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玉器花卉纹

玉器花卉纹

发布时间: 2022-09-05 04:24:19

Ⅰ 各位大神这是什么材料求解答

说句实话,单纯看图片,这类器物,材质可能性太多,谁都不是神仙,无法一双慧眼看清世间所有,以下,只能说是个人判断,不论对与错,仅供楼主参考。

这是一款独山玉雕的花卉纹瓶,独山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有南阳翡翠之称,是一种重要的玉雕材料,因为产于河南南阳的独山,也称“南阳玉”或“独玉”。

独山玉是以硅酸钙铝为主的含有多种矿物元素的“蚀变辉长岩”。硬度为莫氏6---6.5度,比重为3.29克/立方厘米,其硬度几乎可与翡翠媲美,所以很多时候被用作翡翠的仿品。

独山玉,主要凭个头大,色泽多变,俏色巧做,做成摆件来吸引买家。这件,两色,雕工大体精细。本身材质不贵,主要是雕工贵,目前郑州玉器市场行情在1500~2000元左右为正常卖价。

Ⅱ 宋辽金时期的花卉纹玉器有何特征

以自然界抄的植物花卉作为玉器的袭装饰题材起步于唐代,纹样局限于海棠、石榴、荷花等几种。宋代开始,受当时绘画艺术的影响,玉器上的花卉除了继承唐代的以外,新出现了折枝花、灵芝花、牵牛花、凌霄花等,甚至还有松、竹。此外,宋代玉器除了单独以植物花卉为题材,还普遍将植物花卉与珍禽异兽组合。花鸟形玉器都具有写实风格,花朵、花枝、花茎一应俱全,或禽鸟衔花枝,或鸟兽出没于花丛。北京房山长沟峪金代石椁墓出土有缠枝竹节形玉佩、折枝花形玉佩,镂空透雕一口衔花枝展翅翘尾的鹦鹉,梅花在鹦鹉头顶盛开~

