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手巾花
A. 香囊的起源
追溯香包的起源,早在先秦时代,女子用五线制成的饰物戴在头上,到了南北朝时期,就发展为香袋,到了唐代,出现了装有香料的香球。
香包的主要原料是雄黄、艾叶、熏草等,其作用在古代被神化了,就如《封神榜》中的小哪吒的红兜肚,有斗邪必胜的效果。
在所有的端午的习俗中,最富于静态美和温馨气息的莫过于制作和佩戴香包。以前医药水平不发达,人们就把具有杀菌作用的雄黄、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来戴在胸前,利用它散发出来的气味驱散夏天的蚊虫。同时,做香包属于女红,也有很多女孩子做来送给意中人。
端午节戴香包习俗的演变
五月俗称毒月,根据风土志记载,农历五月五日为阳极之日又叫中天节,有制造各式各样避邪物的风俗,而在荆楚岁时记,也记载着每逢端午节这一天,以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状,或者剪裁布做成小老虎,来避除一些有毒的东西,另外风俗通上面记载,用五色彩线系绑在小孩子的手臂上,可使他长命百岁,叫它做长命缕。
慢慢的这两项风俗逐渐合而为一,演变成用五色彩线系着一个装满艾草,雄黄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给小孩挂着,防止毒虫侵扰,有袪毒避邪的功用,并成为一种保命吉祥的象征。于是就此确定了香包的地位。
端午节戴香包的原因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古语说:“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等等”。
佩香囊,避邪驱瘟、襟头点缀。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香囊中所用的中草药物,能散发出天然的香气,这种香气属中药学理论中的五臭范畴,具有开窍醒神、化湿醒脾、辟秽悦神等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这些药物之所以有芳香气味,是由于其含有大量挥发油,这些挥发油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端午节传统香囊中的香料可以预防感冒、手足口
B. 求解答,这是什么植物感谢
蜀葵是二年生草本,高达2.5米,全株被星状毛,茎木质化,直立,不分枝,通常绿色或绿褐色。叶互生,圆钝形或卵状圆形,有时呈5-7浅裂,直径6-15百米先端钝圆,基部心形,边缘具圆齿,掌状脉5-7条;叶柄长2.5-4厘米。花大,有红、紫、白、苏及黑紫各色,单瓣或重瓣,单生于叶腋,直径6-9厘米;小苞片6-7,基部全生,先急尖,里面被长柔毛;萼钟状,5裂,裂片卵形;花瓣花丝连合成筒状,子房多室,每室1胚珠。
C. 哪些东西不能当做生日礼物送出
如果你送礼的对象是中国人,那就注意:
中国人有不送手帕,伞,扇子,钟,剪刀,菜刀,手巾,鞋的习俗。意头不好,送钟谐音送终,如果一定要送时,加上一本书,意头有始有终,伞,扇子与散谐音,分手的意思,也不适合送,也别送剪刀和菜刀,有一刀两断的意思,旧时办完丧事会送手巾给服丧者,寓意断绝往来,永别的意思,因此也别送手巾。佤族人就禁忌送辣椒、鸡蛋品。这是因为旧时送辣椒是代表宣战,鸡蛋是代表复仇。不要送鞋,有送人走之意。
香港人送礼禁忌:不能送钟,毯子,白色与红色的花,这意味着不吉利,礼物数目不能有4,而以8、6、9为最好。
其实现在新时代了,观念不同了,没那么多禁忌了,只要合对方心意就可以了。
生日一般就送:蛋糕,花,公仔,护肤品,化妆品,香水,摆饰,首饰,玩具,书,精美本子,钱包,保健品,钢笔,请客,自己亲手做的东西,照片,相框,创意物品等等。
下面有一些国外的送礼禁忌:
伊斯兰教徒:不能送人形礼物,也不能送酒、雕塑和女人的画片,因为他们认为酒是一切万恶之源。
英国人:一般送价钱不贵但有纪念意义的礼物,切记不要送百合花,因为这意味着死亡,收到礼物的人要当众打开礼物。
美国人:送礼物要送单数,且讲究包装,认为蜗牛和马蹄铁是吉祥物。
法国人:送花不要送菊花、杜鹃花、黄色的花,不要送带有仙鹤图案的礼物,不要送核桃,因为他们认为仙鹤是愚蠢的标志,而核桃是不吉利的。
香港人:不能送钟,毯子,白色与红色的花,这意味着不吉利,礼物数目不能有4,而以8、6、9为最好。
俄罗斯人:送鲜花要送单数,用面包与盐招待贵客,表示友好和尊敬,最忌讳送钱给别人,这意味着施舍与侮辱。
日本人:盛行送礼,探亲访友,参加宴请都会带礼物,接送礼物要双手,不当面打开礼物,当接受礼物后,再一次见到送礼的人一定会提及礼物的事并表示感谢,送的礼物忌送梳子,更不要送有狐狸,獾的图案的礼物,因为梳子的发音与死相近,一般人不要送菊花,以为菊花一般是王室专用花卉。
澳大利亚送礼禁忌:
1.在数目方面,受基督教的影响,澳大利亚人对于“13”与“星期五”普遍反感至极。
2.在人际交往中,若澳大利亚人应邀出游,请不予以拒绝,会被他们理解成不给面子。
3.澳大利亚人崇尚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在社会生活中,他们乐于保护弱者。除了保护老人、妇女、孩子、弱小种族之外,他们还讲究保护私生子的合法地位,甚至将保护动物看作是自己的天职。
4.金合欢花与桉树,是澳大利亚人最喜欢的植物,并且被视为澳大利亚的象征。因此,它们分别被定为澳大利亚的国花与国树。
5.澳大利亚人最喜爱的动物是袋鼠与琴鸟。前者被澳大利亚人视作澳洲大陆上最早的主人,后者则是澳大利亚的国鸟。在澳大利亚人眼里,兔子是一种不吉利的动利。他们认为,碰到了兔子,可能是厄运将临的预兆。
