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器插花
『壹』 陶艺制作教程
陶艺不仅可以用来摆设与观赏,而且还可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那么,你知道陶艺是如何制作的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陶艺制作教程,希望能帮到你。
陶艺制作教程
瓷器全手工圆器制作工艺流程
圆器制作,是景德镇传统陶瓷成形工艺中的一类。它依靠陶车手工拉坯成粗形,进而利用陶范规整形制,是大量应用于日用瓷(杯盘碗碟)生产的一种方式。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采用了先进的机械生产方式,手工圆器几乎退出了景德镇的舞台。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但是对于传统,具备一定的杀伤力。
1:揉泥
揉泥,目的在于排空泥料中的气泡,使得泥料进一步紧致。缺少这一道工序,则容易出现坯体中含有气泡,坯体干燥烧制时容易破裂变形。
2:做坯
景德镇传统圆器做坯,即是依据最终的器型作出大致相应的坯体,以供后期印坯时使用。
3:印坯
做好的粗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自然阴干(必须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自然阴干,不可日晒。做坯成形的坯体,必须斜放在坯板上,不可直立放置,直立放置,则可能产生底部的坯裂),就可以进入印坯工序。印坯,是为了使手工成形的圆器在烧制后达到整齐划一。待手工拉坯的坯体自然阴干后,将半干的坯体置于土制磨具上以手按拍,使得坯体周正匀结。
4:利坯
利坯,是将印好的坯精加工,使其进一步光整圆润。
5:荡里釉
圆器制作,若是器内没有装饰的,则需要先上里釉。器物外面的釉则是后期第二次的浸釉。釉,是附着在陶瓷坯体表面的玻璃质薄层,与玻璃有着类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釉一般以石英、长石、粘土等为原料。陶瓷施釉的方法有:喷、吹、浸、浇、荡等方法。里釉(器物内部的釉面)和底釉(器物底足的釉面)我们采用的是传统的荡釉法,外釉我们采用浸釉法。
6:画坯
荡好内釉的坯,则可以进入画坯工序。
画坯用的青花料事先需要长时间的研磨,配方,则是每个工作室密不可宣的了。
混水:
青花瓷的魅力,就好比写意水墨山水在中国国画中的地位,而青花之美,不仅仅在精细的画工,青花的山水具有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的皴法和染法所具有的优美细腻的层次,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混水这一道工艺。
7:施外釉
绘制完成的瓷坯,需要进行第二次的施釉工序。此时,杯子的底足还未形成。浸釉法需要师傅对坯体、釉料以及瓷器的预期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瓷坯浸在釉水里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到瓷器烧成后的品相。
8:挖底足
瓷坯外部施釉后,在釉面自然干燥后,就可以进入挖底足的工序了。由于我们制作的是釉足的器物,在挖底足时需要留出底足最外圈的坯,且必须保持外圈的基本一致,这需要很强的控制能力和功底
9:写底款、施底釉
10:装釉足
釉足,初始状态是在陶轮上手工制出的小圆泥饼。干燥后再次在陶轮上旋削出相应的造型,与每一个杯子一一对应。
带有釉足的支烧工艺,始见于官窑烧造宫廷瓷器,使用釉足支烧的瓷器器皿足部为满釉,即美观,又光滑而不至于划伤家具的表面,然而由于这种工艺的复杂程度和难度,现代陶瓷工业仅用这一工艺烧造贵重的高档瓷器。
11:满窑、烧窑
将待烧的瓷坯合理的分布于窑体内,称之位满窑。满窑时需要依据窑体的结构大小以及所有待烧的坯体大小合理摆放,并留出合理的火道烟道,否则会影响烧制时窑体内的气氛,导致烧制失败。
12:开窑
经过12-18小时的自然冷却,在窑体内温度降至常温时,就可以开窑了。这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刻。
最后,我们还需要对烧制出窑的瓷器进行检验和底足的打磨。
陶艺基础知识与陶艺文化
最初的陶器,露天烧成,粗糙易碎,约在八千年前,开始将陶坯放到窑中,用控制燃烧的办法来提高质量,陶器不仅较以前结实,也更美观,成为艺术品了。商代以前,陶器的颜色主要是红、灰、黑三种。後来人们掌握了涂釉的工艺,陶器的色彩也变得为鲜艳丰富。唐朝制成的工艺品彩陶,习称唐三彩最为有名。
由于有这长期积累的陶艺为基础,我国在世界上生产出瓷器,并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西方人遂用CHINA即中国来称呼瓷器,也可以说是用瓷器来称呼中国。而在西方语言中china 一词,也是把陶器包含在内的。
关于陶器--彩陶、黑陶到白陶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步。它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
我国最初使用的岩石陶器,由于考古发现不全,虽不知其全貌,但六、七千年前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的彩陶,体现了中华民族祖先在制陶技术上惊人的创造才能。
仰韶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繁荣时期的文化。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故名。遗址中出土了许多石器和骨器,还发现了非常精美的陶器。因此,有人称它为“仰韶文化”。起后,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又陆续发现了许多类似仰韶村的文化遗址,起分布极广,从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往东到山西、河北、河南各省,遗存不下千百处,其中以西安半坡遗址最为典型。仰韶文化彩陶所涂的彩料,大致有赭、红、黑、白四种,因含不同的矿物质而定。彩料都烧牢在陶片上,非常牢固,非用刀刮不下来。彩陶最初的装饰,受编制物的影响很大,后来人们发现烧制好的陶器不用编制物也可以使用,但纹路还是保留了下来。彩陶上常见的有席纹、绳纹、蓝纹等,又以鱼纹最具代表性。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成就卓越,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中国艺术发展的起源,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绚丽多彩的一页。
