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古鼎插花

古鼎插花

发布时间: 2022-04-15 19:42:32

❶ 香炉都有多少种,附上图片加解释。

http://ke..com/view/8325.htm

❷ 征集古代香炉,写小说用

原和江浙等地均有发现,常见的器物有大口尊、罐、瓮、豆、双耳簋等,造型与今之香炉器型大同小异。

随着佛教文化的逐渐融入,儒释道三位一体成为华夏文明中的主流文化。魏晋时,人们以老庄解释佛教,东晋以后佛学又与玄学趋于合流,深为士大夫们所欣赏。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独立地位连同它深入人心的精神文化影响如日中天,特别是禅宗初祖达摩东渡来华,禅宗由此肇始。各地造佛修寺蔚然成风,宗教活动十分频繁,唐人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那时期,陶瓷器香熏炉上精美的莲花图案广为流行,而莲花代表了佛教文化。作为祭祀礼器的香炉此时已被普遍使用。

唐代科学技术空前发展,工艺制造水平堪称世界一流,无论是生产金银器的铸造业,还是烧造瓷器的制造业,都举世瞩目。其中青瓷以南方越窑为代表,白瓷则以北方邢窑为代表,这都是唐代文化深入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唐三彩香炉唐代出现了一种形状像先秦的陶豆,陕西黄堡窑遗址曾出土闻香炉实物。在古代生活中,焚香使用的“香”,是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色香丸、香球、香饼,或者散末。线香出现的历史相对晚些。“焚香”并不是把香丸、香饼直接加以焚烧,让香丸、香饼发香,而是借助炭火慢慢焚烧,尽量减少烟气,让香味低回而悠长。古代绘画中女性“添香”的场景优雅而美丽,而香炉里基本上看不到插线香的情况。在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等地,仍保存此焚香遗风。
在宋代社会相对稳定,先秦时期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的大量出土,使仿造成为可能。宋代诸帝从“尚文抑武”出发,大力扶持儒释道三教,推动了融儒释道为一体的宋代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最为精熟的宋代,产生了一门学问——金石学。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宫廷专职文物保管员吕大临编撰的《考古图》,绘制器型图外,还记录器物的尺寸、铭文等,从此文物鉴定与学术研究融合一起,为瓷器全面仿制先秦礼器奠定了基础。

宋代贵族出身的赵氏皇帝文化素养极高,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喜欢素净雅致的色彩,因此,素雅成为当时社会流行的色调。宋人趋向于自然,趋向于俭朴,在生活情趣上追求的是精细、雅致、淡泊。而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领导的古文运动,强调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学习古人的创作,反对浮靡的文风。在这样的背景下,宋瓷创造了全新的美学境界——既重视釉色之美,又追求釉色质地之精。如宫廷用器过去以金银器为主,宋代宫廷用器金银器减少而改用瓷器。

南宋龙泉窑香炉
宋代专门建立了官窑为宫廷烧造瓷器,规定皇上赏赐给大臣,尽量不用金银器,而改用瓷器。宋代仿先秦器物的瓷香炉层出不穷,如鼎式香炉、鬲式香炉、奁式香炉、鱼耳香炉、三足香炉……可谓五花八门。宋代香炉代表了宋代瓷器的艺术精神,香炉开始登堂入室,出现在帝王的内庭,而一些小型香炉则成为文人把玩之物。在当时,焚香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文人四艺,颇受文人喜爱。

明代香炉的质地发生了变化,有铜器、陶器、瓷器,还有木、竹、石雕刻等。宋元时期以青瓷香炉和窑变釉香炉为主,明清时期以青花香炉为主,还有红釉、彩瓷等香炉新品种。

明代香炉出现了一些新品种,如象耳炉、戟耳炉、筒炉等。清代则以钵式炉为主。

大明宣德炉
明宣德皇帝艺术天分相当高,色彩感尤其出众,在他的影响下,五彩、斗彩瓷得到空前发展,成为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亮点。宣德皇帝嗜好赏玩香炉,特下令从暹罗国进口一批风磨红铜,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柴、汝、官、哥、均、定名窑瓷器的款式,设计和监制香炉。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工艺师在原料中还掺入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铸炼。成品后的铜香炉,色泽晶莹而温润,精致美妙的程度可以说空前绝后。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宣德炉也成为铜香炉的通称。

随着岁月流逝,宣德炉已成为可遇不可求的珍品,后仿炉、私款炉亦非常珍贵。原因是宣德炉在短短的四五百年间遭到了多种劫难。明朝崇祯时,连年战争,国库空虚,甚至将内府库藏的历代各种铜器,全数发给宝源局,拿去熔铸钱币。清代咸丰年,内忧外患,为发行钱币,不惜把皇宫、内廷保存的各种铜器毁掉用以铸钱。抗战时期,日寇做枪炮缺乏铜料,在我国各地搜集铜器,熔化后改做枪炮。解放后经大跃进时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时“破四旧”等劫难,宣德炉已所剩无几。

清代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以“孝”治天下,康熙时期祭祀风气盛行,香炉作为礼器得到空前的重视。经过康熙、雍正两朝的苦心经营,乾隆时期社会空前繁荣。乾隆皇帝好古成癖,乾隆瓷器无论造型,还是釉彩、图案纹饰,工艺要求都非常高,即使民窑也是如此,充分体现了乾隆盛世的气象。

作为祭祀用的主要器具香炉伴随着历史的进程,随着它的功用的扩大,它赋予人们更多的灵性,让人们追随它穿越时光隧道,追逐并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古瓷香炉文化-鉴赏 唐邢窑琴炉
唐邢窑琴炉

唐代是公认的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经过300多年的分裂和内战,北方瓷粗犷、豪放的激情与南方瓷精致、委婉的情思,到唐代巧妙地合流。代表唐代北方白瓷最高成就的邢窑,便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发展起来的。

