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煮造型插花
『壹』 关于端午节的一切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棕节,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编辑本段]【端午节之争】
江陵端午祭
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似乎给中韩端午节之争画上了句号,但是中国端午是否继续申遗和这背后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则远未结束。
其实,韩国江陵端午祭与我国端午节不是一回事,韩国申遗成功后,我国的端午节仍可申遗。因此,不存在两国的申遗之争,以及韩国“胜出”的概念。
韩国申遗成功实际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示:他们把传统的文化活动注入了现代的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借鉴意义。
中国端午节
继4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遗程序。该项目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目前“端午申遗”已进入初评阶段。本次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汩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申报材料由三省联合“打包”。2009年5月,受文化部委托,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申报表和相关材料。据悉,以上三省四地的“端午习俗”,已于2006年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5年韩国“端午祭”的成功申办不会给中国端午节的申办带来影响。因为韩国申报“端午祭”的文本中,第一句话是“端午节原本是中国的节日,传到韩国已经有1500多年了”。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是从酿制神酒开始,民俗活动包括官奴假面戏、农乐竞赛、鹤山奥道戴歌谣、拔河、摔跤、荡秋千、汉诗创作比赛、射箭、投壶等,多为民众娱乐活动;而中国端午节主要是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为主,民俗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儿童戴荷包、五毒兜兜等,意在驱毒辟邪。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有着一套完整的、与中国端午节既有关联性又有差异性的民俗活动。而且“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具有“共享性”,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曾先后批准了“伊拉克木卡姆”和“阿塞拜疆木卡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前年中国申报的“新疆木卡姆”也再次得到了批准。
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它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龙舟竞渡等,各地活动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更具典型性。这也是为什么“端午申遗”工作以湖北为主体的原因。按照相关规定,每个国家每年只允许向联合国申报一个“非遗”项目,端午节在2008年首次正式成为国家法定假日,也是我国去年惟一的世界“申遗”项目。此前,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等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端午节姓"屈"姓"伍"?
端午节姓“伍”还是姓“屈”?苏州“端午公祭”引发节日起源之争
农历5月初五的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大家以前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其实在江浙地区端午节最早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今年年初,“伍子胥起源说”的苏州端午节进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今年端午,苏州将正式举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动,此次大型公祭又一次把端午节的“伍子胥”与“屈原”之争推进人们视线。
著名文化学者和作词作曲家申宝峰表示,端午姓“伍”姓“屈”不是关键,中国民俗的“文化共享”才是最重要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认识已经深入人心且被国人普遍接受的情况下,再来颠覆此种共识难免遭致非议。作为一种民俗,端午节自产生以来的二千多年间已经在国人心目中定格成一种文化符号,因为与屈原结缘,人们习惯上就将其称为诗人节。人们在端午节这天纪念屈原,不仅是为了缅怀屈原的爱国情怀,也是在表达对他为中国文化作出的杰出贡献的追思念想。每到端午,国人就会记起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是联合国确认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并由此追怀他高尚的人格: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对百姓怀抱的深切同情——“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对理想的不懈追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苏州端午大型公祭“伍子胥”
5月31日,是农历5月初五的端午节,在苏州古胥门外的百花洲广场,苏州将在这里举行端午节的庆祝活动,同时举行伍子胥的祭祀活动,胥门至今仍完好保存有2500多年前伍子胥修筑的古城墙。目前,公祭的各项内容正在进一步确定中。
苏州市沧浪区委宣传部一位副部长介绍道,“这次公祭除了读祭文、表演歌舞、划龙舟等内容外,还将在现场展示苏州人过端午节的情况。今年是苏州端午节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项目第一年,我们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它,使端午节向世界文化遗产靠近。”
伍子胥是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据史料记载,吴王夫差因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自刎。伍子胥死前对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东城门上,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听说后大怒,命令把伍子胥尸体在五月五日投入河中。为纪念伍子胥,苏州民间后来自发在端午节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活动。
去年7月份,国家文化部启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工作后,苏州专家提议,苏州应该把端午节申报上去,因为有确凿记载证明,端午节是起源吴越之地,是人们为了纪念苏州建城鼻祖伍子胥而形成的节日。
今年年初,文化部公布名单,全国1315个申报项目中,已经遴选出了第一批501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苏州申报的20多个项目中有16个入选,端午节就在其中。在申报的榜单上,“苏州端午习俗”还是苏州单独提出的申请。
端午节一共曾纪念5个人
不过,关于端午起源说的争议一直都没有停息过。著名学者闻一多经过详尽考证,认为端午节是四五千年前古代南方吴越族举行图腾祭的一个节日。春秋末期,以吴地为中心,将祭伍子胥活动与原有习俗结合起来。
