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岷县花卉

岷县花卉

发布时间: 2023-02-05 01:24:58

⑴ 花儿的艺术特色

花儿发源于甘肃临夏,由于流行的地区不同,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西北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形成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六盘山花儿就是其中的一种。
流行于固原地区的花儿主要有两类:河州花儿和山花儿(俗称干花儿)。河州花儿委婉动听,基本调式和旋律有数十种,变体甚多。形式上有慢调和快调,慢调多为4/4或6/8拍,唱起来高亢、悠长,曲首曲间和句间多用衬句拖腔,旋律起伏大,上行多用四度调进,高音区多用假声;快调多为2/4或3/8拍,相对紧凑短小。河州花儿多为五声微调,在文学上自成体系。一般每首词由四句组成,前两句常用比兴,后两句切题。字数上单双交错,奇偶相间,不像一般民歌那么规整,故更加自由畅快。但是,固原回族多唱山花儿。山花儿在旋律上起伏较小,较多地应用五声羽调和角调,衬词衬句使用较少,段尾或句末用上滑音。在文学上除具有河州花儿的一些特征外,还派生出一些变体,有时也采用信天游或一般民谣体。演唱形式有自唱式和问答式,曲目无令之称,属抒情短歌。 花儿音乐高亢、悠长、爽朗,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鲜明。不仅有绚丽多彩的音乐形象,而且有丰富的文学内容。反映生活、爱情、时政、劳动等内容,用比、兴、赋的艺术手法即兴演出。虽然大部分花儿的内容与爱情有关,但在歌颂纯真的爱和控诉封建礼教及社会丑恶现象给恋人造成生死苦难的同时,深刻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语言朴实、鲜明,比兴借喻优美,有比较高的文学欣赏和研究价值。20世纪80年代,花儿的演唱形式已发展到花儿歌舞剧。
据统计,河湟地区有上百种曲调,不同的曲调有着不同的“令”。
按流行地区分为“河州令”、“湟源令”、“川口令”、“循化令”、“互助令”、“西宁令”等;
按照演唱民族划分为“土族令”、“撒拉令”、“保安令”、“东乡令”等;
按照花儿的衬词又分为“白牡丹令”、“尕马尔令”、“花花尕妹令”、“好花儿令”、“溜溜儿山令”、“杨柳儿姐令”、“水红花令”、“咿呀咿令”等。 青海素有“花儿家乡”的美称。盛况空前的花儿会,自农历四月后相继开始。届时,河湟地区山花烂漫,峰青水秀,身着各民族盛装的人们熙熙攘攘,欲献绝技的歌于摩肩接踵,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漫山遍野成了花儿的海洋,的确令人神往。

西宁凤凰山花儿会多于农历四月八举行,届时艳阳高照,满目青山,歌手们携情侣,带酒食,三五成群,边饮美酒边赛歌,歌声传遍四野,气氛热烈至极。
民和县峡门花儿会历史悠久,每年五月端阳节在满山遍布眼眼清泉的乱泉滩举行。人们头戴杨柳帽,手提节日饭,痛饮清泉水,放声唱花儿,别是一番情趣。
乐都县瞿昙寺花儿会每年农历六月十四至十六日举办,十五日是高峰。歌手们一边领略瞿昙寺胜景,一边引吭高歌,心情格外激动,歌声格外动听。
五峰山花儿会于农历六月六日在素有“风景胜地”之称的五峰山澄花泉边举行。
大通县六月六的老爷山花儿会则又以演唱源于藏族的“长寿令儿”的花儿见长,这里峰回路转,林木葱茏,悠悠白云上飘荡着声声花儿,一片诗情画意。
屈吴山花儿会就是西北地区非常著名的花儿会之一。每年四月初八,靖远、会宁、海源等地的男女老少都要倾巢出动,到屈吴山去踏青,赶庙会,青年男女还要对花儿。不过和大多数地方的花儿有所不同的是,屈吴山花儿会不用自己背干粮,那儿的寺庙免费供应大家吃喝,所以附近村庄的妇女每年都要到屈吴山去帮忙做饭。
此外,丹麻花儿会在农历六月十五至十七日举行。
甘肃岷县的“二郎山花儿会”是“洮岷花儿”的主会场。每年农历五月十七,全县的花儿歌手聚集于城中二郎山参加文化部门组织的“花儿歌手大奖赛”,与会人群每年都在十万人以上。县内农历五六月份的“花儿会”就多达二十处以上。
十分有趣的是,各地的花儿会,不仅风情各异,而且都和特别美丽而动听的传说、独特的习俗连结在一起。欲知花儿事,想观花儿情,还是亲临其境上采撷吧!