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我国中原地区的彩陶工艺逐渐衰落时,在黄河下游和东部临海的广大地区,又兴起了另一种文化。它以出现较多的黑色陶器为其特征,所以称为“黑陶文化”。因为它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章丘)龙山镇,故而也称“龙山文化”。
黑陶工艺的发展,东起山东半岛,西到河南、陕西地区,北到辽东半岛,南到杭州湾地区。黑陶工艺在生产上利用陶轮制作陶器,是技术上的一个巨大的进步。封窑技术是黑陶工艺的又一重要的发展,黑陶工艺的窑室扩大,火坑延长,提高了窑室的温度,缩短了烧窑的时间,也增加了扬室的容积。封窑技术是在烧制过程中,将窑口密封,而是陶土的含铁成分充分还原,这不仅使陶器的硬度提高,使陶器坚硬耐用,而且获得灰色和黑色的色彩效果。渗入碳素所烧制的黑陶,是一种质量很高的陶器。这种陶器的器体很薄,内外皆黑,表面光亮,有“蛋壳陶”的美誉,是黑陶工艺器中的精品。黑陶的工艺特点,可以归纳为四个字,即黑、薄、光、纽。黑是指乌黑如漆的色彩,薄是指器壁很薄,光是指它具有平滑的光泽,纽则是指在造型上具有鼻、耳、盖纽以及流、足、扣手等适于使用的各种饰件和功能件。
陶器的制作十分精美,但它毕竟是用黏土值得器物,质地较疏松,还会渗水。我国的祖先发现用一种白色的高岭土,以千度的高温烧成器物,体洁白,致密,坚硬,也不渗水,这样的器物后人称为“白陶”。
白陶的制作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目前发现最早的白陶是距今6000多年前,浙江桐乡罗家角马家浜文化早期遗址出土的白陶片。大汶口、大溪和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也有出土。到了商代,白陶胎质洁白细腻,质地坚硬,饰纹精美,使陶器装饰与青铜艺术交相辉映。白陶不但和以灰陶为主的各种泥质陶器和夹砂陶器的颜色不同,而且两者所用的土质原料也有着很大的区别。根据对山东城子崖龙山文化和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白陶的研究,发现它们的化学成份非常接近瓷土(河南巩县瓷土)及高岭土的成份。在对安阳殷墟白陶的电子显微镜观察中,发现它的矿物主要组成与高岭土很相似(参见周仁、张福康、郑永圃:《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和殷周时代制陶工艺的科学总结》,《考古学报》1964年1期)。这说明了我们的祖先至少在龙山文化时期和夏、商两代就已开始利用瓷土和高岭土来作为制陶原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高岭土烧制器皿的国家。高岭土是一种主要由高岭石组成的粘土。长石经过完全风化之后,生成高岭土、石英和可溶性盐类;再随雨水、河川漂流转于他处并再次沉积,这时石英和可溶性盐类已分离,即可得高岭土。我国高岭土的储藏量很大,分布极广,品种繁多。其中比较著名的产地有江西星子高岭、江苏苏州高岭、湖南大德岭高岭。由于瓷土和高岭土的含铁量分别为1.59%和1.72%,遂使这种陶器的颜色都呈白色,再加上艺术装饰就形成了我国独特的白陶。由于白陶器比一般灰陶器有着胎质坚硬和洁净美观的优点,所以在夏、商时期,白陶器多被统治阶级生前享用,死后随葬于墓内。
陶质与颜色 瓷土或高岭土,呈白色。
器型 夏代的白陶器在河南豫西一带的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与墓葬中皆有发现,常见的白陶器形制多系鬶、盉、斝等酒器。盉为圆顶折肩管状流、细腰带鋬袋、状足;白陶斝为敞口、细腰带鋬、袋状足。商代早期的白陶器,在河南豫西一带的文化遗址与墓葬中也有发现,形制除鬶与盉外,又出现了爵。爵的形制为敞口、深腹细腰、扁形鋬、平底三锥状足。商代中期的白陶器,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不少遗址中都有发现,但多系残片。其中能看出形制的,除有鬶、盉和爵外,还有豆、罐和钵等。湖北黄陂盘龙城和江西清江筑卫城等商代遗址中,也发现有胎质坚硬而细腻的白陶器,其中有罐和钵等。商代后期是我国白陶器的高度发展时期。在河南、河北、山西和山东等地的商代后期遗址与墓葬中,多发现有白陶器皿,其中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数量最多,并且制作相当精致。常见的白陶器形制有小口短颈、圆肩、深腹、平底罍,小口长颈、鼓腹、圈足壶,小口长颈、鼓腹、平底觯,小口、鼓腹双鼻卣,敞口鼓腹平底盂和敛口、鼓腹、圈足簋等。
到了西周,可能由于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较多烧制与使用,白陶器已经很少发现或根本不见了。
纹饰 夏代有些白陶鬶的口沿饰锯齿状花边,上有长方形镂孔和鋬对称的乳钉装饰。部分白陶盉除腹部饰弦纹两周外,有的在鋬上还刻划有三角形纹。这时的白陶器一般他说来胎质坚硬细腻,胎壁也较薄。商代早期的白陶爵的鋬上和口部刻划有人字形纹饰,白陶盆器表拍印着绳纹和附加堆纹。中期白陶器的器表多为素面磨光,只有少量饰印绳纹。商代后期的白陶器,胎质纯净洁白而细腻,器表多雕刻有饕餮纹、夔纹、云雷纹和曲折纹等精美图案花纹装饰。从有些白陶器的形制和器表的纹饰看,显然是仿制同期青铜礼器的一种极为珍贵的工艺美术品。商代后期可说是我国白陶器烧制工艺技术发展到了顶峰的时期。
烧成温度 可能在1000℃左右。
陶制技术 基本上都是采用手制,以后也逐步地采用泥条盘制和轮制。
“陶艺”是“陶瓷艺术”的简称。现代陶艺是针对西方工业化生产日益发展、机械化代替了手工制作的现象而产生的。虽然大工厂生产出来的瓷器比手工陶瓷器更为精细、工整,而且价格更便宜,然而这种整齐划一的产品缺少个性和变化,因为每十件、每二十件的陶瓷器都是一样的,渐渐使人们厌倦,这种情况在其他行业也是一样!于是现代社会开始崇尚个性,崇尚自然朴实的风气!这时,有一些人开始有意识地创作富于陶瓷制作者个人特性的陶瓷,陶瓷作品的造型和表现手法开始丰富起来,不只限于日常用的器皿,一些纯粹的陶瓷造型艺术或陶塑也大量出现了,这些人成为最早的陶艺家。现代陶艺就此诞生了!
