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禹城大禹花卉

禹城大禹花卉

发布时间: 2023-04-27 19:13:05

A. 绍兴郁金香花展在哪

绍兴郁金香花卉

地点: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会稽山麓(大禹陵景区)花卉园

附近的公交站有:

浪港新村-公交站

途径公交车:22路30路130路

禹陵村-公交站

途径公交车:136路


花卉展门票信息:全票60元/人次,优惠价30元/人次

简介:

大环河畔,会稽山下,花卉园与恐龙园合二为一,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

30万个种球,各种郁金香50余款、风信子11款、洋水仙4款。

20多个景观造型区域,同时点缀以各种野花、野草,结合荷兰特色的风车、木鞋等造型,共同构成一个赏花胜地。游客在欣赏美丽花卉的同时,也可以领略异国他乡的万种风情。


2015年绍兴樱花节&郁金香花卉展交通指南(供参考)

景区免费班车

1.开行日期:

3月22日、23日、29日、30日;4月4日、5日、6日

2.班车运营时间:8:30—17:45

3.班车线路:

A线:大禹陵→樱花林→大禹陵

B线:大禹陵→鲁迅故里→兰亭→大禹陵

C线:鲁迅故里→东湖→大禹陵→鲁迅故里


●自驾车小贴士

上海地区:

上海—沪杭甬高速—绍兴出口,总行程约250公里,车程约2.5小时


浙江地区:

1、杭州—杭甬高速—绍兴出口,总行程约58公里,车程约50分钟

2、宁波—杭甬高速—绍兴出口,总行程约125公里,车程约1.5个小时

3、台州—甬台温高速—上三高速—上虞出口—104国道—绍兴,总行程约210公里,车程2小时

4、温州—甬台温高速—上三高速—上虞出口—104国道—绍兴,总行程约330公里,车程3.5小时


江苏地区:

1、南京—沪宁高速—宁杭高速—杭甬高速—绍兴出口,总行程约360公里,车程4小时

2、苏州—苏嘉杭高速—杭甬高速—绍兴出口,总行程约185公里,车程2小时

3、常州—沪宁高速—苏嘉杭高速—杭甬高速—绍兴出口,总行程约285公里,车程3.5小时

4、无锡—沪宁高速—苏嘉杭高速—沪杭甬高速—绍兴出口,总行程约240公里,车程3小时

→→→ 绍兴出口站出口下高速,进入市区后沿中兴路一直开到二环南路,沿绍甘线向东,过大禹陵景区到阳明路口右转,可到宛委山樱花林景区。

B. 禹城市景点

禹城市景点有大禹公园、德泉寺、张汉桥、大禹治水群雕像、禹城白塔寺等。1、大禹公园:位于山东省禹城市,是在原人民公园基础上改造而成,兼具公共绿地和城市广场双重功能。2、德泉寺:位于禹城辛店镇西十华里处,古名寺之一,俗称草寺,又称大寺。

禹城市景点有大禹公园、德泉寺、张汉桥、大禹治水群雕像、禹城白塔寺等。

1、大禹公园:位于山东省禹城市,是在原人民公园基础上改造而成,兼具公共绿地和城市广场双重功能。

2、德泉寺:位于禹城辛店镇西十华里处,古名寺之一,俗称哪昌草寺,又称大寺。

3、张汉桥:此桥在原张汉桥北约一里塌缓蔽处,桥上装有雁齿护栏,挺洋气,故当地人称洋桥。

4、大禹治水群雕像:大禹是禹州之根,禹州因大禹而得名,禹州与大禹和夏朝有着水乳交融的关团州系,沉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无与伦比的夏禹文化。

