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恽寿平画花卉图册
① 灼灼桃花,绝美诗画,与君共赏!
《花卉八开·桃花》 清 邹一桂
“东风着意,先上小桃枝” ,桃花的妖冶美艳在群芳之中可谓是出类拔萃,《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句,为我们描述出春天的大地,四处盛开的桃花热烈娇艳,仿佛把整个世界都燃烧起来的美丽壮景。
若说春色三分,桃花便占尽了一分。
王翬《桃花渔艇》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自古以来,桃花在中国文人的情调生活中占有很高的地位,无论是踏春、赏春、游春、咏春、伤春,它总是历代诗人、画家的重要题材,在穿越时空的岁月中,给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桃花的绝美佳作。
阳春三月,桃花烂漫,古今名家笔下的桃花更是各具神采,为我们送来不尽的春意。让我们借助画家、诗人的神助妙笔,一同去欣赏诗画中的芳华!
《桃花庵诗图》明 唐寅
桃花坞裏桃花庵,桃花庵裏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
花前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忒风颠,我笑世人看不穿。
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唐寅《桃花庵歌》
《桃花山鸟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理寺桃花》
《桃鸠图》 宋 赵佶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谢枋得《庆全庵桃花》
《桃花鸳鸯图》 南宋 佚名
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
自别西川海棠后,初将烂醉答春风。
——陆游《泛舟观桃花》
《桃花书屋》 明 沈周
桃花书屋吾家宅,阿弟同居四十年。
今日看花唯我在,一场春梦泪痕边。
——明 沈周题《桃花书屋》
《碧桃倚石图页》 宋 马世荣
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
摇荡女萝枝,半摇青天月。
——李白《忆秋浦桃花旧游》
《桃枝栖雀图》南宋 佚名
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
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
——元稹《桃花》
《碧桃图页》宋 佚名
风暖仙源里,春和水国中。
流莺应见落,舞蝶未知空。
——齐己《桃花》
《桃花图》清 邹一桂
争花不待叶,密缀欲无条。
傍沼人窥鉴,惊鱼水溅桥。
——苏轼《桃花》
《武陵春色》清 恽寿平
念远心如烧,不觉中夜起。
桃花带露泛,立在月明里。
——聂夷中《杂曲歌辞·起夜半》
《桃花白头图》清 高其佩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城南庄》
《春夜宴桃李园图》清 冷枚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立徐步立芳洲。
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绝句漫兴》
《桃花鸣禽轴》绢本 清 蒋季锡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
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
——吴融《桃花》
《桃花柳燕图》清 李鱓
小桃西望那人家,出树香梢几树花。
只恐东风能作恶,乱红如雨坠窗纱。
——刘敞《桃花》
《桃花春柳》清 李鱓
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
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
——袁枚《题桃树》
《桃潭浴鸭图》清 华嵒
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珍珑。
应知吏侍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
——韩愈《题百叶桃花》
《仙萼长春图册之桃花图》 清 郎世宁
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
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
——杜甫《风雨看舟前落花绝句》
《锦春图》清 郎世宁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千叶桃花胜百花,孤荣春软驻年华。
若教避俗秦人见,知向河源旧侣夸。
——杨凭《千叶桃花》
《花卉八开-1-竹子桃花图》清 邹一桂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
可惜狂风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
——周朴《桃花》
