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骨花卉作品
① 擅于没骨花卉的画家有谁
没骨”画法,就是画画时,用笔较柔,以用清墨或彩墨晕写,将用笔和设色巧妙回融合在一起,答少见勾勒,重在意蕴,呈现出来的画面柔和无骨,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 在中国绘画史上,恽寿平(1633—1690)就是一位善画没骨的一位大画家。他承袭徐崇嗣没骨花法,开创了没骨花卉画的独特画风,他的没骨花卉逸笔草草,自成格调,与王时敏、王鉴、王翚(hui)、王原祁、吴历合称为“清六家”。

② 没骨画是谁创作的
有史料记载的是北宋画家、徐熙之孙徐崇嗣。
根据:
“没骨图”这个名称,专最早见于属北宋郭若虚所著《图画见闻志》。书中记载,徐崇嗣有一幅花卉作品,中有芍药五本,其画皆无笔墨,惟用五彩布成,画旁题“翰林待诏臣黄居采等定到上品徐崇嗣画没骨图”。与郭若虚同时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徐崇嗣“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笔墨,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图”。稍后,文学家苏辙也在《栾城集》中提到徐崇嗣的画“以五色染就,不见笔迹,谓之没骨”。
③ 没骨花鸟画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
没骨花鸟画
出现在宋
代。
代表:宋徽宗赵佶的没骨花鸟画
望采纳,谢谢。
④ 他是清初最负盛名的花鸟画家,被称为清朝“一代之冠”,说的是谁
他就是恽寿平,恽(yùn)寿平出生于官宦之家,又是书香门第,曾祖父、祖父、爹爹、叔父不是为官就是为学,从小敏慧,长相出众,8岁便有咏莲花之诗。
⑤ 我在集市地摊看到两副长卷,<水浒英雄图><红楼梦十二钗>,落款是恽寿平,不知道有没有可能是他的真迹
恽寿平(1633—1690),原名格,字惟大,后改字寿平,更字正叔,或称叔子,号南田,江苏常州(武进)人。生于明崇祯六年(1633),卒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享年五十八岁。恽寿平是中国绘画史上享有盛誉的杰出画家,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齐名,被合称为“清初六大家”,或称“四王吴恽”。有《瓯香馆集》行世。
恽氏是武进世家大族。父亲恽日初为崇祯六年副榜贡生,拜著名理学家刘宗周为师,成为“东南理学之宗”,名震江南。 生长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仕宦之家的恽寿平,自小就受到良好全面的教育,加上天份聪慧颖敏,很快就显示出卓异的才华,“父逊庵授之书,上口即能解义,八岁咏莲花成句,惊其塾师。”这一切都为恽寿平成为著名画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不是社会巨变,恽寿平会像祖父辈—样读书,进学,仕宦,终其一生。但是,山海关鼙鼓把他带到了大动乱的时代。
恽寿平的父亲恽日初不愿屈从清廷,带着十二岁的南田和两个哥哥在兵荒马乱中远走浙、闽、粤几省,风餐露宿,历尽艰险,最后参加了福建建宁王祈的抗清队伍。不久,闽浙总督陈锦率六万清军强攻建宁,十五岁的南田参加了孤城死守。城陷后,南田被俘虏至清兵营,闽浙总督陈锦无子,其妻见南田聪明清秀,把他收为养子。南田虽在总督府过着悠游优裕的公子生活,但他一心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五年后,在杭州灵隐寺主持具德和尚设计下,终于离开总督府,与父亲团圆,回到了家乡。南田少年时代这段传奇经历,曾被传为佳话,广为流布。
