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绶的花卉
㈠ 历史上,什么画家擅长画什么
郑板桥擅长画竹
张善子擅长画虎
顾恺之擅画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
张僧繇,长于写真,并擅画佛像、龙、鹰,多作卷轴画和壁画。
展子虔,善画人物、车马、楼阁、山水,尤以画山水闻名。
王维,擅画人物、丛竹、山水。
张璪,擅画山水树石,长于破墨,尤工画松,传说可以双管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
曹霸,画承家学,擅画马,亦工肖像。今画迹已不传
元代赵孟頫擅长画马 明代唐寅擅长山水,又工画人物,尤其是精于仕女
徐悲鸿擅长画马; 齐白石擅长画虾; 黄胄擅长画驴; 李可染擅长画牛; 吴作人擅长画熊猫; 吴冠中擅长画桥; 张大千擅长画虎; 李苦禅擅长画鹰; 韩美林擅长画动物; 丁聪擅长画讽刺漫画 石涛擅长画山水; 郑板桥擅长画竹。
顾恺之,东晋晋陵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一个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人,艺术上尤其 精于绘画。他有“点睛”的绝技,画的人物一旦点上眼珠,便如活了一般。而且他还是绘画 多面手,对于山水、花卉、走兽、禽鸟、鱼龙等都无不兼长。顾恺之绘画作品的存世摹本有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顾恺之不但是杰出的画家,而且还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绘画理论家。他的绘画理论著作现存的有《论画》、《魏晋胜流 画赞》和《画云台山记》三篇。?
吴道子,约唐武则天垂拱初年(686年左右)生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吴道子一生创作较 多,绘画兼擅各种题材,人物、山水、花鸟、走兽、鱼龙等,无不精妙。他最擅长的是道释 人物,画天女、仙女也极生动。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大画家,不仅创作了众多著名的壁画, 而且也画了不少著名的卷轴画,还擅长雕塑。?
董源,又作董元,南唐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董源对山水、人物、花鸟、鱼龙、牛 虎都很擅长,是个全才。他的人物画主要作品有《夷光像》、《孔子见虞丘子》、《长寿真 人像》、《雪坡钟馗图》、《渔舟图》、《渔父图》、《采菱图》、《牧牛图》等;他画虎 画龙也别具一格,主要作品有《水石吟龙图》、《风雨出蛰龙图》、《出洞龙图》等。董源 绘画成就最高的是山水画,主要作品有《潇湘》、《龙宿郊民》、《夏景山口待渡》、《半 幅溪山行旅》、《夏山》、《寒林重汀》等。?
范宽,北宋著名山水画家。他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笔墨技法上的独创性和高度成熟。 传世的范宽画真本有《溪山行旅》、《雪景寒林》、《雪山楼观图》等。?
李唐,南宋画家,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他对山水、人物、林木、竹石、禽兽、界 画,几乎无一不工,其中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山水画,其次是人物画,画牛也很 出名。李唐的存世作品,山水画有《万壑松风》、《江山小景图》、《长夏江寺》、《清溪 渔隐》等,人物画有《晋文公复国》、《采薇》等。?
黄公望,生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死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黄公望是元代最杰 出的画家,他的代表性的山水画作品有《富春山居》图卷,《剩山》、《九峰雪霁》、《陡 壑密林》、《浮峦暖翠》、《丹崖玉树》、《雨崖仙观》、《快雪时晴》、《富春大岭》等 。?
徐渭,明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他是明代后期一位个性强烈、品格突出的杰出文学家和 艺术家。而在他所擅长的各种艺术中,成就最为杰出的,当数绘画。他的画突破传统思想, 借物抒情,舍形求韵,笔墨生动。他是一位全能的画家,人物、山水、花鸟无不精通,尤以 花鸟画得最好。徐渭的画派,对后世画坛影响也极大,清代的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及 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刘海粟等,都与徐渭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陈洪绶,浙江诸暨人,明末清初杰出的人物画家。陈洪绶的绘画吸取传统绘画的精华, 博采众长,又融入新机,于各种题材的绘画无一不工,精妙入微。他的人物画存世作品很多 ,较著名的有他早年的版画《屈子行吟图》,晚年的代表作品有《归去来图》、《生鲁居士 四乐图》、《隐居十六观图》、《六逸图》等等。山水、花鸟画流传下来的重要作品有《莲 石图》、《荷叶鸳鸯图》、《花卉山鸟图》以及《杂画册》等。?
石涛,广西全县人。他是明靖江王赞?的十世孙。少年时代为了躲避清兵的杀戮,出家 做了和尚。石涛在绘画上,既是杰出的画家,又是伟大的理论家。他的画论《苦瓜和尚画语 录》包含着极为丰富、精辟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绘画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绘画风格 多样,题材广泛。他的山水画成就最大,其次是花卉画。?
