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湖花卉
Ⅰ 花都区的历史文化
花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灰塑 灰塑,俗称“灰批”,是岭南建筑的传统装饰,是中国民间工艺的瑰宝。根据《宋高僧传》卷十八的有关记载,灰塑在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就已经存在。以后,灰塑在明清两代最为盛行,尤以祠堂、庙宇、寺观和豪门大宅用之最多。
花山镇铁山村邵成村年富力强,自小随父习艺,灰塑技艺娴熟,成为了灰塑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2007年1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灰塑入选广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灰塑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灰塑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3月18日,花都区政府公布灰塑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盘古王诞 盘古王诞是花都区传统的民间活动。每年农历八月十二日为诞日,诞期活动从农历八月十二日到八月十五日,盘古神坛为固定的活动场所。
清朝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读书人邱毛松在狮岭炉山(现盘古王山)半山腰发现一块石碑,上刻书“初开天地盘古大王圣帝神位”。传说这块石碑原立于梯面盘古庙内,梯面瑶人逃亡时遗落在此。邱毛松将拾到石碑的农历八月十二日定为盘古王诞日,并修建了盘古神坛,引人前来庆贺。此后,盘古王诞逐渐发展成为影响珠江三角洲和粤北一带、内容丰富、场面热闹的传统民间活动。附近各乡都组织舞狮队到盘古神坛前汇演,还有唱大戏、闹花灯、抢花炮等民俗活动。
盘古王诞不仅反映了古老的瑶族盘瓠崇拜和社祭文化,同时还承载着许多重大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具有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的重要价值。
2007年1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盘古王诞入选广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3月18日,花都区政府公布灰塑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创作文学,富有浓郁的地方语言特色,属于民歌体裁的一种。它继承了《诗经》中《十五国风》的风格,常用“赋、比、兴”的传统手法,又以双关、重叠等手法见长。除情歌以外,客家山歌还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逞歌、虚玄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联唱、戏曲小品等。客家山歌旋律优美,意境含蓄,被寓为《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其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押韵上口,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流传。自唐代开始,客家山歌在民间常盛不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花都的客家山歌流行于花山、花东、北兴、梯面、芙蓉、狮岭等客家人聚居的乡镇,群众历来有劳动中哼唱山歌、休闲时对唱山歌的习惯。目前我区群众自发组织的客家山歌队约有十三支,其中较知名的有百花山歌队和枫叶山歌队。他们经常在花城墟、狮岭墟、北兴墟、旗岭墟、新华花果山公园、新世纪广场等地进行演唱,深受市民的欢迎和喜爱。花山镇百花山歌队组织者、山歌手刘小文曾荣获“广州市农村优秀民间文艺家”称号,自编自费出版客家山歌集《山歌十八韵》(共三集),免费派发给山歌爱好者。新华镇枫叶山歌队在花果山公园组织成立了数百人的客家山歌学习班,免费教群众学唱山歌,积极宣传和推广客家山歌传统文化。
