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花卉没骨画

花卉没骨画

发布时间: 2021-02-06 01:45:58

『壹』 都有哪些画家画没骨画

“没骨图”是中国画的一种体裁。没骨画法是中国画技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没骨图”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北宋郭若虚所著《图画见闻志》。书中记载,徐崇嗣有一幅花卉作品,中有芍药五本,其画皆无笔墨,惟用五彩布成,画旁题“翰林待诏臣黄居等定到上品徐崇嗣画没骨图”。与郭若虚同时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徐崇嗣“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笔墨,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图”。稍后,文学家苏辙也在《栾城集》中提到徐崇嗣的画“以五色染就,不见笔迹,谓之没骨”。由此可见,“没骨图”就是不用墨线勾勒,直接用色点、色线和晕染去塑造画面形象。根据记载,没骨画法在徐崇嗣之前早就有了,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张僧繇。张僧繇在建康一乘寺用朱及青绿画凹凸花,传其作《观碑图》亦俱用色彩画成,故历来被视为没骨法的开创者。宋人楼观在一幅山水画题识中说:“梁天监中张僧繇每于缣素上不用笔墨独以青绿重色图成峰岚泉石谓之抹(没)骨法,驰誉一时,后唯杨 学之,能得其秘”。唐代画家杨 的作品也已失传,我们可以从明董其昌的《仿唐杨 峒关蒲雪图》想见其面貌。宋代既有像《雪山行骑图》这样的没骨山水,也有以徐崇嗣、赵昌为代表的没骨花卉。徐崇嗣的画,一方面继承了徐熙的用笔方法,一方面吸取了黄氏父子的用色技巧,但他的画也仅见于记载。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是传为模仿徐崇嗣没骨法的北宋花鸟画家赵昌的《杏花图》。到了明代,没骨画技法有了新的发展,从接近双勾填彩的渲染画法发展为放笔点染的画法。花鸟画家孙隆的《花鸟草虫图册》,郭诩的《青蛙草蝶图》十分讲究用色的干湿浓淡,水色交融,色彩有冷暖变化,形象生动,用笔挥洒自如,是没骨画技法臻于成熟的标志。清代画家恽寿平、高其佩、李、罗聘、虚谷、居廉、任伯年、吴昌硕都有没骨花卉作品。齐白石以及现代许多花鸟画家也都用没骨法作画。而没骨山水,自唐代以来的一千多年间流传甚少,我们尚能见到的有明董其昌的《仿唐杨 峒关蒲雪图》,蓝瑛的《白云红树图》,清查士标的《张僧繇没骨法》册页,恽寿平的《春山暖翠》,王时敏的《青溪泛艇》,王 的《柳岸晓风》,王原祁的《青山白云》,张赐宁的《清溪放牧》,王宸的《秋山红树》等。现代画家也有以没骨法作山水人物的,但难以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
从历代关于没骨画的论述及流传的作品可以看出,没骨画最根本的特点是“直以彩色图之”。宋郭若虚在论述没骨画时曾说徐崇嗣的画“无笔墨骨气”,赵昌的画“笔气羸懦”,可见当时的没骨图确有重渲染、尚傅彩、轻用笔的情况,但从明董其昌以来的没骨画看,崇尚用笔与水墨并无二致。许多没骨画上均题“仿张僧繇没骨法”而张僧繇的画被李嗣真评为“骨气奇伟”,可见也是十分讲究用笔的。
没骨画是中国画发展过程中的一股涓涓细流,时至今日,应该得到更大的发展,与水墨、工笔重彩并列成为中国画的三大表现技法体系之一。
今日的没骨画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高举“讲究笔色”的旗帜,以色代墨,在保持对笔墨的审美要求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容量,增强表现力。水墨画讲究笔墨的干湿、焦浓重淡清的变化,没骨画在用笔用色保持这些要求的同时还应具有色彩的冷暖和纯度的变化,每幅画具有不同的色调。讲究画面的色调,是中国画迫切需要重视解决的问题。没骨画由于不以墨色为基调,所以它更易于拉开每幅画色调的距离,形成具有鲜明

