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产业地理
Ⅰ 欧洲花卉园艺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 从地理角度分析
地处中纬度区域,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降雨丰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利的海运空运等利于市场的扩大.
Ⅱ 云南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的地理条件
首先该地以低、山抄丘陵袭为主,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丰富,光照条件好。冬季北面受地形阻挡和昆明准静止锋影响,冬季温暖适宜花卉生长。其次该地拥有广阔的国际市场。且交通便利,劳动力成本低。所以适合
Ⅲ 鄢陵花木的生产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越
鄢陵位于东经114°02′—114°19′,北纬33°46′—34°14′,地处中原腹地,四季分明,属华中亚热带纬线北部地带气候向华北温带纬线地带气候的过渡区,优越的自然环境,为鄢陵花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如在鄢陵经过1—2年驯化,枇杷、石楠、棕榈等南方观赏树木比直接移植到黄河以北地区成活率要提高10%—15%。
(二)土壤条件良好
鄢陵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略呈北高南低之势,海拔高度50-65m。全县土壤分2个土类、4个亚类、8个土属、37个土种,大体上可划分为沙土、两合土、砂姜黑土、黑老土和淤土5种类型。质地多为轻壤和中壤,土层深厚,土壤pH值为6.5—7.8。其中70%的土地非常适宜于花卉的种植。
(三)气候条件适宜
鄢陵雨量适中,光照、热量等气候资源丰富。鄢陵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38h,在花卉生长适宜期的4-10月间各月的日照时数在200h-260h之间,平均每天在7h以上,有利于花卉的生长。全年太阳辐射总量,年平均为123.58kca/cm2,光合有效辐射量年平均为60.02 kca/cm2。年平均气温14.3℃,1月气温平均为0.0℃,极端最低气温-16.9℃。 7月平均气温为27.5℃, 极端最高温度44℃。 全年≥0℃积温为5268.4℃,无霜期215天。年平均降水量800mm,主要集中在7-9月。
(四)区位优势明显
鄢陵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有311国道、325省道、237省道和许(昌)郸(城)地方铁路贯穿东西,219省道纵贯南北。西距许昌市36km,距北京珠海高速公路、107国道30km,西北距郑州国际机场70km,北距开封市80km。有着与周边县、市交流与合作的地缘优势。
Ⅳ 国内著名花卉基地有哪些
1、国内著名花卉基地有很多,如滨海花卉科技园、柳家花卉基地、北京花卉基版地、广州花卉基地等。权
2、花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意义:狭义的花卉是指具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如君子兰、水仙、菊花、鸡冠花、仙人掌,等;广义的花卉除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外,还包括草本或木本的地被植物、花灌木、开花乔木以及盆景等,如麦冬类、景天类、丛生福禄考等地被植物,梅花、桃花、月季、山茶等乔木及花灌木等等。 另外,分布在南方地区的高大乔木和灌木,移至北方寒冷地区,可以做温室盆栽观赏,如白兰、印度橡皮树,以及棕榈植物等也被列入广义花卉之内。
Ⅳ 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的地理条件
首先云南昆明那里的气候条件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这很适合花卉这种喜阳喜湿的作物版生长;其次就是有便权捷的交通,昆明被称为国际航空港,而花卉正需要这种便捷的交通工具为其服务,这也正是其原因;再次也就很明显了,我们有了东西就要拿来交易,而正因为有了以上的条件,所以市场那就大了,象花卉这样的产品,它需要保持新鲜,那就用空运是很合适的了,既然有了这么便捷的交通工具,那么市场就很大了。综上所述,云南大力发展花卉就理所当然了。希望采纳,因为我还是新手啊!
Ⅵ 云南省昆明发展花卉种植业的地理条件
云南抄省昆明发展花卉种袭植的自然地理条件:
1、云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温度、湿度适宜;
2、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年温差小;
3、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品质好;
4、受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雨水丰富;
5、河流众多,水源充足;
6、坝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花卉生长。
Ⅶ 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云南复昆明那里的气候条件属于亚热制带湿润气候,这很适合花卉这种喜阳喜湿的作物生长。
Ⅷ 我国花卉的地理分布
我国花卉的主产地是云南省昆明市,广东省四季如春、鲜花不断,有“花城”美誉。
Ⅸ 草本花卉的地理分布
以云南、四川、江苏、浙江、海南为重点的南方热带、亚热带花卉产区;以广东、福建为重点的南方热带观叶植物产区;以浙江、四川、河南、河北为重点的观赏苗木产区;以北京、山东、河北为主的北方花卉产区;以辽宁为中心的东北花卉产区。
Ⅹ 中国各地的花卉生产分布分析
花
卉业一直被看做朝阳产业和新的
经济增长点。伴随着改革开放后
经济的飞速发展,
近三十年来,
一直呈现
出持续、
稳定、
高速的发展态势。尤其是
近几年,
更是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2008
年
11
月
14
日
农
业
部
发
布
的
2007
年全国花卉统计数据显示,
2007
年
我国花卉生产总面积为
75
万公顷,
比
2006
年的
72.2
万公顷略有增加;
花卉销
售总额
613.7
亿元,
较
2006
年的
556.2
亿
元增加了
10.3%,
增幅明显。从数据中我
们可以看到中国花卉行业的飞速发展。
我国花卉业与世界发达国家,
甚至
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
还存在较大的差
距。我国素有
“园林之母”
的美称,
是一
个花卉资源大国。虽然这些年我们的花
卉业在稳步发展,
但与此美称相比还有
很大的发展空间,
与国内外巨大的市场
需求也相去甚远。目前在全球花卉业竞
争十分激烈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我国
的花卉业产业化程度低、
产品质量参差
不齐的现象尤为突出。可以说,
我国的
花卉产业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压力,
又拥有机会。然而,
花卉业要进一步健
康发展,
真正成为
“三高”
产业,
目前还
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国花卉业的发展现状
花卉行业的产业化程度较低
1.