Ⅲ 如何根据纹饰鉴定古代玉器年代

1、新石器时代的纹饰
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古玉,已有精细的到线,也有浅浮雕,亦即减地凸雕。这些纹饰中不少是用凸起的线条组成,转折自如层次不同。比如龙山文化的变形兽面纹、红山文化玉龙胎(地形则的刻纹、良语文化的神祖兽面纹,就是典型的例子。良渚文化的玉璧,大多数是光素,但制作者已懂得灵活掌握几何学的同心圆原理。又像玉琼,外祀内圆,四边饰以细致的纹饰,结构顺为复杂。有些玉珍、玉玦等更穿孔佩带。
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的纹饰中,主要是阴刻直线,既深且粗,犹如凹拗,底部较上祀为宽阔。另有一些用硬金刚石之类划出的阴刻线,曲而且甚细。
红山文儿的玉龙则有阴刻直线网纹,配合简练而劲健的形制,器形曲线万为流畅不过,较少用线雕。比如红山文化的正取边缘磨翊,中心表面磨得凹下(俗称“打洼”)。压地隐处的边棱打磨模糊,使人不觉得有明显的雕琢痕迹。有些要靠”手感”或光照才易发现。
新石器时代玉器中有一些制作技术非常熟练有些斜面棱线皆触之有感,但视之却不见,甚为朴拙。良给文化中更有半圆雕和透雕而且从一些玉璧上的开锯痕。可见那时已用细线加硬砂研磨来开片了。
2、商代玉器的纹饰
中国商代一些人形或人面纹古玉皆值得珍藏。
我们从各方面研究(包括考古学),便可发现商代玉器有不少人物形象。传世器中更多人面纹玉片、玉雕人像甚至有整身圆雕的玉人。像著名的商代晚期殷墟妇好墓中,曾发掘了米多件。妇好是殷玉武丁的三个法定配偶之一,地位显赫,掌有实仪参与政治,可说是晚商的”女强人”。
商代玉器中,又有废抓人首的形制。鹰是那时的图腾,是商代氏族和祖先的标志,亦是在古代人祭制度所产生的特有形制。在鉴别商代的古玉时,我们可以发觉不少人彩玉器或人面效玉片的图像与其他动物纹饰一样,比较上夸张其轮廓与动态。
人眼和兽眼一样,为双绘线,瞳孔突出,为商玉中著名的“臣”字眼,耳部的卷涡则为圆角或方角,发作平行线,鼻润上卷似云头纹。商玉纹饰的曲度与卷头并不统一转折较祀硬后仿者皆忽略了这些特点。
若非人形而是背形的玉器除了“臣”字眼之外,有些眼部是双阴线圆形,或者近似平行四边形。玉兽的顶部大都有一个担,好比磨菇。至于片状玉器,具有一大特点是后仿者所没有的,就是带有双重齿牙,多为方形,牙上有小凸齿,接连排列,乃作为边缘部位的装饰。
3、周代玉器的纹饰
总体来说,周代民间玉器的纹饰与商代大大不同,不少是用双明线勾撤法,多弧线,但欠刚劲而且勾撤的坡度颇大。
西周中期的纹饰湾化转变例如有双钩垂直阴线;有些不再是两侧压地,而是一侧压地,另一侧维持为阴线。在鉴别西周玉器时应细察这些纹饰上的细部变儿,可减少机会为近仿者所周。
西周的民间玉器,每每赋予人层次感,没有以前板状体玉器的纹饰那样平面化。另一特色是在直沟外侧有整排的细阴线,表面与外面磨光,使反光度各异故使人有莹润之感,特别是曲线具有韵律,与商代强直古拙的韵味有别。
东周和西周玉器上所见的纹饰大约有三十多种,主要是写实的纹饰,由单个纹饰构成完整花纹乃由器物本身造型所决定。其中以长尾鸟纹、鱼纹、蝉纹较多见。另外有装饰性的纹饰不受器形局限,可以随意为之,像云纹、皤虺纹和雷纹等。
4、秦、汉玉器的纹饰
秦及两汉早期,许多玉器的纹饰延续了战国玉器的纹饰风格。西汉晚期玉器风格出现了变化。东汉时期动物纹样、云水纹样有了较特殊的使用。常见的汉代玉器饰纹有下列几种。
(1)谷纹:谷纹在战国玉器上已大量使用。汉代沿用了战国玉器的这一纹饰,使用中又可分为三种不同的情况:①卧蚕类谷纹。战国作品上的谷纹谷粒较小,排列紧密,谷粒顶部较尖。汉代谷纹中出现了谷粒较大,排列略松,起凸很浅,谷粒上部较浑圆的装饰方法。②乳了类谷粒。为凸起的圆形颗粒。战国玉器上乳丁类谷粒纹使用较少,多见于楚文化玉器,谷粒一般较小。汉乳丁纹玉器较多地出现,一些玉器上使用了大乳丁纹。另外,自秦代玉器上就出现凸起较矮、轮廓模糊的小乳丁纹,这类纹饰在一些汉代玉璧、玉珍上经常出现。③带有阴线构连的谷纹。汉代玉器上谷纹间的钩连阴线有多种形式,丁字形钩连、折角形钩连是两种最常用的连线方法。
(2)蒲纹:汉代玉器上蒲纹的用法同战国玉器类似。大致也可分为二类。一类为细密的蒲纹,用较深的阴刻平行线,夹角呈60oC分三组交叉排列,在线条及交叉点之间留出六角形的空白,空白处较高,似凸起的谷粒,但顶部留出一个小平面。另一类为较疏朗的蒲纹,线条的组织方式与上一类相同,但阴线浅而宽线条间的空白处凸起不甚明显。
(3)柿蒂纹:形似柿蒂,分为多瓣,每一瓣的主体呈横向的椭圆形,前部尖凸,似蒂而有变化。这类饰纹多呈环形装饰,常见于剑首、柱形杯的杯足或其他圆周式装饰的玉器部位。汉代柿蒂的花瓣略宽厚,以五瓣、六瓣为多,偶见四瓣,一般都为较浅的凸起,饰于玉器凸起或为弧面下凹的部位。
(4)云纹:人们常祀战国及汉代玉器上的某些二祀排列或四祀排列的装饰图案列为云纹类。实际上自古以来人们对这类图案有各种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依据并不充分,也不能形象地表明纹饰的形状。常见的汉代云纹类纹饰大致有以下几种:①钩云纹。形似在两个小的半圆环间以弧线相连,有些图案以阴线构成,有些则以凸凹结合的方式构成。②云雷纹、云矩纹。所谓云雷纹是以直线折成近似“回”字状的多层祀形图案排列而成的装饰纹。云矩纹是不完全封闭的长祀形状图案排列组成。③云水纹。是一种连弧状或波状的图案组合。呈凸凹状,似云水流动,或呈云团状,这类图案只见于佩饰类玉件上。④三叉云。汉代玉器上有很多三叉形图案,形状多为在一个柄状图案的端部向前祀及两侧歧出三个义,两侧歧出的图案略向回钩。有一些图案出现于其他装饰图案中,被称为三叉云。