唐代邢窑琴炉是唐代王室贵族使用的器物。我曾走访考察各地古窑遗址和各大博物馆,从未见如此精美的琴炉,让人爱不释手。琴炉高5.2厘米,直径5厘米,炉口径为3.3厘米,造型如此规矩,工艺如此精致,邢窑的不同凡响身价可见一斑。炉内及底皆施乳白色的釉彩,釉色纯净均匀,釉质肥厚,雪白莹润,足底露出胎骨,可见瓷土淘洗极其仔细。炉为束颈卷沿,广肩鼓腹,三只兽足鼎立,向外撇开,十分强健有力,颇具盛唐遗韵。

唐代商贸极度繁荣,使得铜钱不敷应用,为聚铜制钱,朝廷诏谕天下,禁止用铜铸造生活用品。随之,瓷器使用越来越广泛,成为主要的日常生活用具。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中称“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邢窑胎质坚细洁白,造型凝重大方,雅而不俗,它以白胜霜雪的洁净色调和朴素大方的典雅风范见长,体现了唐人重洁白无瑕、朴实无华的高尚情操,同盛唐博大恢宏的气魄如出一辙。

古代文人颇有雅趣,他们喜好琴棋书画。数千年来琴与文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宴乐场上、文人雅士的书斋中,都离不开琴、瑟、筝、箫。弹琴人在弹琴前很注重礼仪,一般会对月、沐浴、净手、焚香。在书斋里点一炷香,弹一会琴,香气氤氲,琴声缭绕;看着袅袅升起的一缕青烟,闻着阵阵飘来的幽香,犹如身入仙界,到达物我两忘之意境。

❸ 哥窑不可仿的特征

哥窑,是文献中记载的宋大名窑之一,是迄今未找到切窑址的名窑。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国际拍卖市场上,近两年每出现一件,一般成交价都在上百万美元。现在古玩市场上出现的哥窑瓷器,95%以上都是现代仿品目前,对哥窑瓷器的认识,主要从两个方面获得。一是古代文献记载。据《国宝大观》175页程晓中“哥窑海棠式洗”说:“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哥窑记载,最早为明宣德三年(1428年)的《宜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这里除柴窑迄今既不见器物,也未见窑址外,余下便是赫赫有名的宋代五大名窑。稍晚有明人曹昭的《格古要论》:“旧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糙,色亦不好。”对哥窑记载最详细的,要属嘉庆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编》:`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根据这些记载,人们便把上海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等世界著名博物馆以及一些收藏家收藏的青釉带开片,有紫口或有铁足的器物称之为传世哥窑。”二是清宫旧藏的流传有序的哥窑瓷。传世哥窑的器型主要有八方杯、炉、洗、盘、碗、罐、瓶等;釉色主要有青黄色、月白、影青等色,以青黄色为多。胎体颜色分黑灰、浅灰、深灰、土黄等色,以黑灰色胎为多。哥窑瓷器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开片,它是由于瓷器冷却时,胎釉收缩率不同而造成的一种缺陷,但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哥窑以优美的开片而闻名,有金丝铁线之称,其大开片中套小开片,大开片颜色发黑闪蓝,称铁线,小开片颜色发金黄,称金丝。从清宫旧藏的传世哥窑瓷来看,不完全具备紫口铁足的特征。有的有紫口,无铁足,有的有铁足,无紫口。哥窑瓷器从元代末年到明清以至现代都有仿制,明清仿制哥窑瓷大多都有年款,也有没年款的。明清仿哥窑瓷器与哥窑瓷器特征相比,有很大的区别。

一、传世哥窑瓷器的特征

传世哥窑瓷器有三个特征是目前无法仿制的。其一是传世哥窑瓷器釉面不光亮,有一层酥光,看上去好像器物釉面出汗。其二是传世哥窑瓷器上的金丝与铁线各一张网纹,就是金丝一张网纹,铁线又是一张网纹,看上去,好像金丝线纹上面,又覆盖了一张铁线网纹,两色网纹线,各行其是,互不相干。其三是传世哥窑瓷器器物底足有铁锈红颜色,并有近千年岁月氧化的自然包浆,铁线颇色发黑闪蓝,并有晕散感(对外扩散)。

二、明清仿哥窑瓷的特征

明清仿哥窑瓷,主要是景德镇仿制。它有以下几个特征:1.胎体颜色呈瓷白色。2.釉面有一层自然空气氧化的宝光(学术界称润光),与明清单色釉瓷釉面宝光相似。3.金丝与铁线交织在同一张网纹线上面。4.铁线的颜色发黑,与传世哥窑瓷器上面的铁线颜色发黑闪蓝有明显的不同。5.有的器物口沿及底足施酱色釉,模仿传世哥窑紫口铁足的特征,也有器物口沿及底足不施酱色釉颜色,但器物底部露胎处有自然空气氧化的包浆(陈旧感)。

三、现代仿哥窑瓷的特征

现代仿哥窑瓷,仿制的造型、釉面的开片、作旧的方法是五花八门,千姿百态。但与传世哥窑真品瓷及明清仿哥窑瓷相比,都有很大区别。现代仿哥窑瓷器有以下几个特征:1.釉面有一层贼光(学术界称火光),如果作旧,就留有人工作旧的痕迹,釉面的光不自然。没有传世哥窑瓷釉面上的酥光,也没有明清仿哥窑瓷釉面自然空气氧化的宝光(学术界称润光)。2.现代高仿品可以仿制出传世哥窑瓷的金丝与铁线两张网纹互不相干的特征,但与宋哥窑瓷器的金丝铁线,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宋哥窑瓷器的金丝铁线,像钢笔在宜纸上面画了一条线一样,有自然的晕散(对外扩散)。现代高仿哥窑瓷的金丝线,就像圆珠笔在宜纸上面画了一条线一样,比较生硬,无自然晕散。

