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铜器插花
⑴ 宋人花事——花器小赏
上次有幸参与了“ 活动:宋人的日常花事 ”(可戳链接了解一下),不如对雅致的宋人花事中花器进行小赏。
插花作为宋代文人的四般闲事之一,在书房之内,可少不了插花的点缀。书房虽小,书摆放有序,书案之上笔、墨、砚台、镇尺等,小小的香炉中焚着香饼,一旁精美的花瓶中插着花卉。
真是一方雅致宁静的小天地。
宋代可谓是插花发展的鼎盛时期。各式各样的花也陪着各式各样的花瓶。
从材质上看,陶、瓷、金属、石、木等皆可作花器。按花瓶的体量来区分,大个的自然是摆在厅堂等空间大的地方,小的置于书桌、案几上作为点缀。
花瓶和其他用途的瓶有不少相似,曾经用来装酒、水或者其他物品的容器,有的也用来插花。比如放置在厅堂的大花瓶,可能就是来自于粮婴食瓶。
小花瓶在宋之前,各种式样的长颈瓶使用的很广泛。插花也是它的用途之一,唐墓壁画中就有手持长颈瓶插花的形象。
宋人所用的体现着雅趣的小花瓶,随着家具和室内陈设的发展渐渐兴盛。
当时人们称作“梅瓶”、“胆瓶”、“玉壶春瓶”等名称的器物中,有一些便是作为花器来使用。(因为称呼使用的广泛,每一个称谓里包括了不同用途的瓶瓶哦!)
胆瓶就有指放在几案或枕屏旁边的插花小瓶。
当时的人们很可能将长颈鼓腹、形状有些像垂胆的瓶都视为胆瓶,可以说是一大类瓶的指代。
胆瓶造型优雅,线条简单,鼓腹容水,修颈容枝,瓶口小而微侈。正好插置花枝。
本来作为酒具的玉壶春瓶在当时长的与大型胆瓶很像,除了用来盛装美酒,也可以用来插花。
一般花瓶陈设,为了放置的稳固,还会给它加上一个器座。
宋人花瓶的一个重要来源便是用古器插花和制作仿古器的花瓶。
宋人好古,但却不是将古物束之高阁,而是让它们的古意融于自己的生活中。最著名的应该就是花觚了吧。觚作商周铜器为酒器,如今见到的宋至明清的瓷器中的花觚,正是取自“觚”的造型。
插花中花朵保鲜也很重要,当时的人们对铜瓶插花的好处就已经有了认识。古铜器插花能够“花色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这其中的科学道理呢?转引如下:
另外,插花之前将花枝进行处理,也是能够有助于花朵绽放的更久。
瓶花与佛教的香花供养有很深渊源,除了演变出室内陈设摆放的瓶花外,用于礼佛和祭祀的瓶花一直发展延续,明清时期的“五供”就有瓶花一对。
当然啦,也不要以为宋人的花事都是如此的清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更多的还是文人志趣。平时生活中,花团锦簇式的装点也是受欢迎的。
ps:奈何知识储备太少,美图也找不到,用极简主义参考讲座内容和文章进行一下小赏吧!
⑵ 古代器皿花姑是干啥用的
花觚,是由青铜器“觚”演变而来。觚,最早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花觚始于元代,主要流行于明嘉靖、万历至清乾隆这一段时期,盛行于顺治、康熙、乾隆时期。早期的花觚除了陈设用之外,民间多用于插花,布置厅堂。花觚的造型隽秀,端庄大方,线条变化十分丰富。
牡丹花在佛事插花艺术中的应用
佛事供花源于给佛供养的花卉,是随着印度佛教一同传入我国的。起初,佛事插花多用莲花,但随着佛教的中国化与世俗化,自唐代始,牡丹也逐渐应用于佛事插花中,且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牡丹花在佛事插花艺术中的应用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种是用于佛教仪式与佛前供奉(几案中间设香炉、香炉两旁各对称放置香花与烛台,称为五供)的花。
为了体现佛教的庄严与光明,所用之花多选用大朵艳丽之花,花器亦较华美、醒目,花枝多严谨对称。这在历代佛教绘画中均可看到。
