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绿彩花卉纹碗
1. 古瓷器上的牡丹纹在历代是怎样变化的
牡丹素有“花王”之称。长期以来,牡丹都被作为富贵、幸福、美好、繁荣昌盛的象征,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以各种艺术形式加以表现,瓷器上的牡丹纹就是其中之一。牡丹纹的陶瓷表现技法有刻花、印花、绘画等;形式有独枝、折枝、串枝、缠枝等。
宋代牡丹纹
瓷器装饰题材丰富,内容也很广泛。当时的定窑、耀州窑有刻划牡丹纹制品,磁州窑则为白地黑花品种。不仅有新的纹样的产生,还出现了植物纹和动物纹或人物纹的组合纹。其装饰手法不仅有印刻,而且有绘画,使花卉显得更加自然活泼。与此同时,构图方式有适合式、对称式、均衡式等,各种形式的折枝牡丹、交枝牡丹、缠枝牡丹等继续使用,花纹在器皿上的层次也明显增多。
宋珍珠地牡丹腰圆枕
宋白釉珍珠地划花折枝牡丹纹枕
宋白釉珍珠地牡丹纹盘
宋白釉珍珠地牡丹纹梅瓶
宋白釉刻花牡丹纹执壶
宋定窑白釉刻花牡丹纹折沿盘
辽代牡丹纹
瓷器装饰上也深受宋文化的影响,牡丹花纹占有重要的地位,刻、划、印、绘手法创造的牡丹纹饰显示出不同风姿。在辽三彩釉(黄、绿、茶叶末釉)中,牡丹花纹多以压印的形式出现,或在洁白的器底印上牡丹一枝,或在器外壁印上朵朵团花,与白地刻花牡丹具有不同的艺术效果。
辽赤峰窑白釉划花填黑彩牡丹纹尊
辽瓦缸窑牡丹纹梅瓶
金代牡丹纹
瓷器装饰上同样受宋文化的影响。在釉色装饰中,黑釉凸白花纹是金代继承宋代装饰手法并加以发展的一个突出表现,花卉或花鸟纹是金代瓷器装饰的一个明显特征。在纹饰技法上刻、印、剔、划继续沿用,并出现许多传世佳作。
绿釉划牡丹纹豆形枕
金时代 ? 正隆元年(1156)墨书款
金白釉褐彩牡丹纹盒
花卉纹红绿彩碗
金时代
白地黑彩牡丹纹梅瓶
元代牡丹纹
宫廷为了加强对陶政的管理,首先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从而使瓷器的烧造的工艺取得较快的发展。在花纹内容方面,牡丹纹依然是一个主要的装饰图案,而且表现的比宋辽金更加层次繁复。除以牡丹为单一主题的图案外,牡丹与其它花卉的组合纹也是元代花卉装饰中的一个特色,其中牡丹与菊花、茶花、石榴花的组合较为常见。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元青花凤穿牡丹纹执壶
元釉里红地白花暗刻牡丹纹玉壶春瓶
明代牡丹纹
瓷器上的装饰题材比元代更加丰富,可以说是植物、动物、景物、人物一应俱全。永乐宣德年间花卉在瓷器装饰中占有绝对优势。花卉多以组合形式出现,牡丹除了与菊、茶石榴组合外,较为常见的是同菊、茶、莲的组合,显示鲜花四季不败。景德镇官窑中的牡丹纹多工整细腻,清晰秀丽,而民窑中的牡丹纹则多形象简练,潇洒自如。
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执壶
明洪武青花怪石牡丹纹菱花式盘
明天顺青花牡丹纹盘
清代牡丹纹
陶瓷发展的进入鼎盛时期,尤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镇所生产的瓷器最具代表性,其釉色花纹可谓是富丽堂皇,精美绝伦。
牡丹作为清代瓷绘中的主要花卉之一,历朝的画法都不一样,其中康熙朝的双犄牡丹(花朵上半部分突出的两个似动物头上的犄角而得名)最具特色,其次还有缠枝牡丹、折枝牡丹等。在釉色上无论是青花和彩花,在器形上,无论是圆器和琢器,均大量出现。康熙的珐琅彩器物上,多绘制含苞待放的牡丹,充满生机。雍正牡丹,在一器上多通体绘画,花团锦簇,枝繁叶茂。在珐琅彩器物上,常见雉鸡牡丹,并有牡丹与凤凰、牡丹狮子的组合图案。