⑵ 求音乐:临夏民歌

临夏民歌就数临夏花儿了, 临夏花儿
临夏被誉为“中国花儿之乡”,2004年10月19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中国花儿之乡”称号。
花儿是流行于甘肃省临夏、甘南、岷县等地的独具风格的民歌,具有高亢嘹亮、挺拔明快、激越动听的特色。“花儿”最早是起源于甘、宁、青一带少数民族的情歌。早在清乾隆时代就负有盛名。清代临洮诗人吴镇曾有“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的赞语。“花儿”由于流行地区的不同,被分为临夏“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派,两派又根据其结构、格调、唱法的不同分为诸多分支。
临夏花儿。主要流传于甘肃河州(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一带。它是花儿两大派系中流传范围最广、影响最大、音像出版物最多的一派,极受汉、回、东乡、土、撒拉、保安、藏、裕固等八个民族广大群众的喜爱。
在甘肃,不论是草原上的牧民、田野里的妇女,或是河里的筏工、行路的脚户哥,都会信口漫上几首心上的花儿。 和洮泯花儿的歌手们一样,每年在夏、秋收割之前,自发地举行盛大的民间花儿歌手赛歌大会,时间有长有短。如甘肃省莲花山等地花儿盛会比较有名,不仅本地的歌手参加,临近省县的花儿唱家也打擂献歌。
临夏花儿的特点是曲调丰富,以抒情见长,文词优美、朴实、生动、形象,结构严谨。行段分为四句、六句两种。演唱也比较自由,并且以独唱为主,也有对唱和联唱。其曲调悠扬、高亢、奔放。 其中的曲谱(民间称为“令儿”)有百种之多,广为流传也不下四十余种。比如“河州令”、“尕马令”、“脚户令”、“大眼睛令”、“仓啷啷令”、“尕阿姐令”、“撒拉令”、“保安令”等,在流传地区的家喻户晓的。
洮泯花儿是“莲花山花儿”和“岷县花儿”的总称。
它是西北花儿的两大流派之一(另一派就是河湟花儿),主要在汉族群众中漫唱。广泛流行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康乐、和政县;定西地区的临洮、渭源县;武都地区的岷县(岷州)、武都、宕昌、文县;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临潭(洮州)、卓尼、舟曲县等地。
根据音调、唱词、演唱风格,又把洮泯花儿分为“南路花儿”和“北路花儿”。 其中“南路花儿”以岷县二郎山花儿会为中心,“北路花儿”以康乐县莲花山花儿会为中心。
洮泯花儿被当地群众称为“草文章”,分为“本子花儿”和“散花儿”。所谓“本子花儿”,指成本成套的演唱,有历史人物故事和 民间传说,诸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白蛇传》、《梁山泊与祝英台》等;“散花儿”则多为歌者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的短歌,唱词的字数、行段都很自由,一般都押韵。有的一韵到底,称为“单套”;凡一首中押两个或三个韵脚的称为“双套”。
洮泯花儿按照演唱形式,分为“开头歌”、“问答歌”、“对唱歌”、“联唱歌”、“生活歌”、“短歌”和“长篇叙事歌”。
(一)河州花儿
河州花儿以松鸣岩花儿为代表。河州花儿又名“少年”,曲调之丰富,唱词之浩瀚,可位列全国民间艺术的前茅。结构工整奇特,每首一般四句。前两句比兴,后两句言情,前两段字组相等。长者十字一句,短者七字一句。唱词语言、格律、声韵、音节要求严格。韵脚是河州花儿的灵魂,逻辑和感情的重音非常突出。河州花儿的“长令”拖腔长、速度慢,倚音花彩多,有高亢辽阔之特点;“短令”拖腔短,节奏明快,刚健激越。“憨敦敦”、“金点花开”、“白牡丹”等曲令中使用衬句,旋律进行变化多样。河州花儿流传着上百个曲令,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河州大令”、“河州三令”、“水红花令”、“白牡丹令”、“尕马儿令”、“大眼睛令”、“保安令”等,王绍明、韩应贤、马永华等去北京参加过民族演唱。
(二)莲花山花儿
莲花山花儿以康乐县与甘南州相交的莲花山而命名,属洮岷花儿北路派,流行于临夏州的康乐、和政、广河县,甘南州的临潭、卓尼县,定西地区的临洮、渭源等地。基本格律为每首三句,头一句起兴,二、三句叙事。每句七字。演唱内容有“整花”和“散花”之分。整花就是叙述整部故事或完整内容的“花儿”。如《三国》、《西游记》、《杨家将》、《十二月牡丹》、《九九节》,还有如叙述莲花山风光景物类等。整花有固定的歌词,全靠歌手世代口头相传。“散花”就是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的。这一类无固定歌词,全靠歌手当场编唱。莲花山花儿只有一个曲令,即莲花山令。演唱时由于歌手的创造,变化多端,不拘一格。莲花山花儿演唱,常以男女歌手混合编组,男歌手用“假嗓子”歌唱,听起来自然、和谐,分不出男女。歌手丁汝兰等曾去北京参加民族演唱。具有代表性的莲花山花儿有“莲花山令一”、“莲花山令二”。

