟大道。
茶性“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半日光阴,闲饮一杯清茶,也就放松一下囚禁困锁的自然心性。“放得下”,无牵挂,四大皆空,茶禅一如。
“佛法存于茶汤”。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不知茶味。
须知饮茶也如同坐禅一样,冷暖自知,禅道自悟。饮酒多为酩酊大醉,饮茶却能似醉非醉,化天地入茶道。
诚愿诸君皆能习此大雅。
此雅几乎要断绝了吧,而这项是最能体现文人的审美情趣的。
插花是一门高雅的艺术,讲究花与瓶和谐搭配,大瓶插花,忌讳过度修饰,追求率性随意,自然流畅;小瓶则宜瘦巧,不宜繁杂,插一枝必得一枝独秀,插两枝则两相唱和。这里面其实蕴含中国古人独特的审美趣味。
插花有花道。花道的基本精神就是“天、地、人”的和谐统一。通过插花感受自然以及生命的变化,在创作和欣赏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审美,这种以插花为手段,以提高精神世界修养为目的的学习生活方式,称作花道。
然而,此雅却为一般肤浅的养花爱好所取代。
养花也好,问题是一困搜般追求实用的人又都以为“栽花养鸟一场空”,这样说倒也无可厚非,但是殊不知生活情趣的丢失,导致生活的质量也一落千丈。我们爱生活,丢了雅,就只剩了俗,只能使生活变得越来越俗不可耐,越来越粗鄙燥陋。
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可惜现代最求的书画书香气书卷气淡了,丢失了古朴厚敬虚重和典雅静逸,所谓的雅已经变味得很离谱了。看看现在书坛的乌烟瘴气就知道。试想家里如果挂上一幅张牙舞爪胡抹乱画的丑书,不知你每天看着它能作何想?雅呢?雅又在哪里?
古代文人挂画之道讲究图文并茂、珠联璧合,笔情墨趣、情景交融,起到明理悟道、陶冶身心、警醒邪思、亮尺燃砥砺志趣等妙用。
古人挂画、赏画、写画,以墨为宝,以画为宝,以字为宝,对文化的敬畏无以复加,不唯形成了一整套书道、画道,且形成了对联、中堂、条屏、斗方、册页、小品、手卷、扇面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因为欣赏距离很近,所以纸质、墨韵、笔触都成了欣赏的对象。
文人们不仅独辟自己的书斋画室练字习画,且喜欢在合适的地方悬挂合适的字画,或陶冶情操、缓解疲劳;或美化空间、激发思路;或渲染书香、展示技艺;或怀古追思、抒怀散抱,在赏字品画之中,失意淡然,得意泰然,自然获得一种高雅的享受。
人雅在心,雅可重来。好在,我们仍旧可以探寻那“四雅”之物,体验和感受学习古人的雅趣,根据个人的品味和条件,学几个古人,添几样雅好,拾得一分是一分,捡得一样算一样,努力给生活添几分雅趣,也是不虚此生的一桩美事。
虽如此说,我却不并不是提倡矫揉造作,装文雅摆阔气就不必了!
Ⅳ 世界著名的花艺流派有哪些
1. 法式自然系花艺流派:强调花材的自然形态,注重色彩和质地的搭配,以及整体的和谐感。设计时往往打破传统的束缚,追求自由而富有创意的表达。
2. 英式花艺流派:以传统的花艺设计为基础,注重结构与层次感,常用多种花卉进行搭配,营造出一种浪漫而优雅的氛围。
3. 德式架松花艺流派:以架松为主要材料,注重线条与空间感,设计中常常运用对称与平衡的手法,营造出一种严谨而精致的效果。
4. 美式花艺流派:注重个性与自由表达,设计中常常运用多种花材和色彩,以及新颖的构图方式,营造出一种活泼而富有创意的氛围。
5. 日式花艺流派:以禅宗美学为基础,注重简约与自然感,常用竹、石头等自然元素与花卉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幽雅的氛围。
6. 中式插花:以传统的插花艺术为基础,注重线条与形态的美感,常用竹、石头等自然元素与花卉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古典而优雅的氛围。
7. 韩式茶插花:以茶道文化为基础,注重简约与和谐感,常用竹、石头等自然元素与花卉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宁静的氛围。
8. 泰式插花:受佛教文化影响,注重色彩与形态的美感,常用多种花卉进行搭配,营造出一种华丽而庄严的效果。
Ⅳ 茶室插花六大讲究,瞬间提升喝茶格调
插花,一场生活美学的修行。
横斜触目千万条,赏心只有三两枝
折枝插瓶,回归性灵之美
让生活散发一缕芬芳
简约朴拙的意境中,流淌着四时的低语
入眼是画,入心是禅
在室内独怜花影,心性得以安放
素的极致之美
如花在野,如风清凉
无的丰富之美
如鱼在渊,如月素净
多一分为过,少一分不足
浓淡相宜,素雅清心,疏疏落落,气韵无穷
插花雅事,由来已久
插花始于六朝,作为礼佛出现,那时中国人用花表示对生命的虔诚。后经唐宋而达到高峰,在宋代文人的参与下,插花变成了生活的雅事,北宋年间,出现了专门事花的店铺,中国人的精致生活开始得到普及,插花出现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民间,书斋插花、厅堂插花等都随处可见,风雅变成了人们的生活日常,一枝花,便成了先人对生命的供养。
器不在贵,花不在香
插花是从古代的折枝花鸟画而来,这为中国的插花增加了厚重感,即使千百年后,插花的器具、形式千变万化,但最终还是脱离不了中国艺术的传统内核。
器不在贵,雅致就行,花不在香,清心即可,插花就是最简单的美学修行。
陶瓷瓦罐,铜瓶器皿,一枝春花,几枝秋树,都可以成为案上的风雅,重要是在于心性的陶冶,让我们感受这片土壤上,文化生发的温度,它像熙暖的春风一样,让审美的种子,开出满枝的清香。
清虚有致,韵律无穷
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生活中的插花就是一幅画,一首诗,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幽逸隽永,赏心悦目。
那是虚实结合、比例的协调之美,当我们能从日常的插花艺术里,感受到美学成分的时候,那我们对风雅的领悟,便成了对生命的赞颂。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艺术境界的根据,用心灵的清疏看待生活的美,让生活变得摇曳生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