5、禹城白塔寺:分东西两个院子,东院子南北长80多米,东西宽50米。进得南门(山门)是一个前院,东西各有厢房3间,院正中有硬路(砖铺)通往北边的大殿。

C. 禹城大禹公园与景的作文(注:要有一步两眼井和九曲桥)

皖南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和宏村为代锋孝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皖南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其村落。皖南古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银锋稿,而且加上明清时期徽商的雄厚经济实力对家乡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兴旺发达,那些徽商还乡后以雅、文、清高、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皖南古村落与其它村落形态最大的不同之处是,皖南古村落建设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对农业的依赖。古村落居民的意识、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一般市民阶层,追求与文人、官宦阶层相一致的生活情趣,因此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优雅的生活环境,均体现了当地居民极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皖南古村落选址、建设遵循的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周易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质和精神是双重需求,有科学的基础和很高的审美观念。皖南古村落的建筑特色是随着明清时期徽商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能够在有限的建筑空间内最大程度地体现其构思的精巧以及工艺的高超,实为别具匠心的建筑形式。后来徽商逐渐衰败没落,而这种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却因依附于古民居村落而保留下来,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价值。基判

D. 禹王亭的禹王亭历史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禹城县城移迁善村(现老城址)。建成之初,首任县令登城向西眺望。见河西有一小丘郁郁葱葱、绿荫丛中隐现着一介草亭,似有紫气缭绕。县令随问当地一老者:“此系何山?”“具丘山。”老者回答,随将禹在具丘山上观察水势、疏通河流之事禀告了县令。并说:几千年来,当地百姓为缅怀大禹为民造福之德,向具丘山路上栽树、移植花草、结扎草亭,供奉禹王灵位,祈求禹王保护一方百姓平安。
县令又问:“此具丘山离县城多远?”老者回答:“离县城十里。”县令随将具丘所在村庄定名为“十里望”。是日,县令召县内豪绅三老,商定在城西门内修建禹王庙,在具丘山上修建禹迹亭,以便让世人永记大禹冶水的功德。此举得到百姓的悄拦尘积极响应;富者自愿献粮捐款;穷者自愿出工。筑亭建庙的工程当年就完成了。禹迹亭内摆设备案供奉着禹王神像。县令亲率官员民众、携带香纸供品祭祀禹王。此后,历代县令都在春节和重阳节时亲赴禹迹亭祭奠禹王。 自唐至元,曾周战乱实荒,禹迹亭几次被毁重建。明·天启四年,十里望乡绅吴以达、吴以逻召号乡民在禹王亭旧址建了禹王阁,比禹王亭有所扩大。清康熙五十年,广东人曾九启禅皋任禹城县令时,因其治理有方,加以风调雨顺,连年丰收,人民安居乐业。曾县令称此为禹王护佑之果,所以又募捐重建禹王亭,并置祭田数亩,刻碑记载——曾县令亲出碑文匾额。后曾县令调离禹城,百姓念其在禹城的政绩而捐款刻碑立于禹王亭内。 曾九皋重建的禹王亭占地四十亩,规模又较前宏伟。至清雍正二年,禹王亭又经重修后更为壮观:禹王亭坐面朝东,面对徒骇河。从具丘山东侧拾级而上进人山门,迎面便是绿瓦灰墙、红木栋梁、飞檐出厦的二层楼阁禹王亭。亭内雕梁画栋。正中的主位上,有禹王高达1.89米的金身塑像。两侧,则塑有金童玉女相侍。禹王像前设有香案。亭两侧建有风格相同的配殿。 清道光七年二月,民族英雄林则徐离京南下,曾在禹王亭逗留一夜,并将其观感记入日记。
明、清时期,禹王事香火大盛。前来拜祭禹王者络绎不绝。不少文人墨客也来此朝拜观光,留下了不少诗词墨宝。这些作品有的被刻碑留存;有的载入县志。清至民国时期,禹王亭香火尚盛。每年仅在春、秋季节在此举办庙会。 日寇侵华时,禹王亭院内两配殿被战火摧毁,亭之前厦被拆除——禹王亭惨遭破坏。至此,禹王亭逐渐凄凉荒芜。
解放后,禹王亭曾经简单修补当做了学校。1954年至1955年打井运动时,又被拆去不少砖瓦。1966年“文革”初期,禹王亭被当做“四旧”彻底拆除。从而,仅存下杂草丛生、满目荒凉的具丘。
1977年2月,禹王亭遗址被定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碑于具丘下。由禹城文化、公安部门和十里望回族乡政府,联合成立了“禹王亭遗址”保护小组。具丘得以保护。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已二十余年。禹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海内外人士多有来禹城考察观光、探亲访友、寻古觅踪、投资兴办企业。许多仁人志士也来禹城拜祭禹王,衡族寻找大禹遗迹,探讨大禹文化。当地百姓也盼望着尽快恢复禹王亭原貌,使大禹精神激励后人。因此,为保护和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弘扬大禹精神、探讨大禹文化、开发旅游业,禹城市政府于1996年,决定重修禹王大殿和禹王亭。这一决定,得到各界的积极响应:纷纷捐款、积极提供历史文物,使重修禹王殿和禹王亭的工程于1997年1月顺利完成。
为进一步将这一历史古迹建设成有着禹城特色的历史人文景观,使其在爱国主义教育和改革开放中发挥作用,丰富大禹文化宝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二十一世纪之初。禹城市政府再次整修禹王亭景观,欲将其建成供人观光、游玩、考察、研讨、休闲、娱乐的开放式的古文化“禹王亭”公园。
整修现已完善:公园内建有禹王大殿。中祥殿塑禹王治水像和九鼎模型并配有大禹在禹城治水时的有关传说壁画和木刻。左配殿内展有禹城出土文物和有关历史资料;右配殿内是禹城建设发展成就的展览。院内有历代的碑刻和从禹城各地搜集到的石雕等珍贵文物。
禹王亭屹立在大殿后的具丘山上。亭右侧有一眼唐代打成的神井,并附着有关神井来历传说的说明。
纵观禹王亭公园:柔风扶柳,松柏常青;花卉争芳、绿茵成坪。民族风格的建筑群隐透着历史的肃穆;惠风扬洒着宜人的清香。大禹文化把历史陈迹推进了圣洁的艺术殿堂。
愿大禹为民奉献的精神千古传承,以教后人。

