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画花卉
㈠ 寻找一位只画玫瑰的画家
皮埃尔-约瑟夫·雷杜德(Pierre-JosephRdoute)(1759-1840年)出生于法国圣于贝尔一个画家世家。他23岁时成为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的著名花卉画家杰勒德·范·斯潘东克(1746-1822年)的学生兼助手,也曾师从亚伯拉罕·道瓦尔修士,后又师从植物学家查尔斯-路易斯·埃希蒂尔·德布鲁戴尔(1746-1800年),系统地掌握了植物在形态方面的重要特点。这些植物学知识,使得雷杜德能够将他的绘画作品赋予严格的学术性与写实性。1777年旅居卢森堡,后定居法国。1788年,雷杜德被命为法国玛丽·安东内特王后的陈列室画师。1825年,查尔斯十世任命他为骑士。他的大多数书籍的出版都受到了皇室的赞助。在1830年“七月革命”后,他成为新任法国皇后玛丽-艾米莉(1782-1866年)的专职画家。法国革命后,受到拿破仑一世的皇妃约瑟芬等的庇护,作为宫廷画家被王公贵族和上流社会的人们比喻成“花之拉斐尔”“玫瑰画家”,名气盛极一时。他的一个学生,路易丝·玛丽·奥尔良,1832年成为比利时人的第一位王后。法国革命时期,法国皇后约瑟芬在巴黎郊外的梅尔梅逊宅第建造了一座宏伟的玫瑰园。据传她的玫瑰园中种植三万株玫瑰,几乎包括世界各地珍贵品种。她的花匠也是史上第一个尝试以人工栽培玫瑰花种的人。出于对她玫瑰爱好的敬意,在英法海战时,两国停战以便运送玫瑰给约瑟芬的船只通过。约瑟芬请雷杜德去玫瑰园画玫瑰,才有了这本被世人称为“玫瑰圣经”的画册。雷杜德本人被王公贵族和上流社会的人们比喻成“花之拉斐尔”“玫瑰画家”,名盛一时。把雷杜德的作品和同时代的几位画家相比,他的作品更科学,画得也更漂亮,花朵神采各异,颜色淡雅,色泽过渡自然。雷杜德流传最广的3部画集是《LesLiliacees》、《LesRoses》和《ChoixdesPlusBellesFleurs》,《LesRoses》最有名。书中169种楚楚动人的玫瑰,成为世界玫瑰的经典。浪漫的玫瑰,来自最不浪漫的劳作。在西方好多装饰画、瓷器等物品都选用了雷杜德的玫瑰花图。雷杜德一生为近50部植物学著作绘制了插图。他于1840年6月20日去世,被葬在巴黎的拉雪兹公墓。
㈡ 中国古代哪位画家擅长画梅花
古代擅长画梅的画家有王冕、金农、汪士慎等。
1、王冕
王冕(1287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
王冕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作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有《竹斋集》3卷,续集2卷。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
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对后世影响较大。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三君子图》等。能治印,创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绝妙。《明史》有传。
2、金农
金农(1687年—1763年),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寿道士等,因其人生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以自封“三朝老民”的闲号,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
他好游历,卒无所遇而归。晚寓扬州,卖书画自给。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
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五十三岁后才工画。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尤工画梅。
代表作有《东萼吐华图》、《空捍如洒图》、《腊梅初绽图》、《玉蝶清标图》、《铁轩疏花图》、《菩萨妙相图》、《琼姿俟赏图》等。著有《冬心诗集》、《冬心随笔》、《冬心杂著》等。
3、汪士慎