“叔子既经丧乱,少壮时多与奇人侠士游,常奔走千里,恍忽如生,他人色沮神丧,而叔子意气如常。”(顾祖禹《瓯香馆集序》)南田这段出生人死的历练,对他一生可以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南田走上了卖画为生的道路,以绘画之报酬。在卖画生涯中,他先后结识了唐宇昭、莫云卿、庄子纯、杨兆鲁、笪重光、毛先舒、诸匡鼎等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切磋,共同唱和,尤其与王翚友情弥笃。恽寿平为王翚作品写的大量题跋,更使王翚的作品锦上添花。《国朝画征录》说:“石谷画得正叔跋,则运笔设色之源流,构思匠心之微妙,毕显无遗。”这类王画恽题的作品,是“世间双绝”。
康熙二十九年,南田结束了劳碌、贫寒、悲凉的一生。此时,儿子念祖年方五岁,孤儿寡妇“不能具丧”,幸得王翚、董珙、邹显吉等老友鼎力相助,才安排好后事。极妍尽态夺造化色光态韵见真功张庚《国朝画征录》言,恽南田“舍山水而学花卉,斟酌今古,以北宋徐崇嗣为归,一洗时习,独开生面,为写生正派,由是海内学者宗之。”明末清初,山水画坛群雄迭出,阵容壮大。而花鸟画坛力量则相对薄弱,恽寿平敏锐地看到花鸟画坛的这种现象,选择了花鸟画作为突破口,开始了自己的创新。
花鸟画自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说法以来,形成了黄筌、徐熙不同风貌的两大流派。恽寿平合理吸收两派的技巧,走出了没骨花卉的新路,以此彪炳人间,留芳千古。所谓没骨,指作画时摒弃墨线勾勒,不用墨线为骨,直接用彩色描绘物象的一种画法。
恽寿平师法造化,主要是对物写生,他常“对花临写”,为花“留照”,为花”留影”。一幅《墨菜》,画上题诗一首:“灌园我在城南畹,他日留君花下饭。晓露新抽翠甲肥,齐锄更□黄芽嫩。何烦问鼎间三□,盐豉和羹烂似泥。最爱山家风趣好,不将肉味胜金齐。”邀来志趣相投的好友,在花丛下品尝亲手栽种的菜蔬,甘美可口,确实远胜过豪门贵族的山珍海味。以没骨法写青菜、芹菜,用笔洒脱,色彩雅淡,极尽笔墨披离清润之能事,菜叶水渍淋漓,有鲜嫩之感。《蒲塘真趣图》由于 条大小不等的鲦鱼,弯着狭长的身 子,争相追逐,形成一个半圆;另有一条脱群而出,鱼头直指落花游 去,与边群形成两个弧形的包围。作者用不同层次的淡墨晕染鱼身、尾鳍,再以浓墨点睛,并使这些鱼背上淡黑和腹部细白的边鳞所闪现的银灰色亮光,在水的波动中充分展现出来,一望而知这群鱼生活得十分自在、快乐。此外,浮在水面上的青萍、水藻,用淡淡的橙黄、花青点染而成,或丛生点点,漂浮东西,或密密层层,牵连成片,时隐时现,若有若无,既衬托了活泼的游鱼,又使那一片绯色的落花显得格外醒目娇艳。
恽寿平的创作态度是非常严肃认真的。 正因为有这样严肃的创作态度,才使他能够创作出与众不同的高雅的艺术作品。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安石榴》扇面,绘折枝石榴,熟透的榴实硕大饱满,霜皮剥裂,榴子白中带红,晶莹夺目:《半篱秋图》轴,绘秋天常见的老少年和锦葵两种花卉。锦葵由右向左斜冲而上,顶上盛开着黄白色花蕊,层层叠叠,生意盎然;一枝向下斜垂,掌状大叶与老少年相叠,上下辉映。恽寿平的大多数花卉作品,部属于工笔没骨花卉法的范畴,构图单纯,主体突出,配以秀美的题字和诗句,典雅大方。
《锦石秋花图》轴为康熙二十——年所作,以没骨叠色渍染法,写湖石及秋棠、雁来红等秋色,设色淡雅,无脂粉华靡之态,情调秀丽明快,用笔秀逸,却无纤弱之态,为没骨花卉的无上精品。同年所作的《蒲塘真趣图》轴,绘一丛荷花冲泥凌空而上,荷叶舒展婀娜,几枝新叶才露尖角,随风摇曳。一朵壮硕而浓丽的荷花展开了盛放的花瓣,鲜红娇艳,尽情呼吸着新鲜空气,展示了青春活力和美丽的姿容。在其上下方分别有一莲蓬和待放的花苞。全图荷叶以淡墨铺染而成,花朵用色彩直接点染,色调清丽冷艳,用笔飘逸洒脱。
《南田画跋》云:“笔墨木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恽寿平开创的这种笔法秀逸、设色明净、格调清雅的“恽体”花卉画风,使明代末年的:“钩花点叶”派末流几乎为之一扫,因“有起衰之功”而被尊为“写生正派”。康、雍、乾三朝学他的人很多。
