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市场的发展
❶ 中国的花卉市场大致情况 有高人一下
近几年 中国 逐步成熟 的花卉 消费市场格局初现,花卉由奢侈消费向日常消费的转变已露端倪。找国企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定位势必成为2008年国内花卉生产企业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之一,当然由于更多外资企业进驻 中国 ,定会加速花卉专业化细分市场及产业化链条的完整性。但是面对跨国企业纷纷来 中国 参与花卉业的竞争。如何应对压力、抓住机遇以寻求突破,对 中国 花卉企业尤显紧迫。 以差异化生产规避风险现阶段我国花卉品种资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外,很多企业都把精力放在主流花卉上,如红掌、凤梨、仙客来等,生产基数庞大直接导致市场价格混战。品种盲从跟风往往是罪魁祸首。实现本土化生产的外资种苗供应商提供给我们的品种价格比以前更有吸引力,但当价格优势变得大众化的时候也就不是什么优势了,相反对于集中供应则会带来潜在的威胁。 品种的差异性往往是规避市场价格竞争的有力武器,花卉零售商都明白“新奇特少” 的花卉 往往可以卖个好价钱。目前大部分国内生产企业看中的是规模化效益,走的都是薄利多销的老路,这在很大程度上间接地将企业引向价格战中。其实国外 的花卉 行业也有类似的问题,尤以日本最为严峻。受到东南亚诸多花卉出口国的压力,日本花卉生产企业都开始走品种革新路线,对新品种的热衷程度极高,一旦发现有商业价值的新品种,往往会全力以赴地进行新品种的生产和推广。价格比较是基于同类型同标准的比较,新品种因具有特异性往往没有价格参照,不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品种引进需要前期投入很多资源,所带来的风险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承受的,规格差异性的优势就此体现。在规格战上,国外企业的经验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荷兰一些花卉生产企业在“母亲节”的时候会生产一批针对中小学生市场的微型康乃馨,便宜的价格是其稳定销售的绝佳保障。圣诞迷你一品红在欧美园艺中心都可以见到,迷你盆栽的廉价、小巧、精致永远是其最大的卖点。 花卉经纪人角色亟待加强 “产供销一条龙”的传统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在多变的市场环境。我国 的花卉 产业化细分格局已经体现。在鲜切花行业,扮演专业花卉中间商的人越来越多。苗木产业也是如此,苗木经纪人近年来蓬勃发展。产销分离的大局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花卉产业想要做大做强也要依靠稳定的销售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石,传统 的花卉 批发商正在向“花卉经纪人”的角色转变,一旦这种销售渠道建立完善就会给订单花卉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出口型也可向内销型转变 企业获得国外市场高利润的同时也承担着繁复技术壁垒带来的高风险,近年来花卉产品出口纠纷频繁发生,靠廉价的劳动力换取外汇不是一个长久之计。国内花卉消费结构开始显现出成熟的一面,日常花卉消费比重越来越大,高质高价的市场规律在国内也是行得通的。现阶段生产企业想在国内找到具有大购买能力的客户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只有想办法有意识自己逐渐培养几个大客户,这种前期辅助的合作模式在苗木产业中已经得到有效的验证。 盆栽向艺术再加工转变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创造了成品组合盆栽的半壁江山,现在国际盆栽花卉贸易越来越认可一些经过简单艺术加工美化的组合类盆栽。以常春藤为例,普通的盆栽花卉没有任何新意,但是在生长种植过程中配上一个扭曲的树枝支架,让常春藤自然地攀爬附着其间,使得整个植株看上去更富有生命力。花卉最大的价值是其观赏性,同样的植物鲜活独特,价格往往可以居高,但具有独特个性是需要付出额外代价的。 国内目前的组合盆栽都是由终端批发商、零售商进行加工销售的,大多组合后经过驯化适应期直接进行销售,完成的效果是不错,但能不能在消费者手里养活就成了问题。组合盆栽的形式很好,但这种销售方式不太合适,如果把组合盆栽的养护阶段留在温室种植阶段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由于是从幼苗开始种植,植物间是自然地同步生长,成品也会具有浑然一体、自然天成的感觉。 小型种植者将逐步淡出市场 专业化的现代花卉种植企业将会通过吞并小的园艺种植场发展壮大,其实几年前这种趋势就已经存在了。零散小型种植者不太适应多变 的花卉 贸易市场,其对产品品质及成本的控制也很薄弱,在一些主流产品市场上无法与规模化花卉企业竞争,走另类发展路线是其生存发展的出路。在许多国家,花卉种植的总面积比较稳定,但是企业的数量却在逐渐下降,资源的再整合、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往往是产业良性发展所必需的,这个国际大趋势不可逆转。
❷ 目前世界花卉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是什么