《瓯香馆写生册桃花石头图》清 恽寿平
杨柳千寻色,桃花一苑芳。
风吹入帘里,惟有惹衣香。
——《杂曲歌辞·胡渭州》
《花卉图册之一·桃花》 清 恽寿平
安得舍罗网,拂衣辞世喧。
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
——王维《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
《花鸟图册》清 余穉
谁家无春酒,何处无春鸟。
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
——顾况《听山鹧鸪》
《花鸟图册》清 余穉
门前洛阳道,门里桃花路。
尘土与烟霞,其间十馀步。
——刘禹锡《题寿安甘棠馆二首》
《花鸟图册》清 余穉
春坞桃花发,多将野客游。
日西殊未散,看望酒缸头。
——张籍《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桃坞》
《花卉》清 余省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
《桃花双绶图轴》清 余省
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
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
——元稹《桃花》
《花鸟图轴》清 沈诠 美国大都会美术博物馆藏
杨柳千寻色,桃花一苑芳。
风吹入帘里,唯有惹衣香。
——张祜《胡渭州》
《桃红李白鹦鹉绿》清 沈铨
素腕撩金索,轻红约翠纱。
不如栏下水,终日见桃花。
——李群玉《龙安寺佳人阿最歌八首》
《桃花飞燕图》清 沈铨
念远心如烧,不觉中夜起。
桃花带露泛,立在月明里。
——聂夷中《起夜来》
《桃花双禽》清 王武
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风头阻归棹,坐睡倚蓑衣。
——韩偓《野钓》
《桃花鸳鸯》清 上睿
掩霭愚公谷,萧寥羽客家。
俗人知处所,应为有桃花。
——徐铉《题雷公井》
《万横香雪》 清 任熊
桃花洞口开,香蕊落莓苔。
佳景虽堪玩,萧郎殊未来。
——《白衣女子木叶上诗》
《桃花黄鹂》清 柳如是
马带桃花锦,裙衔绿草罗。
定知帏帽底,仪容似大哥。
——张元一《咏静乐县主》
《桃花溪畔》清 金农
裹头极草草,掠鬓不菶菶。
未见桃花面皮,漫作杏子眼孔。
——张元一《又嘲》
《灼灼芳华》清 倪耘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王维《田园乐》
《桃花流水图》吴湖帆 潘静淑
魏帝宫人舞凤楼,隋家天子泛龙舟。
君王夜醉春眠晏,不觉桃花逐水流。
——顾况《杂曲歌辞·桃花曲》
《桃花双禽》蔡铣
汉家宫里柳如丝,上苑桃花连碧池。
圣寿已传千岁酒,天文更赏百僚诗。
——《杂曲歌辞·凉州歌第一》
《竹外桃花》黄宾虹
桃花灼灼有光辉,无数成蹊点更飞。
为见芳林含笑待,遂同温树不言归。
——苏颋《杂曲歌辞·桃花行》
《桃花雀鸟》黄幻吾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春江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杂歌谣辞·渔父歌》
《桃花双栖》江寒汀
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
罗敷独向东方去,谩学他家作使君。
——杜审言《戏赠赵使君美人》
《桃花双雀》林风眠
桃花欲落柳条长,沙头水上足风光。
此时御跸来游处,愿奉年年祓禊觞。
——刘宪《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
《桃花蝴蝶》齐白石
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
广乐逶迤天上下,仙舟摇衍镜中酣。
——张说《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萧令得潭字韵》
《桃花》吴昌硕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桃花溪》
《桃花双禽》汪溶
先贤盛说桃花源,尘忝何堪武陵郡。
闻道秦时避地人,至今不与人通问。
——王昌龄《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
《桃花小鸟》任伯年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常建《三日寻李九庄》
《折枝桃花》 任伯年
湖上老人坐矶头,湖里桃花水却流。
竹竿袅袅波无际,不知何者吞吾钩。
——常建《戏题湖上》
《桃花山禽》谢稚柳
一尉何曾及布衣,时平却忆卧柴扉。
故园柳色催南客,春水桃花待北归。
——刘长卿《时平后春日思归》
《桃花竹雀》谢稚柳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山中问答》
《桃花鹦鹉》陆抑非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李白《东鲁门泛舟二首》
《桃花八哥图》 陆抑非
黄雀始欲衔花来,君家种桃花未开。
长安二月眼看尽,寄报春风早为催。
——岑参《春兴戏题赠李侯》
《桃花喜鹊》王雪涛
朱唇一点桃花殷,宿妆娇羞偏髻鬟。
细看只似阳台女,醉著莫许归巫山。
——岑参《醉戏窦子美人》