『贰』 请问:什么是工笔博古画法

你问的应该是“没骨”(mò gǔ)吧! 画法简介 中国画技法名。用彩色直接绘出形象而不用墨色线条勾描的画法。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所谓没骨法是不用笔墨钩勒,以重色青绿朱粉适宜染晕。由印度的染晕法脱画而来,跟当时随佛教传入中国的佛像画有关。五代后蜀黄筌画花钩勒较细,着色后几乎不见笔迹,因有“没骨花枝”之称。北宋徐崇嗣效学黄筌,单以色彩作花卉,名“没骨图”,后人称这种画法为“没骨法”。另有用青、绿、朱、赭等色,染出丘壑树石的山水画,称“没骨山水”,也叫“没骨图”,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唐杨升擅此画法。 为什么叫做没骨法,就是不用墨笔勾勒,祗用颜色来点戮,这就叫作没骨。这画法创始于北宋徐崇嗣,花卉是以清姘艳丽为主,完全拿颜色来表现,是较为容易的。这法传到清初,要算恽南田第一,清姘艳丽四个字,可以说是阐发无馀了。画花瓣尽可全用颜色,也不妨先用水墨点戮,然后略施浅色,觉得更有精神些。白阳石涛是常用这方法的,荷花颇适合于没骨。先用浅红色组成花形,再用嫩黄画瓣内的莲蓬,跟看即添荷叶荷干,叶是先用大笔蘸淡花青扫出大体,等色干后,再用汁绿层层渲染,在筋络的空间,要留一道水绿。荷干在画中最为重要,等于房予的梁柱,画时从上而下,好像写大篆一般。要顿挫而有势,有亭亭玉立的风致。如果画大幅,干太长了,不可能一笔画下,那么下边的一段,就由下冲上,墨之干湿正巧相接,了无痕迹。干上打点,要上下相错,左右揖让,笔点落时,略向上踢。花瓣用较深的臙脂,再渲染一二次,再勾细线条,一曲一直,相间成纹;花须用粉黄或赭石都可。这时看画的重心所在。加上几笔水草,正如书法所说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也。 特点 没骨画法,介乎工笔及写意中间,既不似前者须线条工稳、细致、流畅,色彩匀净、明丽、典雅,所画物象造型准确,生动逼真。又不同后者笔墨彩挥洒恣肆,酣畅淋漓,譬如明代徐渭的泼墨写意画,别开生面自成一家,无论是花卉还是花鸟,皆一挥而就。 正如《陶庵梦忆》张岱所言:“今见青藤诸画,离奇超脱,苍劲中姿媚跃出,与其书法奇绝略同。昔人谓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余谓青藤之书,书中有画,青藤之画,画中有书。” 而没骨画法不类同工笔的严谨,逼真却有些刻板;又不相同于写意,恣肆张扬,酣畅却有些夸张。从艺术的角度看,画法不同,产生的效果不同,效果不同,给人的感官刺激不同,带来了不同的心灵愉悦。 艺术形式 第一种较工细如 双钩虿填彩法,只是略去双钩的墨线,靠色彩的层层加染而成。 第二种画法略为疏放稍带写意的笔意,直接以色彩点染,一次完成。 第三种画法是先工整色,未乾前以其它类似的色彩 点染局部,类似破墨因为使用熟纸,故产生半融合效果或略带斑驳的色彩变化。 画法 花卉 工细没骨花卉的画法 此画法与工笔双勾法接近,将稿放在纸或绢的下边,不用勾墨线,照底稿形象直接进行染色,可以先打底色,然后再罩染颜色,用两三支笔晕染明暗,仍然是暗面深,亮面浅,罩染颜色时要注意到用笔,明暗交接处可以留一空隙,即留一道白线但要留得自然而整齐,也可以不留空隙,间隔地进行晕染,等它干后再染旁边的,谨防串色。花头和叶子可以罩染几次,等颜色干后进行勾叶筋和点花蕊,双勾花卉可以只勾主筋而省去复筋,在没骨画法上要利用主复筋脉帮助形象的完整,所以叶子的复筋不能省略。花蕊和双勾花卉一样,要工整细致,萼片用绿色晕染,红花在萼片尖端染一点胭脂,枝干用淡色画过,老干再用赭墨皴擦一遍,老干上可以点苔点。 偏写意的没骨花卉画法 此法比工细没骨法较概括,造型时抓住特征取其有代表性的主要部分,舍去次要琐碎部分,用笔要求洗练,做到以少胜多、神形兼备。 画时可用底稿(技法熟练的可不用),不用打底色,笔上先蘸浅颜色,笔尖上再蘸重色,在颜色碟上略揉一下,一笔点成,也可以用两支笔(一支笔蘸深色,另一支笔蘸浅色)接染。画时要“胸有成竹意在笔先”,计划好先从哪里下笔点染,笔墨要紧密结合物象,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笔墨描绘,要露出笔法。在点染之际没有轮廓线的约束,又不似工细没骨法的工整严谨,用笔要自由活泼。在明暗交接处可以留出空隙,但不要留得太整齐,要接近写意画法,可以意到笔不到,利用空隙代表暗面,虚处要有画,做到笔简意繁,大胆下笔细心收拾。画叶子要等干后才用细笔勾叶的主复脉。花蕊可以夸张用重色点,要点出笔法来,也可以仍用粉黄点蕊,枝干可以一笔画过,不用皴染之法,干上可点苔点少许。 人物 没骨人物画并非现代人的创造,古已有之,宋代梁楷首创用没骨大写意作水墨人物,清代任伯年也用此法画人物,高古脱俗,开一代画风。“没骨”看似浑然一体的块面,实则是线的扩大,以求笔中墨韵之变化。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曰:“墨法,浓淡精神,变化飞动而已。”当代著名画家彭先诚的没骨人物画所表现的便是这样一种多变而深空前莫测的境界,于若即若离中传达出奥妙的天叶变幻之意。 其他 没骨法是花鸟画在技法形式上的一大变革,不用墨线勾勒轮廓,只用着染色彩的水迹形成花叶形象,整个画面色彩清柔、风格清秀、雅致、飘逸.本文主要从工细没骨画和点染没骨画两个方面具体论述了没骨花鸟画的表现形式。