一、国外花卉及绿化园艺产业科技发展概况及趋势 1、世界花卉产业的市场格局及发展趋势20世纪50年代初,世界花卉的贸易额不足30亿美元,1985年发展为150亿美元,1990年为305亿美元,1992年上升到1000亿美元,此后,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到20世纪末,世界花卉消费总额已近2000亿美元。目前国际花卉业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各国花卉生产有起有落,生产格局出现新的调整。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花卉栽培面积已达22.3万公顷。其中亚太地区花卉栽培面积最大,达13.4万公顷;其次是欧洲,栽培面积达4.5万公顷;美洲地区的栽培有4万公顷。花卉栽培面积比较大的10个国家依次是:中国、印度、日本、美国、荷兰、意大利、泰国、英国、德国和墨西哥。由于各地区花卉科研、生产、流通和消费水平不同,花卉业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发达国家仍占有绝对优势地位。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的鲜切花、切叶及盆花的世界贸易总额达42.3亿美元。其中欧洲地区出口量最大,占世界贸易总量的67%,美洲地区占19%,亚太地区占5%。花卉出口创汇额比较高的十个国家依次是:荷兰、哥伦比亚、丹麦、以色列、意大利、哥斯达黎加、比利时、美国、泰国和肯尼亚。花卉的消费与经济发展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三个地区:欧共体、美国、日本形成了三个花卉消费中心。这三个花卉消费中心进口的花卉占世界花卉贸易的99%,其中欧共体占主导地位,达80%,美国占13%,日本占6%。世界的花卉生产和花卉消费已形成区域化布局。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便宜、交通运输方便的国家和地区逐渐成为生产区域。经济发达、有着良好花卉消费习惯的国家和地区逐渐成为消费区域。目前,荷兰的花卉93%出口到欧共体国家,哥伦比亚的花卉75%出口到美国,泰国生产的盆栽热带兰花则有78%销往日本。近年来伴随着世界花卉自由贸易的发展,世界花卉业的发展又有了明显的变化。其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花卉生产由高成本的发达国家向低成本的不发达国家转移;第二,随着国际贸易日趋自由化,花卉贸易将真正实现国际化、自由化;第三,世界花卉生产和经营企业由独立经营向合作经营发展;第四,国际花卉生产布局基本形成,世界各国纷纷走上特色道路,力争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第五,亚洲市场潜力巨大,中国花卉消费市场成为商家必争之地。 2、国外花卉科研进展概况——育种成果显著,品种不断更新随着现代花卉及园艺科技的发展,世界每年推出数以千计的花卉优良品种,种类繁多,花色丰富,花形美观,抗逆性强,使世界花卉五彩缤纷、生机勃勃。如荷兰每年培育出数百个室内观叶植物和球根花卉新品种。法国的梅昂月季中心,每年人工授粉10万朵花,培育出的月季新品种几乎占世界的1/3。——花卉基因工程发展较快,生物技术应用广泛在抗病毒植物基因工程方面,特别是对无性繁殖的花卉仙客来、康乃馨、郁金香、百合等研究明确了病毒的种类、症状,病毒的分离、检测等手段完备,配套脱毒技术先进;在花色育种方面,美国科学家将从矮牵牛中分离获得的蓝色基因导入玫瑰,获得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蓝玫瑰”;日本通过基因工程培育出一种微型的土耳其风铃草,流行于花卉市场。他们还利用生物技术大量繁殖蝴蝶兰,用一节带花芽的茎培育出2—3万株兰花苗,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3、栽培设施技术先进,花卉产量高质量优花卉生产强国荷兰是世界上拥有现代化温室最多的国家,温室都根据各种花卉所需温、光、水、气、肥等要素装置设施,由电脑操作管理,达到了管理的高度自动化和现代化,植株生长一致、健壮,产量高质量好,极大地提高了花卉商品竞争力。二、国内花卉及绿化园艺产业科技发展现状及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花卉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栽培面积稳步增长。1992年全国花卉总产值为12亿元,1994翻了一番,达到38亿人民币,花卉的出口创汇为2000万美元;1996年达到48亿人民币,创汇1.3亿美元;1999年面积达9.1万公顷,产值115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1亿美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鲜切花消费和生产形成三大消费区和三大生产区。鲜切花三大消费区是以北京为主的华北地区、以上海为主的华东地区和以广州为主的华南地区,约占全国的80%。鲜切花三大生产区是云南、广东和上海,约占全国的80%。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花卉产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和季节性矛盾日益突出,我国花卉业的发展逐步进入到一个稳步调整阶段,其特征是行业发展逐步实现了以下转变:第一,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方向转变。我国花卉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花卉市场从“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卖方市场”到花卉企业到处寻找买主推销产品的“买方市场”以后,目前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产品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第二,由“小而全”的生产方式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转变。随着花卉业的不断发展,花卉生产方式由过去的“小而全”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第三,由传统落后的经营方式逐步向现代化的流通方式转变。最近几年,网上交易、拍卖、鲜花速递等现代化的花卉交易方式已经开始逐步进入花卉流通领域。
❸ 花艺行业目前的市场前景怎么样
——原标题:2018年中国花卉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高端化发展,流通网络将更加畅通高效
我国花卉消费市场日趋成熟,花卉流通体系逐步形成全国流通网络