从近代绘画史看,恽寿平的影响亦不容忽视。清末岭南花鸟名家居巢在艺术上对他心摹手追,上海画派的任伯年、吴昌硕亦临摹和学习过他的画,当代名家刘海粟亦是从临摹他的白描花卉开始绘画生涯的。有意思的是,由于这种“没骨花卉”的画法,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在词堂庙宇的墙壁上、织绣品的纹样上、陶瓷器皿的彩绘上,亦常可看到题为“仿南田没骨法”的民间绘画。墨雨久令千载秘青山还许少文知恽寿平由灵隐寺住持具德和尚没计解救,回到常州后,为全家生活之资,开始绘画创作,是以山水起家的。与花鸟画一样,南田山水画也能把师古人与师造化糅为一体。他对古代优秀传统十分重视,在认真学习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南田奠定了坚实的技法基础,他不仅学到了古人的技法,且领会到古代大师们的精神所在。
《林居高士图》轴为恽寿平五十岁时的精心之作。图的前景为平坡,坡上丛草杂生,林木环绕。繁茂参天的大树下,有草屋一间,屋中一介高士孤独而坐,拥琴向山,静坐沉冥。屋的四周泉水淙淙,幽篁瑟瑟。紧承平坡的是低矮的平丘,山丘上树木葱郁,涧中山水潺潺,茅舍隐约,山丘后是漫漫水涯,水天尽处,绵延不绝的远山遥相呼应。整个画而异常清幽,却又充满生机,作品已不只是以再现对象为满足,而是致力于作者主观意绪与被表现对象神貌的化合。图中,作者标明“用陆天游画法”。陆天游即元代画家陆广,他的画风萧散幽淡,画树有鸾惊蛇舞之势。此图既把握住陆广风格的主要特点,又不是刻板的模仿,笔墨清灵秀济,风格灵动逸迈,有一种纤尘不染的韵味,这正是南田山水画特有的个人面目。
恽寿平的《瓯香馆集》中有大量涉及书画的议论,无不鞭挞入里,玲珑剔透。他的绘画理论,在清代汗牛充栋的画论著作中,是比较出色的,在清代中已是“久脍炙人口,传播海内”。现代余绍宋更称其:“可谓妙绝古今,更不能赞一辞矣。”
——本文摘自《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大典》作者:毛建波
⑥ 都有哪些画家画没骨画
“没骨图”是中国画的一种体裁。没骨画法是中国画技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没骨图”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北宋郭若虚所著《图画见闻志》。书中记载,徐崇嗣有一幅花卉作品,中有芍药五本,其画皆无笔墨,惟用五彩布成,画旁题“翰林待诏臣黄居等定到上品徐崇嗣画没骨图”。与郭若虚同时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徐崇嗣“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笔墨,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图”。稍后,文学家苏辙也在《栾城集》中提到徐崇嗣的画“以五色染就,不见笔迹,谓之没骨”。由此可见,“没骨图”就是不用墨线勾勒,直接用色点、色线和晕染去塑造画面形象。根据记载,没骨画法在徐崇嗣之前早就有了,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张僧繇。张僧繇在建康一乘寺用朱及青绿画凹凸花,传其作《观碑图》亦俱用色彩画成,故历来被视为没骨法的开创者。宋人楼观在一幅山水画题识中说:“梁天监中张僧繇每于缣素上不用笔墨独以青绿重色图成峰岚泉石谓之抹(没)骨法,驰誉一时,后唯杨 学之,能得其秘”。唐代画家杨 的作品也已失传,我们可以从明董其昌的《仿唐杨 峒关蒲雪图》想见其面貌。宋代既有像《雪山行骑图》这样的没骨山水,也有以徐崇嗣、赵昌为代表的没骨花卉。徐崇嗣的画,一方面继承了徐熙的用笔方法,一方面吸取了黄氏父子的用色技巧,但他的画也仅见于记载。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是传为模仿徐崇嗣没骨法的北宋花鸟画家赵昌的《杏花图》。到了明代,没骨画技法有了新的发展,从接近双勾填彩的渲染画法发展为放笔点染的画法。花鸟画家孙隆的《花鸟草虫图册》,郭诩的《青蛙草蝶图》十分讲究用色的干湿浓淡,水色交融,色彩有冷暖变化,形象生动,用笔挥洒自如,是没骨画技法臻于成熟的标志。清代画家恽寿平、高其佩、李、罗聘、虚谷、居廉、任伯年、吴昌硕都有没骨花卉作品。齐白石以及现代许多花鸟画家也都用没骨法作画。而没骨山水,自唐代以来的一千多年间流传甚少,我们尚能见到的有明董其昌的《仿唐杨 峒关蒲雪图》,蓝瑛的《白云红树图》,清查士标的《张僧繇没骨法》册页,恽寿平的《春山暖翠》,王时敏的《青溪泛艇》,王 的《柳岸晓风》,王原祁的《青山白云》,张赐宁的《清溪放牧》,王宸的《秋山红树》等。现代画家也有以没骨法作山水人物的,但难以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