如唐代《陀罗尼经咒绢画》中绘菩萨像及礼拜之人以及成对摆放的宝瓶,瓶上系丝带,瓶中插满盛开的花。故宫博物馆内保存的元代山西稷山县兴化寺内一壁画《七佛说法图》中,绘庄严说法情景:七位佛前,便设皿花,皿中盛大朵牡丹,下承莲座,佛边有珊瑚枝、灵芝等宝物。四川省博物馆藏有宋代《柳枝观音图》,绘美丽的观音闲坐,手执柳枝,旁边有一只大花盆,盆中插放大朵牡丹,山茶和萱草相衬于一旁。明代法海寺壁画中天女捧皿花,皿中插牡丹,一旁天女手捧寿石,象征富足、长寿。
此类插花主要是表现佛教净土极乐世界之境界,具有色彩华丽、花朵硕大、花姿端庄、花型严谨对称的特点,花器华美,配以佛画、法器(金钢杵、如意、八宝)等。
另一种形式则是禅室插花。
为佛家禅僧日常起居处陈设之花,表达空寂、绝尘、无我、纯净、慈悲的境界。用花量极少,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如唐代卢楞迦绘《六尊者图》中,绘一罗汉旁,置一竹制花几,上有花缸插大小两朵牡丹,花色纯白清洁,于寂然中体悟禅意。再如《芥子园画谱》之《人物》集中,绘释迦牟尼佛、马鸣尊者两幅,均以小瓶中插牡丹,配以香炉,放于几上,花仅一朵,却衬托出空寂、超然的禅心。
禅室插花以空、寂、清、净为特点,选用色彩淡雅之花材,花器以肃静、古朴的竹、木、陶、瓷、古铜等为佳,配以佛珠、拂尘等。
;⑷ 艺术插花的器皿
艺术插花的器皿
插花器皿品种繁多,数不胜数。以制器材料来分,有陶、瓷、竹、木、藤、景泰蓝、漆器、玻璃和塑料等制品。每一种材料都有自身的特色,作用于插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效果。那么艺术插花的器皿有哪些?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陶瓷花器具有精良的工艺和丰富的色彩,美观实用,品种繁多,是中国传统插花容器,颇受人们的喜爱。在装饰方法上,有划分、浮雕、开光、点彩、青花、叶络纹、釉下刷花、铁锈花和窑变黑釉等几十种之多,有的苍翠欲滴、明澈清润;有的瓷彩艳丽、层次分明。江西景德镇产的瓷器,驰名中外。江苏宜兴,有陶都之称。此外,山东的淄博,河北的邯郸,福建的德化,广东的石湾,浙江的龙泉,河南的禹县等陶瓷产地,再国内外享有盛名。
玻璃花器常见有拉花、刻花和模压等工艺,车料玻璃最为精美。由于玻璃器皿的颜色鲜艳,晶莹透亮,已成为现代家庭装饰品。塑料器皿、景泰蓝器皿和漆制器皿用于插花,都有独到之处,可与陶瓷器皿相媲美。在艺术插花中,用竹、木、藤制成的花器,具有朴实无华的乡土气息,而且易于加工,形色简洁。
插花造型的构成与变化,有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花器的形与色。就其造型而言,花器的'线条变化限制了花体;也烘托了花体。现在所使用的花器多以花瓶、水盆和花篮为主,也可选用笔洗、笔筒、竹管、木桶、杯、盘、坛、壶、钵、罐等生活器皿。
花瓶的造型,有传统形式和现代形式。中国古典风格的花瓶有古铜瓶、宋瓶、悬胆瓶、广口瓶、直统瓶、高肩瓶等。现代的花瓶形式讲究抽象形体,形式简练,线条流畅,有变化花瓶、象形花瓶、几何形花瓶等。
水盆是近代出现的插花器皿。式样繁多,形状各异,一般盆口教浅。形状有圆形、椭圆形、方形、长方形、S形、三角形、半圆形等多种形式。水盆有很大范围盛花能力,但自身无法固定花枝,需要借助于剑山等物固花。
花篮,常见的是一种编制品,外形很美观。如元宝篮、花边篮、提篮等。有时可以根据需要编制花篮。但是花篮也有不足的地方,它无法盛水和固定花枝,需要另行配置盛花和固花之物。
;
⑸ 关于暖手炉的广告语
暖手炉又称“袖炉”、“手熏”、“火笼”,是旧时宫廷乃至民间普遍使用的掌中取暖工具。是从火盆使用中演变过来的。到了唐代,人们开始用铜制成手炉,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时的手炉器型以“簋簋之属为之”,即方圆二式,里面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小型的可放在袖子里“熏衣灸火”。在明清时,手炉制作达到了高峰。