2009年3月18日,花都区政府公布客家山歌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中彩珐琅制作技艺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1979年至1981年间,花县珐琅厂进行技术革新,组织杨志锋、赖明、杨志金、黄鉴恒、黄翠芳等7人多次前往北京珐琅厂学习“景泰蓝”的掐丝技艺。1983年,杨志锋等人在“广州珐琅”工艺的基础上将“景泰蓝”工艺有机地结合于一体,创新发明了一种新的工艺,命名为“中彩珐琅”。该工艺了不仅继承“景泰蓝”金碧辉煌的花纹图案,又能衬托出“广州珐琅”的淡雅、古朴、细致、生动的大幅彩画和书法,使产品的观赏价值大为提高。“中彩珐琅”制品有花瓶、点心盒、盘、罐、碟、碗、座钟、电话机、座灯、钮扣等,曾先后参加国家轻工部及省市有关部门举办的展览,并多次获得荣誉及奖项。2009年3月18日,花都区政府公布中彩珐琅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花都元宵灯会 元宵节游灯,是流传于岭南地区的民间传统习俗,也是人们新年祈福的一种形式。游灯的起源最远可推至汉代。随着历史的发展,游灯活动不断延续和丰富,到清代其形式和规模最大。
旧时,花县的元宵节游灯活动十分盛行,正月十五晚上大多数乡村都举行游灯活动,场面非常热闹。游行结束后,人们开始进行投灯,祈求光宗耀祖,虔诚孝顺,新年顺利,五谷丰登等新年愿望。
新中国成立后,游灯习俗停止。20世纪90年代初,花都部分乡村(如炭步镇水口、石湖、塱头、华岭等村)逐复游灯习俗。1996年,炭步镇水口村重修康公庙后,由旅港乡人任广荣发起成立“花灯会”,恢复游灯和投灯活动,至今已经举办了十二届。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晚上,水口村元宵节游灯和投灯活动在康公庙前进行,共有三个程序:一、上届灯主交纳投灯款后,与亲戚朋友、村中长者(称“千岁宴”,即一桌12人岁数相加超千岁)在庙前聚餐。二、饭后进行投灯活动。先由“赞灯先生”赞唱灯笼,随后群众根据自己的愿望需求报价竞投,价高者得,灯价从几千到几万不等。三、凌晨12点前投灯活动结束,随即进行游灯活动。村中醒狮队和群众宾客聚集康公庙前,从庙内抬出康宝裔元帅、文昌帝、北帝、关帝、大王爷等5尊菩萨依次排列。游灯时大锣开道,菩萨随后,醒狮队与今届投灯获得者、手提火把和灯笼的群众组成连绵不断的游灯队伍,在村内、村外固定的范围内游行。
水口村元宵节游灯是花都地区规模较大,较有影响力的民俗活动,具有历史、文化、民俗等研究价值。2009年3月18日,花都区政府公布花都元宵灯会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南狮 南狮,亦称“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以港澳、东南亚侨乡,是地道的广东民间狮舞。南狮是花都传统的民间艺术,是人们喜爱的体育活动。它不仅融合了武术、舞蹈、音乐等多方面的文化元素。由于舞狮的跳、蹲、马步、箭步、弓步等均为武术动作,因此舞狮必须同时练习武术,掌握一定的武术步法。民国时期,花都很多乡村都设有武馆,聘请武师教授子弟习武和舞狮。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和南狮表演更加普及,逢年过节和开张庆典,各村狮队便上街采青、巡演。近年,花都区政府致力开展醒狮竞技运动,每三年举办一次“花都区醒狮大赛”。第八届醒狮大赛中新华街大唐边新华村1队和狮岭镇杨屋村醒狮队夺得一等奖,狮岭镇联合村均合1队、义山村醒狮队,花东镇珠湖村醒狮队、新华街大唐边新华2队获得二等奖。花山镇新和弘桥A队等获得三等奖。2009年3月18日,花都区政府公布南狮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粤剧 粤剧是融会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如木鱼、龙舟、南音、粤讴、广东音乐、小调、小曲等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又称广东大戏、广府戏等,是一种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才把演唱语言改为广州方言。
花县(今花都)人喜爱粤剧。20世纪20年代开始,粤剧在花县盛行,每逢举行迎神赛会或学校筹款,多演出粤剧助庆。在县内各乡、村、圩都习惯搭戏棚请粤剧名班演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名演员白玉堂、黄种美、黄君武,三四十年代的苏州女、白云龙、袁准,50年代的刘美卿、粤乐演奏家骆津等都是花县人。