㈡ 梅花的资料
http://ke..com/view/4085.html?wtp=tt
㈢ 陈洪绶的“故山秋最好,今日断相思”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忆乡思国的愁绪和国破家亡的悲痛。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可能理解不了这种浩大的哀伤,而这,也不失为一种幸运。
原诗如下:
故山秋最好,今日断相思。
但有丹枫处,无非白骨支。
难忘生长地,痴想太平时。
万念俱灰冷,一归梦未衰。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代末年的画家陈洪绶,他创作此诗时,正值山河破碎,朝代更迭。
陈洪绶(1599年—1652年),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汉族,浙江绍兴府诸暨县枫桥陈家村(今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人。明代著名书画家、诗人。
人物经历:
年少师事刘宗周,补生员,后乡试不中,崇祯年间召入内廷供奉。明亡入云门寺为僧,后还俗,以卖画为生,死因说法不一。一生以画见长,尤工人物画。所画人物躯干伟岸,衣纹线条细劲清圆,晚年则形象夸张,或变态怪异,性格突出。
花鸟等描绘精细,设色清丽,富有装饰味。亦能画水墨写意花卉,酣畅淋漓。还长于为文学作品创作插图,能表现出原作人物的精神气质。其画手法简练,色彩沉着含蓄,格调高古,享誉明末画坛,与当时的顺天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
其人物画成就,人谓“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当代国际学者推尊他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
㈣ 中国画荷花作品名字都有什么
《荷花图》、《荷花鸳鸯图》、《疏荷沙鸟图》、《宋扇面画晚荷郭索图》、《宋冯大有太液荷风图》。
1、《荷花图》
《荷花图》是中国近代画家张大千创作的水墨画,该作品绘画的是荷花,整幅画,构图饱满,疏密有致,用笔豪放大气,格调清新典雅,仿佛预示着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具有一股强劲的蓬勃向上之势。作者创作这幅作品是为了赠予毛泽东。
2、《荷花鸳鸯图》
《荷花鸳鸯图》是明末清初书画家陈洪绶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中为荷塘一角,芦苇丛生,清澈见底的水面上,一对鸳鸯相伴而游,在它们上面荷叶碧绿似伞,几朵红荷正绽吐芳菲。
花鸟画法工整细致,虚实相合。荷叶的脉络、荷花的红丝及荷柄之上的细刺都描绘得极其生动,而水波、水草、芦苇只以淡墨数笔勾染而成。笔法虚实结合,使画面呈现一种空灵润泽的感觉。
3、《疏荷沙鸟图》
《疏荷沙鸟图》是宋代佚名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中所绘残败的荷叶表明了时当秋日,荷塘的一角,一枝枯瘦的莲蓬横出画面,鹡鸰栖止于莲梗上,侧首注视着上方的一只小蜂,其凝神专注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莲梗两端的鹡鸰与莲蓬巧妙地平衡了画面,而鹡鸰目向小蜂的视线则带动观者的视线落于画面上方,这种布局使画面显得既稳定又生动。
此图格调典雅,用笔精致,画风细腻,荷叶枯黄的斑点和细小的筋脉均描绘得一丝不苟。
4、《宋扇面画晚荷郭索图》
《宋扇面画晚荷郭索图》是宋代画家佚名创作一幅绢本设色画。此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中一只硕大的河蟹张牙舞爪踞于残荷之上,肥重的身躯竟将荷梗压断。衬以苍老的莲蓬、枯黄的荷叶、稀疏的芦荻,更增添了萧瑟冷寂的气氛。荷叶和莲蓬用粗笔勾描,蟹用细笔写之,笔法粗犷写实,设色鲜艳浓重。
5、《宋冯大有太液荷风图》
《宋冯大有太液荷风图》是宋代画家冯大有创作的一幅中国古画,文物原属于故宫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材质为册、绢、设色,尺寸为23.8 x 25.1厘米。
这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太液荷风」图,从题名到内容,事实上托寓了不少吉祥的含意。画名的「太液」是指「太液池」,此池原是汉代宫廷的御池,尔后历代宫廷御池就多沿用这个名称,成为富贵吉祥的象征。
而莲(又名荷)与成双成对的鸭只,在传统吉祥文化中,意指「夫妇和合」;莲及莲子,是为「连生贵子」;而蝴蝶双飞,则又寓寄着对爱情的祝福。
总之,莲塘的景象除了能带给人悦目的感受之外,因为能够产生许多美好的联想,因此相当受到人们的喜爱。
㈤ 我国历代梅花绘画有何特点
梅作为绘画题材,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梁代,《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张僧繇画过《咏梅图》,张僧繇,即“画龙点睛”传说中之画龙者。到了唐代,花鸟画已独立成科,梅的形象也多了起来,这时画中的梅多伴有禽鸟或其他花卉。五代滕昌佑画有《梅花图》,是梅独立入画的最早记载。宋代,画梅在花鸟画中比较普遍,而且出现了专一画梅的画家——华光。华光以墨晕作梅,即墨梅,有人认为墨梅画始自华光。得华光亲传的有6人,其中扬补之最为突出。宋代出现了梅谱,这标志宋代写梅、画梅从理论到技法都达到了一定的完善程度。梅谱中以《华光梅谱》最受推崇,历经千年传到如今。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谱》是我国历史上以图著谱的第一部梅谱。该谱画有梅花自蓓蕾、欲开、烂漫、欲谢、就实等各种状态,共100幅图,每幅图各缀五言绝句诗一首。