苏州科技大学历史系教授戈春源说,加上伍子胥,中国的端午一共曾纪念5个人:东汉的曹蛾被后人以孝女铭记;广西的陈临因爱戴黎民百姓,当地人民为纪念他而过端午节;越王勾践也最早提出以划龙舟来操练水兵;再有就是屈原,他是联合国确认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因为千年来,屈原名气太大,人们渐渐把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苏州应是端午节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赋予端午节纪念意义的人物首推伍子胥,而不是屈原,两者要相差二百年左右”,戈春源说,戈教授认为,龙舟竞渡起源于纪念伍子胥,他的主要依据是,东汉邯郸淳在《曹娥碑》上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浙江上虞人民要迎涛而上,迎接“伍君”,而所谓的“伍君”便是伍子胥。
可是湖南汨罗市也在争取申报端午项目,该市文化局副局长徐蔚明强调说:“端午最早起源于苏州,并不意味着申遗胜算就最大。屈原的影响深远不可忽略,后者作为第一个世界文化名人,把这个民族节日献给屈原是历史的选择,是应学者强烈的呼应,也代表着人民的心声。”
徐蔚明同时还兼任屈原祠的馆长,据他介绍,根据《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目前“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湖北省秭归县)、“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 湖南省汨罗市)和“ 苏州端午习俗”( 江苏省苏州市)都进入了该名单。
专家:姓“伍”姓“屈”不是关键
文化学家申宝峰说“其实这次苏州公祭对于全国过端午节都应该是一个启示和提醒,告诉国人别忘记自己的传统节日和先人留下的宝贵民族精神。”戈春源教授指出,其实,现在没有必要太去计较端午节到底起源于哪里,最重要的是如何继承和发扬下去。只是希望礼仪能够稍微简单一些,让市民参与的范围能够尽量大一些。
对于苏州端午节进入到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时,苏州市市文广局局长高福民曾表示,虽然该市申报的项目中,已有16项被列入推荐名录,但申报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在于更好地保护、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譬如,苏州市的申报项目中,还有七夕节、同中秋节相关的虎丘曲会等民俗类项目。
就此,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萧放指出,端午不管姓“伍”还是姓“屈”,多些“鲶鱼效应”有助于让更多人了解端午。萧放教授认为,端午无论是为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从争相申遗的现象来看都是一种好事,对老百姓来说,依照所在地的习俗过节,是件贴心的事。它有助于我们更好了解端午的来龙去脉,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萧放表示,“苏州和湖南争相为端午申遗,这不是一种单纯竞争,它使参与城的人民有种自豪感,背后的根本精神是中国民俗的‘文化共享’,这才是最重要的。”
[编辑本段]【端午节食俗】
粽子
粽子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从《风土记》中记载的作法看来,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馅料。但在讲究饮食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之下,今天能看到的粽子,不论是造型还是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干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后还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的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京的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只见黄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咸甜种。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嘉兴“五芳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先将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盐及少许腊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个小时,煮熟再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黄。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风味。
汉族端午节食品,流行于甘肃、宁夏一带。把发面做成扇子状,有数层,每层间撒有熟胡麻粉,表面捏有各式花纹,蒸制而成,并涂上五彩。亦作为馈赠的礼品。
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两种。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叉烧等。
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碱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软、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乾等。以漳州石码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於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扑鼻,也有人沾上白糖来吃。
安徽的龙舟粽:由肥瘦各一半的精选火腿腊肉掺江米,外裹粽叶,安徽江米又软又糯,火腿腊肉肥而不腻,肥油带着浓浓的香味渗入江米,加上粽叶的清香,煞是诱人。
雄黄酒
传说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 据说这就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至今,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黄酒的习惯。
端午节这天,人们把雄黄倒入酒中饮用,并把雄黄酒涂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希望如此能够使孩子们不受蛇虫的伤害。在汪曾祺的《端午节的鸭蛋》中提到过雄黄酒,其中说:“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编辑本段]【端午节的传播】
很多亚洲国家或地区也有端午节,但是各地的传统习俗各不相同。
中国的端午节
中国南方地区端午节习俗保存较完善,也较北方地区气氛浓厚,各地纷纷举办各种规模的赛龙舟活动,家庭也都包粽子全家同吃,虽然不一定代表端午节本身的纪念屈原的意义,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都不知道它代表的含义。但这种习俗一直保留着。台湾端午节习俗与中国大陆南方相似,但略有不同。台湾俗称为“五月节”,中国大陆北方地区也叫五月节。是台湾民间三大民俗节日之一。
韩国的端午节
朝鲜半岛在人类学和历史来说,都和中国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朝鲜半岛各地民族可能与中国各地曾经以相同的方式庆祝端午节。不过,当这些人民散居在朝鲜半岛各地,他们各自都把端午节本土化,并以各自的名字称呼这个庆典,例如:天中节、重午节、端阳、五月节、戌衣日、水濑日等。这些庆典,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例如,已在2005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江陵端午祭,就是江原道江陵市当地人民庆祝传统上庆祝端午节时的习俗。