不过,中国的陶瓷发展历史是独特的,中国人很早就用陶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愿望,比如大家熟悉的唐三彩陶源就不是用来日常使用的,而是作为陪葬用的冥器,代表着死者和生者希望在冥间继续享受的生活方式。这件《唐三彩胡人骑骆驼》是一件随葬品,反映了当时东西交流的繁盛,湖人(外国人)骑着骆驼来到中国进行贸易。
花瓶也不一定是用来插花,比如清代的货瓶就是皇帝专门用来赏赐大臣用的;十九世纪末,有一批陶瓷艺术家以盗当纸,用陶瓷材料进行绘画创作并题诗著名,其创作风格表现出对文人画欣赏趣味的偏好,他们实际上是我国现代陶瓷艺术的先驱,是现代陶艺的鼻祖。例如王涛《刘海戏赠》瓷板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它借鉴了中国画的笔墨和诗书画一体的特点进行艺术探索,他们的艺术实践比西方现代陶艺早得多。
归纳起来,现代陶艺就是在一种反对机械化、表现自我、表现个人的审美趣味的观念下成长起来的艺术,所以现代陶艺喜欢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即使陶艺作品并不完善,即使它留下了人工的痕迹,都不要紧,这种理念吸引了众多的人参与。近几十年来,当现代陶艺的观念在世界上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目前国际上探索的主要问题是:怎样使作品更好地反映创作者的个人意志和思想?在技法上、艺术品位上如何获得突破,提高审美趣味?
过去的半个世纪,当中国人还在为生存苦苦挣扎的时候,发达国家的陶瓷艺术已经飞速发展起来了,而且每个国家都呈现不同的风格和特色。比如美国的陶艺教育非常普及,从中学到大学都有陶艺专业供各个年龄层的人学习,参与人数众多,美国的陶艺作品体现这个民族轻松活泼、色彩斑调的特性,喜爱表现社会生活中的人和故事,直接而且生动。日本的陶瓷艺术是在汲取传统营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 11艺术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作品追求工艺的完美、精致,以及风格的典雅、新奇……陶艺在中国正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门类逐步成长起来,参与和从事这一艺术门类的艺术家越来越多。而且,由于它集趣味性、创造性为一体,已经成为一项极受青少年欢迎的学校素质教育和都市休闲活动的内容。其实,陶瓷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它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吃饭的碗,喝茶的杯,堡汤的项,插花的瓶,存钱的扑满等等,每一个 中国人自小就摸着各种不同风格和样式的陶瓷器长大,在无意识中形成了对陶瓷器的直接观感,虽然日常接触的陶瓷器未必具有艺术品的质量,但不要紧,她为你建立了比较好与坏、精与粗、雅与俗的基础。所以,留意一下你会发现,没有一种艺术品种像陶瓷器一样深入寻常生活,如果你想看国画,或者油画、版画、雕塑,你必须有一定的际遇,否则必须特地去博物馆、美术馆参观,惟有接触陶瓷器不需要,它就是生活本身。
法国Jean-FrancolsFOuihouX的获奖作品《大贝壳状容器》,这件作品的造型介于贝壳状容器和线形构造之间,正好“迎合”了国际上崇尚在日用器皿造型的基础上进行雕塑的潮流,它采用的釉色是我国传统的粉青釉,丰厚而莹润,有玉般的质地。
陶艺的发展史是人类文明史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人民在世界科学史上和文化史上,都曾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其中陶瓷的制作工艺及其发展,更是绚丽多彩,鲜艳夺目的一页。
随着人类世世代代长期用火经验的积累,对于火的使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火与上的结合,社会生活的需要,这就为陶器的出现准备了必要的条件。陶器,作为人类的生活用品以及文化象征是不断发展、更新的,这在人类创造发明史上也是一个奇迹。当人类第一次发现泥土过火焚烧变成陶器时,人类的文明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陶器的出现,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作斗争的新篇章,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同时,陶器的发明,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生活史上开辟了新纪元。陶瓷总是记载着每个时代人类文明的进程,因此一部陶瓷的发展史,必然是一部人类的文明史。
陶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化、不断更新的过程,这个家族日益丰富多彩。彩陶、黑陶、白陶、唐三彩、紫砂器、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缤纷的彩绘瓷……这一粒粒陶瓷史上的准康明珠,结成了一串最吴的珠链,陶瓷发展的历史便是串起这条珠键的细线。
陶器作为一种生活用品,从它产生之时开始,就和艺术密不可分,无论是器形还是纹饰,都是艺术的创造或模仿。也许,没有一种材料能像陶瓷一样在每一个时代都参与了人类的生活。而在当今的现代生活中没有陶瓷艺术是不可想象的,这一古老的文明为现代人们的生活。文化增添了无限的趣味。以往在人们的观念中;陶瓷只能作为一般的日用品看待,无形中就制约了陶瓷在艺术领域中的地位。当今陶瓷这一古老的材料与制作工艺重新得到认识、理解与应用,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门类——陶艺。陶艺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参与了现代人的生活,并协调于时代的审美追求。