(5)涡纹:涡纹的形状似旋涡、图案的外周多为一个较大的圆环,自圆环向内旋出多组派状旋线,线端又有多种钩连变化,圆环的中心又有一些小的图案。
(6)龙纹:龙纹是汉代玉器中使用较多的纹样。西汉早期玉器中的一些龙纹同战国玉器上的一些龙纹类似,如一些玉锁两端的龙首,上唇厚大而上卷,整体上近似祀形,环形墨中心或饰玉龙,其形似国而且唇似刃,为弧形的斧锁。西汉中期龙纹形状有了很大的变化,龙纹可以分为三类:①侧面兽身龙纹。这类龙纹类似后来的以闪,龙身或似兽身,或将兽身拉长,有些龙的身上饰有鳞片纹。龙尾多似虎尾,长且端部回卷。②龙首纹。可分为正面龙首及侧面龙首,以侧面龙首为多。侧面龙首的唇变为长条状,上唇上翘或上卷,嘴微张,眼的上祀为额头,呈商矗状。有很多龙的额头端部是向前的尖状,头顶有一个角往往为弧状。正面龙头主要见于饰有龙纹的玉璧,玉璧上分出内外几层环形区,或于外区饰几组龙首纹。作品的风格与战国时的作品类似。江苏扬州老虎墩汉墓出土的一件玉环,其正面龙首,形似蝇头,整体似长祀形下唇极长。③铊身龙纹。龙身地长,或为曲身的玉佩,或为环状的玉佩。环状的玉佩往往带有一个龙足,呈后蹬状。
(7)螭纹:战国器物中出现了一种头形似虎头的动物纹样。人们认为这便是文献中所谓的岫。这类纹饰在玉器中大量出现,一直延用到清代。汉代玉器中装饰琮纹的作品非常多,目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后世的作品装饰的烟纹,大多是在汉代铜纹的样式上浪儿而来,整体上相似,局部有很大变化。汉代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头型、五官、身型、角、足、尾等方面。摘头的上部横宽,近似于长祀形或椭圆形。下部为鼻,异型变窄而明显前凸,呈横条形、斧袖形、凸样形、锥形等不同的样式。耳有几种:短耳,向两侧根出。几式耳,两耳各呈几字形。叉式耳,两耳似双股叉自头顶上竖。环形打洼耳两耳根部各有一个圆形的洼坑。给限的形状有几种:圆球形、阴刻水滴形、阴刻横线形、阴刻环形。蝎尾较长,主要有两式。一为分叉式,或三叉,或两叉,其中一叉为主叉,较长,另一叉在其旁,尾端曲卷。一为虎尾式,似虎尾粗而长,端部回曲,有些上面饰有绳纹。
(8)鸟纹:多见于接用玉璧或细阴线刻纹璧。鸟纹可分为头、翅、尾玉部分。头部特点为长颈,小头、钩嘴、头顶或有一揭短的钩形翎,或有一较长的米字形翎。鸟身较长,略细,翅较小,呈钩状,绝无展翅之经。鸟尾较长,有一支主于,其上分出钩卷的仪,尾上无细部的羽毛刻画。鸟形多为回首或昂首前视的形状。
(9)其他装饰纹样;汉代玉器上出现的装饰纹样多种多样,常见的还有兽面效、绳纹、网格纹。小的阴线装饰图案等。兽面纹多呈浅浮雕状,在平面上略有凸凹变化,两届水平,端部或向上折,呈绳纹状,具部竖直,嘴不明显,面部布满小勾云纹。绳纹用于图享分界处、动物的眉尾部,有的较细,似扭丝,有的较粗。网络纹的面积较小,多见于组合图案或兽面图案的局部点缀。小装饰图案有各种样式,饰于兽身、螭身、鸟身的肌肉活动处。汉代玉器装饰中较多地使用了细阴线和大坡面阴线。这两种阴线在战国玉器上已较多地使用,汉代玉器上又有了发展变化。很多地方似接似断,断断续续,一些人称之为“跳刀”线,谓其如钉头跳跃划出。大坡面阴线与所谓的汉八刀琢玉法类似。汉代出现了许多加工方法简练的玉器,如玉猪、玉蝉、玉人、玉带钩等,将玉材进行较简练的切削,便确定器物形状,再进行简单的大坡面阴线勾勒,界出局部特点。这两种阴线的使用,在汉代分区玉璧的兽面纹加工中最为明显,这类兽面纹往往是用细阴线勾出兽面及两侧龙身,再于兽面的眉、鼻、嘴等处勾几道深槽。
5、唐代玉器的纹饰
唐代器物上的某些花纹非常有特点,一些唐代作品是通过花纹而被人们识别的。
(1)龙纹:是用来表现云朵的花纹,在唐代刻碑、金银器、玉器上频繁出现。常见的多为两类。一类为多齿骨朵云,云头似为“凸”字形困状,其后有一条须状云尾,一类云头似“品”字形,其后亦带云尾。前一类云头边沿呈波齿状,后一类云头边沿较光滑,云头中部凸出的部分呈梯形,其上有细密的阴刻线,唐代某些玉雕动物尾部也呈这种样式。
(2)云纹:唐代带有龙纹的玉饰很多,典型作品为上海博物馆收藏龙纹玉璧。这类龙型一般头细长,上颚长而尖,端部略翘,龙身似铊身但较短。
有学者认为,唐代龙类花纹多为直身少盘旋,但我们从唐代嵌螺钢铜镜(河南陕县出土,见《中国美术全集?八》)所嵌龙纹看,唐代盘身龙纹还是运用得很成熟的。
(3)兽面纹:是古代器物上最常见的装饰纹样,其结构随时代、地域不同而略有变化。目前,明确的唐代兽面纹玉器尚未见确定,仅见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器物中有一对玉锡,玉揭开口处嵌有相对的金兽面。这对玉锡向我们提供了唐代兽面纹的典型样式,其兽面形状介于汉代兽面与宋代仿古兽面样式之间,整体呈祀形,阔嘴,有排牙,如意形鼻,重眉,眉上有较长的阴线纹。这一兽面纹样式也可在识别唐代玉雕动物时参考。