日本的端午节
日本的端午节又称男儿节,是男孩子的节日。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竖起鲤鱼旗,吃粽子和柏叶饼来祝贺。竖鲤鱼旗是希望孩子像鲤鱼那样健康成长,有中国“望子成龙”的意思。从下面看鲤鱼旗,浮现在蓝天下的鲤鱼很像在水中健壮地游。另外,为了避邪,把菖蒲插在屋檐下,或将菖蒲放入洗澡水中洗澡。说到避邪,还有着这么一段传说:从前,有个叫平舒王的君主,诛杀了一个不忠之臣,这个奸臣死后化为一条毒蛇,不断害人。有个有智谋的大臣,头戴红色的蛇头,身上洒满菖蒲酒与之激战,最终制服了毒蛇。从此,在端午节时,插菖蒲、熏艾叶、喝菖蒲酒,就流传开来,成为传统的风俗,日本人称“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 端午的习惯是在日本的平安时代以后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到现在,与中国的意义大不相同了。中国是在阴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为纪念屈原而吃粽子和举行赛龙舟活动的;在日本,主要是为了避邪而吃粽子和柏叶饼。菖蒲因为叶子的形状像剑,被用来避邪的。其实依我看,菖蒲是中药,能够消除病魔倒是真的。在日语中“菖蒲”和“尚武”是谐音,因此日本端午节又渐渐地变成了男孩子的节日。至于为什么端午节定在5月5日,或许是从中国传过来变了样也未可知。 虽说中日两国的端午节意义已不相同了,但中日两国的文化还是源远流长。就说端午节吧,中国有插艾蒿避邪风俗,日本有插菖蒲避邪之说;中国有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日本有挂鲤鱼旗的风俗。
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请世遗程序
2009年5月,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序,该项目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当前“端午申遗”已进入初评阶段。
继4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遗程序。昨日,记者从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该项目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目前“端午申遗”已进入初评阶段。 据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朱林飞介绍,本次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汩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申报材料由三省联合“打包”。去年10月,受文化部委托,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申报表和相关材料。据悉,以上三省四地的“端午习俗”,已于2006年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它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龙舟竞渡等,各地活动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更具典型性。这也是为什么“端午申遗”工作以湖北为主体的原因。
按照相关规定,每个国家每年只允许向联合国申报一个“非遗”项目,端午节在去年首次正式成为国家法定假日,也是我国去年惟一的世界“申遗”项目。
[编辑本段]【端午节诗词】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乙卯重五诗 【南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七律 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浣溪沙【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六幺令.天中节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满江红.端阳前作
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
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
万户家中缠米粽,三闾庙外吟君赋。
祭圣贤,忠义荡乾坤,伤君去。
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
叹家亡国破,汨罗归处。
志洁行廉争日月,辞微文约传千古。
子沉江,鹤驾泪淫淫,何其苦。
菩萨蛮 【宋】陈与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渔家傲【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编辑本段]【端午节谚语】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栊。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栊。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栊,食过五月粽,不够百日又翻风。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江浙)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江浙)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编辑本段]【端午节歇后语】
端午节卖月历——过时了
癞蛤蟆躲端午——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端午节的黄鱼——在盛市上
端午节后布谷叫——过时了
过了端午节划龙船——过时货
端午节吃饺子——与众不同
端午节拜年——不是时候
[
『贰』 自古文人“四大雅事”知多少
古代文人雅士把焚香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四艺。
『叁』 银庐【风雅宋宴】—成都十大名宴收官之作颂风雅
2021年3月28日、29日、30日,由四川省美食家协会主办、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成都范儿协办,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中国服务委员会、四川旅游学院川菜发展研究中心、成都市烹饪协会等机构支持的“成都十大名宴”主题文化名宴创建与推介活动第十场,走进天府美食岛“银庐”餐厅,连续三天沉浸式体验了一场别具风韵的收官之作。
大师与专家嘉宾
媒体与部分餐企嘉宾
餐企与部分专家嘉宾
中国烹饪大师王开发、张中尤、卢朝华、蓝其金、肖见明,巴蜀文化学首席专家谭继和、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祁和晖,四川旅游学院烹饪学院院长李想,知名媒体人贺平、元霄、陈怡然、孙培可、杨畅等参加活动,创建成都名宴的其他知名餐饮企业柴门、南贝、许家菜、子非、南堂馆、崇德里、成都宴、松云泽、麓轩负责人、来蓉考察川菜的湖南知名文化专家、《湘菜大典》总编彭子诚及湘菜产业促进会名誉会长陈敬也一同参加。
为营造沉浸式体验氛围,银庐主人周子铃亲自客串“宋人生活”
宋人追求极致的风雅,表现在生活上是点茶、焚香、插花、挂画,银庐复原了这一雅趣
嘉宾签到后开始游湖
开席后的昆曲表演
宴会中间穿插影子舞表演
宴会结束后游园之赏舞
衬托游园之湖中划船与吹箫
衬托游园之古筝表演
晚宴结束,山乎樱客人道别处精心设计的影子舞表演
《三联生活周刊》曾推出两期“顷顷百万册销量、千万人观看”的封面故事:《我们为什么爱宋朝》和《宋朝那些人士人、士风、士气》,在读者群中引起了极大反响,更在国内掀起一股“宋朝热”。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看来不论是从生活立场还是从历史、文化角度,宋朝都是不得不深入了解和学习的一环。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距离我们约1000多年的朝代,会如此依然收到大家的追捧、留恋?大家到底迷恋宋朝什么?宋朝的生活美学又带给了我们当下什么样的生活启示?