经过近年来的调整转型,我国花卉消费市场日趋成熟,花卉消费逐渐由过去的集团消费向大众消费转变,由节庆消费、阶段性消费向日常消费、周年消费转变,消费模式由单一化、团购化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消费范围由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乃至乡村发展,花卉消费群体不断扩大。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我国花卉流通体系愈加完善,已经逐步形成全国流通网络。
中国花卉产业发展历程分析:正处在调整升级期
我国花卉业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应运而生,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而不断发展壮大。30多年来,我国花卉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持续快速发展。回顾花卉产业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8年至1990年,为恢复发展阶段,随着农村家庭承包制度的推行,农民在自己的责任田上开展花卉生产,规模小、品种杂、种植分散,产品质量不高。
第二个阶段是1991年至2000年,为巩固提高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绿化、美化要求的提高,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花卉产品需求迅速增长。各地把发展花卉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经之一,大大加快了花卉业的发展进程。
第三个阶段是2001至今,为调整转型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花卉生产由高成本的发达国家向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转移,特别是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花卉需求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下,花卉生产面积大幅增长,但质量效益不高、产业结构雷同、产品结构同质化、从业人员素质低和创新能力弱等问题较为突出,行业进入调整升级阶段。
花卉种植面积扩大,行业产值稳步提升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花卉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花卉产业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至2000年花卉种植面积达到14.75万公顷,较1990年增幅超过200%。
2003-2005年,我国花卉种植面积以年均40.63%速度增长,至2005年达到81.02万公顷;2006年,我国花卉产业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过渡,花卉种植面积有所减少,此后随着需求的增长而逐年增加。2017年我国花卉年末实际种植面积144.89万公顷,其中观赏苗木占比最高,标准化、精品化、大规格苗木、新优品种、特色高端工程用苗,依然是稀缺资源。2018年,全国花卉种植面积约为163万公顷。
2012-2018年中国花卉年末实际种植面积统计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相比发达国家,目前我国花卉物流交易体系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虽然我国花卉物流存在种种问题,但在有关规划中对现代花卉物流配送网络做出了明确的发展规划,提出今后将鼓励花卉生产和物流企业加强保鲜、冷库、运输、查验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花卉冷藏、配送、检测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扶持。加快花卉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支持物流企业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积极培育大型花卉物流企业,支持中小物流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中国花卉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流通网络愈加完善,运送效率进一步提升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花卉业愈来愈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花卉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品种改良、贮存、运输等环节的问题,市场前景非常可观。
1、随着我国大量引进及生产改进优质品种,我国花卉产业品种逐渐走向高端化,产品种类不断丰富,产量升高的同时注重产品质量;
2、区域化分工形成,鲜切花以云南、广东等地为主,浙江、江苏等地的绿化苗木在国内占据重要地位,同时随着采后低温流通和远距离运输业的迅速发展,生产地区的优势更加明显,必然出现大生产、大市场的格局;
3、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科学育苗、育种下,对野生花卉资源的开发加大,传统花卉品种的改良和推广将进一步提升;
4、花卉市场规模庞大,国家政策中对现代花卉物流配送网络做出了明确的发展规划,将鼓励花卉生产和物流企业加强保鲜、冷库、运输、查验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花卉冷藏、配送、检测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扶持,未来全国花卉运输流通体系将更加畅通高效。
❹ 花卉业发展现状是什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为什么怎么解决问题