汪士慎(1686—1759)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汉族,安徽休宁人,寓居扬州。
工分隶,善画梅,神腴气清,墨淡趣足。暮年一目失明,仍能为人作书画,自刻一印云:“尚留一目看梅花”,后来,双目俱瞽,但仍挥写,署款“心观”二字。有《巢林集》。
与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高翔和郑燮并称”扬州八怪“。
(2)画家画花卉扩展阅读:
画作:
1、王冕
王冕以画梅著称,尤攻墨梅。他画的梅简练洒脱,别具—格。其《墨梅图卷》画横向折枝墨梅,笔意简逸,枝干挺秀,穿插得势,构图清新悦目。
用墨浓淡相宜,花朵的盛开、渐开、含苞都显得清润洒脱,生气盎然。其笔力挺劲,勾花创独特的顿挫方法,虽不设色,却能把梅花含笑盈枝,生动地刻画出来。
不仅表现了梅花的天然神韵,而且寄寓了画家那种高标孤洁的思想感情。加上作者那首脍炙人口的七言题画诗,诗情画意交相辉映,使这幅画成为不朽的传世名作。
元代王冕所作,画横向折枝墨梅,笔意简逸,枝干挺秀,穿插得势,构图清新悦目。用墨浓淡相宜,花朵的盛开、渐开、含苞都显得清润洒脱,生气盎然。
其笔力挺劲,勾花创独特的顿挫方法,虽不设色,却能把梅花含笑盈枝,生动地刻画出来。不仅表现了梅花的天然神韵,而且寄寓了画家那种高标孤洁的思想感情。加上作者那首脍炙人口的七言题画诗,诗情画意交相辉映,使这幅画成为不朽的传世名作。
2、金农
所画人物造型奇古夸张,笔法古拙简练,形象鲜明突出;山水构图别致,随意挥写点染,简朴疏秀 ;其梅、竹用笔奇拙 ,凝练厚重 。
书法从《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谷郎碑》变化而出,运笔扁方,竖轻横重,别具奇趣,风格独特,自谓漆书。金农的书画在当时享誉很高 ,为扬州八怪之一 。
有《山水人物册》、《月华图》、《携杖图》、《东萼吐华图》、《墨竹图》等传世。著《冬心诗集》、《冬心随笔》、《冬心杂著》等。
3、汪士慎
汪士慎画的梅花,清淡秀雅,李方膺的“铁干铜皮”恰成鲜明对比。金农屏曰:“巢林画繁枝,千花万蕊,管领冷香,俨然灞桥风雪中。”但我们从其传世的作品来看,汪士慎的梅,枝与花并不是太繁,但其间有一股舒香冷气,倒是不夸张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王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金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汪士慎
㈢ 牡丹画名家前十名
牡丹画名家前十名如下:
1、王雪涛画牡丹
王雪涛(1903-1982)是现代中国卓有成就的花鸟画大师。其笔下的写意花鸟,笔墨洒逸,赋色妍艳,风格独具,极富情趣。
2、于非闇画牡丹
于非闇(1889-1959),著名工笔画家、书法家。其工笔花鸟画的造型,重写生,尚形神,坚骨法,浓色泽,形成了浓丽有骨的风格,表现了繁茂向荣的生机,重振了两宋花鸟画的“写生”传统。
7、俞致贞画牡丹
俞致贞(1915-1995),女,我国20世纪涌现出来的一代工笔花鸟画大家、著名美术教育家,她先后从师国画大师于非闇和张大千,擅长工笔花鸟、草虫、蔬果。
俞致贞笔下的作品别具一格,给人以清新典雅、纯净秀美、生机盎然的视觉享受,开创了一代工笔花鸟画的艺术新风。
8、张大千画牡丹
张大千画花卉原本是取法于元明文人写意风格,但自1943年从敦煌临习壁画归来后,开始转变画风,致力于精笔工细、赋彩妍丽的画法、直朔唐宋诸家,所作牡丹较宋之前贤,别自俏立,独成一家。
9、齐白石画牡丹
齐白石生命的最后两年,体力、精力日见衰退,有时把笔作画连自己的名字“白石”都忘记怎么写了,但他仍然不断挥毫,尤以牡丹为多,仿佛在他的艺术里始终葆有企求富贵平安的善良愿望。
10、吴昌硕画牡丹
吴昌硕最擅长写意花卉,他以书法入画,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章法融入绘画,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
吴昌硕因以“草篆书”入画,状物不求写实,形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直抒胸襟,酣畅淋漓的“大写意”笔墨形式。吴昌硕善画牡丹,公推为清末以来第一人。
㈣ 百花之神|她一生酷爱花、养花、画花,从艺近80年
在中国美术界有”百花之神”的雅号。
一生从艺近80年,
