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绣花花卉图案

绣花花卉图案

发布时间: 2022-04-17 20:39:32

Ⅰ 刺绣在清代有怎样的发展

清代刺绣多为宫廷御用的刺绣品,大部分均由宫中造办处如意馆的画人绘制花样,经批核后再发送专营纺织品的江南织造管辖的3个织绣作坊照样绣制,绣品十分工整精美。

清代初期,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受到了一定影响,但很快得到了恢复。从康熙至乾隆的100多年当中,社会处于相对安定时期。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丰富多彩的刺绣在清代达到了极盛时期。

在艺术风格方面,刺绣制作技艺形成了两种鲜明的对比,以民间为主的绣品具有地方特色,多以健美、质朴、实用为主;而官府御用之作,则以材料珍贵、技艺奇巧精细为上品,这种趋势一直延续至清代末期。

清代刺绣纹饰繁缛精巧,题材种类较多,其中以花鸟走兽、人物风景、戏剧故事、历史传说和吉祥图案等最多。

清代宫廷绣品种类之多,用途之广,不是前朝所能比拟的。北京养心殿造办处是全国优秀书画家和工艺匠师们的荟萃之地,主要负责纺绣等事项。

宫廷绣主要是由广储司所属绣作负责,专门刺绣皇上用品。在江宁、苏州、杭州还设有3家织造府,其中的绣工也专为内府及官吏刺绣。绣作与绣局绣制的产品,只作为贡品,不参与市场交换,主要是为了封建帝王及后妃们,体现王权威严与奢侈生活需要而生产的,因而在艺术上形成了庄重、华丽、富贵的风格。在技术上有精工细作、繁缛的倾向。

例如,清代帝王和皇后所居住的寝宫布置得十分华丽,多为世上稀有之物。在这些装饰品中,刺绣也是主要的品种。

如储秀宫内后妃床上铺有4条龙凤、花卉图案的绣花被面,还架有内帐、外帐、帐额、飘带等,上面绣有紫藤葡萄、菊花、海棠、玉兰等折枝花卉,寓意富贵益寿之意,图案繁缛细腻而不乱,色彩鲜艳富丽而不俗。

帐内还挂着寓意吉祥如意的床挂件,琳琅满目。宫廷绣的另一个特点是用材讲究,服饰都采用纯细致的绫、罗、绸、缎,宫中还布置各种精制的欣赏品,有双面绣《仕女图》、《孔雀屏》等。

其中尤以双面绣《富贵寿考围屏》最为精致。用10余种丝线,施以缠针、套针、戗针、滚针、接针、扎针、松针、打籽等刺绣针法。绣出牡丹、石榴、芙蓉、灵芝、竹石等图案,两面花色相同,绣工整齐,不露线头,绣面精致。边框为描金6幅暗八仙和串枝花幅,底座为黑漆金皮球花与云龙戏珠,背面饰如意卷草纹,这是乾隆时期双面绣中绣制水平最高的作品。

由于当时舆服制度的约束,装饰纹样大都是规范化、程式化的,只是呆板地按照规定的图案绣制。

尽管从艺术角度看是不可取的,但从技艺方面看,清代宫廷绣中针法之广,技艺之精,特别是双面欣赏品这样高技巧作品的表现不能不说其是超过前代的。再说,不论是宫廷绣作还是织造府绣局中的绣工大都来自民间,这些能工巧匠的精心制作和艺术爱好,以及民间风俗活动,对宫廷绣有一定的渗透,也多少吸收了一些民间刺绣的优点。

在清代中期,经济十分繁荣,百姓生活安定,刺绣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Ⅱ 古代绣法图案名称