E. 大禹公园在哪

大禹公园在山东省禹城市北部。根据网络地图显示,输入大禹公园即可显示位于山东链或唤省禹城市北部。大禹公园位于山东省禹城市,是在原人民公园基础上改造而成,兼具公共绿地和城市广场双重功能,是集休闲团余、观光、健身、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棚凯性开放式城市公园。

F. 大禹治水和禹城的由来有联系吗

禹城和大禹治水没有联系。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为追念先王之恩德,将黄帝后裔分封到祝(现禹城、齐河、长清一带),名曰“祝国”,城址现长清县东北30里济南西郊的古城村。

后郡称祝柯,春秋时诸侯“盟于祝柯”就在此地,自此出了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设郡置县,改为祝柯县,县址依然。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改称祝阿县,县址未搬迁。;北魏皇兴三年(469年);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祝阿县改名禹城,县址依然;唐玄宗皇帝取城南禹息故城之意,改祝阿县为禹城县。

(6)禹城大禹花卉扩展阅读:

禹城风景

禹城存留遗迹遗址较多。近年来,通过兴建修缮系列文化景点、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禹王亭博物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馆内具丘山遗址于1977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龙山文亮隐化古遗址。

大禹公园现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另有全国激余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分别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德州高新区)、禹明键滚西生态农业观光园。