(4)花、鸟纹:目前见到的唐代玉器及其他工艺品中,以花乌纹出现为多。齐国太夫人墓出土的作品亦以花鸟纹为多。花叶纹的种类很多,见有牡丹花、多瓣团花、荷、野菊等多种。一些花瓣呈圆形而内凹,一些花瓣边缘饰短密的细阴刻线。花蕊的表示也很有特点。呈桃状,或椭圆形饰网络纹,或为三角形见饰细阴线,还有其他多种表现方法。花叶以大尖叶为多,呈相叠的“人”字形排列,叶中心往往有一个锥形梗,边缘有细密的短阴线。有些花叶似银杏叶而紧密排列,有些大花叶尖部呈旋状。唐代器物上还见有卷草纹装饰,以西安市曲江池玉记盒为代表。这类卷草纹的每一单元都可分为头部及尾部,头部为一大一小两枚,分卷两侧,尾呈“S”形,头部的两枝间往往还饰有花蕊形装饰。唐代的鸟纹在前面部分已有介绍,鸟眼呈三角形,小圆环形、核形等不同形状,翅宽而短。①翅尖前翘(见齐国太夫人墓出士唬油饰);②翅尖指向身后(见齐国太夫人墓出土玉梳背),翅上有细长的阴刻饰线。鸟尾则如同花叶的排列,其上饰有一种燕雀纹,纹饰图案化很强,正面形,翅上有细密的阴刻线。根据阴刻线的特点,一些学者将其归类于唐代。
(5)螭纹:螭纹是中国玉器中最常见的动物纹,想象成分非常大,历代螭纹造型多有变化。
目前唐代遗址中尚未发现螭纹器物出土,但不能断定唐代不用螭纹。故宫博物院藏一件螭纹佩,所雕螭附巨眉,眉上有细密的阴刻线。作品曾被一些学者鉴为唐代,是否准确,尚待考古发掘来印证。唐代织锦中曾出现犀牛图案。《古玉精英》一书录有白玉犀牛一件,造型特征与唐代织锦犀牛图案相同,标为唐代。
6、宋代玉器的纹饰
宋代玉器上的许多装饰纹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有一些纹饰特征还影响到元、明以至清代,因此了解这些纹饰及其使用,对研究、识别宋代玉器是非常必要的。
(1)云纹
宋代玉器、铜器上的云纹很多,《三礼图》中也有图示,大致有以下几种:三峡云。分为云头,云尾两部分,云头部分有三朵小卷云,两朵在下卷向两侧,另一朵在两朵的交连处,云尾如飘拂状,端部极尖,尾的中部有一道纵向中线,单歧云,分为云头,云尾两部分,云头近似梅瓣形,向右侧卷,云尾短而尖,如飘拂状。双歧云。云头部分分叉,卷向两侧,短尖尾,飘拂状。灵芝云,这种云纹近似于宋元时期灵芝的雕法,近似长祀形,两端内卷,中部四下。
(2)鱼纹:鱼纹的特征在“鱼式佩”中已大致写出,主要表现在身形、嘴、眼、鳞、鳍、尾等方面。
身形一般较古朴,有鲜鱼略显僵硬,无鳞鱼则长身,后半身回弯,体形很活,嘴部用粗阴线球出,毗鱼类玉佩鱼嘴与头之间有一道深槽隔开。鱼腮部有一道较长的阴刻弧线,自眼或略高于眼部连下。鱼眼小圆坑,明线双环,阴线的环,圆环眼内加一道弧线等多种。鱼鳞一般为细阴线网格,也有以短弧线琢出的半月形鳞,背鳍多呈锯齿状,每一告上都有短小的双阴线,膀鳍上有阴刻直线典型的鱼尾为扇状或两峻形,扇状鱼尾微有扭折表现得较灵活,尾上有细长而均匀的阴线直线,边缘呈锯齿状,两吸式鱼尾形如“人”字分向两侧其上有细长的阴线。
(3)鸟纹:主要表现在形状、种类以及具体的嘴、眼、羽毛、尾的表现,一般来看,来代玉鸟头部较简单大头细颈,尤以鸳鸯最为突出,有些鸟头上有一根翎毛嘴呈三角形端部尖后部党。眼部表现有如下几种;细长的丹凤限,小圆坑眼,阴刻三角形眼。羽毛多为阴刻细长线,翅上有一或二道阴刻横线,较精的作品羽部呈凸起的核状。琢刻细致的羽毛,羽部呈鳞状排列,鳞瓣上阴刻“小”“绊“Ⅰ”等纹样鸟的尾有卷草式(分叉卷向两侧,如蔓草)连珠式孔雀尾(每一珠内有弧形凹下)。细密的阴刻线尾,三带式锯齿状尾。
(4)卷草纹;分叉,卷向两侧,中心或有一小凸样。
(5)兽面纹:宋代玉器上较多地出现了背面纹,还出现了兽面玉佩,因此了解来代背面纹的结构对识别宋代玉器是米分必要的,下面例举的是几种不同类型的宋代兽面:四川广元来墓出土兽面五片,兽面由阴刻线勾出国眼,横眉,眉内端上卷,勾云形鼻,勾云两端下卷。安徽肥西宋墓出土玉匝柄上端所饰兽面,直鼻,鼻与眉相接,眉纹如绳纹,眉外端上折而内弯,具翼如勾云上卷。眼近似于祀形,其上有一阴刻小囵。四川广汉文化馆收藏来代背面玉片,二片,其一为如意鼻,圆凸眼,眼上一有阴刻小环,张嘴,嘴中有僚牙,背面周边有密集的阴刻短线。其二,如意界水滴形眼,眼上有阴刻小圈小耳耳中部凹下如折合,背面额顶及面颊饰密集的短阴刻小线。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玉璧上的兽面:短脸,一云影界两端向下内勾水滴形眼,眼上有阴刻小圆圈,绳纹眉额顶有密集的阴刻短线。
(6)龙纹;宋代龙纹极有特色,种类也较多,一般来看嘴角大而靠后,上唇薄而长,唇上上桃成前卷,长发、飘拂状龙须与肩处似有一道阴刻粗线相隔,腿部上端似有火焰纹,龙身网格鲜或无磷,铊尾三趾足。
(7)螭纹:头型窄长或横宽,五官集中于头前部,结构简单耳于额顶内卷;长发后飘状,人字形肩,腿弯处有阴刻卷勾。
7、元代玉器的纹饰
元代玉器纹饰中,最常见的是春水玉的服趣天鹅纹、秋山玉的“伏虎林”、龙纹、蜗纹、云纹、鸟纹、花卉纹等每一种纹饰部有时代的特征。以秋山玉为例柞树叶大而圆,虎纹多为波形的细长尾,虎身有两排双阴线纹。元玉中龙纹特征最明显,长发后飘,多道细阴线刻腿毛、秃尾;有的胸部有一些满皱纹,动物身上的横节效最早出现在西汉的马上,宋代极少,到元代就比较突出了。
8、明清玉器的纹饰
明代玉器的纹饰,仿古器物以背面效为主,如玉尊、玉花觚、玉炉等都以兽面纹装饰。玉璧则在奥面俘雅峋虎纹,这也是常见的一种纹饰。明代后期。器物上的纹饰以松鹤、八仙、岁寒三友(松、竹、梅)、云头纹、细枝花卉、芦雁寿莲、山水人物等为主。而在杯、执壶、碗、带板等器形上多有福、禄、寿等字体。这是明末纹饰的一个特征。
清代玉器的纹饰题材极为丰富多彩,除了仿古器形以龙纹、怕虎纹、兽面纹、谷纹、蚕纹为主外,在佩饰上则以常见的太平景象、太子玩莲、和会二仙、刘海戏屹、三羊开泰、犀牛望月、赋映献宝、马上封侯、麻姑献寿、松底同眷、双鱼吉庆、鸣凤在竹、大吉大喜、鱼龙变化、苏武牧羊、四喜四婴、谷调鸭鹅、鸳鸯戏莲、松鹤延年等题材为主。同时还有雕刻山水人物的大禹治水、会昌九老图、渔樵耕读图等图案。