⑶ 谁来介绍一下青海花儿

花儿这种民歌很有意思,他不但流传广,遍及五个省、传唱的民族多,是多民族共同传唱的民歌。要搞清楚花儿,首当其冲的问题不是它的艺术特点、也不是它的源流,而是流派,这一点很有意思,可能是中国所有艺术形式当中最独特的一种,比方国粹京剧,是先有了京剧这种艺术形式,才有了梅派、程派、裘派、马派、荀派等艺术流派,而花儿恰恰相反,是现有流派,后有源流以及它的艺术形式。
其实说怪也不怪,花儿的流派是按着传唱地域划分流派的。
花儿按着传唱地域分“洮岷花儿”和“河湟花儿”两大流派,“洮岷”当中的“洮”指的是古“洮州”,划治区域大致上在现在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临潭县和卓尼县的一部分,这里顺便说明一下,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洮砚(其他三大名砚分别是广东端溪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和河南洛阳的澄泥砚)就产在此地,现在卓尼县就有一个乡叫“洮砚乡”,不要误解成甘肃临洮,“岷”指的是“岷州”,划治区域大致上在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全境,“洮州”和“岷州”自古相连,按现在的划治来说,岷县在东边,往西是卓尼县,再往西是临潭县,三个县在同一直线上,彼此相依。“河湟”当中的“河”指的是“河州”,划治区域为现在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湟”指的是湟水(黄河上游比较大的黄河支流)流域,之所以没有说青海湟水是因为青海是解放后新划出来的一个省。
洮岷花儿,以洮水为界,洮河北和下游的被称为“北路派”,洮河南的被称为“南路派”。北路派的“莲花令”,又名“啊花”。分布在岷县县城北部的西江、小寨、中寨、堡子、维新等地,波及到卓尼、临洮、莲花山等地。曲调悠扬婉转,悦耳动听。演唱时,由“唱把式”领唱,众歌手和音,旋律优美,气氛热烈。曲调缠绵不绝,适合于平川地区演唱。词的结构与北路的“啊欧令”(又名“扎刀令”)基本相同。南路派以城区二郎山为主,“啊欧令”(又名“扎刀令”)曲调高昂豪放隽永,朴实粗犷,以淳朴、抒情为特色,唱起来激越亢进,火辣辣,热腾腾,如山风野火,撩人情怀,深受群众喜爱。南路派“花儿”流行于岷县西南部和宕昌县的北部及迭部、舟曲等与岷县相毗连地区。五月十七二郎山“花儿”会,以“啊欧令”的演唱为主。一声“啊欧令”穿云透雾,表现山区人民坦荡开朗的胸怀,有山山呼应,空谷回响的艺术效果。“‘啊欧令’的词体结构以三句段和四句段为主,每句为七言,押韵灵活,形象思维的水平很高。”
河湟花儿,按照传唱区域,又分为三个分支:甘肃分支、青海分支和宁夏分支。其中宁夏分支一般认为是从河州地区流传过去之后演变了的一种花儿,也称为“山花儿”,有些人则称其为“山歌”。 </img>