中式庭院还原东方美学与精致生活
“瓦墙明窗,清泉碧茶。品茗观花,谈古博今。攀谈流年,炊烟桑麻”,坐落于麓湖天府美食岛的银庐餐厅沿湖而建,环境优美,现代中式庭院别具风韵,从室内望出去水天一色,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的就餐环境让人身心宁静。
“像宋人一样生活”,银庐主人周子铃认为,在日益浮躁的当下,每个人都应当拥有一个宋式空间,放下喧嚣和忙碌,还都市人一个雅致怡情的心灵栖所。银庐“以宋为名,还原东方精致生活美学”,希望通过装修设计逗丛、功能搭配、人员服饰、古法烹饪、多感官调动等全方位营造,沉浸式还原一个“宋式”精致生活体验,带给美食家和饕客们穿越千年的风韵雅事。
千年之后,麓湖美食岛之银庐带你梦回宋朝
如果说美食是一个梦,梦回宋朝,可谓最精彩的部分。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除了造纸术是东汉蔡伦发明,其他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都是北宋时期发明的。宋代国富民安,文化繁荣,没有一个古代朝代比宋朝更懂生活,更懂美。
对美的追求,不仅是一曲浪漫的宋词,更是一种生活风尚。“生活有情调,灵魂有诗意”,可谓宋人生活美学的十字箴言。读书画画、品茶抚琴,焚香点茶、簪花出游……是贯穿宋朝人生活的调味剂。无论是宋朝,还是千年后的今天,“雅”都是唯一不会褪色的美。
体验插花、茶果子手作等的茶室空间
风雅宋宴从追梦出发,在无数次的史料查阅、请教探访、实验解构后,终于“导演”出一场跨越千年的风雅韵事,进门处有提着灯笼的“侍女”迎宾,进入室内视线触达之处有篷布绣花、抚琴、吹箫、焚香、插花、雅趣手作茶果子体验等宋式生活场景,嘉宾还可换上仿宋服饰游园、划船、赏景。
千里江山图映衬下的宋宴桌面
进入宴会主题后,桌面与空间以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造景,菜单以非遗剪纸呈现,餐具由对宋朝有研究的专家按照宋代线条简约风格设计后发往国瓷厂烧制,整个席面呈现出古朴简约、精美巧思、赏心悦目的效果,菜肴以古法和精致示人,点心由“宋式厨娘”(宋代流行女厨师为精致生活标配)巧手做成,宴会中间穿插了昆曲和影子舞表演。特别的惊喜之处,在嘉宾们享用美食的时候,房间头顶上由透明玻璃打造的廊回空间自由穿梭着红色的金鱼,透过光影投射在室内过道,跟着鱼儿游动的剪影,嘉宾的身心也抵达自由之境。
宴会结束后还安排有游园活动,在古筝、吹箫和长袖舞表演中,嘉宾们既可随意交谈,也可取用点心小吃,给意犹未尽的味蕾再来一次犒劳。整个晚宴结束,嘉宾告别处还设置了剪纸效果的影子舞表演,让人临走时也感动满满,感概主人家浓浓的情意与妥妥的照顾。
原副省长王恒丰(中)高度评价宴会
风雅宋宴得到中国烹饪大师、专家学者等嘉宾的高度认可与一致好评。巴蜀文化专家谭继和、祁和晖二老为风雅宋宴挥毫提笔和即兴赋诗。知名媒体人元霄赋诗:“帘下清歌帘内宴,一朝重妆宋时衫。银庐雅集川味盏,华灯侍宴佳酿酣。”大家认为,这是一起典型的川菜之宴、东方之宴,是中国味、东方味,体现了川菜文化与现代美学交融的魅力,既遵循传统又创新突破,彰显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就需要多一些这样的宴会。
四川省美食家协会会长麦建玲(左二)与媒体人杨畅(右一)加入到互动环节蛋烘糕制作
四川省美食家协会会长麦建玲点评说,成都十大名宴收官之作“风雅宋宴”是“银庐”女主人用巧思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宋风遗韵”,展现出了宋代民风的美好生活画卷—油盐柴米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古典川菜作为菜系为全国知晓也始于两宋,《东京梦华录》中记载那时“川食店”已开在了北宋都城开封。宋代民风朴实,生活恬淡,追逐诗情画意,歌舞升平。
点茶、斗茶、游宴、夜宵盛行,美食有了精致追求,花样繁多。什么冰壶珍、汤绽梅、乳糖狮子…等等,发明了三餐制、火腿、豆芽、火锅(拨霞供)…宴席讲求四时为限,不时不食。春之清爽,夏之圆熟,秋之鲜香,冬至醇厚。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复兴,“银庐”走在了前列。
巴蜀文化学首席专家谭继和
天府美食岛开发方、麓湖商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丽爱(右)
来蓉考察的嘉宾《湘菜大典》总编辑彭子诚(右)及湘菜产业促进会名誉会长陈敬(左)也兴致蓬勃参与到互动体验中
知名艺术家杨二车拉姆来到活动现场
开宴前净手
闻香、赏花、赏画后手捧羽觞喝下茶汤净心,开宴前的这个环节代表口、眼、鼻、心四种感官体验
贯穿宴会的“七巧牌”翻牌子用蜀锦与木块做成,代表一个小游戏,也代表宴会7个小篇章,最后组成一句诗“玉盘珍羞值万钱”