阿拉伯送礼禁忌:
1.阿拉伯世界禁酒,烈性酒和印有动物图案的礼品他们是忌讳的,他们认为这些礼物包上有动物图案的礼品纸其蕴意会带来不幸。
2.初次见面不送礼,被认为你想行贿。
3.您千万不能给他们的妻子送礼物。这样做是对他们妻子的侵犯,他们同时也会认为你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俄罗斯送礼禁忌:
1.俄罗斯人送鲜花要送单数。
2.用面包与盐招待贵客,表示友好和尊敬。
3.最忌讳送钱给别人,因为这意味着施舍和侮辱。
D. 刘姥姥进大观园鸳鸯所说的规矩是什么
1.贾母因说:"把那一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让刘亲家近我这边坐着。 "众人听说,忙抬了过来。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拉了刘姥姥出去,悄悄的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若错了我们就笑话呢。" (第四十回)
这里是第一次叙述,但没有具体内容。
2.贾母这边说声" 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第四十回)
从这里可以看出,鸳鸯跟姥姥说的是:“吃饭前,老祖宗说个‘请’字,客人就需要念一段说辞来,今天你是客,应由你说。”
3.刘姥姥拿起箸来, 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
鸳鸯还跟刘姥姥说:“如果大家都笑了,说明你说的好。然后由你先动筷子。吃菜得从“鸡”和“鸡蛋”开始吃,取个“吉”字。”所以姥姥对众人嬉笑置若罔闻,规规矩矩的开始夹菜。
E. 手帕的其它相关
手帕——擦汗,擦泪,遮羞必备。经久耐用绿色环保无污染之物。而且也可以循环使用。
绢装饰自己的帽子;太太、小姐不带洒上香水的手绢,也绝不会去社交场所。手绢的风行,必然导致价格的扶摇直上,面对昂贵的手绢,越来越多的人望而生畏,无力购买。在这个时候,手绢同鼻子还是互不相干的。
手帕,用全部棉单纱织制成的方形细薄织物,具有柔软滑爽吸湿的特点,洗涤后无明显变形。有印花手帕和色织手帕两类。印花手帕用本色棉纱织成坯布后,经漂练印花、裁剪、缝烫而成。图案有几何图形、条格花卉动物、山水风景、人物等。色织手帕是将染色纱织成坯料,经漂练、整理、裁剪、缝烫而成。大多以平纹组织为基础,结合缎纹和提花组织,织成缎条(格)、提花、浮纹仿绣、纱罗等品种。依使用对象不同分为男帕、女帕和童帕,其规格和花色各有不同。还有将手工绘画、机绣、印绣结合剪花等应用于手帕,提高其工艺美术感。 我国先秦时已有“巾”,至东汉,“巾”的一种演变为手帕。1959年在新疆挖掘的东汉古墓中发现了蓝白印花手帕。汉乐府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有“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之句,此处的“手巾”其实就是擦眼泪的手帕。
在欧洲,手绢最早出现在中世纪。最初,人们把手绢看做是荣誉的象征,倍加推崇,就连国家法令也不止一次地重申:严禁下层社会把手绢作为礼物相互赠送。此时,正值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当政。伊丽莎白是一位摩登女子,对手绢更是喜欢倍至,这样,手绢也就随之风靡全国。 最时尚的环保
据报道中国每年消耗纸制品440万吨,一吨纸制品需要消耗17棵10年生大树,也就是说中国每年在生活用纸上就要消耗7480万棵10年大树,这是一组异常可怕的数据,因此使用手帕也就成为最时尚的话题。 手帕曾经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纸巾的出现让手帕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虽然纸巾不够漂亮没有花花朵朵,但纸巾很方便,随用随扔不像手帕用过之后还需要清洗。
其实相对纸巾而言,手帕的优势也是很明显的,美观大方,吸油吸汗,更卫生,没有纸巾漂白问题的困扰。 据说欧洲人使用手帕是源于英国。手帕的发明人是英国国王理查二世,英国王室礼记写到:国王用一小片衣物擦鼻子。
F. 挑花的品种特色
挑花多为实用品。民间挑花的品种主要有:门帘、帐帘、床沿、被面、荷包、头巾、手巾、枕巾、鞋、帽以及肚兜、褡裢、花带等。
外销商品的品种主要有:台布、盘托、餐巾、围裙、衬衫、靠垫、被套等。
民间挑花多取生动活泼的自然景物和吉祥图案为题材,如凤穿牡丹、双龙抢宝、莲莲(年年)有鱼(余)、鲤鱼跳龙门、麒麟送子、鸳鸯戏荷、迎亲嫁女、福寿三多等。根据绣品装饰部位的不同要求,绣制团花、角花、折枝花和边条花等纹样。
各地域、各民族因风尚习俗不同,挑花各具特色。
四川郫县、茂汶挑花素雅古朴,图案及针法多变化,装饰性强;湖南挑花喜在深蓝黑的土布上挑绣五彩缤纷的吉祥纹样
,格调明快热烈、秀丽丰满;湖南隆回的瑶族挑花,形象古朴,精巧细密,花里套花,独具一格;安徽合肥和望江挑花多采用铺花和纤花针法,严谨细致,以工整见长;陕西挑花自由活泼,不拘一格;北京挑花多表现名胜古迹和古代建筑;温州和上海挑花以花卉和几何图案为主。工艺纯熟的民间挑花艺人可以不描图稿,手追心授,组织图案。
现代挑花在传统技艺基础上不断创新,以多种纤维织物为面料,使用棉、麻、丝、毛等各种质地的绣线,并吸收其他刺绣和花边、编结、补花等工艺的特长,提高了艺术表现力。
G. 古代公主嫁妆清单,一般有些什么
1、针线盒,自古针线便是女红的必须品,会不会女红便是判断女子是否可以成为贤妻良母的标准。陪嫁备针线盒有个美好的寓意,即祝福新娘家庭温馨、幸福,做为人尊敬的巧手能干新娘。因此,针线盒也成了女子陪嫁的必须品,古时候无论是贫民老百姓还是大家的千金小姐嫁妆都要备它,婚后更是用它作为生活和消遣的一个工具。