⑷ 岷县花卉市场发展前景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花卉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彩叶苗木作为新兴苗木品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市场的强大需求下,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的城市绿化建设已经逐步走出了单纯的建绿,逐步改为彩化美化
城市,新
的景观工程和设计都需要彩色树种来装扮。目前城市绿化小花灌木的使用量非常大,销售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一些大城市已经开始在重要交通干道两侧和重点
风景区配置红叶系列彩叶乔灌木树种,来增强城市交通的变化。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发展较好的彩色苗木品种有金叶黄杨、红叶石楠、金叶龟甲冬青、火炬树、金枝金
叶园槐、黄连木、无患子、紫叶矮樱、金叶椴树、黄栌类等。当前彩色花卉苗木产业正处于发展上升期,投资风险是相对较低的。加上目前彩色苗木在市场中的供应
还比较少,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市场状况。市场规律告诉我们,新品种的推广通常伴随着比较高的利润和较长的发展前景,所以现在投资彩色花卉苗木风险还是相对
较低的,对于新进入苗木产业的社会资本来说,彩色苗木产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当前花卉的发展,面临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的机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花卉业将保持旺盛的需求。二是城市居民消费增长带来的机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消费主体已由集团消费转向个人消费;同时,全国花卉消费额以年均16%的速度在递增,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无疑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三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四是我国加入wTo带来的机遇。劳动密集型花卉生产由高成本的发达国家向低成本欠发达国家转移成为大势所趋。

⑸ 青海民间花儿的来历

“花儿”是流传在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广大地区的民歌。“花儿”又称“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 女青年唱的称“花儿”。据说,“花儿”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深受回、汉、藏、东乡、土、撒拉等民族的喜爱。 现在甘肃最具代表性的是“洮岷花儿”。岷县“花儿”传承的中坚力量,也是被省民协命名为“甘肃省花儿歌手”的有41人,大多年龄都在30岁到40岁之间,而他们当中大部分不识字,文化程度低。这一批歌手成长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家庭生活困难,没有机会读书,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锻炼成长为“花儿”歌手。相对而言,出生于80年代或90年代的年轻人大都走进了学校,他们基本没有机会学习“花儿”,而校园文化和流行歌曲等新兴的娱乐活动也在弱化着“花儿”对年轻一代的熏陶。

采纳哦

⑹ 岷县花儿八度神仙歌词

洮岷花来儿唱十朵莲花歌自词: 胡麻种着园园儿呢 要唱十朵莲花呢 一朵莲花水上漂 双手怀抱杨柳梢 穆桂英的武艺高 半天云里走一遭 打听杨宗保来了 ☆☆☆ 二朵莲花倒下挂 平贵西凉招附马 宝钏受的磨难大 宝钏受磨难着呢 来时还情愿着呢 ☆☆☆ 三朵莲花儿到。

⑺ 岷县的民俗文化

岷县是“洮岷花儿”的发祥地、“中国花儿之乡”、“中国当归之乡”、“中国洮砚之乡”和“联合国民歌考察基地”。洮岷花儿、洮砚加工制作技艺、巴当舞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洮岷花儿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龙砚”经世界纪录协会认证为世界最大洮砚。
二郎山花儿会
“花儿”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古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花儿”用汉语演唱,音乐上受羌、藏、汉、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它是当地民众的口头音乐表达,在民间传承演唱了500多年。在我国西北地区具有影响的“花儿会”有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和二郎山花儿会。岷县花儿被联合国社教文卫组织列入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剪纸窗花
岷县的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岷县农村多是大方窗,有些殷实人家是“虎张口”的窗子,其上是正方形的窗格。贴窗花时,最上面一排空格留烟眼儿,贴“轱辘贯钱”、“对口空心花卉”、“空心花团”等。整个窗空四边是“角云儿”,斜角配方。每个窗格子上,都要按不同的色彩,对称配搭。窗花有各种花卉、十二生肖、人物传奇如《白蛇传》、《二十四孝》、《孙悟空大闹天宫》、《黛玉葬花》、《武松打虎》等。让巴掌大的方块上,展现出大千世界的画面来。其夸张、简约的风格,让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
岷县巴当舞
巴当舞是汉族群众口唱古羌语(部分衍化为藏语)、手摇巴当鼓列队踏步而进行的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民间舞蹈。其历史渊源,最初来自古羌族的“祭山会”,是“祭山会”中最原始、最尊贵的礼仪。巴当舞中的巴当,是一种用鹿皮或羊皮加工的两面手摇鼓。巴当每年只在春节期间(初六至初十)舞蹈时使用,其余时间悬挂在厢房墙壁,不得随意敲动,不然惊动山神降祸于人间。
在巴当舞中,最关键的人物是春巴。春巴就是经过专门训练的领舞者,也是继承者和传承者。每适春节,从正月初六开始,岷县中寨、小寨、堡子等乡村的村民围在打麦场上,点燃篝火,跳起欢快的巴当舞。巴当舞演唱曲调汉、藏语夹杂,形成了浓郁地域风格和多民族特色。
洮砚制作技艺
洮砚,全称洮河绿石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始于唐而盛于宋,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洮砚以产于中国西北部黄河的主要支流洮河而得名,其砚材主要产地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乡境内的喇嘛崖、水泉崖、纳儿、卡日山、扎甘崖等山崖上,又因卓尼县古为洮州辖区,故全名称洮河绿石砚。洮河石用以制砚,贮水不耗,历寒不冰,涩不留笔,滑不拒墨,且硬度适中,具有发墨快,研墨细,不损笔,挥洒自如,浓淡相宜等优点。洮砚石色以青绿为主,尤以“黄标带绿波”为贵,制作过程较为复杂,主要工序有采石、选料、下料、设计、制坯、开膛、合口、雕刻、打磨、上光、配盒。洮砚雕刻技法分为两路。东路派以雕龙为主,主要是岷县的堡子、维新等地;西路派以雕花鸟为主,分布在岷县及周边地区。岷县堡子、维新的工匠熔两派技艺为一炉,享有盛名。洮砚雕刻技法还渗合玉雕、牙雕的圆雕技法,砖雕、石雕的深浅浮雕技法,木刻、石刻的篆刻技法。在制作工艺上镂空悬雕,游龙飞凤,更胜端砚、歙砚一筹,有“洮州石贵双照壁,端州歙州无此色”之说。