《桃花》王雪涛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桃花翠鸟》张大千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桃花春燕图》王一亭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贾至《春思二首》
《桃花春禽》于非闇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戴叔伦《兰溪棹歌》
《桃花小鸟》赵少昂
蕲水城西向北看,桃花落尽柳花残。
朱旗半卷山川小,白马连嘶草树寒。
——戴叔伦《蕲州行营作》
《桃花》方君璧
除了历代名家的诗画外,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自问世以来,一直都是人们向往的仙境,令人心驰神往。每个人都希望能追寻到梦中的桃花源,去探觅那份久远的悠然娴静和自得其乐。
此时此刻,让我们跟随《桃花源记》画卷一起走进那魂牵梦绕的桃花源。
南宋 陈居中 《桃源仙居图卷》
明 文征明《桃源问津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陆治《桃花源图》
明 钱毂《桃花源图卷》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明 佚名(旧传赵伯驹)《桃花园图卷》美国波士顿艺术馆
明 仇英《桃花源图卷》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清 石涛《桃源图卷》
清 黄慎《桃花源图》
清 袁耀《桃源图卷》
明 周臣《桃花源图》苏州市博物馆
明 仇英《桃源仙境图》天津市博物馆
明 丁云鹏《桃花源图》
蓝瑛《桃花源》檀香山艺术学院
清 吴榖祥《桃源图》
清 顾符稹《桃花源图》上海博物馆藏
②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了哪些中国书画珍品
以下是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中国书画目录 希望题主采纳给分哦
五代 传董源 溪岸图 220.3 x 109.2 cm
传董其昌 诗扇 17.0 x 52.1 cm
倪元璐 自书道中诗 16.8 x 47.9 cm
元 传夏永 吕洞宾过岳阳楼图 21.9 x 18.7 cm
元 传王振鹏 大明宫图 31.1 x 683.3 cm
元 传王振鹏 金明池龙舟图 34.3 cm x 53.8 m
元 传赵孟頫 花溪浴马图 39.1 x 402.6 cm
元 倪敬 寒梅图 106.5 x 24.8 cm
元 倪瓒 江渚风林图 59.1 x 31.1 cm
元 倪瓒 秋林野兴图 98.1 x 68.9 cm
元 倪瓒 虞山林壑图 94.6 x 35.9 cm
元 元人 人马图 45.1 x 38.1 cm
元 元人 仿吴道子观音坐像 102.9 x 51.8 cm
元 元人 冬鸦秃木图 41.6 x 37.3 cm (1)
元 元人 冬鸦秃木图 41.6 x 37.3 cm
元 元人 摹张雨双诗 29.8 x 160 cm
元 元人 摹李公麟九歌 32.1 x 467.4 cm
元 元人 摹李公麟蒙人马驼图 30.5 x 31.3 cm
元 元人 春郊牧羊图 24.1 x 24.8 cm
元 元人 梅竹石图 130.2 x 49.5 cm
元 元人 罗汉像 112.4 x 49.1 cm
元 元人 耕稼图 26.7 x 506.4 cm
元 元人 莲池水禽图 141.6 x 67.9 cm
元 元人 诗扇
元 元人 释迦三尊图 96.5 x 48.9 cm
元 元人 高士观梅图 94.6 x 29.2 cm
元 元人 黑猿图 24.4 x 23.8 cm
元 吴镇 老松屈曲图 166.1 x 82.6 cm
元 吴镇 芦滩钓艇图 31.1 x 53.8 cm
元 吴镇 高节凌云图 166.7 x 97.8 cm
元 唐棣 摩诘诗意图 128.9 x 68.7 cm
元 唐棣 霜浦归渔图 134.3 x 86 cm
元 夏永 黄鹤楼图 20.6 x 26.7 cm
元 姚彦卿 雪山行旅图 98.1 x 54 cm
元 张可观 露台观月图 26.7 x 24.8 cm
元 张羽 松轩春霭图 92.1 x 31.8 cm
元 张逊 松石图 90.8 x 41.9 cm
元 方从义 云山图 26.4 x 144.8 cm
元 李尧夫 达摩渡江图 85.6 x 34.1 cm
元 李衎 竹石图 189.9 x 55.2 cm
元 柯九思 仿文同竹枝图 107.6 x 47.6 cm
元 王冕 断桥香雪图 113 x 50.2 cm
元 王振鹏 维摩不二图 39.2 x 218.3 cm
元 王蒙 丹崖翠叠图 67.9 x 34.3 cm
元 王蒙 空林草亭图 25.1 x 28.3 cm
元 王蒙 素庵图 136.5 x 44.8 cm
元 盛懋 秋林渔隐图 102.6 x 33.3 cm
元 盛懋 秋林渔隐图 26.7 x 33.7cm
元 盛著 秋江垂钓图 25.9 x 27.4cm
元 罗稚川 古木寒鸦图 132.1 x 80.3 cm
元 耶律楚材 送刘满诗 36.8 x 283.8 cm
元 赵原 仿燕范山水图 24.9 x 77.5 cm
元 赵原 晴川送客图 95.3 x 35.2 cm
元 赵孟頫 即事绝句 133.4 x 53 cm
元 赵孟頫 双松平远图 26.8 x 107.5 cm