G. 大禹的老家位于哪里

在我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记刻着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大禹是我国古代伟人中最受人们崇敬的一个。 大禹姓姒(si四),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从他父亲鲧(gun滚)的时候起,就开始治水。我国人民与洪水搏斗的古老故事,就是从鲧开始的。 相传距今约四千多年前,我国是尧、舜相继掌权的传说时代,也是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生产能力很低下,生活条件很艰苦,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有一次,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洪水横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活着的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请各部落首领共商治水大事。尧对大家说:“水灾无情,请大家考虑一下,派喊衫谁去治水?”大家公推鲧去办理。尧不赞成,说:“他很任性,可能办不成大事。”但是,首领们坚持让鲧去试一试。按照当时部落的习惯,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与大家意见不相符,首领要听从大家的意见。尧只好采纳大家的建议,勉强同意鲧去治水。 鲧到治水的地方以后,沿用了过去传统的水来土挡的办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筑堤,堵塞漏洞的办法。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搞了个象围墙似的小土城围了起来,洪水来时,不断加高加厚土层。但是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弄得堤毁墙塌,洪水反而闹得更凶了。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并没有把洪水制服。 舜接替尧做部落联盟首领之后,亲自巡视治水情况。他见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把鲧办罪,处死在羽山(神话中的地名)。随后,他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还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弃、东克族的首领伯益和皋陶(gaoyao高摇)等人前去协助。 大禹领命之后,首先寻找了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接着就带领契、弃等人和徒众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这次考察是很辛苦的。据说有一次他们走到山东的一条河边,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山洪暴发了,一下子卷走了不少人。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没了,有些人在翻滚的水流中失踪了。大禹的徒众受了惊骇,因此后来有人就把这条河叫徒骇河(在今山东禹城和聊城县一带)。 考察完毕,大禹对各种水情作了认真研究,最后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大禹亲自率领徒众和百姓,带着简陋的石斧、石刀、石铲、木耒等工具,开始治水。他们一心扑在治水上,露宿野餐,粗衣淡饭,风里来郑悉腔雨里去,扎扎实实地劳动着。尤其是大禹,起早贪黑,兢兢业业,腰累疼了,腿累肿了,仍然不敢懈怠。 据考证,当时大禹洽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但是,特大洪水暴发时,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在缺口处形成了游涡,奔腾的河水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陆塌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获得了成功。原来,黄河水系有主流、支流之分,如果把主流加深加宽,把支流疏通,与主流相接,这样就可使所有支流的水,都归主流。同时,他们把原来的高处培修使它更高,把原来的低地疏浚使它更深,便自然形成了陆地和湖泽。他们把这些大小湖泽与大小支流连结起来,洪水就能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了。 大禹指挥人们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开了一条又一条河渠。他公而忘私,据说大禹几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他路过家门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劝他进去看一看,照顾一下,他怕影响治水,没有进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见了父亲,非常高兴,要大禹到家里看一看,他还是没有进去。他把整个身心都用在开山挖河的事业中了。 治水成功之后,大禹来到茅山(今浙江绍兴城郊),召集诸侯,计功行赏,还组织人们利用水土去发展农业生产。他叫伯益把稻种发给群众,让他们在低温的地方种植水稻;又叫后稷(ji)教大家种植不同品种的作物;还在湖泊中养殖鱼类、鹅鸭,种植蒲草,水害变成了水利。伯益又改进了凿井技术,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到处出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后人因禹曾在这里大会诸侯,计功行赏,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这就是绍兴大禹陵的由来。而今的禹陵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飞檐翘角,矗立于甬道尽头。内立明朝人南大吉书写的“大禹陵”巨碑一块。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处。 大禹为民造福,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称颂,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为炎黄后裔怀念。人们来到绍兴,总忘不了去市东南的大禹陵观瞻。

求采纳

H. 大禹治水缩写作文

1. 神话故事大禹治水缩写(200~400字)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

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

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

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2. 大禹治水的缩写一百字以下

大禹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2,。相传四五千年前,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灾害。为了解除水患,部落联盟会议推举了鲧去治水,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被处死在羽山。部落联盟会议孙中又推举了鲧的儿子禹。他是一个精明能干、大公无私的人。大禹请来过去治水的长辈总结过去失败的原因,并且经过实地考察,制定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另一方面,用“疏导”的办法根治水患。大禹亲自率领二十七万治水群众,全面进行疏导洪水的劳动。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他握木锸,不辞辛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而不入。在他的领导下,人们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伏伏帖帖地流入大海。在治水的同时,大禹和治水的大军还大力帮助老百姓重建家园,修整土地,恢复生产,使大家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对于大禹的功绩,人民歌颂他,感谢他,怀念他,当时人们把整个中国叫“禹城”(意为大禹治理过的地方)。

3. 大禹治水

相传四五千年前,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灾害。

为了解除水患,部落联盟会议推举了鲧去治水,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被处死在羽山。部落联盟会议又推举了鲧的儿子禹。

他是一个精明能干、大公无私的人。大禹请来过去治水的长辈总结过去失败的原因,并且经过实地考察,制定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另一方面,用“疏导”的办法根治水患。