『叁』 中国写意画,没骨画,工笔画的区别以及各被喜欢的程度

工笔,就是运用工整、细致、缜密的技法来描绘对象。工笔又分为工笔白描和工笔重彩两类。工笔白描就是完全用墨的线条来描绘对象,不涂颜色。白描本来大抵是用来打草稿的,宋代画家李公麟把它发展成独立的画种,他的白描如行云流水,变化无穷丰富,有很强的表现力。他画的《五马图》,人和马都用单线勾出,比例准确,肌肉骨骼的结构清楚,甚至马的毛色所具有的光泽也细致地表现出来,动态极为生动,是古代第一流的白描作品。工笔重彩,就是指工整细密和敷设重色的中国画。在中国绘画的早期,工笔重彩占有主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帛画、都是道地的工笔重彩,特别是轪妃墓的T形“非衣”,构图巧妙,线描精细,设色绚丽,显示了当时工笔重彩达到了高度的成就。古代绘画普遍使用丹砂和青绿之类的重彩颜料,因此称绘画为“丹青”,由此可见工笔重彩在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了。

写意画是与工笔画相对而言的一种画法。它要求用粗放、简练的笔墨,画出对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境。据传唐代的时候,玄宗命令画家李思训和吴道子,一起在大同殿描绘嘉陵江的山水。李思训是擅长工笔重彩的,他用了几个月的工夫完成这幅壁画。吴道子则在一天之内就画成三万余里的嘉陵山水,这可以想象,他不可能用工笔重彩的技法来画,一定是比较粗放、简练的。这说明那时的绘画已经有了工笔、写意的区别了。到了宋代,苏轼提出“士人画”,主张画画“不求形似”,而应写情寄意,以表达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他留下的绘画作品只有一幅《枯木图》,画一株枯树、一块顽石,石后露出一、二枝竹子,树下几根细草。这幅画抒发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思想感情,但大书法家却给以极高的评价,说枝干“虬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元代以后,笔法简练、造型生动、酣畅淋漓、讲究意趣的写意画大盛。
这样,写意画就同遵守传统、恪守法则的工笔画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两大派,长期地在画坛上争相辉映,代代地相传下来。
中国画讲究”境中有象,象外有境,境由象生”.无论工笔或写意均注重,形神兼备的美学思想.
而工笔注重形似 写意注重神似!
中国画传统花卉(花鸟)画的一种画法。直接用颜色或墨色绘成花叶,而没有"笔骨"--即用墨线勾勒的轮廓。据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这样画法始于五代的徐熙,徐崇嗣祖孙。其实始于黄筌,徐崇嗣仅是"郊诸黄之格"而已,《宣和画谱》著录有黄筌《没骨花枝图》一件;《洞天清录集》说黄筌"真似粉堆,而不作圈线",(注:在中国古代粉即是色),这即"没骨画法。"