元 赵孟頫 右军四事 24.4 x 117 cm
元 赵孟頫一门 三世人马图 30.2 x 178.1 cm
元 赵苍云 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图 22.5 cm x 564 cm
元 边鲁 牡丹孔雀图 169.9 x 102.2 cm
元 邓宇 竹石图 135.1 x 42.2 cm
元 钱选 兰亭观鹅图 23.2 x 92.7 cm
元 钱选 梨花图 31.3 x 96.2 cm
元 陆广 丹台春晓图 61.6 x 26 cm
元 颜庚 钟馗嫁妹图 24.4 x 253.4 cm
元 鲜于枢 石鼓歌 44.9 x 459.9 cm
元人 老僧月下读经图 74.6 x 33 cm
元明人 云行雨施图 44.8 x 190.8 cm
元明人 仿赵雍蒙人马戏图 26.7 x 172.7 cm
元明人 仿钱选归去来辞图 106.7 x 26 cm
元明人 宫苑婴戏图 139.4 x 76.2 cm
元末明初 仿王诜秋林鹤逸图 24.8 x 25.4 cm
吴宽 喜雨诗 17.1 x 49.5 cm
唐 唐人 四十三行灵飞经墨迹 20.8 x 8.9 cm
唐寅 一年歌 17.3 x 49.8 cm
宋 仿周昉戏婴图 30.5 x 48.6 cm
宋 传刘松年 春山曛暮图 24.8 x 26 cm
宋 传夏珪 泽畔疾风图 26 x 27 cm
宋 传屈鼎 夏山图 45.4 x 115.3 cm
宋 传李唐 观瀑图 25.1 x 25.7 cm
宋 传李唐 重耳复国图 29.4 x 828 cm
宋 传李嵩 货郎图 26.4 x 26.7 cm
宋 传李迪 寒柯山鹧图 23.8 x 24.1 cm
宋 传杨邦基 聘金图 26.7 x 142.2 cm
宋 传江参 百牛图 31.8 x 221.8 cm
宋 传燕文贵 江邨图 24.1 x 25.4 cm
宋 传燕文贵 秋山萧寺图 32.7 x 321.3 cm
宋 传王齐翰 待诏挑耳图 25.1 x 47.6 cm
宋 传直翁 药山李翱问道图 31.8 x 84.5 cm
宋 传赵令穰 江村秋晓图 23.7 x 104.1 cm
宋 传赵克夐 藻鱼图 22.5 x 25.1 cm
宋 传阎次于 松壑隐栖图 21.4 x 23
宋 传阎次于 风雨维舟图 24.8 x 27.3 cm
宋 传陈居中 胡骑春猎图 24.1 x 27.3 cm
宋 传黄宗道 射鹿图 24.6 x 78.9 cm
宋 周东卿 鱼乐图 30.8 cm x 593.7 cm
宋 夏珪 山市晴岚图 24.8 x 21.3 cm
宋 宋人 三猿得鹭图 24.1 x 22.9 cm
宋 宋人 乞巧图 161.6 x 110.8 cm
宋 宋人 仿周文矩宫中图 26 x 146.7 cm
宋 宋人 仿夏圭溪口垂钓图 23.2 x 23.8 cm
宋 宋人 仿夏珪冒雨寻庄图 25.6 x 26.4 cm
宋 宋人 仿李成寒林策驴图 161.9 x 100.3 cm
宋 宋人 仿范宽山水图 166.1 x 104.5 cm
宋 宋人 仿马远松荫玩月图 25.4 x 25.4 cm
宋 宋人 仿马远洞天论道图 24.8 x 25.2 cm
宋 宋人 佛祖降世图 104.5 x 53.7 cm
宋 宋人 冬雁图 31.4 x 28 cm
宋 宋人 别院春山图 26.2 x 286.5 cm
宋 宋人 吕洞宾过岳阳楼图 23.8 x 25.1 cm
宋 宋人 摹韩干圉人呈马图 30.5 x 51.1 cm
宋 宋人 新安汪氏谱牒 33.3 x 24.8 cm
宋 宋人 明皇幸蜀图 113.7 x 82.9 cm
宋 宋人 春光先到图 23.8 x 24.4 cm
宋 宋人 水牛图 23.2 x 24.1 cm
宋 宋人 泛舟柳塘图 23.3 x 24.9 cm
宋 宋人 猿鹿图 17.8 x 22.2 cm
宋 宋人 琉璃堂人物图 31.4 x 128.4 cm
宋 宋人 睢阳五老图毕世长像 40 x 32.1 cm
宋 宋人 竹梅小禽图 25.7 x 26.7 cm
宋 宋人 维摩诘经图 27.9 x 794.7 cm
宋 宋人 芦鹭图 25.2 x 26.2 cm
宋 宋人 豳风图 29.2 × 1398.9 cm
宋 宋人 雪景待渡图 25.1 x 25.7 cm
宋 宋人 雪桥买鱼图 24.8 x 26.0 cm
宋 宋人 风雨拉纤图 24.1 x 25.7 cm
宋 宋人 骑驴图 64.1 x 33 cm
宋 宋徽宗 翠竹双禽图 33.7 x 55.4 cm
宋 宋高宗、马和之 诗经国风画意 27.8 x 663.6 cm
宋 张即之 行书杜甫乐游原诗残卷 32.4 x 76.8 cm
宋 李公麟 孝经图 21.9 x 475.6 cm.part1
宋 李公麟 孝经图 21.9 x 475.6 cm.part2
宋 李结 西塞渔社图 40.6 x 136.5 cm
宋 梁楷 泽畔行吟图 22.9 x 24.3 cm
宋 米友仁 云山图 27.6 x 57 cm
宋 米芾 吴江舟中诗 31.1 x 557 cm
宋 苏轼 墨竹图 54.3 x 33 cm
宋 赵孟坚 梅竹三诗谱 34 x 353.1 cm
宋 赵孟坚 水仙图 33.2 x 374 cm
宋 郭熙 树色平远图 35.6 x 104.4 cm
宋 金处士 十王图五幅 129.5 x 49.5 cm
宋 马和之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六篇图 32.4 x 1304.9 cm
宋 马远 月下赏梅图 25.1 x 26.7 cm
宋 马远 观瀑图 25.1 x 26 cm