元代画梅,是华光、补之的继续。王冕博采众长,墨晕、圈花俱佳。这时的整体画风是文人笔墨极盛,追求清逸淡泊,求意境不重形似。明代的工笔梅有所发展,唐寅、项圣漠、陈洪绶都各具面貌,各有新意。由于理论技法的完善,画梅逐渐进入了程式化。到清代初年,摹古风盛行。清代中期画梅在个性上有所发展,形式上有所突破,比较典型地出现在扬州画派,代表人物是金农。到了清代末期,又出现了虚谷、赵之谦和吴昌硕等画梅高手。清《芥子园画传》是著名画谱,有三集。第二集为兰竹梅菊,其中梅谱收集有画法歌诀起手式,以及古今名人图画共25幅,美妙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现代画梅,尤其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才济济,风格多样。齐白石、潘天寿传统功力深厚;徐悲鸿、刘海粟溶进了西法;黄宾虹、石鲁突出个性;董寿平、关山月生机蓬勃等。他们的探索实践,给画梅带来了光辉前景。
㈥ 枫桥三贤的陈洪绶
陈洪绶(1588-1652),明代杰出画家。字章侯,号老莲、莲子,晚号悔迟,更号弗迟、老迟,又号云门僧,九品莲台主等。诸暨人。曾师兰瑛,长于花鸟、山水,尤精人物。家贫喜与穷人接近,个性傲兀,生活放纵,不拘礼法。他反对文人墨戏,一般人称他为狂士。崇祯时曾一度到宫里临摹过历代帝王像。明亡后,逃到山里,改装为和尚,名悔迟。后来在杭州卖画。他的花鸟、山水画构思新颖,设色浓丽,各臻妙境。他画人物,构图简括,造型夸张,勾线劲挺,富有节奏感和装饰情趣。画仕女,装束古雅,眉目端凝,能从古拙中看出妩媚。又热心和民间刻工合作,为《西厢记》等戏曲小说作插图,造型简练概括,有血有肉,生活气息浓厚。与当时北方人物画家崔子忠齐名,时称“南陈北崔”。其作品有版画《水浒叶子》、《博古叶子》、《西厢记》、《鸳鸯冢》、《九歌图》、《屈子行吟图》以及卷轴画《戏婴图》、《生鲁居士四乐图卷》、《仕女图》、《花卉山岛图》等,著有《宝纶堂集》。
㈦ 明朝写意花鸟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花鸟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适应中国人的社会审美需要,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以寓兴、写意为归依的传统。
所谓写生就是“移生动质”,就是“变态不穷”地传达花鸟的生命力与各不相同的特性。所谓寓兴,通过花鸟草木的描写,寄寓作者的独特感处,以类似于中国诗歌“赋、比、兴”的手段,缘物寄情,托物言志。所谓写意,就是强调以意为之的主导作用,就是追求象中国书法艺术一样淋漓尽致地抒写作者情意,就是不因对物像的描头画脚束缚思想感情的表达。
为此,中国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乎人事,它不是为了描花绘鸟而描花绘鸟,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遭际、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强化的表现。它既重视真,要求花鸟画具有“识夫鸟兽木之名”的认识作用,又非常注意美与善的观念的表达,强调其“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主张通过花鸟画的创作与欣赏影响人们的志趣、情操与精神生活,表达作者的内在思想与追求。
表现在造型上,中国花鸟画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借以实现对象的神采与作者的情意。
在构图上,它突出主体,善于剪裁,时画折技,讲求布局中的虚实对比与顾盼呼应,而且在写意花鸟画中,尤善于把发挥画意的诗歌题句,用与画风相协调的书法在适当的位置书写出来,辅以印章,成为一种以画为主的综合艺术形式。
在画法上,花鸟画因对象较山水画具体而微,又比人物画丰富,所以工笔设色更具写实色彩或带有一定的装饰意味,而写意花鸟画则笔墨更加简练,更具有程序性与不可更易性。
㈧ 绍兴名人的书画艺术
以下是当代书画名家:
A 敖佩芬 阿老
B 白蕉 白煦 毕建勋 白云乡 白雪石 白伯骅 白庚延
C 陈丹青 楚图南 陈振濂 陈金言 陈永锵 陈天然 陈少梅 陈秋草 陈独秀 陈冬至 蔡鹤汀 蔡超 陈逸飞 陈佩秋 曹新林 程璋 程十发 陈之佛 陈天铀 陈树人 陈平 陈半丁 陈葆棣 陈鹏
D 董寿平 邓散木 董必武 董希文 杜滋龄
F 傅小石 冯长江 傅益瑶 傅二石 冯超然 方济众 方楚雄 范扬 费新我 傅抱石 冯远 冯大中 丰子恺 方增先 方人定 范曾
G 郭子绪 郭味渠 郭全忠 郭沫若 戈湘岚 高冠华 郭绍纲 关良 郭石夫 关山月 高剑父
H 何多俊 黄永玉 黄幻吾 黄格胜 黄纯尧 胡振郎 胡佩衡 弘一法师 何香凝 何加林 韩学中 韩敏 韩美林 侯一民 黄胄 霍春阳 黄君璧 黄宾虹 何家英 何海霞 韩羽 韩天衡
J 蒋兆和 蒋风白 靳尚谊 江海 贾又福 江寒汀 蒋昌一 金梦石 江文湛 贾浩义 贾广健
K 康有为 康宁 孔小瑜 康师尧
L 刘文生 刘奎龄 罗中立 李自健 鲁迅 吕凤子 陆抑非 卢坤峰 娄师白 刘勃舒 刘炳森 廖冰兄 梁占岩 梁占峰 梁启超 李自强 李燕 李延声 李苦禅 李剑晨 李刚田 刘旦宅 罗工柳 卢禹舜 刘大为 梁岩 柳子谷 陆俨少 龙瑞 刘文西 刘泉义 刘继卣 刘海粟 林墉 林散之 林容生 林风眠 林凡 梁树年 梁崎 李孝萱 李可染 黎雄才 赖少其
M 缪嘉蕙 马海方 闵希文 梅兰芳 梅湘涵 马振声 马国强 满维起 米春茂
N 聂鸥 南海岩
O 欧阳中石
P 彭先诚 潘鸿海 潘世勋 彭培泉 溥佐 溥儒 潘天寿
Q 钱君陶 秦岭云 秦大虎 钱慧安 启功 齐白石 祁 昆 钱松岩
R 任重 任政