身着仿宋服饰的服务员为嘉宾上菜
剪纸做成的菜单,旁边放着的手帕绣着嘉宾名字,宴会结束后均可带走
风雅宋宴菜品赏析
【三色石榴包】 :这道菜宋代就有迹可循,辣椒进入中国之前,花椒是比较常用的辛香料之一。绿色的石榴包选用青花椒、香葱汁调味制成椒麻鸡味道,红色的石榴包则是香椿芽和蒜泥白肉的碰撞,白色的石榴包是春卷的化身,由胡萝卜丝,青笋丝,海带丝等制成,斑斓多彩的春天应该是多滋味的小合奏(吃的顺序依次为青、红、白)。
【春色满园】 :银庐厨娘精选青麦汁+蚕豆泥+雷竹笋汁+香椿芽搭配鱼子酱,表现的正是田野间春暖花开的场景,选择的均是应季时蔬,让春天的鲜与嫩在唇齿间绽放。
【蝴蝶竹荪汤】 :川菜江湖里的武林秘籍,以美为名的便是这道蝴蝶竹荪汤,由一代儒厨、原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厨师长张中尤大师亲授,以栩栩如生的蝴蝶造型成就鸡脯肉料理,蔬菜汁沾染形成五彩蝶衣,在川菜高级清汤中,颇有苏轼口中“点水蜻蜓款款飞”的意境。
【罗帷映月】 :以十四代清酒浸鹅肝、冻花蟹、甜虾为主,搭配春笋和秘制酱汁,沁入花椒和山葵的清香,造型上外用米制品半冰球包裹,蜡烛模拟月亮,可以直接食用,写意北宋词人“罗帷映月,玉研生冰”的诗意境界。
【芙蓉雪花鸡焯】 :这道菜糅合了川菜两大绝技,一是有中国分子料理美誉的“雪花鸡淖”,一是四川米制品,要上溯到一代宗师、面状元林家治先生,米制品是川菜中濒临失传的技艺,由林家治大师传给张中尤大师。银庐的主人周子铃接过传承的接力棒,为川菜的博大精深所感召,有幸师承张中尤大师,在银庐把米制品发扬光大。菜品整体呈现一朵娇艳绽放的“芙蓉”花,礼敬成都市花,上方是形似雪花又似云朵的雪花鸡焯,绵密细腻,入口软滑,花瓣以米制品垫底,这道菜是“荤素相应成趣”的典型代表。
【石板陈皮牛肉】 :川菜中非常经典的陈皮味型,翻山越岭寻觅到青城山河谷里的原石(每一块都不一样),搭成微型烤炉慢烤而成,成菜更具参与感,滋味更加丰富。
【水煮鲍鱼】 :精选来自塔斯马尼亚30年以上的青边鲍,辅以新鲜的牧马山二荆条、青花椒、香椿苗等,结合现场浇油,风味弥漫,满屋生香。
【家常麒麟鱼】 :这道佳肴—麒麟鱼,精选蒜蓉、泡姜、豆瓣酱等多种调料秘制而成,让酥脆的鱼皮粘上鲜香的酱汁,使鱼的口味更加浓厚,带辣回甜,是一道非常经典的老川菜。
【金木水火土】 :一道用五色蔬菜组合而成的素食,按照《黄帝内经》的记载:青色入肝;赤色入心;黄色入脾;白色入通肺;黑色入肾,对应古代哲学中的五行,健康养身。
【梅花汤饼】 :一道出自宋代经典食谱《山家清供》的热汤料理,将面皮做成一朵一朵的梅花形状薄片,投入茶汤中煮熟,沁出清香,这是宋代文青中比较常见的文人食。
【月夕花朝】 :收尾点心“月夕花朝”,借鉴于南宋林椿的画作《枇杷山鸟图》,用枇杷、小鸟、荷花酥模拟画中情景,美食对应此次美宴,便是此时此景的月夕花朝。搭配成都茶的代表——盖碗三花,甜蜜可心。
于浮世喧嚣之外筑雅斋一间,只与山风水韵为邻,书卷在手,禅茶一壶,浅斟慢酌,怡然忘我。
『肆』 干玫瑰花怎么做好吃
问题一:干玫瑰花馅料怎么做好吃 主料面粉250克 低筋面粉150克 玫瑰花10克
辅料花生200克
调料食盐2克 植物油140克 白糖5克 牛奶80克 红曲粉1克 果酱65克
玫瑰花饼的做法
1.将玫瑰花瓣在清水中清洗一下滤干
2.花生洗净滤干
3.普通面粉入微波炉中加热至面粉稍变黄色后晾凉
4.5.将馅料所有材料混合揉成团放到冰箱中冷藏
6.7.油面材料与水面材料分别混合,稍有点稀,下次做减油量,混合好后盖保鲜膜放至冰箱中醒15分钟
8.将油面和水油面分别分成12份9.取一份水油面团擀成片,包入一份油面裹圆
10.11.包好的面团擀成长舌型后卷起,盖上保鲜膜稍醒10分钟。如此擀卷两次,即成酥皮坯子。
12.13.取一只酥皮坯子擀成片包入玫瑰馅,收口朝下用手稍按扁摆入烤盘中
14.15.在做好的生坯上用筷子粘上红曲水在中间沾上小点做装饰16.烤箱预热,烤盘入中层,180度上下火25分钟左右出炉
没有烤箱的人可以用蒸锅、笼屉、高压锅等代替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问题二:干玫瑰花怎么做玫瑰酱 自制玫瑰花酱怎么做才好吃 玫瑰花酱美容减肥,可以长期食用还可以自身散发香味,是很多女生的最爱!但是玫瑰花酱是怎么做的呢?随便拿什么玫瑰花瓣炒成花酱就可以吃吗?不是的!做玫瑰花酱肯定要有新鲜的玫瑰花,而且要买那种可以食用的干玫瑰花,而不是花店里面那些玫瑰和月季的杂合体!
那么,干玫瑰花怎么做成玫瑰花酱?其实胡弊仔玫瑰花酱是将玫瑰花的花瓣用糖腌制而成的,玫瑰花凉血养眼行气,更可以减肥调和肺腑。那么,自制玫瑰花酱怎么做才好吃?首先准备食材干玫瑰花50g,还有红糖和盐。接下来就一起来动手做玫瑰花酱吧。
玫瑰花酱美容减肥,可以长期食用还可以自身散发香味,是很多女生的最爱!但是玫瑰花酱是怎么做的呢?随便拿什么玫瑰花瓣炒成花酱就可以吃吗?不是的!做玫瑰花酱肯定要有新鲜的玫瑰花,而且要买那种可以食用的干玫瑰花,而不是花店里面那些玫瑰和月季的杂合体!