宋 马远 高士观瀑图 29.1 x 27.6 cm
宋 马麟 兰图 26.5 x 22.5 cm
宋 马麟 春山乔松图 25.2 x 26 cm
宋 高克明 溪山雪意图 41.6 x 241.3 cm (1)
宋 高克明 溪山雪意图 41.6 x 241.3 cm
宋 黄庭坚 廉颇蔺相如列传 33.7 x 1840.2 cm
宋 龚开 壶天乐图 29.8 x 431.8 cm
宋元人 六马图 46.2 x 168.3 cm
宋光宗 五言联团扇 21.3 x 21 cm
宋孝宗 池上诗团扇 22.9 x 24.4 cm
宋孝宗 渔父诗团扇 23.5 x 25.4 cm
宋理宗 暮春诗团扇 24.4 x 23.5 cm
宋理宗 枝上诗团扇 27.9 x 24.1 cm
宋理宗 湖上诗团扇 25.1 x 25.1 cm
宋理宗 潮声联团扇 20.8 x 22.1 cm
宋理宗 秋深联团扇 23.7 x 17.8 cm
宋至明 传宋徽宗 荔枝山雀图三幅
宋高宗 天山诗团扇 23.5 x 24.4 cm
张凤翼 七言律诗 15.9 x 49.5 cm
文彭 临献之地黄汤帖 15.2 x 48.3 cm
文徵明 三诗 16.2 x 51.4 cm
文徵明 夏日雨后书诗扇 16.2 x 49.5 cm
明 丁云鹏 十八罗汉图 21 x 233.7 cm
明 传仇英 星宿神形图 19.2 x 402 cm
明 传仇英 清明上河图 29.2 x 645.2 cm
明 传仇英 白描罗汉图 34.4 x 524.2 cm
明 传仇英 鞑靼狩猎图
明 传吴宽 扇面17.5 x 49.5 cm
明 传周天球 扇面 17.5 x 54.0 cm
明 传唐寅 冬景图 18.4 x 51.1 cm
明 传唐寅 墨竹图 29.1 x 150.2 cm
明 传唐寅 蕉叶睡女图 20.3 x 61.0 cm
明 传张弼 千字文 31.1 x 755.7 cm
明 传彭年 书扇 16.5 x 47.0 cm
明 传文嘉 湖岸亭图 17.5 x 49.5 cm
明 传文彭 扇面 19.1 x 53.3 cm
明 传文徵明 山水 18.1 x 52.1 cm
明 传文徵明 玉兰图 27.9 x 133 cm
明 传王宠 扇面 17.1 x 50.8 cm
明 传王穉登 扇面 16.8 x 49.5 cm
明 传董其昌 仿米家山水图 25.9 x 219.1 cm
明 传蓝瑛 仿黄公望山水 16.8 x 52.1 cm
明 传陆治 山水 18.4 x 48.9 cm
明 传陈洪绶 扇面 16.2 x 50.5 cm
明 传陈洪绶 花瓶图 162.2 x 60 cm
明 传陈淳 花卉图册 32.5 x 57.3 cm
明 倪元璐 云石图 130.8 x 45.4 cm
明 刘俊 汉殿论功图 166.4 x 106 cm
明 卞文瑜 秋窗读易图 26 x 108 cm
明 吴弈 篆书怡松卷首 32.4 x 144.8 cm
明 周天球 人日雪霁集虎丘诗页 18.7 x 30.5 cm
明 周天球 扇面 18.3 x 53.7 cm
明 唐寅 垂虹别意图 29.7 x 107.6 cm
明 唐寅 山水八段图 32.4 x 413.7 cm
明 唐寅 春雷墨竹图 17.3 x 49.8 cm
明 唐寅 答门生李子元诗 27 x 25.1cm
明 唐寅 致若容札 26.7 x 64.1 cm
明 唐寅 苇渚醉渔图 72.2 x 37 cm
明 唐寅 薛涛戏笺 30.8 x 30.8 cm
明 唐寅 观瀑图 52.7 x 24.8 cm
明 夏昶 清风高节图 203.4 x 59.7 cm
明 姚绶 文字饮诗书画 23.3 x 77.2 cm
明 宋克 七言律诗 26.7 x 69.2 cm
明 宋珏 手札 22.4 x 24.4 cm
明 宋珏 手札 29.2 x 45.7 cm
明 居节 雨后诗 15.9 x 47.8 cm
明 张瑞图 后赤壁图 27.9 x 320 cm
明 张瑞图 赤壁赋 28.9 x 19.1 cm
明 张路 习画图 148.9 x 98.7 cm
明 恽向 山水册十开 26 x 15.2 cm
明 戴进 涉水返家图 167.6 x 82.6 cm
明 文从简 扇面 16.5 x 53.3 cm
明 文仲义 书扇 16.8 x 49.2 cm
明 文嘉 为项元汴作山水图 117.5 x 39.8 cm
明 文嘉 致姚制函 21.6 x 38.7 cm
明 文彭 送林俊还闽诗稿 29.2 x 39.7 cm
明 文徵明 上岳丈吴愈函 22.9 x 30.8 cm
明 文徵明 东林避暑图 31.8 x 108 cm(缺一幅)
明 文徵明 小楷陆机文赋 23 x 117.8 cm
明 文徵明 拙政园八景 26.4 x 27.3 cm
明 文徵明 潇湘八咏册页 21.0 x 19.7 cm
明 文徵明 藂桂斋图 31.6 x 56.2 cm
明 文徵明 高士隐居图 95.3 x 45.7 cm
明 明人 仿仇英山水 37.9 x 240 cm
明 明人 仿仇英苏惠织锦璇玑图 25.6 x 311.8 cm
明 明人 仿吴镇墨竹图 31.8 x 665.5 cm
明 明人 仿夏圭长江万里图 59.4 x 487.7 cm
明 明人 传吴镇墨竹图 34.3 × 527.7 cm
明 明人 传李公麟神仙图 34.0 x 215.9 cm
明 明人 四时山水图 35.1 x 569.9 cm
明 明人 胡笳十八拍 28.6 x 1196.3 cm
明 李乔 书扇 16.5 x 51.4 cm
明 杜堇 伏生受经图 147 x 104.5 cm
明 杨文骢 书扇 16.8 x 53.3 cm