用针引线在绣料上穿刺出一定图案和色彩花纹的装饰织物。原始社会时人们用纹身、纹面、纹缋服装等方式美化生活,以后人们用线将花纹刺在衣服上,就成为刺绣。夏、商、周时刺绣得到发展。1974年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伯墓发现辫子股针法的刺绣残痕(图1),是用黄色丝线在染过色的丝绸上绣出花纹线条轮廓,再以毛笔蘸色在花纹部位涂绘大块颜色制成, 色用红、黄、褐、棕,其中红黄两色系天然朱砂(硫化汞)和石黄 (三硫化二砷和硫化砷 )加粘着剂涂染,色相鲜明。底绸用植物染料施染。 1958年湖南长沙烈士公园33号战国楚墓发现墓棺内壁四面各裱贴一幅刺绣,裱于东南两壁者出土时尚完整,东壁的绣龙凤蔓草纹,龙凤头部写实,身子与蔓草连接为弓形图案;南壁的绣花草枝蔓、变体鹤与鹿。这种纹样与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砖厂 1号战国楚墓出土的对凤对龙纹绣浅黄绢面衾的纹样相似。江陵马山砖厂 1号战国楚墓出土的还有飞凤纹绣、龙凤虎纹绣禅衣、凤鸟花卉纹绣、蟠龙飞凤纹绣浅黄绢面衾、龙凤合体相蟠纹绣等代表性文物,都是完全用辫绣法全部施绣,不加画缋填彩。这标志着刺绣工艺的成熟(图2)。苏联南西伯利亚巴泽雷克第5号古墓,也曾出土中国丝绸的刺绣鞍褥面,纹样风格和刺绣针法与长沙及江陵出土的战国刺绣相似,说明战国时期中国的刺绣品已向国外流传。
汉代刺绣已有很高的水平。湖南长沙马王堆 1号西汉墓、北京大葆台西汉墓、河北怀安东汉五鹿充墓、甘肃武威磨嘴子东汉墓、新疆民丰北大沙漠东汉墓、蒙古人民共和国诺音乌拉古代匈奴王族墓群等均有刺绣发现。马王堆 1 号西汉墓出土的遣策中记有长寿绣、信期绣、乘云绣等名称,纹样题材以变体云纹为主,也有由龙头、凤头与变体云纹连成一体的云中龙、凤,还有变体植物纹、茱萸纹、几何方棋纹等。纹样繁密,色彩鲜艳。河北怀安东汉五鹿充墓出土的刺绣以云山人物鸟兽为题材。新疆民丰出土的东汉刺绣除云纹、茱萸纹外,还有独具地方色彩的变体花鸟纹。蒙古人民共和国诺音乌拉出土的刺绣,题材有龙纹、斗兽纹、鱼鸟纹、玉佩纹等。汉代刺绣属生活用品,针法以辫子股绣为主,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绣品中,还有极少的直针绣法。
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出现了刺绣佛像。1965年敦煌文物研究所在莫高窟125与126窟前崖壁裂缝中发现一件北魏广阳王元嘉献于太和十一年 (487)的刺绣佛像残片。其正中绣一坐佛,佛右侧为一菩萨,下方正中是发愿文,其左右绣供养人。现仅存四男一女,均穿胡服,身旁各绣名款。边饰忍冬龟背纹花边,用二晕配色法配色。除花边外,均满地施绣,是现存最早的一件满地施绣的装饰性绣画。
唐代所绣佛像很多,武则天(623~705)晚年曾命绣工绣制净土变相图 400幅。日本关卫教授认为,日本持统帝六年 (692)陈于药师寺讲堂中高6米、长6.5余米的阿弥陀净土变大绣帐,可能是当时仿照中国的净土变相图绣成的。此帐上面绣有阿弥陀佛、胁侍菩萨等像百余尊。敦煌莫高窟石室曾发现有一幅 3米多长的唐代辫绣佛像,气派庄严。另有一件高44厘米,宽22厘米,满绣穿枝牡丹及鸳鸯的囊袋,牡丹花叶已用平绣法绣成。还有绣帐灵鹫山释迦说法图,释迦牟尼立于莲座上,旁侍二佛二僧,头顶飞天二人,下坐供养人像,也全是平绣法所绣。唐代刺绣针法,已运用戗针、擞和针、扎针、蹙金、平金、盘金、钉金箔等针法,能使绣品绣出晕染的效果,为宋代绣画艺术创造了条件。(图3) 宋代继承了绣制佛画的技艺传统,转而绣制名人书画,以追摹宋代院体工笔画的笔墨线条、晕色浓淡及画中风采气韵为能事。宋徽宗于崇宁年间(202~206)在皇家画院设绣画专科,一时间著名绣工如思白、墨林、启美等辈出,融书画于绣画。他们的绣品精致细腻,有“闺阁绣”之称。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绣素底白鹰轴,羽毛用刻鳞针,在羽片外缘先垫一根轮廓线,然后根据羽毛生长规律施绣,使羽毛呈现高下厚薄的真实感,系鹰的蓝索打结处,用粗股丝线盘结,然后钉线固定,流苏也以粗线排列钉固,使之显现不同的纹理质感,使刺绣技法推进到艺术的高峰。
元代刺绣稍衰,明清复振,苏绣、鲁绣、湘绣、粤绣、蜀绣最著名。苏绣始于上海露香园顾氏,色彩文雅,针法活泼多变。鲁绣为衣线绣,作风雄劲,设色浓艳,湘绣浑厚,粤绣明快,蜀绣色彩鲜艳,富有立体感,各具特色。

