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外插花
Ⅰ 《扒马褂》这段相声里有多少“包袱”你觉得最好笑的是哪个“包袱”
相声扒马褂上的包袱,其实是有固定的,有几匹马掉进茶碗里,烤鸭飞起,强风将水井吹向墙壁。接着,每个人又各不相同,他们都是基于这样的故事情节,讲一些相似的故事。
这个问要是问穿着正装的人有多少包袱,其实不多。大多数你觉得有趣的,都是别的插花。分包商说。
Ⅱ 郭德纲2005年经典的相声是什么
郭德纲说相声有句经常说的话:“说点儿电视上不让播的”,可事实上老郭可没少上过电视,而且他能在电视上说的相声也不是没有,而且还都很经典。
比如,2005年年底,郭德纲有两段经典相声就上了北京卫视,一段是《我要幸福》,另一段则是《西征梦》。这可是老郭在当年最走红的段子。
不过,郭德纲和于谦说了《西征梦》,说《我要幸福》的是何云伟和李菁,而且何云伟和李菁还借这段作品拿了那次比赛的冠军,郭德纲于谦虽然没获得任何奖项,但却是当时最大的焦点。
哎,这说的就是2005年底的第三届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
一、一个著名的比赛
什么是邀请赛呢?就是一个单位主办,邀请其他单位参加的一种比赛赛制,相对来说竞争不是很激烈,评奖也评奖,打分也打分,但相对来说气氛比较轻松比较融洽,选手发挥也比较好一些。
说起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当年可算是一项颇为著名的赛事,起码在北京地区是这样,北京卫视会重点播出的。
现在一说起这项赛事来,很多人都会想起2003年那届,因为那届袁鸿推荐了郭德纲于谦参加,他们说的段子是《你好,北京》,可惜由于第一个出场分数不高只拿了评委会特别奖,冠军是贾玲和后来拜入郭德纲评书门的王彤。
不过,那届比赛之后,郭德纲认识了侯耀文,过了一年拜师。2005年年底时,他已经是侯耀文的徒弟,而且是以铁路文工团演员的身份参加了这次比赛。
连续三届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最精彩的是不是2003年,而是2005年年底这届,一方面是因为这届比赛里有很多选手都是有小剧场频繁演出的经验,口风都比较顺。另一方面则是有郭德纲于谦以及何云伟李菁参加的缘故。
二、何云伟李菁一举夺冠
这届比赛里的相声分专业组和业余组,最终以中国邮政文工团演员身份参赛的何云伟李菁通过一段《我要幸福》拿到了99分的高分一举夺冠。第二名是冯巩的学生艾莉和潘斌龙,分数只有97.8。第三名则是侯耀文的徒弟赵广武和他的搭档赵荣全,分数也在97分以上。
何云伟李菁那时在天桥乐剧场已经很有名气,但很少到大场面上演出,情况有点儿类似2003年的郭德纲。开句玩笑,当时甚至有人叫何云伟“向云伟”。
由于比赛赛制要求,何云伟李菁在郭德纲的帮助下将老郭这段经典相声进行了改编,缩短在12分钟左右,减掉了一些外插花以及小剧场用的砸挂,像一些经典的包袱如“摩托车加油,鱼翅炒饭,一百块钱半份早餐”都保留了下来。
何云伟李菁的最后夺冠证明了三点,第一个郭德纲创作相声的实力。第二,小人物相声能引发共鸣。第三个则是证明他们俩说相声的实力。此外,相信坐在台下的赖声川也一定对何云伟李菁印象深刻,之后他们有过多次合作。
当然,这和那次比赛其他选手实力偏弱一些也有关。其中头一年和郭德纲一起拜师的荆林野以及现在加入德云社的杨进明也参赛了,不过只拿了96分。
Ⅲ 相声术语中的“外插花”到底指的是什么
与节目正活部分无关的一系列包袱就叫外插花,前面的垫话和砸挂现挂都属于外插花的范畴,拿郭德纲举例,郭德纲一般在正活前说的于谦一家子事就属于外插花。
Ⅳ 刘宝瑞老先生到底有多牛
大家平时都看相声吗?现在大家所熟知的相声界的大神大概就是郭德纲,于谦等等,但是我相信如果了解相声的话,就一定听说过刘宝瑞这个响当当的大名。刘宝瑞到底是个在相声界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刘宝瑞的介绍
刘宝瑞可谓是相声界的超级大神了。他出生于中国北京,出生年月:1915年,去世年月:1968年,在世53年。 他的代表作品有代表作品:《君臣斗》、《化蜡扦》、《斗法》等等,他是中国相声第六代演员,师从张寿臣。
但是不幸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刘宝瑞被迫害致死。这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但是是那个时代的过错。我们只愿公正乐观的看待历史往事,也希望我们都记住这位老先生,并向他学习。
Ⅳ 【明星客座教授】 曹云金解读相声的四门基本功“说学逗唱”
在相声里说学逗唱的概念并不十分明确.就好比京剧里的唱念作打.手眼身法步.以前见过不少文章对说学逗唱的认识基本是非常模糊的.曾记得姜昆先生曾对说学逗唱有一个解释基本可以自圆其说.因一时找不到这份资料.故根据自己的记忆.结合一些自己的理解说一说说这相声的四门基本功课--说学逗唱.
