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画花卉
⑴ 沈周《卧游图》画了哪些内容
沈周《卧游图》册页共十七开。画册开首作者自书“卧游”两字,楷法劲健。以后各开依次画:仿云林山水(水墨),杏花(设色),蜀葵(设色),秋柳鸣蝉(水墨),平波散牧(设色),栀子花(设色),秋景山水(水墨),芙蓉(设色),批杷(设色),秋山读书(设色),石榴(设色),雏鸡(水墨),秋江钓艇(设色),菜花(设色),江山坐话(设色),仿米山水(设色),雪江渔父(水墨)。每幅均有作者题诗或词。
末开跋云:“宗少文(宗炳)四壁揭山水图,自谓卧游其间。此册方或尺许,可以仰眠匡床,一手执之,一手徐徐翻阅,殊得少文之趣。倦则掩之,不亦便乎,手揭亦为劳矣!真愚闻其言,大发笑。”全册引首、画、题诗、跋尾,成为统一的整体,表现着共同的意趣,陶醉在纯朴的自然美景和美好的事物中,恬然自适,怡然自乐。
图系《卧游图》之《江山坐话》。是此册页七幅山水小景中的一幅。图中近景集中于画面右下角,溪边浓荫下两高士相对而坐,侃侃而谈;三株不同点法的树木交融错落,与左边山坡遥相呼应;远处屋宇若隐若现,藏露有致;远山含烟,结构雅驯。款题:“江山作话柄,相对坐清秋;如此澄怀地,西湖忆旧游。”沈周钤朱文印一方,上刻“启南”二字。为沈周晚年炉火纯青之作。沈周此册页除七幅山水小景外,还有花卉十幅。其中《秋柳鸣蝉》以淡墨画柳枝,浓墨画蝉身及足,极淡墨画蝉翼,薄而透明;《枇杷》剪裁得体,运笔酣畅,结构严谨,设色淡雅,均系沈周神来之笔。
⑵ 明代著名的画家
明代著名的画家
1、董其昌:从白衣寒士到礼部尚书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香光,别号思白,明代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市)董家汇人。生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一月十九日。
2、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徐渭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官绅家庭,徐渭出生百日,父亲去世,由母亲抚养成人。
3、文征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别名文壁(或作璧)、文衡山、文贞献,号衡山居士,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4、沈周:热爱湖山庭园笔墨苍润秀雅沈周(1427-1509)是吴派画家的指导者。在中国传统的评价,人们到今天仍然不能否定其作品中高度的历史价值。在当时,他是唯一真正拥有独创力的天才。而他的弟子中以文征明为最有名。
5、唐寅:(1470-1523),别名唐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明朝著名画家、诗人。唐伯虎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⑶ 历代对沈周画风的理解
纵观明代花鸟画史,以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占据了画坛的主流地位,其创造精神、审美意趣以及风格样式对后学者树立了风范,钱谦益《牧斋初学集》云:“吴门前辈……遗风余绪,至今仍在人间,未可谓五世而斩也”可知其画派画风影响之深远。而沈周花鸟画所做出的探索和努力,对其后诸多花鸟画大家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为他们提供了许多经验;后世的这些花鸟画家们借鉴、吸收、并拓展了沈周的画风,逐渐完善了沈周开创的文人水墨写意画体系,完成了花鸟画向水墨大写意画风的历史跨越,因此沈周里程碑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
沈周的花鸟画风格对后世画家诸如恽南田、八大、虚谷、齐白石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对八大山人、虚谷的影响:沈周花鸟囊括题材丰富,笔下所绘的猫、驴、虾、蟹、蛙、蝉等常见的物种也颇得天趣,画法上也善用没骨法、或用墨线简单勾勒,这些都或多或少的对八大山人产生了影响。沈周对花鸟画的最初探索,开创的水墨写意画风,经文徵明的推广,到陈淳、徐渭,他们共同将水墨写意花鸟从小写意发展成为大写意。沿着水墨写意花鸟的发展脉络分析得知,八大山人正是在花鸟画水墨写意基础上延伸展开的。八大山人是反正统派的明末遗民画家,也是清代“四僧”之一,他的花鸟画最富有个性,早期为僧时,学习陈淳、徐渭的写意画风,多绘花卉、蔬果、松梅一类的题材。