❹ 花品有什么讲究

花器的选择在花艺的设计中是很重要的,关乎到营造整体气氛。自然的材质必定带来清新效果,何不多点想象,干脆用枯枝当作花器,一种原始的美丽重现眼前。 用叶子包花器自是为了与整体搭配,相对于一般较低矮的盆花,高瘦直立的外型显得与众不同,也较为大方气派,可摆放在玄关处,也可当作大型的餐桌花,避免用餐者的交谈被打断。只要底部有排水孔,可种植物的容器,均可当成花器。从生活周遭的用具至可种植物的容器,均是花器的最佳来源。若花器的质感、色泽不易配搭,可以在上方铺设一层干燥水草,有着自然的纯粹原始;搭衬花器是素雅的花材、但让人与众不居室有花可使室内环境大为增色,然而插花还要讲究插花用的器饰。插花器饰可分为玻璃、瓷器、陶器、金属、竹藤等品种。就形状而言可分为瓶类和非瓶类。无论球形、方形、三角形的,还是上下粗细任意变化的,都可归为瓶类,篮、筐、藤圈等则属非瓶类。 四季的花器园艺 在亚洲地区,大型的盆钵大多称花器,但在欧美国家,花盆或盆钵等,不管容器的大小,都把栽种植物的容器称为花器(Container)。不过,盆钵的框框并不直接用来栽培植物,和花器有所不同。 利用花器的栽培法称为“花器栽培”;而使用种植了各种花草、庭木或观叶植物等的花器,美化住宅与周遭环境的方法,就称为“花器园艺”。 只要家里有可以放置各种花器的空间,就可以根据花器本身的材质、形状、大小、以及选种之植物等等的组合,设计出颇具变化的花园。 花器的素材除了塑胶,混凝土和不锈钢等人工物质外,还有陶钵、陶器或红木等天然的材质。考虑在通气性或排水性等栽培层面上,可依素材与四周的调和度或和植物的调和度、与四周风景的融合感或突出感,更加强调陈列的效果。 花与器若是搭配好了,那将是一幅美妙的画 一般而言,阳台和走廊是经常被设计成花器花园的地点。除此之外,欧美国家也常利用屋顶、露台、木头地板或窗边,当做从事园艺的场所。此外,玄关或门廊也最适合进行花器园艺。此外,常见的凸窗,若加些巧思,也可成为漂亮的风景线。 为了充分体会花器园艺的乐趣,必须尽量了解所使用之植物的性质与特征。这时,可根据放花器地点之环境,或花器的大小与外形选择合适的植物;但若是二种以上的植物同种于一个花器时,除了配色或形状,还要充分注意每种植物的性质加以组合。 鲜花多选用玻璃或瓷花瓶,其中玻璃花瓶最受人喜爱。玻璃花瓶分为透明、磨砂和水晶刻花等几类。如果单纯为了插鲜花用,选择透明或磨砂的就行了,因为观花是目的,花瓶只是插花用的工具。刻花的水晶玻璃花瓶,除可用来插花外,其本身就是艺术品,具有极强的观赏性,但价格昂贵。插鲜花的花瓶可选择瓶身较长、瓶口较大的花瓶,这种造型的花瓶一是盛水量大,可防鲜花脱水干枯;二是利于花枝上下通气,防止腐烂;三是利于插花造型。 瓷花瓶的种类多受传统影响,极少创新。相对而言,陶器的品种极为丰富,或古朴或抽象,既可作为家居陈设,又可作为插花用的器饰。金属类包括我国独特的景泰蓝、巴基斯坦风格的铜器、马来西亚的锡器等,可依个人喜爱选择。这些器皿和竹木藤类的器饰多用来与干花、人造花搭配造型,以创造出独特的家居装饰效果。 同的是,除了下半部圆形插花,上部将玫瑰扎成一束,插入中间的海绵,层次自然有序,为清凉另加一丝创意。 专门用为装饰窗沿的长方形花器,称为“窗型花器”。欧美国家的住宅大都会在窗边预留种花的空间,摆上长方形的花器。此外,还有将花器直接放在窗边下的地板,或用专用吊具悬挂于阳台上的栏杆。 浅钵是非常适合栽种花草的花器之一,若加上支架,还可呈现立体式装饰呢!而且,它能放在任何装饰地点,因容器浅,用土的量少,携带十分方便。浅钵的材质或形状不一,在此以口径远大于高(深度)的浅钵为介绍中心,就连很受欢迎的砂钵也包括在内。浅钵的种植方式并无特别注意事项,但像砂钵这么浅的盆钵,种植时中央的土壤最好高一些。此外,盆钵浅的土壤易干燥,要留意水分的补充。原则上是土壤一干,便浇上充足的水量。 吊钵可吊可挂,不论是墙壁、玄关四周、篱笆或小中庭均可利用,成为立体式的装饰。吊钵有铁丝篮、陶制、木制、树脂制等类型。除了铁丝篮以外,其他类型的栽培方法和一般的盆钵一样。在此以使用铁丝的吊钵为例使用铁丝篮吊钵种植时,先用水苔藓在铁丝内侧糊成墙壁,加入土壤再种植物。使用碗状的吊钵种入扁柏等植物。构成小型的空中花园,整个吊钵以绿色植物为主,再加些可爱的花卉,看来清新又淡雅。 花和花器的圆舞曲 有各种各样的鲜切花,有各式各样的花器。在你的手中,用你的眼光和趣味,让不同气质的花和瓶一起跳舞吧,它们会让我们的居室焕然一新! 