1956年,佛山专区分配“群众粤剧团”来花县,花县始有专业粤剧团,1959年正式成立“花县粤剧团”。文革开始后,剧团瘫痪。1967年宣布花县粤剧团解散,1973年,由花县文艺工作团改编成花县粤剧团,县粤剧团重新成立,上演的剧目《洪秀全》曾被省电视台录像播出。1981年11月至1986年,县粤剧团多次解散和重建。1987年采取承包形式,粤剧团重新挂牌,直至现在,花都粤剧团主要活跃在五邑地区,有时回花都演出。
1950年,大东乡首先成立业余粤剧团,编写《解放区的天》,巡回演出,轰动乡邻。随后,李溪、罗洞、毕村、朗头等五十多条村相继成立业余粤剧团。人民公社成立后,业余粤剧团解散。上世纪80年代末,“私伙局”开始在花都流行,花都区文化部门近年每年举办一届粤剧、粤曲大赛,为爱好者提供演出、交流平台,每年举办一届文艺创作比赛。2009年3月18日,花都区政府公布粤剧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瑞玲盆景 瑞岭盆景主要源于赤坭镇瑞岭村,该镇丰群、田心、竹洞、上连珠、下连珠等村,以及炭步、狮岭等地均有人栽培盆景。赤坭镇瑞岭村地处花都区西部地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交通方便,种植盆景花卉等特色农业拥有100多年的悠久历史。瑞岭村位于三坑水库和矮岭山塘的下方,灌溉方便,土壤、气候十分适宜盆景种植。
赤坭镇瑞岭村以生产经营树桩盆景和盆栽盆景为主,是岭南盆景的重要组成部分。瑞岭村栽培的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以九里香、罗汉松的造型方面更具造诣。九里香盆景是瑞岭盆景的代表作,制作技法精湛,造型方面具极高的造诣,独树一格。2009年3月18日,花都区政府公布瑞岭盆景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1994年4月19日,花都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负责落实各项文物政策及市内文物调查、征集、管理和保护。4月20日,花都市人民政府公布花都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洪秀全故居(含洪氏宗祠、书房阁)、冯云山故居遗址、王氏大宗祠、资政大夫祠清代建筑群(含水仙古庙)和盘古王庙(各处简介可参阅《花县志》文化艺术篇)。翌年4月28日,花都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布告》,规范文物管理和保护。
重修洪秀全故居(含书房阁)
洪秀全故居于1961年复原。1998年,故居建筑基础下陷,墙体变形成危房。是年11月,由国家文物局和广州市政府各拨款10万元、花都市政府拨款20万元进行重修,并于翌年2月修复重新开放。
修葺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
三华村资政大夫祠建筑群(含水仙石庙),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总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群长期挪作他用,日久失修,原建筑工艺损坏严重。1993年,花都市委、市政府决定修复该建筑群。三华村委会和花都市政府分别筹资500万元和900万元,由广东省岭南古建园林工程公司施工,对建筑群主体建筑的工艺进行全面修复,并对周边园林绿化环境进行整治,使建筑群恢复原貌,于2000年12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成为花都的一个旅游景点。
广州最美乡村 “红山村”旅游区
红山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梯面镇,在具有广州“九寨沟”之称的王子山森林公园的脚下,被誉为“广州市最美的山村”。梯面镇投入1000多万元,在红山村发展旅游业,并在去年建设了东部深谷景区,明年还将打造西部浅谷景区。
Ⅱ 谁知道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内的两幅对联写的是什么
【沈阳故宫楹联】