明代花鸟画的文人水墨写意画风,众多画家参与并做出了探索和努力,可以说是群体运动共同推动了写意画风的发展。在这个群体运动中,沈周是一道分水岭,他真正的把实践落实到写意创作中去,其花鸟画艺术奠定了明代之后花鸟画的写意格局,他的贡献确实功不可没~
⑷ 明画“四大家”是谁
在明代画坛上,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被称为“四大家”。他们大体活动于明中叶,以苏州地区为中心,其画风曾左右一时,成为当时画坛的中心力量与典型代表。他们的画派被称为“吴门画派”。
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山水、人物、花卉、鱼禽皆超妙。早年刻苦追摹传统,对董源、巨然、李成和“元四家”皆有心印。因此有人形容其画风是从“上下千载,纵横百辈”中来。沈周作图高山巨壑,气势雄强。另外沈周也有大量的记游山水作品。其生平好游,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每到一处必写景作画,并赋诗纪事,因此这类作品极富美感和抒情性。沈周常作花卉、禽鸟作品,对景写生,很有生活情趣。晚年作品笔墨舒展随意,名望很高,再加上他一生不曾为官,故许多人对他十分倾慕,求画者挤破家门,他们所乘的船也堵塞了河港。拜沈周为师者很多,以文徵明、唐寅最为知名。其流风弥漫,蔚然成派,故一般以沈周为“吴派”的开创者。
文徵明(1470~1559年)名璧,号衡山,是“吴派”的中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出身仕宦之家,早年工诗文、书画,师事吴宽、李应祯、沈周,中年后以岁贡生荐吏部考试,授翰林院待诏,4年后辞归故里,以诗文书画自娱。他的诗、书、画皆超妙,其山水画初以郭熙、李唐、王蒙、赵孟頫为追摹对象,并参以沈周作风。早年画风细致精密,以青绿山水为多,有秀逸之气。中年后则行笔渐放,重山水气势,丘壑布陈,以水墨见长。晚年精细兼备。文徵明山水题材以表现江南实景为多,再现了苏州一带的秀丽湖山,也有描绘劳动生活的作品。还有一些临仿古人之作,造型笔墨力追前人,但仍能表现出真切的感情。除山水外,文徵明兼擅花卉、人物。常作意笔兰、竹,也作菊、水仙。画史云:“以风意写兰,以雨意写竹。”画兰最著名,秀丽婉润,有“文兰”之誉。文徵明绘画作品有《烟江叠嶂图》、《湘君湘夫人图》、《林榭煎茶图》、《惠山茶会图》、《江南春图》、《古木寒泉图》、《真赏斋图》、《溪桥策杖图》、《古木疏篁图》、《春深高树图》等传世,书法有墨迹《上吴愈尺牍》、《真赏斋铭并序》、《南窗记》、《诗稿五种》册、《西苑诗》等传世。
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自小聪明绝殊,学习刻苦。弘治十一年(1498年)乡试第一。次年因“鬻题受贿”案牵连。经过这次打击,唐寅放浪形骸,遍游江南湖海之胜,宣泄失意的苦闷,并且更寄情于书画,开始了他后半生的诗文书画创作活动。唐寅早年师法周臣,继承了李成、范宽和“南宋四大家”的传统,对元代赵孟頫、黄公望、王蒙的画法皆有心印。唐寅的绘画作品取材广泛,形式技法充满变化。他不仅擅长山水人物,写意花鸟也颇具特色。更值得推崇的是唐寅在作品意境的创造上极富诗意。晚年的作品,不少表现社会生活,很有趣味。
仇英字实父,号十洲。工匠出身。少年时师从周臣学画,继承了南宋马、夏传统。16岁时,结交文徵明、祝允明、唐寅等文人画家,对其提高文艺修养和画艺起了很大的作用。他还曾在收藏家项元汴家作画,遍观项氏所藏历代书法名画,并加以临摹,潜心钻研,终成一代名家。仇英擅人物、山水、走兽、界画,亦精于临摹,技艺精湛。其山水师法赵伯驹、赵伯骕,作青绿山水,山石勾勒,皴染细密,色彩浓丽明雅,境界宏大繁复。人物画分细、粗两种面貌,前者取法唐宋,线条流畅、圆劲、细秀,造型准确,色彩清艳而具文雅之致;后者师承马远、杜堇、吴伟,笔法劲健,造型简洁,画风豪放洒脱。仇英以画工身份步入画坛,经过刻苦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其画既有职业画家技艺精湛,造型准确的长处,又具文人画家的清逸秀雅,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他的作品有《桃源仙境图》、《剑阁图》、《莲溪渔隐图》、《摹萧照中兴瑞应图》、《人物故事图》、《秋原猎骑图》、《右军书扇图》、《柳下眠琴图》等传世。