白瓷花瓶带有东方沉郁、含蓄的宁静感,色彩热烈的扶兰与它形成了一种对比强烈的景致。透明澄澈的小花器,瓶内哪怕只是几颗普通的石子,也能体现出瓶子的玲珑感觉。在弧线优雅的瓶形衬托下,简洁的雪松、跃动的火龙珠,衬着怒放的红玫瑰,有一种浪漫的非凡气质。朴素的麻袋,把粗糙而庸常的花盆包起来,轻轻地束个口,熏衣草的花感也好像为之一变。大口径的高颈花瓶适合大株的花材。青翠可人的天鹅绒和绿兰在摇曳之间带来了春的信息。 家里购物或装杂物的草编筐最适合装小盆绿色植物。几种植物集中在一个筐中,田园气息就扑面而来了。 常被人忽略的铁皮桶,它的冷硬感就有了后现代色彩。高茎的玫瑰和郁金香,都极具女性柔媚气质,插在铁皮桶里,就像仙子在尘世的恋情,清新美丽。大棒的黄玫瑰适合宽口玻璃花器,试试用巴西木叶在花瓶内侧缠绕装饰,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仿佛一个下午的阳光,都被它搞得温暖而宁静。 选择花器可以从材质、色泽、容量、形状等四方面加以考虑。 花器选用的材料非常广,有瓷器、陶器、玻璃、塑料、铜器、铝器、锡器、木器、漆器、竹器、石器、玉器、贝壳、椰壳等,几乎凡是可以盛水的器物都可以作为花器。历来花器的制作都非常讲究,其中应用得最多的是瓷器。柴汝、官窑、哥窑、龙泉、均窑等都以生产花器而名传千古,并成为收藏家争相购买的珍品。如元代的青花瓶,使用的是当时进口的“苏麻离青”,尤为珍贵,国际拍卖,价格可在成百上千,这正表明花器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花器的造型也非常丰富,如今我们应用的花器造型,是人类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4000年前的马家窑彩陶文化的造型,至今看来还会感到新颖。殷周时期的青铜器:鼎、鬲、盒、豆、彝、爵、壶等,当时,虽然是用作利器、炊、食和洗等,如今这些造型已广泛应用于现代器皿。古代的青铜器更是为后世的园艺家所青睐:“铜器之可用插花者,日尊、曰觎、曰壶,古人原用贮酒,令取以插花,极似合宜。”除了古代器形的累积之外,如今又有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于是花器的造型也就越来越丰富。 花器的选用也体现了使用者的品味,“贵资铜、贱金银”,正是文人雅士崇尚的清雅静逸的气质。选用时还考虑到时节,讲究“春冬用钢,秋夏用瓷”,正是我国花艺的一种传统,考虑的便是鲜花和花器的气质对应。铜瓶中插上梅花,瓷瓶中插上的便是鲜花和花器的气质对应。铜瓶中插上梅花,瓷瓶中插上荷花,十分讲究。 花器的选择要考虑到应用的实际环境,宽敞的空间,如大客厅,鲜花直插得茂密一些,花器也应较大;反之,在空间比较小的情况下,如书房,鲜花宜简静俊瘦一些,花器也可小一些。 同时,花器的选用还需考虑到色彩的搭配,如果所插的鲜花繁茂,所配的花器可以是色彩较浓重的。反之较清淡的鲜花,就不宜配重郁繁复的花器。 花器虽然种类繁多,变化万千,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的形态不外乎这样几种:盘、钵、筒、瓶,及其变形。 盘:基本特征是底浅,口宽阔。 钵:基本特征是口较底阔,底较深。底足有高有低。 筒:基本特征是口与底大小相仿,有圆形,也有三角、四角、六角等形态。 瓶:基本特征是口小腹大,有颈。 以上都是台式用花器,此外还有挂式花器:悬挂花器和壁挂花器,共同的特点是都有供攀挂的环或洞。不同的是悬挂花器四周都完整美观;壁挂花器,因一面是靠墙,所以是平面,完整美观的仅是一半。 花瓶大大小小总不嫌多,而花瓶的造型本身,也可为插花带来很多灵感。比如香炉、金鱼缸、倒扣的玻璃蒸碗、饼干罐头……也都可信手拈来。瘦瘦的细花瓶看多了,就在外面套一节青翠的竹筒,效果就完全不同;洋酒瓶造型漂亮,在瓶口处划开一些,是最有意思的花瓶了。 居家插花较之大型的插花展览和竞赛,要来的更自由随意些,只要手边有花、花器,加上一个平和的心境,便可插花操作了。假若没有合适的花器呢?生活中许多日用器皿,均可派上用场。比如厨房的碗、盘、汤盆,塑料的茶盘、漏筐,木制的果盒、果盘,都可用来插花造景。 现代插花艺术对花器的选择则超越了花器范畴。插花无定器,用做插花的器物,往往都不是专司花器。凡是只要具备插花的条件,又能体现插花艺术张力的,便都可以充当花器来使用。 参考资料:中国插花花艺协会网