大禹亲自率领二十七万治水群众,全面进行疏导洪水的劳动。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

他握木锸,不辞辛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而不入。

在他的领导下,人们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伏伏帖帖地流入大海。在治水的同时,大禹和治水的大军还大力帮助老百姓重建家园,修整土地,恢复生产,使大家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4. 大禹治水的故事 简写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

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

鲧接则晌山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谨没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

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5. 大禹治水的故事 简写

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

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

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真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

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

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6. 大禹治水的故事简称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

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

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

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

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不断交流,各种能够论著异曲纷呈,关于河事的记载也逐渐曾加。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一书就是一本专门记述地理情况的书。该书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为依托,按“九州”的地理区域,对中国的山脉、河川、疆界、贡赋等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7. 大禹治水的作文

这一天,我正在看《大禹治水》这本书,书中讲到黄河水患是从尧开始的,当时的黄河流域经常发大水,农田被淹、房屋被毁,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十分悲苦。尧很着急,经过四方部落首领商议,决定派鲧去治水。但是,鲧也没有治水的经验,他只懂得用土埋,建堤筑坝,结果治水九年,不但没有把洪水治服,反而使水灾闹得更凶了。

看到这里,妈妈叫我休息,明天再看。我心里一直记挂着,想着有什么办法才能把水治住,就这样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一觉醒来我发现一切都变了。高楼不见了,马路上川流不息的汽车也不见了。。.

居然变成了小小的茅草屋,还有一片汪洋,怎么回事?我怕极了。

后来我才知道,我竟然来到了舜的时代。这时候,黄河的水患还是没有得到治理,而且由于鲧的治水不力,现在已经是大禹在治水了。可是因为没有好办法,水灾一直闹个不停,大禹向百姓征集好的办法,我就去报了名。

见到大禹后,他问我:“小不点儿,你有治水的办法吗?”我胸有成竹的说:“除非你把黄河给密封了,否则,水是堵不住的。”大禹不解地问道:“你说什么?”我又说:“意思就是用堵的办法关不住水,难道不能把水给放了吗?”大禹想了想,说:“真是好办法!”我们一起看了河图,发现龙门山堵住了河水的去路,把河道挤得十分狭窄,才使得河水溢出河道,造成了水灾。

办法有了,水灾的根源也找到了,新的问题是,我们用什么凿开龙门?这时候,我想到了沉香救母的故事,沉香不是用开山斧劈开了华山吗?我把想法告诉了大禹,他微笑着说:“好,我们就一起去寻找开山斧。”经过了许多磨难,我们终于找到了开山斧,大禹用开山斧凿开了龙门,并且挖了九条运河,把黄河水引到了大海里。

把黄河水引到大海以后,大禹把一根铁棒 *** 海底。我问他那是什么,大禹笑着说:“那是我的定海神针,是用来测量江海深浅的。”“定海神针?!”我愣住了,“那不就是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嘛!这世界太神奇了!”