⑻ 甘肃武都花儿对唱

渊源

清代临洮诗人吴镇曾有“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的赞誉。
唐代是产生诗歌的黄金时代。隋与唐代前期炳灵寺石窟出现的超前绝后的盛况,标志着河州文化的空前繁荣。已具雏形的花儿也同样得到较快的发展,为使唱词顺口易唱,人们逐步地使她押韵、格律化。马珑同志根据敦煌石窟里发现的唐代民间曲调的一些片断唱词:“频频满酌醉如泥,/轻轻更换金卮”;“……朝朝立在市门西,/风吹泪点双垂”及“棹向碧波深处去,/几重滩”等,得出了“临夏花儿与词有关系,可能产生于唐初”的观点,是值得重视的。[1]
牡丹是花儿的象征,在歌名、曲调名、唱词、衬句中是无所不在的,其地位的显赫和人们赞美的程度,已到了“牡丹崇拜”的地步。这与《诗经》中“赠之以芍药”“(即牡丹)的诗句,唐、宋之际中原崇尚牡丹的习俗是相一致的。[1]
派别

“花儿”由于流行地区的不同,被分为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派,两派又根据其结构、格调、唱法的不同分为诸多分支。
范围

临夏花儿。主要流传于甘肃河州(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一带。它是花儿两大派系
中流传范围最广、影响最大、音像出版物最多的一派,极受汉、回、东乡、土、撒拉、保安、藏、裕固等八个民族广大群众的喜爱。
在甘肃,不论是草原上的牧民、田野里的妇女,或是河里的筏工、行路的脚户哥,都会信口漫上几首心上的花儿。 和洮泯花儿的歌手们一样,每年在夏、秋收割之前,自发地举行盛大的民间花儿歌手赛歌大会,时间有长有短。如甘肃省莲花山等地花儿盛会比较有名,不仅本地的歌手参加,临近省县的花儿唱家也打擂献歌。
特点