从历代关于没骨画的论述及流传的作品可以看出,没骨画最根本的特点是“直以彩色图之”。宋郭若虚在论述没骨画时曾说徐崇嗣的画“无笔墨骨气”,赵昌的画“笔气羸懦”,可见当时的没骨图确有重渲染、尚傅彩、轻用笔的情况,但从明董其昌以来的没骨画看,崇尚用笔与水墨并无二致。许多没骨画上均题“仿张僧繇没骨法”而张僧繇的画被李嗣真评为“骨气奇伟”,可见也是十分讲究用笔的。
没骨画是中国画发展过程中的一股涓涓细流,时至今日,应该得到更大的发展,与水墨、工笔重彩并列成为中国画的三大表现技法体系之一。
今日的没骨画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高举“讲究笔色”的旗帜,以色代墨,在保持对笔墨的审美要求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容量,增强表现力。水墨画讲究笔墨的干湿、焦浓重淡清的变化,没骨画在用笔用色保持这些要求的同时还应具有色彩的冷暖和纯度的变化,每幅画具有不同的色调。讲究画面的色调,是中国画迫切需要重视解决的问题。没骨画由于不以墨色为基调,所以它更易于拉开每幅画色调的距离,形成具有鲜明
⑦ “没骨画法”是什么意思
没骨画法,中国画技法名。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彩色绘画物象。
中国画专传统花卉(花鸟)画属的一种画法。直接用颜色或墨色绘成花叶,而没有“笔骨”。即用墨线勾勒的轮廓。
没骨的“没”字,即淹没而含蓄之意,其精要在于将运笔和设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不用勾轮廓,不要打底稿,更不能放底样拓描。
(7)没骨花卉作品扩展阅读:
没骨画,就是把骨隐没其皮肉之内。也就是说,没骨画法在画面中不勾勒物象轮廓,直接以墨和色描绘、点染物象。
没骨画的起源于张僧繇和他的凹凸法,采用凹凸花纹画法,涂以朱红、青绿,描绘形象立体感强,对比鲜明。
凹凸花为没骨画的初祖,那落墨花则为没骨画形成的催化剂。落墨花的创造者南唐在野画家徐熙,徐熙的落墨先以淡墨定出物象的轮廓、结构,然后略施淡彩,有落墨为格的特点。
⑧ 宋代院体名画《出水芙蓉图》运用了工笔画法,还是没骨画法
工笔,只是线条勾勒很淡而已。
⑨ 清初画家 的没骨花卉画,明丽秀润,一洗时习而独开生面
董其昌。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
⑩ 没骨花鸟画 论文
摘 要:没骨花鸟画是我国传统花鸟画的画法之一。没骨画不同于工笔及写意,没骨中的“没”字,即为淹没而含蓄之意。其画法独特,直接将颜色画成花叶,而没有“笔骨”,即用墨线勾勒的轮廓。没骨花鸟画技法很多,有没骨点彩,叠染,接染等。“没骨”一词最早见于宋代,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恽寿平,开创了没骨花卉画的独特画风。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7/view-3909280.htm
关键词:没骨花鸟;发展史;绘画技法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192-01
中国古代绘画被称之为丹青,通常是指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其题材大体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为写意及工笔。其中花鸟画即指以花卉、花鸟、鱼虫、树木、蔬果以及禽兽等为描绘对象的绘画。没骨花鸟画是我国传统花鸟画的画法之一。其直接用颜色画成花叶,而没有“笔骨”,即用墨线勾勒的轮廓。没骨画弱化线条,强化色彩,以色彩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因此没骨画更能充分发挥色彩的优势。