就这样大禹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治理了黄河水患的大英雄。

I. 大禹像在那里,为什么叫大禹像

大禹像-大禹像 大禹像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禹王大道与画圣路交汇处。任何人经过禹州,很自然地都会看到一座高大的石雕像,伟岸地立于一个巨大的花坛中央,手拿石耜,整个一战天斗地的雄姿,这便是大禹像。
这座大禹像,是如今禹州的标志性雕像。
这样的雕像其实也与禹州之名相符,禹即大禹也。4000多年前,大禹正是在这里指挥着千军万马,治理好了华夏土地上的水患。
也正因为大禹,才有了如今的禹州。
夏朝建都于禹州,大禹封国于禹州,夏启即位于禹州。据专家考证、历史记载及禹州历代遗址遗存,譬如用夏禹等名字命名的禹王山,禹王村、当地风物民俗和禹州群众对大禹之过家门而不入故事达到知晓程度等,可以得出结论,禹州是夏朝的建都之地,大禹是夏代第一位开国君主,是华夏文明的肇始人。大禹是禹州之根,禹州因大禹而得名,禹州与大禹和夏朝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沉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无与伦比的夏禹文化。
据《竹书纪年》记载:“元岁癸亥,帝(启)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汉书·地理志》也有记载:“颍川郡阳翟县谓夏禹国。”《禹州市志》的记载同样告诉我们,“自夏朝至战国,禹境曾先后数为夏、韩都城。夏禹在城北八里营建的夏禹故都,是我国第一个国都。少康复国后,在城西北建少康城(今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布局严整,规模宏大。该城北部为内城(紫禁城),内城左右有两耳城,现尚存部分遗址,可窥当时一斑。”
实际上,让禹州人坚信大禹建都于禹州的最直接证据是钧台。
钧台又名夏台。《竹书纪年》载:“夏启元年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钧台原在禹州西南的三峰山,后建在城内。
夏启是大禹的儿子,从夏启开始,与此前历史不同,中国开始了自己的文明史,也由此,钧台之飨成为中国一次重要的朝会,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正式建立。夏朝末年,桀暴虐无道,把商汤囚禁在夏台。此地后建汤王庙。明嘉靖十年(1531年),知州刘魁将汤王庙建在城内西北隅。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知州于国璧在汤王庙前建古钧台,也就是现在的钧台遗址。
钧台坐北朝南,为砖石结构,下洞上阁式,但台上的楼阁,在民国年间被毁了。台基略呈方形,高4.4米,宽7.4米,进深6.16米。正中有洞门,宽2.46米,高2.87米。拱券上额有于国璧题“古钧台”三个字,落款为“光绪甲午夏,南海黄 重修”。两侧楹联为:“得名始于夏,怀古几登台。”山门两扇,虎钉兽环。台上阁楼为宫殿式建筑,透花门窗,周围24根明柱支撑二重檐,上覆赭黄琉璃瓦。四边石栏20块,上刻历史掌故、风景文物图画20幅。
古钧台后面,建有禹王庙,它最初创建桥枝于夏代,根据《有夏志传》记载,少康“整威仪东南行,求阳翟夏王之故都。命宁、艾、靡、抒修葺五庙,扫视诸侯,赠立先王之庙。葺宫室,修钧台,视九鼎,告天下诸侯”。“乃以明年壬午为元唤手年元月,即夏王位,五庙,王诸陵,郊天祈地,祭九鼎,坐钧台而朝诸侯。遂为中兴首君。”古钧台后的禹王庙是明代遗存下来的,正殿台基甚高,铺石阶9级,殿高24米,重檐歇山顶,气势雄伟。殿内供大禹立像,像前楹柱上书写有一副对联:“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
正殿两厢有廊庑,廊庑南端有圆门,穿过圆门可进入东西跨院,东院有三贤祠,西院有水德祠。
正殿之后有“敏链敏禹池”,也称“龙池”。
禹王锁蛟井一个英雄神话时代的烙印
让禹州人口传千百年、念念不忘的,是禹王锁蛟的故事,虽然故事在现代人看来显得离奇,这是没办法的事儿,站在2000年的高度上,去回望公元前2000年的历史基点,隔着4000多年的距离,总也难免云雾迷蒙,眼光自然也难以与4000多年前对等,但又有谁能说,现在的人就肯定比公元前2000年时代的人看得更准。