陶艺分为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传统陶艺主要从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的角度去认识传统陶瓷的材料、工艺制作、成型手段、装饰技艺、烧成效果与艺术效果,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各个不同时代所创造的不同的艺术风格。
而现代陶艺则是在传统陶瓷的基础上,去更新工艺材料、发挥技艺手法的表现力,去探索新的表现技巧,创造出具有时代感与个人风格的艺术形式的。现代陶艺在世界各国都逐渐得到发展,尤其是欧洲。美洲、日本等国家发展的速度比较快,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退然不同的作品。因此,现代陶艺使古老的陶瓷材料更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无论科技发达的现在,还是人类起源的远古,火与土对于人类来说始终充满了激动与就力。陶艺是一种集历史、科技、技艺、艺术创造为一体的艺术。对于材料、造型、装饰、色彩、肌理以及制作工艺,陶艺同其他艺术形式有很大差异,正是这些特殊的材料、工艺与烧成,构成了独特的表现语言与表现形式。
中国虽作为瓷的母国、陶的故乡,但现代陶艺的起步应当说还比较晚。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现代陶艺以它独特的特性,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表现空间,越来越成为现代人所热衷的一项艺术活动。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陶瓷产区遍布各地,国内许多艺术院校相继成立了陶瓷及相关的专业,陶艺界也出现了一批深具实力的先行者。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中国现代陶艺将会以其独特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同时也会出现更多的爱陶人和作陶人。
『贰』 梅瓶就是插花用的瓶子吗
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
“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系有一对为白地黑花梅瓶,瓶身一书“清沽美酒”,一书“醉乡酒海”,作盛酒的用具是明白无疑的。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因此,这类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意造型优美。 {广交藏友. 壹叁壹捌 叁零壹肆 贰伍陆}
一、梅瓶的称谓与用途
“梅瓶”这一雅称,直到清末《陶雅》一书中才出现,其得名有几种说法,其中民国初年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较为可信,该书解释为:“梅瓶,口小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
最早的梅瓶出现在宋代,最初用途可不是用来插花和欣赏的,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两件金代白地黑花梅瓶,分别在瓶腹写有“清沽美酒”与“醉香酒海”,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有明代唐寅绘制的《饮中八仙图》,被认为临摹自北宋赵公麟的作品。画面描绘了李白、贺之章、张旭等八人坐于松林间畅饮,一名侍童正把梅瓶中的酒倒在酒缸里。这些都说明梅瓶最初的用途是一种储酒、储水用具。辽宁叶茂法库台辽墓中出土有鸡腿瓶,江西瑞昌发现的南宋淳佑十年(1251年)墓中,墓主的头部顶端也放置有一对磁州窑梅瓶,南宋时期的墓葬中也出土有梅瓶,说明辽宋时期的梅瓶主要用途为实用贮酒具,但有时也被用作陪葬品。
北宋赵令畤《侯鲭录》记载:“陶人之为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似瓦壶之制,小颈,环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馈人牲,兼云以酒器,书云就一经或五经焉。他境人有游于是邦,不达其义,闻五经至,束带迎于门,乃知是酒五瓶为五经焉”。很多学者认为,这种可装酒一斗、名为“酒经”的小口修腹瓷瓶,很可能就是宋代人对梅瓶的称谓,因此宋代的梅瓶也可称作“经瓶”。到了元明时期,从古人的诗文分析,此时的梅瓶可能被称为酒“樽”、“”酒瓶。
二、梅瓶的前身——鸡腿瓶
北宋以前的陶瓷器中,并无梅瓶造型,唐代仅有接近梅瓶的白釉瓶(上海博物馆和故宫都有收藏,形体较矮,都施有化妆土,应为北方地区烧造),与我们后代所说的带有S形曲线的梅瓶造型有一定差异。
梅瓶的出现与辽国契丹族有着重要关系。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中的一支,在唐代就与北方汉族多有交往,《辽史》称“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