Ⅲ 山西民间刺绣的介绍

山西民间刺绣山西省民间,是民间刺绣艺术品的生长地。民间刺绣,在山西不独历史悠久,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反映山西风土人情的特色。山西民间刺绣,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图案纯朴、色彩艳丽、构图简洁、造型夸张、针法多样、绣工精致。这些来自民间的刺绣艺术品,大都出自农村劳动妇女之手。山西刺绣,以忻州、晋南地区的刺绣工艺品最有影响。忻州刺绣忻州民间,刺绣在群众中颇为普遍。代县一带,刺绣品有着严谨、华丽、雅致的特色;五台县境内以及附近城乡,刺绣风格呈现美厚端庄;忻州、定襄、原平等地,刺绣产品风格较为淳朴秀丽。忻州刺绣,大致可以分为服饰、生活用品、祭献物品三大类。民间服饰,传统的民间刺绣主要是作为穿戴的装饰。这些装饰,又多在妇女儿童身上。妇女服装刺绣中,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花样。“腕袖”( 上衣袖口 ),通常情况下多饰以含有平安、吉祥、如意的二方连续图案。“领口”,刺绣中大多是如意云,饰以花卉图案。“裙子”,是古今妇女常用的衣服,前后各一片,常常嵌边、绣花,而颜色多为黑、蓝、红色的底。“上衣”,绣花多在胸口,常用图案有鱼戏莲、牡丹花等。“顶子”,常在上面堆绣蝴蝶、莲花等图案。“鞋”帮子上,多绣以蝶恋花、蟾宫折桂等图案。“凉冠”是妇女夏天束发用的,常常以黑底绣花,甚为精致。农村儿童的“兜肚”,多是红色镶边的绣花,一般饰有莲生贵子、富贵长春等寓意吉祥 、繁衍的图案。也有绣五毒虫,以取毒不近身的意思。男孩子身上的“围嘴”,常绣有双虎对头、双狮对头、五福捧寿的图案。女孩身上的“ 围嘴” ,则绣以五蝶捧花、五莲坐子、五鱼戏莲等图案。冬天护耳的耳套,以桃形较多,常绣有吉祥动物花鸟纹饰。“童鞋”,男孩多为老虎鞋、前为虎头、侧有虎足、后有虎尾,向上掀起。在前面绣一绿色蟾蜍的名为蟾鞋,含有“蟾宫折桂金钱落地”的意念。忻州乡村中,还有小猪鞋、小狗鞋等等,都与当地民情风俗有关。女孩子的鞋子造型与男孩子相同,只是鞋前绣花图案取吉祥、欢快、饰以含有寓意的花鸟图案。生活用品:忻州一带,常见的有枕头花、虎枕头。虎枕头里又有双头虎、人面头虎、虎头鱼尾等,还有蛤蟆枕头。这些枕头缝制精湛,纹饰、造型别致。既是幼儿枕头,又是儿童玩具。“砌花”,是忻州一带妇女利用各种彩色碎布条布片依形连制的各种生活用品。像垫子、书包、马搭等。“鞋垫”常常作为未婚女青年赠送未婚夫的礼物,常绣有福海无边、事事如意、莲花童子等图案花纹。“荷包”,有装钱、装烟等不同用途。一般情况下,“荷包”绣工都比较精细,常常作为男女订情的信物,而往往是女子送给男子的信物。还有,每当传统节日时,忻州地界内的许多地方,也为孩子们绣制一些节日用品。端午节,母亲为子女绣制佩于胸前背后的五谷“香袋”。平时,还有人们绣制给老人坐靠使用的“靠枕”;以绣花、割花、砌花多种手法制作的坐饰物“坐垫”;以及迎娶新人用的轿、车上装饰的绣花“轿帘”、“车衣”等等。祭献物品:这一类绣制品,常常用干祭扫礼仪的灵堂、殿宇中的供桌裙帏、神龛帷幔等饰有龙凤仙鹤、福禄寿禧、明暗八仙等精工绣物。还有的,绣制送葬礼议用的“棺罩”和亡人的“寿在”、“寿裤”上的刺绣,用料和绣工都甚为讲究。晋南刺绣在山西南部的农村里,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装,多以刺绣来装饰,像衣服的领口、袖口、裙边、披肩、帽子、鞋子和被面、枕头、喜帐、寿帐、桌围、椅垫等,都有不同纹样的刺绣图案。晋南民间刺绣,在临汾、运城两个地区的临猗县、万荣县、襄汾县、洪洞县、吉县、临汾市、运城市较为普遍。这些地方的刺绣图案,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内容为题材,像孔雀开屏、喜鹊登梅、松鹤延年、二龙戏珠、凤凰牡......