⑸ 简述明代花鸟画发展线索
http://www..com/s?wd=%C3%F7%B4%FA%BB%A8%C4%F1%BB%AD&cl=3
http://www.china-shuxie.org/articleview/2006-7-11/article_view_257.htm
http://club.yule.sohu.com/r-tcpainting-138329-0-1-0.html
⑹ 沈周的题画写的是哪幅画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画家。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性情敦厚、博学多才,长于文学,亦工诗画,善画山水、花卉、鸟兽、虫鱼,皆极神妙。常草草点缀,即得意趣。亦常题诗词于画上,当时人称他为“二绝先生”。画宗黄大疾、吴镇,自成一家笔法。亦工墨笔花鸟,和他的学生文征明并称为“吴派”两大家。又与文征明、唐寅、仇英称“明四家”。他每画一画,落笔点苔,绝不苟且。他能从多方面摹习古人,又加自己的创造,更参以二米的笔趣,善用粗笔,圆润挺劲,厚重凝炼
⑺ 明代“吴门四家”是指哪四家并说出各自的代表作品和艺术特点。
吴门四家 明四家(吴门四家):指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因苏州古为吴地,故又称、沈、文、唐、仇为“吴门四家”。四人中沈周、文征明都擅长画山水;唐寅山水、人物都很擅长,他们南宋院体为法;仇英以人工笔人物、青绿山水见称。四人各有所长,先后齐名。但除沈周、文征明有师承关系外,唐寅、仇英各有内格。因此“吴门四家”(“明四家”)只是明代四位成就很高四位不同风格的大家,两并非一个画派之称。
吴门四家
自元朝以后,江南苏州一带,成为文人荟萃之地。许多著名画家云集苏州,史料记载,当时苏州有150余人,占明代画家总数的五分之一。他们形成一个强大的画派。苏州史称“吴门”,作为有共同地区特征的画家群形成了吴门画派。吴门画派的领袖沈周同他的学生文征明、唐寅,再加上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明代中叶以后(成化到嘉靖前后),院画势力日徽,浙派"也渐趋末流,代之而起的,是活跃于苏州地区"吴门派"。当功的苏州,经济繁荣,各种工商行业发展,,直接推动了文化艺术事业的兴旺发达。因此,这一地区,成为当地和四方文人聚会的最好场所。吴门画派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关门派"以沈周为领袖,文征明继起,一时追随者很多,形成明代后期一大流派。同时生活在苏州的唐寅和仇英,也以绘画著称于时,和沈周、文征明被称为吴门四家"。
吴门四家"中沈、文、唐三家共同特点是都属于文人笔墨,仇英虽是工匠出身,但画风受到文人画家的影响。四家"的绘画成就,都是多方面的,他们技艺全面,题材广泛。所画山水,既能表现雄伟险峻的北方山川,也能描写清雅秀润的南方风景。他们运用熟练的笔墨,描写周围的园林景物,把表现文人生活题材的山水画提高到新的水平,开拓了元明清以来山水画的新境界。
四家"的不同之点,是他们的个人画风不同,各有师承体系。沈周、文征明比较接近,但也有所区别,沈周的山水远师量源,、巨然,出入于元回家的黄公望与吴镇,兼取法于马、夏,笔墨挺健,气韵浑厚,形成了粗笔写意的新面貌,开创一代水墨浅络山水的独特风格。特别是他的花卉,继承发展了末末及元代写意花鸟画的传统,笔墨尚朴,风格淡逸,对明代后期水墨写意画,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文征明在融汇细润文雅,独具一格。
唐寅和仇英都曾师事当时以院派"著称的周臣,吸取两末李成、范宽、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诸家之长,运用了元人水墨写意的笔墨,融合变化,形成了劲秀潇洒的风格。仇英摹古的功力深厚,师法南宋院体",人物山水,多以工笔重色为主,风格浓丽典雅,兼能水墨写意,也具有刚健秀逸之致。他所画人物仕女,形象优美,线条流畅,形成了明代后期人物仕女画的时代风貌,对明清画坛影响很大。