Ⅳ 金代玉佩有什么特点

金人常服玉带为上,庶人禁用玉。金代女真族佩带玉较为普遍,其时称作“列”,多作腰佩。金代佩饰玉以花鸟纹为主。金代花鸟形玉佩,多作绶带鸟衔花卉纹。因“绶”与“寿”字谐音,故寿带鸟是福寿的象征,绶带鸟衔花卉纹,寓意春光长寿,勃勃生机。而龟巢荷叶也是金代另一重要玉佩,是寿意类。

金代玉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艺术不是孤零零地表现一个物体或一件动物;而是花与鸟、龟与荷叶、鱼与水草相辅相成,动静结合,表现出周围的环境特点,富有生活气息。

Ⅳ 唐代玉器的特点,你知道哪些

唐代的玉料大多以和田玉为主。饰品、器皿、摆件盛行,宫廷官坊里主要出产装饰内玉,主要有容玉带、玉板、玉首饰。
唐代的玉器主要通过线条来展示纹饰,注重表达艺术主题。在雕刻纹饰上主要为花卉纹,细节把握精细,花瓣、花蕾、叶子、花颈一应俱全,栩栩如生。人物雕件上在传统人物造型上,首次出现了西域人形象,这种纹路叫意云纹,常见的有人体雕刻、动物等。

就雕刻工艺而言,唐代玉器所有线纹均用铊雕琢而出,刀锋落脚较深,中粗尾细,纹路走向十分明显。常见的人物、花卉图像上,都有外粗框内凹的现象,工艺极其精美。

Ⅵ 元朝廷制作的玉器的特点有哪些

元朝廷有琢制大件玉器的爱好,并且有专门的朝廷用玉,主要在生活用玉、佩玉及处理公文用玉等方面。同时,元代新颖玉器展示风采,新款玉器除玉押、帽钮外,还有玉带环、玉带扣等。如白玉龙钮押,长5.8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玉押方形,略厚,底面有凸起的阳文图记,上部为龙形钮,龙身短而似兽身,头上有角,披发,四肢粗壮,肘部饰上扬的火焰纹,三歧尾,中一歧长,上冲与头顶发相接。

元代处理公文的玉器要属国玺及新兴品种玉押。押是一种符号,签画于文书,表示个人的许诺,后为使用简便而刻之。元代陶宗仪《辍耕录》记载:今蒙古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画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辅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则用玉图书押字,非特赐不敢用。

据此可知,元代百官多不能执笔画押,就以象牙、木刻而印之,而玉押只有一品以上高官由朝廷特赐方可使用。

宋以后,玉器中大量使用螭纹装饰,但螭的形象已无汉代螭纹的特点,更似爬虫。双螭灵芝图案在元代玉器上较为多见。

如玉双螭纹臂搁,长10厘米,宽3.4厘米,厚1厘米。玉色青白,有赭色斑,片状,长方形,两端呈“S”状,两侧下卷,正面凸雕双螭衔灵芝图案,背面饰云纹。据此品的样式、螭纹及灵芝的特点可确定为元代早期所制造。

元代玉器形体气势较大,雕琢技艺炉火纯青,装饰技巧新颖别致。花卉纹、螭虎纹装饰应用得非常成功,倭角的处理非常得体。

元代玉匠在方形玉器的处理上,硬挺挺的直角,为流动的倭角,刚柔并济,同时在边框内外缘刻两条粗阴线,更使元代玉器的线角显得十分优美,玉器的搭配技巧十分熟练。

狮子生活于热带,在我国很少见,但很早即输入我国,因此我国历代工艺品中不乏狮子题材的作品,主要有两种:一种以真实的狮子为造型而加以变化,另一种较为夸张。

如玉镂雕双狮,长7.3厘米,宽5.2厘米,厚1.7厘米。玉质白净无杂色,为较厚的片状,镂雕大、小二狮,大狮卧伏而回首,前肢踏球,小狮直立,前肢举起,与大狮相戏。此件玉狮为小头,腮部有弯月形弧线,具有明显的元代作品特点。

Ⅶ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玉器的发展[商,周,秦汉,唐代]