其造型多姿多样,有圆形、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瓜棱形、梅花形、海棠形……另外,在考虑手炉的坚固性和美观性的同时,工匠们将炉底分别设计成平底、凹底、奶足底、荸荠底等,并且在手炉提把上也作了艺术设计,如弧形柄、花纹柄、花篮柄、折角柄、竹节柄等等。考究的纹样装饰。通过刻画几何形纹饰、吉祥纹饰等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希望、追求、吉祥等。如“福禄寿”、“和合二仙”、“竹报平安”、“喜上眉梢”、“鲤鱼跳龙门”等图案手炉。精美的雕凿和錾刻工艺。运用镂雕和錾刻两种工艺,在炉盖上刻有镂空的花鸟或吉祥图案,有的还在炉身上雕刻人物、花鸟、山水等纹饰,达到了手炉艺术形象的完美。 收藏手炉不仅能够增值保值,更主要是满足人们追求生存质量和精神品位的要求。如今,手炉一般不会用来当作暖手用具了,收藏者大多是搁置在博古架上,作为摆设来欣赏,另外,还可用来代替熏炉焚香、用作插花道具等。 手炉收藏与其他藏品一样,要注意收集真品、精品,特别是名家制作的作品。制作手炉最有名工匠是张鸣岐。他是明代万历年间浙江嘉兴人,他制作的手炉多姿多样、工艺精湛、性能优越,为人们所重。张鸣岐制作的手炉厚薄均匀,花纹精细,整炉不用镶嵌或焊接,全用榔头手工敲击出来,炉盖上的雕镂很细,但用脚踏不瘪。盖子十分紧密,虽然用了很久,也不会松动。尤其令人惊奇的是炉中炭火虽烧得很旺,但摸上去却不烫手,热度与炭火不热时一样。除张鸣岐以外,明清时制作手炉的名匠还有王凤江、周文甫、蔡家、蒋抱云、徐守素、王吉、潘祥丰、赵一大等。值得提醒的是,自古以来,制炉工匠仅是民间艺人,他们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如果没有文人吹捧,将会永远埋没在历史的尘土中。因此,收藏手炉不但要注意名家,更要关注实物。 手炉,虽然存世量极多,品种也十分丰富,但它不可再生,总量再多也只是一个定数。从全国来看,它的数量实在太有限了,而热爱收藏手炉的人却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日益膨胀的需求量不断增大的市场。于是,出现了有限的手炉面对无限需求的市场这样一种局面,正是这“物以稀为贵”的因素,造成了手炉价格还要向高峰攀登。 l、宋代以前无黄铜与白铜,唯有青铜和纯铜,青铜不宜制作手炉,而纯铜兑锌为主要元素的是黄铜,兑镍为主要元素的是白铜。黄白二铜始于何时固不可考,但确知宋以前铜器除青铜外均系纯铜。清代以后盛行黄白二铜,且黄铜使用比白铜还要迟。鉴别时可视手炉的底足,如露有黄铜的,即可断定清末民国之物品。如紫铜,可分两方面,具有古朴厚重之感,纹饰素而精,一般来说可达明代;如轻薄而纹饰花妙,大多为清代手炉。 2、锈色为古铜器特有之美,也是鉴别手炉时的着眼之点。常见锈色有绿锈、红锈、黑锈、紫锈等。锈色种类、锈色深浅,不能作为真伪的根据,均与地理环境和铜质成分有关。凡伪制之锈,不论何色,如以加碱的开水刷之,其锈即落,暴露无遗;如伪造玻璃锈,可用烙铁去烫,伪者即发出松香与胶水味,真者毫无变化;如用硝镪水和盐卤所伪造的锈,可以舌舐之,有咸味者均为伪制。且伪锈多深浅不匀,不能与器体融合。用手摩娑没有滑爽之感。 3、手炉基本上是手工制作的,而仿品绝大多数均是浇铸而成的。我们可以从底足与炉身的焊缝、炉盖网眼的作工方式上加以区别。 4、最重要的一点是,手炉的纹饰系人工錾刻而成,又称“刻铜”。入铜笔画呈“V”型,上宽下尖,偶有刀滑处,每画深浅不一(包括小圆凿圆点花纹),字口与平面交接处干净、平整、锋锐,且能制出细画如丝。清中晚期,錾花发展形成了独立的艺术,特别是咸丰、同治年间,在铜器上錾花已达鼎盛时期。因此,满工纹饰的精品手炉基本上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5、从赝品手炉来看,仿造名家制作的较为普遍,我们除了注意款识的形式、字体外,还要注意工艺制作的精细程度,特别是炉盖的纹饰是否达到精细的程度,款识再逼真,其工艺制作达不到水准,一定是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