『肆』 中国画中 没骨画法 是谁所创主要特点是什么

没骨画法是不用墨线钩勒、直接以色彩绘画物像的画法。 没骨画法相传为北宋徐崇嗣所创,此后画者极少,清初的恽寿平是复兴此画法的大师,影响近代甚大。下图为恽寿平的没骨画「秋花图」。

没骨画法也以使用熟纸较恰当,因不用墨线,故以留白的 「水线」来曲分前后叶或花瓣与花瓣之间的关系,有以白当黑 的味道。没骨画法也可细分为几种表现方式:

第一种较工细如 双钩虿填彩法,只是略去双钩的墨线,靠色彩的层层加染而成。

第二种画法略为疏放稍带写意的笔意,直接以色彩点染,一次完成。第三种画法是先工整色,未乾前以其它类似的色彩 点染局部,类似破墨因为使用熟纸,故产生半融合效果或略带斑驳的色彩变化。

一般而言,白描画法、双钩填彩画法与没骨画法机皆属於工笔画法的范畴,应注意其形态的完整与结构的清楚,初学者在画前可先钩 一张同尺寸的速写稿,置於画纸下,则构图、形状有个依据, 能专注色彩与运笔的趣味,无论以那一种发方法画花、叶,色 彩皆要有浓淡的变化,一只笔沾清水,以便分染。亦可用「先后染」的方法,追情求更丰富的色彩变化,但设色不宜太浓 艳,总以淡雅为尚。染完色彩,等待乾后再钩勒叶筋、丝花或 加画花蕊,增补细部。
【转载文章】原文作者:在线教学 原文出处:中华美术网 原文日期:2003年10月1日 00:00

『伍』 没骨画是谁创作的

有史料记载的是北宋画家、徐熙之孙徐崇嗣。
根据:
“没骨图”这个名称,专最早见于属北宋郭若虚所著《图画见闻志》。书中记载,徐崇嗣有一幅花卉作品,中有芍药五本,其画皆无笔墨,惟用五彩布成,画旁题“翰林待诏臣黄居采等定到上品徐崇嗣画没骨图”。与郭若虚同时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徐崇嗣“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笔墨,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图”。稍后,文学家苏辙也在《栾城集》中提到徐崇嗣的画“以五色染就,不见笔迹,谓之没骨”。