〖沈阳故宫〗 清代入关前,其皇宫设在沈阳,迁都北京后,这座皇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后来就称之为沈阳故宫。沈阳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宫内建筑物保存完好,是我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它的规模比占地72万平方米的北京故宫要小得多,但是,它在建筑上有自己的特色,现在是沈阳最重要的游览点。沈阳故宫建于1625年,是后金第一代汗努尔哈赤开始修筑。努尔哈赤死后,第二代汗皇太极继续修建成功。沈阳故宫的建筑布局可以分为三路。东路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续建的大中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睢宫、衍庆宫、启福宫等。西路则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嘉荫堂和仰熙斋等。乾隆时皇宫已在北京,但他有时也“东巡”回沈阳看看。沈阳故宫的东路是很有特色的。大政殿居中,两旁分列十个亭子,称为十王亭。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子建筑,正门有两根盘龙柱,以示庄严。大政殿是用来举行大典,如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和皇帝即位等的地方。十王亭则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事的地方。这种君臣合署办事于宫廷的现象,在历史上是少见的。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装饰比较华丽,因此,称为宫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的十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这十一座亭子,就是十一座帐篷的化身。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来了。这也显示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发展。崇政殿是沈阳故宫最重要的建筑,在中路,是皇太极日常临朝的地方。崇政殿北有一凤凰楼,三层,是当时盛京城内最高的建筑物。沈阳故宫博物馆所陈列的多半是旧皇宫遗留下来的宫廷文物。如努尔哈赤用过的剑,皇太极用过的腰刀和鹿角椅等。沈阳故宫博物馆陈列的艺术品也很丰富。在绘画陈列室里,有明、清两代一些大师的作品如清李鳟、金农、明文征明书画精品、陶瓷、雕刻、织乡、漆器等。
妙理静机都远俗;
诗情画趣总怡神。
——清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题沈阳故宫崇政殿
(崇政殿通称“正殿”,俗称“金銮殿”。)
佳辰每以无心遏;
胜境聊为寓意观。
——董诰题沈阳故宫保极宫
龙涎翠袅金仙字;
鹤焰红翻宝相花。
——清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题沈阳故宫大政殿(1)
夜雨闲吟左司句;
时晴快访右军书。
——王杰题沈阳故宫保极宫
(保极宫在沈阳故宫中路,为“西宫”建筑,是皇帝妃嫔住所。宫内陈有图籍、字画等文物。上联写夜读。“左词”,指唐代诗人韦应物,曾为左司朗中。在庭院深深的宫里,面对潇潇夜雨,吟诵几句唐诗,可以抒发思古之幽情。下联写赏贴。“右军”,指晋朝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曾为右军将军。“时晴”扣王羲之《快雪时晴贴》。雨过天晴,在温煦的日光中,兴致勃勃地观赏并临摹书圣的字迹,也是一种艺术上的享受。此联反映了幽雅、闲适的宫廷生活。从绘景入手,于叙事中抒情,温文尔雅。此联另一传为乾隆所题。)
水能性澹为吾友;
竹解心虚是我师。
——阮元题沈阳故宫衍庆宫
(衍庆宫是沈阳故宫中路建筑,在凤凰楼右侧,是帝王进行政治活动、召见大臣的场所。此联是摘句联,清阮元摘自唐白居易《池上竹下作》诗。上联咏水。“澹”,谓恬静。水性恬静,可以把它当作我的益友。下联咏竹。“解”,谓懂得。翠竹懂得虚心,可以当作我的良师。联语咏物哈理,从水和竹两种事物特征发挥出一种涵义深刻的道理,告诫人们在处世治学中要如水那样恬静而不急躁;像竹那样虚心而不自满。借物作比,喻意发人深省。语言形象生动,有警世作用。)