按现代人的说法,公元前2000年前的人们,因为对事物的认识有限,所以产生了很多神话,那是一个英雄神话的时代。
大禹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公元前2000年的帝尧时代,大地上水很泛滥,治水成了举国头等大事,无奈,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治水难以奏效,这时大禹出现了,他采用的疏浚治水方法,产生了与以往堵、挡、屯治水的不同效果,水被治住了。因为治住了水,引起了一个时代的变革,因而人们尊大禹为神,认为他是上天派下来治水的。
据说,大禹治水使陆地得到安宁,生性爱弄水的蛟龙担心危及龙宫,便率九仔以及水蛇、龟鳖之类,引潮逞凶,阻止大禹治水。大禹利用母蛟喜欢引水上涌之性,令臣民立于山巅,等待蛟龙涌上,以滚木滑石击之,蛟龙则退。双方相继战斗于伊洛、河朔、陈蔡,最后将母蛟围困于颍河。蛟龙败阵,子孙四散。禹命勇夫数人,跃入水中,用绳子将母蛟龙拴住。挖一深井,立一桩柱,把母蛟龙锁于井中,使其永不得出,只留下鱼鳖虾蟹生存于江河湖泽中,与人类为友。这便是大禹锁蛟的故事。
实际上,在禹州,大禹锁蛟的故事最典型的是另外一个版本:相传禹州城北颍河岸边住着一对老夫妇,膝下无子,收留了一个被水冲来的孤儿做干儿子。这孩子聪明伶俐,老两口视如掌上明珠。但他一不学文,二不习武,整天泡在颍河里戏耍,老两口怎样劝阻都无济于事。
寒冬腊月,大禹治水从颍河经过,见河里有一顽童在戏水,浑身冒着热气。大禹定睛一看,发现顽童为蛟龙所变,立即派人盯住这小孩儿,暗地察看他的家在哪里。
原来这蛟龙知道大禹的厉害,生怕被大禹捉住,因而变化为孩童藏身于民间。
第二天,大禹乔装打扮后来到小孩儿的家里探查。
老汉把收养这个小孩子的事向大禹诉说了一遍,大禹一切全明白了,中午就餐时分,那孩子从河里回来,看见大禹转身就跑,说时迟,那时快,大禹顺手从碗中捏起一根面条,叫声“变”,面条立刻变成一根又粗又长的铁索,只听“哗啦”一声,套在那小孩儿的脖子上。大禹喝道:“畜生,还不快现原形。”话音未落,那顽童变成一条几丈长、口如血盆、眼像灯笼、张牙舞爪的蛟龙。
大禹立刻把被锁住的蛟龙压在一口八角井内,那蛟龙苦苦哀求道:“啥时候能放我出来?”大禹说:“除非石头开花那天。”
据传,此井与海相连,深不可测。
多少年以后,有个新上任的州官来到禹王锁蛟井边,他想看看井里被锁的蛟龙到底啥样子,但又怕头上的纱帽掉进井里,所以摘掉纱帽,戴在井旁的石柱子上。井内蛟龙以为是石头开了花,便挣扎着想出来,转眼间,井里呼呼作响,井水一个劲往上涨,那州官吓得魂不附体,掉头就跑。衙役取下纱帽赶紧给州官送去,蛟龙看不见柱上的花,才又老老实实躺在了井里。
直到现在,在禹州城内古钧台南街中段东侧一个单位的院子里,还有一个禹王锁蛟井,它是为纪念大禹治水成功而建造的。早年的建筑毁于清末,井已填没。现在的锁蛟井,是禹县(今禹州市)人民政府1984年于原址稍东处重建的。井上建有一仿古亭阁,歇山抹角,上覆琉璃瓦,前面四根明柱,八扇透雕门窗,门额上刻有“禹王锁蛟井”五个大字。殿内正中靠后塑有禹王立像一尊,右手摁住蛟头,左手握铁链,一副威武气概。禹王像前有一口井,以巨石掩盖。石上穿有锁链一条,以示井内缚有蛟龙。移开井盖,则见井内有水,水中有一石雕蛟龙,仰面朝天,呈蹦出之状。
大禹是禹州之根,禹州因大禹而得名。禹州南关的大禹像,是如今禹州的标志性雕像,它表明了禹州与大禹与夏朝密切相连的关系。

热点内容
美的樱花空调 发布:2025-09-14 10:06:49 浏览:152
细菊兰花 发布:2025-09-14 09:42:53 浏览:886
购物兰花 发布:2025-09-14 09:29:40 浏览:457
绿植叶子白化的原因 发布:2025-09-14 09:26:25 浏览:10
邮寄多肉盆栽 发布:2025-09-14 09:23:07 浏览:485
情人节之前表白情人节 发布:2025-09-14 09:19:10 浏览:411
廿五花艺 发布:2025-09-14 09:11:32 浏览:611
樱花下的的情侣 发布:2025-09-14 09:11:31 浏览:20
花卉青年叶 发布:2025-09-14 09:06:35 浏览:50
梅花读周易 发布:2025-09-14 09:04:59 浏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