2、压钱箱 ,九宝中的第九宝是压钱箱,是古代女子嫁妆清单之一,借以表示女方家境富裕,同时也是女子婚后用于收藏心爱珍品之物。
3、鸳鸯枕 ,鸳鸯从古至今都是爱情的永恒象征,是一夫一妻、相亲相爱、白头偕老的表率,甚至认为鸳鸯一旦结为配偶,便陪伴终生,即使一方不幸死亡,另一方也不再寻觅新的配偶,而是孤独凄凉地度过余生。因此也多用来形容相互扶持的,相亲相爱的夫妻。“鸳鸯枕”陪嫁则更是表达了对夫妻恩爱,白头偕老,永不分离的美好祝愿。
4、龙凤毛巾 ,龙凤毛巾,顾名思义一条龙巾,一条凤巾,一般是要准备两条的,新娘新郎各一条。其实,毛巾自古就是喜庆的象征。在新娘的嫁妆上备上毛巾,不仅是为了烘托结婚的喜庆,更是为了表达家人对新人的祝福和希冀:希望新人们的婚后生活温馨贴意、长长久久、幸福甜蜜。
5、喜盆,喜盆,又叫聚喜宝盆,有送喜招吉之意。做嫁妆的喜盆要用红布包好,由娘家的未婚女子端到婆家,然后亲手递给婆婆。婆婆接过喜盆,则证明婆婆正式接纳了媳妇。喜盆中还要放置一些有着美好寓意的物品,例如花生、红枣、莲子、桂圆,以寓意早生贵子;大葱和明子,以祝福将来生孩子聪明等等。
6、喜梳,喜梳也是中国古代传统嫁妆的必备物品。在婚礼前夜,新娘由长辈梳头,一面梳,一面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堂。婚礼后,还要将新郎和新娘的头发梳在一起,秤之为“结发”,有“结发夫妻”“白头偕老”之意。
7、镜子,代表圆满、完满,以及寓意新娘的姿容秀丽,是对新娘婚姻生活甜蜜美满的祝愿;纵使时光流逝依然永葆青春、花容月貌的美好寄托。
8、都斗,原是量粮食的器具,在婚嫁礼仪中用于彰显男方的财富雄厚、家境富裕,女儿嫁过去之后也能过上丰衣足食、轻松无忧的富裕生活。
9、剪刀,是古代婚礼中的“六证”之一,生活中主要作服装剪裁之用,婚嫁礼仪中寓意新娘婚后生活的绫罗绸缎、前程锦绣,共享人生的荣华富贵。
10、算盘,生活中用于算筹收入和开支的计算工具,婚庆礼仪中的千足黄金算盘,寓意新人对未来安宁富裕生活的理想与规划,能够合理的投资理财,赢得广茂财源。
11、绣花鞋,鞋与“偕”同音,寓意夫妻相亲相爱,长相厮守,在花繁锦绣的美好岁月中白头偕老,共沐生活的瑰丽与芬芳。
12、尺子,量具,婚姻生活中引申为衡量幸福的标准,指百子千孙,幸福源远流长,同时也是对新人今后生活事业步步高升的祝福。
H. 谁知道明朝皇帝以及太子亲王的出行仪仗,越详细越好。
这些希望对你有帮助
明代亲王仪仗--洪武三年定
亲王仪仗
1.令旗一对。红素绫质。中黄绫为令字、阔二幅。上长六尺九寸、下三尺六寸。朱漆攒竹竿、长八尺二寸。内铁(矛赞)五寸。柄、或以木为之
2.清道二对。朱漆攒竹杖、铜裹两末、长四尺九寸
幰(xiǎn,车上的帷幔)弩一张。并箭、紫幰盖、以帛为之
3.刀盾一十对。盾、以木为之。画狮头、加饰朱漆。刀、金涂。红靶、绿鞘、红缘、间点魦鱼皮为饰。带、青绦红穗
4.弓箭二十副。每副、弓一、櫜二。剌绿斜皮条云子、铁钉铰、络于韦带。箭三十枝。以竹为之。上黑翎、下铁镞
5.白泽旗一对。红质、黄襴、赤火焰脚。绣白泽形为飞状。旗上四角绣五色云子。竿长一丈三尺六寸九分。内贴金木枪头一尺三寸五分。上红缨。下铁(矛赞)。柄、或以木为之
金鼓旗一对。红质。黑金鼓二字。阔二幅。朱漆攒竹竿、上贴金木枪头、下铁(矛赞)、共长一丈四尺九寸。上饰红缨
6.画角十二枝。木质、黑漆戗金。上宝相花。中单龙缠身云文。下八宝双海马为饰
7.花匡鼓二十四面。红油木匡、画宝相花。钉环钹皆摆锡。粉涂革面、画狮子彩毬。径一尺七寸、悬以红绒匾绦
8.杖鼓二面。黑漆木匡、细腰、戗金花文。粉涂革面、挂以青绒匾绦
9.金钲二面。以响铜为之、径九寸。边有小窍。外以红竹匡。络以红绒绠
10.锣二面。锣口、径一尺三寸
11.扛鼓二面。红油木匡、画宝相花。粉涂革面、画荷并叶。铁钉环钹皆摆锡。悬以红绒绠
板一串。铁力木板六、各长一尺一寸。上阔一寸九分。下阔二寸五分。联以青绦
笛二管。以竹为之。长一尺六寸、六孔
12.小铜角一对。以铜为之。高三尺五寸。加朱漆、描金云龙文
13.大铜角一对。以铜为之。高三尺四寸八分。朱漆描金升降云龙文
戏竹一对。朱漆竹柄、通长六尺。内贴金木龙头七寸。竹丝二十四茎、长四尺五寸。上垂红绿(巾分)錔
14.大乐鼓一面。红油木匡、画宝相花。冒以革。传以粉、画荷并叶。匡高一尺六寸。面径二尺。贴金铜钉钹环。木红绢鼓衣、画盘螭并花文。举以红木扛、红绒匾绦
板一串。制同前。但加红绿(巾分)錔
15.杖鼓十二面。制同前。但加木红绢鼓衣、画盘螭并花文。及有贴金木鱼、首衔红绿(巾分)錔、名鱼头鞭
16.笛四管。制如前。贴金木龙头、共长一尺七寸。鹿角管束两末。八孔。龙口衔红绿(巾分)錔
17.头管四管。以乌木为管、长六寸八分。以牙管束。卷芦为梢。
18.九窍绛引幡一对。朱漆攒竹竿、贴金铜龙头、共长一丈二尺五寸。内龙头一尺。幡用五色平罗、长六尺三寸、阔五寸五分。四角红罗。盖高七寸五分、围二尺七寸五分。盖上、有抹金铜钉鈒花文。绿二檐、共长一尺九寸。红绿(巾分)錔四。自此至信幡、腰皆用绿色、描金香草。二檐、销金云文。幡下、缀五色板。自此至节、凡竿柄、或以木为之。凡挑竿铜龙头、皆以铁为钩
19.传教幡一对。朱漆攒竹竿、贴金铜龙头、共长一丈二尺五寸。内龙头一尺。幡用红平罗、长六尺三寸、阔五寸五分。四角红罗。盖高七寸五分。围二尺七寸五分。盖上、抹金铜顶鈒花文。青二檐、共长一尺九寸。幡上黄罗牌内、书青传教二字。红绿(巾分)錔四、以罗为之
告止幡一对。制同传教。但红平罗二檐。黄罗牌内、书青告止二字
信幡一对。制同传教。但黄平罗二檐。黄罗牌内、书青信字
20.仪鍠氅一对。朱漆攒竹竿、贴金头、共长一丈二尺五寸五分。内贴金木仪鍠、并龙头一尺三寸五分。抹金铜氅顶一个。氅用五色平罗、长六尺三寸、阔五寸五分。氅下、铜铃五个