为了适应迁移生活,契丹人仿照革囊创烧出便于携带的陶瓷提梁壶(俗称 “马镫壶”、“鸡冠壶”)。他们还创造出了一种上粗下细、状如鸡腿的长腹瓷瓶,用于运水或储酒之用,这种鸡腿瓶被很多现代学者视为梅瓶的雏形之作。小口是为了避免盛装的水、酒溅出,减少酒的挥发并方便携运,辽墓壁画中还有表现契丹人运输鸡腿瓶的画面。鸡腿瓶口小、胫细、腹长,用绳索捆绑后背运很方便,倒梯形造型使绳扣越勒越紧,确实很适合契丹人游牧射猎、逐水草而居的生活需要。
张家口市宣化县曾发掘辽天庆六年(1116)张世卿墓,在后室南壁壁画中描绘有两个捧有酒壶、酒杯的男侍者。画面上画有三只平行摆放的青绿色梅瓶, 瓶口附盖(也有学者认为反映以泥封口),应该表现的是瓷制梅瓶(图1)。有意思的是,这三只梅瓶放置在低矮木几上,木几上开有三个圆口,梅瓶刚好卡放在木几上,这幅画面说明在北宋时期,造型修长、小底的瓷梅瓶由于重心较高,使用中应该是放在这种木架上,由于体积较大,这种长腹大梅瓶还上不了餐桌。1999年,辽宁省博物馆征集入藏了一套辽代彩绘壁画木椁,也描绘有木桌下置一矮几,桌上放有带温碗的注子、深腹碗等酒具,矮几描绘有罩布,上面也放有三只带盖的长腹梅瓶,可惜由于年代久远,壁画上梅瓶的足部比较模糊,看不出矮几是否有开口,但这则壁画与宣化张世卿墓互为佐证,证明了这种矮几是辽代梅瓶的放置用具。
1999年3月,宣化下八里村的村民在进行春灌时,在已发掘过的张世卿墓东南约50米处耕地里,发现了奇怪的渗水现象,河北省文物研究接报后展开钻探,先后探出9座古墓并予以清理,发现这里是张世卿一族的墓地。其中7号墓出土有墓志,显示墓主张文藻和张世卿为同宗近支,文藻为长辈,属叔侄关系,张文藻与妻子合葬于辽道宗大安九年(1093年)。墓中出土物包括了2件绿釉鸡腿瓶,口径6、底径6.5、高21厘米,造型作小口、短颈、溜肩,长圆腹,小平底,通身施有绿釉,瓶身较一般辽代鸡腿瓶矮,应视为梅瓶造型。出土时,瓶口部用石灰封闭,瓶内尚存留有枣红色的液体。张文藻墓中也保留有题材丰富的壁画,基本占满了整个墓壁,主要为反映墓主人生活为内容的风俗画,包括散乐图、对弈图等。前室东壁上描绘有“童嬉图”,主要为有关茶道的内容,画面中木桌上放有一只短腹小口梅瓶,桌下的矮几上放有腹部修长的鸡腿瓶,考虑到墓中出土的两只绿釉鸡腿瓶在造型上与传统梅瓶已比较接近,瓶中盛有枣红色液体,墓中壁画描绘的鸡腿瓶也应是用作装酒,并且从壁画可知,当时的梅瓶已分长腹、短腹两种,短腹梅瓶已可摆放在桌上了。
辽代梅瓶有茶叶沫釉和白釉剔粉、白釉划花、白釉剔粉填黑等种类,装饰图案多为牡丹纹。造型上,有继承契丹传统造型的鸡腿瓶,如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乾二年田”款茶叶沫釉梅瓶,高64.9、腹径24.3、口径8.4厘米,作平底,底足无釉,“乾二”应当是指辽乾统二年(1102),“田”字应为制作工匠的姓氏(图2);而图3展示的则是受汉族文化影响而烧造的剔刻花填彩梅瓶。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的猴头沟乡是辽代缸瓦窑所在地,北京故宫的刘毅先生曾在《关于梅瓶历史沿革的探讨》一文中提及,他在缸瓦窑考察时,见到许多鸡腿瓶的残器,说明赤峰缸瓦窑为是辽代梅瓶的一处重要产地。
三、宋金时期的梅瓶
鸡腿瓶传入北宋后,北方汉族地区也开始烧造这种长腹小口瓷瓶,最终使梅瓶造型固定下来,在宋代南、北方民窑中多有生产,而少见于宋代的官、汝等官办瓷窑,说明梅瓶作为盛装实用具主要为民间生活所使用。在造型上,北方梅瓶较多保留了契丹鸡腿瓶的痕迹,形体修长而秀丽,瓶口为蘑菇形或梯形,便于使用绳索捆扎。而南宋景德镇生产的影青梅瓶和江西吉州窑等地烧造梅瓶,其高度明显低于北方梅瓶,容积缩小,腹径较大,显得矮而胖,造型上显得比较小巧,反映了当时大江南北不同窑区的产品有一定地域特点。除了陶瓷器中出现梅瓶外,宋代的金银器中也存在梅瓶造型,1996年4月,四川彭州市西大街发现过一处宋代金银器窖藏,出土金银器多达350多件,其中有10件银制梅瓶,均为锤揲加工成型,包括素面梅瓶、如意云纹梅瓶、凤鸟纹梅瓶等,有些还附有银制瓶盖,从出土金碗上有“绍熙改元”纪年看,这批窖藏金银器为南宋中期产品,少量为北宋中晚期到南宋早期产品,类似的宋代银制梅瓶在国内博物馆还有收藏,说明了宋代梅瓶的质材已从陶瓷扩大到到金属制品。
宋代北方生产的梅瓶以耀州窑刻花梅瓶为代表。这件青瓷刻花梅瓶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口径7.5、足径11、通高48.4厘米,造型挺拔修长,瓶腹无接胎痕迹,说明系一次拉坯成型,显示了耀州窑制瓷匠师的高超技艺。由于长腹小底梅瓶不便于放置,耀州窑在北宋时期还创造出一种吐噜瓶,造型上看如同将长腹梅瓶截去下半部,这种瓶型在北方名为吐噜瓶,据说因酒从瓶中倒时发出“吐噜”响声而得名。河北定窑、磁州窑和河南扒村窑、鹤壁集、登封窑诸窑都烧造刻花梅瓶。
1951年,考古部门在河南省禹县白沙镇发掘了宋代墓群,其中一号墓年代为北宋元符2年,墓室内壁采用了砖雕与绘画相结合的技法描绘生活场景,其中墓前室西壁表现了墓主人夫妇饮宴画面,居中的方桌上摆有注子、带托盏杯,墓主夫妻二人袖手坐于桌旁,两边有三位侍女和一名男侍分别捧着唾壶、果盘,在桌下描绘了一只梅瓶,放置在束腰方座上(图6)。从桌上摆放酒具看,这只梅瓶的用途也应是盛酒具,考虑到辽张世卿墓描绘的梅瓶被插放在开孔的木座上,白沙宋墓壁画表现的梅瓶比北宋梅瓶实物要短一些,是否可解释为束腰高方座可能也开有圆形开孔,梅瓶足部同样被插放在圆槽中,这样一来,放在木座上的梅瓶感觉瓶身矮了一些。
北宋的梅瓶都为小口、腹修长,底部比较小,到北宋晚期和金代初期,梅瓶的造型有了发展,梅瓶的底径增大,直接可以放在地上,不必再依赖木制支架了。这在考古资料中也可以找到例证,山西稷山马村曾发掘金代墓葬,其中一座金代早期墓的北壁砖雕表现了夫妻对饮,南壁设有舞台和杂剧砖雕,说明这些砖雕共同组成了墓主夫妇饮宴并观看杂剧的场面,画面居中为方桌,上置注子、盏杯、果盘等,桌下有一梅瓶,底径较大,已可以平稳的放置在地上了。