『陆』 没骨的画法

工细没骨花卉的画法
此画法与工笔双勾法接近,将稿放在纸或绢的下边,不用勾墨线,照底稿形象直接进行染色,可以先打底色,然后再罩染颜色,用两三支笔晕染明暗,仍然是暗面深,亮面浅,罩染颜色时要注意到用笔,明暗交接处可以留一空隙,即留一道白线但要留得自然而整齐,也可以不留空隙,间隔地进行晕染,等它干后再染旁边的,谨防串色。花头和叶子可以罩染几次,等颜色干后进行勾叶筋和点花蕊,双勾花卉可以只勾主筋而省去复筋,在没骨画法上要利用主复筋脉帮助形象的完整,所以叶子的复筋不能省略。花蕊和双勾花卉一样,要工整细致,萼片用绿色晕染,红花在萼片尖端染一点胭脂,枝干用淡色画过,老干再用赭墨皴擦一遍,老干上可以点苔点。
偏写意的没骨花卉画法 此法比工细没骨法较概括,造型时抓住特征取其有代表性的主要部分,舍去次要琐碎部分,用笔要求洗练,做到以少胜多、神形兼备。
画时可用底稿(技法熟练的可不用),不用打底色,笔上先蘸浅颜色,笔尖上再蘸重色,在颜色碟上略揉一下,一笔点成,也可以用两支笔(一支笔蘸深色,另一支笔蘸浅色)接染。画时要“胸有成竹意在笔先”,计划好先从哪里下笔点染,笔墨要紧密结合物象,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笔墨描绘,要露出笔法。在点染之际没有轮廓线的约束,又不似工细没骨法的工整严谨,用笔要自由活泼。在明暗交接处可以留出空隙,但不要留得太整齐,要接近写意画法,可以意到笔不到,利用空隙代表暗面,虚处要有画,做到笔简意繁,大胆下笔细心收拾。画叶子要等干后才用细笔勾叶的主复脉。花蕊可以夸张用重色点,要点出笔法来,也可以仍用粉黄点蕊,枝干可以一笔画过,不用皴染之法,干上可点苔点少许。 没骨法是花鸟画在技法形式上的一大变革,不用墨线勾勒轮廓,只用着染色彩的水迹形成花叶形象,整个画面色彩清柔、风格清秀、雅致、飘逸.本文主要从工细没骨画和点染没骨画两个方面具体论述了没骨花鸟画的表现形式。

『柒』 “没骨画法”是什么意思

没骨画法,中国画技法名。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彩色绘画物象。

中国画专传统花卉(花鸟)画属的一种画法。直接用颜色或墨色绘成花叶,而没有“笔骨”。即用墨线勾勒的轮廓。

没骨的“没”字,即淹没而含蓄之意,其精要在于将运笔和设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不用勾轮廓,不要打底稿,更不能放底样拓描。

(7)花卉没骨画扩展阅读:

没骨画,就是把骨隐没其皮肉之内。也就是说,没骨画法在画面中不勾勒物象轮廓,直接以墨和色描绘、点染物象。

没骨画的起源于张僧繇和他的凹凸法,采用凹凸花纹画法,涂以朱红、青绿,描绘形象立体感强,对比鲜明。

凹凸花为没骨画的初祖,那落墨花则为没骨画形成的催化剂。落墨花的创造者南唐在野画家徐熙,徐熙的落墨先以淡墨定出物象的轮廓、结构,然后略施淡彩,有落墨为格的特点。

『捌』 没骨花鸟画 论文

摘 要:没骨花鸟画是我国传统花鸟画的画法之一。没骨画不同于工笔及写意,没骨中的“没”字,即为淹没而含蓄之意。其画法独特,直接将颜色画成花叶,而没有“笔骨”,即用墨线勾勒的轮廓。没骨花鸟画技法很多,有没骨点彩,叠染,接染等。“没骨”一词最早见于宋代,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恽寿平,开创了没骨花卉画的独特画风。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7/view-3909280.htm
关键词:没骨花鸟;发展史;绘画技法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192-01
中国古代绘画被称之为丹青,通常是指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其题材大体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为写意及工笔。其中花鸟画即指以花卉、花鸟、鱼虫、树木、蔬果以及禽兽等为描绘对象的绘画。没骨花鸟画是我国传统花鸟画的画法之一。其直接用颜色画成花叶,而没有“笔骨”,即用墨线勾勒的轮廓。没骨画弱化线条,强化色彩,以色彩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因此没骨画更能充分发挥色彩的优势。
“没骨”一词在中国绘画史上,最早见于宋代。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曾记载徐熙的后代作花卉:“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谓‘没骨图’”。苏辙也曾说过:“徐熙画花落笔纵横,其子崇嗣变格,以五色染就,不见笔迹,谓之‘没骨’”。由此看来,徐熙之子徐崇嗣发展丰富了徐熙的绘画风格,并从中创出“没骨”花鸟的风格来。到了清代,徐崇嗣的“没骨”花卉作品已实难见到。我们看到恽寿平的作品一再题“拟北宋没骨法(山水花鸟册·出水芙蓉)。“二种牡丹用北宋徐崇嗣法”(设色牡丹)。“拟北宋徐熙赋色”(写生花卉图册)。清代著名画家恽寿平的没骨花鸟画以清秀、明丽为特点,代替了浓艳富丽,其画作大为清代统治阶层所欣赏,很快成为清代院体花鸟的正宗,同时也博得了当时众多的贵族和一般市民的爱好。虽然恽寿平一再注明其师法渊源,我们任然可以在其作品和艺术成就来看,恽寿平可谓是创新开派的大家,其在绘画技法上追随徐熙、徐崇嗣,更在创作思想上遵循了文人画的美学意境。
中国水墨画,讲究精、气、神,由此对画的意境必然有很高的要求。在中国众多的传统绘画方法中,没骨画就为一例。没骨画不同于工笔及写意,没骨中的“没”字,即为淹没而含蓄之意,讲究运笔和设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不需打底稿,不以线条勾画轮廓为主要的绘画语言,更不用放底样拓描。在书法里把笔锋所过之处称为“骨”,其余部分称为“肉”。在没骨画中将水,墨,色,笔融于一体,需要画者做到胸有成竹,而一气呵成。“没骨”法在表现客观的花卉时较“勾染”法有更加自由的表现空间。既同工笔一般谨严工致,也似意笔花卉那样点染自如。能工能写,亦写亦工,谨严者犹如工笔,点染自如若写意之笔墨淋漓,收放自如地去表现为之感动的自然。假如写意画法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那么可以说没骨画法就是在极似中求不似。恽寿平认为“白阳、包山写生皆以不似为妙,予则不然,惟能极似,乃称与花传神”。他又说:“写生家神韵为上,形似次之,然失其形似,则亦不必问其神韵矣。”所谓“极似”,是指“没骨法”有严格的具体形体;所谓“不似”,是其有点染意象参破墨法之妙趣。其以用笔含蓄俊逸、设色清淡、鲜泽曲雅、清新秀润、生机盎然、文质相兼的艺术感染力闻名于画史。也正因为它的这些特点,造成了许多人对它的表现形式界定得很模糊。
没骨花鸟画技法很多,其中的第一种较工细如双钩填彩法,不同之处是略去双钩的墨线,靠色彩的层层加染而成。第二种画法是先工整色,即在未乾前以其它类似的色彩点染局部,类似色破墨。因为使用熟纸,故产生半融合效果或略带斑驳的色彩变化。第三种画法较为疏放稍带写意的笔意,直接以色彩点染,一次完成。这些技法都是辅助技法,目的是增强画面的质感和层次作用。没骨画讲究用笔、用墨、用色。妙在巧用出奇,要求点笔有物。点法用笔要灵动、轻松、洒脱,讲究运笔之挑剔顿挫的变化。一气落笔,气和为主,意求神韵,点必藏锋,含蓄细蕴。也就是说“见笔”。而“见笔”对于本来就无墨线轮廓的没骨画来说就更为珍贵了。如果一味的追求技法,失去用笔,那么就只能说是一种纯粹的制作,画面则缺乏灵动的气息。
在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史中,没骨花鸟画已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花鸟画艺术之所以能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关键在于中国历代花鸟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做到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各个时代的绘画都有新内涵,在当代花鸟画坛中也不乏勇于探索、创造,推动发展的画家。由此构成了中国花鸟画艺术波澜壮阔的发展史。

『玖』 没骨画的没骨画法

中国画,尤其是水墨画,讲究精、气、神,对画的意境有很高要求,因此中国画又有许多画法,没骨画就为一例。
没骨画不同于工笔和写意,没骨的“没”字,即淹没而含蓄之意,其精要在于将运笔和设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不用勾轮廓,不要打底稿,更不能放底样拓描。作画时,要求画者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在书法里把笔锋所过之处称为“骨”,其余部分称为“肉”。没骨画将墨,色,水,笔融于一体,在纸上予以巧妙结合,重在蕴意,依势行笔。
没骨(法)画:中国画传统花卉(花鸟)画的一种画法。直接用颜色或墨色绘成花叶,而没有“笔骨”——即用墨线勾勒的轮廓。据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这样画法始于五代的徐熙,徐崇嗣祖孙。其实始于黄筌,徐崇嗣仅是“郊诸黄之格”而已,《宣和画谱》著录有黄筌《没骨花枝图》一件;《洞天清录集》说黄筌“真似粉堆,而不作圈线”,(注:在中国古代粉即是色),这即“没骨画法。”