S 史国良 石齐 沈心海 沈鹏 沙曼翁 舒同 沙孟海 孙其峰 孙克纲 宋雨桂 宋文治
T 田世光 田黎明 唐云
W 王梦白 王宏剑 王西京 王明明 王根生 吴作人 吴青霞 吴镜汀 吴湖帆 吴冠中 吴茀之 吴昌硕 魏紫熙 王子武 王有政 王 镛 王雪涛 王维宝 王涛 王个簃 王成喜 汪慎生 汪吉麟 汪采白
X 萧朗 许江 谢无量 徐希 谢冰毅 薛林兴 徐燕荪 徐悲鸿 谢稚柳 谢瑞阶 萧谦中
Y 颜伯龙 叶浅予 杨之光 应野平 于右任 余绍宋 于希宁 姚有多 杨延文 亚明 于非厂 杨善深 颜梅华
Z 张利 张伯驹 郑乃光 周怀民 赵国经、王美芳 张仃 曾浩 张钰 詹建俊 周智慧 赵望云 朱乃正 周慧君 张海 周彦生 周思聪 赵朴初 左 良 朱修立 朱屺瞻 张大千 郑午昌 赵云壑 赵少昂 朱复戡
㈨ 画荷花的画名有哪些
《疏荷沙鸟图》、《荷花图》、《宋冯大有太液荷风图》、《宋扇面画晚荷郭索图》、《荷花鸳鸯图》。
1、《疏荷沙鸟图》
《疏荷沙鸟图》是宋代佚名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格调典雅,用笔精致,画风细腻,荷叶枯黄的斑点和细小的筋脉均描绘得一丝不苟。
2、《荷花图》
《荷花图》是中国近代画家张大千创作的水墨画,该作品绘画的是荷花,整幅画,构图饱满,疏密有致,用笔豪放大气,格调清新典雅,仿佛预示着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具有一股强劲的蓬勃向上之势。作者创作这幅作品是为了赠予毛泽东。
3、《宋冯大有太液荷风图》
《宋冯大有太液荷风图》是宋代画家冯大有创作的一幅中国古画,文物原属于故宫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材质为册、绢、设色,尺寸为23.8 x 25.1厘米。
图的作者冯大有(约十二世纪),是南宋吴门(今江苏苏州)人。他自号怡斋,画史记载他善于捕捉莲花风、晴、老、嫩不同的面貌,可说是画莲的能手。这件作品赋色典雅,用笔细腻,又能写尽莲塘在风中的景象,是冯大有仅存的作品,更是一件清丽宜人的杰作。
4、《宋扇面画晚荷郭索图》
《宋扇面画晚荷郭索图》是宋代画家佚名创作一幅绢本设色画。此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原载《烟云集绘册》(《石渠宝笈续编》著录)。无款,签题黄居寀作。居寀为筌子。荷叶和莲蓬用粗笔勾描,蟹用细笔写之,笔法粗犷写实,设色鲜艳浓重。
5、《荷花鸳鸯图》
《荷花鸳鸯图》是明末清初书画家陈洪绶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中为荷塘一角,芦苇丛生,清澈见底的水面上,一对鸳鸯相伴而游,在它们上面荷叶碧绿似伞,几朵红荷正绽吐芳菲。花鸟画法工整细致,虚实相合。
㈩ 花重锦官城和西出阳关无故人和京口瓜洲一水涧哪个离莫高窟最近
01、《人物龙凤帛画》/战国/帛画
“帛画”是指古代绘在丝织物上的图画。根据当时楚国的习俗并结合文物考证,此画的妇女形象即是墓主人,作品的主题是表现龙凤引导死者,即墓主人灵魂升天。
02、《轪侯家属墓生活图》/西汉/帛画
此帛画是长沙国丞相之妻死后的随品。画分为三部分:上部以祈颂墓主人升天为主题;中部则表现墓主人日常生活;下部绘两条交缠的鲲,背上蹲着一个赤身力士。
03、《女史箴图》·局部/东晋/顾恺之
此画根据西晋张华的《女史箴》一文所绘。宣扬宫廷妇女应遵守的道德规范,据传是为了讽谏放荡性妒、擅权祸国的贾皇后。
04、《洛神赋图》·局部/东晋/顾恺之
此画是以魏国的杰出诗人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为蓝本创作的。《洛神赋》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曹植与洛水女神之间的爱情故事。
05、《职贡图》·局部/梁朝/萧绎
萧绎是梁元帝(505—554),尤以肖像画最擅。图中所绘为列国使者立像 12 人,自右至左依次为:波斯国、百济国、丘兹国、倭国、狼牙修国等等,表现了不同民族的独特气质。
06、《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南朝/画像砖
画像砖是在砖头模子上刻画后,再压成砖坯烧制出来。该模印砖画由 200 多块古墓砖组成,表现了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
07、《鹿王本生图》/北魏/莫高窟壁画
本生故事是指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生前所经历的许多事迹。“鹿王本生”说的是释迦牟尼前生是一只九色鹿王,他救了一个落水将要淹死的人反被此人出卖的故事。
08、《西方净土变》/唐代/莫高窟壁画
这一场面恢宏,色彩绚烂的佛国景象,是宗教美术依据《无量寿经》内容,为信众们构想出来的《西方净土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西方极乐世界。
09、《维摩诘经变》/唐代/莫高窟壁画
经变画,指的是用画像来解释某部佛经的思想内容。《维摩诘经变》都是根据《维摩诘经》而画的。《维摩诘经》有14 品,其中《弟子》、《问疾》等 9 品有变相。
10、《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唐代/莫高窟壁画
此图描绘的是唐朝敦煌地区最高统治者张议潮,接受唐朝廷敕封为河西节度使后,统军出行的浩大场面。
11、《游春图》/隋朝/展子虔
《游春图》是隋朝画家展子虔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从画上题记铃印可知,该画在北宋时收入宫内府,历经宋元明清期间不断转手。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12、《历代帝王图》·局部/唐代/阎立本