是享誉海内外的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是现当代中国女画家中的杰出代表。
与丈夫吴作人一起,
在近40年的美术教育生涯中,
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画坛英才。
萧淑芳 (1911-2005年),广东省中山市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副教授、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妇联第四届执委。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吴作人艺术馆馆长、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会长。
习 画缘于天性
萧淑芳出生于一个书香名门之家。
她的叔父萧友键薯老梅是我国
现代音乐的奠基人之一,
父亲萧伯林为中国的铁路建设贡献了一生,
两位姑姑都是杰出的音乐家,
姐姐萧淑娴是著名的音乐理论家,
妹妹萧淑熙是美籍生物学家。
萧淑芳走上绘画之路和
家庭环境密不可分。
萧淑芳在姐妹7人中排行老五,
从小生活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
和姐妹们一样喜爱音乐、
美术、文学,闲暇时
跟叔父学习钢琴和乐理知识,
此外对滑冰、骑车也很热衷。
在首届华北地区女子花样滑冰大赛中,
萧淑芳曾获第一名。
萧淑芳说:
“缘于天性,
我天生喜欢世间美的事物。”
她自幼画什么像什么,
父亲萧伯林全力支持她,
并请名师进行指点,
还特邀艺术大师齐白石先生为她治印。
这些都促使她最终走上绘画之路。
萧淑芳15岁那年,
叔父萧友梅从德国归来后在
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任主任,
当时只有26岁的林风眠任该校校长。
通过萧友梅向林风眠举荐,
萧淑芳进入该校西洋画系学习,
施教的老师有李超士、彭沛民、
克罗多(法籍)等。
3年西洋画技巧和理论的系统学习,
为她以后从事美术专业创作
和教学奠定了基础。
与吴作人的半世情缘
在南京中央大学徐悲鸿工作室学习期间,
吴作人和萧淑芳曾是同班同学。
萧淑芳回忆说:
“当时我们的关系很一般,
那时的吴作人十分腼腆,
每天夜晚都在明灯高悬的
画室里默默地只顾画画,
不爱理人,
给人一种高傲之感。”
1930年,
吴作人在手段徐悲鸿的帮助下去法国、
比利时留学,
萧淑芳则于1937年至1940年到
瑞士、英国、法国学习油画和雕塑,
他们就此分离。
直到1946年,
在上海美术作稿升家协会举办的
画展开幕那天,
吴作人、丁聪等组织者迎接参展的画家时,
才与当时在上海市立专科学校担任
美术教师的萧淑芳再次相见。
老同学在分别17年之后邂逅,
自然倍感亲切,
在一起谈得十分起劲。
不久,
萧淑芳邀请吴作人到
家中的画室看新作,
他们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在此次会面深谈之后,
吴作人不久后就向萧淑芳
透露了自己的倾慕之情,
随即又填词赋诗,
赠给萧淑芳,
以表达自己的心愿。
萧淑芳读着吴作人的诗词,
被他的真情深深地打动了,
眼睛不知不觉湿润了。
经过一段时间充满诗情画意的
心灵碰撞之后,
他们在人届不惑之年
终于同舟共渡,
结下了半个世纪的姻缘。
1948年6月5日,
吴作人和萧淑芳举行了婚礼,
恭请徐悲鸿、廖静文夫妇光临,
徐悲鸿还欣然担任了他们的证婚人。
从此这对画家夫妇琴瑟和鸣,
共同谱写了一段为人传颂的半世情缘。
百花之神
萧淑芳的花卉画在题材选取上极具个性。
她喜欢画的花卉大约有四五十种,
如紫鸢、绣球、兰草、水仙、
杜鹃、虞美人、扶桑、向日葵、
紫丁香等,几乎全是野花。
评论家孙美兰评述说:
纵观萧淑芳教授为数可观的新作,
特别是花卉小品,
恍惚追随艺术家以恬适明净之心,
漫步在春天里、邂逅在百花间。
争看璀璨花如锦,
又神奇地幻化为一幅幅
“花常在、叶常绿”的水墨丹青。
萧淑芳的精彩人生如
瑰丽的花朵盛开不败,
已然将她艺术的花坛
辛勤耕耘得缤纷灿烂。
2005年12月20日,
萧淑芳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㈤ 世界著名油画玫瑰花的资料
《玫瑰花》是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创作的一幅油画。