说:一般人可能认为在相声里[说"的概念还是比较明确的.其实不然.人人都要说话.但相声的[说"不同于生活的[说".相声的[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相声的[说"必须要[美".要字正腔圆.要有轻重缓急.最高境界的[说"必要和唱一样好听.还有一些特殊形式的说.比如惯口.比如怯口等等.都应该遵循这一原则.
现在不少人有一个误区.就是一说到[说"就马上转到[惯口"去.认为[说"就是[惯口"这明显是不对的.如前所述.惯口是[说"的一种特殊形式.
还有人认为[说"就是相声文本.这明显是不对的.[说"是一种基本功.听一个演员的[说".我不听你说什么.只听你的声音.或者说只听形式.不听内容.
学:在四门功课里.[学"的概念是最明确的.所谓[学".就是学其他艺术形式.相声的[学"一要学的像.二要学的俏--毕竟我们是在说相声.不是在唱评戏.唱大鼓...
逗:我曾见过一篇文章.说相声有说学逗唱还不够.还要加上表演.这其实是没有搞清楚[逗"的含义.相声的[逗"就是表演.[逗"是四门功课的核心.它和其他三门功课并不是简单并列的关系.就如同盖房子.[说".[学"[唱"都是原材料.要靠[逗"把它们组织起来.房子才能够盖起来.
唱:据姜昆先生讲.相声的[唱".最初指的是唱[太平歌词".因为[太平歌词"最初是相声演员必须掌握的本领.是相声艺术的一部分.这和学大鼓.学坠子等等是不同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太平歌词已经不再具备当年的地位.这样相声的[唱"就成了没有实际内容的空壳子.有很多人认为应该对此进行修改.并把[说学逗唱"改成了[说学逗惯".我认为是可行的.因为相声的基本要求就是口齿要清楚.这就需要功夫.众所周知相声演员都要练绕口令.绕口令就是一种难度极高的惯口.惯口的功夫是每一个演员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而怯口等就不具备这样的地位).把它从说里独立出来就会很有好处了.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
说:嘴皮子上的功夫,要求口齿伶俐,咬字清楚,发音准确,不吃字。比如说绕口令,贯口等。比较经典的有八扇屏,报菜名等等
学:模仿人或动物的一些声音动作等。
逗:顾名思义就是搞笑,想着法子把观众逗乐了
唱:相声本门的唱是太平歌词。现在很多所谓的相声演员唱的那些个歌曲和戏曲什么的根本不是唱,只是学,相声里的唱就是太平歌词。比较经典的有劝人方,鹬蚌相争,单刀会等。
Ⅵ 相声训练方法
说,就是嘴皮的工夫,包括一头沉、
子母哏
等对口、单口、
贯口
、
文哏
、
数来宝
等。不管是使现挂,还是垫话儿或外插花,一定要说到点上,说到
活儿
里,说到观众的心里;忌满嘴跑火车,无边无际,无休无止。所以作为第一个字的“说”把相声语言的魅力表现得最直接,应该是相声的
基础
,是
相声艺术
的主要表现形式,或三翻四抖、或张驰有度、或收放自如、或先抑后扬等诸多
技巧
,都可以通过说来展现。学,就是模仿的工夫。一般通过借鉴姊妹
艺术
的优秀
精华
特点
,结合相声的实际作用,以达到丰富创作
素材
的作用和表演方式的创新。包括倒口活、戏柳、歌柳等。要学的味道足,学的有特点,学的是地方;忌走样离谱,或者一味卖弄。现在不少
相声演员
凭借
嗓音
条件把
戏曲
改成流行歌曲的现象,比比皆是。先不说改得是否乱七八糟,起码说对于“底”的处理都是不知所云。逗,就是搞笑的工夫,当然也是相声的灵魂。包括腿子活、群活等。要巧逗,要善逗,要节逗;忌频逗,俗逗,滥逗。即有节制,适可而止。因此在逗的
层次
上,通过多年的比较结果和分析,通过以
马季
先生为代表人物开创的新型相声大量印证,我认为逗的最大功能还是要偏重于讽刺,而不是歌颂。过去,正是由于
张三禄
、
朱绍文
、小蘑菇、
张寿臣
等相声
老前辈
地大量搜罗、挖掘并总结,同时结合时弊,运用各种
方式
反复锤炼和磕“活”才使这门以讽刺为主的艺术能够流传下来。唱,就是唱的工夫,是相声的延伸。包括
太平歌词
、
莲花落
等。可以正唱,也可以歪唱,但要唱的响,唱的随机应变,唱的情景交融。但绝不要过头,使
形式
左右内容。
Ⅶ “薅羊毛”和“马大哈”,相声前辈和赵本山带来的固定短语还有什么
网络上有个词挺火,“薅羊毛”,指的是那些利用店家失误或漏洞攫取利益的行为,操作这种行为的人被叫做“羊毛党”。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不用“薅羊毛”这个固定短语来表示这种行为的话,那用什么词语可以替代它呢?
