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瓶插花
⑴ 花瓶如何传承古代文化
传统文化最好的出路有两条,一条是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一条是对其进行创新型发展。
就传统陶瓷文化而言,首要一点就是要立足在传统陶瓷文化基础上,拓宽外延丰富其表现形式,帮助传统陶瓷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化属于形而上,若要将某种文化推而广之,就需要找到一种载体,使其融入到该载体中,在无形中推广开来。
以故宫文化为例,《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豆瓣评分高达9.4分。剧中的文物修复师傅,在蛛丝马迹中寻找着文物复原的方式方法,让原本残败不堪的文物又重新焕发了光彩。文物的修复过程,像是现代匠人与古代手艺人之间的沟通。我们通过屏幕,不仅能了解到故宫文物的前世与今生,也更好的体会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与艰辛。其实,这就是传播故宫文化一种非常具象的表现方式。
同样,传统陶瓷文化也需要这样的方式。
陶瓷作为一种器物,他原本仅具有储存、摆放等功能,但随着技艺的发展与内涵的植入,陶瓷则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外”价值。这些使用功能与“功能外”价值共同塑造了传统陶瓷文化。
在日本,有一家拉面店,叫做一兰拉面,他每一只拉面碗的底部都会有一个字,你只有把面吃光把汤喝净,才能看到这个藏在碗底的字样。这就是一种将器物与食物相连相接的方式,或许是碗增加了面的趣味,也或许是面助推了碗的出彩。总而言之,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方式,她将食物与器具很自然的结合在一起。
《红楼梦》就很好的讲述了我国古人对于器物与饮食的看法,黛玉饮酒时拿起的是乌银梅花自斟壶 ,拣了一只海棠冻石蕉叶杯。再看妙玉,她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妙玉斟了一乔皿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你或许会觉得,古人喝个茶而已,何必那么挑剔?
其实,自古至今,器物与食物本来就是一体两面,相符相成的。我们重视吃,但在我们骨子里同样也重视用具。
陶瓷作为重要的用具,他完全可以在供人使用中体现她的美感与价值。
不过,要细分受众,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而广之。像日本,就有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陶瓷,有田烧、伊万里烧、波佐见烧等等。受众越清晰,陶瓷销量就越走俏。
因此,我国传统陶瓷文化若要走向复兴,也要进一步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拓宽她的外延,增加她的表现形式,细分她的受众群体,这样才能增加曝光,才能更好讲述她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⑵ 宋朝的插花艺术有什么特点
宋代是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精雅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自然主义:宋代插花追求表现自然美,强调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在插花过程中,注重选取自然素材,如花卉、枝条、叶子等,通过精心的构思和设计,表现出花材的自然形态和神韵。
精致工艺:宋代插花注重技艺和细节的处理,强调精致的工艺。在插花过程中,注重花材的处理和选择,如花卉的修剪、搭配、色彩搭配等,以及花器与花材的搭配,表现出一种细腻、精巧的艺术风格。
文化内涵:宋代插花与文化内涵紧密相连。在插花过程中,注重将文化元素融入到作品中,如诗词、绘画等,通过文化符号的表现,传达出一种文化意境和情感氛围。
多元化风格:宋代插花融合了多元文化元素,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在插花过程中,借鉴了外来文化的元素,如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插花艺术风格。
实用与审美结合:宋代插花既具有实用性,又注重审美价值。在插花过程中,注重将花材与实用环境相结合,如厅堂、书房等,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既满足了实用需求,又营造出优美的视觉效果。
宋朝的开国皇帝是赵匡胤,他通过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建立了宋朝。宋朝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赵匡胤的继任者们也继续推行这些政策,使得宋朝得以长期保持稳定和繁荣。
⑶ 宋人花事——花器小赏
上次有幸参与了“ 活动:宋人的日常花事 ”(可戳链接了解一下),不如对雅致的宋人花事中花器进行小赏。
插花作为宋代文人的四般闲事之一,在书房之内,可少不了插花的点缀。书房虽小,书摆放有序,书案之上笔、墨、砚台、镇尺等,小小的香炉中焚着香饼,一旁精美的花瓶中插着花卉。
真是一方雅致宁静的小天地。
宋代可谓是插花发展的鼎盛时期。各式各样的花也陪着各式各样的花瓶。
从材质上看,陶、瓷、金属、石、木等皆可作花器。按花瓶的体量来区分,大个的自然是摆在厅堂等空间大的地方,小的置于书桌、案几上作为点缀。
花瓶和其他用途的瓶有不少相似,曾经用来装酒、水或者其他物品的容器,有的也用来插花。比如放置在厅堂的大花瓶,可能就是来自于粮婴食瓶。
小花瓶在宋之前,各种式样的长颈瓶使用的很广泛。插花也是它的用途之一,唐墓壁画中就有手持长颈瓶插花的形象。
宋人所用的体现着雅趣的小花瓶,随着家具和室内陈设的发展渐渐兴盛。
当时人们称作“梅瓶”、“胆瓶”、“玉壶春瓶”等名称的器物中,有一些便是作为花器来使用。(因为称呼使用的广泛,每一个称谓里包括了不同用途的瓶瓶哦!)
胆瓶就有指放在几案或枕屏旁边的插花小瓶。
当时的人们很可能将长颈鼓腹、形状有些像垂胆的瓶都视为胆瓶,可以说是一大类瓶的指代。
胆瓶造型优雅,线条简单,鼓腹容水,修颈容枝,瓶口小而微侈。正好插置花枝。
本来作为酒具的玉壶春瓶在当时长的与大型胆瓶很像,除了用来盛装美酒,也可以用来插花。
一般花瓶陈设,为了放置的稳固,还会给它加上一个器座。
宋人花瓶的一个重要来源便是用古器插花和制作仿古器的花瓶。
宋人好古,但却不是将古物束之高阁,而是让它们的古意融于自己的生活中。最著名的应该就是花觚了吧。觚作商周铜器为酒器,如今见到的宋至明清的瓷器中的花觚,正是取自“觚”的造型。
插花中花朵保鲜也很重要,当时的人们对铜瓶插花的好处就已经有了认识。古铜器插花能够“花色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这其中的科学道理呢?转引如下:
另外,插花之前将花枝进行处理,也是能够有助于花朵绽放的更久。
瓶花与佛教的香花供养有很深渊源,除了演变出室内陈设摆放的瓶花外,用于礼佛和祭祀的瓶花一直发展延续,明清时期的“五供”就有瓶花一对。
当然啦,也不要以为宋人的花事都是如此的清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更多的还是文人志趣。平时生活中,花团锦簇式的装点也是受欢迎的。
ps:奈何知识储备太少,美图也找不到,用极简主义参考讲座内容和文章进行一下小赏吧!
⑷ 宋代瓶花艺术和现代有什么不同
至宋代,插复花已遍及应用于宫殿制和平时生活,其艺术性有了进一步进步,方式已具有规律性,变成一种时髦精致,非常昌盛。
其时,民间已有插花盛会的风俗,有了专业制造插花用的花瓶,也有了插花维护方面的理论。因为宋代“理学”的鼓起,将儒、道、佛三者结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大家热心于将花人格化,以花的品质涵义人伦教化变成风气,故有“理念花”的花型。
理念花以品质理念为主要内容,用贵重素雅并赋有象征性的花卉,表达作者对人生、对胡歌的希望和志向。受适意山水画、适意花鸟画的影响,插花从构图到技法上多以我国绘画艺术理论为学习,特别是文人插花,已从写实的技法发展到适意的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