问题三:干玫瑰花茶的制作方法卜消 干玫瑰花苞20朵、水250毫升、红茶1包、蜂蜜或糖适量。
调制:
1、将锅中放入250毫升水煮开,接着放入干玫瑰花苞,改小火煮2分钟后熄火。
2、再将红茶包放入锅中浸泡40秒,马上取出。
3、将茶汁过滤到杯中,加入适量裤汪的蜂蜜拌匀即可。
小贴士:
和热茶必须将茶杯先行温热,以防止温度迅速下降,这样才能使茶香充分的飘散出来。此外,因玫瑰花有收敛作用,便秘者不宜饮用。
功效:
玫瑰花用凉血、养颜,所以有改善皮肤干枯的作用。由于玫瑰花茶有一股浓烈的花香,所以治疗口臭的效果也很好。玫瑰花茶还有助消化、消脂肪的功效,因而可减肥,饭后饮用效果最好。
问题四:玫瑰花的做法大全,玫瑰花怎么做好吃 用料
玫瑰花(去除花托 500g
花蕊后的净重
白糖 750g
蜂蜜 适量
玫瑰花酱的做法
玫瑰花摘去花托、花蕊倒入装有净水的大盆里转圈漂洗一下立刻捞取出来
晾干至表面没有水汽
玫瑰花与砂糖的比例1:1.5
砂糖建议用白砂糖,腌渍出来的颜色比用红糖的颜色好看
玫瑰花与糖混合后用力搓揉,搓揉出汁,花瓣一定要搓揉均匀成酱红色
然后装瓶、填紧,表面倒上蜂蜜封口
放入冰箱冷藏保存。约一个月后即可食用。
发酵时间越长味道越好,苦涩味也会随着时间拉长涩味不明显。
小贴士
搓揉花瓣时一定要戴上手套,不然花青素揉在手上根本洗不掉
装瓶要留有空隙,约八分满即可。
不然发酵一段时间后会膨胀溢出。
腌渍途中可每隔一周时间开盖放一下气。但尽量不要翻动防止霉变。
问题五:如何晾干玫瑰花做花茶 首先是选花材,含水分多的桔梗、海芋、百合等都只能做鲜切花,不能制成干花,适合做干花的花材大多具有含水分少的特性,比如玫瑰、勿忘我、鸡冠花等。除此之外的松果、芦花、高粱穗和猫柳等也是上好的野趣花材。
选择好花材后便要选花朵了,基本上越是新鲜的花苞和半开花,制成干花后形态越好。开的很大的花朵会在垂挂风干时互相挤压,形状怕不好了。将要凋谢的花,花瓣容易脱落也不便做干花的花材。这以后就很好办了,将花束的底部用橡皮筋束住,倒挂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就可以了。两星期后干花便完成了,比原来的花色深了一些,不过我倒更欣赏自然的造化而不愿用人工喷漆改变她自在的情调。干花放在屋子里久了,难免落上些灰尘,这时只需用吹风机就可以把灰尘吹干净。千万别让干花滴上水,沾水或受潮的干花就活不长了。
A.玫瑰干燥花制作法
挑选合适新鲜的玫瑰花,将多余的枝叶稍作整理;以橡皮筋将花束捆绑好,以免在干燥过程中脱落。
绑好花束后,选择较通风的地点将花束倒挂风干。3.自然风干二星期后,即可制成干燥花。
B.小盆花制作法
材料准备:干燥玫瑰花数支(亦可使用其它干燥花)、小花盆一只、海绵一块、剪刀、刀片、缎带一条。 2.将海绵裁剪成刚好可置入花盆中的大小,然后装进花盆中。再修剪干燥花,将干燥花 *** 盆中的海绵中。
C.勿忘 *** 燥花制作法
勿忘我的干燥过程与玫瑰大同小异。挑选并整理新鲜的勿忘我。2.以橡皮筋将花束捆绑好,选择通风处倒挂风干。3.风干约二星期,干燥花即可制成。
D.壁饰制作法
材料准备:干燥的玫瑰、风动草、小麦、勿忘我各数支,大枫叶两片,缎带一条、橡皮筋二条、剪刀。 2.将各种不同颜色的干燥花,组合成自己喜欢的样式,再以橡皮筋固定。 3.花束组合好后以缎带固定,就是一个美丽大方的壁饰了。为冬季天香色自制干花干花,源于大自然。它比绢花、塑料花逼真,也不需费神收拾。同时,干花采用吸色性和吸味性强的植物制成,颜色自然柔和。干花的香味在半封闭环境下一般可持续半年或一年。香味散尽后,还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从不同鲜花中提炼的香油为干花添香。有人说,干花好伺候,特别适合喜爱花,又不想操心的懒人,不用浇水不用养护,却可以色香俱全。其实干花的优点远不止这些,如果你想增添生活乐趣,那么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悉心制作的干花,效果往往有出人意料的精致和美丽。
●准备材料:干燥剂粉、毛笔、花草、花器,最好上午9时-11时采花,因为这时已无露水,花草本身含水量适中,采集后既易保鲜也易烘干脱水。下午花草多处于凋萎状态,不宜采集。采时可选花蕾初放或完全开放的花。采的叶子一般要求新鲜翠绿,但有时也需要成熟的深绿色叶子。采到的花草,应立即处理,或放在阴凉处,以保持新鲜状态。如千日红、麦杆菊、补血草、霞草、地榆、芦苇、狗尾草等。●制作步骤:干花最简单方便的制作方法是把鲜花倒挂自然风干,有些则需去掉叶子,倒挂在阴凉通风处,使其自然干燥。或用干燥剂粉将采来的花枝掩埋,经10-20天后拿出,用毛笔扫掉花瓣上的干燥剂粉。也可用微波炉进行干燥。●造型选择:干花的品种很多,草型叶型果型应有尽有,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主花和衬托花。主花一般是大花或果实,衬托花一般是枝叶、草或小碎花。小麦稻谷高粱等粮食果穗,经过脱水染色处理风采卓然,最富有田园气息,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了都市居民家庭审美需求,装修居室别具神韵。干花插花结构中扇形呈放射状;S形曲线产生流动感,适合比较大的房间,给人......>>
问题六:怎么制作干玫瑰花瓣? 把花瓣放在一个空盒子里,还要是温度20-30处于干燥的地方,一周就可以了。
问题七:干玫瑰怎么做好吃,干玫瑰的吃法 食材
主料
雪碧
300ml
辅料
橙子
一个
薄荷叶
适量
樱桃
数颗
干玫瑰花
少许
步骤
1.雪碧倒入制冰盒中。
2.每个格子内放上薄荷叶、樱桃、橙子、干玫瑰花。
3.冰箱冰冻后倒入杯中。
4.再加入喜欢喝的饮料即可。
问题八:如何晒玫瑰花干 干花的质量取决于新鲜的玫瑰花的质量。做干花的玫瑰花颜色不要选用大红大紫的,因为花干了之后颜色会加深。个人感觉用那种暖色调的玫瑰花比较好,因为干燥后的花会略略发黄,这在冷色调的干花里会很明显. 做法:
1.挑选合适新鲜的玫瑰花以及相配的华草,将多余的枝叶稍作整理。
2.选择较通风的地点将花束倒挂风干。放在悬空的地方,不要靠墙。因为靠墙倒挂风干的玫瑰花会缺乏立体感。
3.做配料的花草(包括满天星)大都比较硬朗,可以直接放在花器里晾干,比较软的枝叶
可以用倒挂的办法晾干;
4.自然风干二星期后,即成玫瑰干花。辨别花朵是否完全枯干了,需观察花和颈的交接部位。一般需要两周时间。
问题九:干玫瑰花酵素应该怎么做法 原料:玫瑰饮用水红糖玫瑰酵素制作方法:下面制作使用1000ml塑料瓶。1.取红糖40g,1000ml空瓶装水越7分满。2.将红糖倒进瓶子里,让红糖溶于水中。3.每次喝剩以后的玫瑰花放进瓶子里,发酵期间瓶子里面会有气体膨胀,每隔1段时间就要把盖打开释放1下里面的气体。4.发酵3个月即完成酵素也就是酶。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每一个细胞由于酵素酶的存在才表现出种种生命活动,体内的新陈代谢才能进行。酵素酶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催化剂,只有酵素酶存在,人体内才能进行各项生化反应。人体内酵素越多,越完全,其生命就越健康。