戈氅一对。朱漆攒竹竿、贴金头、共长一丈二尺五寸。内贴金木戈、并龙头一尺六寸二分。氅用五色平罗、长六尺三寸、阔五寸五分。下缀铜铃五个。氅上、朱漆木板
21.戟氅一对。制同前。但贴金木戟、并龙头长一尺七寸五分
22.吾杖一对。攒竹为之。朱漆。长六尺九寸五分、两末贴金
23.仪刀四对。刻木为刀、鞘及靶、银地贴金为螭虎文。红(巾分)錔
24.班剑一对。刻木为剑、并靶。靶下有龙头、皆贴金。惟剑贴银。红(巾分)錔
25.斧一对。朱漆攒竹柄、长六尺九寸。内贴金木斧、并龙头、长一尺六寸五分
26.立一对。朱漆攒竹柄、长六尺九寸。内贴金木立□、及龙头、长一尺四寸
卧一对。朱漆攒竹柄、长六尺九寸。内贴金木卧□、并龙头、长一尺二寸五分
骨朵一对。朱漆攒竹柄、长六尺九寸。内贴金木骨朵、并龙头、长一尺六寸
镫杖一对。朱漆攒竹柄、长六尺九寸。内贴金木镫杖、并龙头、长一尺六寸
殳□一对。朱漆攒竹竿、贴金木殳、并龙头、共长一丈二尺五寸。内龙头长一尺八寸五分
27.戟十对。朱漆攒竹竿、长一丈二尺五寸五分。内贴金木戟、及龙头、长二尺五分
28.槊十对。朱漆攒竹竿、长一丈二尺五寸。内贴金木槊、及龙头、长一尺七寸
夹槊一对。制同前。但其首为夹槊
30.幢一把。制同麾。但为五缨五层
31.节一把。制同麾。但为八缨八层
32.响节四对。漆贴银攒竹竿、长一丈二寸五分。其首以铁条长一尺二寸五分、贯铜铁钱十二。用红平罗、销金凤文衣笼之、长一尺五寸、阔八寸。上加贴金木圆顶。下木盘。攀顶绒线四。钱文曰天下太平
33.紫方伞二把。伞骨面阔并顶、径四尺。柄及贴金木葫芦、共长一丈九寸。面用紫平罗。紫三檐。其顶四角、抹金铜龙头四个。凡伞柄、俱用红油竹、间缠以籐。惟曲柄、朱漆攒竹为之
34.红方伞二把。伞骨面阔并顶、径四尺。柄及贴金木葫芦、共长一丈九寸。面用红平罗。红三檐。其顶四角、抹金铜龙头四个
红销金伞一把。伞骨面阔并顶、径四尺一寸五分。柄及贴金木葫芦、共长一丈九寸。面用红平罗、销金宝珠团文。红三檐。销金香草。边、宝珠龙文
35.红绣圆伞一把。伞骨面阔并顶、径四尺一寸五分。柄及贴金木葫芦、共长一丈九寸。面、用红平罗。红三檐。顶绣云文。檐绣瑞草文
36.红曲柄伞二把。伞骨面阔并顶、径四尺一寸五分。柄及贴金木葫芦、共长一丈九寸。面用红平罗。红三檐。当曲柄处、用铁心贴金木龙头承伞
37.红油绢销金雨伞一把。伞骨面阔并顶、径六尺四寸。柄及贴金木葫芦、共长八尺六寸。面销金宝珠龙文。边销金云龙文
38.青绣圆扇四把。扇及黑漆竹柄、共长一丈七寸五分。面背风衣、俱青平罗。面径三尺三寸五分、绣升降孔雀云文。背销金龙团花文。凡扇柄、俱以攒竹为之
39.红绣圆扇四把。扇及黑漆竹柄、共长一丈七寸五分。面背风衣、俱红平罗。面径三尺三寸五分、绣四季花。背销金龙团花文
40.红绣方扇四把。扇及黑漆竹柄、共长一丈七寸五分。面背风衣、俱红平罗。面径三尺三寸五分、绣升降孔雀云文。背销金宝珠团文
41.诞马八匹。红辔、青韁、锦鞯。鞯以红油皮为之
42.鞍笼一个。皮质、红油、贴金升降龙文。边香草文
43.马杌一个。木质、银叶裹。银钉铰。中鈒盘龙文。间抹金
44.拂子二把。黑漆木柄。用铜环、铜钉铰、系素犛牛尾。末垂红(巾分)錔。今拂用马尾、红缨为心
45.交椅一把。木质、银叶裹、间抹金。银钉铰。中鈒花云龙文、穿以红丝匾绦。四垂红(巾分)錔。红织金紵丝褡裆
46.脚踏一个。木质、银叶裹、间抹金。银钉铰。鈒方胜文。红织金紵丝踏褥
47.水盆一个。银质、间抹金。宽缘平底、鈒盘龙。边鈒香草文。手巾一条
48.水罐一个。银质、间抹金。有盖、有提、小口、巨腹、鈒花文
49.香炉一个。银质、浑抹金。两耳、三足、有盖、鈒龙文。朱漆竿、贴金龙头、并尾
50.香盒一个。银质、浑抹金。盖、鈒龙文。边、鈒香草文
51.唾盂一个。银质、间抹金。形圆如缶。盖仅掩口。盘鈒龙文 【 洪武间停造】
52.唾壶一个。银质、间抹金。小口、巨腹、有盖、鈒香草文 【 洪武间停造】
53.红紵丝拜褥一
54.红纱灯笼二对。红油竹骨。下有烛盘。蒙以红纱、玊色纱盖。朱漆竿、贴金龙头、并尾
55.红油纸灯二对。红油竹骨。下有烛盘、木座。以竹丝编为笼、加红油纸。朱漆竿、贴金龙头、并尾
(耽去耳改鱼)灯一对。红油铁骨。以(耽去耳改鱼)为笼。余同纸灯
56.帐房一座。帏幕全、以青绵布为之。绿色螭头。朱漆柱、并帐竿。竿首、各施彩妆蹲狮。顶用毡
57.象辂一乘。高一丈一尺六寸九分。阔七尺九分。辂上平盘板。前后车棂、并凤翅板。其下辕三条、皆朱红漆。辕、各长一丈八尺五寸。用抹金铜龙头、龙尾、叶片装钉。前施朱红油马搭攀皮一条。平盘左右下、护泥板、及车轮二。贯轴一。每轮辐、十有八条、皆朱红漆。周围辋全、各以抹金铜叶片装钉。轮内车毂各一、用抹金铜鈒莲花瓣、轮盘装钉。轴首左右、各用红漆铁插拴一个、以抹金铜鈒龙顶管心装钉。轴中缠红绒驾辕等索。面至地、三尺五分
辂亭、高五尺二寸九分。朱红漆四柱、其长同槛。高一寸四分。其上周围、朱红漆绦环板门、高四尺五寸九分、阔二尺二寸五分。左右门、阔同前。并左右各朱红漆上明下暗隔二扇。明栨全、抹金铜鈒花叶片装钉。后朱红漆五山屏风。屏后板、俱用抹金铜鈒花叶片装钉。亭底、朱红漆板。上施红花毯、红锦褥、并席。朱红漆坐椅一座、朱红漆纳板一、并褥。椅中红织金绮靠坐褥。四围椅裙全。周围施红罗帏幔。【或用红绮】 亭外、用青绮缘边朱红帘十二扇。各用拽帘红线圆绦二条。黄铜圈全辂顶、并圆盘、高二尺四寸五分。又抹金铜宝珠顶、带仰覆莲座、高九寸。垂攀顶红线圆绦四条。盘上下、皆朱红漆。以青饰辂盖内。宝盖朱红漆木匡。斗以八顶、冒以红绮。顶心、绣云龙一。余绣五彩云文
天轮三层。皆朱红漆。上安雕木贴金边耀叶板六十三片。内饰青地雕木五彩云文。三层、间绘五彩云衬板六十三片。盘下周围、黄铜钉装。上施红绮沥水三层、每层、八十一摺、绣瑞草文。前垂青绮络带二条、各绣升龙二、并五彩云文。圆盘四角、连辂座板、用攀顶红线圆绦四条、并红漆木鱼