Ⅳ 如何在衣服上绣花

刺绣 俗称“绣花”,是在已经加工好的织物上,以针引线,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穿刺,通过运针将绣线组织成各种图案和色彩的一种技艺。
· 彩绣 泛指以各种彩色绣线统制花纹图案的刺绣技艺,具有绣面平服、针法丰富、线迹精细、色彩鲜明的特点,在服装饰品中多有应用。彩绣的色彩变化也十分丰富,它以线代笔,通过多种彩色绣线的重叠、并置、交错产生华而不俗的色彩效果。尤其以套针针法来表现图案色彩的细微变化最有特色,色彩深浅融汇,具有国画的渲染效果。
· 包梗绣 主要特点是先用较粗的线打底或用棉花垫底,使花纹隆起,然后再用绣线绣没,一般采用平绣针法。包梗绣花纹秀丽雅致,富有立体感,装饰性强,又称高绣,在苏绣中则称凸绣。包梗绣适宜于绣制块面较小的花纹与狭瓣花卉,如菊花、梅花等,一般用单色线绣制。
· 雕绣 又称楼空绣,是一种有一定难度、效果十分别致的绣法。它的最大特点是在绣制过程中,按花纹需要修剪出孔洞,并在剪出的孔洞里以不同方法绣出多种图案组合,使绣面上既有洒脱大方的实地花,又有玲戏美观的楼空花,虚实相衬,富有情趣。绣品高雅、精致。
· 贴布绣 也称补花绣,是一种将其他布料剪贴绣缝在服饰上 的刺绣形式。中国苏绣中的贴续绣也属这一类。其绣法是将贴花 布按图案要求剪好,贴在绣面上,也可在贴花布与绣面之间衬垫 棉花等物,使图案隆起而有立体感。贴好后,再用各种针法锁边。 贴布绣绣法简单,图案以块面为主,风格别致大方。
· 钉线绣 又称盘梗绣或贴线绣,是把各种丝带、线绳按一定图案钉绣在服装或纺织品上的一种刺绣方法。常用的钉线方法有明钉和暗钉两种,前者针迹暴露在线梗上,后者则隐藏于线梗中。钉线绣绣法简单,历史悠久,其装饰风格典雅大方,近年来在和服中应用较多。珠片绣,也称珠绣,它是以空心珠子、珠管、人造宝石、闪光珠片等为材料,绣缀于服饰上,以产生珠光宝气、耀眼夺目的效果,一般应用于舞台表演服上,以增添服装的美感和吸引力,同 时也广泛用于鞋面、提包、首饰盒等上面。
· 十字绣 也称十字桃花,是一种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传统刺绣方法。其针法十分简单,即按照布料的经纬定向,将同等大小的斜十字形线迹排列成设计要求的图案。由于其针法特点,十字绣的纹样一般造型简练,结构严谨,常呈对称式布局的图案风格。也有写实风格的纹样,题材多为自然花草。十字绣具有浓郁的民间装饰风格。
· 绚带绣 也称扁带绣,是以丝带为绣线直接在织物上进行刺绣。绚带绣光泽柔美、色彩丰富、花纹醒目而有立体感,是一种新颖别致的和服装饰形式。抽纱绣,是刺绣中很有特色的一个类别,其绣法是,根据设计图案的部位,先在织物上抽去一定数量的经纱和纬纱,然后利用布面上留下的布丝,用绣线进行有规律的编绕扎结,编出透孔的纱眼,组合成各种图案纹样。用抽纱绣绣面具有独特的网眼效果,秀丽纤巧,玲班剔透,装饰性很强。由于透制有一定难度,抽纱绣图案大多为简单的几何线条与块面,在一幅绣品中作精致细巧的点缀。
· 戳纱绣 又称纳锦,是传统刺绣形式之一。它是在方格纱的 底料上严格按格数眼进行刺绣的。戳纱绣不仅图案美丽,而且随 着线条横、直、斜的不同排列作丰富的变化,但花纹间的空眼必须对齐。