花卉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的一个分支,花卉作为商品在市场中有研究、开发、生产、储存、营销和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花卉的栽培、养护、管理、服务、生产和流通密切相关。目前的销售渠道包括传统的批发、拍卖、直销和电子商务,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形成了独立的产业体系。
❺ 2020年花卉市场前景怎么样
花卉行业市场规模
从国内亿元以上商品交易花卉专业市场交易总额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2019年,我国亿元以上花卉专业市场交易规模逐年增长,2019年为750.84亿元,同比增长16.9%。
——以上数据及分析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花卉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❻ 我国花卉现状及发展前景和方向
① 我国花卉行业现状
我国发展花卉产业只有20多年的时间,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其发展迅猛。从1984年到2003年的20年间,我国花卉种植面积增长了27倍,产值增长了57倍,出口创汇增长了47倍,分别达到了43.5万公顷、353亿元和9756万美元。
花卉产品结构严重失衡。
我国花卉产品结构严重失衡,绿化苗木、草皮等产品占了绝大多数。据介绍,我国花卉销售额最高年份时达到540亿元,但是八成以上是观叶植物、绿化苗木和草皮,鲜切花和盆花所占比例有限。
产业效益低下。
与一些花卉大国相比,我国花卉产业效益还很低下。我国花卉栽培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但是鲜花总量占国际市场的比例约为3%。据了解,我国大多数大中城市的鲜花六成以上都是进口的,自产鲜花的份额微不足道。由于重视程度和投入不够,不少本地花卉还在节节萎缩。
产业发展缺乏科技后劲和内涵。
我国花卉产业缺乏科技后劲和内涵,正面临考验。传统的大路货花卉由于不注重科研更新和提纯复壮,品种严重退化,已经难登大雅之堂。
国际市场竞争力低。
近年来,我国花卉产业呈现出超常规发展态势,生产面积增长过快、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质量低、效益低,导致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低下。
② 我国花卉行业的发展前景
花卉是大有潜力的朝阳产业。
我国花卉消费绝大多数属于集团消费和节假日消费,全国城镇人口年平均消费鲜切花3枝,按全国人口计算人均消费不到1枝,个人消费人均不到2元。如果我国人均鲜花消费能力提高到人均5元,仅国内个人年消费总值就增加37亿元以上,所以国内花卉市场的潜力巨大。
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带动花卉市场的发展。
当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专家预测,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西部12省区仅退耕还林对苗木的年需求量就在400亿株以上,缺口很大。西部广大地区的退耕还林、治理沙漠化、石漠化、泥石流、建设绿色通道工程等对花卉苗木有很大的需求量。
小城镇建设为花卉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全国范围内的城市与小城镇建设将掀起城市绿化、美化的热潮。以广西为例,按照规划,“十五”末广西的城镇化水平将由目前的23%提高到31%,届时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将分别达到36%、30%和10平方米。这为花卉业提供了较大的产业发展空间。
国际花市的活跃为我国花卉业开辟了另一增长点。
目前,国际花卉市场异常活跃,近几年行业产值(包括鲜切花、盆花、盆景、绿化苗木、草皮等)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就鲜花消费来说,世界人均年消费额为3美元,西欧、北美人均年花卉消费额在100美元左右。我国也已跻身世界花卉生产和消费大国行列,特别是我国的盆景和珍稀花卉在国际市场上十分抢手,出口前景广阔,近10年来,我国花卉出口创汇额达2.6亿元以上,以后,随着我国花卉产品的品质、规模等不断提高,花卉出口业还将呈不断增长趋势。
❼ 花卉行业的现状和机会
一、花卉行业竞争格局
从国际竞争格局看,一是花卉行业历经多年发展,行业格局基本定型,荷兰、日本、德国等花卉产业发达国家不断向种子、种苗、种球和新品种研发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上游集中。二是花卉生产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随着发达国家土地、劳动力等生产成本的增加,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花卉生产正在由欧美等发达国家向劳动力和土地等成本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卉生产国。三是发达国家依然保持旺盛的消费需求,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国家花卉消费潜力巨大。
从国内布局看,我国花卉行业中地区、规模和技术水平也分化严重。江苏、浙江、广东、云南等地整体行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发展较好,东北、西北相对滞后。从花卉品种看,形成了以云南、辽宁、广东等省为主的鲜切花产区,以广东、福建、云南等省为主的盆栽植物产区,以江苏、浙江、河南、山东、四川、湖南、安徽等省为主的观赏苗木产区,以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苏等省为主的盆景产区,以上海、云南、广东等省(市)为主的花卉种苗产区,以辽宁、云南、福建等省为主的花卉种球产区,以内蒙古、甘肃、山西等省(区)为主的花卉种子产区,以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山东、重庆、广西、安徽等省(区、市)为主的食用药用花卉产区,以黑龙江、云南、新疆等省(区)为主的工业及其他用途花卉产区,以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为主的设施花卉产区。