辂亭前、一字栏干一扇。后、一字带转角栏干一扇。左右、栏干各一扇。内嵌绦环板、皆朱红漆。四扇计一十四柱。各柱首、雕木红莲花一。用线金青绿妆莲花抱柱。前栏干棂板上、布花毯
红旗二面。在辂亭后左右。用红线罗夹为旗。每面六斿。每斿内外绣升龙一。红漆攒竹旗竿二。左竿旗腰、绣日月北斗。竿首用抹金铜龙头。右竿旗腰、绣黻字。竿首用抹金铜戟。各竿、缀抹金铜铃二。垂红缨五。缨上各施抹金铜花盖、下垂(巾分)錔
58.踏梯一。朱红漆。以抹金铜鈒花叶片装钉
59.行马架三。朱红漆。其上红绒匾绦。用抹金铜叶片装钉。
I. 食品安全三色毛巾是指哪三色
紫、白、黄。
三色巾,顾名思义,就是指这种花有三种颜色,分别是紫、白、黄三色。花色富于变化,不同的颜色有不一样的绚丽,所表达的意义也不同。作为一种著名的早春花卉,三色堇的品种十分繁多,色彩鲜艳,花期颇长。它最早在欧洲被种植,现如今,在我国的南北方的都可以看到三色堇的身影。
J. 厦门的民俗文化
http://ke..com/view/7614.htm#15
歌 仔 戏
是流行于闽南、台湾和南洋华人聚居地的戏曲剧种,它的曲调来自民间,唱词通俗易懂,故为群众喜闻乐见。
公元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闽南民间艺术流行台湾,其中用闽南方言演唱的锦歌,颇为台湾民众喜爱。他们自发组织演唱锦歌的“乐社”和“歌仔阵”。清代,在台湾有人以锦歌为基础,揉合车鼓、采茶产生了表演程式比较简单的“采茶戏”。至清末,这些民间表演艺术,又吸收了乱弹的锣鼓科白,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歌仔戏”,又因其多在广场上演出,故又称“落地扫”。近代,歌仔戏向四平戏、京剧学习借鉴,有了较完整的唱、念、做、打的表演程式,逐步丰富剧目,从广场走向舞台成为台湾剧坛的主要剧种。
1928年,台湾“三乐轩”歌仔戏班回龙海白礁慈济宫祭祖进香,途经厦门,上演歌仔戏。由于语言相同,曲调相似,剧中唱、白全能听懂唱腔旋律和语调紧密结合,悦耳动听。因此,一时风靡厦门。此后,每年都有台湾剧团来演出,歌仔戏也随之流行于闽南。厦门、漳州、泉州等地相继成立许多歌仔戏班,随着闽 南人民侨居南洋各地,歌仔戏又流传到南洋。
歌仔戏的音乐曲调包括《七字调》、《哭词》、《杂念调》唱腔道白则是以厦门、漳州方言合成的台湾腔。唱词视情节而定,可 长可短。
歌仔戏乐器和其他戏曲一样,分文场戏和武场戏,武场戏的乐器同京剧相似,有通鼓、竖权、板鼓、木鱼、小钹、大钹、大锣、小锣、铜铃,还加上小叫、柳盏等。文场戏乐器,早期以壳仔弦、大广弦月琴、台湾笛为主,后来又采用二胡、洞萧、鸭母笛、唢呐;近年又有以琵琶、大唢呐及西洋乐器参与伴奏的。
歌仔戏的代表剧目有《三家福》、《安安认母》、《加令记》、《火烧楼》等,此外,还创作了不少新剧目。
中秋节搏状元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花红月圆,是人们合家团聚或加倍思念远方亲友的日子。厦门人对中秋节特别重视,许多旅居海外的乡亲以及港、澳台同胞,届时都纷纷踏上归途,与家人好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畅叙别后情谊。厦门一带除了全国共有的赏月,吃月饼以外,还有一种玩会饼搏状元的民俗活动,最为吸引人。
三百多年前,民族英雄郑成功以厦门为根据地,驱逐荷夷收复台湾,郑成功的士兵来自福建、广东各地,到中秋节前后,士兵们更加思念亲人郑成功的部将洪旭,为了宽慰士兵离乡背井、思亲想家之念,激励士兵先国后家,克敌制胜的斗志,便与兵部衙经过一番筹谋,巧设“中秋会饼”让士兵们赏月玩饼、品茗谈天。
中秋会饼每会63块饼,隐含七九六十三之数,因为三九是我国民间的吉利数。会饼设状元一个,直径约6寸,宛似一轮明月,饼上印有“媒娥奔月”、“桂树玉兔”等图案,对堂两个,直径4寸左右;三红四个,直径2至3寸;四进八个,直径1寸半左右;二举十六个,直径约1寸;一秀三十二个,直径半寸有余,它们分别代表文、武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博状元”的工具很简单,只需六个骰子和一只碗,每人轮流掷股子,根据投到碗里的股子的红豆的多寡,可中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如果六骰相同,可囊括桌上全部月饼。
由于搏状元,寓教于乐,活泼有趣,所以郑成功亲自批准,从八月十三日至十八日,前后六夜,军中按单双口分批轮流赏月搏 饼。
这种中秋节玩会饼搏状元的习俗,三百多年来一直在厦门民间流传。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有这种充满乐趣的活动。厦门的饼店饼厂在中秋节前后大量生产会饼上市供应,有馅饼,广东饼、饼干式或三者综合。近年来,包装越发精美,成为送礼佳品。
http://www.welao.com/18/index9.htm
另外一个
【儿童饮食的禁忌】
厦门儿童饮食的禁忌似乎比大人还要多一些,这或许是因为对孩子的希望更多,寄望更大,才带来更多的禁忌。
厦门俗话"吃饭皇帝大",因此禁忌在吃饭时打骂孩子。这一民俗使孩子安心吃饭,不致消化不良,也使父母安心吃饭,合家欢乐。
小孩吃饭时虽可免去父母的打骂,但许多食物却是被禁忌而不准吃的。吃鸡时,鸡脚、鸡翅膀、鸡肠子,小孩不能吃。据说小孩吃了鸡脚,将来手会发抖,写不好字,而已手指会如鸡爪一样抓破书 。同时,厦门人吃鸡时本来就有一奇怪的说法,认为吃鸡脚和鸡翅要两支一起吃,若家里两个人各吃一支,那就会互相打起架来。大约是看见鸡相互攻击时都用脚和翅当武器而引起的联想吧 。但为什么变成分吃一只鸡的两只脚或两个翅膀会导致互相打架,实在令人费解。也许,这只不过是哪位对鸡翅和鸡脚特别嗜好的家长为了避免孩子与自己争食所发明的?