这幅《玫瑰》中流动的绿色更像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主旋律。梵高用急促的画笔在画布上奏出了一个个快速流畅的音符,将他朴素顽强的生命激情倾泻在这色彩交织成的音符之中。也许梵高用画笔表达的是自己的生命状态——“孤独地张扬生命力的倔强,冷笑一切凡间的艳俗。”
(5)画家画花卉扩展阅读:
玫瑰花的意境:
梵高绘画追求的是一种狂野的造型,厚重、粗犷的笔触带来的是一种直率而又单纯的表现方式,带有一定的力量和强度,他们强调的是“神”的传递,而非“形”的表现,这与古典主义所追求的“忠实地表现自然”的绘画理念有很大的差异。
仔细看来,梵高画面中的形象在造型上都带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的,有强烈的狂野性、粗放性,好似画家在激情的支配之卜随意挥洒而得来。受众在欣赏画面的时候也会被这种激情所浸染、震惊,会深切地感受到画家内心的呐喊。
这种狂野的造型风格同画家所生活的时代、环境及人物性格有着很大的联系。因为梵高没有受过专业的美术教育,在造型方面完全以自己的内心情感作为主要标准。
此外,梵高一生都生活在贫穷、困苦和疾病的缠绕之中,这对他的心理也产生了深深的影响,所以他画作中的形象造型都带有一种扭曲变形、狂野粗放,也正是这些因素让梵高产生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认知。
㈥ 国画各种花卉的画法,最常见的有哪几种呢
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欣赏花鸟画。花鸟画描绘了大自然中的各种花、鸟、动物、昆虫等主题,其表现形式独特多样。花是花鸟画的主要题材。花卉以其优美的造型、绚丽的色彩和活泼的姿态吸引着人们,画家们通过笔墨和色彩来传达自己的感情。牡丹花,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丛生,羽状复叶,小叶通常3裂,长圆形或披针形,叶脉带红色。花单生在茎顶,长梗,有白色、粉色、玫瑰色等多种颜色。
中国画家喜欢描绘的花主要有梅花、菊花、牡丹、兰花、荷花、水仙等。然而,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这些花并不仅仅代表自己,它们更被文人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是各种美好和高尚道德的象征。那么,花是怎么回事呢?中国画中的花卉,也是先造型,造型完成后再着色的。中国画的造型是非常简单的。今天,我教大家的是花卉的基本画法,简单易学,适合0基础学习临摹。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㈦ 请帮忙找下国外花卉油画名家名字,越多越好。
楼主你好
梵高的《向日葵》
印象画家巴齐耶的《插牡丹花的黑女人》
印象派马奈的《白色牡丹花》
其实很多画家都画花卉的 你找一下 印象派的就有很多 不知道你是不是要这样的画
希望我说的可以帮到你
㈧ 谁可以告诉我最善于花鸟的现代画家是谁
楼上所说的陈之佛、于非音、俞继高等画家在现在来说应该是老一辈的画家了。他们的绘画功底很深、基础扎实,是值得尊敬的老一代绘画大师,但绘画空模风格和技法略显老了些。应该不是你想要知道的画家。
对于你的这个问题要含游从两个技法方面来回答
一、画工笔的画家中善于画花鸟的画家很多
贾广建、江宏伟可以说算是现代工笔花鸟画家中较为突出、实力较强、功底较深、技法和气息都较为新颖的实力派画家。(简介附后)
二、写意画的花鸟画画家
现代画家中斗老缓应当首推霍春阳先生。霍先生师从名家、成名很早、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独具自身风格,作品十分清新雅致。他的很多学生都已成为名家。可谓当今写意花鸟画的领军人物。(简介附后)
前面我提到的三个画家的简介在网络中就能查到
(本想粘贴过来方便你看,可是提交时说不允许,所以还是你自己搜一下吧。)
㈨ 擅于没骨花卉的画家有谁
没骨”画法,就是画画时,用笔较柔,以用清墨或彩墨晕写,将用笔和设色巧妙回融合在一起,答少见勾勒,重在意蕴,呈现出来的画面柔和无骨,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 在中国绘画史上,恽寿平(1633—1690)就是一位善画没骨的一位大画家。他承袭徐崇嗣没骨花法,开创了没骨花卉画的独特画风,他的没骨花卉逸笔草草,自成格调,与王时敏、王鉴、王翚(hui)、王原祁、吴历合称为“清六家”。