『拾』 国画中没骨画法,请详细告知画法。谢谢

花卉工细没骨花卉的画法 此画法与工笔双勾法接近,将稿放在纸或绢的下边,不用勾墨线,照底稿形象直接进行染色,可以先打底色,然后再罩染颜色,用两三支笔晕染明暗,仍然是暗面深,亮面浅,罩染颜色时要注意到用笔,明暗交接处可以留一空隙,即留一道白线但要留得自然而整齐,也可以不留空隙,间隔 地进行晕染,等它干后再染旁边的,谨防串色。花头和叶子可以罩染几次,等颜色干后进行勾叶筋和点花蕊,双勾花卉可以只勾主筋而省去复筋,在没骨画法上要利用主复筋脉帮助形象的完整,所以叶子的复筋不能省略。花蕊和双勾花卉一样,要工整细致,萼片用绿色晕染,红花在萼片尖端染一点胭脂,枝干用淡色画过,老干再用赭墨皴擦一遍,老干上可以点苔点。 偏写意的没骨花卉画法 此法比工细没骨法较概括,造型时抓住特征取其有代表性的主要部分,舍去次要琐碎部分,用笔要求洗练,做到以少胜多、神形兼备。 画时可用底稿(技法熟练的可不用),不用打底色,笔上先蘸浅颜色,笔尖上再蘸重色,在颜色碟上略揉一下,一笔点成,也可以用两支笔(一支笔蘸深色,另一支笔蘸浅色)接染。画时要“胸有成竹意在笔先”,计划好先从哪里下笔点染,笔墨要紧密结合物象,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笔墨描绘,要露出笔法。在点染之际没有轮廓线的约束,又不似工细没骨法的工整严谨,用笔要自由活泼。在明暗交接处可以留出空隙,但不要留得太整齐,要接近写意画法,可以意到笔不到,利用空隙代表暗面,虚处要有画,做到笔简意繁,大胆下笔细心收拾。画叶子要等干后才用细笔勾叶的主复脉。花蕊可以夸张用重色点,要点出笔法来,也可以仍用粉黄点蕊,枝干可以一笔画过,不用皴染之法,干上可点苔点少许。人物没骨人物画并非现代人的创造,古已有之,宋代梁楷首创用没骨大写意作水墨人物,清代任伯年也用此法画人物,高古脱俗,开一代画风。“没骨”看似浑然一体的块面,实则是线的扩大,以求笔中墨韵之变化。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曰:“墨法,浓淡精神,变化飞动而已。”当代著名画家彭先诚的没骨人物画所表现的便是这样一种多变而深空前莫测的境界,于若即若离中传达出奥妙的天叶变幻之意。其他没骨法是花鸟画在技法形式上的一大变革,不用墨线勾勒轮廓,只用着染色彩的水迹形成花叶形象,整个画面色彩清柔、风格清秀、雅致、飘逸.本文主要从工细没骨画和点染没骨画两个方面具体论述了没骨花鸟画的表现形式。

热点内容
绿植婚纱草 发布:2025-05-12 16:09:14 浏览:964
生宣工笔牡丹 发布:2025-05-12 16:04:06 浏览:636
上译茶花女 发布:2025-05-12 15:01:24 浏览:121
国家级茶花 发布:2025-05-12 14:55:08 浏览:250
卉苑鲜花 发布:2025-05-12 14:05:48 浏览:610
对一朵花的微笑 发布:2025-05-12 13:53:36 浏览:318
芬迪樱花香水 发布:2025-05-12 13:46:39 浏览:845
童真与花艺 发布:2025-05-12 13:46:39 浏览:942
玫瑰能放多久 发布:2025-05-12 13:20:13 浏览:464
炫舞七夕抽奖 发布:2025-05-12 12:57:30 浏览: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