鸡肠则因其弯弯扭扭缠在一起,使大人们因害怕自己的孩子缠哭不休,而禁止小孩吃。
猪蹄同样也与孩子无缘。因为猪蹄是用来走路的,小孩若吃了,将来长大,婚事就有走掉的可能。这种说法当然是极为可笑的 。推测只是小孩啃猪蹄总是吃不干净,人人难逃暴珍天物之咎,干脆就不让孩子吃算了。
鱼卵也是不准孩子吃的,据说吃了将来就不会计算 。这大约是因为一块鱼卵包含千万粒小卵,在无从算起的情况下,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不数为宜,进而引为不吃为宜。
【盖屋禁忌】
旧时的大厝建造之时,禁忌很多。要先盖内后盖外,忌先盖外后盖内。房间一定要单数,不能双数。前边的房子一定要比后边的低。屋脊上要安放碗、钵或土偶,据说可以压邪 。住宅的门口忌讳对冲着路口巷口,据说容易招来鬼魅。若无法变动,那就要在大门口高悬"八卦镜",或在门旁立"石敢当"。不过最大的忌讳当是被人暗中埋下崇物 。祟物可以是各种各样,甚至在厕所灰浆未干时按上一个手掌印.据说也会今主人家不得安宁 。能安放祟物的当然主要是工匠师傅,因此,盖房时对师傅是极为恭谦尊重的。
房屋的坐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忌朝北和朝东。尤其是店铺,厦门的俗语:"朝南,赚钱一世人(一辈子);朝东,剥空空;朝北,蚀本又脱壳;朝西,赚钱没人知 。"有这么几句,可知朝向之重要了。
【忌满斟茶酒】
"七分茶、八分酒"是厦门民间的一句俗语,谓斟酒斟茶不可斟满,让客人不好端,溢出了酒水茶水,不但浪费,也总会烫着客人的手或撤泼到衣服上,令人尴尬 。因此,斟酒斟茶以七八分为宜,太多或太少都会被认为不识礼数。
【忌留碗底】
民以食为天",而作为闽南人主食的大米,更被十分珍惜,乃至敬重。糟踏粮食,被视为暴珍天物,不但父母兄弟,连邻居路人都会加以遣责。因此,小孩如果吃饭时不将碗底的饭吃十净,大人便要督促他,并警告说,留碗底会娶"猫某",嫁"猫丈夫"。即是说将来讨的老婆或嫁的丈夫一定会是麻脸 。这当然是骗孩子的话,但其用心却是教育儿童自幼养成珍惜粮食的习惯。不仅小孩,大人也是如此。倘若去作客吃饭留碗底,那一定会被斥为"歹样"。
但在作客时,对于每一道菜看却是要留碗底,不能把菜吃得精光 。这不但因为吃光会使人产生是否菜太少的疑问,而且因为旧时厦门习惯,男人上桌,女人下厨,厨房里的人还等着这些剩菜吃呢。
【忌将核子插在饭碗中央】
由于将筷子插在饭碗中央,同丧俗"拜脚尾饭"时白饭中间插一双筷子的情形一样,因而是非常忌讳的 。小孩子这么做,一定会招来大人的喝斤,而如果客人这么做,则一定会惹主人及其他客人的不快。
【忌吃饭时以筷子敲碗】
厦门人认为,只有乞丐才敲着空碗,挨家挨户乞讨。因此,小孩子如果在吃饭时或开饭前以筷敲碗,作父母的就一定会严加喝斥 。大人就更不必说了,一时兴起,敲碗作乐,总要惹起老人的不快。
讲究一点的人家,拿筷子甚至不允许执筷头或筷尾,必须恰在适中 。据说,著执筷头(底部)吃饭,将来婚嫁对象就在近邻;而若执筷尾(顶部),则对象远在天边。
另外,端碗的手势也有讲究,大拇指一定要搁在碗沿,若是五个手指都托在碗底,也是要被斥为"乞丐相"。
【忌进餐中收拾碗筷残渣】
旧时厦门民间宴客,不是像现在一道菜吃完再上另一道菜,而是一道紧接着一道上,把桌子摆得满满荡荡,那才算热烈丰盛。而每个人吃剩的鸡鸭鱼骨头等,也必须弃在自己面前的桌上 。当客人尚未起身离席,如果去打扫他面前的残渣骨头,那无异于赶客离席,更不用说把他的碗筷收起了。如果只收拾自己的,则又好像是催促未吃饱的其他人 。因此,一直到现在,许多人家仍然忌讳在进餐中收拾碗筷残渣。但是有些餐馆,客人还未起立付账,服务员就忙不送过来一股脑儿将碗筷收走,有的还要弄出很大的声响 。即使再好的美食,此时也会反胃。
【忌办喜事煮咸粥】
咸粥本是厦门人所喜爱的,好吃又省事。办丧事的时候,孝男孝女只负责哭泣,帮忙的人很多,三餐又无法正常,往往煮咸粥来招待,无形中咸粥便成为丧事必备的项目之一 。现今大生里火葬场也有专门煮咸粥来供应守灵的人。这样一来,办喜事时,当然就视咸粥为大忌了。
【忌补冬时吃萝卜、白菜】
厦门人极重食补,尤其在秋冬之际,总要吃些壮气养神补血益肾的食物。这些食物自然是以热性为主,如鳗、鸡等。同时,还要加上参茸等中药补剂,也都是热性 。而萝卜、白菜被认为是冷性食物,吃了当然会使这些补品的功效大打折扣。
【忌食物相克中毒】
厦门民间有许多关于同时吃某两样食物相克中毒的传说,有的甚至还有人物故事,那些人物还有姓名有地址,不由你不信。传说最多的是,酒和柿子不能一起吃,牛肉和橄榄不能一起吃,生蛇和红糖不能一起吃,南瓜和虾不能一起吃,番薯和石榴不能一起吃,鳝鱼和红枣不能一起吃,苋莱和鳖不能一起吃等等,大约有四五十种 。其中恐怕有真有假,并不太可靠,也未听说科学家们曾加以化验论证。但世人"小心不蚀本",有谁愿以命相试?至今依然禁忌。