❺ 人与花的诗句

1、叹花

唐代:杜牧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译文

自己寻访春色去的太晚,以至于春尽花谢,不必埋怨花开得太早。自然界的风雨变迁使得鲜花凋谢,春天已然过去,绿叶繁茂,果实累累,已经快到收获的季节了。

2、宣城见杜鹃花 / 子规

唐代: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译文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3、花下醉

唐代: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译文

寻得芳菲不觉被美酒陶醉,倚着花树酣眠红日已西斜。且等到客散酒醒深夜以后,又举着红烛独自欣赏残花。

4、减字木兰花·春怨

宋代:朱淑真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译文

无论行走还是静坐,无论独自吟咏还是互相唱和,乃至卧倒床榻,我都独自一人;久久的站着凝望让我倍加伤神,更无奈这春寒招惹我的愁绪。

这份愁情有谁曾见到,让我眼泪滚滚,把自己原先的粉妆冲洗得一丝不留;愁病交加,把灯芯挑了又挑,终究难以入眠。

5、喜迁莺·花不尽

宋代:晏殊

花不尽,柳无穷。应与我情同。觥船一棹百分空。何处不相逢。

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

译文

花落花又开,柳叶绿又衰,花开盛衰无穷尽,与我此时情相近。离别美酒情谊深,画船起航全成空。离别不必太伤情,人生何处不相逢。

自今以后少知音,瑶琴朱弦不再吟。天若与我同悲凄,苍天也会霜染鬓。劝君此去多保重,名利场上风浪急,宦海茫茫沉与浮,古今看来梦一回。

❻ 瓶史的分篇介绍

『小引』夫幽人韵士,摒绝声色,其嗜好不得不钟于山水花竹。夫山水花竹者,名之所不在,奔竞之所不至也。天下之人,栖止于嚣崖利薮,目眯尘沙,心疲计算,欲有之而有所不暇。故幽人韵士,得以乘间而踞为一日之有。夫幽人韵士者,处于不争之地,而以一切让天下之人者也。唯夫山水花竹,欲以让人,而人未必乐受,故居之也安,而踞之也无祸。嗟夫,此隐者之事,决烈丈夫之所为,余生平企羡而不可得者也。幸而身居隐见之间,世间可趋可争者既不到,余遂欲欹笠高岩,濯缨流水,又为卑官所绊,仅有载花莳竹一事,可以自乐。而邸居湫隘,迁徙无常,不得已乃以胆瓶贮花,随时插换。京师人家所有名卉,一旦遂为余案头物。无扦剔浇顿之苦,而有味赏之乐。取者不贪,遇者不争,是可述也,噫,此暂时快心事也,无狃以为常,而忘山水之乐,石公记之。凡瓶中所有品目,条列于后,与诸好事而贫者共焉。『花目』燕京天气严寒,南中名花多不至。即有至者,率为巨珰大畹所有,儒生寒士无因得发其幕上,不得不取其近而易致者。夫取花如取友,山林奇逸之士,族迷于鹿豕,身蔽于丰草,吾虽欲友之而不可得。是故通邑大都之间,时流所共标共目,而指为隽士者,吾亦欲友之,取其近而易致也。余于诸花取其近而易致者:入春为梅,为海棠;夏为牡丹,为芍药,为石榴;秋为木樨,为莲、菊;冬为蜡梅。一室之内,荀香何粉,迭为宾客。取之虽近,终不敢滥及凡卉,就使乏花,宁贮竹柏数枝以充之。“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岂可使市井庸儿,溷入贤社,贻皇甫氏充隐之嗤哉?『品第』汉宫三千,赵姊第一;邢、尹同幸,望而泣下。故知色之绝者,蛾眉未免俯首;物之尤者,出乎其类。将使倾城与众姬同辇,吉士与凡才并驾,谁之罪哉?梅以重叶、绿萼、玉蝶、百叶缃梅为上,海棠以西府、紫锦为上,牡丹以黄楼子、绿蝴蝶、西瓜瓤、大红、舞青霓为上,芍药以冠群芳、御衣黄、宝妆成为上,榴花深红重台为上,莲花碧台锦边为上,木樨毬子、早黄为上,菊以诸色鹤翎、西施、剪绒为上,蜡梅磬口香为上。诸花皆名品,寒士斋中理不得悉致,而余独叙此数种者,要以判断群菲,不欲使常闺艳质杂诸奇卉之间耳。夫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今以蕊宫之董狐,定华林之《春秋》,安得不严且慎哉!孔子曰:“其义则某窃取之矣。”『器具』养花瓶亦须精良。譬如玉环、飞燕,不可置之茅茨;又如嵇、阮、贺、李,不可请之酒食店中。尝见江南人家所藏旧觚,青翠入骨,砂斑垤起,可谓花之金屋。其次官、哥、象、定等窑,细媚滋润,皆花神之精舍也。大抵斋瓶宜矮而小,铜器如花觚、铜觯、尊罍、方汉壶、素温壶、匾壶,窑器如纸槌、鹅颈、茄袋、花樽、花囊、蓍草、蒲槌,皆须形制短小者,方入清供。不然,与家堂香火何异,虽旧亦谷也。然花形自有大小,如牡丹、芍药、莲花、形质既大,不在此限。尝闻古铜器入土年久,受土气深,用以养花,花色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就瓶结实,陶器亦然,故知瓶之宝古者,非独以玩。然寒微之士,无从致此,但得宣、成等窑磁瓶各一二枚,亦可谓乞儿暴富也。冬花宜用锡管,北地天寒,冻冰能裂铜,不独磁民。水中投硫磺数钱亦得。