甚至有的人为此还改了名字,比如蓬蓬头赵英俊,你知道他的名字从哪儿来的吗?
你还记得哪些从相声小品里来的固定短语?
Ⅷ “外插花”是什么意思
“外插花”是句上海话,“偷情”的意思,也有另一句上海话表示这意思——革摒头。
Ⅸ 怎样才算一段好相声
相声是一种艺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沉淀已经有了固定的特色和结构。
相声的概念有许多,难以简单的划分清楚,先要明白哪些不是相声?
并不是说两人(或一个人)往那一站,哇哇哇开始说话,底下的观众哈哈大笑,这就是相声。
西方流行的脱口秀,日本的传统拜年表演,还有咱们国家南方的一些滑稽,都属于这种形式,但不能算相声。为什么不是相声,倒不是说相声演员说的“说相声啊必须要说北京话”,这一点不是靠语言来区分的。比如小品、情景喜剧等等,这些也能使人发笑,但关键在于并非那个演员使人发笑,而是他饰演的角色使人发笑,是剧中人。然而,相声通常也会塑造一些人物,也有设定一些情境还有人物的跳入跳出。但是,相声却有自己的规矩和要求,一般相声演员上台来的身份就是甲乙,不会带着扮演的角色上台,也就是说一上来开始表演肯定是演员与观众的交流(或者甲乙二人之间的交流,但乙一般站在观众的立场),这是正常的也是原始的相声形式。而且,在一些关键之处已经带上角色的演员(一般多为乙)还要跳出角色,回到观众的立场,品评或承接。抛开节目内容单就这方面来讲,方清平在大赛中的作品与周立波的“秀”其实是很相似的。方是中央广播说唱团选送的,中广是解放后改革开放前相声事业的中流砥柱。相信大赛表演和平时的演出还是有区别的,这一点就好像何云伟李菁在春晚舞台和在茶馆小剧场里的差异。
相声另一方面是在于有独特且固定的结构——垫话儿、瓢把儿、正活。
垫话儿就是开场白,目的是拉近与观众之间距离,打消观众的贬视、审视的情绪(旧社会的特殊性,现在有使观众集中精神之意),更重要是与正文内容有起承、连带关系。一般传统相声有固定的垫话儿,而创编相声多套用删改之。
瓢把儿又叫开头儿,为了正活主要情节发生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制造出必要条件,并且通俗、形象、巧妙地把主题思想暗示出来,承上启下,把垫话儿和正活有机的联结在一起,使观众在听取正题之前,先对主题有个领会,然后很自然地把思维引到正活里边去,是人不感到突然和生硬(硬山隔岭)。
正活就是一段相声的主体,围绕着主题来发展情节,慢慢地把观众情绪调动到高潮,即结尾(底)。
在电视和晚会主导的年代,有的人认为垫话儿甚至瓢把儿是多余的(时间宝贵),乏味的(传统单口相声把包袱儿留在最后的底),所以那时候的相声经常被删减(马志明《文章会》的垫话儿被减成歪唱太平歌词独立播出;田立禾的《金龟铁甲》垫话儿被剪成聚宝盆播过),有的演员就会特意创作表演这种不完整的相声。
如今相声回归小剧场,其“领军人物”郭德纲的“挖掘整理”的一些传统相声,与老艺人表演的这些相声相比较,不难发现郭的演法单纯追求所谓艺术效果,一味采取外插花包袱儿(脱离主线为加强效果或突出某种主题及需要而加进去的笑料),使段子在结构上不够严谨,给观众累赘之感。
Ⅹ 他是当之无愧的相声大师,光辉的相声生涯不容被低估,他是谁
马季之后,再无大师。这个论断曾经被很多相声界人士提起和认可,在相声爱好者那里,这个说法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肯定。不过总有一些人对马季的相声生涯颇多贬抑,理由总总,笔者这次就说一说马季。
在马季去世前半年,他第一次参演了电视剧,在午马指导的电视剧《旗袍》中客串出演了一位馄饨店老板。在拍摄现场马季对于表演细节的琢磨和追求甚至感动了其他专业电视剧演员。
马季对创作的一丝不苟和对表演的精益求精是骨子里的,是他用一生追求的,更是值得后辈去学习和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