【忌孕妇吃姜吃蟹吃兔】
据说孕妇吃姜,婴儿会生出十一支手指头来;如果吃蟹,婴儿会喜抓挠他人;如果吃兔子,生子会缺唇。这大约是由于姜尾多歧如指,螃蟹多脚横走,而兔子则豁唇所引起的联想 。只是鸡照吃,却不怕孩子生出来头上长鸡冠;鱼照吃,也不怕孩子生出来没有手脚。
【忌蒸?时有人在一旁说话】
过年过节蒸发?,忌讳孩子或其他人在灶旁指指点点,大声说话或猜测发与不发。如果万一不发,那就一定要迁怒于这些人;即使发了,也要怪说发得不够 。如果是发得很好,那就庆幸刚才及时地赶走了这些"帮败鬼"。
【忌祝寿时用筷子夹断线面】
老人作寿都要吃面条或线面。当这一盘寿面上来时,大家就要一起举筷,夹起面条或线面,一边嘴里还要念"给某某抽寿了"。这面条越抽越长,那主人才越高兴 。如果此时哪位用筷子去夹断面条,不但败兴,而且也大不知趣了。
【忌反穿衣】
厦门旧时丧葬中有"接外客"和"套衫"之俗。所谓"接外客",也称"接外家",即家中女眷去世,人殓前必须迎接女眷娘家的舅舅前来审视 。这时,丧家预先放置一桌于门口,桌围需反面而结,桌上排烛台、香炉,但均不燃,专候女眷娘家之人。所谓"套衫",即替死者套上"寿衣"。"寿衣"有三层、五层、七层不等,必须先反穿在孝男身上,再脱下穿在死者身上 。由于有这些缘故,反穿衣,形同当孝男,是大不吉利的事。
【忌衣服晾干后未摆好就直接穿着】
晒衣晾衣有许多禁忌。比如夜间露天不可晒衣服,恐冲犯夜游神煞;竹尾不能晾衣服。因像丧事所举的旗幡;禁将女人的裙裤晾晒在行走之处,忌男人从晾晒的女裙裤下经过 。若衣服晒干,则必须先从竹竿上收下摺叠妥当,然后才可抖开来穿上,否则就不吉利。这当然都是些无稽之谈,只是要化解人们不祥的联想。
【忌把衣服穿在身上缝补】
过去有一种巫术,做个小人,穿上衣服,写上仇人的名字,然后用针刺在小人的心窝或头上。据说这样一来,仇人就会得病死亡。因此若把衣服穿在身上缝补,不仅穿针引线不便,失手有刺戳之虞,而且令人联想到这种巫术,心里总是有些发毛 。所以,缝补衣服是一定要脱下来的。
【忌在庭院植香蕉】
这主要是由于香蕉无籽,无籽即"无子",因此厦门人家的庭院是绝不种香蕉的。
【忌用字纸漆屁股】
字纸即写着或印着字的纸。旧时厦门人相当注重教育,儿孙好坏,首先看他读书如何。尊师重教,乃引申到对书、对字纸的敬重。如果将这令人敬重的字纸拿来擦屁股,简直是糟踏文明礼数 。这一禁忌虽然同样是牵强附会的臆想,却应该说是挺好的风俗。
【忌养白蹄或白尾猫】
在厦门话里"白脚蹄"是专指"帮败鬼"、"扫帚星",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如果是带来好运气的人,则称之为"好脚蹄"。因此养白蹄的猫,等于是给自己招致厄运,是非常忌讳的 。白尾猫却是因"白"总让人想起丧事。白尾,便是没有好结尾,不得善终。因此,不独白尾猫,所有白尾巴的家畜都十分忌讳 。不过如果全身都是白的倒问题不大。
【忌鸟粪落在人头上】
鸟飞空中,或歇枝头,人从其下过,偏偏有鸟粪不偏不倚落在头上,那实在是非常倒霉的事。人当然会联想自己一定有什么坏运气了。因此若遭此不幸,必须赶快改运消灾 。改运的办法就是吃一碗猪脚线面消灾 。所以运气虽然不好,却可大快朵颐,可算是不幸中之大幸,以致有些小孩反而期盼"鸟粪运",总在大树下留连忘返。
【忌乱送礼物】
厦门人待人热情,好客诚挚,朋友往来之间自然彼此会有馈赠 。但是厦门人对礼物却是有许多的忌讳,如果乱送礼,不但一番好意没人领,反而会引起误会。
忌以手巾、扇子、剪刀赠人。厦门话"巾"和‘根"同音,俗话有"送巾现断根",有断交之意。直至今日,厦门丧事完毕后都要送手巾给吊丧者,用意在于让吊丧者与死者"断绝"往来,魂魄不找生前友好 。因此如平时赠人手巾,也是要令人不禁想起不吉利的丧事或断交之意。
扇子则只在夏季扇凉,一到深秋就弃之不用,是一时之交,用后即弃 。若是交友如此,岂不让人伤心?厦门话"扇"和"见"又偕音,俗话有"送扇,无相见",大有断交之意,所以也是禁忌作为礼物的。
至于剪刀,总是让人想起"一刀两断"、"一剪两断",在赠予者与受赠者之间不但有断交之意,而且有威胁之意,似要强行断绝,更是万不能作为礼物。
北方有的地方因"钟"、"终"同音,禁忌送钟。厦门却反而没有此忌。过去人家结婚时,还往往把别人送的时钟摆在相当显眼的地方 。除了手巾、扇子、剪刀,雨伞也是不宜作为礼物的。厦门话"伞"、"散"同音,而且"雨"和"给"也同音,而"给"在厦门话里又有"让"、"使"的意思,"雨伞"岂不就是"使"之"散"的意思吗?