阎立本擅画人物、车马、台阁。此画描绘了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代十三个帝王的形象,并寓褒贬于其中。比如刘备的深而显疲惫、曹丕的咄咄逼人等,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13、《步辇图》/唐代/阎立本
《步辇图》取材于唐贞观八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事件, 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
14、《虢国夫人游春图》唐代/张萱
此图描写唐天宝年间,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及其侍从春天出游的行列。出游行列成前松后紧组合,统一中有变化,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15、《捣练图》/唐代/张萱
此画描绘宫中妇女捣练的情景,捣练意为捣洗煮过的熟绢。画卷由右至左展开,三组人物相互呼应,富有生活情趣。
16、《簪花仕女图》/唐代/周昉
此画描写春夏之交时节,一群服饰艳丽的贵族妇女在庭园里嬉戏、赏花的闲逸生活片断。真实地反映了贵族妇女奢侈闲逸生活中的苦闷心境。
17、《高逸图》/唐代/孙位
此图实际上画的是《竹林七贤图》,不过现在画上只留下山涛、王戎、刘伶、阮籍四人,另外三人嵇康、向秀、阮咸已遗失了。
18、《江帆楼阁图》/唐代/李思训
此图展现的是游春的情景,使人远离尘世,倾情自然,纵目千里,给人以清新而“超然物外”之感。
19、《明皇幸蜀图》/唐代/李昭道
作品描绘人马行走于崇山峻岭间的画面,时代特征明显,是反映唐代山水画面貌的重要传世作品。
20、《辋川图》/唐代/王维
《辋川图》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候,在清源寺壁上所作的单幅画。后来清源寺圮毁,此画也便无存。现在人们所见到的都是后来的临摹本。这幅《辋川图》所创造的淡泊超尘的意境,给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上的审美愉悦,旷古驰誉。
21、《照夜白图》/唐代/韩干
这幅画是用水墨线描完成的,描绘的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坐骑“照夜白”的形象,充满了丰富的情节和感受,反映了当时时代的审美观念。
22、《五牛图》/唐代/韩滉
《五牛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3、《天王送子图》·局部/唐代/吴道子
《天王送子图》是吴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绘画。此图写异域故事,而画中的人、鬼神、兽等却完全加以中国化、道教化,这是佛教与中国本土变化至唐,日趋融合之势所致。此图意象繁富,以释迦降生为中心,天地诸界情状历历在目,想象可谓奇特。
24、《重屏会棋图》/五代/周文矩
此图描绘南唐中主李璟,与其弟晋王景遂、齐王景达、江王景逖会棋的情景。人物写实,神情刻画精细,清秀儒雅的共性中,又有各自身份和心理活动的区别。
25、《韩熙载夜宴图》/五代/顾闳中
画面的主人公,韩熙载是北方人,南唐当了大臣。南唐后主李煜,多猜疑北方人,便派画家顾闳中到韩熙载家窥探。回来后凭“目识心记”作了这幅长卷,表达了韩熙载既纵情声色,又沉郁寡欢的心理矛盾。
26、《十六罗汉图》·之一/五代/贯休
画中罗汉为诺距罗尊者,原是一名勇猛的战士。后来出家,佛祖让他静坐修行,以摒弃当兵时的粗野性格。后虽修成罗汉,但他静坐时仍有一股威猛之气。
27、《珍禽图》/五代/黄筌
画家用细密的线条和浓丽的色彩,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众多生灵,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画了昆虫、鸟雀及龟类共24只,均以细劲的线条画出轮廓,然后赋以色彩。
28、《匡庐图》/五代/荆浩
此画是一幅绢本水墨立轴,表现了山川大地的宏伟壮丽。画家以散点透视法,将丰富的景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中,构图严谨,用墨精润,空间感得以充分表现。
29、《关山行旅图》/五代/关仝
《关山行旅图》是关仝的代表作,布景兼“高远”与“平远”二法,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30、《夏山图》/五代/董源
此画为董源后期变体之作,画面气势辽阔,用笔浓淡相间。与《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同为其传世三大名迹。
31、《读碑窠石图》五代/李成与王晓合作
《读碑窠石图》为双拼绢绘制的大幅山水画,表现冬日田野上,一位骑骡的老人正停驻在一座古碑前观看碑文,近处陂陀上生长着木叶尽脱的寒树。现存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32、《秋山问道图》/宋代/巨然
此画是南派山水画派之祖巨然的代表作,曾被宋朝蔡京及明清内府收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33、《山鹧棘雀图》/宋代/黄居寀
《山鹧棘雀图》是花鸟画名家黄筌的之子,黄居寀所创作,其画法比较接近黄筌的《写生珍禽图》卷。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34、《双喜图》/宋代/崔白