〖阮元〗 阮元(1764—1849), 清代学者、书画家。字伯元、良伯、梁伯,号芸台、经老人、怡性老人、雷唐盒主,江苏仪征人。高宗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傅,卒谥文达。隶法《石门颂》、《百石卒史碑》,郁勃飞动,醇雅清古。能作擘窠大字。所撰《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自谓“书法迁变,流派混淆,非溯其源,曷返于古?”提出‘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书法深刻,则碑据其胜。’为清代提倡尊碑之有力者。博学,精于经籍训诂,曾主编《经籍纂诂》,校刻《十三经注疏》,汇刻《皇清经解》等,于天文、历算、地理,文学诸学科.亦多有建树,亦能画,花卉木石,笔致秀逸。传世作品有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作《梅花图》轴,图录于《百梅集》。1909年神州国光社出版《阮芸台珠湖草堂图》影印本。著有《擎经室集》、《积古斋锺鼎彝器款识》、《山左金石志》、《两浙金石志》、《仪礼石刻经校勘记》、《华山碑考》、《经籍簒诂》、《十三经注疏》、《学海堂经解》,《南北书派论》,《石渠随笔》,《畴人传》等。
好官况昧清如此;
君子交情淡不妨。
——佚名题沈阳故宫书房
三春桃李东皇染;
万里风云北极生。
——佚名题沈阳故宫十王亭
(十王亭在故宫大政殿前,东西排列十座方亭。“东皇”,天神之一,掌管百花。)
云缦日华,诒谋承燕翼;
竹苞松茂,肯构焕翚飞。
——佚名题沈阳故宫迪光殿
念兹戎功,用肇造我区夏;
慎乃俭德,式勿替有历年。
——清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题沈阳故宫崇政殿
帝命式于九围,本支百世;
天心佑夫一德,承叙万年。
——佚名题沈阳故宫保极宫
仿天一藏书,豳馆冈原扬大烈;
应奎三悬象,沛宫父老庆同文。
——佚名题沈阳故宫嘉荫堂
(嘉荫堂在故宫文溯阁之前。“豳馆”,相传为周代公刘的居处,在陕西省邠县,此指嘉荫堂。)
古今并入含茹,万象沧溟控大本;
礼乐仰承基绪,三江天汉导洪澜。
匾额:圣海沿回
——清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题沈阳故宫文溯阁北
(文溯阁是专为存贮清代大网络全书《四库全书》所建的楼阁,书忌火,以黑瓦为顶,寓含着“以水克火”之意。而窗柱等不饰红金等暖色,也有这一层“取吉避灾”的用意。文溯阁后面,有抄手殿廊连接着仰熙斋,斋后为九间房,其中有芍药圃、梧桐院等。这是乾隆皇帝“东巡”时的读书之所。纵观整个西路格局,院落层次清晰,套院相接而不乱,花草树木点缀其间,的确是读书作画的理想“仙界”。乾隆皇帝对《四库全书》视如珍宝,每次东巡时都要亲自查阅翻检,体味读书之乐。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九月,七十三岁高龄的乾隆第四次来到盛京,看这里新建的宫殿和文溯阁中盈架而陈的《四库全书》后,不胜感慨,挥毫命笔,写下了一首长诗:“老方四库集全书,竟得功臣莫幸如。京国略钦渊已汇,陪都今次溯其初。源宁外此园近矣,津以问之庄继者。搜秘探奇力资众,折衷取要意廑予。唐函宋苑实应逊,荀勒刘歆名亦虚。东壁五星斯聚朗,西都七略彼空储。以云过洞在滋尔,敢日络民合是钦。敬免天聪文馆辟,必先敢懈有开余”。这首诗的墨迹,至今仍高悬于文溯阁中。乾隆帝同时又御笔亲题了两副楹联。)
古鉴今以垂模,敦化川流区脉络;
本绍闻为典学,心传道法验权舆。
——清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题沈阳故宫文溯阁南
神圣相承,恍睹开国宏猷,一心一德;
子孙是守,长怀绍庭永祚,卜世卜年。
——清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题沈阳故宫大政殿(2)
Ⅲ 成都元宵节有灯会吗
成都每年的春节到元宵节期间都有灯会,而且成都市内举办灯会的地点很多。孙瞎如武侯祠博物馆在锦里和南郊公园的大庙会、塔子山公园灯会、金沙太阳灯会等都是举办了很多年的灯会,另外在成都各个县区也有灯会,这些灯会时间一般是在春节前就开始,要持续到元宵节后结束。禅凯闭
1、锦里和南郊公园的武侯祠大庙会;
2、塔子山公园灯会;
3、金沙太阳节灯会;
4、成都欢乐谷麦兜寻梦灯光节;
成都灯会是四川省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基于元宵赏灯习俗,既在天府之国这块沃土的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基础之上、又在两千年灯节长期发展的传统技艺的基础贺裂之上,经过不断创新而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的中国最著名的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