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名,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商代玉匠开始使用和田玉,并且数量较多。商代出现了仿青铜彞器的碧玉簋、青玉簋等实用器皿。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玉凤、玉鹦鹉,神态各异,形神毕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多样;是主人,还是奴仆、俘虏,难以辨明。商代已出现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最令人叹服的是,商代已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
青玉鸟形佩商代晚期
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进,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系。
西周 玉戈
北京房山琉璃河黄土坡西周墓出土。
直援尖首,援上、下皆双面刃,中间起脊,脊线不明显。内长方形,上有七组直线纹,每组两侧用斜刀起线,中间平行走一道阴线,至后缘出牙。近栏处有圆形穿,栏部有一道用细阴线组成的三角雷纹装饰带。器型大而薄却切割得平直均匀,纹饰简练而又精致典雅;整齐规矩的造型,无微不至的碾磨,无不体现出该器作为礼器的特质。
西周 玉鱼 此玉为乳白色通闪石玉,有灰色斑痕。以单线雕出鱼头、鱼睛、鱼腹,嘴上有一小孔,是周朝玉中的极品。
先秦时代秦代虽有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观的兵马俑,但是秦人的玉器遗物发现的数量比较有限,其面貌特征不很鲜明,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玉器与山东诸国玉器,秦代玉器与战国、汉初玉器都难以清楚地区分,这在玉器研究界是有共识的。
汉代是我国大一统的封建盛世,强大的国力促使其手工业生产亦相当繁盛,玉器在当时也攀上了古代玉器发展前期的最高水平。
汉代玉器的材质主要是软玉。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遐迩闻名的“丝绸之路”,新疆和田美玉沿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进入中原,使得玉器制作业得到极大的物质保证,开创了和田玉主导后代玉器材质的历史潮流;同时,也改变了汉代以前玉器不少就地取材、使用当地较次玉材的境况,从而使得汉代玉器的质量有了根本提高。
汉代出现了玉衣、玉握、玉枕、玉 剑,此类玉剑有剑首、剑格、剑 心、剑 、佩玉中出现玉舞人、玉鹰、玉熊、玉仙人、骑马、玉避邪、玉玺印、玉鸠首杖、“九窍”玉器(眼盖、鼻塞、耳塞、口含、肛门塞、生殖器塞)、仕女形在汉代佩玉俱多。玉雕动物在汉代也常见。汉代玉器写实,一反平面雕刻,代之以立体圆雕,雕琢手法突出的是“汉八刀”和双沟碾法(又称“游丝毛雕”)。“汉八刀”反映的汉代玉雕的简洁明快。
辟邪是传说中的神兽,汉代始流行于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前常有大型石刻辟邪守护,汉代玉器中也出现了辟邪形象。展品中的东汉青玉辟邪来自陕西宝鸡,它举首怒吼,挺胸突臀,两翼内合,前足直伸,后足直立,威武凶猛,似有拔天撼地的驱邪逐魅之气概,将大汉帝国气宇轩昂的一代精神本质表露无遗。
汉代 玉仙人奔马
唐代玉器有显着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玉料的精美化,工用的文玩上,装饰鉴赏化。
唐代玉料以和阗青白玉为主,其它玉料少见。除此之外,大量的杂玛瑙、透明水晶等,多数不见於国内矿藏,可能从西域输入。 功用文玩化,是说唐代玉器比起周汉玉器更亲切可爱,更具玩赏性。周代玉器以礼仪玉器为主,不能随便玩瓮。汉代丧葬、辟邪玉主宰世界,把玩受到限制。 唐代以前玉器装饰有的也相当精美,但神味太浓,礼性太足。然而,唐代则摆脱此,在装饰上鉴赏化。
导致唐代玉器从上古风格向中古时期转变,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原因为何?
(1) 唐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玉器发展。
(2)朝廷对玉器需求日益增长的依赖程度,促进了唐代朝庭玉器的发展。
(3) 唐代文化艺术的繁荣,是唐代玉器得以生存发展的土壤和环境。
a.唐代玉器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与其它艺术门类相比,虽是一个小小的艺术门类,但同样得到了发展,并且受其它艺术门类的影响。
b.唐代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的再度凿通和繁荣不仅确保隋唐五代玉料的输入而且使唐代玉器染上了异域文化的情调。
c.长安当时是一国际商业大都会。
唐代朝廷玉器有祭祀及礼仪两大系列,前者主要是封禅用玉册,帝王盖棺论定
的玉哀册;後者有玉带板,玉步摇等。
唐代玉器造型与用途的新特点:
(1)其玉器造型与用途趋於统一,功能明显,这与早期玉器造型与用途有时相脱
离,一器多用明显不同。
(2)唐代玉器旧的礼仪玉退出舞台,出现新的礼仪玉,丧葬玉几乎绝迹,佛教玉
器、实用玉器皿、摆饰玉大行其道。
唐五代的礼仪玉,已不用周代的琮、璧等“元器” ,目前所知只有禅地玉册与哀册两种。
禅地玉册,呈简牍状,多五简为一排,以银丝连贯,册文作隶书。玉哀册是帝王下葬时的最後一篇悼文,是称颂帝王功绩的文辞。玉哀册呈扁平片状,但均较宽长,表面磨平,正面刻楷书文字,字内填金,背後顺序编号。唐代佛教玉器主要有玉佛和玉飞天两种。玉飞天在传世玉中较多,多作女性形象,其形体可与敦煌壁画飞天相媲美。
唐代宫廷用玉实际都是装饰玉,不过这种高贵的装饰玉不流行於民间,而在宫廷使用,所以我们归入宫廷玉器类,主要有玉带板和玉首饰两大类。器皿玉器始见於商代,由於社会及技术方面的原因,直到唐代才有长足发展。唐代的摆饰玉器,实际多半是肖生玉器,形象多为动物形象,其用途则为摆饰用。唐代摆饰玉以人物、动物居多,既有中原人、中原物,更有西域人、西域物。
唐代玉器常见的装饰手法有:
(1)隋唐玉器在装饰材料上,金玉并用,色泽互补,金相玉质,形成隋唐玉器绚丽
多彩的面貌。在玉器上出现黄金饰件,始见於战国至汉代,当时的黄金饰件主
要起垂勾之用,如金链串玉佩金玉带钩等。隋唐用黄金饰玉,虽亦起特殊的功
能作用,但主要起装饰之用。
(2)唐代玉器在装饰图案纹样上,广泛采用花卉纹,这要比绘画先行一步,因为绘
画史上花鸟科的形成要在元代以後。花卉图案非常完整,花蕾、花叶、花茎一
应俱全。唐代玉器装饰样的花卉形,有造型与装饰两种形式。与花卉纹同时流
行的还有如意云纹,常饰於人体、花、鸟旁
(3)唐代玉器在装饰手法上,主要采用细密阴线与网状细阴线,表现图案的方法。 唐以前的玉器装饰,主要通过线条来展示纹样,表达艺术主题。

特点:
(1)衣纹、发丝、花叶、羽翎均用平行细阴线。花蕾、动物鳞衣,均用网状细阴线绘就。
(2)所有线纹均用铊琢出,落脚深,中间粗直,收笔细尖,线纹走向非常明显。常见的人纹、花纹图像外缘,都有一条粗弦纹边框,框内地子内凹,在内凹的地子上用浮突及阴线描绘的手法,琢出人纹、花纹、禽鸟纹等图案。
唐龙纹璧