『择水』京师西山碧云寺水、裂帛湖水、龙王堂水,皆可用;一入高梁桥,便为浊品。凡瓶不须经风日者。其他如桑园水、满井水、沙窝水、王妈妈井水,味虽甘,养花多不茂。苦水尤忌,以味特咸,未若多贮梅水为佳。贮水之法:初入瓮时,以烧热煤土一块投之,经年不坏。不独养花,亦可烹茶。『宜称』插花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多不过二种三种,高低疏密,如画苑布置方妙。置瓶忌两对,忌一律,忌成行列,忌绳束缚。夫花之所谓整齐者,正以参差不伦,意态天然,如子瞻之文随意断续。青莲之诗不拘对偶,此真整齐也。若夫枝叶相当,红白相配,以省曹墀下树,墓门华表也,恶得为整齐哉?『屏俗』室中天然几一,藤床一。几宜阔厚,宜细滑。凡本地边栏漆桌,描金螺钿床,及彩花瓶架之类,皆置不用。『花祟』花下不宜焚香,犹茶中不宜置果也。夫茶有真味,非甘苦也;花有真香,非烟燎也。味夺香损,俗子之过。且香气燥烈,一被其毒,旋即枯萎,故香为花之剑刃。棒香合香,尤不可用,以中有麝脐故也。昔韩熙载谓木樨宜龙脑,酴醾宜沉水,兰宜四绝,含笑宜麝,薝卜宜檀。此无异笋中夹肉,官疱排当所为,非雅士事也。至若烛气煤烟,皆能杀花,速宜摒去。谓之花祟,不亦宜哉?『洗沐』京师风霾时作,空窗净几之上,每一吹号,飞埃寸馀。瓶君之困辱,此为最剧,故花须经日一沐。夫南威、青琴,不膏粉,不栉泽,不可以为姣。今为数叶残芳,垢面秽肤,无刻饰之工,而任尘土之质,枯萎立至,吾何以观之哉?夫花有喜怒寤寐晓夕,浴花者得其候,乃为膏雨。淡云薄日,夕阳佳月,花之晓也;狂号连雨,烈炎浓寒,花之夕也。唇檀烘日,媚体藏风,花之喜也;晕酣神敛,烟色迷离,花之愁也;欹枝困槛,如不胜风,花之梦也;嫣然流盼,光华溢目,花之醒也。晓则空庭大厦,昏则曲房奥室,愁则屏气危坐,喜则欢呼调笑,梦则垂帘下帷,醒则分膏理泽,所以悦其性情,时其起居也。浴晓者上也,浴寤者次也,浴喜者下也。若夫浴夕浴愁,直花刑耳,又何取焉。浴之之法:用泉甘而清者细微浇注,如微雨解酲,清露润甲。不可以手触花,及指尖折剔,亦不可付之庸奴猥婢。浴梅宜隐士,浴海棠宜韵致客,浴牡丹、芍药宜靓妆妙女,浴榴宜艳婢,浴木樨宜清慧儿,浴莲花宜娇媚妾,浴菊宜好古而奇者,浴蜡梅宜清瘦僧。然寒花性不耐浴,当以轻绡护之。标格既称,神彩自发,花之性命可延,宁独滋其光润也哉?『使令』花之有使令,犹中宫之有嫔御,闺房之有妾媵也。夫山花草卉,妖艳实多,弄烟惹雨,亦是便嬖,恶可少哉?梅花以迎春、瑞香、山茶为婢,海棠以苹婆、林檎、丁香为婢,牡丹以玫瑰、蔷薇、木香为婢,芍药以罂粟、蜀葵为婢,石榴以紫薇、大红、千叶、木槿为婢,莲花以山矾、玉簪为婢,木樨以芙蓉为婢。菊以黄白山茶、秋海棠为婢,蜡梅以水仙为婢。诸婢姿态,各盛一时,浓淡雅俗,亦有品评。水仙神骨清艳,织女之梁玉清也。山茶鲜妍,瑞香芬烈,玫瑰旖旎,芙蓉明艳,石氏之翾风,羊家之净琬也。林檎、苹婆姿媚可人,潘生之解愁也。罂粟、蜀葵妍于篱落,司空图之鸾台也。山矾洁而逸,有林下气,鱼玄机之绿翘也。黄白茶韵胜其姿,郭冠军之春风也。丁香廋,玉簪寒,秋海棠娇,然而有酸态,郑康成、崔秀才之侍儿也。其他不能一一比像,要之皆有名于世。柔佞纤巧,颐气有余,何至出子瞻榴花、乐天春草下哉!『好事』嵇康之锻也,武子之马也,陆羽之茶也,米颠之石也,倪云林之洁也,皆以癖而寄其磊傀俊逸之气者也。余观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人,皆无癖之人耳。若真有所癖,将沉湎酣溺,性命死生以之,何暇及钱妈宦贾之事?古之负花癖者,闻人谈一异花,虽深谷峻岭,不惮蹶躄而从之,至于浓寒盛暑,皮肤皴鳞,污垢如泥,皆所不知。一花将萼,则移枕携襆,睡卧其下,以观花之由微至盛至落至于萎地而后去。或千株万本以穷其变,或单枝数房以极其趣,或嗅叶而知花之大小,或见根而辨色之红白,是之谓真爱花,是之谓真好事也。若夫石公之养花,聊以破闲居孤寂之苦,非真能好之也。夫使其真好之,已为桃花洞口人矣,尚复为人间尘土官哉?『清赏』茗赏者上也,谈赏者次也,酒赏者下也。若夫内酒越茶及一切庸秽凡俗之语,此花神之深恶痛斥者,宁闭口枯坐,勿遭花恼可也。夫赏花有地有时,不得其时而漫然命客,皆为唐突。寒花宜初雪,宜雪霁,宜新月,宜暖房。温花且晴日,宜轻寒,宜华堂。暑花宜雨后,宜快风,宜佳木荫,宜竹下,宜水阁。凉花宜爽月,宜夕阳,宜空阶,宜苔径,宜古藤巉石边。若不论风日,不择佳地,神气散缓,了不相属,此与妓舍酒馆中花何异哉?『监戒』宋张功甫《梅品》,语极有致,余读而赏之,拟作数条,揭于瓶花斋中。花快意凡十四条:明窗,净几,古鼎,宋砚,松涛,溪声,主人好事能诗,门僧解烹茶,苏州人送酒,座客工画花卉,盛开快心友临门,手抄艺花书,夜深炉鸣,妻妾校花故实。花折辱凡二十三条:主人频拜客,俗子阑入,蟠枝,庸僧谈禅,窗下狗斗,莲子胡同歌童,弋阳腔,丑女折戴。论升适,强作怜爱,应酬诗债未了,盛开家人催算帐,检《韵府》押字,破书狼籍,福建牙人,吴中赝画,鼠矢,蜗涎,僮仆偃蹇,令初行酒尽,与酒馆为邻,案上有黄金白雪、中原紫气等诗。燕俗尤竞玩赏,每一花开,绯幕云集。以余观之,辱花者多,悦花者少。虚心检点,吾辈亦时有犯者,特书一通座右,以自监戒焉。