《宋崔白画双喜图》是宋代画家崔白创作的,描绘了两只山喜鹊,向一只野兔鸣叫示警。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35、《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
作品以浅淡的色彩和精致的构图,呈现出立体的空间感。而人物、马匹亦能够在尺寸极小的限制下,活灵活现,因此受到历代收藏家珍爱,如今已有许多印记,该作品已收藏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36、《早春图》/北宋/郭熙
这幅画的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轴线上,以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之构图,表现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37、《溪山楼观图》/宋代/燕文贵
此图是一幅描绘江景山峦的山水画,气势开阔旷远。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38、《五马图》/宋代/李公麟
此画卷分五段,描绘北宋元佑初年西域边地,进献给皇帝的五匹矫健的名马,前四匹为“凤头骢”、“好头赤”、“锦膊骢”、“照夜白”,第五匹佚名(应是“满川花”)。此画中的马及牵马人,均是画家根据真实对象写生创作的。
39、《秋庭戏婴图》/宋代/苏汉臣
此轴画风活泼清丽,表现庭院中,两孩在湖石花丛下嬉戏,用笔极为细致,精到而刚劲。特别是两孩瞳如点漆,炯炯有神,堪称“点睛”妙笔。
40、《清明上河图》·局部/北宋/张择端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这幅风俗画长卷,描写北宋都城汴粱城乡间的社会风情,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船将要穿过拱桥桥洞的惊验场面。
41、《墨竹图》/北宋/文同
《墨竹图》乃文同代表作,画一枝低垂而又“S”形倔曲向上的墨竹,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功力。
42、《四梅花图》/宋代/杨无咎
此画内容简单,描绘四枝梅花树枝,是扬无咎的名作。卷后有自书《柳梢青》咏梅词四首,将梅花自开至谢的过程,比作美人从少女到迟暮的一生,暗寓一种隐情,引发观者无限的情思和感怀。该作品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43、《枯木怪石图》/北宋/苏轼
苏轼在绘画上不落前人之窠臼,不拘古人之绳墨,强调表现自我,有所创新。该图已消除了某些不恰当和不和谐的成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完满的整体,看似十分忠实于生活,但又如此与之不同。
44、《芙蓉锦鸡图》/宋代/赵佶
全图设色艳丽,绘芙蓉及菊花,芙蓉枝头微微下垂,枝上立一五彩锦鸡,扭首顾望花丛上的双蝶,比较生动地描写了锦鸡的动态。这种表现形式,在宋代花鸟画中很是流行。画上有赵佶瘦金书题诗一首,并有落款。
45、《货郎图》/宋代/李嵩
这是一幅人物风俗画卷。画家借助“货郎”这一题材表现了南宋市井生活的一个侧面,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物品,虽然今天有很多已不明其用途,但却真实地记录了南宋百姓的生活方式,是民俗学家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46、《采薇图》/宋代/李唐
这是一幅描述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以殷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为题而画。伯夷、叔齐均面容清癯,身体瘦弱,肉体上由于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饥,而受到极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却丝毫没有被困苦压倒。
47、《潇湘奇观图》·局部/宋代/米友仁
这幅是米友仁山水画的代表作品之一。用淋漓水墨画江上云山、云雾变幻的奇境,山峰、江水、树木并未作具体细致的描写,追求的是苍茫雨雾中自然界的特殊韵致。
48、《泼墨仙人图》/南宋/梁楷
画面上几乎没有对仙人做严谨工致的细节刻画,而是通体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绝妙地表现出仙人既洞察世事,又难得糊涂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49、《太白行吟图》/南宋/梁楷
该作品也是梁楷减笔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寥寥数笔就把“诗仙”那种纵酒飘逸、才思横溢的风度神韵,勾画得惟妙惟肖。现为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50、《四景山水图》局部/南宋/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分四幅绘春、夏、秋、冬四景,描绘了幽居于山湖楼阁中的大夫闲逸的生活。
51、《踏歌图》/南宋/马远
这幅貌似山水画,实际却是风俗画。它的上半部描绘了仙境般的境界,下半部表现了南宋首都临安郊区农家“踏歌”的欢乐场景。
52、《溪山清远图》·局部/南宋/夏圭
该作品描绘了晴日江南江湖两岸,山色空蒙、水光潋滟的清远秀丽景色。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53、《千里江山图》·局部/王希孟
