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插花碗花
1. 中国花艺之六器
传统插花按创作人群分为民间插花、寺观插花、宫廷插花、文人插花等四大类型,主要容器为瓶、盘、缸、碗、篮、筒等六大类,由花材、容器、花插、几架和垫板、配件等构成。主要流程为构思、构图、花材与容器的选择、花材修剪、固定、调整、陈设、赏析。其间包涵丰富的文化内涵、系统的插花理论、精湛的插花技艺与独特的赏花方式。
瓶花
瓶花之所以被国人喜爱,正如“瓶”代表平安、吉祥,即可插作六合、十全之隆盛理念花;又可插作小品花,枝条柔顺,且有高洁韵秀之姿。它既高昂又庄严,而且有至高的内涵。在瓶花的插作时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定枝,如何选择花材,如何选择瓶器,及花材在瓶中高低、虚实的安排都是非常重要的。
盘花
盘花的特点是盘器较浅,但器面广,可取多点插作,也可欣赏水面。
缸花
缸花起源于第九世纪的唐代,而盛于明清之间。唐代已流行善于盛水的玉或白瓷水缸,充当插作牡丹的花器。缸形矮胖,腹部硕大,即可容纳更多花材,又方便花材儜立,是介乎瓶与盘两大特色之间的花器,适宜花头大且上重下轻如牡丹、菊、绣球、或聚成块体的花材使用,与枝条结合,产生对比之美。
碗花
碗是人们天天接触最亲切的器具之一,传统形状与当今无多大区别,即口大底小,碗口宽而碗底窄,下有碗足,高度一般为口沿直径的二分之一,多为圆形,极少方形。不断变化的只是质料,工艺水平和装饰手段。根据花材的刚柔、形、色与碗器的不同,互相搭配,互相综合而成为主花、副花、客枝,或主花、副花、客枝、使枝三结构的碗花。
篮花
宋代为插花艺术的鼎盛期。为满足社会经济需求,插花多为财源富足的宫廷、显耀的高官所喜爱,所以常用篮花插作隆盛型的院体花。到元代承袭宋代遗绪,仍有宋代隆盛型理念花风格,而且特别注重花艺的形象之美,花艺思想非常丰富。
筒花
筒式插花是用筒形、管状花器制作的插花作品。在我国插花史上,用竹筒插花更为盛行。筒花起源于第十世纪的五代时,最著名的是南唐后主李煜,喜用竹筒插花,同时每年定期公开展览,所引用的花型,除了传统型的瓶花、盘花外,还包括挂花、吊花与筒花。
2. 中国传统插花的六大基础花期是
一·盘花
使用浅盘插花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盘的形状以圆、椭圆为主,代表着圆满、团圆的涵义,使人们最容易在赏花的同时亲近水,最适宜夏季与写景式的插花。
二·瓶花
瓶花是中国传统插花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更能体现东方式插花风格的插花形式。瓶花能充分表达花材的线条美,尤其使木本花材的线条和姿容更富美感,更有高雅之气。瓶花的应用范围很广,可摆放于厅堂、茶室、书斋展厅等,在我国有平安吉祥之意。
三·缸花
由于缸形多矮壮、稳重,适合配置硕大、鲜艳的花材,如牡丹、芍药、菊花、山茶等,以表现豪华、端庄、隆重之华美。插作时留出三分之一内壁及水面空间,以避免整体的繁杂、臃肿感。
四·碗花
其特点为口宽底尖,插作以花插固定花枝,直接由中心点出枝,花脚紧密成把,整体高洁端庄,轻巧利落,多在寺庙插花中用,置于禅房或佛像前,极富宗教色彩。
五·筒花
传统筒花构图不拘形式,筒花特色是能充分表现线条美,插作时,花枝或曲或斜或倒挂,它们与花组合成立体、多维的造型架构,更增加了花型意蕴。筒花花材以枝条曲折、花色淡雅为佳。
六·篮花
俗称花篮,使用各种篮子作为花器插花,插作时强调篮把与篮沿在构图中的运用,充分显现篮把的框景作用和篮沿流畅的弧线之美。巧妙运用虚与实、露与藏的对比关系处理花与器的结合。
3. 中国传统插花所使用的容器包括
中国式插花常用的六大花器为瓶、盘、缸、碗、筒、篮。
一、是用来盛水,保养花材(芹做卖鲜花插花),支撑花材;
二、是用以烘托和陪衬造型,这嫌逗在东方式插花中尤为重要。容器成为立意构图中的重要组成胡高部分对烘托主题,强化意境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容器的选择和使用对作品的成败影响甚大。但是不同类型的容器有不同的表现效果与不同的使用方法与技巧,按中国传统插花中使用的容器归纳,主要有六大类容器的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