问题十:玫瑰花露的做法,玫瑰花露怎么做好吃,玫瑰花露的家常 1.准备材料将干玫瑰花为成三份,两瓶纯净水400ml
2.将玫瑰花放入水中清洗去浮灰
3.将砂锅中的水煮开,放入其中一份
4.煮至花色变白,汤色稍有红色
5.放入第二份玫瑰花
6.同样煮至花色变白,汤汁变红
7.放入第三份玫瑰花煮至花色变白,汤汁变红
8.将玫瑰纯露装入小瓶中,喝的时候加入蜂蜜、白糖即可,也可以冰镇或者直接做爽肤水、面膜也超赞呢
『伍』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来历: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但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传,而且不少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测,端午节源于对恶日(即农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
另外一种说法,学者闻一多指出,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见闻一多《神话与诗》的《端午考》),可能是迎涛神祭图腾的习俗。相传古代中国南方吴越人(今江浙一带)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每年五月初五举行祭图腾仪式,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他们把食物裹在树叶里或装在竹子里,投到江里面去。后来他们还有在这天划着独木舟拜访亲朋好友的做法。高兴时就即兴举行独木舟赛,慢慢演变成今天过端午节这种习俗。
1939年,中日战争烽火正燃之际,重庆文艺界抗敌协会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于是议定每年端午节屈原逝世之日为诗人节。
在江南地带,端午节是一个潮湿酷热的季节,这时百种毒虫开始滋生,古代医学角度,要吃雄黄酒来避疫病。
名称来源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1]。《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习俗
粽子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在家门前悬钟馗像、挂艾蒿和艾草(艾叶菖蒲)、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家人给孩子手腕缠绕五彩丝线,传说可以续命,祈盼长命多福。《东京梦华录》卷八“端午”条说:“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
悬钟馗像: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钟馗捉鬼,用以镇宅驱邪。
挂艾叶菖蒲: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以僻邪驱瘴。殷尧藩《端午日》诗云:“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梅尧臣在《端午晚得菖蒲》诗云:“薄暮得菖蒲,犹胜竟日无。我焉能免俗,三揖向尊壶。”
赛龙舟: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以纪念屈原。(其实古代竞渡原非一年一次,年宵、暮春三月、重阳也有,后来才以端午为主)
吃粽子:在荆楚地区,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现在全国各地粽子不论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盐豆粽、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等。
饮雄黄酒:在长江流域地区盛行。
吃馏米:在部分晋语地区盛行,馏米即黄米(黍)蒸制的米饭。
游百病:在贵州地区盛行。
佩香囊:小孩佩香囊,避邪驱瘟、襟头点缀。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
写符念咒:日落之前折些桃树枝插在门窗上,或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这一传统民俗现已基本绝迹。
立蛋:如在正午时将鸡蛋直立起来,表示来年会有好运道。
『陆』 各地端午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食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从《风土记》中记载的作法看来,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馅料。但在讲究饮食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论是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乾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没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只见黄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咸甜种。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五芳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先将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盐及少许腊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个小时,煮熟再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黄。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风味。
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两种。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叉烧等。
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碱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软、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乾等。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於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扑鼻,也有人沾上白糖来吃。