Ⅷ 玉器纹饰的发展历史有多久

一、中国玉器源流

中国从原始社会开始生产玉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立的专业,多集中于畿、都邑。自宋至清,苏州成为全国性的制玉中心。历代王室朝廷皆设有玉器作坊,进行生产。因玉硬度较高,加工时需要特殊的工具和方法,故加工过程大体有选料、画样、锯料、做坯、打钻、做细、光压、刻款等若干工序。仿古玉还要增加“致残”和“烧古”等工序。奴隶社会治玉以青铜工具为主。封建社会由青铜工具逐步变为钢铁工具。石英砂硬度高于玉,因此自古用于磨玉,又名“解玉砂”。当无齿锯前后推拉或铊、钻旋转接触玉材时,放进用水调匀的石英砂,随工具运动而琢磨成器。玉器的造型、花纹都是靠这种方法制成。所以,先秦称琢玉,宋人称碾玉,今称碾琢,以示与雕刻、工艺有别。
中国玉器的艺术风格历史演变如下:
在中国南方,良渚文化的大型玉璧和高矮不同的多节玉琮,标志着治玉工艺已与石器工艺开始分离。玉器造型较为复杂,已能碾琢阴线、阳线、平凸、隐起的几何形及动物形图案装饰,具有朴素稚拙的风格。商周时代的玉器以形象单纯、神态突出,多用双勾隐起的阳线装饰细部为其特征,并出现了俏色玉器。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工艺有了广泛的发展,各诸侯国竞相碾治,精益求精。秦汉玉器与精雕细刻的春秋战国玉雕相比,在艺术风格上趋向雄浑豪放。汉玉隐起处常用细如毫发的阴线雕饰,有如古画上的游丝描一般刚劲有力,以弥补其立体感不强的弱点。这是汉玉技法上的一个特点,对后世玉器有着深刻影响。唐、宋玉器色如羊脂,光泽莹晶,质地精良,技术精湛,禽兽花卉的题材和玲珑剔透之器增多,写实能力大为提高,开始出现世俗化的倾向,在形神兼备上达到了极高的造诣。这与当时绘画、雕塑艺术的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元明清时期南北两地玉器普遍发展,是中国玉器史上极其光辉的时代。现存北海团城内的元代渎山大玉海,明汪兴祖墓出土的玉带板,朱翊钧墓出土的玉圭、玉带钩、玉盂、玉碗、玉壶、玉爵、玉佩等可以代表这时期玉器的特点。在继承宋代玉器特点的同时,出现加工粗放或碾琢繁琐的两种互相排斥的倾向。元明玉器还受到文人书画的影响,发展了碾琢文人诗词和写意山水画的玉器,也往往镌刻名家款识,追求文人高雅的情趣。清代乾隆时期的玉器因玉材丰富、皇家提倡和社会需要,技艺成熟达到空前的高峰。另外,中国维吾尔族的碾玉工艺富有地方色彩,是中华民族玉器艺术宝藏的组成部分。在后期封建社会仿古思潮影响下,以“返朴”为目标,追仿“汉玉”风格而生产的各式玉器,被称为仿古玉,这种玉器始于宋而盛于明清,有着自己特殊的美学价值,也是古代玉器的组成部分。