“没骨”一词在中国绘画史上,最早见于宋代。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曾记载徐熙的后代作花卉:“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谓‘没骨图’”。苏辙也曾说过:“徐熙画花落笔纵横,其子崇嗣变格,以五色染就,不见笔迹,谓之‘没骨’”。由此看来,徐熙之子徐崇嗣发展丰富了徐熙的绘画风格,并从中创出“没骨”花鸟的风格来。到了清代,徐崇嗣的“没骨”花卉作品已实难见到。我们看到恽寿平的作品一再题“拟北宋没骨法(山水花鸟册·出水芙蓉)。“二种牡丹用北宋徐崇嗣法”(设色牡丹)。“拟北宋徐熙赋色”(写生花卉图册)。清代著名画家恽寿平的没骨花鸟画以清秀、明丽为特点,代替了浓艳富丽,其画作大为清代统治阶层所欣赏,很快成为清代院体花鸟的正宗,同时也博得了当时众多的贵族和一般市民的爱好。虽然恽寿平一再注明其师法渊源,我们任然可以在其作品和艺术成就来看,恽寿平可谓是创新开派的大家,其在绘画技法上追随徐熙、徐崇嗣,更在创作思想上遵循了文人画的美学意境。
中国水墨画,讲究精、气、神,由此对画的意境必然有很高的要求。在中国众多的传统绘画方法中,没骨画就为一例。没骨画不同于工笔及写意,没骨中的“没”字,即为淹没而含蓄之意,讲究运笔和设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不需打底稿,不以线条勾画轮廓为主要的绘画语言,更不用放底样拓描。在书法里把笔锋所过之处称为“骨”,其余部分称为“肉”。在没骨画中将水,墨,色,笔融于一体,需要画者做到胸有成竹,而一气呵成。“没骨”法在表现客观的花卉时较“勾染”法有更加自由的表现空间。既同工笔一般谨严工致,也似意笔花卉那样点染自如。能工能写,亦写亦工,谨严者犹如工笔,点染自如若写意之笔墨淋漓,收放自如地去表现为之感动的自然。假如写意画法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那么可以说没骨画法就是在极似中求不似。恽寿平认为“白阳、包山写生皆以不似为妙,予则不然,惟能极似,乃称与花传神”。他又说:“写生家神韵为上,形似次之,然失其形似,则亦不必问其神韵矣。”所谓“极似”,是指“没骨法”有严格的具体形体;所谓“不似”,是其有点染意象参破墨法之妙趣。其以用笔含蓄俊逸、设色清淡、鲜泽曲雅、清新秀润、生机盎然、文质相兼的艺术感染力闻名于画史。也正因为它的这些特点,造成了许多人对它的表现形式界定得很模糊。
没骨花鸟画技法很多,其中的第一种较工细如双钩填彩法,不同之处是略去双钩的墨线,靠色彩的层层加染而成。第二种画法是先工整色,即在未乾前以其它类似的色彩点染局部,类似色破墨。因为使用熟纸,故产生半融合效果或略带斑驳的色彩变化。第三种画法较为疏放稍带写意的笔意,直接以色彩点染,一次完成。这些技法都是辅助技法,目的是增强画面的质感和层次作用。没骨画讲究用笔、用墨、用色。妙在巧用出奇,要求点笔有物。点法用笔要灵动、轻松、洒脱,讲究运笔之挑剔顿挫的变化。一气落笔,气和为主,意求神韵,点必藏锋,含蓄细蕴。也就是说“见笔”。而“见笔”对于本来就无墨线轮廓的没骨画来说就更为珍贵了。如果一味的追求技法,失去用笔,那么就只能说是一种纯粹的制作,画面则缺乏灵动的气息。
在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史中,没骨花鸟画已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花鸟画艺术之所以能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关键在于中国历代花鸟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做到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各个时代的绘画都有新内涵,在当代花鸟画坛中也不乏勇于探索、创造,推动发展的画家。由此构成了中国花鸟画艺术波澜壮阔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