Ⅳ 东乡族的刺绣有什么特点

东乡族刺绣“剁花”是用类似于缝纫机机针的剁花针,在布帛上刺出花卉来。刺绣原理和机绣是一样的,剁花的时候,剁花针笔直地刺进绣品里子,稍错针角再迅速拉出来。每次刺进去时,丝线要拉得松一些,拉出时线紧一些,采用单线来回剁,使丝线在绣品正面形成凸起的连续纹路,正面和反面花纹一样,给人一种厚实的毛绒绒的感觉。绣花针绣出的花卉图案针角细密,手艺精湛。色彩的明暗深浅,层次的衔接过渡,自然不露痕迹,针法富于变化,有缝、挑、绣、绕、插、绾等等,灵活多样,越看越爱看,叹为观止。剁花针绣出的纹路由于用线量多,图案突起饱满有质感,富有立体效果,能生动逼真地表现丛生花卉的茂密景象,出活也快。

东乡族妇女个个都是刺绣能手,她们除了一双灵巧的手,还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怒放的牡丹,含苞的杏花,飞舞的蝴蝶,成串的葡萄,皎洁的月亮……一切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能在她们手中变成美丽动人的永恒瞬间,表达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憧憬,散发出浓郁的传统艺术魅力。

Ⅵ 如何绣花简单

花绣设计并不难,只要学会这10种简易绣花针法,小白也能轻松制作
郑小裁
郑小裁
2019年12月25日 · 优质时尚领域创作者
10件超简易花绣设计
当你的涂鸦开始了它自己的生活,它是非常值得的,我们把简单的图画变成了可爱的花绣图案,从模糊的像花一样的简单素面变成生动的花绣图案。

一些基础的刺绣设计可以用于我们的缝纫设计中,可以让服装更加的生活有色彩。

花卉刺绣设计

1、简约懒散的雏菊缝线沿杆与相同色调的交替颜色-这就是这个设计的全部内容。即使是底部的小叶,也是用蓝色和绿色缝制的懒散雏菊。

花绣设计并不难,只要学会这10种简易绣花针法,小白也能轻松制作
花绣设计并不难,只要学会这10种简易绣花针法,小白也能轻松制作
怎么做懒散的雏菊针?

创建一个单链针。然后用一种直的针法将线圈固定在适当的位置。

花绣设计并不难,只要学会这10种简易绣花针法,小白也能轻松制作
2、可以在衣服上充满着鲜花和树叶。

花绣设计并不难,只要学会这10种简易绣花针法,小白也能轻松制作
花绣设计并不难,只要学会这10种简易绣花针法,小白也能轻松制作
3、金针刺绣玫瑰

花绣设计并不难,只要学会这10种简易绣花针法,小白也能轻松制作
花绣设计并不难,只要学会这10种简易绣花针法,小白也能轻松制作
如何制作金条结?

步骤1、你需要在针头上穿三股线。把线结在最后。从布料的背面到布料的正面面(图片中的A)

花绣设计并不难,只要学会这10种简易绣花针法,小白也能轻松制作
步骤2、把针头放在B上,离A很远(这取决于你想要的金条结的长度),然后在C(大约一根线在A附近)再次卷土重来。

您现在将接近线程(接近您第一次出现的A)。不要把针头拉进去,把它放在织物上,如下图所示。

花绣设计并不难,只要学会这10种简易绣花针法,小白也能轻松制作
步骤3、把线绕在针头上绕很多次。你应该猜A&B之间的面积会有多大?