乾隆时期的牡丹纹更是非常普遍,常见于粉彩、珐琅彩青花,甚至霁蓝描金,单色釉等。粉彩器上,牡丹很少单独为饰,多与菊花、桃花、荷花、梅花等组成四季花卉,另外还有蝙蝠、灵芝、山石、飞蝶、螳螂等共同组成生动活泼的画面。牡丹多采取写实法,一般画面疏朗,充满盎然生机。
清康熙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
清康熙红地开光珐琅彩牡丹纹杯
清雍正粉彩雉鸡牡丹纹盘
清乾隆木纹釉粉彩牡丹纹书式墨床
清嘉庆粉彩龙凤穿牡丹纹双耳瓶
清道光青花凤穿牡丹纹罐
牡丹品种层出不穷,千变万化,而作为装饰纹样,能适应各种工艺的需要,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审美意识。
2. 我国有哪些著名窑口遗址
如果想要全面的知识,请点击以下链接。我这里只列举几种,以供参考。 瓯窑:在今浙江温州一带 。
余杭窑:在今浙江余杭,故名。
婺州窑:在今浙江金华地区,唐属婺州,故名。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始烧于三国,唐宋时窑场扩大,成为著名的青瓷生产地区。
德清窑:因地在浙江德清县,故名。
鄞县窑:在今浙江鄞县,故名。
龙泉窑:在今浙江龙泉县,故名。创烧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进入鼎盛阶段,到明代中叶以后渐趋衰落,以烧青瓷闻名于世。
官窑:宋室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立新官窑,先置修内司官窑,后立郊坛下官窑,修内司窑址迄今尚未发现,现已确认的只有杭州乌龟山郊坛下官窑一处,专烧青瓷。
武义窑:在今浙江武义,故名。
西山窑:在浙江温州西山,故名。烧造时代五代、 北宋、青瓷。胎色灰或淡青白色,质较细腻。釉层肥厚,以淡青为主,少数开片。装饰以刻划莲瓣纹为主。
吴兴窑:在浙江吴兴,故名。为东晋唐宋瓷窑,胎色呈灰白,器物以平底居多。青釉釉色内呈黄色,有的在釉上加褐色,釉有开片。
象山窑:在今浙江象山,故名。
绍兴富盛窑:因窑址在浙江省绍兴县富盛而名。
黄岩窑:在浙江省黄岩市而名。时代从东汉 到唐宋都有发现,以青瓷为主。
绍兴窑:在今浙江绍兴,故名。 。
萧山窑:地在浙江省萧山市,故名。
丽水窑:在今浙江省丽水市而名。
泰顺窑:在今浙江泰顺,故名。烧青白瓷,复烧窑具口大底小,是完整的整体,装坯时先装小器,依大小可装九件,上面一件口径最大。所烧器物釉色偏灰,器里有简练的刻花纹饰。
慈溪窑:在今浙江慈溪杜湖滨湖地带,故名。为新发现的一处青瓷产地, 与余姚毗邻。产品以壶灰较多,壶有多种式样,腹部多有刻花与划 花装饰,肩部多带双系,系面也有多种纹饰;釉色多呈青灰,色调特殊,但瓷质松脆易破。
东阳窑:在今浙江东阳,故名。六十年代发现窑址九处,七十年代后期又续有发现。始烧于唐而终于宋,其地属婺州,所烧瓷器属婺州窑系。
宁波窑:在今浙江宁波,故名。
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江山窑:在辽宁辽阳市江窑屯,因名。为辽金时期民窑。创烧于辽晚期,盛于金。以烧白釉粗瓷为主,兼烧白釉黑花器、黑釉器、三彩等。白釉色白而微黄,黑釉色纯黑。所烧器物,以碟、碗、杯、盘、瓶等生活器皿为多。均旋化妆土,黑釉产品多粗糙大器。
上虞窑:在今浙江上虞,故名。
临海窑:在今浙江临海,故名。共发现窑址两处,均烧青瓷,一在五孔岙,烧瓷在南朝到初唐之间,所烧瓷器以碗为主;一在许市,烧瓷在五代到北宋之间,器物胎薄,釉 色青绿,有雕镂极精的香薰,属越窑系。
秘色窑:即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的浙江余桃上林湖越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