明 汪懋麟 书扇 15.9 x 48.9 cm
明 沈仕 双诗 18.4 x 49.5 cm
明 沈周 四季花卉图 27.5 x 504.8 cm
明 沈周 溪山秋色图 20.6 x 640.7 cm
明 沈周 雨夜幽寂图 79.7 x 33.3 cm
明 沈周、文徵明 山水合璧图 36.8 x 1729.3 cm
明 沈度 致梁仲仁书 26 x 33.7 cm
明 焦竑 手札 27 x 16.8 cm
明 王宠 致南村书 25.7 x 34.0 cm
明 王穉登 七言诗 18.1 x 51.4 cm
明 王穉登 残稿 24.4 x 40.2 cm
明 王穉登 短札 24.6 x 13.5 cm
明 王衡 书诗 19.1 x 56.5 cm
明 王鏊 书诗 17.1 x 50.2 cm
明 王鏊 尺牍 24.1 x 29.2 cm
明 王鏊 赠别诗 207 x 63.5 cm
明 范允临 书扇 17.8 x 53.3 cm
明 莫是龙 书花底诗 15.2 x 48.4 cm
明 董其昌 书谢惠连雪赋 26.7 x 183.7 cm
明 董其昌 仿古山水册页 32.1 x 23.2 cm
明 董其昌 山水八景册页 24.4 x 16 cm
明 董其昌 王维五言绝句诗 188.9 x 74.3 cm
明 董其昌 致陈继儒二札 23 x 23 cm
明 董其昌 荆溪招隐图 26 x 92.6 cm
明 蓝瑛 仿宋元图册 31.6 x 24.8 cm
明 蓝瑛 春江渔隐图 184.8 x 90.8 cm
明 蓝瑛 红友图 148.9 x 47.3 cm
明 薛明益 手札 14.6 x 45.7 cm
明 谢环 杏园雅集图 37.1 x 243.2 cm
明 赵左 仿大痴山水 24.4 x 631.5 cm
明 邢侗 兰州诗 15.2 x 48.3 cm
明 邹之麟 书诗 16 x 52.4 cm
明 郑重 搜山图 27 x 847.1 cm
明 钱榖 兰亭修契图 24.1 x 435.6 cm
明 阮大铖 书扇 17.8 x 50.2 cm
明 陆应阳 书扇 15.1 x 46.7 cm
明 陆治 桃花锦浪图 16.5 x 46.7 cm
明 陆治 种菊图 106.7 x 27.3 cm
明 陈元素 书诗 17.5 x 53 cm
明 陈名夏 书扇 16.5 x 52.1 cm
明 陈洪绶 准提佛母法像 125.1 x 48.4 cm
明 陈洪绶 扇面合册 24.1 x 52.1 cm
明 陈洪绶 摹古册页 17.8 x 17.8 cm
明 陈洪绶 林亭清话图扇面 20.3 x 55.9 cm
明 陈洪绶 画册 22.2 x 9.2 cm
明 陈洪绶 陈小莲 杂画册十一开 22.2 x 21.7 cm
明 陈淳 溽暑花卉图 320.4 x 99.7 cm
明 陈淳 重阳诗 17.1 x 51.4 cm
明 陈继儒 书李白登庐山观瀑布诗 18.4 x 51.4 cm
明 陈继儒 书诗 16.5 x 49.5 cm
明 陈继儒 刘敬仲记 30 x 15.6 cm
明 陈继儒 诗赠董其昌 21.9 x 29.8 cm
明 项元汴 山水诗画 30.2 x 92.7 cm
明 项圣谟 山水花鸟册页 28.3 x 22.5 cm
明 项圣谟 梅枝图16.5 x 50.8 cm
明 项圣谟 秋景图页 24.8 x 33 cm
明 魏之克 金陵四季图 31.3 x 1183.6 cm
明 黄道周 松石图 173 x 47 cm
明 龚鼎孳 书扇 16.5 x 52.1 cm
明清人 仿李公麟白莲社图 30.2 x 593.1 cm
明清人 仿李公麟群仙理佛图 34 x 215.9 cm
明清人 仿赵孟頫山阴修契图 33.3 x 348 cm
明清人 仿赵孟頫相马图 30.5 x 102.9 cm
明清人 仿郭忠恕洛阳辋川图 31.8 x 490.2 cm
明清人 传仇英仿李昭道湖畔宫图 35.9 x 27.0 cm
明清人 传倪瓒九龙山居图并十三跋 27.9 x 146.1 cm
明清人 传李公麟龙王请斋图 147.3 x 28.9 cm
明清人 传沈周 四松图 154.0 x 60.3 cm
明清人 传沈周 帆艇图 24.4 x 37.6 cm
明清人 传沈周 柳亭图 24.3 x 37.5 cm
明清人 传沈周 秋叶图 24.4 x 37.8 cm
明清人 传沈周 过桥图 24.4 x 37.6 cm
明清人 传沈周山水 17.5 x 52.7 cm
明清人 传沈周秋渚浴禽图 29.2 x 453.1 cm
明清人 传钱选洗象图 34.0 x 57.2 cm
明清人 传陈淳山水 32.7 x 750.6 cm
明清人 养正图十则 34.3 x 52.1 cm
明清人 写经三卷
明清人 摹赵孟頫西成归乐图 22.9 x 89.5 cm
明清人 翎毛图 32.9 x 199.7 cm
杨妹子 春日诗团扇 23.2 x 24.4 cm
杨妹子 蔷薇诗团扇 23.5 x 24.5 cm
沈周 为汉文诗 16.5 x 47 cm
清 传八大山人 书画册页 19.7 x 17.6 cm
清 传恽寿平 山水 17.5 x 52.1 cm
清 传恽寿平 桂图 20.6 x 30.5 cm
清 传恽寿平 百花图 41.9 x 649 cm
清 传恽寿平 菊图 30.2 x 20.6 cm
清 传査士标 书扇 15.9 x 51.4 cm
清 传王原祁 仿倪瓒山水 16.5 x 49.5 cm
清 传王时敏 山水 16.5 x 52.1 cm
清 传王翚 中秋夜景图 57.2 x 40.6 cm
清 传王翚 仿燕文贵山水 16.5 x 48.9 cm
清 传王翚 采苓图 17.1 x 50.8 cm