【忌晚间去看望病人】
日落后阳气衰退,阴气渐长。对病人来说,也是处在阳气渐衰,阴气渐侵之时。探视病人若在白天,好似带去阳气,而在晚间却如带去阴气,有可能使病人病情加重 。同时,前人认为病乃鬼煞作祟所致,晚间鬼最活跃,探望者有可能也被病者的鬼煞所侵。因此,不宜晚间探望病人。
【忌将信封折角】
旧时民间报丧的讣闻信函,例有折角之俗。因此,一般人寄信绝对忌讳任意折角。同时,讣闻所用信函,例用全自,不得掺杂半丝红色字体或画线 。因此,普通人写信,也忌讳用全白的信封。
【忌穿红衣、花衣参加丧礼】
友人或友人亲属之丧,本是极为悲哀之事,如果穿红的、花的或色彩艳丽的衣裳,不但不能表达自己沉痛的心情,而且会令人误为幸灾乐祸,是非常禁忌之事。
【忌以鸭子赠产妇】
亲友有生育之喜,礼当祝贺,一般要送补品食物为产妇做月子,厦门话叫"做月内",产妇称"月内人"。"月内人"宜吃麻油鸡、猪肝、猪腰等热性的食物 。而厦门人认为鸭子却是冷性的食物,不补,因此"月内人"不宜吃。如果送鸭子就犯了恳。
【忌在店铺前的桌柜上坐卧】
店铺为生意场所,银钱出入之地,财运至关重要。生意好坏,除了自身的勤谨精明,经营有方,还要有点运气。可是运气这东西实际上是一种机遇,完全是偶然性的,捉摸不定,来去无踪,便使店主讲究起"彩头"。厦门所谓"彩头",即是运气的征兆 。好运将至,便称好彩头;坏运将至,便称坏彩头。好像听见喜鹊叫就高兴,听见乌鸦叫就倒霉一样。
店铺前的桌柜有如人之脸面,倘若让人放肆地坐卧,喧声吵闹,岂不是"坏彩头"吗?
【忌早上第一位客人不成交而去】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一位客人若成交,叫开市吉利,这一天自然就得心应手。而且常常是有人来买,其他人看见了才会围拢过来,于是生意就热闹起来了 。所以店主或摊主总是竭力招呼第一位客人,力求成交。若不成交,新一天的希望一下子落空,心情总是不好,当然是很坏的"彩头"。因此,有时甚至情愿降价以求成交。
【忌匠人工作时手受伤的血溅到器物上】
不论桶匠、木匠、藤匠、席匠、鞋匠、铁匠、衣匠,都十分忌讳工作不小心,手受伤,血沾到器物上。据说若忘了擦干净这些血迹,那器物久而久之就会变成精魅祟人 。自古以来,血被视为生命的象征,人活靠血,血干则死。器物沾了血、获得血当然也就会有生命,但又不是人。有生命而非人,自然就是妖精鬼魅了 。这完全是原始时期对血的恐惧和神秘之感的积淀。
【忌艺人花脸入睡】
这一禁忌不但是艺人,就是一般人,尤其是小孩子,睡前脸都要洗得干干净净。古人认为人人睡,灵魂就出窍去游荡,早上才又回到身体。若入睡前涂抹脸孔,恐怕灵魂认不得自己的身躯,回不来,那就会一觉不醒 。梨园子弟天天晚上要演戏,而且常常要演到三更半夜,年轻的易偷懒,不洗油彩,倒头便睡。据说不但自己的灵魂回不来,而且著画曹操扮相者,还会遭曹操鬼魂的纠缠和追逐 。如果是扮李逵者,那只怕会被李逵的鬼魂当作又一个李鬼,一斧劈掉。因此,绝对禁忌睡前不洗脸。
【门槛禁忌】
厦门话将门槛叫"户磴’。在俗信中,不但门有门神,门槛也有"户磴神"。偏偏小孩又最喜欢会踩踏或蹲坐在门槛上,因此往往被大人不断训斥 。不准其踩门槛。商店的门槛,更忌踩踏,无论有意或无心,被店主看到,总要皱起眉头,好似一天的买卖就此给砸了一般。
【扫帚的禁忌】
扫帚在厦门民间被视为具有灵力的东西,关于扫帚的忌讳就特别多。帮倒忙的人往往被骂为"扫帚星",没人愿意与之合作共事 。当然,也有很多时候,被指为"扫帚星"的人,其实只是失败之后众人的替死鬼罢了。
扫帚的禁忌,最要紧的是忌用竹扫帚打扫客厅房1司。一般的习惯,竹扫帚用来打扫庭院马路,只有在家中丧事时,才用它在放灵枢的厅里象征性地扫几下 。既然是只在丧事时才用,那平时自然是非常忌讳用竹扫帚扫厅房了。
客人来了,不准扫地.即使扫一半,也得停下来。因为扫地象征着扫地出门,颇有驱赶客人的含意,是绝不允许的。而市井里泼妇争吵,也往往扬言要用扫帚驱赶对手 。因此客人来,是万万不宜动扫帚的。
有些殷实人家更讲究。打扫客厅时,必从厅外扫到厅内 。据说,这样就会把外边的"金仔粉"扫人自家区内;反之,当然就有财气外泄的意思,是绝对不行的了。
【药店、棺材店忌对顾客说“扎阁来”】
厦门话"扎阁来"就是再来、再见的意思,一般店主在顾客告别时无不以此为招呼,期盼顾客再光临。但是药店、棺材店岂好一再光顾?除非病人不愈,死人不断,极不吉利 。药店、棺材店的老板若这么招呼顾客,岂不等于咒人生病死亡吗?那是要跟顾客吵架的,所以是绝对禁忌的。
【渔人之忌】
如果到厦门港的渔人之家作客,吃饭时则忌将盘中鱼翻过来。因为一翻则令人联想到船翻了。同样,如果不慎打破了汤匙碗盘,也不能讲"破了",只能说"掉了"。"破了"之语,难免想起"船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