规模化生产程度低
近些年,
花卉的产销情况一直处于
稳步上升阶段,
但数量上的增加只是发
展的一个方面。和其他行业相比,
花卉
行业的经营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和个体
花农中,
还没有形成一个产业链。大多
数的小规模企业和花农只是凭借着多年
的栽培经验进行花卉生产,
同时由于设
施不齐备,
受气候的影响较大,
高投入低
产出的情况较多。分散的小规模生产造
成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难以形成
规模效益。
近年来,
花卉种植、
销售的稳步发展
使我们看到了花卉产业光明的未来,
但
花卉产业不单包括这两方面,
花卉行业
中的其它组成部分其实更是大有可为。
企业对于新品种、
盆器、
生产设备、
销售
包装、
养护产品所需的材料、
工具等的开
发,
在企业获利的同时,
可以完善从研
发、
生产、
销售到售后服务一系列的花卉
相关产业的发展,
摆脱我国花卉业发展
对国外的依赖,
促进中国花卉业的整体
提升。
2.
缺乏行业标准
我国还没有启动花卉质量管理体
系,
多数花卉种植者还没有达标的意识,
管理部门没有贯标的措施。在生产中,
缺乏技术规程;
流通中,
对储存、
包装、
运
输等没有严格的技术要求;
交易中,
没有
市场准入制度。企业不掌握、
不熟悉质
量等级情况、
检测技术和测试指标,
在对
外贸易时只能听从进口国
(商)
的操纵,
经常遭到无理退货或压级压价,
造成重
大的经济损失。
3.
科技水平较低、
科技力量薄弱
花卉的种植曾经被认为是一个靠天
吃饭的行业,
和其他作物的种植没有区
别。虽然它属于农业范畴,
但要实现利
益最大化,
绝不是一块肥沃的土地、
简陋
的温室和一群有经验的花农就可以实现
的,
这是一种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如
果能够实现流水线生产,
就可以节省人
力物力,
在产量大增的情况下实现标准
化生产。2009
年春天,
国内的八个省市
遭遇了重度干旱,
种植花卉所需的水资
源极度缺乏。如果在生产中应用潮汐式
灌溉或滴灌技术,
就可以使耗水量大大
减少,
这也方便了湿度的调控,
将病虫害
侵袭的危险降到了最低。
“科技兴花”
是花卉产业发展的必由
之路。
世界花卉生产与贸易之间的竞争,
实质上是科技水平与人才的较量。大多
数从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对新品
种、
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能力较差。而
在花卉业发达国家,
不仅从业者普遍受
过中等专业教育,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
所占的比例也较高。花卉人才匮乏的问
题直接影响到花卉产业的发展。
另外,
现阶段我国花卉研究转化率
低。新品种、
新技术是花卉产业发展的
基础,
新的科研成果能否迅速转化为生
产力直接影响着花卉产业的发展。一些
新产品、
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多集中于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与实际生产应用
还有一定的距离。缺乏对新产品开发的
投入,
长此以往中国花卉产业就会没有
自己的产品,
没有自己的特色,
成为无根
产业,
更谈不上今后的繁荣发展,
也不符
合国家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对花卉资源的利用方式不佳
我国是世界花卉种质资源宝库之
一,
但每逢节假日装点城市的国产花卉
品种屈指可数,
一串红、
三色堇、
矮牵牛、
万寿菊等几种花卉用遍大江南北,
淡化
了城市的个性。
而一些国外城市如伦敦、
华盛顿、
巴黎、
东京等地,
则分别配置应
用着
1500
3000
种观赏植物。
相比之下,
我国对于资源的合理利用
就逊色了许多。开发量少不仅影响了城
市景观,
更或多或少地挫败了科研工作者
培育新品种的信心。许多珍贵的花卉种
质资源很容易就被外人通过各种方式
“盗
走”
,
成为他人的育种材料,
育出的新品种
再返销回来。玫瑰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
子。玫瑰花由欧洲植物学家在
18
世纪
育种成功。而培育这些品种所用的
15
个原种中,
有
10
个原产中国。由于现代
月季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好,
如今我国产
销所需的玫瑰切花、
种苗等均须进口,
使
“玫瑰之乡”
的美名拱手让人,
令人遗憾。
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
30
年来,
我国花卉业区域
布局明显优化。
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广东、
云南、
辽宁、
四川和江苏为主的切花生产
区域;
以江苏、
河南、
浙江、
山东、
湖南为
主的观赏苗木生产区域;
以四川、
广东、
福建、
浙江、
湖南为主的盆景生产区域。
一些我国特有的传统花卉产区和产品,
如洛阳、
菏泽的牡丹,
大理、
金华的茶花,
漳州的水仙花,
鄢陵的蜡梅等,
得到了进
一步巩固和发展。
各地找到自己在花卉产业中的产品
定位固然重要,
但再次审视这些产销情况
排名前列的省市,
我们发现南方城市明显
多于北方,
东部发展明显好于西部,
特色
花卉产区数目屈指可数并且长年没有增
加。国内花卉产业发展主要受气候资源、
地理位置以及能源与劳动力成本的影响,
在激烈竞争中,
有的地区花卉业已经成为
支柱产业,
但有的地区发展较慢,
出现了
地域之间发展极不平衡的现象。但每个
地区都有适宜本地区生长的乡土植物,
将
其开发为不同规格不同花色的系列商品,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
提高本土花卉
的市场竞争力,
扩大生产规模销往其他地
区,
不仅可以降低管理和维护成本,
还可
以让更多的人通过植物认识一个企业、
甚
至一个城市,
建立又一张
“城市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