二、中国玉器文化特征与地位

我国玉器文化源远流长,从下列比较中可看出其特征与地位。
1.从采玉时间上比较。
这里有两个可比点,即采玉时间的早晚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大约12000年以前,我国辽南原始居民就开始用蛇纹石打制砍砸器,7000年前的新乐文化出现了磨制较精的彩石石凿,河姆渡出现了彩石玉块,距今6000-4000年的新疆罗布淖尔先民已经采用和阗玉磨制无孔石斧。在此后4000年里,我们祖先的治玉活动从未间断过。而国外最早使用玉器的是公元前3000-2000年的西伯利亚原始文化,他们用软玉制造工具和圆盘,但此后便销声匿迹,未再重现了。日本古代硬玉大珠出现于绳文时代中期(公元前2900年-公元前2300年),碧玉管出现于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年-公元300年),到了古坟时代(公元300年-440年)治玉工艺便衰落以至消亡。印第安人玉器开始于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900年趋于消失。关于采玉时间的早晚,虽因检测手段不同,可能出现一定的误差,但可以肯定中国是用玉最早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用玉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
2. 从玉质、玉色上比较。
国外各产玉地点所出玉色泽较为单调,如日本、印第安玉器以翡翠为主,其软玉亦呈深浅绿色,欧洲软玉呈青、绿色,贝加尔湖附近所出玉石上带有墨点,孔东原始文化出白色软玉,而我国和阗玉除了青、碧、墨色之外,还有黄、白等色玉,其中尤以羊脂白玉最优。日本硬玉和碧玉,毛利人碧玉,印第安玛雅硬玉之质地均缺少温润晶莹之感,而我国和阗玉质地细腻缜密。因此,从玉质、玉色上比较,和阗玉亦是国外玉石所不及的。
3. 从琢玉工具上比较。
我国琢玉用的旋转性工具,可能始于原始社会的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后来又逐渐发展为“水凳”。日本、西伯利亚、印第安玛雅等地又以何种工具琢玉呢?日本学者从现行攻玉法推论,认为日本古代玉器也是用旋转性工具碾琢的,此外不见其它论证材料。在印度,19世纪玉工操作旋转性工具的图示流传至今,为一老年玉工用右手推拉弓弦以带动圆砣旋转,左手执玉琢磨,估计操作不便,效率较低。这幅图中的琢玉工具比《天工开物》所描绘的水凳晚了3个世纪,在其结构、传动装置上也远比水凳落后。不容否认,中国古代旋转性琢玉工具在当时是最先进、最完善的。
4. 从碾琢技艺上比较。
我国古代玉器工艺有7000余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这方面日本、欧洲、毛利、玛雅和阿拉伯等地的碾玉技艺都是望尘莫及的。在这里须对痕都斯坦玉-莫卧儿玉的碾琢技艺作一下具体分析。我们承认痕都斯坦琢玉技艺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对我国晚清及现代玉器工艺产生过较大影响。乾隆对痕玉有过极高的评价,他在诗文中说:“璞韫昆山,镂传印度”,“西昆率产玉,良匠出痕都”,并赞其玉器“莹薄如纸”,或比作“蝉翅”。又赞其琢磨精美:“叶簇见重层,刀斧浑无迹”,“细入毛发理,浑无斧凿痕”,“精镌本鬼工”,但费解的是他竟误认为痕玉是“水磨”而成。从现存的莫卧儿玉器考察,胎薄如纸者有之,但胎厚类瓷者亦不乏其例。苏州仿“蕃作”中也有薄胎的,其中菊瓣盘薄如蝉翼,呈半透明状态,说明苏州玉工有能力把玉器磨得很薄。那么为什么我国古代玉器中器胎偏厚者居多?这与玉材难得,价格昂贵有关。若琢磨得过薄,一则费工,二则使玉材耗损过大,三则有损玉质美,给人以不坚实感,易与玻璃器混淆,故治玉不提倡薄胎之工。清代晚期玉业接受了痕都斯坦玉器的莨苕科植物图案与宝石镶嵌两个特点,并发展成"仿蕃作",这说明我国玉工对痕玉技艺持扬长避短的态度,吸收其优点以丰富和发展自己,而又扬弃了其不符合我们民族传统的薄胎及阿拉伯器形等因素。
5. 从玉器功能上比较。
我国古代玉器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着密切联系,前面已经介绍了它所具有的五方面社会功能。欧洲人认为,软玉(Nephrite)挂在腰间有治愈肾病的功效,这自然是一种迷信的认识,但其原始社会的玉器工具尚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日本人对玉和玉器的认识较欧洲人复杂,他们认为玉除了装饰功能之外,尚有"咒术的、宝器的、祭祀的"功能;阿拉伯玉器大致也仅限于生活用具和瓶盆之类;印第安玛雅人玉器与神官的职司、祭祀有关,此外尚有生活用玉和装饰玉器。总之,上述各国玉器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均不及中国古代玉器所产生的广泛的社会功能。
6. 从玉器造型上比较。
中国古代玉器型制相当丰富。国外古代玉器造型大致如下:日本古代玉器只限于珠、管、块、勾、栉形以及抽象化的动物,少见器皿;毛利人玉器仅见神像、佩、斧;西伯利亚新石器时代也仅有斧、凿、盘等工具和器皿,且造型均较简单;阿拉伯玉器以器皿为主,其器型别致,独具一格,但类型也较单纯;印第安玛雅玉器型制比上述各地稍多,有工具、珠、管、片、人物浮雕和象生玉等,但与中国古代玉器型制相比,玛雅玉器也显得相当单调了。
7. 从玉器装饰图案上比较。
中国古代玉器之装饰图案,有几何形、动物、植物、文字以及绘画性、综合性等多种题材。而日本、欧洲、西伯利亚、毛利等地玉器则多呈光素状或饰简单的几何形图案,装饰甚少。其中玛雅和阿拉伯等地玉器的装饰图案,有其自己的独特风格,如痕玉之莨苕叶饰和“西蕃莲”与“铁线莲”等花纹。印第安玛雅玉器纹饰以人物图案为精,但与中国古代玉器图案装饰相比,便显得黯然失色了,尤其是中国古玉上的绘画性图案,在世界琢玉史上独具特色。

我的回答比较长希望楼主详细观看,
资料来源:博宝艺术网

Ⅸ 宋代玉器的花鸟玉器

从唐代开始的花卉纹玉器到北宋得到了兴盛的发展,当时形成一门专琢花鸟形玉器的玉作。宋代花鸟形玉器与当时绘画艺术相互影响,共同谱写宋代艺术篇章。宋代的花鸟形玉器多呈写实风格,花朵、花板、花茎一应俱全。最能反映宋代佩饰玉水平的要推各种雕工精细、形态优美的花鸟形玉佩。

Ⅹ 什么是,嘉禾纹嘉禾是什么植物

嘉禾纹是指以嘉禾为图案的纹路,古人多以“嘉禾”为祥瑞之物,与甘露醴泉并称;也就是生长得特别茁壮的禾稻,古人视嘉禾图案为吉祥的象征。

生长奇异的禾,古人以之为吉祥的征兆。在古代,把一禾两穗,两苗共秀,三苗共穗等生长异常的禾苗称为“嘉禾”;人们认为它们是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征兆。亦泛指生长茁壮的禾稻。

(10)玉器花卉纹扩展阅读:

民国时期中央造币厂嘉禾图样品币一枚,黄铜质,币面清秀硬朗,铭文字体雕刻清晰,属第二批铸造币,当时未曾正式流通过,所以存世量并不多,当时铸造量最多的其实是“袁大头”银币,黄铜质的却相当少见,其价值可与签字版袁大头攀比。

正面图案是袁世凯的侧面像,在头像的上方是纪年“中华民国三年”,背面的图案是中间汉字“壹元”周围环嘉禾纹饰,钱币铜质精良,形制规整,十分精致美观,局部略有磨损,图案文字清晰,表面平整光洁,边缘无明显撞击痕迹,铸造工艺也非常精美,堪称上好品相。

热点内容
国际花卉园艺展览会 发布:2025-09-24 18:23:38 浏览:583
一度花艺 发布:2025-09-24 18:16:22 浏览:743
写盆栽的作文600 发布:2025-09-24 18:16:12 浏览:515
丁香前世 发布:2025-09-24 18:11:10 浏览:633
水粉鲜艳花卉 发布:2025-09-24 18:01:51 浏览:31
海棠提字 发布:2025-09-24 17:50:53 浏览:384
阿童木绿植 发布:2025-09-24 17:42:48 浏览:901
兰花根部繁殖 发布:2025-09-24 17:17:21 浏览:89
蓝茉莉花语 发布:2025-09-24 17:15:46 浏览:743
玉兰花的外形特征 发布:2025-09-24 16:58:55 浏览: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