❼ 自古文人“四大雅事”知多少

古代文人雅士把焚香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四艺。

❽ 中国古代器物史上有哪些很酷的设计

我觉得青铜卡尺的设计特别酷,因为它的外观有一点像游标卡尺,它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竟然如此高明,还有西汉雁鱼铜灯,鎏金镂空花鸟球形银香炉都特别酷。

❾ 庸僧谈禅 窗下狗斗什么意思

出自 袁中郎《瓶史》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1568-1610)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所著《瓶史》一卷(秀水周氏家藏),共十二篇,为“花目、品第、器具、择水、宜称、屏俗、花崇、洗沐、使令、好事、清赏、监戒”等,写插花之法及鉴赏之趣,并论及瓶花宜忌之事。据说此书传至东瀛,颇受日人尊崇,堪称艺林奇葩。

其中第十二篇所著《监(鉴)戒》,论及插花、赏花之快意十四条,清雅别致,耐人寻味:“明窗,净几,古鼎,宋研(砚),松涛,溪声,主人好事能诗,门僧解烹茶,苏州人送酒,座客工画花卉,盛开快心友临门,手抄艺花书,夜深炉鸣,妻妾校花故实。”

而所列花折辱二十三条,亦是一针见血,发人深省:“主人频拜客,俗子阑入,蟠枝,庸僧谈禅,窗下狗斗,莲子胡同歌童,弋阳腔,丑女折戴,论升迁,强作怜爱,应酬诗债未了,盛开家人催算帐,检《韵府》押字,破书狼藉,福建牙人,吴中赝画,鼠矢(屎),蜗涎,童仆偃蹇,令初行酒尽,与酒馆为邻,案上有“黄金白雪”、“中原紫气”等(诗)。”

之后,作者又有一段评述:“宴俗尤竞玩赏,每一花开,绯幕云集。以余观之,辱花者多,悦花者少。虚心检点,吾辈亦时有犯者,特书一通座右,以自监戒焉。”

袁中郎聊聊数语,即厘清雅俗。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该怎么做,已经无须赘言了。

❿ 古代的香炉,有什么喻意 (做图册客户指定要用的原素)