陈道复是吴门著名的花鸟画家,师事文征明,他的写意花鸟,从元人画法中发展而来,直接受沈周、文征明、唐寅的影响。诗书画结合,进一步丰富了文人写意花鸟画的思想意境,开创了清新隽雅的一派风格。和后来的徐汩合称为白阳青藤"。他们的绘画,对后代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明代后期(嘉靖、万历以后到崇祯),无论山水、人物、花卉各种画科,都有新的变化。派系纷繁,各有不同的风格.尤其是花卉画有突出成就,主要代表画家是徐渭。他继陈臼阳之后,笔墨更加纵放,突破成规,大胆创造,纵横挥洒,水墨淋漓,表现了鲜明的个性。他的这种画风,对整个清代中期和近百年来的画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的周之冕、孙克弛,也以花鸟画著称,画法兼工带写,较为娇丽,别成一派
⑻ 古人怎样鉴赏古画
1、纸绢鉴定
书画所用的材料绢和纸对于书画的断代起着一定的作用。绢和纸的鉴定是鉴定书画又一途径。晚周帛画和战国楚墓帛画以及稍晚时候的马王礁汉墓帛画,均是画在较细密的单丝织成的,至今为止未见用双丝绢的(即经线是双丝,纬线是单丝织成绢)。
五代到南宋时期的绢,从表面来看,除了单丝绢外,还出现了双丝绢的形式。元代的绢总的说来比宋绢显得粗了一些,不如宋绢细密洁白,并且还呈现出稀松的状态。明代的绢总的看来也是比较粗糙。
明代早中期有一种质量较低较稀薄的绢,由于这种绢太稀薄不易落墨,所以书画家往往先将其托上纸然后再进行书画创作。汉、晋古纸,所见都是用麻料,较多的是用麻布、麻袋、麻鞋、鱼网等废料的再生物,也有用生麻--北方用大麻、南方用苎麻。
2、印章鉴定
印章的时代特征与气息也是鉴定书画的佐证。印章的时代气息可从其形状、篆文、刻法、质地、印色等方面出来。宋代印章铜、玉居多,少量是其它质料的。自元代王冕开始采用石料刻印以后,采用石料刻印的人逐渐多起来。
明代初期,各种石料的印章已相当普遍,篆文刻法也有新的变化,篆文每个字的停笔处,都比原笔画略粗一点,但显得较淡,并略呈黄色,同元代的印色就有些不同了。明代中后期印章以石质居多,其它如水晶、玛瑙、铜、玉等均有。
清初,书画家印章甩用的篆文变化并不大,但印章形状、字体字形都有多样化的趋势。清代中后期的印章,篆文刻法有各种各样的规格,如浙派、皖派和其它各种流派,大都以《说文解字》为主体。
3、题跋鉴定
题跋可分三类:作者的题跋,同时代人的题跋,后人的题跋。真古画而配以定人的伪跋,或伪古画而配以定人的真跋,都是常见之事。画上如有作者同时人的题跋,应当弄清楚他和作者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情况从书画本身并不见得能知道,而须从一些题跋中去探索。
后人的题跋对书画鉴定能起多大作用,更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分析。如书画上或题跋上,尤其是书画的题款等等出现了这种情况,都被认为是作伪者所露出的马脚。避讳。
在封建帝王时代,行文要避讳,就是当写到与本朝皇帝的名字相同的字,都要少写一笔,这就叫避讳,通称为缺笔。在书画上面,看到缺笔的字,是避的哪代皇帝的讳,就可以断定书画的创作时期,不能早于避讳的那代皇帝的时期,否则就是作伪的漏洞。
(8)沈周画花卉扩展阅读:
在中华民族的艺术领域中,尤其是以汉族文化为中心的各种艺术,都有一种互相关联的现象,尽管它们的外形和用途不同,表现方法和所用工具也不尽相同,但那些不同门类艺术的艺术气息和趣味,也就是所表达的民族性格的特点,在神髓上却有相通之处。
譬如建筑与服装,都以宽博严肃为基调;桌椅陈设,都以方整对称为基调;乃至文学语言上竟自出现世界各族语言都不曾有的四六排偶大篇作品等等,这是汉民族文化中特别讲求的对称美。因而,对称的要求贯穿于大部分这种文化艺术。体到书法和绘画,更具有某些独特的内在的关联。
描绘人物只用单线条,并不借助阴影,面颊上加上几道线,性格就特别突出,这就叫做“传神”。“传神”一词,在绘画领域中也并不专指人像写真,它也常被用在画其他物像上,如“为山水传神”、“为花鸟传神”等。
用这个词主要是指摆脱物像的一切细节,而要抓住它们的整体要点。所以许多“写意”的人物,并没有被观者误为猫狗;一抹远山,也没有被观者误为纸上的湿痕。尤可注意的,画树干、花头、山峦、衣褶,宁许它不尽相似,但不许它的笔触瘫软。
⑼ 沈周有竹居山横幅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画家。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性情敦厚、博学多才,长于文学,亦工诗画,善画山水、花卉、鸟兽、虫鱼,皆极神妙。常草草点缀,即得意趣。亦常题诗词于画上,当时人称他为“二绝先生”。画宗黄大疾、吴镇,自成一家笔法。亦工墨笔花鸟,和他的学生文征明并称为“吴派”两大家。又与文征明、唐寅、仇英称“明四家”。他每画一画,落笔点苔,绝不苟且。他能从多方面摹习古人,又加自己的创造,更参以二米的笔趣,善用粗笔,圆润挺劲,厚重凝炼。出入于宋元名家,创作态度极为慎重。代表作品有:《蜀葵图》、《策杖图》、《蕉石读书图》、《弈棋图》、《桃花小鹅图》、《高枕听蝉图》、《三桧图》、《山水读书图》、《慈鸟图》、《虞山古桧图》等。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沈周有竹居,“有竹居”是沈周别业。而后面的“山横幅”却是不知是何意思了!大概是沈周的哪幅画的横幅,沈周有《崇山休竹》图,其画里山水颇有其“有竹居”的意味。