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花卉行业现状调查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
二、花卉园艺行业发展前景
我国发展花卉园艺产业优势明显、潜力巨大,主要体现在资源、消费、就业、生产力和花文化等方面。
1、花卉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我国花卉种质资源丰富,是很多名贵花卉的起源中心和野生花卉资源宝库,拥有高等植物近3万种,居世界第三位,仅兰科植物就有180余属1,200余种,其中特有种达500种左右。在两千多年的花卉栽培过程中,我国培育出了数千个花卉品种。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培育出具有特殊性状与竞争力的花卉新品种。
2、国内花卉消费潜力巨大一方面,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城市群的兴起,城市园林建设对花卉需求旺盛。另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乡居民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花卉需求日趋多样化,为花卉消费带来巨大的增长空间。据统计,世界人均盆花和鲜切花年消费额约20美元,而我国人均消费水平仅0.5美元,市场潜力很大。
3、生产力提升空间很大
据统计,2010年丹麦、加拿大、荷兰、瑞士、芬兰等国的切花和盆栽植物每公顷平均产值超过50万欧元,而我国切花和盆栽植物每公顷产值不到3万欧元,具有较大提升空间;我国非设施栽培产品产值提升空间更大。
4、解决社会就业优势明显
花卉产业是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涉及部门多、领域广、链条长,需要大量劳动力参与。花卉种植可以有效吸纳大量劳动力,花卉加工、营销服务等可以有效提供就业机会。
5、中国花文化基础深厚花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密切,不断地被注入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不断地被融进文化与生活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与花卉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花卉为中心的文化体系,形成了中国花文化,在人们生活、工作和节庆中得到广泛普及。中国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❽ 花卉发展机会简述
行业主要企业:花礼网、花集网、花点时间、Flowerplus花加、虹越花卉(430566)、伊甸园花卉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花卉种植规模、中国花卉销售规模、花卉企业数量
行业概况
1、定义
花卉是具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的统称。根据植物特性、用途等方面的不同,中国主要的花卉产品可分为观赏苗木、盆花(景)及庭院植物、鲜切花(枝、叶)、种苗及种球、草坪、苔藓地衣六类。
2、产业链剖析
中国花卉行业产业链分为三个环节,产业链上游参与主体为花材供应企业,产业链中游参与主体是花艺产品制作与花卉产品零售商和而下游则是花卉消费者。由于花卉行业对时效性具有较高的要求,因而中游的渠道商是花卉行业的关键环节,此外,消费者花卉消费意识的提升对于产业链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
行业发展历程:正处于调整转型期
我国花卉业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应运而生,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而不断发展壮大。30多年来,我国花卉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持续快速发展。回顾花卉产业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加码,花卉种植被列入优势特色种养业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花卉生产大国,花卉业既是美丽的公益事业,又是新兴的绿色朝阳产业。发展花卉产业对于绿化美化环境、建设美好家园,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城乡人均收入翻番,扩大社会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作用。据此,我国多次发布花卉产业相关政策以实现花卉行业良好发展。
行业发展现状
1、种植规模近年有所下降
我国花卉产业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至2010年花卉种植面积已达到76.4万公顷。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数据,2010-2018年我国花卉种植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2018年我国花卉种植面积达163.28万公顷,花卉及观赏苗木产业产值达到2614亿元;观赏苗木产量117亿株,切花切叶177亿支,盆栽植物56亿盆;花卉市场数量达4162个,花卉企业5万家。花卉产业从业人员523万人。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第十届中国花博会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花卉种植面积达150余万公顷,种植面积的下降与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智能化种植普及以及花卉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等有关。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