花绣设计并不难,只要学会这10种简易绣花针法,小白也能轻松制作
步骤4、轻轻地把针头穿过线圈。

把针头向上拉,然后用手轻轻地把线圈拿下来,直到金条最终正确地形成为止。

花绣设计并不难,只要学会这10种简易绣花针法,小白也能轻松制作
把针头放在B处,以确保金条结的安全。在任何时候都要确保线圈均匀。如果不是的话,用你的手指把它们平滑,并把它们正确地叠在线上,这样它们都会整齐地掉下来。

Ⅶ 中国传统刺绣

中国传统刺绣文化中国传统刺绣品的种类
刺绣工艺最基本的功能是对服饰的装饰,这种装饰并非只是起到简单的美化作用,同时发挥着诸多重要的功能,如标识身份,显示社会地位。刺绣服饰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许多特定的模式和装饰部位,如马面、团花、挽袖、补子等,这些都是刺绣服饰的典型代表。
云肩:是隋唐以后发展而成的一种衣饰,其主要作用在于加强肩部装饰从而突出人面。制作多以绸缎为材料,绣有富有地域民俗含义的图案,题材多由写实或写意的花鸟鱼虫动植物形态联想而来,清以后,逐渐从日常服饰中消失。

▲ 刺绣花卉纹云肩
团花:是古代服饰的多用纹饰,呈圆形适合纹样状,具有“美满”、“团圆”、“平和”、“完整”的象征意义,隋唐以后被列入冠服制度。

▲清代故宫团花
挽袖:挽袖是清代妇女衣袖口上的刺绣服饰,起于乾隆,流行至同光。多取刺绣工艺,呈长形两条对称式,分别嵌装在左右两袖口,纹样题材丰富,花鸟虫鱼、人物故事、山水风景、吉祥图案无所不有。
补子:明代文武官员公服前胸后背的方形装饰,在常朝视事、奏事、谢辞等场合穿用。补子纹样有明确规定,文官飞禽,武官走兽,是各级官员的重要标志。质量要求高,不惜成本,精致考究。

▲ 清代官服补子
马面:古代百褶裙或侧褶裙的正面和背面的长方形刺绣装饰,垂悬于前后,不仅有装饰功能,还有修饰形体、突出人体重心作用。马面与挽袖一样,是单独装上去的刺绣,可根据不同需求进行拆换。

▲ 红罗绣盘长马面裙
肚兜:肚兜是贴挂于胸腹前的内衣,用以避寒侵,亦称“兜肚”或“裹肚”。多呈菱形,上部有领口,两侧有线绳,绕体栓挂在胸腹前。儿童肚兜的纹样多用“老虎镇五毒”、“五子夺魁”、“麒麟送子”等题材;成人肚兜则多取吉祥纹样或人物故事,寄托特定的情感含义。
刺绣佩饰一直在中国刺绣艺术品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款式多样、用途广泛,在风俗风尚中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荷包,香囊、扇套、眼镜盒、帕袋、钱包等一系列可随身配挂的刺绣小品都在民间十分流行。

▲ 香囊
据文献资料可知,早在先秦时期,随身配挂物品的习俗已经蔚然成风,并作为礼仪要项载入文献。《礼记·内则》记载:“子事父母,左佩手巾、抹布、小刀……右佩扳指、解锥、臂膊……”这些东西既是日常生活用的小型工具,又是侍奉长辈时的礼仪性标志。魏晋时期绣荷包已广泛流行,《晋书·谢玄传》中就提到,谢玄年少时“好佩紫罗香囊”。
唐代著名的佩饰是“蹀躞带”、“帛鱼”和“承露囊”,蹀躞带源自西北游牧民族随身携带的佩刀、火石等器物佩具,自魏晋流入中原,初唐定为公服制度,因中原百姓多安居市井,没有必要携带更多工具,后蹀躞带成为无实际作用的纯粹装饰品;帛鱼是盛装“鱼符”的袋子(即虎符,唐因避高祖名讳改为鱼符),唐朝时期,鱼符除起“起军旅、易长官”的凭信作用外,还用以发放给官员“明贵贱、应召命”,盛放鱼符的“帛鱼”也非常讲究,根据官阶不同,取不同装饰形式。“承露囊”缘起于唐玄宗生日百官献贺礼,后民间仿制为节日礼品相互赠送。