陕西省文物局鉴定组徐涛先生告知笔者,他们在陕北作馆藏文物鉴定时,很多市县都收藏有宋金时期的黑釉梅瓶,说明梅瓶在比较干燥的北方地区使用量较大。故宫博物院收藏有10多件造型近似的黑釉梅瓶,其中一件黑釉梅瓶肩部刻划有“天威军官瓶”,这种粗瓷梅瓶就是北宋北方装运水、酒之用,水是行军的必需补给,而酒则可以鼓舞士气。南宋赵彦卫在《云麓漫钞》卷七记载,南宋初年岳飞、韩世忠军中“别置亲随军,谓之背峞军”,“一入背峞,诸军统制而下,与之亢礼,犒赏异常,勇健无比,凡有坚敌,遣背峞军,无有不破者”。至于为何酒瓶被称作“峞”, 赵彦卫考证说“范参政致能说,雁北人呼酒瓶为峞,大将之酒瓶必令亲信人负之。范尝使燕,见道中人有负罍者,则指云:此背峞也。故韩兵用以名军。峞即罍,北人语讹故云,韩军误用字耳”,按此记载,峞(wēi)与罍(léi)两字发音相近,所以产生了讹传。南宋初期统领抗金主力部队的将帅大部分为陕北人,韩世忠等陕北籍主将的亲信部队被称为“背峞军”(即为主帅背酒瓶的亲军),显示了北方军旅中使用陶瓷梅瓶的遗风。
与南宋同时期的金政权,由北方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同样表现出喜好豪饮的民族特点,此时的北方梅瓶继承了粗犷的风格,以磁州窑和扒村窑烧造的白地黑花梅瓶、黑釉梅瓶为代表,同时期的西夏灵武窑也烧制有剔刻花梅瓶。宋金时期河北磁州窑烧制的白地黑花梅瓶以绘画为特色。金代磁州窑烧制有一种黑瓷弦纹梅瓶,造型上接近辽鸡腿瓶的样式,装饰简单,肩部刻有“葡萄酒瓶”字样,山西省文物部门在怀仁窑调查时,还发现有凸凹弦纹黑釉梅瓶,肩部刻划有“酒都司使”,说明亦为金代梅瓶,较多保留了辽代鸡腿瓶的遗韵。上海博物馆收藏有数件金代梅瓶,代表器为金代磁州窑“清沽美酒”款梅瓶和金代扒村窑黑地白龙纹“正八”款梅瓶。黑地白花“正八“款梅瓶在绘画处填有白色化妆土,瓶身旋修痕比较明显,瓶腹两侧分别描绘竖向龙纹,并在一条龙下部书写“正八”两字,“正八”两字可能来源自佛教“八正道”、“八部众”(即天龙八部)观念。
南宋梅瓶标准器下面几件可为代表:是南宋景德镇窑烧造的青白釉刻花梅瓶,现藏广东省博物馆,口径4.3、底径9.4、高31.8厘米,肩部装饰以流畅的刻花缠枝莲纹,辅以浅细篦纹模拟水波,如同随着微风摇曳的满塘莲荷,莲花水波与淡雅的影青釉相互映衬,给人满目清新之感。1991年9月,四川遂宁金鱼村发现过一处南宋窖藏,出土瓷器985件,也包括青白釉梅瓶8件,其中的青白釉刻花梅瓶还带有浅杯形的瓷盖。图12是一件南宋龙泉窑带盖青瓷梅瓶,口径5.9、底径7.3、,通高28.5厘米,胎色灰白,釉色青雅,釉面润泽晶莹,底部露胎,通体装饰了凹凸弦纹,线条流畅优美。这件梅瓶1979年出土于浙江松阳县庆元元年墓葬(1195年),现藏于遂昌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图13则是南宋吉州窑烧造的黑釉刻花梅瓶,通高21.2,口径4.8、底径6.6厘米,1972年江西吉州窑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它的底径明显增大,在腹部两侧装饰以剔刻折枝梅花,刀法细劲流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金代和南宋时,还出现一种口部稍大的新样式梅瓶。这种大口梅瓶在耀州窑北宋晚期到金代初期曾有烧造,窑址中发掘出土过多件。这种北宋晚期开始出现的大口长腹梅瓶,造型上看应是自小口梅瓶改进而来,其装酒量有所减少,高度较北宋时降低,口部与底部尺寸均增大,放置时应不必依赖于支架,也便于使用提子一次打出一斤、半斤的酒来,是对梅瓶造型的一种改进。四川广元大足石刻中保留有南宋石刻地狱图,雕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其中一幅雕刻为劝饮图,图旁镌刻有《大藏经》文:“世尊告诸比丘饮酒者入地狱”,画面上一男子手捧带托盘的酒碗劝饮,身后的女子抱持一大口梅瓶。从大足石刻劝酒图可知,南宋时这种大口梅瓶在南方地区也有烧造,用途亦是装酒用具。
『叁』 客厅陶瓷落地花瓶摆件 现代简约干花干支插花装饰大花器黑白瓷瓶 这种花瓶可以放水养桃花吗,谢谢!
不可以。放水要专门可以加水的花瓶。你这个是干花干支的,可能会漏水,甚至损坏花瓶。
『肆』 茶席插花中花材的选择和造型
茶席插花中花材的选择和造型
茶席中花材的选择和造型都要符合整个茶会的主题和视觉风格,以及所冲泡的茶叶种类等;虽然茶席插花也可成其为一个独立的小主题,但它必然与茶会或茶席这个大主题构成从属关系。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茶席插花中花材的选择和造型,欢迎阅读。
茶席插花中花材的选择和造型
盛花的花材粗略可分为三类:赏叶类、赏花类、赏果类。
除去有毒或有不良气味者外,世界上任何一种植物均可使用。但是盛花的最终成败,很大程度上受到所选材料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插花之前的材料选择最为关键,且必须考虑与花器和场所协调。
一般而言,洋式房间配置西洋种的草木,日式房间配置日本原有的草木,和洋折中的房间兼可配置和洋品种草木,如此盛花与室内最感契合。花器则日本原有的草木,野草等适合插于竹篮,鲜艳的西洋花草适合水盘和盆钵。但水草类如用竹篮有违反自然之感,故必须使用水盘或盛钵。
个人随着经验累积,会逐渐对此类搭配的好坏有更深了解。切花可以剪取自野生或自栽,也可从花店购买,但最须留心其造型。虽然自然造型不佳的花枝偶然可能会有奇效,但再熟练的插花者一般都不会选择自觉不佳的花枝造型。
此外,花、叶如果全部造型相同,盛花会缺少意趣,插入时也比较困难,因此即使使用同种的`花,也要留心有花蕾、半开、全开等不同姿态,有时还会使用已经落花或结果的;叶子也要有卷叶、新叶、老叶、大小虫食叶等;枝条也要有挺直、倾斜、下垂等差异、往往还会配以岩石等,以模拟自然的山水,都必须选择合适的材料。
茶席中花材的选择和造型都要符合整个茶会的主题和视觉风格,以及所冲泡的茶叶种类等;虽然茶席插花也可成其为一个独立的小主题,但它必然与茶会或茶席这个大主题构成从属关系。