2、销售规模逐年增大
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第十届中国花博会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2020年全国花卉销售额达2500多亿元。2020年,花卉零售业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加速了花卉产品营销模式的重建,众多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纷纷开拓线上销售渠道,不断升级促销手段和丰富线上销售方式,促进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根据中国花卉协会发布的《2021年全国花卉产销形式分析报告》,2020年中国花卉零售市场规模为1876.6亿元,同比增加13.3%。
3、花卉企业数量与从业人员数量均有所下降
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数据,2015-2017年,我国花卉企业数量呈上升趋势,2018年有所下降,2017年我国花卉企业数量达到峰值,为59989个;到2018年,我国花卉企业数量为53926个。前瞻初步统计2020年我国花卉企业数量略微下降,约为49540个。
2015-2017年,随着我国花卉市场规模的扩张,花卉行业从业人员也稳步增加,2017年达到567.52万人,2018年,花卉行业从业人员下降为523.45万人。初步统计2020年我国花卉行业从业人员数量下降至481万人。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区域布局划分明显
窝沟花卉行业的区域专业化生产布局雏形显现。区域特色形成了“西南有鲜切花、东南有苗木和盆花、西北冷凉地区有种球、东北有加工花卉”的生产布局。云南省是世界公认的鲜切花生产3大适宜区之一,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在全国15个鲜切花出口省份中,云南省花卉出口总额位居第一,出口市场包括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地区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鲜切花集散中心及价格指导中心。
我国花卉业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基本形成了以云南、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河北为主的切花生产区域;以山东、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福建、海南为主的苗木和观叶植物生产区域;以江苏、广东、浙江、福建、四川为主的盆景生产区域;以四川、云南、上海、辽宁、陕西、甘肃为主的种球(种苗)生产区域。一些我国特有的传统花卉产区和产品--如洛阳、菏泽的牡丹,大理、金华的茶花,漳州的水仙花,鄢陵的腊梅,天津的菊花等,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2、企业竞争:行业集中度较低
中国鲜花行业整体市场集中度低。现阶段中国鲜花行业领先企业可分为三个梯队:以森禾、锦苑花卉等为代表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鲜花品种,年产值突破亿元;以花加、野兽派等为代表的品牌形象良好的鲜花电商品牌;以东方园林、岭南股份为代表的鲜花产值较小的园林企业。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种植端:结合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智能温室种植技术
近年来花卉温室呈现向大型化、智能化发展的趋势。大型化是由于大型温室内温湿度较稳定,便于机械化操作,且造价较低等。智能化则是受到“互联网+”发展的推动。
温室智能化的基础是设施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温室结构标准化,栽培管理机械化,栽培技术科学化和温室环境调节自动化等方面。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标准型温室;掌握花卉生长的特点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运用机械操作实现自动化和科学管理。在现代化的基础上,智能化温室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协调控制各种环境因子,包括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还可以对灌溉及施肥过程进行控制。同时通过通信网络将温室环控系统与信息采集设备、环境调控设备联接在一起,信息采集设备采集温度、湿度、光照等信息后发送到控制系统中,控制系统经过记录、存储、分析等过程后,以声光电方式报警,指导管理人员或者直接调节环境调控设备,达到实时监控、调节温室内温、光、湿、水、肥的效果。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花卉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❾ 农村花卉市场前景如何请专业人士解答
随着经济的发展繁荣,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美好的人生幸福美满的生活,是每个人的向往。现在,人们物质生活富裕美满,还要追求高尚的文化精神文明的生活。美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元素。