清 传王鉴 仿徽宗山水 16.2 x 52.1 cm
清 传王铎 扇面 16.2 x 51.4 cm
清 八大山人 与文玉书 17.1 x 49.5 cm
清 八大山人 双鹰图 187.3 x 90.2 cm
清 八大山人 山水册页 18.7 x 23.2 cm
清 八大山人 山水十二册页 25 x 34 cm
清 八大山人 致鹿邨先生十札 19.7 x 13.8 cm
清 八大山人 荷塘戏禽图 27.3 x 205.1 cm
清 八大山人 鱼石图 135.3 x 61 cm
清 弘仁 幽谷泉声图 102.9 x 41 cm
清 恽寿平 临帖三种 17 x 50.8 cm
清 恽寿平 仿宋元诸家山水册 27 x 39.7 cm
清 恽寿平 夏夜荷塘图 209.1 x 98.3 cm.jpg
清 恽寿平 花卉 17 x 50.8 cm
清 樊圻 为玉翁作山水册 15.2 x 18.9 cm
清 樊圻 山水册 16.8 x 20.3 cm
清 法若真 画说 31.1 x 367 cm
清 王原祁 为瞻亭作山水 95.3 × 47 cm
清 王原祁 仿吴镇山水图 108.6 x 51.4 cm
清 王原祁 江国垂纶图 26 x 146.1 cm
清 王原祁 辋川图 35.6 x 545.5 cm
清 王时敏 仿黄公望山水 15.7 x 49.5 cm
清 王时敏 仿黄子久山水图 134.6 x 56.5 cm
清 王时敏、王鉴 仿古山水册 25.7 x 16.5 cm
清 王翚 仿巨然燕文贵山水图 31.1 x 402.3 cm
清 王翚 仿李成雪霁图 112.7 x 35.9 cm
清 王翚 太行山色图 25.3 x 209.4 cm
清 王翚 康熙皇帝南巡图第三卷(济南至泰山) 67.9 x 1393.8 cm
清 王翚 溪山雨霁图 114 x 45.4 cm
清 王翚 雨过山图 16.4 x 49.2 cm
清 王翚、王时敏 仿古山水册 22 x 33.8 cm and 25.4 x 33 cm
清 王鉴 仿古山水册页 29.8 x 31.4 cm
清 王铎 尺牍 27.3 x 15.2 cm
清 王铎 山水图 55.9 x 27 cm
清 石涛 五诗 17.5 x 44.5 cm
清 石涛 人物山水图 21.6 x 28.6 cm
清 石涛 十六罗汉图 46.4 x 598.8 cm
清 石涛 四季景观册页 21 x 31.4 cm
清 石涛 寻仙册页 14.9 x 27.3 cm
清 石涛 山水 17.5 x 44.5 cm
清 石涛 归棹册页 21.1 × 13.5 cm
清 石涛 游张公洞之图 45.9 x 286.4 cm
清 石涛 秋林人醉图 161 x 70.5 cm
清 石涛 重阳山水 71.6 x 42.2 cm
清 石涛 野色册页 27.6 x 24.1 cm
清 石涛 题忍菴画像 58 x 136.8 cm
清 石涛 黄山三十六峰意图 205.9 x 78.7 cm
清 翁同龢 一笔虎 129.5 x 67.3 cm
清 郑燮 兰竹图 34.9 x 374.7 cm
清 郑燮 远山烟竹图屏 179.1 x 68.3 cm
清 金农 为马曰琯作画诗 16.8 x 26.4 cm
清 金农 册页 28.6 x 23.8 cm
清 金农 梅花册页 25.4 x 29.8 cm
清 髡残 石梁飞瀑图 125.7 x 61 cm
清 龚贤 云山居图 325.1 x 112.4 cm
清 龚贤 冬景山水图 165.7 x 48.9 cm
清 龚贤 十二月令山水册 30.2 x 62.9 cm
清 龚贤 山水册 22.2 x 44.1 cm
清 龚贤 树景山水册 15.9 x 19.1 cm
清 龚贤 水墨山水册配诗 27.3 x 41 cm
王谷祥 五言律诗两首 16.2 x 47.3 cm
王铎 临虞世南贤兄帖 16.8 x 52.7 cm
祝允明 书陈鹤诗 19.1 x 49.5 cm
董其昌 节书归去来辞 17.5 x 50.5 cm
③ 恽寿平花卉册页12开封面是吴昌硕83岁篆刻。大概值多少钱
估计会在几亿人民币
④ 恽寿平花卉册的技法。
以朱红和藤黄调白来粉,呈现花源瓣转折、翻转、厚薄的质感,花 瓣上的墨点要随花瓣起伏之形点写,切记不可随笔乱点,花蕊呈放射状,以淡黄色弧线形写出,蕊尖以浓墨按照不同的生长方向写出,暗示花蕊的前后空间关系;花叶以深花 青写正面,浅绿色写背面,叶上的脉络要虚实得当,也就是线再细也要压住纸,呈现萱草在微风中迎风展姿的自然独特姿态。
(4)清恽寿平画花卉图册扩展阅读:
恽南田的山水画初学元代黄公望、王蒙,深得冷澹幽隽之致,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合称为“清六家”。他的山水画,不让“四王”,小幅逸笔草草,寄郁勃于悠闲,枯而有润,淡而有奇,自成格局,有“四王”未到之处。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腊月,恽南田离家到杭州卖画。次年五月,托人购得杭州坟地两处,决定迁葬其父灵柩于湖上,以了其生平之愿。他急于筹款,抱病作画,以致病倒不起。其于三月十七日返回常州,次日卒于白云渡瓯香馆,终年五十八岁。一代才华绝世的宗师,就此默默地终结其坎坷的人生。
⑤ 湖南省博物馆的馆藏藏品