作品为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54、《江山秋色图》·局部/北宋/赵伯驹
这幅是“青绿重彩山水画”流传至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图中所绘显然是北方山水,以极为丰富的取材,展示了深秋辽阔的,山川郊野的壮丽景色。
55、《写生蛱蝶图》/宋代/赵昌
乾隆皇帝在《写生蛱蝶图》题诗“青虫出菜甲,起复化为蝶;蝶已不复虫,生灭迅交睫。翮栩飘秋烟,迷离贴露叶;炼得长生术,金丹了无涉”。前四句感慨生命变化(微弱与强盛)的迅速、生灭转瞬,后四句是常有的希求长生之慨。
有趣的是此图复制品,曾作为国礼赠送奥巴马,《写生蛱蝶图》也因此而名声大震。国礼向来意义重于形式,此图被选择显然看中前四句的含义。
这幅以折枝形式将梅、松、竹组合在一起,一笔一画都注意书法与画法的结合,可以代表宋末文人画的艺术特色。
57、《墨兰图》/元代/郑思肖
该作是作者留下的唯一传世作品,是一幅非常抒情的文人写意水墨画,描绘出兰的野逸、不畏风霜,孤高自傲,无人花自馨的高尚品格。作者借笔墨抒发胸中逸气,是自我思想品格的写照。
58、《秋郊饮马图》/元代/赵孟頫
此图为赵孟頫人物鞍马画代表作。画秋郊平原水泽,一红衣奚官驱策骝马。人物马匹形态生动,岸上林木稀疏,树叶错落,具有浓郁的情致和意趣。
59、《鹊华秋色图》/元代/赵孟頫
此幅是赵孟頫于1295年回到故乡浙江时,为周密所画。此幅向来被认定为是画史上文人画风式青绿山水设色,画中平川洲渚,红树芦荻,渔舟出没,房舍隐现,绿荫丛中,两山突起,山势峻峭,遥遥相对。
60、《云横秀岭图》/元代/高克恭
云横秀岭图是“元初三家”之一的高克恭晚年的代表作品。从这幅图中可以看出作者布局的开合布陈之妙,使人似乎能看到他笔下波澜的起伏,也看出作者胸中有丘壑、笔下有烟云的巧妙布置。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61、《富春山居图》·局部/元代/黄公望
这幅描绘了浙江富春江的景色,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但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其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62、《渔父图》/元代/吴镇
渔父图是描绘渔民生活的一种画图。 今存世《渔父图》四幅,其画景物基本相似。
63、《幽涧寒松图》/元代/倪瓒
倪瓒的山水画秀丽、清幽。他作画喜用干笔皴擦, 以侧峰着纸, 稚嫩中见苍老, 简淡中见厚重。此幅作品简淡超逸,虽未署年款,但从书法由竖长变为扁方以及名款和画风来看,当是晚年之作。
64、《青卞隐居图》/元代/王蒙
画面描绘卞山高峻巍峨的气势,并渲染山深林密的幽寂气氛。此图技法丰富多样,集中体现了王蒙的艺术风格,明董其昌推崇为“天下第一王叔明”。
65、《朝元图》·局部/元代/永乐宫壁画
《朝元图》为永乐宫壁画的一部分,是元代壁画艺术的最高曲范。永乐宫原在山西永济县永乐镇,相传为道教祖师之一吕洞宾的故宅。
66、《杨竹西小像》/元代/王绎和倪瓒
《杨竹西小像》画杨谦,号竹西居士的小像。画中高士杨竹西曳杖缓行,人物神态闲适。人物面部轮廓须眉,全用细笔精心勾勒,略作淡墨晕染,神气活现纸上。
67、《四清图》/元代/李衎
此画首段绘二石,用笔含而不露,清润浑圆,是李衎墨竹画的代表作。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68、《清閟阁墨竹图》/元代/柯九思
这幅画中的竹子的画法仿文同,以浓墨为面,淡墨为背,行笔沉着稳健,一如后人形容他的墨竹“大叶长梢动冕旒”。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69、《墨梅图》/元代/王冕
王冕就是画史上成就卓著的画梅大家。宋人塑造的梅花形象,往往以简洁的枝条和疏落的花朵,表达出孤冷清傲的意韵。而王冕却超脱前人的定式,别出心裁地以繁枝缀以万花。
70、《风雨归舟图》/明代/戴进
《风雨归舟图》描绘的是风雨交加中的山川自然景色和行人冒雨归家的情景。作者对墨的浓淡干湿变化应用自如,雨暴风狂的气象于指腕间飒然而起,充分显示了画家的深湛功力和注重观察自然的可贵精神。
71、《渔乐图》/明代/吴伟
该图表现的是江南的秀色和渔民生活。江边高树坡石,其上远山层叠,江中渔舟有停泊,一幅秀润美丽的江山渔乐图卷。
72、《庐山高图》/明代/沈周
该副作品是沈周为他的老师陈宽(醒庵)70岁生日祝寿,凭借想象而创作的一幅国画精品。时年沈周41岁。
73、《秋风纨扇图》/明代/唐寅
画家用遒劲飞舞的线条,刻画了一位体态丰盈,举止安详的富贵人家之少妇。虽然用水墨描写,却有丰富的色感,在艺术上有独特之处。画上钤有多方收藏印章。
74、《桃源仙境图》/明代/仇英
此画远处峰峦起伏,幽深高远,山间云蒸雾漫,远山深处庙台亭阁在云雾中时隐时现,若仙若幻。前景是流水木桥,奇松虬曲,景致幽雅。停琴静坐的老者,似乎正陶醉在大自然。
75、《湘君湘夫人图》/明代/文征明
此图是根据诗人屈原的《九歌》中的湘水女神的形象描绘的。此图画法简洁明快,无背景衬托,有益表现湘君、湘夫人在空中款款而行的动态,给人以飘飘若仙之感。在颜色运用上,主色只用朱膘、白粉两种,形象古意中见灵动。
76、《葡萄图》/明代/徐渭
水墨葡萄一枝,串串果实倒挂枝头,水鲜嫩欲滴,形象生动。茂盛的叶子以大块水墨点成。风格疏放,不法语形似,代表了徐渭大写意花卉的风格,也是明代写意花卉高水平的杰作。
77、《荷花鸳鸯图》/明代/陈洪绶
《荷花鸳鸯图》是陈洪绶早年时的作品。该图以荷花为题,形象丰富地展示了荷花的多姿多彩,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78、《秋兴八景图》/明代/董其昌
《秋兴八景图》为董其昌的精品之作,共八开,所写为作者泛舟吴门、京口途中所见景色。