譬如我们在冲泡武夷岩茶时,可以选择偶有小型花朵的一截枯枝老干,并不配以其它花材,而造型则可是从花器中悬挂横出的样式,花器可选择深沉稳重的陶器;从材质和造型来看,红梅最符合这样的情态,且红梅之色亦饱满深沉,符合岩茶之韵,但腊梅或白梅则感觉不对;并且红梅见于冬,岩茶重发酵和重焙火的性质也颇宜冬日品饮。
又譬如我们在冲泡绿茶时,应该选择春日淡雅的小花或者无花只是新绿的枝叶,几种体量较小的材质簇拥着自然蓬勃地插入浅色的瓷器中,而不应太过修饰造型。
和焚香同理的是,如若冲泡加入玫瑰花瓣的茶叶则尽量避免选用玫瑰来插花,而冲泡桂花乌龙则不宜选用桂花作为花材。
除了茶性上的考虑外,我们还应该从更多的角度考虑插花与茶席的关系。比如从茶叶的揉捻形态和花材形态的关系上,碧螺春的卷曲状可以用藤条来呼应;我们也可以插入剑片状的叶片来强调龙井叶型的凛冽。
从茶名和花名的呼应关系而言,冲泡东方美人时可选择虞美人,但用美人蕉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冲泡竹叶青时可用文竹作为花材,但用龟背竹或富贵竹便会大相径庭;而冲泡铁罗汉时则可选用罗汉松。
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通感关系,比如花器插入松枝会让我们更加留意杯中正山小种的茶汤里带有被松枝熏制过的味道。
;『伍』 关于插花需要注意的问题
插花需要注意插花的器皿和花卉,其中插花器皿可以选择玻璃花器、塑料花器、金属花器、陶瓷花器等,而花卉能选择鲜花、干花、人造花等,其中选择鲜花要注意季节性,干花不能将其放置在强光之下,而人造花缺乏自然美。
插花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插花器皿
插花需要注意插花的器皿,可以按照设计的目的和用途来选择陶器、玻璃器皿、塑料花器、藤竹草编器皿等,其中陶器是最常见的道具,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玻璃器皿具有独特的透明感和闪耀光泽,而塑料花器较为便宜。
2、选择花卉
插花时需要注意花卉,可以选择鲜花、干花、人造花等,其中鲜花要根据季节来选择,例如在春季可以选择桃花,夏季能选择 杜鹃花 ,秋季可以选择木芙蓉,冬季能选择 水仙花 ,可以提高整体的观赏价值。
3、干花人造花
干花是由经过加工处理的干燥植物材料而制作成的花卉,它具有原来植物的自然美,也可以随意的染色和组合,但是干花缺点是不耐强光暴晒和潮湿的环境,而人造花的优点是保存时间长,种类繁多,缺点是缺乏自然美。
4、插花方法
鲜切花插花时,最好将其放置在室内通风透气的散射光处,避免植株被强光灼伤,而且要每隔一周更换一次培养水,可以将自来水静置1-2天后再使用,并且要定期向鲜切花上喷洒保鲜剂,使其花期延长。
『陆』 关于插花艺术赏析的论文
第一章 插花概况
第一节 礼仪插花概述
一、 用于各种庆典仪式(图、8)、迎来送往(图7),婚丧嫁娶(图9),探亲访友等到社交礼仪活动的插花,称为商业礼仪插花,简称礼仪插花。其主要是用途有:
(1)表达情意;
(2)渲染喜庆;
(3)慰藉或怀念等气氛。
图6 图7
二、 商品礼仪插花特点:(图6、7)
1、 造型整齐、简洁;
2、 色彩艳丽明快;
3、 体量较大,花材量多;
4、 插制较为整齐,繁密;
5、 花材花形规整,不宜过分硕大粗厚,也不宜纤细凌乱。
图8 图9
注意:制作礼仪插花还需要了解各国,各地,各民族的习俗与忌讳,以便选择适宜的花材种类、色彩与插花造型。
第二节 插花常用工具与其辅材
一 常用工具(图10):
(1)剪刀:长刀剪、尖嘴剪、日本花道专用剪;
(2)刀:弯头花艺刀、平头花艺刀、折刀;
(3)金属网:用于插花的骨架;
图10
(4)鸡笼网:主要用于插花的容器口处,固定用材用;
(5)花泥用的插花扦:用于插花的容器中固定花泥用;
(6)胶水:用于固定剑山和插扦;
(7)金属丝:用于固定花茎用;
(8)防水胶带:往容器里固定花泥时使用的强力胶带;
(9)花卉用纸带:绿胶带;
(10)铝丝、铜丝:作为花环芯材;
(11)透明胶带:有宽、窄之分;
(12)缎带:彩带;
(13)酒椰纤维:属于植物纤维,作于捆挷;
(14)金色金属丝:装饰金属丝;
(15)花环金属丝;
(16)蜡烛;
(17)插扦:用于固定蜡烛;
(18)纸皮金属丝:(天然色);
(19)锯;
(20)花泥锯;
(21)剑山;
(22)截断刀(工具刀);
(23)钢丝钳:剪断金属丝用;
(24)尖咀钳子;
(25)小剪刀;
(26)胶水枪;
(27)花泥;
(28)亚硫酸氢盐球:覆盖花泥用;
(29)薄地底:苔鲜;
(30)水苔鲜:保水性好。
二 常用辅材:
(1)包装纸(图11)
A玻璃纸: B麻络水纸; C印花纸; D折染纸; E 浮染纸; F瓦楞纸; G双色皱纹纸; H日本印花纸; I柳染纸; J云龙纸。
图11
(2)缎带:有塑料、布质、纸质的质地。
A纸绳、B嵌丝缎带、C纱质、D塑料缎带、E丝质、F布质
(3)包装绳:有金属、布、丝等质地。
三 插花器具:插花器具聚多,除烧陶、玻璃、金属和植物枝叶编织的篮筐以及塑料制等普通器具之外,还用日常用具如:贝壳、盐罐等。
(1)基本容器:小钵、小罐、小杯等长条形和圆形线盘、有脚的水盘,满足花枝下垂挂下来的细高筒形花器。
材质:不局限于烧陶,凡是来源丰富而且坚固的制品都可使用。
(2)其他造型的容器:容器形状、色彩、材质是否与花艺设计
题相吻合、比例是否适称是不可忽视的。
A陶瓷器:种类多、形状多但石粉制作瓷器敲击发出的是金属声,用粘土制作品敲击的声音发哑。
B赤土陶器:用专陶土低温烧制而成的,用作花艺容器时,一般内壁都有防水层,材质较脆小心使用。
C金属容器:铁、铜、银都有悠久的历史,给人视觉上厚重感。
D篮筐:形状多样多为竹、藤等植物器官编成。
E塑料容器;最新的塑料容器不但品质好,而且非常普遍,体轻而不易打破,价格便宜。
F玻璃器皿:多为透明的,所以要注意处理花茎,水也得保持清
洁。
四 花束包装材料
A丝带, B魔带、纸亚龙贴布、珠链、拉菲草, C金粉、天发丝、日本珠针, D心插, E香包, F 彩带, G花篮卡, H剪刀、缎带刷、卷边机、铁丝, I布娃娃、各种小球珠等。