㈩ 推荐几位擅长画花/静物的油画家把!谢谢
较早来到新西兰的画家中,最有才能的是W.霍奇斯。
A.厄尔也是较早遍游新西兰的艺术家。他曾在新南威尔
士定居了一段时间,1827~1828年又来到了新西兰的北
部。他的风景画和以毛利人为模特儿所作的习作,技巧
平乏,但十分合乎习俗,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19世纪
的英国移民们带来了英国美术的光辉。移民中有许多有
才能的业余画家,他们多用水彩作画,旨趣十分古朴。在
风景画中,一些关于毛利人生活的作品,可以传达出真
实的情感,淡淡的乡愁和对新土地的敬畏感。W.福克斯
既是一位政治家和殖民地的总督,也是一个绅士风度的
业余画家,画有大量有关他生活的素描和一些精美的水
彩画。W.斯温森画了一系列感受性强的风景和丛林习作,
经常强调人在大自然之前显得卑微的寓意。J.金德的水
彩画,把脑海中所影印的平淡、井然有序的英国风景移
植到殖民地的风景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开始接受本土艺
术传统的画家J.A.吉尔菲兰和C.希菲。吉尔菲兰的素描
册(现藏达尼丁的霍肯图书馆)十分出色,其中插图异常
生动。他们对毛利人美术传统的发现,拓宽了作品的领
域,为自己艺术灌注了新的生命力。吉尔菲兰以毛利人
为模特儿连续画了各种不同姿态的素描,精心之作《一
个土人村庄的内景》反映了封闭、群居,但充满活力的
毛利人社会。希菲也画毛利人,他是新西兰风景优秀的
阐释者,最有观察力的人之一。他画新西兰,不只把它
视为一个广阔和空旷的国土,而是力图描绘出它的独特
性。可惜吉尔菲兰和希菲没有发展传统,也没有留下追
随者。19世纪后期的一些业余画家,用英国浪漫主义风
格来表现新西兰,出色地解决了前人在风景画中没有解
决的技巧问题。他们利用闲暇时间作旅行写生,不知疲
倦地寻找风景区和大自然雄伟的奇观。由于他们洞察了
新西兰风景的内在构造,他们的风景画,色彩柔和谐美、
生动自然,给人深刻的印象。
19世纪后半叶,美术机构和美术学院的建立,定期
举办美术展览会,艺术家地位的提高,使得职业画家的
生存成为可能。职业画家最早并非出生于新西兰。19世
纪90年代前期,3名欧洲有经验的画家来到了新西兰,P.
van der韦尔登定居在克赖斯特彻奇,J.奈恩定居在惠灵
顿,G.P.纳利在达尼丁教了一阵书后,移往奥克兰。他
们全是职业画家,并且多才多艺。他们带给新西兰令人
兴奋的新颖风格,新西兰也带给他们异域的美,从而形
成了新的传统。纳利以肖像画著名,韦尔登擅长荷兰风
格的风俗画和风景画,奈恩则表现出类似于印象主义早
期风格的田园景致和肖像画。他们的作品十分逼真,对
新西兰美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新西兰19世纪末
美术的发展。
20世纪初新西兰的美术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新
西兰的画家逐渐走向成熟,其中,A.W.沃尔森继续用水
彩制作传统的风景画、海景和当地的灌木丛。M.O.斯托
达特作为一名风景画家和静物画家在基督堂市享有崇高
的声誉。R.麦克尔泰尔和O.莫顿的艺术对大都市产生过
震动。一位名叫F.霍金斯的女画家,精通各门画种,多
才多艺,被誉为“传统主义者、现代主义者、新西兰民
族主义者”,是新西兰殖民地时期绘画中最杰出的代表。
1952年,新西兰政府任命一名专职教授,管理奥克
兰美术馆,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推动美术事业。
1963年以英国为模式建立了伊丽莎白二世艺术委员会,
编纂了政府对视觉美术和有关活动的纲领性文献,还规
定了国家资助艺术事业的标准。一批有成就的画家开始
涌现出来。T.A.麦科马克虽没出水彩画的范围,但他的
风景画和花卉画却受到人们的称赞。J.威克斯是一位粗
犷、喜爱冒险的艺术家,他旅欧归来,广泛地与艺术鉴
赏界为伍,在最令人喜欢的静物画和风景画中作出了突
出的贡献。油画家M.T.伍拉斯顿和C.麦卡恩毅然地打破
风景画和人物画中一般的陈规,经常在宽大的尺幅上作
画,追求独立的线条。因为上述 4人几乎在新西兰渡过
了一生,作为酬谢他们艺术的成就,政府曾为他们举办
艺术回顾展。在更年轻的一代人中,值得提及的是成长
中、相当数量的毛利人画家,他们的艺术也应归于本土
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