临夏花儿的特点是曲调丰富,以抒情见长,文词优美、朴实、生动、形象,结构严谨。行段分为四句、六句两种。演唱也比较自由,并且以独唱为主,也有对唱和联唱。其曲调悠扬、高亢、奔放。 其中的曲谱(民间称为“令儿”)有百种之多,广为流传也不下四十余种。比如“河州令”、“尕马令”、“脚户令”、“大眼睛令”、“仓啷啷令”、“尕阿姐令”、“撒拉令”、“保安令”等,在流传地区的家喻户晓的。
洮泯花儿是“莲花山花儿”和“岷县花儿”的总称。[2]
它是西北花儿的两大流派之一(另一派就是河湟花儿),主要在汉族群众中漫唱。广泛流行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康乐、和政县;定西地区的临洮、渭源县;武都地区的岷县(岷州)
、武都、宕昌、文县;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临潭(洮州)、卓尼、舟曲县等地。[2]
根据音调、唱词、演唱风格,又把洮泯花儿分为“南路花儿”和“北路花儿”。 其中“南路花儿”以岷县二郎山花儿会为中心,“北路花儿”以康乐县莲花山花儿会为中心。[2]
洮泯花儿被当地群众称为“草文章”,分为“本子花儿”和“散花儿”。所谓“本子花儿”,指成本成套的演唱,有历史人物故事和 民间传说,诸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白蛇传》、《梁山泊与祝英台》等;“散花儿”则多为歌者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的短歌,唱词的字数、行段都很自由,一般都押韵。有的一韵到底,称为“单套”;凡一首中押两个或三个韵脚的称为“双套”。[2]
洮泯花儿按照演唱形式,分为“开头歌”、“问答歌”、“对唱歌”、“联唱歌”、“生活歌”、“短歌”和“长篇叙事歌”。[2]
总之,洮泯花儿格式多样、结构自由、演唱灵活,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2]
共和国成立后,“花儿”被赋予新的内容,山间、地头、工地到处传唱,不仅搬上了舞台,还唱到了北京。
“花儿”内容非常丰富。有传统的、经千锤百炼而留下的歌词,也有触景生情、随口而出的即兴之作。唱花儿,俗称漫少年。民谚云:“陕西的乱弹,河州的少年”。河州是临夏的古称,临夏是花儿的发源地和故乡,临夏花儿唱词和曲调分“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两大类。以地区来分还有:北乡花儿、南乡花儿、东乡花儿、西乡花儿。其结构分为前后两段,前段多为比兴,后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花儿”的音乐曲调与歌词结合紧凑,由上下对称乐句构成。曲调随歌词而变,“花儿”演唱用临夏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气息,歌词的曲调起伏、强弱变化很大,还常加滑音、倚音、连音、颤音、装饰音等,具有高亢、悠长、清脆、热情奔放的特色,临夏境内流行的“花儿”,由于民族语言不同,风情习俗差异,演唱习惯变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特色。

⑼ 《花儿》是属于哪一个少数民族的民歌

“花儿”又称“少年”,是流传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回族地区的一种民歌,实际上是一种高腔山歌。在“花儿”对唱中,男方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这种对人的昵称逐渐成为回族山歌的名称,亦统称为“花儿”。

“花儿”约产生于明代,有关它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在蒙藏民歌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民歌;有人认为它是从外地迁来的回族人民的思乡曲演化而成;也有人认为是明初从南京迁往洮州地区的移民常以花卉为比兴的一种民歌。总之,“花儿”自近代以来成为回族人民传唱的一种主要艺术形式。“花儿”按传唱地区划分,又分为“青海花儿”、“河州花儿”和“宁夏花儿”,其源泉则源于河州(今甘肃临夏)。

“花儿”内容丰富,多为情歌,也有表现回族人民生活的。一般多是四句或六句,歌词多即兴创作,十分口语化,且不避俚语俗词。“花儿”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兴起句,文字优美,格律谨严。它的音乐主调令达1 0 0 多种,旋律、节奏、唱腔都有着独特的风格。由于“花儿”最早产生于山间田野,歌手们在空旷幽美的环境中无拘无束,放声高歌,所以它的曲调多高昂、奔放、粗犷、悠扬,表现了回族人民对幸福生活和纯真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在回族聚居的临夏地区,几百年以来,每年在固定的时间,人们都要聚集于山青水秀、风景秀丽的山间举行传统的“花儿”会。每年农历6 月初1 至初6 的莲花山“花儿”会和农历4 月2 8 日的松鸣岩“花儿”会久负盛名。春夏之交,树木葱绿,山花烂漫。届时,歌手云集,对歌联欢,盛况空前。

现在是流传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回、上、撒拉、东乡、保安以及汉族中的一种民歌。

热点内容
免费做盆景 发布:2025-09-19 00:24:18 浏览:517
茶花小五宝 发布:2025-09-19 00:04:25 浏览:475
茶花园邵东 发布:2025-09-18 23:55:13 浏览:589
君兰花会 发布:2025-09-18 23:54:12 浏览:16
情人节入选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发布:2025-09-18 23:53:23 浏览:69
小学生护绿植绿活动 发布:2025-09-18 23:53:18 浏览:360
插花的轻重感 发布:2025-09-18 23:52:37 浏览:319
插花的构图原理 发布:2025-09-18 23:43:58 浏览:977
贝儿公主玫瑰 发布:2025-09-18 23:29:51 浏览:449
梦见荷花没看 发布:2025-09-18 23:17:00 浏览: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