漫话端午粽
端午吃粽子,现在人们只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但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仅反映民众的心愿而已。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
端午食粽作为全国性风俗最早始见于西晋周处撰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到了唐、宋时,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
粽子话沿革
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出现杂粽。品种增多,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见苏东坡“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名。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出现“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灿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大江南北品名粽
广东粽子:广东粽子个头大,外形别致,除鲜肉粽、豆沙粽外,还有用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蛋黄、冬菇、绿豆蓉等调配为馅料的什锦粽。
闽南粽子:厦门、泉州的烧肉粽、碱水粽皆驰名海内外。烧肉粽的粽米必选上乘,猪肉择五花肉并先卤得又香又烂,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卤肉汤、白糖等,吃时蘸调蒜泥、芥辣、红辣酱、萝卜酸等多样佐料,香甜嫩滑,油润而不腻。
宁波粽子:浙江宁波粽子为四角形,有碱水粽、赤豆粽、红枣粽等品种。其代表品种碱水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适量的碱水,用老黄箬叶裹扎。煮熟后糯米变成浅黄色,可蘸白糖吃,清香可口。
嘉兴粽子:嘉兴粽子为长方形,有鲜肉、豆沙、八宝等品种。如鲜肉粽,常在瘦肉内夹进一块肥肉,粽子煮熟后,肥肉的油渗入米内,入口肥而不腻。
北京粽子: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其个头较小,为斜四角形。北郊农村,习惯吃大黄米粽,粘韧而清香,多以红枣、豆沙为馅。
其他较为著名的粽子还有四川、两湖的辣粽、贵州的酸菜粽、苏北的咸蛋粽。
上海地区粽子种类多
以杏花楼、新雅为代表的广式粽子吃口松软而味道浓烈,外形为底平,呈正方形、五角形,一角向上,其余伸向四方。广式粽子品种很多,有栗子、鲜肉、蛋黄、香菇;裹枕粽有烤鸭、香菇、栗子、鲜肉、蛋黄、米仁,其他还有碱水粽、豆沙粽、鲜肉粽、鲜肉蛋黄粽、赤豆粽等。
以老半斋、扬州饭店为代表的淮扬特色粽子为"八味八式",正宗"小脚"白米粽、四角形红枣赤豆粽、秤砣形蛋黄栗子粽、元宝形火腿肉粽、三角形豆板咸肉粽、枕式鲜肉粽、长枕风鸡粽、菱形豆沙粽,特色鲜明。
功德林供应的香菇粽、豆板粽、豆沙粽、赤豆红枣粽、松仁白米粽和罗汉粽,均以素食为特色。
清真洪长兴的粽子很具穆斯林风范,粽壳略青,棱角分明,外观清秀,品味纯正,特别是"牛肉粽",是其他帮别所没有的。
以沈大成、上海嘉兴粽子店、五芳斋等传统特色店所供应的粽子则是"五花八门",豆沙、鲜肉、白米、红枣赤豆、鲜肉蛋黄等。沈大成首创咖喱鸡粽,缤纷多彩。各类粽子从品种到外形,从口味到色泽都各不相同,大的广式裹枕粽450克一只,而迷你粽每只仅25克。
外国的粽子
日本:称粽子为茅卷,在阴历五月五日吃,是用箬叶或菰叶包米粉,成长圆柱形。
越南:阴历端午节吃粽子。咸粽用糯米加虾米、瘦猪肉、红豆,再加半只咸蛋包成;碱粽,是用糯米粉加椰丝、虾米、绿豆包成菱形,蘸糖吃;肥肉粽,用糯米、肋条肉、虾米、绿豆和五香调料包成,煮熟剥壳切片而食。
泰国:泼水节和雨季吃粽子,以甜粽为主。是用椰汁浸的糯米加椰子肉、黑豆、芋头、地瓜,用芭蕉叶包成蒸熟后再吃。
墨西哥:有“粽子节”以欢庆玉米丰收,在节日中,家家户户用芭蕉叶包玉米和牛肉、鸡肉、胡萝卜、土豆、辣椒等煮熟后食用。
此外,哥斯达利加、洪都拉斯、秘鲁等国家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别称知多少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太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棕节 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这里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子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用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儿媳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 得儿子的说法。
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而且各地的风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另外还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由于饮食文化的传播,早在古代时,我国制作粽子的技术就传到了国外,因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有吃粽子的习俗。
秘鲁人是在圣诞节吃粽子的,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欢庆圣诞节,一边吃粽子,甚至连一些已经出嫁的女儿,在这天也要赶回娘家,再来尝尝母亲亲手制作的粽子。
缅甸人也爱吃粽子。在端午节,他们用糯米作主料,用熟香蕉和椰蓉作馅,这种粽子香气诱人,软软的,甜甜的,别有风味。
日本的端午节是在阳历的五月五日,他们包粽子的主料是米粉,其形状酷似钟形。
马来西亚人包的粽子,形状很像我国广东的粽子,其特点是个头较大,除鲜肉粽、火腿粽外,还有豆沙粽和椰蓉粽,食之非常可口。
菲律宾的粽子是长条形的,风味与我国浙东的粽子相同。粽子还是菲律宾人过圣诞节必不可少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