79、《南山积翠图》/清代/王时敏
该副作品画面布置有序,层次井然,笔墨清隽秀润,沉静淡雅,毫无躁气,具有温厚而博大之美,是画家为人贺寿之作。
80、《仿三赵山水图》/清代/王鉴
作者描绘的是暮春时节,雨后江南非常浓丽的景色。全图半幅都被向上盘旋的高山所占据,把画面分成了左右两部分。近处池塘边的柳树新枝嫩叶繁茂,向人们展示着春的气息。一角亭座落于水边,似乎在等着春游到此的人们。
81、《康熙南巡图》·局部/清代/王翚
《康熙南巡图》十二卷上没有画家的署款,这是因为奉皇帝之命画此类图画,为表示尊敬和谦恭,一般作者是不署名款的。画中的人物逾万,牛马牲畜过千,姿态各异,都十分细致。色彩又繁复丰富,绝非在短期内所能完成。
82、《锦石秋花图》/清代/恽寿平
该作品是作者50岁时所画,此时正是作者精力充沛、艺术上极为成熟的时期,也可以说是展示作者较高绘画水准的代表作。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83、《天都峰图轴》/清代/弘仁
画面描绘了悬崖峭壁古松虬曲,松针茂密,枝干如盘龙蛟出。远处主峰直指云霄,危崖之上奇松点点,山腰又有流泉,直泻而下的情景。作品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84、《苍翠凌天图》/清代/髠残
画面崇山层叠,古木丛生。在这山水的交汇处,一道人凭几而坐,享受着这个平和而无欲的境界。画中的道人正是作者本人,作者也正是在这种境界中达到顿悟的。点出了他能与大自然达到的和谐和默契,表达了参禅与笔墨的关系。
85、《荷石水禽图》/清代/朱耷
画中冷僻孤寂的环境处理和不计自然常态的形象,以及不拘成法的章法布局,造成一种生僻、苦涩的美感,足以触人心弦。
86、《淮扬洁秋图》/清代/石涛
此图满幅洒落的浓墨苔点,吸收采用了董源一派的皴法点土石,配合着尖笔剔出草丛,使整个画面萧森郁茂,苍莽幽邃,体现了一种豪情奔放的壮美。
87、《寄人篱下图》/清代/金农
这幅画描绘的是花果累累的梅花,在敞开着的篱笆下,却无人欣赏的凄凉和萧瑟。这幅画因其构思奇迥,别有用意,因而成了金农的代表作之一。
88、《醉眠图》/清代/黄慎
此画画的是八仙之首铁拐李醉眠情状,把铁拐李这个无拘无束、四海为家的“神仙”的醉态刻画得独具特色,突出了主题。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89、《兰竹图》/清代/郑燮
画面上修竹挺立,长短有殊,或作左倾,或作右倾,虽各自独立,却顾盼有情,用笔遒健圆劲,极疏爽飞动之致。
90、《积书岩图》/清代/赵之谦
此图取材于河北层山积书严的景色。崖脚下碧波荡漾,陡直的峭壁险峻无路,石崖间青松盘曲,苍翠欲滴。山腰上缀有洞窟一穴,洞内有天然横坚交错的石纹,远望状如堆积书卷的藏书库,赋予无限的生机和情趣。
91、《三友图像》/清代/任颐
画这幅画时作者已经45 岁。画中中间坐着的一人为曾凤寄,左向坐的人为朱锦堂(上海著名书画鉴藏家,为任颐的好友),右向者为任颐自己。
92、《桃实图》/清代/吴昌硕
《桃实图》绘两棵壮实的桃树,树上硕果丰实,树下一块巨石矗立,而树上的一枝连同桃实垂直倒偃在地。桃叶用浓墨写出,枝叶穿插。吴昌硕时年七十二岁。
93、《虾》/近现代/齐白石
此作是齐白石晚年期间所创作的一幅画,藏于上海博物馆。在表现了水墨、宣纸的独物性能外,又将虾之质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是白石笔下最写实的对象之一。
94、《长江万里图》·局部/近现代/张大千
《长江万里图》是张大千创作于 1968年的长江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充分表达了其钟情于长江山水的情感。
95、《秋林图》/近现代/黄宾虹
这幅《秋林图》山峦重叠,林木扶疏,云雾缭绕。近景为山坡,坡上古松苍郁,山路曲折盘旋于上。坡旁房屋错落有致,园后有四角亭,一人在亭中端坐。左侧湖面有两只帆船顺风急驶于雨山之间,远岫或浓或淡,隐约可见。
96、《流民图》·局部/近现代/蒋兆和
这幅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占区。该画记录着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充满血和泪的作品,称得上是20世纪上半叶最大的一幅真实反映民族悲剧的人物画卷。
97、《田横五百士》/近现代/徐悲鸿
作品取材于《史记·田儋列传》。画面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诀别的场面,着重刻划了不屈的激情。徐悲鸿创作此画时,日寇开始在中国横行,徐悲鸿把众壮士中那个身着黄衣者画成了自己的形象,也是画家不畏强暴的正义感的一种形象表达。
98、《奔马图》/近现代/徐悲鸿
这件作品是徐悲鸿在 1948年赠给史学家邓蜀生的礼物。这幅《奔马图》作于1948年初冬,其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三大战役,傅作义部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提议,北平和平解放在即。
99、《江山如此多娇》/近现代/傅抱石和关山月
这幅是1959年为北京新建的人民大会堂所绘的巨幅山水画。毛泽东主席亲为题句:“江山如此多娇。”画面上旭日东升,江山壮丽,表现出新中国的勃勃生机。
100、《开国大典》/近现代/董希文
该幅油画创作于 1953年,描绘了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在文革期间,原作不幸遭到两次修改,破坏了艺术的真实性。2011年6月,为庆祝建党90周年,油画真迹首度向公众开放。该作品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