所以,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庭养花种花形成新的风气时尚。盆景是家庭花卉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城市和农村盆景需求量与日俱增,缺口非常大,种花盆景制作成为一个新的行业,新的职业。城市和农村盆景花卉市场十分火热。
农村盆景花卉市场,主要需求高、中、低档花卉盆景,如兰花盆景、菊花盆景、月季花、万寿花、牡丹花、玫瑰花、百合花、富贵竹、幸福树等等花卉盆景,需求量大,销售量大,价格虽然比较便宜,可利润非常高。
种植花卉时,加强管理和使用采法特系列的水溶肥,能够保证花卉长势旺盛,花朵艳丽,美观,卖价可观。
总之,农村与城市盆景花卉消费市场非常火热,销售品种有非常大的差异,但消费群体不同,消费品种不一样,反正市场都十分火爆,有非常理想的商业发展空间。
❿ 国内花卉业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我国花卉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几年的努力,从80年代中期开始在种植业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初步具备了产业的雏形,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虽然我国花卉生产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在产业化、商品化和规模上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但经过20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恢复发展阶段(1980—1990年)、快速发展阶段(1991—1995年)和巩固提高阶段(1996年至今)。
80年代的前5年,花卉生产在种植业中所占比重很小。1980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不足1万公顷。但人们开始认识,政府意识到花卉业的前景。1986年开始初步具备了产业的雏形,全国花卉生产面积接近2万公顷,1989年发展到了4万公顷,由于缺乏宏观调控,产品结构不合理,造成了个别品种严重供大于求,1990年下降到了3.3万公顷,其中主要是减少了绿化苗木的种植。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人们的花卉商品意识大大提高,出现了各地争先上基地的局面,但缺乏宏观调控、行业指导,个别品种出现了暴利。基本以传统品种和传统技术为主。90年代,花卉业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的阶段。特别是1992年国务院召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经验交流会后,各地开始把花卉业作为发展农业经济、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大大加快了花卉业发展的步伐。我国在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地先后建起了一批花卉交易市场。如北京的亮马河花卉市场、莱太花卉市场、上海的曹安花卉市场、广州的芳村花卉市场和昆明的斗南花卉市场。此外,在沿海发达地区和部分大中城市都建起了规模不等的花卉交易市场。这些市场的建立对花卉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90年代的前5年(即发展的第二阶段),突出表现为2个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加快。1995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发展到了7.5万公顷,比1990年增长2.5倍,出现了多种体制、多种形式的花卉生产基地。在各类花卉产品中,鲜切花和观叶植物发展得最快,1995年,全国鲜切花产量达到了7亿枝,比1991年增长3倍多。二是产品结构得到了有效的调整。各地注重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各种观赏植物比较均衡地发展,产品短缺现象得到根本改善。1996年以后,花卉业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巩固提高阶段)。经过10几年的锻炼,花卉业的发展日益成熟,各地对花卉业的特点、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注重产品质量,适度控制规模,稳步发展生产。不但花卉的品质提高很大,品种稳步增加,而且许多基地做到了周年稳定供应鲜切花。市场发展进一步完善,大流通逐步形成。科研开始起步,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全国有200家科研单位成立了花卉科研机构,有100多家教学单位开设了花卉园林专业。花店数量大量增加,花卉消费从单一的集团消费走进了寻常百姓家。1990年全国有花店1100多家,1995年增加到6600多家,1998年达到了1.6万多家。1998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发展到了9万公顷。2000年末,我国花卉生产面积已达到14.75万公顷。鲜切花销售量达到了38亿枝,盆花8.1亿盆。花卉企业2万多个,花卉批发市场2000多个,从业人员145万人。
虽然我国的花卉业在短短的20多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为现代花卉业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距离世界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世界花卉市场所占份额还很低。在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花卉育种、栽培技术、生产设备、生产规模、专业化程度、包装保鲜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都需要认真研究、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