古代香炉喻意:香炉形状像鼎~~~一言九鼎,有分量决不食言的意思。
我国香炉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鼎”。我国古代青铜鼎有烹煮肉食、祭祀等用途,祖先倾其所有,向天祈福,求神灵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国家平安,但这同今人所见的香炉还是两码事。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发生关系,逐渐改变自己的面貌,融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儒佛道三位一体形成华夏文化主流。魏晋时,人们以老庄解释佛教,东晋以后佛学又与玄学趋于合流,深为士大夫们所欣赏。直到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独立地位连同它深入人心的精神文化影响一并如日中天,特别是禅宗初祖达摩东渡来华,中国禅宗由此肇始。各地造佛修寺蔚然成风,作为祭祀礼器的香炉已被普遍使用。
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香炉起源于何时,尚未有定论,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爵炉则古之爵,狻猊炉则古踽足豆,香球则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铸而象古为之者。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
历史发展
东汉越窑褐釉香熏,它造型生动,质朴自然,不带托盘。这尊香熏由上下两部分构成,可以自由开启,上半部由三层含苞欲放的莲花瓣图案构成,每排莲花有十一瓣,抽象成三角形状,每个花瓣上刻有大小不等的花茎,十分清晰。盖顶饰有一精美的小鸟,亭亭玉立,眺望远方,下半部为圆柱形空心支柱。
晋代越窑青釉提炉,已同传统的香炉十分接近,也是三足鼎立,但有一造型优雅的把手,上面还有旋纹工,做工精巧,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南北朝洪州窑香炉,釉色呈青黄色,为五只足,粗壮结实,稳稳地站立托盘上,完整无缺。
说到盛唐,自然会联想到脍炙人口的唐三彩。唐三彩香炉比较少见,露胎为粉红色,黄绿褐彩绘组合,釉自然往下流淌,五爪老虎足,显得沉稳雄健。拿在手里忽发奇想:当一个民族进入高度成熟、处在生命力最旺盛的阶段,浑身洋溢着蓬勃朝气和高度自信,就迫切需要寻找一种形式去表达、去寄托、去宣泄、去张扬自己高昂甚至亢奋的精神和情绪,唐三彩正是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大唐气魄!
宋代贵族出身的赵氏皇帝文化素养极高,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三足鼎式香炉是北宋复古的产物,由于先秦时期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的大量出土,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宫廷专职文物保管员吕大临编撰《考古图》,所收铜器210件,玉器13件。从此文物鉴定与学术研究融合一起,这在宋以前是没有的,为后世文物研究开了先河,也为瓷器全面仿制先秦礼器奠定了基础。
香炉出现在大宋帝王的内庭,而一些小型香炉则成为文人把玩之物,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为后世所仿制。宋耀州窑香炉,它是受到越窑的影响发展起来的,炉唇边较宽,釉色青润自然,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美誉。南宋龙泉书房梅子青香炉,精巧典雅,三足鼎立,炉身有三条线纹,足底有褐色。
元代香炉不脱宋代风尚,数量与品种繁多,以中小型香炉为主。湖田窑青白釉双耳三足香炉,炉敞口直
香炉
颈,鼓腹平底丰满,肩两侧贴塑一对长方形立耳,足根部有明显的压印兽面纹,通体施青白釉,胎质坚硬腻白,釉色滋润而不透明。
明代瓷炉大多数香炉以青花瓷为主,明嘉靖青花香炉,也出现了色彩斑斓的五彩瓷,明宣德皇帝自己本身是天分很高的艺术家,对色彩十分敏感,五彩、斗彩瓷得到空前发展。
明万历五彩人物三足香炉:万历五彩器制作到了鼎盛期,它的特点为胎体厚重,釉面乳白莹润。三幅开光图案装饰效果极佳,老翁身着外套颜色分别为绛红色、淡黄色和草绿色,神情泰然,须眉飘逸,或埋头读书,或低头沉思,或伏案挥毫。颈部有“大明万历年制”款。
清代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以“孝”治天下,康熙时期祭祀风气盛行,乾隆时期成为社会发展空前繁荣的时期。景德镇一代名师巧匠,以其聪明才智,将瓷器制作推向历史的高峰。清乾隆豆青釉双耳三足炉,瓷质精细,釉色肥厚,里外满釉,光润匀净,如脂似玉,双耳自然连结,高雅之中不失秀逸。底有“大清乾隆年制”青釉款。
位列四艺
古代文人雅士把焚香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四艺,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内容。我们在先人使用过的香炉中上一炷清香,想到多少先人曾虔诚地在此炉前点香祈福,给人心灵带来慰藉,它的意义自然非同寻常了。
解析综述
香炉,对华人来说,是最熟悉不过了。它不但是佛寺中的佛门法物,也是华人家庭中必备的供具。中华民族文化开发得很早,古时候的人,就常以焚香木熏居室以除臭秽,所以古人读书弹琴,喜欢先焚一炉香,可以净杂念而使精神集中。重视钦水思源,慎终追远是中国人的美德,所以自古以来,华人都拜天地神祇,祭祖先;上香表示敬意,是祭拜仪式中的一个主要项目,香炉就派上用场了。印度民族也流行熏香,娑罗门教也有烧香的习惯,佛教传到中国,很快就能溶入华人社会,中国的香炉,就进入佛教的殿堂了。
款式
香炉的款式很多,有大、小、方、圆、长,短不一;质料也有铜、铁、锡、石、陶瓷之别,以示身价有异;刻着不同的花纹和文字,表示用途各别不同。家庭中供有祖先牌位的,都在供桌上端端正正的放着一个香炉。如果佛教徒在家里供了佛象,也不忘放一个香炉;道教徒拜神明也用香炉,都作焚香之用,香炉种类繁多,不同形状的香炉,供在不同的位置、焚烧不同的香。如大雄宝殿中央或门外丹墀的大香炉,多是铜铁等金属铸造或石雕的,炉身刻有该寺寺名,供信徒插线香之用。大殿供桌上的香炉,有铜、石或瓷质的,用以焚烧檀香。佛寺的大殿都有一个长方形的炉盘,放着一个焚烧檀香的精致小香炉,盘子前垂着刺绣的炉围,很庄严美观,是住持和尚上香专用的;大殿的佛事完毕,如要到其他配殿礼拜,侍者师就捧着炉盘前行,和尚便随后到配殿上香。卧香炉则较适合在家信徒家中佛堂用,也有铜、瓷两种,把线香下面的一段竹枝截断,平放在卧香炉里燃烧,使灰炉不致飞扬而弄脏供桌。小型木质刻着莲花形的香炉,有着长长的手柄。只能插一枝香,是进行佛事仪式时,让主法和尚及斋主奉在手中的,叫手炉。还有专焚香末,形状象盒子般的香炉,大多为铜铸,分三层,下层盛放焚香的模型器具,中层盛放香末,上层才能焚香;模型多是篆体的“寿”或“喜”字,铸成连续不断的回形冈状图案,厚约0.40公分;把香末放在模型上,做成美丽的图案;在起点燃着,盖上炉盖让它顺序燃烧,非常典雅;这种香炉,很少用来供佛或祭祖,多用在书齐焚香。
香炉在华人社会历史久远,本来只供焚香用,后来被爱好古物的人收藏,成了人们玩赏的古董和艺术品了。于是,年代久远、质料名贵、雕工精美的香炉,价值不菲,已失去焚香供养的意义了。
佛器
香炉,佛教中称它宝鼎,除了方形的香炉外;圆形的香炉,都有三足,一足在前,两足在后,是如法的放置;常以之譬喻佛教中的三宝,缺一不可。佛事仪式开始,都先唱香炉:“宝鼎热名香,普遍十方………”、或“炉香乍热,法界蒙熏……”等赞语,唱到“弟子虔诚热在金炉上……”的时候,寺中的住持或代表,就会绕到正中圣象前跪下来,恭恭敬敬的献上三枝檀香,以此一瓣心香,表示对佛菩萨的敬意。
供养佛菩萨的供品中,可分为:香、花、灯、涂(水)、果、茶、食、宝、珠、衣十种,而香在十供养之首,香炉的身份自然也高起来了。好的香,令人心旷神怡,只一枝就够了。

热点内容
林天兰花 发布:2025-09-27 13:34:13 浏览:318
花卉油画欣赏 发布:2025-09-27 13:23:23 浏览:938
樱花的伤口 发布:2025-09-27 13:23:21 浏览:83
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的六个 发布:2025-09-27 13:08:45 浏览:717
玫瑰花散 发布:2025-09-27 13:02:09 浏览:433
绿植商标 发布:2025-09-27 12:57:22 浏览:874
牡丹红软多少钱一包 发布:2025-09-27 12:57:10 浏览:585
梅花的图片大全集 发布:2025-09-27 12:49:56 浏览:736
红树枝玫瑰 发布:2025-09-27 12:48:19 浏览:615
毛线玫瑰花的织法 发布:2025-09-27 12:47:22 浏览:570