⑽ 吴门画派著名画家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杰出画家。性情敦厚、博学多才,长于文学,亦工诗画,善画山水、花卉、鸟兽、虫鱼,皆极神妙。常草草点缀,即得意趣。亦常题诗词于画上,当时人称他为“二绝先生”。画宗黄大疾、吴镇,自成一家笔法。亦工墨笔花鸟,和他的学生文征明并称为“吴派”两大家。又与文征明、唐寅、仇英称“明四家”。他每画一画,落笔点苔,绝不苟且。他能从多方面摹习古人,又加自己的创造,更参以二米的笔趣,善用粗笔,圆润挺劲,厚重凝炼。
文徵明(1470-1559年)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征仲,号稀奇山,停云生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杰出画家。授翰林待诏,故称“文待诏”。聪颖博学,诗、文、书、画都名闻一时。画学沈周,兼有李唐、吴仲圭、黄公望笔法。画山水、人物、花卉都极出色。画风细致温雅,笔墨精锐,气韵神采,独步一时。他的子奶都善于书画,门人杰出的也多,形成了“吴门派”。又写沈周、唐寅、仇英齐名胜古迹,并称“明四家”。其画特点粗暴,粗笔有沈周温厚淳朴之风,又有细腻工整之趣;细笔取法于王蒙,取其苍润浑厚的构调,又有高雅的风采。长于用细笔创造出幽雅间静的意境,也能用潇洒、酣畅的笔墨表现宽阔的气势。画人物和水墨花卉,技法熟练,风格秀丽。画水仙多用冰白知法,花叶离披,备天然之妙。
唐寅(1470-1524年)字子畏,号伯虎,又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还有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杰出画家。自幼刻苦学习,有才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为应天府第一名解元。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三十岁时因科场案,而边累入狱。后发往浙江为吏,游历匡庐,天台、武夷等名山,鬻画卖文,名重当时。与沈周、文征明、仇英齐名,称“明四家”。画初师周臣,后师法沈周。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工。尤精山水、仕女,格韵沉郁,风骨奇峭,能自出新意。深得李成、范宽、李唐、刘松年以及元代倪瓒、王蒙、黄公望等诸大家笔法。笔墨灵秀润密而有韵致。故有人说他,“远攻李唐,足任偏师,近交沈周,可当半席”。清恽寿平的画跋里称他:“笔墨灵逸,李唐画之迹,为之一变”。
仇英(约1409-1551年)字实父,号十洲。太仓(今属江苏)人,明代杰出画家。长期住苏州。初为漆工,后改学画,师周臣。以卖画为生,精于摹古,不拘一家一派。粉图黄纸,落笔乱真。善画人物、鸟兽、山水、楼观、舟车之类,皆秀雅鲜丽。他以广泛的题材和工整细丽的风格,适应当时地主富商的需要。尤擅长人物画,创历史风俗的新格。画风流丽纤巧,为当代人物画的师范。画山水,喜设大青绿色,用笔萧疏,意境简远,工巧入神。他临摹的古画很多,对赵伯驹、赵松雪画用功颇深。
张宏(1577-1652年)字君度,号鹤涧,别号鹤涧道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杰出画家。善画山水,重视写生,笔力峭拔、墨色湿润、层峦叠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的山水画以石面皴染结合为特色,乃明末吴门画坛之中坚人物,吴中学者尊崇之(《明画录》记载)。他主要宗法沈周、文征明,并上追元四家和米芾、董源、巨然,又兼学北宋李、郭和南宋李、夏融合而成自身风格。张宏平生喜好游历名山大川,注重外师造化,汲取绘画养分,藉以开拓创作视野和体悟艺术真谛。所作人物画,线条疏朗,形神俱佳,散聚得宜,皆具天然逸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