1972—1974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三座汉墓,是20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墓中出土三千多件珍贵文物和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其中漆器,代表了汉初髹漆业的最高水平;丝绸,展示了纺织技术的成就;帛画,叙述了神秘的天国幻想与永生渴望;帛书,传承了先哲的学识与智慧;女尸,是人类防腐史上的奇迹。陈列展示的284件(组)文物,是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的精华。
重点展品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
西汉T型帛画
西汉黑地彩绘棺
西汉云纹漆钫 湖南地区最早的铜器是岳阳铜鼓山和石门皂市的商代遗址,距今约3500年。商代晚期,湖南地区进入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一批既有中原特点,又有本地特色的铜器。西周时期开始出现具有南方特色的铜器,同时也出现楚国铜器,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地区以楚国青铜文化为首,同时又有多种青铜文化并存的局面。
湖南商周青铜器在中国青铜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商周青铜器数量较多,《湖南商周青铜器陈列》精选出铜器72件,与铜器伴出的玉器11件,虽然只是极少的部分,但从中可以看到湖南地区青铜文化的发展脉络,也可以了解到其中的铜铙和动物造型的器物,丰富了中国青铜文化的内涵。
重点展品
商铜象尊
商豕形铜尊
商立象兽面纹铜铙 道县玉蟾岩陶片,是国内最早的陶片之一。约在东汉中期湖南开始烧造青瓷。
湖南发现东汉至清瓷窑四百余处。湘阴窑瓷釉色晶莹透明,曾受官府青睐。尘封已久的唐代长沙窑是中国彩瓷的初盛,釉下彩绘是民间绘画艺术的缩影。
重点展品
元青花人物故事玉壶春瓶
西晋青瓷对书俑
唐长沙窑褐斑贴花舞蹈人物瓷壶
唐长沙窑青釉褐绿彩狮座诗文瓷枕 书法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传统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有载体,是以汉字为依附美学表象。明清时期,无数书法家的追求形成了书法的艺术多元化体系。
馆藏明清书法作品甚丰,艺术涵盖面广,尤其是湘籍名人的书法作品。这里展示的明清书法作品,正是这一时期全国各地特别是湖南书法家演绎中国书法继承、创新和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重点展品
李东阳 行书诗卷(明)
祝允明 行草书《岳阳楼记》卷(明)
赵之谦 隶楷书联(清)
董其昌 行书轴(明) 明清绘画,在唐宋的基础上,趋向个性化,重传统的摹古和改革创新两大潮流并峙交织,“摹古”派讲究传统的继承、技法的表现,“创新”派注重画意内涵和笔墨形式。同时提倡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使中国画的意境更为隽永、深沉和含蓄。
馆收藏明清绘画作品甚多,其中有些画家的作品在全国尚属少见。展厅所展示的58幅作品,仅是明清绘画中的一鳞半爪,然可连缀出明清绘画艺术发展。
重点展品
陈录 梅花推蓬图卷
仇英 枫溪垂钓图轴
八大山人 松鹿图轴
恽寿平 花卉图册 《湖南十大考古新发现陈列》展馆位于湖南省博物馆新陈列大楼二楼西北,其面积约400平方米,展品共计133件(组),于2003年1月18日对外展出,集中展示了10余年来我省最重要的十大考古新发现,其中有八项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八项中又有三项被评为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而龙山里耶战国秦汉城址的发掘,被誉为21世纪我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重点展品
旧石器遗存
道县玉蟾岩石器时代遗址
澧县彭头山与八十垱新石器时代遗址
黔阳高庙与安乡汤家岗新石器时代遗址
澧县城头山新石器时代城址
望城高沙脊商周遗址
龙山里耶战国秦汉城址
长沙古坟垸西汉长沙王室墓
沅陵虎溪山西汉沅陵侯吴阳墓
1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
⑥ 清恽寿平画墨牡丹图的作者简介
恽寿平不只师法古人,更向大自然学习,也就是以写生的态度来作画。他的花卉画,几乎全以身边常见的花草为题材,如牡丹、桃花、菊花等等,信手拈来,就有无穷的生意,而其中画得最多,最具特色的就是牡丹。他的牡丹有利用鲜艳明亮的颜色,或者只用水墨来画牡丹的花叶。设色的牡丹,虽然颜色穠丽,但用的颜色纯净而明亮,将牡丹画得典雅明丽;单用水墨的,则利用墨色变化,将牡丹画得清逸超尘。
另外,恽寿平曾说过:「凡画花卉极生动之致,向背欹正,烘日迎风挹露,各尽其变,但觉清芬拂拂,从此间写出乃佳耳。」为了要呈现花卉完美的形象,不仅利用颜色画出花朵的阴阳向背,表现细致写实的花叶翻转外,还要让观者可以从画面上,闻出花香来,能表现出他所强调的「清芬拂拂」,才算是最好的作品。如这幅墨牡丹,构图大胆,花朵集中于右上角,花瓣仅以乾笔画出,再以更乾渴的笔墨擦出明暗,花蕊则以点墨的方式画出,用笔相当随意,枝叶则以湿笔表现。全幅墨色浓淡变化多端,富书法笔趣,除了将牡丹繁复的花叶表现得栩栩如生外,从画面上似乎隐约可以闻到一股浓郁的芳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