第三节 学习插花的方法
学习插花和学习其它艺术形式一样,有浅入深,循序渐进,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过程如下:
⑴认识花材名称→⑵了解花的形态→⑶了解各种花材生长自然环境→⑷学习插花美学构图原理→⑸临摹规范优秀作品→⑹把作品组合创作成新作品→⑺学习各种花卉在插花中的使用→⑻创作有个性的作品。
(1)--⑸是初学阶段初学者应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反复的过程; ⑹--⑺是中级阶段可加入个人的手法变法,在这一阶段中要不断思索; ⑻是提高阶段要在花卉选择,配置,花器选择方面要加强,并且要对各种手法溶汇贯通。
插花体会:
1、要肯花时间;
2、要肯练习(光看不练是不会提高,光练不看是不会进步的);
3、要经常给自己充电;
4、要时常激励自己制作思维。
第二章 插花基本理论
第一节 插花基本知识
一插花材料:
狭义概念:具有观赏价值的,具有色彩的花朵。
广意概念:
1、物质:植物根、茎、叶、花、果以及轻工材料;
2、精神:创作者的精神、感情、思维变化。
所以插花艺术是由物质和精神集中于一体的艺术品,有时间性(短暂性)的艺术品。
二 花材按花卉形态分类如下(图12、13、14):
图12 图13
(1) 线状花材:具有长状花序序,肉穗花序的植物,穗状花如:剑兰(唐菖蒲)、晚香玉、金鱼草、绣线菊、紫罗兰、蛇鞭菊、贝壳草、飞燕草等
(2) 团块状花材:以独立的单体花枝形象出现,花形固定而厚实如:玫瑰、现代月季、香石竹(康乃馨、大丁)菊花、扶朗花(非洲菊)、郁金香、翠菊、向日葵、芍药等。
(3) 异状花材:富有个性的形态花材,是具有特殊的造型.如:鹤望兰(天堂鸟)、帝王花、皇后花、红掌、火鹤花、百合、鸡冠花、黄金鸟等。
(4) 散状花材:花形小而碎,密集形成、有的聚成伞状具有花多、小、密的特点,如:满天星、情人草、勿忘我、小菊花、孔雀草、一支黄花(黄莺)、蕾丝。
观叶花卉(图15、16):具有观赏价值,同时也具有耐脱水性强的叶片,可分为线状叶、块状叶、异形叶、填充叶、羽状
图14 图15 图16
藤状叶等。
A、线状叶:叶形狭长,具有飘逸造型:熊草、龙血叶、虎尾兰叶、剑叶、刚草等;
B、块状叶:具有较大的展面如:蔓绿绒(小天使)、黄金葛、绿萝、星点木、花叶芋、富贵竹等;
C、异形叶:特异形状和光彩夺目色彩:龟背叶、变叶木、枫叶、八角金盘等;
D、填充叶:以烘托陪衬为主的小形叶或丛生叶具有叶多、密小的特点如:文竹、武竹、黄金侧柏、蓬莱松、高山积雪、石松、七里香、南洋杉等;
E、羽状叶:如苏铁叶、美丽针、散尾叶、排骨草等;
F、藤状叶:天门冬、常春藤等叶片。
叶片在插花中是作背景,打底(衬底)填充作线条、做造型等应用。特别是现代艺术插花更不要忽略了叶片作用,花材及叶片与花的本身选择时注意其本身花材的刚性材质、形态、色彩。
三 花艺与花材(图17、18)
(一)、市场上常见花材:唐菖蒲、香石竹、月季、菊花其它花材主要以当地市场的材料和叶为主如:
1、新西兰:海芋(白色)还有橙色、红色、粉色、金色、黄色、等钻石百合是新西兰的又一款新宠儿,还有飞燕草、八仙花等;
2、澳洲:帝王花、公主花、袋鼠花、木百合、澳洲梅、银桦等;
图17 图18
3、东南亚:石斛兰、嘉兰、卡特兰、拖鞋兰等;
4、台湾:蝴蝶兰、安祖花(红、粉、绿、白、绿白、绿红);
5、南美热带区:蝎尾蕉;
6、中国:大花蕙兰、乳茄等;
(二)、市场新品种:洋水仙、尾穗苋、草原龙胆、贝壳花、猪笼草、芍药、八仙花、气球棉、宫灯花、风铃草、小茴香、蕾丝花、夕雾草、连翘、水龙珠、菠萝花、山归来、大莎草、孔雀蔺、木贼、熊草、钢草、草叶蕨、星点木、乌巢蕨、竹芋、高山积雪、阔叶武竹、银荷叶、富贵竹、沙巴叶、巴西木。
『柒』 陶瓷在生活中除了做艺术品,还有哪些用途
可以做一些餐具,如杯子和碗盆等,特别富有艺术气息,还有就是做下棋的棋子,特别具有收藏意义。
『捌』 插花设计艺术插花素材作品赏析
艺术插花产业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花卉艺术的鉴赏水平越来越高,下面是我整理的插花设计艺术插花素材作品。
插花设计艺术插花素材作品
插花设计艺术插花素材作品1
插花设计艺术插花素材作品2
插花设计艺术插花素材作品3
插花设计艺术插花素材作品4
插花设计艺术插花素材作品5
花型设计的必需品花器的种类很多。就材质分,有玻璃、瓷器、陶器、金属、竹藤等品种。就形状而言可分为瓶类和非瓶类。无论球形、方形、三角形的,还是上下粗细任意变化的,都可归为瓶类,篮、筐、藤圈等则属非瓶类。 不同花材花型搭配不同的花器,相得益彰,显现出完整而优雅的效果。
鲜花多选用玻璃或瓷花瓶,其中玻璃花瓶最受人喜爱。玻璃花瓶分为透明、磨砂和水晶刻花等几类。如果单纯为了插鲜花用,选择透明或磨砂的就行了,因为观花是目的,花瓶只是插花用的工具。刻花的水晶玻璃花瓶,除可用来插花外,其本身就是艺术品,具有极强的观赏性,但价格昂贵。插鲜花的花瓶可选择瓶身较长、瓶口较大的花瓶,这种造型的花瓶不仅盛水量大,可防鲜花脱水干枯而且利于花枝上下通气,防止腐烂。
还有一种使用颇多的是瓷花瓶。瓷花瓶形态变化不大,气质偏古典。相对而言,陶器的品种极为丰富,或古朴或抽象,既可作为家居陈设,又可作为插花用的器饰。金属类包括我国独特的景泰蓝、巴基斯坦风格的铜器、马来西亚的锡器等,使用它们显得更加有个性和特色。它们和竹木藤类的器饰多用来与干花、人造花搭配造型,以创造出独特的家居装饰效果。
花器的选用也体现了使用者的品味,“贵资铜、贱金银”,正是文人雅士崇尚的清雅静逸的气质。选用时还考虑到时节,讲究“春冬用钢,秋夏用瓷”。
猜你喜欢:
1. 插花比赛鲜花设计构图获奖作品大全
2. 插花设计专业艺术插花比赛获奖作品图片
3. 创意插花作品
4. 中国插花艺术插花比赛获奖作品图片
5. 学校创意插花作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