▲ 蹀躞带
宋代刺绣佩饰有增无减,秦观《满庭芳》中“香囊暗解,罗带轻分”即指香荷包。而刺绣佩饰最为兴盛的时期,要数清代。男子身上日常佩带的挂件可达十几种,荷包、扇套、眼镜盒、烟袋、牙签、挖耳等无所不有。民间绣荷包还形成了繁荣的流通市场,很多地方都开创了“绣坊”,绣作与销售一体化,大量刺绣佩饰出售,供顾客选购。
除了盛装物品和标识身份的作用外,佩饰还有传情达意的功能,许多男女情爱故事常有佩饰小品发挥作用,《红楼梦》第十七回就描写到宝玉与黛玉因香包扇袋而引起过感情纠葛。

▲ 扇套
刺绣佩饰的种类很多,主要的如香荷包(亦称香囊)用以熏香和祛病防毒,烟荷包用以盛放烟叶,春宫荷包用以陪嫁、供闺房玩赏及做性教育教具,扇袋用以盛装折扇,靴掖则是盛装文书的小夹子,出行时掖入靴筒以防丢失。
中国传统刺绣艺术的特点
刺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拥有悠久的历史,但优秀的刺绣艺人也只有在经过多年深厚的学养,将运针及施色互相参酌得当,才能诠释出完美的作品。因此,如何在方寸之间运针用线,与此同时又不会过于俗艳奇巧,还能表现淡雅纤丽的风采,才是刺绣最令人颂赞与神往的地方。传统刺绣艺术的主要特点包括三方面:

一是用线条说话。“线条”是中国艺术的品格,表现于绘画中的白描,书法中的行书、草书,佛像雕塑中的“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卷轴的形式概念。而“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的刺绣,可谓线条性格里精工巧艺的极致体现。当刺绣艺人以缜密的巧思及纯熟的技艺在针尖处排列组合时,线条便有了丰富的对话与表情。
二是绣与画的完美结合。刺绣依存于绘画形式,必须先有画稿,再经过以针线分析画稿内容的过程中,刺缀于织品上。但刺绣也有别于乘兴挥洒的绘画,刺绣的艺术性就在于线条、色彩及光影的表现,而这一切都要求刺绣艺人必须对针线材料的物性及画稿对象的媒材特质、造型、色彩有十足的训练、观察与掌握后才能透过针法的安排、分色及刺绣艺术,以针线演练对画稿重新创造,可以说每一幅绣画作品都是刺绣艺人的学养功力的精彩演出。
三是刺绣图形的象征手法。民间刺绣纹样中为数众多的吉祥图案普遍运用了象征性的表达方法,将祈福纳祥,驱恶辟邪的思想观念,通过谐音、会意、借代、比喻等方法化为图形。已知最早的刺绣图形是“天子褒服十二章”,表现出对“照临、无私、镇定、忠孝、决断、明辨”等概念,这些抽象概念借象征手法得到准确的表现。而这种手法,也历代传承,不断拓展和完善,最终形成“凡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创作原则。

Ⅷ 家里玄关想挂一副刺绣玄关图,比较喜欢花卉类的,有没有推荐的图案

玄关的位置对于家里来说至关重要,需要挂一幅比较漂亮的图,既然你喜欢花卉类的图,可以考虑一涵的手工刺绣的牡丹图,比较好看漂亮,牡丹寓意:富贵吉祥,雍容华贵,花开富贵,很适合挂在家里玄关的位置。

热点内容
大鱼海棠公 发布:2025-09-28 04:56:42 浏览:29
梅花令海 发布:2025-09-28 04:51:43 浏览:10
常绿耐寒盆景 发布:2025-09-28 04:33:15 浏览:989
暗夜玫瑰四公主 发布:2025-09-28 04:31:59 浏览:158
蜜葳特玫瑰花水含酒精 发布:2025-09-28 04:31:11 浏览:65
玫瑰丘疹图片 发布:2025-09-28 04:26:11 浏览:253
荷花袅袅 发布:2025-09-28 04:22:38 浏览:435
古典梅花椅 发布:2025-09-28 04:03:55 浏览:240
丁香结的品格 发布:2025-09-28 03:58:09 浏览:713
百合和苏叶 发布:2025-09-28 03:56:39 浏览: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